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校园生活感悟作文记叙文

2024-04-08

高一校园生活感悟作文记叙文(通用18篇)

篇1:高一校园生活感悟作文记叙文

清晨,一缕缕温暖的朝晖照射着可爱的我们,在懒懒地享受着空气的清新和安静的美!正午酷热的阳光使得我们朝气蓬勃。而黄昏的红霞正好抚慰我们,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好”。在阳光的陪伴下,我快乐地成长!

在似清晨般的开始,我踏进高中校园的大门。在那里,我像是迷失的羔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好朋友分开,离家住宿,一种叫孤单的感觉爬满全身。看着前面长龙般的打饭的队伍时,想着家里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心里更是委屈。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学,我慌了,我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了。

在慢慢地了解、接触后,我如正午酷热的阳光,激情四射。在孤单一人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独立,一个人吃饭、学习、旅行,我亦是乐在其中。容易急躁的我,在排队等饭的日子里,学会了耐心。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我收获了一种友谊叫默默关注。搬了新宿舍之后,总是发现自己摆的乱七八糟的鞋子总是会变成一条直线,来不及叠好的被子总是会变成豆腐块,后来才知道是舍友帮我整理好的,心里满是感动。在这里,我开始了新的友谊。在这里,我成长了。感谢高中生活,感谢阳光!

在红霞的余晖中,我懂得了生活。生活似是一杯没加糖的咖啡,苦涩而醇香。看,高三生活的急促,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会害怕,害怕自己不能适应?你是否会放弃,放弃心中的梦想?你是否会欣然,坦然接受极限的挑战?我懂了,生活就是为了挑战!红霞里充满希望,去放飞心中最初的梦想吧!

在阳关的陪伴下,我如微风,带着种子,在种下希望;我如小草,沾着甘露,努力生长;我如鲜花,享受阳光,灿烂盛开。阳光告诉我,哪怕世界回归到原点,我与你同在!

篇2:高一校园生活感悟作文记叙文

成长路上,那一朵木樨,与我相伴相随,且行且彼此珍重。

十几年前,一个婴儿“呱呱”落地,那一声赤子的啼哭,是那样响亮;伴随着啼哭的,是长辈与父母最美好的祝愿。那一刻,木樨绽放新芽,破土而出。懵懵懂懂中,母亲曾经用温暖的臂膀轻轻搂着我,端详着我微红而白皙的脸颊,轻轻哼唱着温馨悠长的摇篮曲,母亲笑靥里,是宁静与幸福。

然而,成长不仅仅只有这些。曾经,我抬起那胖乎乎的小手伸向空中,好似要握住那一份关爱,嘴里“咿咿呀呀”,眼角眉梢都是急切的渴盼。当双手抓住的只是虚无,我的哭声是那样的歇斯底里。父母的脚步是那样的匆忙,神色是那样的焦急,然而一转眼,我脸上绽放的,却是那最纯真却又最没心没肺的笑容。

几度春草绿,几行大雁归。一转眼,我上学了,稚嫩的双肩背上书包,带着几分忐忑,也带着几分新奇,我踏进了校园的大门。那软糯而带着哭腔的告别声,伴随的是身后父母略带担忧的叹息。那一刻,木樨浅黄的花朵悄然立于秋风中。曾经,老师用她温柔的手不经意地搭在我的肩上,指着校门口向里张望的父母,告诉我不要有对校园环境的恐惧。

然而,成长也不仅仅只有这些。犹记得,那时的我,蜷缩在落满灰尘的角落,看着一张张满是陌生的面孔,不敢大声言语。那时的我,恨不得将自己从这陌生的时空里抹去;因为,那一刹那,我是那样窘迫,甚至觉得自己很卑微。整整六年,我连伸出汗津津的指尖去触碰生活的温存,都是那样小心翼翼。

再后来,剪刀下,簌簌发丝落在地上,干脆利落,却又有着一份不舍与留恋。将往日不堪的时光无情割舍;那一刻,鹅黄的木樨又悄然绽放。进中学了,老师要求写军训感言的小纸片,在老师赏识的目光下,似乎也变成欲诉心事的素笺。我毅然决然,不再回首过往,一步步走向理想的天际线。那对远方的期盼,也并非遥不可及。青春的梦想,无关成绩,遑论功利。不再犹豫,不再徘徊,我学会了淡定与从容;与老师交流,我也不再支支吾吾,声若细蚊……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这人生的滋味,似是一树沁人心脾的木樨花香。

成长不是定格在某一时刻的美丽,而是一路有花香陪伴;我们沉醉其中,不知不觉,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成长,有如一棵桂树枝条上的浅黄木樨。因为它沁人心脾的香味,因为它圆润而惹人欢喜的花瓣,所以,许多人想要去采撷它,将它放在手心里,深闻浅嗅。人们千辛万苦攀上高高的枝桠,在那一刹那明白,樨,自有它存在的深沉含义——她以自己的生命见证着春华与秋实,在成长路上,与你相伴相随。

篇3:感悟生活快乐作文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把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有选择地写下来, 不断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充实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说老实话, 做诚实人, 写真人真事, 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

一、 走近生活实际, 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是个大课堂。”“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观察自然, 了解家乡和社会等方面的典型事物, 例如老师夜以继日辛勤培育学生, 交警不怕风吹日晒坚持值勤等事情, 以及日月星辰、风云雾雪、虫鱼鸟兽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景象,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 让学生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阳春三月, 我组织全班学生到快乐农庄踏青观花, 一路上学生们有说有笑。到了农庄, 学生们置身于花的海洋, 仔细观察花形、花色, 感受花香, 向园主人询问花开、花落和果实成熟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最后学生们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 兴趣盎然地谈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并书写成文。其中有同学写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桃花一团团一簇簇, 深一点儿的呈粉红色, 浅一点儿呈粉白色。一朵朵桃花在枝头亭亭玉立, 就像一位位身穿粉红衣裙的花仙子, 桃花的花瓣有五片的、六片的、七片的甚至还有八片的。粉红色的花瓣簇拥着浅黄色的花蕊, 美极了, 时时散发出阵阵清香, 招来了许多蜜蜂、蝴蝶、蜂儿采蜜, 蝶儿追逐, 好一幅春景图啊!”

