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反思总结

2024-04-17

七颗钻石反思总结(共14篇)

篇1:七颗钻石反思总结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篇2:七颗钻石反思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的设计中,采用填表格的方法,把表格安排在堂上完成,帮助学生找出并理解水罐的变化及其原因。在设计课堂时,预想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水罐的变化,体会到由于小姑娘的爱是变化的原因,因此把时间预算为5分钟,剩下的35分钟用作朗读体会、想想说话以及感受爱心上。而实际上,在课堂操作中,学生花了接近10分钟才完成表格,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学生不会概括,把整个句子抄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第二个是部分学生找不全水罐的变化,导致延时。10分钟之后,安排的剩余内容讲得比较仓促、粗糙,来不及展开细细品读。在读的训练上,并没有真正读出感情,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预期效果并没有很好地达成。针对课堂出现的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表格,可以尝试前置性布置预习完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将更多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读出感情,读出体会来。如果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表格,是否需要给出提示性的指引,让学生完成表格的一部分。毕竟三年级的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还不成熟,如果把表格的填写降低难度,让表格更有针对性,收效会更好。这给了我另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量体裁衣,制定适合的目标以及教学程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能力培养得更多。

二、关于课堂时间调控。当课堂出现预期外的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教案,让教学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品多说,而不必过分受到教案框架的影响。由于在填表格时用了过多时间,导致后来的内容很仓促,说明自己还不会很好地掌控课堂,随机调整。其实让学生找出变化后,可以让他们反复读,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例如“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咽了一下口水”等等,再用语言引导,他们也就不难体会了。以后要时刻注意灵活性,让课堂忘简美、有效的方向发展。

虽然《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没有掌控好时间,但是有了前车之鉴,要下大功夫进行改进,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篇3:七颗钻石反思总结

师:你们真的真的很棒!下面我们把同样的三句话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生(面向老师们):你们真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掌声)

【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场”的力量,使听课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上来。】

(课件出示:很久很久以前……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啊!(课件依次出示“干涸的水井、干裂的河床、干枯的树木、干渴而死的山羊”图片)请同学们再读第一段。(生读)

【形象可感的图片,突出了重点字词,也形象阐释了句段的含义。】

师: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这是一场大旱灾?

生: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师:在这样的大旱灾面前,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水。

师:是啊,人们是多么需要水啊。哪怕只有一滴呀!好,快速浏览课文2、3自然段,看这足以救命的水到底出现了没有。(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出来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这生命之水终于出现了,有没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句子?

(生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师:刚才还是极度的干旱,而此时竟然出现了清澈而又新鲜的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脱口而出):这水是怎么来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人之常情的自然发问中引出小姑娘找水、到哪儿去找水等一系列问题,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

师:大旱之年,这位小姑娘,她为了自己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可能到哪里去找水啊?哪儿可能有水啊?

生:河边。

师(缓慢地):可能会有。

生:水井里。

师(缓慢地):可能会有。

师:可是(课件依次出示图文)她来到__看到__;她来到__看到__;她来到__,看到__。

【进行说话、写话的言语拓展训练,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师:小姑娘到过这么多地方去找水,她真的是累坏了,躺在沙地上睡着了。这时她做了一个梦,她可能会梦到什么呢?

生:要是有一罐水就好了!

师(缓慢低沉地):可能梦里会有。

生:生病的母亲会健康起来!

师(激动地):是啊,她是为了生病的母亲才出来找水的呀,她会梦到,她一定会梦到!

(这时还有一位同学依然举着手,师请他回答。)

生:她可能会梦到更多的动物都因为找不到水而死亡!

师:是啊!甚至会是一场噩梦啊!

【此时,学生的回答虽然逆向,却表明了他在思考,说明他是“在场”的。同时也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是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这就是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教师创设的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促成了学生的多元开放思维,并激发了他表达的欲望。】

师:刚开始,小姑娘是带着空水罐走出家门的,(请学生板书:无水)现在竟然__,请你说,这个地方应该填什么字?

生:后面应该写“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需要写那么多吗?

生:不需要。

师:几个字就够了?

生:两个字。

师:哪两个字?

