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2024-05-15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精选8篇)

篇1: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区突破传统人才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多渠道开发、储备农村人才,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抓龙头,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二、抓环境,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态势。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区“十一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2015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三、抓培训,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格局。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四、抓使用,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效益。

一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东部无公害蔬菜、北部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三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外界联系密切、掌握信息灵便准确的优势,让他们面对市场、熟悉市场、挖掘市场,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信息智囊”。市级拔尖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郭大庆2005年为芦山乡蔬菜种植户提供了20余次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

篇2: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探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新途径

一、理清新思路,重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发挥农村致富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引导作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办法。要使这种组织、引导作用得以持续发挥,不仅要发挥现有致富党员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使新发展的党员也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能力。但是,以往有的村党组织没能很好地发挥致富党员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的作用,偏重于要致富党员发挥带领群众致富作用,而忽视了把被带富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致使有的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很有成效,但在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方面则做得不够,出现致富群众多但这部分人中要求入党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了充分发挥致富党员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的作用,理清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思路,建议在全市农村开展“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就是把农村致富党员作为乡土人才来开发,把致富能力强、有带动能力的党员整合起来,通过与被帮扶对象建立密切的帮扶关系,依托党员乡土人才在技术、信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求农村党员乡土人才要摸清帮带对象的思想状况,向他

们灌输党的基本知识,注意做好思想引导,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党员。

二、进一步做好将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的责任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中的乡土人才(致富能手)比例,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需要把一大批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对农村青年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的吸引力。把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党员,党支部建设是关键。从多年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来看,村党支部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新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无论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应在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上下功夫。

(三)拓宽培养源头,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农村乡土人才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年、八年的实践积累,到成为“人才”时年龄普遍偏大;还有的乡土人才

受“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教大徒弟打师傅”等思想影响,在帮扶带富中表现不是太积极、主动。因此,对乡土人才(致富能手)要有客观的评价。在培养乡土人才(致富能手)为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衡量乡土人才(致富能手),不限年龄和文化程度,不搞“一刀切”。既不降格以求,又不求全责备,不分宗族、不论村屯,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确保把一大批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列入教育培养范围,并把条件成熟的吸收到党内。

篇3: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 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商务领域中心任务, 以建设一支高素质国际商务领域人才队伍为目标, 深入实施“人才强商”战略, 统筹开发商务领域人才资源, 加快培养黑龙江省国际商务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完善商务领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和商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培养标准

根据商务部《国际商务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 国际商务人才是指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及大专院校中, 拥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经贸政策法规、贸易惯例和规则, 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运营工作及相关教学研究人员。上述人员应具备相关岗位八年以上的从业经历且大学本科毕业十二年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担任单位中层副职以上职务等资格。

具体包括:高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高级国际投资管理人才、高级国际商务营销人才、高级国际经济法律人才、高级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高级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三、发展目标

按照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需要, 通过自主培养、引进交流、继续教育、建立人才信息库等方式, 加大国际商务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新增国际商务人才2530人, 到2020年新增国际商务人才7540人, 形成国际商务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目标。具体目标是:

四、推进措施

(一) 加快培育国际商务领域人才

1.加大培养力度。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黑龙江省部分高等院校增设国际商务营销、国际投资管理、国际项目管理、俄罗斯法律、商务俄语等专业, 利用高等院校现有资源, 扩大国际商务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招生培养力度, 坚持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加强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2.创新培养方式。

依托黑龙江省黑龙商务厅直属5所商贸职业院校资源优势, 联合省内社会力量, 组建商贸旅游职教集团, 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商贸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搭建起校、企联手合作的桥梁与信息交流平台, 引导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道路, 为黑龙江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商贸旅游人才提供重要载体, 服务于商贸旅游事业发展。

3.推进继续教育。

按照政府引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原则, 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举办培训班, 开展以国际商务领域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新动向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二) 拓宽国际商务领域人才培养渠道

1.加强部省合作。

充分利用省政府与商务部签署的部、省合作机制, 积极向商务部争取专项资金, 继续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培养规划, 争取3至5年对全省县级以上商务干部和重点企业管理者进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