二、关注情感体验, 产生倾吐欲望

写文章与人的情感有很大关系。如果诗人作诗充满激情, 其诗必豪迈;如果作家写文感情真挚, 其文必感人。学生作文也要为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因素。 例如要让学生写好一次“乒乓球比赛”, 在习作之前, 我便与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乒乓球比赛。 活动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清晰、深刻, 更不乏生动。学生写起文章自然各有千秋, 内容具体, 生动活泼, 就有可读性。又如在一次六一活动前夕, 当听到学生对学校六一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 我便灵机一动, 布置了一次庆祝六一的小练笔。果然不出所料, 就连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他们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了“豹尾”, 洋洋洒洒, 言辞中肯, 感情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感兴趣的, 情感体验较深的, 这样的话题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学生则情动而辞发, 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 展示出小学生天真的心灵和纯洁绚丽的生活世界, 达到了习作的目的。

三、倡导个性表达, 写出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统一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作文与学生成长同步,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自己想写的话, 就是说真话, 吐真情。教师要充分营造写作的情境和氛围, 尊重学生对社会, 对自然, 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鼓励个性化的表达。例如这学期, 我们学校举行了学生体操比赛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教导处以这次活动为主题举行征文比赛。全校同学都写同一内容的作文, 如果不加指导的话, 写出的文章必定会千篇一律, 平平淡淡。因此我要求文章不但要真实, 还要出新, 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记叙这次活动, 要写出不同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从题目入手,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示范性地给了两个题目:《谁不想》《讨厌的雨》 (由于在我班上场时下雨, 部分同学受影响, 比赛失败。) 同学们看了这两个题目以后, 顿觉眼前一亮, 紧接着就议论起来, 大家设想着围绕这个题目应该写什么。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 我适当点拨, 明确了思路和写作目的。我又给了一个题目《记一次体操比赛》让大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每篇文章的侧重点应是什么。接着, 我又鼓励大家:谁还想起了什么好题目, 你的侧重点应是什么?沉寂了一会儿, 课堂上又热闹了起来, 大家说出了好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题目, 如《出乎意料》《友爱》《理解万岁》《感受苦涩》《我懂得了理解》等。有了好的题目, 兴趣也就来了, 信心也增强了。我非常激动, 夸奖大家有创造力, 并且告诉他们现在就想看到他们成功的作文。孩子们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 写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不同的感受, 从题目到内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篇4:感悟生活 快乐作文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直接因素。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作文教学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全体语文同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忧的是,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觉得作文难于上青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让孩子感悟生活,快乐作文,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寻觅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挥笔。

一、培养兴趣——在快乐中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快乐地去表达。所以我每学期一开始,就会讲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给学生听,如郑渊洁、杨红樱、黄蓓佳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的儿童作家的小时候的写作趣事,并为他们推荐一些畅销的儿童读物,来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二、用心观察——从快乐中寻找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无话可说转变为有话可说和从无事可写变为有事可写?我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导学生去感受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周围的景色,从而更好去感受生活。我们要让他们能在“平常”中挖掘到写作需要的“宝藏”。例如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下册习作1《春游》时,在作文前,我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提出这次春游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春游,春游的地方由小组自己决定,小组成员也可以单独行动(跟随父母或朋友),去的地方可以是某处景区、公园或其他地方等等。学生们表现的是兴趣盎然,激动万分。正是由于教师在写作前以快乐引路,才使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好素材。

三、善于搜索——从快乐中寻求思路

学生有了素材后,再组织他们进行分组交流和共同讨论,寻找优缺点,取长补短,教师再适时引导,从而获得写作共同点。例如写《我最敬佩的人》,即向大家展示身边的一些高尚品德的人和事。这次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孩子们亲眼见到的,也可以是亲耳听到的,还可以是从书本上读到的事。可没想到的是有些学生对身边的人缺乏认识或了解(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家人),本来有一些感人的素材很值得写,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写或写什么。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会适时结合当学期学校的主题教育,如举办“真爱无限,感恩无痕”的中队主题会,以及配合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再为学生提供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价值的好素材都从脑海中搜索出来,然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提炼出怎样写的路子,最后再拟草稿。

四、学会倾诉——在快乐中相互交流

我曾回顾自己小时候的作文训练,都是在老师规定同一要求和同一时间下完成的。这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发展。因为其思维受到压制,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写作思路也很难打得开,再加上时间的约束,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压抑。

前不久我看到了“放纵拟草”一说,令我感触很多。所谓“放纵拟草”,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我非常赞同这一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我努力去指导学生,在掌握第一素材的基础上,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起草。在“自由”中拓宽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写。

五、交换批改——在快乐中追求进步

改变教学观念,已势在必行。即将教师的个人批改行为转换为师生共同合作行为。中国有句古话:“谷子有了苗才能合理地剔留。”作文更是这样。教学时,我一般会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通过让学生本人依据教师在草稿练习本上的批语进行深层次再加工,把遗忘或被忽视的情节再加上。第二步,同学之间传阅批改。学生从打草稿到自我修改,将文章的语言文字、段落结构等都已经做了很多遍的琢磨,容易产生满足感,所以不妥和不通之处就很难再被发现。而我让学生交换批阅的目的就是让旁人去点破自己的不通和不妥之处。在教学中,我见到了学生平时难有的那种浓厚的兴趣以及认真、专注的神情。