生:“有水”。

【无论是指导学生读书,还是请学生板书,都是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使其投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中来。读,让学生把书读“厚”;写,使学生把书读“薄”。】

师:小姑娘真高兴啊!满心欢喜地抱着(师做抱紧的动作)这满满的一罐水回家了。(课件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师:是啊,小姑娘太高兴了呀,她“匆匆忙忙”地往家跑。

师(目视学生并走到学生面前):小姑娘,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匆忙忙啊?

生:因为她……

师(示意暂停):(强调)小姑娘,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啊?

生(角色转换):我如果不快点回家,母亲可能会渴坏的!

师:母亲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真有福气啊!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角色转换,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不仅引发了学生思考,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正因为走得匆忙———

生:她被小狗绊倒了。

(师板书:绊倒。课件出示文本:她匆匆忙忙……水罐也掉在了地下。生读。请学生板书:端正,满满。)

师:自学课文,通过下面发生的故事,体会这“如金似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小姑娘倒出水给小狗喝,所以木头做的水罐变成了银的。

生:母亲把水罐让给小姑娘,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请学生板书:“木———银”“银———金”。)

师:同学们,这个水罐是多么神奇啊,它神奇在哪里?

生:会变!

师:那么,一定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在里面,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爱心。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际上早已箭在弦上,引而未发。至此,渠成,水亦到,学生脱口而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指名读,当读到“咽了一口唾沫”时,师提示暂停。)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咽唾沫?

生:她太渴了!

生:她多么想喝水啊!

师:可是过路人讨水喝要不要把水给他(她)呢?小姑娘可能会想……

生:他也许比我还渴呢。

师:当她把这救命的水让给过路人的时候,这还仅仅是对小动物的同情吗?还仅仅是母女之间的亲情吗?(生:不是!)是啊,这已经超越了一切,这才是一份人间大爱啊!(课件出示图片:1998抗洪、2008地震时,人们参加无偿献血、小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等。)

请刚才读课文的同学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学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星空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夜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如果我们许个愿的话,这个愿望会实现,此时,你的心愿是什么?

生:祝他们永远平安、幸福!

师:你的愿望也是我们大家的心声。(出示全文)让我们怀着这份同情,这份爱心,再次走到课文之中。(分小节指名读,齐读最后一段。)

师:深情朗诵自作小诗。 (略)

【教师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将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这也应该是教师语言与学生思维的一个极佳契合点,此时的“以文化人”已不再空洞,而是有形的、可感的。】

师:读有字之书是学问,从无字的地方读出字来,更是本事!这七颗钻石上明明就写着字啊!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爱!

师(肯定地):一定会有。

生:爱心!

师(激动地):一定会有!

(课件出示:在七颗钻石上依次缓慢出现文字)让—爱—心—永—驻—人—间!

(生一字一顿地读,然后齐读。)

篇4:《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关键词:《七颗钻石》 教学 反思

《七颗钻石》是笔者在江苏南通初中语文优课比赛中执教的一篇童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本着浅文深教的原则,在执教这篇童话时以“大作家写的一篇小童话,小童话反映一个大主题”为突破口,在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阅读这篇小小的童话时,通过不断品味、叩击文字,体会到小小的篇幅中所蕴含的辽阔和波澜。唤起学生心中对这份爱的惊诧、共鸣,体会大作家的这份伟大的心愿。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培养学生倾听、想象、深悟三方面的能力。

一.学会倾听,乐于表达,体会文字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去听懂表达,而是增进彼此交流,提升学生阅读力和表达力。所以,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在倾听中不断思考、辨析,进而养成语文综合学力。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真的倾听促进了建设性的对话,以积极的对话,体会到童话语言的魅力。

师:爱不是空洞抽象的,爱一定是有具体对象、具体行动的。请同学们带着笔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细微之处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一边读一边圈画。

生默读文本,圈画批注。

师:哪位同学把你刚才阅读中的收获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记录,在评价上一位同学的回答时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句式:“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