2.加强省际合作。

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 建立长期培养国际商务领域人才合作机制, 重点围绕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管理、网络平台应用等领域, 互派学员进行交流培养、学习考察和挂职锻炼, 提高地方领导干部综合管理和指导服务能力。

3.开展境外培训。

积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作, 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或外经贸企业骨干赴国 (境) 外, 开展境外招商引资、园区管理、投资管理等专题培训, 增强开放意识, 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工作经验。

(三) 加强国际商务领域人才引进与交流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开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 着力引进黑龙江省急需的高层次紧缺国际商务人才。针对黑龙江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急需的国际商务人才, 鼓励留学人员来黑龙江省工作, 积极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政策,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智力。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商务厅招商引资作用, 在吸引外商投资中, 将人才引进纳入工作重点, 利用出访招商及对外经济合作洽谈契机, 扩大宣传, 广纳人才。发挥黑龙江省商务厅驻经济发达地区办事机构作用, 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到黑龙江省创业。

2.加大人才交流力度。

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干部交流, 定期选送黑龙江省商务系统干部和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 同时积极引进省外在国际商务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来黑龙江省挂职, 为黑龙江省商务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荐黑龙江省优秀外语、商务业务骨干到我国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工作锻炼, 在国际经贸平台上, 进一步提高外语和处理国际商务事务的能力。商务厅机关与各市 (地) 、县 (市) 特别是边境口岸县 (市) 建立干部交流机制, 互派专业干部挂职锻炼, 增强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管理工作能力。

3.建立省市联动机制。

实行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 强化人才培训基础工作, 逐步完善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成长环境。

(四) 充分发挥商务领域社会组织作用

鼓励和支持商务领域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商务领域人才开发工程的推进实施, 制订和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与社会组织建立联络机制, 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国际商务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 建立国际商务领域人才信息库

依托省商务厅政府门户网站及所属高职院校网络平台, 建立国际商务领域人才信息库, 争取3到5年时间建成省、市、县三级网络体系, 把急需紧缺的国际商务营销、投资管理、大项目管理、俄罗斯法律、商务谈判及知识产权保护、高级商务俄语翻译等重点领域人才纳入信息平台。协同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实行登记注册管理, 信息资料录入国际商务人才库, 供用人单位、重点企业查询, 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大专院校, 要从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国际商务人才开发工程的重要意义, 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商务人才开发工程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制定发展规划, 完善政策措施, 切实抓出成效。

2.明确目标责任。

人才开发工作已纳入市 (地) 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 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 把商务领域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当地总体人才发展规划, 健全目标责任, 制定具体措施, 定期考核检查, 组织实施好商务领域人才开发工程。

3.健全工作机制。

篇4: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一、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与现代工业名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开发格局

企业专技人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顶梁柱和主力军。历届市委、政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人才的优先开发,带动现代工业名城的率先发展。

一是人才政策优先创新。出台了《工业企业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实施意见》等10个人才文件,积极推动形成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效益工资、岗位工资等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人才的创造活力。

二是人才开发优先投入。每年财政直接用于人才开发的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大部分投向重点骨干企业。在这一杠杆效应的撬动下,区、市两级人才小高地企业累计投入人才开发资金1.6亿元。

三是人才环境优先改善。坚持一手抓硬件改善,树立“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品牌,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手抓软件建设,把关爱人才、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作为提升人才比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打造人才集聚的平台,夯实现代工业名城急需紧缺的智力和技术基础

一是依托重点产业“纳”才。经过多年发展,柳州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先发优势,广泛吸纳专技人才,继续保持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优势。

二是依托重点项目“引”才。每年审定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包括院士、教授、博导等在内的精英级技术人才200多名。比如,依托小型多用客车、风行景逸轿车等项目引进院士领衔技术研发,引领柳州汽车生产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年产汽车突破一百万辆的城市。

三是依托人才载体“聚”才。通过实施“雙百人才工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柳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联谊会、正高人才协会等载体,聚集了大批专技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依托创新平台“留”才。依托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近20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研发人才,促进成果转化。

三、疏通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提升现代工业名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扶持人才创新创造。坚持在科研专项经费投入、企业技改立项、专利申请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柳工自主研发的高原装载机填补世界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面针股份公司专利数量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助推柳州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二是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实施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境)培训计划,定期选拔优秀骨干赴国外研修,开阔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开阔。

