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开端作文记叙文

2024-05-06

高一开端作文记叙文(精选3篇)

篇1:高一开端作文记叙文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现代的开端

自查(预习着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历史学习应有的学习态度

在这里首先想明确一点。请不要先把自己局限在文科或者理科内,应当全面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高中的学习相对初中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能够在开头走好第一步的话,后面的道路会通畅很多。而如果早早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学科类别中,势必会分散对其他科目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拖垮你其他科目的成绩,使得你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牵扯更多的精力,重复做功,得不偿失。

其次我想谈一谈文科的科目特点。文科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人数较少,并且文科在传统印象里属于是不太被重视的学科,高分学生学文科的比例相对会低一些。这样一来,文科高考面临的竞争相对而言就会低许多。如果高一的同学现在已经开始对未来的文科学习进行规划,那么我会恭喜你,你已经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文科生在高一并不需要学的太苦,只需跟住学校的进度,做好知识的积累工作,慢慢打下自己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成就了。同时,数学的成绩千万不能落下,因为未来文科高考中,数学的区分度非常高,所以在起点上一定不能落后。

具体到历史这个科目的学习,高一主要会涉及必修一、必修二这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内容分别是政治史和经济史,无论是在未来的会考中还是高考中比重都非常高。请每一位新高一的同学务必把这两本教材上的核心概念进行掌握,理解每一个术语,了解主要事件的时序,最后请根据“民主”、“法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线索把所学内容整理成体系,这些简单的积累工作会为你未来的学习带来巨大的便利。

篇2:浅议高一记叙文写作动机之激发

面对如此困境,有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欲以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作文教学。其实,这种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悖。现代积极心理学认为,注重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与优势,通过发展学生最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并使之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1]那么,什么才是高一学生身上在写作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呢?那就是———对教材的熟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因而,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将熟悉的题材与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同时将滞后的反馈即时化,科学、有序地推进记叙文写作教学,以期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熟悉的教材再加工

作为学生,他们熟悉的莫过于教材。只是通常的情境下,我们对一篇篇的经典课文舍不得割弃,篇篇讲读,看似篇篇讲到,实则走马观花,只追求了阅读的量而没有追求阅读的质,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也就惶论自己的个性认识与再创作了。其实,如果我们对教材深加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激励学生往文本深处看,读出深度、水平和个性,使含糊混沌的思想明晰化、深刻化,并且促使他们学以致用,充分激发他们的体验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热情。

那么,该如何设计问题并向教材深处挖掘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教材中写作问题的挖掘与呈现,通过有效的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从深层心理挖掘问题

著名作家余华说过,司汤达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教会了他怎么写人物的心理。人们一般认为,心理描写必须从人物的内心描写着手,可是,高明的作家却不这样认为。余华说,心理描写其实是不可靠的。[2]真正高明的作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透露人物深层心理,因为波涛汹涌的人物内心我们无法触及,但人物动荡的内心变化一定会外露于他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人物内心活动激烈的地方,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挖掘写作问题,促使学生走进人物灵魂深处,走进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写作范围。《雷雨》基本以对话为主,但简短的对话处处透露的是人物暴风雨般的激烈情感和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听不出人物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也就与戏剧的矛盾性失之交臂,也就错过了戏剧的精髓。侍萍无意间走进周公馆的一间房,面对自己熟悉的摆设,原本对周朴园恨之入骨的心理悄悄发生了转变。面对周朴园的对面不相识,她没话找话,不忍离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鲁周相认一节中侍萍的行为反常之处,布置写作题:请为人物补充潜台词。这样的练习将人物内心纠葛外露,让学生既看见了侍萍对周朴园的恨,也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对那份情感的眷念,而对人物复杂内心的探寻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从空白处挖掘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与文本对话,填充对话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读者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文本中这样的空白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结合文体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补白,扩充自己的生命体验,真正将自我体验与情感融入文本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有一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烛之武常年默默无闻被人遗忘,风烛残年之时却被君王当做救命稻草委以重任,课本只是以“许之”二字表明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但毅然承诺前内心的翻江倒海却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揣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且意味深长的空白后,要求他们对此补白,学生兴致勃勃地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郑公说完这句话,便紧紧盯着烛之武,试图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出他内心的想法。

可烛之武似乎并不为所动,耷拉着的眼睑下略有些浑浊的眼睛只是看着地面,就像平静的深湖,不起波澜。可那双颤抖的手出卖了他。因为激动,他的双手紧握,但因为年老力衰,只能堪堪握成空心拳,指节微微发白。也许是多年后被重用的欣喜,又或许是因为任务的艰难,还可能是国家可能将要灭亡的愤懑,他突然咬紧牙关,脸上松弛的肌肉紧绷着,眼里突然闪过一道精芒。郑公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良久,烛之武长长吐出一口气,眸子抬起,直视着郑公说:我答应您。