生:我从“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为了帮妈妈找水极度劳累,小姑娘非常爱自己的妈妈。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从“倒”这个字读出了小姑娘为了给妈妈找水,十分劳累,更加可以看出小姑娘非常爱妈妈。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我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我觉得把“倒”换成“躺”,表达效果好像也差不多,都让人觉得小姑娘太累了。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理由是:“倒”好像是一下子栽下去了,比“躺”速度更快,更能看出小姑娘当时累到了极点,仿佛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了,更可见对妈妈的这份孝心。“躺”让人感觉好像挺舒服的,我觉得这里换成“躺”不好。

师:说得有理,我赞成!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从“赶紧、跑”可看出有了水后,小姑娘内心的焦急,想早一点把水送给母亲。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觉得从“抱”这个动词也能体现小姑娘对水的珍惜,想快点把水带给妈妈喝,而且也只有抱着水罐才能跑这么快,才有了下面匆匆忙忙,没看见小狗一下子被小狗绊倒了。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你阅读文本时还注意了上下文的联系,真好,老师给你点赞!

生:我从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读出来母亲很爱小姑娘,把生的希望让给小姑娘。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说得真好,不过我想给你提点小建议,我觉得你没有把母亲的话很有感情地读出来,你再来试试,好吗?(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像,母亲快死了,应该是非常虚弱的,他读得好像还没那么虚弱。

师:好,那你来试试。(生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虚弱无力)

师: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助“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句式,看上去给学生一个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先倾听后表达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倾听中,每一位学生不仅需要仔细听,还要思考、辨析,这样在自己表达时才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又是培养的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从文本的文字之中咬文嚼字,既体会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力。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書写爱的神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将读和写完美融合,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力。

笔者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借助想象串联起学生的读写活动,以学生创作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博爱”的神奇。

师:当这股清泉哗哗地流向人间时,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段话的最后补上你的创作。(生创作)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的创作读给我们听?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人们有了水之后不停地欢呼、庆祝,小姑娘、母亲、所有人的脸上绽放着最灿烂的笑容,连小狗也不停地摇着尾巴,高兴地走来走去。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水流不断流着,流向大地,流向麦田,流向千家万户,小草重新挺直了腰板,花朵重拾笑颜,五彩缤纷,煞是美丽,草木丛林都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笑着、跳着,一派祥和热闹,小姑娘用手轻轻掬起一捧水,喝上一口,甜甜地笑了。

师:两位同学写得都不错, 这两位同学的创作,你更喜欢谁的作品呢?

生:我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我觉得她在写的时候联系了第一小节,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他写得也更形象一些。

师:有道理,是谁让这一切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生:小姑娘的爱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

《七颗钻石》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托尔斯泰借助其丰富的想象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变化,在真爱的感召下,水罐里涌出了水流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以此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带领着学生体会到了博爱的伟大力量,润泽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巧妙拓展,适当延伸,感受真爱魔力

《七颗钻石》似乎是一篇学生一望而知的童话,学生自主阅读便能感受到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如把教学目标依旧定位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的话,教学就过于浅表化了,笔者从学生“一望而知”的阅读初感出发,引导学生对“爱”做了深度的理解。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学到这里,你能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吗?

生:关爱小动物,对陌生人也给予了关爱。

生:是一种无私的爱。

师:看来小姑娘小小的举动让我们同学内心起了大大的波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中的这段话:“当我们关爱他人的时候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求得好处。只有对所有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

师:涌出水流,爱拯救了全人类,故事本来也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让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呢?联系下面两则材料,小组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

【材料1】大熊星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的星座,是著名的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北斗七星在夜晚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

【材料2】世上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学问——爱他人。

生: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不仅像钻石一样珍贵,还像大熊星座一样在黑夜中闪亮。

生:这样使这个童话读来更加神奇,好玩。

生:材料1中说大熊星座具有在黑夜中指示方向的作用,作者希望小姑娘的爱心能够指引人们都像小姑娘一样具有无私的爱,想要更多的人懂得爱他人,因为作者相信爱会唤起爱。

师:是啊,大作家写了一篇小童话,小童话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各种灾难、威胁,这篇童话不仅写给学龄前的儿童、写给你们看的,也写给我们大人看的,希望你们、我们都能得到这份爱的温暖和指引。