三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人才智慧为企业造富、社会造福。比如,我们扶持成艾国博士主持研发的“五菱之光”、“五菱扬光”系列微型客车投入批量生产,使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篇5: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南江县位于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面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快南江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一要着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示范工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部、人事局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大村社干部培训力度;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以县职中、小河职中为阵地,加大对金银花、核桃、黄羊等种养殖人才培训力度;各乡镇要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人事部门要颁发《农民实用技术职称证书》,劳动部门要颁发《工人技能等级证书》;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实用人才,要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行重点培养。

二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卫生部门要立足于创建名校、名院,在中高级人才中选拔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作为学术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对确定的培养对象要登记造册,确定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工作条件,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激励政策,严格绩效考核,逐步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旅游等部门要立足于十大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降耗、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切实整合人才资源,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逐步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要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商部门要对全县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详实掌握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企业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企业班子成员中,全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掌握一门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大专以下文化的要进行学历培训。各企业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采取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参加职业经理培训班、外派到大型企业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壮大一批中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要抓实文化社工人才培养。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要围绕文化兴县的要求,着眼于特色文化开发,努力培育名家、创造名作、打造名品,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社区干部为重点,以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重点培训为引导、以部门培训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

二、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一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破除门户之见,积极引进本行业所需的紧缺特殊专业人才。着力引进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近两年内力争引进200名以上紧缺优秀人才。

二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省市支持,继续实施“百村大学生计划”,争取接收“三支一扶”志愿者、选聘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人数。

三要拓展人才柔性流动。围绕十大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

术合作,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研发项目、举办专家讲座、开设专家咨询等方式,加强智力引进,促进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产业依托一所高校、背靠一个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支撑格局。

三、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工程

一要引导人才到产业。围绕全县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有一支技术研发队伍、技术推广队伍、技术实施队伍的格局。优化人才配置,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学非所用的问题,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人才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专业技术人才凝聚到骨干特色产业发展上来。

二要推动人才到项目。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机制,采取“定目标、定项目、定任务、定奖惩”的办法,尽力使每个专业技术人才干有目标、干有舞台、干有责任、干有想头,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把专业技术人才研发项目、推广技术、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要支持人才到一线。主管部门负责,各乡镇配合,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现代农业经济实体的,享受资源配置、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严格选派对象条件,落实相关待遇,实实在在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人才环境工程

一要落实人才培养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才培训优惠政策的落实。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对培训计划落实、高级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要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及时核定财拨事业编制,兑现安家补助经费,协调解决配偶就业等问题。

三要落实人才创业奖励政策。深入开展人才创业示范典型评选活动,积极评选表彰优秀实业家、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农村优秀人才,以此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篇6: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人才开发的新途径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实施“金蓝领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金蓝领”是近年来企业中一个职业的称谓,就是有着一技之长,在知识方面也有自己的专攻,又善于实际操作,是某一技术方面的精英。2007年农业部将这一职业称谓引入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范围,开始在全国实施“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目的是做好农业高技能人才储备,推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全国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并探索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农业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素质,提高农业技能人才质量,改善农业技能人才结构,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农业高技能人才是农业新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甘肃省作为全国种植业领域仅有的两个试点省之一被列入,榆中县同年被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甘肃省种植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确定为农技推广培训鉴定基地。县农技中心有4名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技培训和推广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资格培训,获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能够胜任和全面负责,开展榆中县农业种植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二、榆中县农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榆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三农的各类技能型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全县仅有各类技能型人才1.4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3%,农业高技能实用人才更是缺乏,现有各类实用人才4869人,其中农民技术员224名,种植能手934名,养殖能手536名,加工能手312名,经营型人才732名,能工巧匠326名,科技示范户1120名,科技服务型人才685名。

总体来说,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分布又不合理;二是人才开发的市场化管理水平不高,高层次、高技能与复合型人才短缺;三是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实施“金蓝领”计划的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特色区域站,开展特色人才定点培训工作

按照“建立区域站、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各区位特色优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全程服务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结合全县种植业优势产业的发展特点,在农业部、省农牧厅扶持资金支持下,先后组建了贡井、定远、新营、甘草、上花五个区域站。

