做能力和道德都好的语文老师

2024-04-27

做能力和道德都好的语文老师(精选2篇)

篇1:做能力和道德都好的语文老师

怎么做好一名语文老师?

01

很多语文老师上不好课,是因为被他信力所左右

这些年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当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

第二,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

我曾经看过一个录像,教杜牧的《山行》。那个多媒体做得漂亮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因此我就想,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白云生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

还有信什么呢,信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就是怕评价,评价就好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我参加过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有时我看那论文中评价一节课有三十几个指标。三十几个指标,多少项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微笑几次,学生微笑几次……我想这叫什么课?我也听过一些评课教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诉说。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钥匙,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

还有,信一课一练。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教师,导致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

02

语文老师要有自信力,一要好学,二要深思,三要力行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美国一位管理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目标的是27%,目标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标的是10%.有3%是有远期目标的。25年之后,再追踪调查,这有远期目标的3%成为了美国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树立目标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

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讲过:人一辈子都在建设,没有建设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一定是随波逐流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我热切地期望我们中青年教师能够人才辈出。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在于什么呀?因此,我想我们建设的教学人生.要有一种雄心壮志,要破解这个百年以来中文教学的难题。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但是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多少发言权,而让国外很多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常被作为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中国培养这么多教师做什么?

外患是外部来的,内忧就是奴性——崇洋。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双脑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振价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的自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个难题总有破解的日子。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以下说三点。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语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03

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

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人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人手,从朗读人手,从写作人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人,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人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

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如何上好语文课?

预习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

语文课本都是一篇篇文章,可能会含有大量的生字、生词,和难懂的段落。

提前预习语文课本的好处:

一、提前了解新课文,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二、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先翻字典学习和标注或查字典。

三、翻字典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要想语文学的好,学会翻字典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难懂的段落提前标注,上课着重听讲。这里告诉一个家长一个小窍门,学习新课文前,家长帮助孩子查一下作者资料,并进行备注,老师一般都爱提问作者,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表现,既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也能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爱上语文。

怎样预习:

一看、二读、三想、四查

一看:当学习新内容时,首先要全部看一遍,哪怕似懂非懂,也要过一遍,有个大致的印象。

二读:看完有了大致印象,接下来便通读一边,通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便对视可以做标注。

三想:通读全课文,标注的难点首先要自己先思考一遍,联系全文看能不能自己先解析出来。

四查:前三个步骤都做完,剩下的就是解难过程,实在不会的,就要通过查和问来明白意思。

阅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听过无数次的俗语,却说明了一定道理。读书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是学习语文之根本。

就比如澎拜新闻对高考状元的爱好调查,其中喜欢读书的比率占到了80%。

可见读书对于孩子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语文成绩好一定脱离不了大量阅读。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丰富孩子的素材库

锻炼孩子的理解力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这些都能直接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突飞猛进,做阅读理解的能力会随着大量阅读后得到强化、而构思和写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语文对孩子来说将不是一门需要攻克的学科,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朋友,不是学习语文,而是感知语文。

应该让孩子读什么?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犯难,不知道该给孩子读什么合适?小学的时候,孩子的词汇量还很贫瘠,于是家长多会选择儿童读物或者绘本来给孩子阅读,这样选择也没有错,但是无形中会固化和缩小孩子的阅读面和拓展面。

博览群书,重在“博”和“群”,重在量。

大量的阅读会快速的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语言感知能力,所以家长这时给孩子选择名家著作也未尝不可,孩子读不懂,去问和探索,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的一个理解力培养的过程了。

而且名家大作的文学底蕴足够深厚和有保障,能够熏陶孩子的情感和读书品位,遇到美文美句就摘抄下来,是一个积累和记忆的过程,以后写作文就会手到擒来。

写日记

为什么孩子从小老师就很让孩子写日记。孩子经常会被“写日记”难住,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也头疼,“写日记”有那么难吗?

低年级的孩子首先从一句话日记开始练习,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发生的事或者让孩子感慨的事。

比如:“今天我做了.......,心情......”