教學中,笔者借助拓展阅读,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了文本之后体验不到的“爱的指引”意蕴,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的深度,进而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了重新认知,对《七颗钻石》有了新的阅读感悟,为学生的阅读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列夫·托尔斯泰坚信爱会唤起爱,他的一生是宣传爱、追寻爱的一生,他用他的作品去抚慰国家和人民的创伤。而小姑娘便是这份大爱的代言人,把小狗的生命、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生命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学生在教学的引领下,理解了这份真正的爱,揣摩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意图。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七颗钻石》的教学,既是一节比赛课,又是一节让自己成长的课,笔者以“倾听”作为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以“想象”作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以“深悟”作为提升学生阅读力的核心,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1 课前可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的容易读错,应加强指导: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è,如哽咽。

要求会写的字较多,可分类指导,如,渴沫涌左边均为氵;渴哀字可与前文刚学过的竭享联系起来记忆;注意累字下部不是系字,舔字右下部不是小字;舔还可与添字比较记忆;同时注意凑的左边不是氵,沫的右边不是未;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3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文中泡泡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进行指导。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小姑娘分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课文第一段写到,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小姑娘绊倒在它身上,它也只是哀哀地尖叫。小姑娘没有怪小狗绊倒自己,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分给它喝。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应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水喝的时候,小姑娘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可结合对课题的辨析来加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篇6:《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孩子们做了充分的预习,特别是在读课文上,我给孩子们的要求是一定要读熟练、读通顺,然后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再通过重点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篇课文有不少空白,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续写,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去授课的。

通过授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孩子们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思路,因为理清课文思路对把握课文的内容有很大的作用,孩子们可以用段意相加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学生写作文帮助,知道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能够通过重点的语句来感受小姑娘的内心世界。例如: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出反映小女孩孝心的句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句子。不过学生找出来之后,我没有及时的让学生加上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也就是投入的情感成分不够。

再次,我觉得设计的板书挺精彩的:一个大大的红心内写着:同情心、爱心、孝心,两边是感天动地和创造奇迹,副板书是水罐的五次变化。这样,课文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其三,最后一个环节是续编故事,使故事结局更加完美。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人惊叹。有同学写道:“这股巨大的水流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四大洋,还形成了很多湖泊、河流,比如:莱茵河、西湖等等,哦,还有各大美丽的瀑布。这股水流使死去的人们起死回生。人们辛勤劳动,地球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7:《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一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因为文章内容比较显浅,但内涵比较深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面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而如何让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则是教学的重点,应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谈体会来完成教学,本人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完这节课,觉得虽然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创设数学情境和激发学生想象方面也表现较好,但整体效果却总有点不尽人意。经过反思,归纳出以下存在的问题:

1.有个别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科学。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水罐变化过程的教学环节中,本来备课时预设的教学顺序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读一读,学生读一句,教师就贴出一个用卡纸做的水罐,当学生找完句子了,教师即完成板书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读是读了,教师也贴了板书,可是学生读书时效果不佳。课堂上,老师是否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朗读?不指导说不过去,指导了又担心时间不够或让人觉得重点不够突出,形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

2.课件的设计不够精密。

在让学生找水罐变化的原因时,教师把水罐变化的每一个原因都投影出来,意在为指导朗读提供方便。但上课时发现,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老师总要站在电脑旁操作,不能与学生很好地互动,给学生留下一种零碎的感觉,更糟的是因为出示的句子字数太多,出现投影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如:课文中是“小姑娘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课件却出现“小姑娘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虽错一字,但与本意就是天壤之别!