一个常年被冷遇的智者,晚年却被委以重任,是因为怨恨而置身事外,还是出于家国责任而只身犯险?学生合乎情理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烛之武的大义大勇。

经典作品中,这样的空白比比皆是,诸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答应太子丹之前的内心挣扎等,这样的空白,或者说是留白,正是学生才情的用武之地。

二、熟悉的题材陌生化

所谓熟悉的题材陌生化,是指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或叙述人物而获得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同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这种叙述视角或叙述人物的变化保留了学生熟悉的选材,同时又能呈现出惊鸿一瞥的新奇。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5《家庭女教师》一文中,作者茨威格有意识选择特殊叙述人物而造就了不同寻常的奇妙效果。这种效果正如作者所说:“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者习惯采用全知视角,即假设并允许作者全知全能,并写下他所了解的一切,这样作品也相应地获得了广阔的视野与宏大的社会场面,但缺乏认知的神秘感,而内聚焦限制叙事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所谓内聚焦限制叙事,是指作者完全退出作品(不承担叙事职责),而让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主人公或配角,或亲历者或旁观者)担当叙事者,在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范围内叙述人物事件,以人物有限的认知营造阅读的新鲜气氛。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运用的正是这种内聚焦限制叙事方式。故事的展开是靠两个女孩来完成的,她们对成人世界的窥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果不运用这种特殊的不谙世事的女孩视角,不以这一对小姐妹的身份去亲历故事,不以她们的眼光去见证故事的话,就不会有化平常为神奇的效应。如果用常规的成人视角来看的话,茨威格的这个故事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家庭女教师爱上了主人家的侄子,并怀了孩子,但不幸被无情地抛弃,还被主人辞退,最终被逼自杀。故事悲惨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正因为作者起用了这种特殊的小女孩视角,就使得一个平凡的故事变得波澜曲折,惊心动魄,与成人经验不同的受限的小女孩的认知无论给读者还是作者都带来一种奇妙的心灵冲击。可见,司空见惯的选材经过合理的叙述人物的布局完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同理,当学生写“等待花开”时,习作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自身亲历中考而是作为旁观者记录父母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当写“出发”时,不再是自己出发去学校去旅游,而是见证父母为家庭出发奔波;当写“距离”时,不再是局限于与同学父母之间的距离,而是心酸父母之间的距离,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把更有冲击力的又为我们熟悉的多元人物多元视角带到学生面前,我们就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热情回应与成长。于是,面对“智慧”这样高冷的题目,学生笔下出现了众多的小角色,其中一位喜欢大喊大叫的快递员最为瞩目。

眼前,丝丝白中透黑的头发,像是用刀刻上去的皱纹,略显佝偻的身体穿上被洗得发白的蓝衬衫,以及那双古老款式的皮鞋都告诉我他不过是一个年迈的老头,只有那双仍然炯炯有神的双眼让我相信他喊得出那么雄浑的声音。

……

新来的年轻人不再大喊大叫,小区回归了平静,但我却觉得缺了什么。奶奶开始抱怨自己总是忘了发快件,小区里的人则发牢骚说自己的快件不知道去了哪里。“原来他一喊,我就知道了……”

当智慧接了地气,当学生不仅能做主角还能根据需要化身为一位旁观者或叙述者,熟悉而平静的故事同样可以而且更加打动人心。

三、滞后反馈即时化

当然,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写作价值,我们还必须充分优化教师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作文训练以战线漫长为特点。从学生开始写作到教师批改至最后讲评,通常需要一周时间,慢的可以拖到十来天以至更长。当教师兴致勃勃地准备讲评时,其实学生的写作记忆已所剩无几,讲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反馈对学习的作用具有动机和认知两个方面的效果。在动机方面,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就会引起他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在认知方面,学习者可以从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中,获得有关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的定向依据。基于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多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积极与肯定的反馈,但是,学生练习的即时反馈却总是因为授课任务而被耽搁,特别是作文的即时反馈更因为任务量大而被迟滞,而滞后的反馈大大弱化了积极效应,消减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一定条件,几乎每一种活动都能产生快乐体验,作文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作文教学进程中,如何在具体操作环节实现即时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快乐体验,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考虑学情、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写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在高一阶段。所谓的结构性特征就是我们的每次作文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写好标题,写好开头,学会描写景物,学会首尾呼应,学会对比等等短平快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的规则和相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直接的即时反馈,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还需要做哪些调整,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就算不能堂堂课实现一个短平快的目标,也应每次完篇练习前尽量侧重一个目标,当学生能够完成时,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在完篇练习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以实现反馈即时化:如是旧题,可于课后直接张贴范文;如是新题,可在浏览后第二日挑选范文张贴。当我们每次都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一种风向标,当我们将作文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课程时,学生也就能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并通过即时反馈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持续的写作动力。学生的写作效果显示,短平快的片段练习与完篇练习的交错训练是比较理想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相对保持高昂的写作热情。