虽然很短小,但是写日记是一个锻炼孩子叙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低年级从一句话日记开始写起,慢慢的孩子通过阅读和学习,词汇量增加,日记也会从一句变成一行再到一段,最后成为一篇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文章。

写日记不像写作文有题材和字数的限制,孩子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想象和表达,把无法开口的话在日记里表达出来,现实的、幽默的、悲伤的、娱乐的、朋友间的都可以任意表达。

写日记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行文能力,当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增强,那么学习语文何尝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呢?

语文抽象且简单的,轻松快乐学好语文,好的预习习惯配合大量的阅读,再加一支可以任抒发的笔杆,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个语文天才!

篇2:做能力和道德都好的语文老师

【关键词】 学生 阅读 语文老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79-02

0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活动一:上课外阅读课。

阅读课是最受欢迎的课,也是我们班最幸福的时刻。班干部会在课间把图书角的书发到每一个同学手中,他们一上课就静静地读起来,而我坐在讲台上观察学生们读书的样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有的孩子读书的时候神情专注,非常入迷,他们显得特别可爱;有的孩子却随意地把书页翻来翻去,或是四处张望一番,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这样的孩子,准是平时不爱读书的,发现这样的学生,我会继续给他观注,找他谈话鼓励他多读书,慢慢地,这样的孩子也会有所转变。后来的阅读课上,学生都读得很认真。这时我也会放心地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和学生一起读,我非常享受和学生一起读书的静谧时光。每次阅读课我们还会拿出最后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意谈谈这节课的读书收获或者自己发现的好书,没读完的同学下课后还可以找图书管理员续借那本书。学校阅览室有大量的藏书,我也会每月带孩子们去几次。在那里,孩子们读得更加高兴,常常舍不得离开。

这样,以阅读课为引子,学生的读书热情被带动起来,读书活动也会在课下继续延伸,班级读书的氛围也愈加浓厚了。

活动二:举行阅读交流会。

去长沙参加了国培回来之后,使我对读书交流会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也总结出了许多读书交流会的方法。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在班里开展一次阅读交流会。学生事先做好准备,读自己写的读后感或者批注、读精彩优美的段落,交流自己一段时间的读书心得或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等等,方式非常灵活。在交流会上,以学生为主,我只是适时地作以点评,这样读书交流会的功能变得多样化,既是学生展示自我阅读水平的机会、又是学生了解读书信息的一个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班级阅读活动的开展。

活动三:课前一分钟“美文共赏”。

每天的语文课上课前一分钟,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平时读书时精选的文章、诗歌或段落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从第一组第一个孩子开始,每天进行。孩子们对这项活动很重视,也很期待,提前一天就会精心准备。经常会有学生选的文章或文字优美或语言风趣,读得也绘声绘色,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从第一轮的上台朗读到第二轮的脱稿朗诵,再到接下来的美文鉴赏评论,难度加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扩大,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活动四:制作个人文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习作水平也逐步提高,不少学生的文章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还有学生的文章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我和他们一起享受着阅读带给我们的喜悦。我还鼓励他们把平时写的习作打印下来保存,精选一部分做成个人文集,对孩子来说,这将会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做过一次,面比较窄,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做了,并且主要靠家长的帮助。上学期期末,学校布置老师们制作个人文集,我响应学校号召就把平时写的一些东西稍加整理,做了一本,虽然时间紧张,水平有限,做得很粗糙,但是也蛮有成就感,于是拿到班里把我写的一些文章和小诗读给学生听,他们都听得异常兴奋,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写得很一般,可是在学生那里还是得到了热烈的掌声,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是那样天真质朴,你只需稍稍做一点努力,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认可甚至是崇拜!他们纷纷向我询问文集的制作方法,个个摩拳擦掌也要出自己的作品。我也很乐意地向他们讲解制作方法,后来,我又请担任我班信息课教学的老师在信息课上教他们word文档的操作技巧。