——新营区域站辖榆中县南部二阴区的新营乡、龙泉乡两个乡,区站建成后,在新营乡的新营、黄坪、杨家营、红土坡、八门寺等村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的地方,培养了150个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种植冷凉型“高原夏菜”,取得了显著地经济效益,蔬菜亩均收入达到了2500~3500元。同时,使冷良性蔬菜种植在我县异军突起,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甘草区域站,组建后辖我县川东区的清水驿乡、甘草店镇、韦营乡、高崖镇4乡镇,重点服务以该区域优势产业马铃薯为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训农民达到了5800人(次),引进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大西洋、夏波蒂等加工型品种,也引进繁育了陇薯系列、庄薯、青薯、新大坪、大白花等多个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2万亩,增产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定远区域站组建后辖我县川西片的和平镇、定远镇、来紫堡乡、金崖镇、连搭乡。该区域是“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区内有10多家恒温冷藏保鲜库,已成为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产地性蔬菜集散中心。为此,该区域站在抓好“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服务的同时,每年有6人固定从事运出蔬菜的检疫检验工作,每年检疫证开出数量,数量高达1.75多万份,外销蔬菜近6亿公斤,为我县高原夏菜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

——贡井区域站组建后管辖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的贡井、哈岘、中连川、上花岔、园子六个乡。实施了以“农户为单元”的旱作生态农业模式工程,将集蓄水设施、高效种植业、舍饲养殖业、新型清洁能源有机结合起来,组装、配套双垄全膜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舍饲养殖、玉米秸秆青贮、户用沼气建造与管理技术等多项成熟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产业化发展,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条件下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了示范

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二是依托阵地,整合资源、开展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

在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榆中县依托县委党校、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主阵地,将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上岗培训、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农村实用人才1万名。为充分发挥农村高技能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组织开展了首届“农业种养加,榆中吉尼斯”评奖活动,表彰了全县最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养殖、农机操作和经营加工能手14人,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鉴定工作

2008年12月17日,全国农技中心、省人事厅、农牧厅联合在榆中县开展了“不唯学历、不拘形式、重在实用”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农民职称评定相结合试点工作,这次鉴定评审,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被全国农技中心副书记陈金发同志评价为“在全国尤其在落后的西北地区做出有利于农民发展的事情是头一次”。会议通过培训、查阅资料、面试、现场考评等方式,共评定农民高级技师14人,农民技师5人,农民助理技师22人,农民技术员95人,共计136人。

四是办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更多的农业高技能乡土人才

2011年2月份,组织成立了榆中县农民田间学校,按照县域自然区域特点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分设了5个教学班,共招收学员223名,计划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培养具有掌握理论知识与实

际操作能力的一批乡土农业高技能人才。目前,各教学班针对农时季节与特色种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四、取得的效益

通过开展高技能人才“金蓝领计划”实施,先后在在全县培养了石头沟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工作,组织开展了试验设计、试验记载、试验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共计培训试验员35名;蔬菜、植保站在高墩营国家蔬菜标准园培训蔬菜园艺工50人,病虫专业防治员100人;土肥站通过对全县肥料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肥料经销网点人员的培训,培养了肥料配方师50人,开展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工作;旱作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的新营乡红土坡培养了30名冷良性蔬菜种植能手,如今,这些高技能人才活跃在榆中县的田间地头,村头院落,助推着全县特色农业的更快发展。

篇7: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强村工程

宜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级市,工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近几年来,我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上级有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一系列文件精神,突出“五抓”,使农村呈现出“一镇一品”的格局,城东的油料、香菇、西瓜及城西的白菜、冬瓜、甘蔗已形成规模和特色,大山菌业、新丰粮油、襄大农牧等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持续增强,农业优势进一步发挥。打工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新增劳务输出1万余人,新增收入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85元,比上年净增405元,增长13.6%。