其实,作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师范者和指导者的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给他们常用而又很重要“调、删、改、补”等方法,让他们掌握在草稿上下一番功夫的真本领。当然,教师还应在学生积极修改时给予他们及时、恰当、到位的表扬。

篇5:高一生活作文记叙文

小雨。雨在空中旋转,紧紧地打在脸上,又冷又冷。这细细的雨,绵延很远,最后变成了白色的窗帘,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紧紧的遮挡住。我们在雨中前进,让雨水浸透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从嘴到心。有一首诗在我心中流淌,溢出我的心,静静地溢出。“自由飞舞的花朵轻如梦境,无尽的丝雨薄如忧伤。”

路。路上被雨淋醉了,醉成了烂泥。它们依偎在你的脚边,给你一个橙色的吻。鲁在雨中喝醉了。醉了,没办法了。“有很多不同的路,现在安全吗?”我们失望地站在雨中。

这条路在山腰上。这座山不高。她在北方不是一个又高又直的人。她是一个在这个水乡长大的女孩。随着雨水的冲刷,女孩越来越帅,用迷人的笑容迎接我们。所以我们也喝醉了。我们放弃了道路,穿过草地,穿过荆棘,支撑着树木,爬上大石头,向山顶走去。山的皮肤温暖,散发着热气;山的笑容绽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座山并不像“屋顶有一万八千英尺高,就在这时,开始向东南倾斜”那样令人陶醉。

水。站在山顶上,一个遥远的小镇被水包围了。“一股古水流在我掌心”。我们都摊开手掌,让雨水聚集在上面。那些细小的沟渠瞬间就被填满了,汇成了小溪、小溪、河流、海洋。我们都感动了,眼泪会在手中沉入大海。你知道吗,站在这座山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还要波涛汹涌。

风在吹。“风,吹起来,把我呆滞的双眼摇成两条闪闪发光的小溪,我会用手指及时蘸取你的善意。”我已经忘记了诗人的名字,但我会永远记得这首诗。风吹过,带着遥远的寒意,遥远的歌声,遥远的希望。

我们站着向远方致敬。这是一次平凡的攀登,但也是一首清新的诗。

我们都说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歌,我们自己的诗。

篇6:生活感悟初二作文记叙文

一句俗话:“初一不相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初二是有多么关键。初二是一个转折点,主课多了一门物理,学习要更加的辛苦和紧张,我们也要更努力。

新的学期,新的目标,杜老师送给我们了三个词语“执着”“坚持”“专业”。这三个词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含义深刻。

“执着”就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坚持”就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永不放弃。如果半途而废的话,之前你做的所以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只要目标够坚定,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专业”就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我而身为学生,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明白怎样才能做一名“专业”的学生。

在摸底考试中,我考得很不理想。语文检测中失分较多的地方主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书中我许多人名都想不起来,说明我看书是走马观花式,并没有去认真阅读。英语连90分也没达到,单词拼写也要错,这不应该,说明我做题太过浮躁。

初二,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我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

篇7: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高一作文记叙文

华罗庚爷爷幼年时十分爱动脑筋,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但是家境的贫困让他不得不中途缀学,好学的他并没有因此失落。他靠着勤奋,自学完全部高中和大学的课程。华罗庚爷爷在他二十岁时去清华大学工作,1936他又前往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深造,抗日战争期间他又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他费尽心思写出了数学巨作——《堆垒素数论》。左腿残疾后的他仍旧兢兢业业地为生命而奋斗,与命运抗争。他说过一句话:“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晚年的华罗庚爷爷培养了陈景润等杰出的数学家,不仅这样,他也始终奔波在事业的第一线上。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爷爷在日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而与世长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他所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生命虽然平凡,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又是十分珍贵的。生命就像一支铅笔,只能在使用中减少、消逝,而永远不会增长、增多。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让它就这样白白流失,让它消失的毫无意义,而是要为生命奋斗每一份每一秒,让这支铅笔描绘出最美的人生。要么离开这个世界,要么精彩地活着。让我们为了生命,每一刻都全力付出,尽力展现最辉煌的自己,永远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篇8:感悟生活 快乐作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过:“作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作文来说, “趣浓”则“劳轻”, “乐此”则“不疲”。兴趣是治愈学生对作文“恐惧症”的一剂良方, 是使学生快乐写作的内在动力。因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我把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惟妙惟肖的桃的模型带进教室, 并问学生:“这是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先是纳闷, 后纷纷答是桃, 并从外形、颜色方面加以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 我请了几位学生先是闻, 后是摸, 最后把感觉说出来。当这几位学生说是假桃时,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抓住时机说:“谁愿意把刚才的事写成一篇文章描述给别人听?”学生顿时兴味盎然, 没有冥思苦想的, 只见个个脸上“眉飞色舞”, 笔下“龙飞凤舞”。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使他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此外, 我还开展了“猜猜她是谁”“画鼻子”的游戏, 以及“故事会”、演讲比赛、“啄木鸟行动”等活动。这些愉快的体验, 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源泉。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常常感到无内容可写。那么,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来治愈“无米之炊”症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使文章这条“溪流”奔流不息,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泉源”中去发现、去寻找、去捕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于是, 我引导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 聆听夏天的声音, 观察朝阳的辉煌, 欣赏山河的妩媚, 路边的一张废纸, 校门口的一只被踩死的小鸡, 破土的春笋, 沧桑的老人, 顽皮的幼童……这些都成为学生笔下的“猎物”。此外,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做各种有趣的游戏, 来充实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在寻找中发现了真、善、美, 在活动中、游戏中找到了快乐的真谛, 自然也会高高兴兴地用笔来一吐为快。

三、“胸藏万汇凭吞吐”

著名作家子心说:“我对快乐作文的看法, 是要扩大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鼓励孩子扩大阅读范围。”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写作的根本。”