3.指导朗读方法单一。

在课堂上,老师虽然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有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但都只是流于形式,因为教师只作简单评价,究竟有多好,好在哪里,怎样会更好,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篇8:《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篇9: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我用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学生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相距很远,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了图片来展示当时的场景。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精心设问,读中感悟想象

这篇童话很明显是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主线,体现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在“神奇变化”中品读、感悟小女孩广博无私的爱心。特别是让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后会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做到了课堂的延伸,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童话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体现。接下来,小姑娘的爱心换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流,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又是一个想象的空间,为之前没有发言的同学创造了机会。最后让学生把身边关于爱的故事写下来,使语文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懂得奉献爱。让爱的种子再一次悄然无声的融入孩子的心田,使课文感情得以升华。

三、体现课标,紧扣小专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爱的奉献”,结合专题本节课我体现以读为本,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想象水罐的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得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2、小练笔环节,提问学生较少,没有顾及更多学生。

3、板书图案不够美观。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篇10:《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这篇课文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内涵相当丰富。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首先,全思慧老师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攥在她的控制之下,学生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浓厚,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其次,抓住课文的大旱灾,让学生自由地遐想,尽情地质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全老师秉着这个宗旨,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结束,相反,这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新知识的获得,总是从疑开始,通过步步释疑,获得新知。全老师重点指导“干涸、干枯”,在明白水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看图片再指导朗读,做到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接着,全老师抓住水罐的四次神奇变化,让学生感知爱可以创造奇迹。先引导学生找出直接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从总体上把握水罐发生的四次变化,然后说一说为什么水罐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会发生神奇变化是因为爱能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全老师还适时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想象小姑娘会去哪里找水,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小姑娘的爱心是伟大无私的。

篇11:《七颗钻石》课文教学反思

1、原定任务:初读课文,梳理字词,在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这一板块就已经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剩下的十五分钟里,本打算在快速梳理课文结构后就开始着手进行写字的指导,不觉时间有浪费,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匀讲开来,还是走得匆匆了些。

2、课堂上,为了扎实地开展生字的教学,我设计了很多的环节,整节课也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进行,往往上一个环节没有进行到位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总觉得在赶趟儿。主要表现在:

(1)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没有让学生动笔练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环节太碎,中间读书指导上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

(3)方法的指导不够,比如:多音字“咽”学生都不知道它还有那些读音,我为了节省时间没有让学生查字典解决,其实字典就在学生手边,引导着翻一下也不会用很长时间,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2:《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这篇童话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感知“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此外,初一学生虽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不少童话作品,但只是对童话有一些感性认识,缺少对童话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点:(1)知识能力目标,即了解童话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即完成预习作业,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品内涵,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方法与原则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运用导学案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合学生预习情形完成教学,以学为主导贯穿始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并诞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浩瀚宇宙,繁星耀眼,美丽传说,令人神往,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有关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七颗钻石》。

(赏图配乐:让学生在听、看、说的过程中,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走进文本。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2字词展示

本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熟悉他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学生四个人一组谈一下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同时交流一下你在预习中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将组内公认的重要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这两个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形,扫清文字障碍。)

3感知深入

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本用生动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看谁讲得最好。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并实现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质疑解疑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你在预习时质疑的地方有没有找到答案。如果还有问题先尝试着小组讨论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此环节对文本设疑,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出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高高的挂在天空呢?为了表现小姑娘的爱心,只要写小姑娘让水给母亲,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地让水呢?以上问题的引出旨在实现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使生与师、生与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在这当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实效性。)

5感悟仿写

当我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中时,应该说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你的感受,尝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或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这一环节在预习作业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仿写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意识。)

6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有两项,它们是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和预习下一课:《蔚蓝的王国》

(课堂在《爱的奉献》歌曲声中结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这样还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的要求。这样安排,既符合新课程的原则,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7板书设计

爱可以创造奇迹。

(板书既简洁、醒目,又能突出童话的主题,符合板书的要求。)

8预学案

预习要求:第一,要求学生查找、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第二,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质疑:通过预习,对本文提出质疑。

教学步骤:第一,读一读。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第二,找一找。找出文中对你而言重要的字词,并通过工具书给这些字词正音;第三,想一想;第四,说一说。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写一句话。例如,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笔者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预习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配合课前的预习学案,和孩子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的多种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篇13: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想的还不是很深入。(比如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什么?”我用亲却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但是我在教学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条理有点乱了,由于被课件束缚,被课件牵住了鼻子,因此有点牵制了学生。

篇14: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在本课设计中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图片资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第一段文字,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再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加强巩固。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教师指导过于急躁,留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上一篇: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下一篇: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