一、抓组织领导,不断增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认识难统一,部门难配合,关系难协调。因此,必须要有领导重视,要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才能行成合力,才能把工作全面推动,因此,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人事、农业、财政、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各镇(办事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为全面推进这一工作,提供了领导保证。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人事部门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方案。财政部门积极进行资金扶持,仅近几年财政划拨资金达80万元。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开展种植业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市农业学校等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下乡活动,送科普资料上门,开展科技成果评选。教育等部门也积极参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由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市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三是制订配套政策,促进规范管理。2001年来,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宜城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实施方案》(宜人字[2001]42号),明确了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范围、原则以及培训教育、提供服务等内容,使全市的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近两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我市先后又出台了《宜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宜发[2004]13号)、《宜城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宜办发[2006]14号)等文件,在政策上保证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正常开展。

二、抓选拔管理,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我们依据《湖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乡土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发挥三个优势。一是发挥组织优势,把乡土人才层层选拔出来。根据上级关于选拔乡土人才的条件标准、对象范围,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选拔办法和考核标准,每年都要对各镇(办事处)、区下达选拔任务,并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对乡土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近几年,全市共选拔出各类乡土人才4200多名。二是发挥市场优势,把专业技术人才引向农村。充分发挥市人才市场、镇(办事处)、区人才交流服务站的阵地作用,利用镇(办事处)、区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打破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界限,先后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农村第一线。三是发挥职能优势,把乡土人才管好用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以及“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在发展我市的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骨干和示范

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而未得到全方位、多层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加快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确定把乡土人才管好用活,我们一是把对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职能赋予各级人事部门,并要求各级人事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乡土人才搞好服务。二是每三年组织一次优秀乡土拔尖人才评比表彰活动,近几年来,全市共表彰优秀乡土拔尖人才120多名,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并赠阅科技报刊和实用资料。三是开展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为320名“田秀才”、“土专家”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三、抓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们根据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专门人才。一是依托院校联合办学,为农村人才“充电”。我们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农学院等10多所大专院校开展人才共建活动,采取委培、代培、联合办班等形式,开办了科技推广班、经营管理班、农业信息班等30多个班次,共培训乡土人才2000余人次。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村人才“补钙”。为推动我市人才开发,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我市授予农校等12个单位为“宜城市农村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开展教育培训。我们还注重利用市外的培训力量,组织近万名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拔尖人才,以人才、劳务输出形式到外地学习技术。三是发挥“能人”作用,为农村人才“传经”。我市农村有一大批科技能人,他们对本地情况熟悉,对群众需求了解,人事部门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训提高身边的农民。

四、抓引才送智,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

为了加快全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现代科技的投入和运用力度,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本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引才送智的工作,使第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人才开发的立足点。在人才开发中我们做到人才能留、留才能用、才尽其能,从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入手,为人才发挥最大潜能创造宽松环境。市政府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专项经费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相结合的资金保障体系,为人才开发、科技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各镇也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是把引进人才作为人才开发的突破点。我们结合实际,根据需要,通过走出家门招人才、围绕项目请人才、不拘形式借人才等多种形式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把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作为人才开发的接力点。我们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实施启动项目,兴办一个实体,推广一个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放群众“的”五个一“工程”。

几年来,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共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近千篇,提合理化建议上千条,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与乡土建立了互助关系,开展技术帮扶活动。我们每年还组建科技服务团和“新科技推广服务队”,在春秋两季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有针对性地传授农业科技,帮助解决关键项目、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问题,把人才开发与科技普及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抓示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开发与发展科技农业、效益农业、市场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示范镇村、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的辐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产业示范

基地建设。各镇依托人才开发类型和规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市场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之路,形成了“基地搭抬,人才唱戏,服务农业,建设农村,促进发展”的新格局。流水西瓜、孔湾白菜、板桥的板栗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效益可观。二是抓创业基地建设。为推动我市农村人才开发,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宜人字[2001]42号文件精神和市人事局、市农业局联合颁布的农村人才创业基地标准,经组织验收,综合评定,决定授于宜城市新丰粮油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宜城市农村人才开发创业基地”。创业基地的建成,吸纳了大批乡土人才,也大大推进了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三是抓好“一市一品”。近几年来,根据襄樊“一市一品”的战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科学规划,把油料产业作为我市的主导特色产业,着力加大对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一市一品”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我市油料种植面积达65万亩,其中油菜45万亩,花生20万亩,芝麻5万亩,油料总产量11万吨,比种植小麦、水稻亩平增收180元,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良好效果。目前我市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年加工转化油料7万吨以上,年经销转化油料20万吨以上,网络周边地区300万亩以上油料基地,已形成以宜城为中心鄂西北最大的油料产业带和集散地。