(一) 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了不让学生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我除了要求学生把课内知识学好外, 还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因此, 我常向他们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 鼓励他们读懂、读透, 并把读书所得记录下来。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 如摘抄型、提纲型、写感受型。学生的读书笔记个个精彩纷呈, 让人看了耳目一新。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受到了启发, 打开了思路, 并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写作素材。

(二) 多看、多听

我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等好节目, 收听有意义的广播, 并将这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富有哲理、含义深刻或生动幽默的话语都积攒于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长日久的积累,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和见识, 并为自己的快乐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领异标新二月花”

“写作要写独特的东西, 就会有新意, 有创意。”而创新离不开想象, 创新也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 想别人所未想, 写别人所未写, 使自己的作文有个性, 与众不同, 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众口一词”作文的出现。教师要给学生以启示, 指一条走向创作入门之路, 为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 某次作文课上, 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然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有关他们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同学听。在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后, 我马上“收网”, 问他们是否愿意编出更奇特、更好玩儿的故事来, 并由他们任选自己所喜爱的两个、三个或多个人物自由写作。《一休智斗孙悟空》《七娃巧治猪八戒》《大头儿子出国记》……学生笔下的这些文章可以说个个构思巧妙, 想象奇特。实践证明, 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各种有利时机, 进行启发、诱导和鼓励, 就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飞翔, 从而使他们在想象与写作中感到快乐。

篇9:感悟生活与作文写作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生活沃土中,用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目光、深刻的体悟去感受,去发现,去选择,从而展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一、关于“感悟”的概念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是需要真情的投入,需要灵感的激发。

真情、灵感从何而来?重在一个字——“悟”。“悟”是什么?我很赞同一位特级教师精辟的阐释:他说“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即:“思之吾”与“吾之思”也。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乃是思考与独创的统一。这与叶圣陶先生所提倡导的“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一致的。

然而,“悟”的前提是“感”,没有一定量的信息被感知是不可能产生“悟”的。写作中,没有亲身的“体验”,切身的“感受”,“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观实体,只有在这个“客体”之中融入主体的深切感受,使它跃动着作者的血液、脉搏和灵魂,才能从普通中写出特殊,从平凡中写出伟大,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物中写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闪光点。

二、关于“感悟”的训练方式

培养和提高感悟能力的着眼点在于开发思维。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见解就是感悟。的确,写作时有思想认识就有话可说;缺乏思想认识,就无话可话;思想认识模糊、浅薄、空虚就会表达不清、平庸、华而不实。

开发思维,提高感悟能力的训练方式大致有:

1、观察与采风

“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实践表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往往就能捕捉住平日不经意的小事,挖掘出写作的素材。

八月,教室的窗外飘来阵阵幽香。桂花开了!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抒情的题目“又闻桂花香”,然后“怂恿”学生走近桂花树,去瞧瞧、闻闻,然后写写。第二天,我便读到了学生们融入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风拂过,叶摇摇曳曳,不一会儿,花坛中就铺满了一层金黄。轻轻捡起一片,放在口袋中,香味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最爱——外婆泡的桂花茶,也是这个味……”

观察感知活动中主体的心理运作是有规可循的。眼前虽然都是校园桂花,但是观察者关于桂花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笔下的桂花描述便异彩纷呈。然目前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学而能”、“不教自得”的(他们有“五官”,因而观察力的养成无须刻意培养),殊不知,成功的作文得益于认真的观察,深刻的感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可能触景生情,豁然开朗。教学中深入探究学生作文的心理轨迹,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效地提高观察的穿透力。

此外,还可联系新闻,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3分钟讲报活动(不仅讲内容,还要谈自己的看法、评价),这样不仅把广阔的生活空间、缤纷的生活现象浓缩到课堂,让同学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而且能培养讲报同学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实践证明,当观察感悟的对象一旦纳入“社会新闻”参照系统,其感悟活动便进入兴奋状态,让写作者获得观察感悟的高视点。

2、联想与想象

有些学生提起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已有的生活素材,即不善于联想。联想和想象能让学生发掘湮没在记忆宝库中的材料,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变“思维空白”为茅塞顿开,找到自己值得写的材料。因此,我们要注重利用“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满人文气息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就地取材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可操作。如:学了《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生想象阿长告假回家四五天中去买“三海经”的片段;学了高尔基的《海燕》,让学生想象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的想法及与海鸥、海鸭等海鸟的对话;学了杨绛的《老王》,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改写老五给杨绛一家送鸡蛋和香油的片段……这样的作文训练虽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让学生感到更有趣,同时将各自的阅读感悟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有时也可给出论点,让学生广开思路,进行扩散思维,来一次“浮想联翩”。如围绕“勤奋使人成才”,学生们会从读书积累、影视启迪中多角度、多侧面的搜寻、联想,会想起“京剧大师盖叫天,在床头贴‘睁眼即起’的纸条,坚持早起练功;想起“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时,曾用圆木做‘警枕’,警惕自己从不贪睡”;想起“一代画马宗师徐悲鸿,在塞外马场仔细观察三年,画出马的各种姿态草图上千幅”;想起“数学家陈景润研究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装了六麻袋”……这样,写作的材料就滚滚而来,领悟的火花不断闪现。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两个独立的能力,但是这两种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又是密切配合的。没有对生活现象、写作素材进行缜密的分析,就很难有深刻、独到的感悟。同样没有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感悟也是零碎的,肤浅的。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提供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从而深化认识,优化立意的训练方式。如对《滥竽充数》这一则材料,绝大部分学生只囿于南郭的角度,形成定势——不要不懂装懂。其实,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感悟:如从齐宣王的角度,反对官僚主义;从齐王的角度,引进竞争机制,杜绝滥竽充数;从299位乐师的角度,反对明哲保身;也可以纵向认识,由结果推及原因(南郭始终不会吹竽,原因在于不肯学),由偶然推及必然(投机者未必长取巧);由现实推及未来(只有真实才实的人,才能立足社会)。还可以逆向认识,如转否定为肯定,反弹琵琶,赞赏南郭先生的“逃”是有自知之明,尚存廉耻之心的表现。