活动五:评选“读书大王”。

为了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很多措施,激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设计制作了“读书晋级卡”的卡片和“读书大王”的证书。只要有家长签字的纸条,每讀课外书二百页就可以得到一张读书晋级卡,每学期根据读书晋级卡的数量评选“读书大王”。学生们为了能得到读书卡,能评上“读书大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班的孩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课堂上完成作业后,他们就会自觉得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课间,也能看到很多孩子在教室里专注阅读的身影。

二、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是一篇篇短小的文章,而学生在课外读的,却是一本本完整的书,如何来读整本书,学生是需要老师的指导的。所以,我告诉学生,读一本书,有的地方可以略读,一目十行地读,有的地方,需要详读细读,反复地品读,甚至需要做上批注。做批注的方法很灵活,在自己有所感悟的文字或段落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还可以是代表自己情绪的一些符号。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我教给学生三步读书法,即:一、快速通读,了解故事情节;二、细细品读,体会人物情感;三、抓住重点语句,认真反复地读,加深体会。其实这也是把一本书先读厚,再读薄,再读厚的过程。

坚持做到课内重视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同时充分挖掘课外素材,使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课文《学会看病》时,我们除了讲述文本内容、根据本单元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个性特征之外,还把课本后面补充的阅读材料《剥豆》和课外寻找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儿子的创意》等与本文作者毕淑敏相关的、写作方法相似的文章,用课件出示或打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当然,课外补充的阅读材料,可以是同一作者相类似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相类似的作品,还可以是各具特色的其他作品,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提升了教师的阅读水平。

2.不拘一格,推荐好书

在图书的选择上学生是非常需要指导的。低年级的时候,我主张学生可以多看图文并茂的绘本,多读童话故事,三年级以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读一些中外名著。

我经常会把给我的孩子买的一些书,比如一些精彩有趣的绘本,拿到班里去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每次阅读指导课,我会指导低年级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七彩太阳雨》等单个绘本;推荐中年级阅读《不一样的卡梅拉》《神奇的校车》等整套绘本;高年级则更多地联系课本知识,如根据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推荐学生阅读《字的童话》一套共8本书籍;根据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名篇;根据六年级下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相关书籍等等;同时,孩子们配有采蜜集、摘抄本、日记、周记等,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摘抄,注重平时的积累。

我自己读过的好书,觉得适合学生读的,也会推荐给学生。比如去年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读悬疑小说,先是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然后又读了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一套四本书,读完还觉得不够,又读了风靡网络的《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这些书除了后两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太过恐怖,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介绍给学生,其他几部可都是经典的好书。我就先在班里问学生有没有人读过福尔摩斯,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举起了手,于是下课后我就在教室里把这十多个学生召集在一起,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大谈了一番福尔摩斯探案如何之神,旁边围观的学生听得眼睛都亮了,纷纷表示也要去读,后来我又告诉他们丹布朗的几部书比福尔摩斯更好看,于是他们开始排队借我的书,排不上号的喊着要自己买来去读,到现在我那一套书还没能全部收回,有两本还在学生中传阅,也算物尽其用了。

很多时候,我给学生推荐的书都是因时制宜,不拘一格。学《窃读记》这篇文章,这是作家林海音写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我就指导学生读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阅读交流课《夏洛的网》上完以后,我又把作者怀特写的另外两本童话故事《吹小号的天鹅》和《精灵鼠小弟》也推荐给了学生;每到假期的时候,我会上当当网上看一些热销的书籍,选择一些推荐给学生。

三、亲子共读、家校携手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伟大女性宋庆龄如是说。理所当然,如果只是强调学生在学校多阅读,而回家还是守着电视、手机或电脑的话,那永远无法培养出热衷阅读的孩子。

于是,我取得家长们的支持,每学期统一购置书籍充实班级图书柜,每两天进行一次读书漂流活动,即学生可借阅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和其他同学互换,并带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看完后共同签名、写读后感等;班上的书看得差不多了,再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互换,继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我还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阅读速度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所有孩子积极参与手抄报、黑板报等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活动。同时,邀请家长们观摩竞赛、担任活动指挥或评委、参与听课和优秀家长经验介绍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多种能力、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调动了家长们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珍视平凡中的伟大的阅读理解及答案下一篇:用创新精神开创税务稽查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