篇8:关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目前农村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是人才数量不足, 分布不合理。据统计, 襄汾县农民职称人员、科技骨干等各类农村人才仅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7%, 襄汾县是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占90%, 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又受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条件限制, 各地人才参差不齐, 总体竞争实力受到限制。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中年龄偏大的多, 后继人才储备不足, 青年科技人员不到5%, 出现了“老的上不去马, 小的提不起鞭”的断层现象。三是人才观念落后, 队伍不够稳定。在农村缺乏一种和谐融洽的技术交流氛围, 不少人对新技术、新项目的接受能力较慢, “养不起、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突出。四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不健全, 到第一线服务的农村人才更少。许多地方农村缺乏激励和管理机制, 国家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脱离了农业战线,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就是要树立农村人才资源的大开发观, 运用大开发观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不仅要抓好农村人才的培养性开发、还要注意运用政策性开发和使用性开发。政策性开发就是以政策为杠杆来大面积开发人才, 搞好农村整体性人才开发。使用性开发强调使用人也是开发人, 把人用好了, 也就把人才开发好了。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一) 培养性开发。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近年来, 襄汾县以初中建设为重点, 总投资4900多万元新建学校4所, 改、扩建学校8所, 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 全县公办初中由原来的18所撤并为16所, 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规模办学优势充分体现。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抓培养, 全面实施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 大力整合县乡教育资源, 依托县乡职业学校的教育基地优势, 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等社会教育的培训阵地作用, 加快农村乡土人才及高等应用人才的培养, 积极开展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市、县科技联姻、对口科技扶贫等活动, 促进人才密集单位与县、乡区域经济规划、技术项目论证、科技成果转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二) 政策性开发。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盘活农村人才资源。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 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切实解决他们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让有才者想干事。近年来我县先后为138位乡土人才评定了职称, 对他们制定优先参观考察、优先选配乡村干部、人大、政协委员、优先发放贷款并实施人事代理。并编印《乡土人才事迹集》四集, 收录了42位乡土人才投身农村经济建设, 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 另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农民企业家给予重奖, 充分调动他们投身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追踪服务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人才网络, 及时为他们传递市场信息, 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疑难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协会管理机制。乡土人才协会, 是乡土人才实现各取所好、各得其所、共闯市场、共谋发展的有效形式。四是认真开展人才选拔活动。结合实际, 建立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制度, 以能力、贡献、业绩为主要设置评价指标, 定期评选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创造出较高经济效益, 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三) 使用性开发。

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工作, 真正使农村人才市场成为农村人才积蓄的基地、交流的场所、联络的中心。近年来我县在赵康、古城、邓庄三个乡镇, 以职业中学为基本单位, 设立了区域性农村人才市场, 通过职业中学利用自身农村实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优势, 取技术指导、集中培训、包村包片多种形式, 以农村人才市场向周围乡村幅射, 为农村培养、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在大力建设农村人才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展有关业务。1、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网络, 加强农村人才市场硬、软件建设, 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保障。2、建立农村人才库, 并按各类人才的学识水平, 专业特长分门别类地登记, 健全相应制度, 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情况。3、用市场调节手段, 从大局出发, 全盘考虑。把农村人才视为重要人才资源, 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 及时发布农村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真正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取向, 面向“三农”, 服务“三农”。

以上从培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使用性开发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开发农村人才工作,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但是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培养性开发是使用性开发的基础, 政策性开发引导着培养性开发和使用性开发的进行, 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是政策性开发进一步补充完善的依据, 只有我们机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才能把这项系统工程搞好, 才能真正达到农村人才为“三农”服务的目的, 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结合襄汾县实际, 笔者认为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有必要确立新的开发观, 不仅要抓好农村人才的培养性开发, 还要抓好政策性开发和使用性开发, 从而搞好农村整体性人才开发,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校长迎元旦新年致辞下一篇:石化企业设备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