4、鉴赏与评价

优秀作品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写作的训练,文本的点拨与启示有利于触发学生头脑中各种“潜意识”的苏醒。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在文本欣赏与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水平。

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仿写范文的思路、意境、写作手法等。如,老舍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把“热”写得逼真形象,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冷”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具体描写冬天天气的寒冷。又如学完《背影》,可让学生也回家仔细留意爸爸、妈妈的背影,然后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这种借鉴作家的言语体验成果,进行再体验的写作我称之为“二度”体验。这是极其有效和重要的写作训练。因为借鉴模仿可以促进学生感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提高学生生活体验言语化的能力。

5、积累与整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写作中的“感悟”并不是奥秘无穷的东西,它其实是人脑在高度亢奋情况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的“思维态势”。感悟的“突如其来”,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那就是平日诸多“信息”的贮存、情感专一的思索,到了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如外界一个新“信息”的强烈刺激,一下子被“惊醒”过来。由此可见,感悟是建立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等等。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存储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感悟的“突发”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日记、随笔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放飞了他们灵动的思想,他们能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获得了写作的快乐,也写出了“独立特行”。

三、关于“感悟”的注意问题

l、从片段写起——感悟有个过程

学生对生活、对阅读的感悟总是由一个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幼稚到成熟的提升过程,所以我们不要苛求学生一开始就长篇大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巧妙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段落写作练习。“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够写好一篇。”

2、作文与做人——感悟有个关键

作文是思想的结晶。写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于文章具有鲜明的“烛照”作用,卓异的“识见”与深邃的“眼力”是提升感悟能力的关键。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观察生活,“烛照”事物,这样才能幡然醒悟,高瞻远瞩,洞察显微。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阅历、心理特点等原因,可能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不足,甚至偏激,因此,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感悟、独立写作的同时,教师更要适时地引导。

3、真实与虚构——感悟有些困惑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产物,我们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但如何看待“真实”,有没有完全的真实?我们知道,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因为人不同于“禽兽”之处就在于人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掩饰与对自己的“社会性”包装。由此可见,完全真实的“自我”和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做不到让学生去掉“包装”,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示灵魂深处的完全本真的自我。我们只能在作文中训练学生的“自由意志”(即思考)。同时,在以写实为主的作文训练前提下,我们不鼓励学生写虚构作文。

篇10:发现生活中的感悟作文记叙文

那天,我与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一进市场,只见各种商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商人热情地与顾客谈话;有的商人一手数着钱,一手又将刚赚来的钱塞进鼓鼓的腰包;还有的商人用刀娴熟地切起了黄瓜(牛肉),真是热闹非凡。

这时,一家烧烤店前摆放的笼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笼兔子,估计马上就要变成烤兔了,可它们却丝毫没有害怕的样子,有的兔子边慢吞吞吃草,边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的兔子干脆睡起了大觉。只有一只灰兔子在观察着笼顶的笼盖。

突然,一个面色黝黑的厨师走过来掀起笼盖,用沾满煤灰的手抓出了一直兔子,在他收手的一刹那,那只灰兔子卯足了劲,双腿用力一蹬,它就像一发(只)利箭冲向笼外,双腿一收缩便落在地上,它机警地左顾右盼,又跳向远方。

我看到这儿不禁感慨万千:只要把握机遇,即使面临死亡的兔子也能逢凶化吉重获自由,何况是人呢?我们只要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就能走向成功。

生活中的感悟,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那便是无尽的哲理。

篇11:发现生活中的感悟作文记叙文

有人曾经说过: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我们何不天天开心?是啊,一天的时间加上开心就变成完美的一天了,而一天的时间加上伤心,就会变得沮丧了,记得有一次,爷爷过生日,不知道怎么了,我心中有涌起一股无名的火,我气冲冲地将自己锁在屋子里,自己在屋子里胡思私愤想,越想越气,最后居然把自己给气哭了,我打算无论他们哪个来敲门我都不理。可是不知过了多久,没人来敲门也没人理睬我,我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了,我只好悄悄溜出去,看着家人们有说有笑,很快我也溶入其中,心中产生了的快乐远比刚才失控的心情好多了,看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多让自己的心情晒晒太阳,不能老让失落的心情左右我们的情绪。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生活中,一定要把当天能做完的事当天做完,否则积累的事就会像滚雪球越来越多,直到太多让自己承受不了泄气了的时候,才知道做事没有计划,做事拖沓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情况在短时间的影响可能不会大,当持续许多年后,再来分析才发现,早晓得这样做,现在情况可能要好很多!所以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我们现在当学生也是一样,不懂不知的东西如果不闻不问,长期下去好多的知识点就搞不懂没记住没掌握,到了考试的关键时候,才知道知识是靠平时掌握积累的,要把学习搞好,没有捷径,只有每天不断地学习,温故,掌握。这样的道理还体现在理财上,一元钱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每天存一元,一年就是365元,十年就是3650元了,这样数目的钱如果捐献给希望小学,又有好多小孩子可以有学具用了。

以上是我今天在家悟出的两个道理,我现在把它们写下来,共小朋友们共勉。

篇12:高一学生对于音乐的生活感悟文章

少年听着纯音乐,也听着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有时我会想,如此拼命地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进一所好高中?然后呢?再拼命学三年,进一所好大学?再然后?可我不想过得那么平庸,不想让生活一成不变,不想死读书,不想没有理想地活下去…

听那人生里的鼓声

旅雨

(高一学生)