毋庸置疑,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作文训练依然是一个辛苦而需努力的过程。本文也只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试图为目前的作文困境找到一条出路。出路不等同于捷径,这条路依然漫漫而需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任俊.乐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1.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8.

篇3:高一开端作文记叙文

写记叙文,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要讲故事,必须努力做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1-2个);有典型的细节描写;要流露出真情实感。跟其它文体一样,记叙文也应该有明确的中心——主题。

从初中走进高中,这些孩子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摸清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想到了这么个并不新鲜的文题。

跟“门”﹑“窗”、“墙”﹑“桥”﹑“路”﹑“灯”等一样,“台阶”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学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台阶可以是具体的,如老家的台阶﹑教室的台阶﹑通往山顶的台阶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即人生的“台阶”:(1)踏踏实实地走,一步一个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登上人生的高峰;(2)歌颂生活中甘为台阶,把自己托上高处的父母﹑老师等等;(3)摆脱窘境,给他人一个台阶下。

写作时,“实指”与“虚指”当二者居其一(虚实相映的除外)。以本班为例,本次作文审题普遍不错。题材主要有:

(1)爬山征服台阶,表现毅力的;

(2)从台阶摔倒送医院救治,表现助人为乐的;

(3)抱病爬楼送东西,表现父爱的;

(4)跨上高中这级新台阶,表现奋斗精神的;

(5)由不理解到理解,表现思想境界升华的;

(6)台阶撒满儿时的欢乐,表现对美好童年留念的;

(7)坐在台阶等妈妈,表现对妈妈的爱的。

作文中他们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笔者思考后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有不少错别字。全班大概五分之二的作文有错别字,多的达八九个。错别字是硬傷,不可小觑!江苏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直到扣满五分为止。因此,要抓汉字书写,让学生常订正,尽量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要重视教材,课文中出现的字形要加以重视;也要让学生在课外多搜集,多积累。

(2)篇幅普遍不足。造成篇幅不足的主要因素是:一是材料单薄(1个);二是平铺直叙,少曲直波澜,少细节描写,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是少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截取几个有关“台阶”的生活片段,或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组织若干材料,写成复杂记叙文。如一个学生用三个台阶贯穿全文,三个台阶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少年﹑中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中年,逐层推进,只要沿着台阶不断攀登,人生之阶会越走越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注重阅读,引导他们阅读微型小说﹑故事会﹑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名家名篇等,定期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开阔阅读视野,积累作文素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通过读书﹑交流,让每一个孩子胸中有故事,写出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文就不费吹灰之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作文的优点,多面批,多鼓励,好的作文或语段可印发给学生﹑可在评讲课上朗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重视征文的布置,对优秀的作文要协助修改并推荐发表;第三,要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如记叙文如何尺水兴波﹑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等。分块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篇幅较小也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尽量少让学生写全文,多一些分块练习,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少数学生喜欢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等处发表长篇大论。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记叙文是应重视情节﹑细节描写,要少发议论,或不发议论。

(4)少数学生文章主题不够明确。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当然是个比喻,高考作文阅卷量大﹑速度快,很多作文阅卷老师都来不及细细地品。学生平时的训练就要做到主题明确,而不必像写征文那样主题隐晦。因此,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想表达什么开头可开门见山,结尾可画龙点睛。

另外,要让学生重视作文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个“改”的工作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改的重点是文章的选材﹑篇章结构(特别是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及语言表达。通过反复修改﹑打磨,促进记叙文写作“升级”! 也要让学生打造语言上的亮点,可在开头结尾引用名人名言﹑名句诗句,运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为作文增色。

大凡写作,都必须从“记叙”始,只有扎实的“记叙”基本功,才能拾级而上。大多数高一新生,都蕴藏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青少年视野﹑丰富的情感,只要自然而然地落实到作文上,就能扣人心弦,就会登上“成功之阶”了。

上一篇: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下一篇:珍惜亲情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