今日偶然翻出一个歌单,是我在初三时创建的,里面的音乐不是重金属摇滚说唱流行之类,而是一些纯音乐。它们都是我不经易间发现的,是些能让人平静下来思考的曲子。正是这些音乐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无比痛苦煎熬却也是奋斗拼搏的日子。

还记得刚入初三时,我立即被繁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虽然每天不至于开夜车,但依然觉得前所未有地累。当老师,家长,甚至同学把“中考”二字挂在嘴边时,我只觉得这两个字迎面撞来,让我动弹不得。

那大概是我至今最厌世的一段日子吧,我挣扎着,却无处逃离。

有时候我会想,如此拼命地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进一所好高中?然后呢?再拼命学三年,进一个好大学?再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完成婚配,生子,以及一系列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可是我不想过得那么平庸,我不想让生活一成不变;我不想死读书,不想没有理想地活下去;我更不想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于是痛苦、焦虑接踵而来。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宽,我越来越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明确了目标,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可是,这些美好的规划在“生活只有学习”的状况下显得微不足道。

我知道,比压力更可怕的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时常戴着耳机,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发呆。脑海中尽是些我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画面,很美好。

这些音乐悄无声息地笼罩着我,轻轻荡涤着我心中的负面情绪。我开始学会接受现实,在沉重里找轻松,并开始用文字抒发内心的一切情绪,记录生活。

于是我慢慢想通了,像是站在落日余辉里,有人告诉你不要害怕,我会在你身边,陪你一起奋斗。是的,太阳明天照常升起,即便悲伤,也要坚强。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村上春树在《远方的鼓声》里如是说,我也是。

我似乎也听到了这鼓声,这时,我无论如何都要去追寻它,也跨越很远很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时间,毕竟它是真实地等待我去追寻的。

翻出歌单,翻出往事。听着纯音乐,听走情绪里的疲惫,听那人生里的鼓声。因为有理想,所以不将就,亦不觉岁月蹉跎。

唐某人曰:

歌单纯音乐,沉静好曲子;陪伴少煎熬,奋斗不孤单。尽管“繁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觉得前所未有地累”,让你“厌世”挣扎,无处逃离,但你懂得听音乐,“时常戴着耳机,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发呆。脑海中尽是些我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画面,很美好。”这是可贵的自我“超度”,你成为自己不断上升的赢家。

“拼命地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而是伴随着成长的少年“天问”。追问活着的意义,不甘平庸地苟活,这是你内质的柔软与美好。“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宽,我越来越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明确了目标,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尽管“比压力更可怕的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同时你应当清楚,实现理想需要足够的人生历练和蓄势。

远方有鼓声,人生不将就,惟愿你跨越很远很远的地方和时间,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体面与丰富。

2月3日星期六,13:10评阅

篇13:高一英语教学实践与感悟

一、认真研究教材, 分析学情,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与先前的旧教材相比较, 人教版新教材在难度上有所增加, 它更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同时词汇也大量增加, 在题材及文章的长度上让学生在接受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 我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编排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 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 能运用自如, 知道应补充或删除哪些资料, 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同时也要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情况, 考虑教法, 即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 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力争将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英语是一门外语, 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一种情形下, 我们要教好英语, 就要让学生克服对这门学科的畏难情绪, 消除“不愿学, 也无法学下去”的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 图文并茂且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此外, 我还采取了一些方法, 比如, 每一次早读, 我坚持了解早读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把听写不过关的学生留下来辅导, 让学生及时地消化, 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另外, 对部分不自觉的学生还采取让其强硬背诵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我坚持让每个班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每周至少听一次英语辅导报的听力练习。学生英语听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上听力课的时候, 我将听力内容分解成一些句、段, 把关键部分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既降低了听的难度,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阅读课上, 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板书到黑板上, 读罢之后和学生一起反复利用这些生词和短语复述课文, 这使得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还带动了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 我常常把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在词汇、课文和语法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自己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主、独立去探索, 激活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课堂上, 我让每位学生做好笔记, 掌握知识重点难点, 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练习加以巩固, 课后留有适当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练习, 并且及时批改, 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利用多种资源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我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课件教案, 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 取长补短, 力争制作出一个高质量的教案, 设计出一个更活泼的、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活动方案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然后在集体备课中,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并且经常走进课堂, 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 以便让自己的教学更加优化。

篇14:感悟生活式作文教学探究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作文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上“新概念作文”的冲击,中考中连续多年话题作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教坛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气。这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使之从格式化、序列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以去探究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式作文效果会更好一些。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就是尊崇人本思想。

就一篇好的文章而言,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也应是统一的。内容又常常对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内容的丰盈伴随的是表达的流畅,内容的枯竭,便产生表达的无奈。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章,不再像学语时期是意念的最简单的直白。因此到了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视点应逐渐转移到开拓写作内容上来,多多感悟,多多积累。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积极倡导“感悟生活式”写作模式。它的基本构思方式是: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事件的具体叙述,对熟识或不熟识人物的细致刻画,对现实生活中诸多现象的真实描写,产生联想、感悟和触发,让作者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阐发耐人寻味的道理,表达独特的物外之趣。

二、留心生活,感悟触发

“感悟生活式”作文中的人、事、景、物是感悟、触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对这些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进行描述时,就更需要凸现特别的视角、生动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感人的细节……

1、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应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等为描写对象,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来折射社会现象,抒写作者对人生等的认识和感悟。

如微型小说《地震给学生上的课》一文,作者以“课”为触悟点,巧妙完成了由通常意义的学校课堂向人生课堂的过渡。行文以人物的言行为描写对象,借助于对比手法,将老教授与女教师对地震的反应、面对突变的做法及事情的结果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白发老教授镇定从容,时髦女教师慌忙逃命(“惊”“冲”“踢”);白发老教授是在学生“鱼贯而出”安全离开后出来的,而时髦女教师却是率先冲出的……本文就是要借助“地震”的契机,通过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表现,给学生、更给生活于“和平岁月”中的人们上了一堂人格课。文章结尾紧扣“地震”,寓意深刻,希望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危险彰显人格”是作者“悟”到的道理,也是行文的主旨所在。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文章。一般以一件事为描写对象,“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我们可以依据人们认识获得的规律,在情节设置上,集自然与曲折、巧合与必然为一体,在叙事中创设事件的某一典型细节或事件的变迁规律、特性等,并以这些为触悟点,为启示、感悟的得出提供最充备的条件,突出瞬间所悟的启示。

如一学生写的《我的视线》,文章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叙写一位身有残疾的父亲送儿子赴考的故事,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我的视线”中父亲的形象,表达了父亲爱儿的深情和“我”对父亲的由衷感激。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创意,触悟点的设置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天成。全文突破了一般人惯用的从大事着笔写大主题的模式,用小处着笔、小处感悟、以小悟大、以小见大的笔法,抒发顿悟人生真谛的大主题。

2、以景、物为触感点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1)以景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景物的构成主要是色彩、形态,色彩千变万化,形态千姿百态,其特定的形、色,及其形色变化的某一过程或全部,都可作为触感点,引出关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多感慨。对这个感想的过程进行“感”的真实的描写、刻画和记录,自可完成感悟性作文的写作。

如一学生写的《我爱海》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午后到傍晚大海的静景与动景,以天色、海风、渔船、小岛映衬海,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描写海。风平浪静、微波初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变幻多姿的大海壮景中,渗透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他从中感悟到自己的生活,正如这潮起潮落的海,有奋斗,有低迷,有平平静静,有曲曲折折,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以前如何,当一觉醒来的时候,一切已成过去,又是一个如海一般崭新的一天在等待我们去面对。从而抒发了“爱海,爱它的一切;爱生活,爱生活的一切”的情怀。

(2)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这类文章要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为契机和触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

如一学生写的《间隔之美》,观察的是教室墙上的瓷砖,泥水匠砌砖原本留有间隙,那是因热胀冷缩之故,留一点间隙,以防出现裂缝甚至脱落。文章由此感悟到:人与人之间也就像这瓷砖,也是需要留有一定的间距的,不然,一遇到“热胀冷缩”,那相互间的关系也会闹僵,抑或出现“冷战”,甚至出现感情裂缝。间隔虽小,但它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和谐。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三、发散思维,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一篇成功的文章,就要呈现出构思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把视野拓展得更广些,把思维发散得更开些,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把那些相近、相似的素材摘录在一起,以便写作时将它们勾联在一起。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人事景物之间自由驰骋,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则使得学生的作文由薄变厚,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一时间和空间变为多维时空。

1、时间、空间联想法。

运用发散思维,纵横古今中外。“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比如: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一学生写的《门的变迁》一文,作者选取三个时间和空间,先写了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外边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虎狼嚎叫,这时的人们多么需要一扇坚实的门啊。再写唐朝昌盛时,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最后写到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楼林立,景美如画,然而,坚实的防盗门使得人和人之间最宝贵的亲情、友情越来越冷漠了,连对门的邻居都视为陌生的路人。由此作者从反面揭露了现代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冷漠,发出了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2、人物性格联想法。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所以可以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把一些有着相同本质的人及相关的事勾联在一起,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或者是文学作品中的。如岳飞与风波亭,屈原与汩罗江,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苏武牧羊守汉节,苏东坡“突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昭君的出塞,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葛亮的谦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底蕴。

如一学生写的《选择》一文,构思别具一格,在选材上既不讲生动的故事,也不发长篇的议论,而是精选几个自己曾背诵过的名句作解释,谈体会,巧妙引用到文中。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

3、人事景物联想法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由一点向四周辐射、开放,把相关的人事景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主题更加突出。

如一学生写的《大漠中的生命先锋》,这是一曲以物为描写对象和触感点而吟出的生命的颂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经历了由物——联想——认识——再联想——再认识——再联想——歌颂的多次被触动的过程。首先,作者的视野放在沙漠上,由沙漠而想到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之后自然想到“诗人眼中的沙漠”,想到古代诸多诗人面对同一物(沙漠)的感受(诗句)的不同,或凄美,或壮美,或婉约美,由此,作者有了第一次认识:“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这是作者对沙漠中生存的顽强生命力的肯定,作者接着又以最能体现沙漠中顽强生命力的“很小很小的植物”——走日兰为触感点,展开联想,想到在沙漠中生存、与走日兰有着同样顽强斗志的人们。最后推物及人,对沙漠中跋涉着的绚丽辉煌的“人生之旅”进行歌颂,将“沙漠中的生命先锋”定格,吟唱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四、抒写性灵,展现个性

现代社会新现象不断涌现,新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经济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们都渴望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而作文就是他们张扬个性的最佳表现方式之一。所以,在作文训练中要号准时代脉搏,披沙拣金,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同学思维,让“时尚、科技、潮流”都注入同学的心田。时代活水包括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国内外大事、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如“神舟”六号)、当代先进理念(如“新课标”、责任、团队精神、公平等)、当代的各项改革、时尚语言(如网上流行语),在引入时代活水时,要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分清良萎,选准角度,鲜活表达,写出佳作。在平时训练过的话题中,选出一些话题,变换角度,多层次“立体式”进行讨论、辨析、交流,与有时代活水的素材接轨。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就会大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如一同学写的《英雄评说》,这是一首对奥运健儿的赞歌。全文有三个部分组成,“飞翔,不是梦”这是对亚洲飞龙刘翔的赞美;“不倒的,是信念”这是对中国女排的赞美;“英雄,不在成败”这是对失败的英雄占旭刚的赞美,最后抒情作结:“英雄的荣耀与音容笑貌也许会沉没在时光的河流里,成为往昔,但是他们的努力将是这河里永不退色的金沙。”这篇文章内容写得很饱满,也很有张力,有较鲜明的个性特征。

再如在写《海啸》这个话题时,同学们的个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有的依据媒体的报道而想象刻绘出当时的海啸场面,通篇灾难场景及人们自救情形的描述,读来让人宛如身临其境,揪心不已,从中悟出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和关爱身边的亲人;有的则把自己想象成海啸灾难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从中赞扬了生命的顽强及爱心的博大;有的描写了对灾后全球性的援助、爱心奉献的认识;更有的就“人与自然”的话题提出了印度洋海啸即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人类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红海沿岸红树林等生态的破坏,告诫人类要保护环境,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这些文章读了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灵和视觉冲击,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滴水瓣花总关情,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都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篇15:高一记叙文作文-高一作文

下课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笑,而是偷偷从包里拿出一个包,塞在手里,静静地站起来,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近浴室,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拧门把手,慢慢推开门,生怕发出声音。锁门后,我拿出藏在手中的包,傲然一笑,开始了“大计划”。

我把袋子放在水龙头下面,打开水龙头,看到水喷到塑料袋里。过了一会儿,袋子膨胀成了水球。我立刻关了水龙头,捏了捏包口,熟练地打了个结,把包转了几圈。确认不会漏水后,我又得意地笑了。

我挪到浴室的椅子上,站在椅子上,微微打开门,把我精心制作的“水弹”放在门和门框的`缝隙里。伟大的工作即将完成,心中有无尽的喜悦,但又不得不忍住,不能让它溜走。

我固定好门,以最快的速度拆下椅子,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打开摄影模式,在门边静静等待。

达,达,达...脚步声越来越近。我兴奋地看着门外,心里突然慌了:不会吧!是老师!怎么办?我们会有麻烦的!结束了!结束了!

还不错!老师去了浴室旁边的房间。我松了一口气,调整好心情,又开始等他了。

达,达,达...脚步声再次响起,一个人影出现在浴室门口。紧张又期待的我,探出头来。原来是新宇。我心里激动,手心冒汗。

心语的手慢慢伸出,转动门把手,向内推。一瞬间,就像电影中戏剧性的慢镜头一样,一道光线穿过门射进来,一个人影走了进来。这时,门与门框分开,“水弹”直直地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先压扁,再炸裂,溅起水花,瞬间变成落汤鸡。我看到他眼神茫然,看到我他才从震惊中清醒过来。我蹲在一边大声笑。

篇16:高一作文感悟成长

考试的失利

上周,我们考试了。结果,今天成绩出来了一共有6科结果有4科不及格,我该如何面对家人?

父母的责罚

当然,那是不用想的。又是一阵暴风雨。果不其然,回到家里一进门父母看我一脸疲倦的样子,又把我说了一顿。最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告诉我要好好学习。

老师的教诲

篇17:高一军训感悟作文

没有烈日,没有热气,只有阴沉的天空和时不时落下的雨水。寒风夹杂着雨水吹过汗湿的衣服,打了个寒战。对着太阳的印象,浑身是汗,像是从水里打捞上来的一样根本没有出现。但我知道,这是对天堂的又一次考验。21世纪,本该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被手机和电脑迷失在脑海里,青春的活力被电流燃烧。军训是回忆他们心中纯真的机会,是太阳之外的又一次考验。

军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因为时间总是像雁影一样飞逝。仿佛只是一瞬间,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的军训成了永恒的记忆,只有时断时续的纪念品森有时想起,挥之不去。

尽管身心疲惫,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自己的不满而尖叫;尽管痛苦,晶莹的汗水没有留恋地回到大地;尽管有风和雨,稠密的水蒸气覆盖了冷透镜。不知道是我学会了坚强,还是毅力等精神。但至少有一点:我不再是那个曾经依靠父母过着混乱生活的女孩了。我重新燃起了青春绚烂的花火,在花季的小路上漫步。

时光荏苒,时光荏苒,我不禁问自己:在之前的十五年里,我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困难?平淡的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的青春色彩。有多少青春的花朵滑过你的手指,消失在你的记忆里?时间的沙漏沉淀,青春的色彩永存。虽然军训像一只穿越黑夜的萤火虫,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却在我人生的画卷上涂上了很多色彩。

篇18:高一校园生活感悟作文记叙文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也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直接因素。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作文教学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全体语文同仁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忧的是, 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 觉得作文难于上青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 让孩子感悟生活, 快乐作文, 给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此, 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 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寻觅写作素材, 积累素材, 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取材, 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挥笔。

一、培养兴趣———在快乐中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快乐地去表达。所以我每学期一开始, 就会讲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给学生听, 如郑渊洁、杨红樱、黄蓓佳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的儿童作家的小时候的写作趣事, 并为他们推荐一些畅销的儿童读物, 来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 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二、用心观察———从快乐中寻找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无话可说转变为有话可说和从无事可写变为有事可写?我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 处处留心, 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导学生去感受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 周围的景色, 从而更好去感受生活。我们要让他们能在“平常”中挖掘到写作需要的“宝藏”。例如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下册习作1《春游》时, 在作文前, 我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给他们提出这次春游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春游, 春游的地方由小组自己决定, 小组成员也可以单独行动 (跟随父母或朋友) , 去的地方可以是某处景区、公园或其他地方等等。学生们表现的是兴趣盎然, 激动万分。正是由于教师在写作前以快乐引路, 才使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好素材。

三、善于搜索———从快乐中寻求思路

学生有了素材后, 再组织他们进行分组交流和共同讨论, 寻找优缺点, 取长补短, 教师再适时引导, 从而获得写作共同点。例如写《我最敬佩的人》, 即向大家展示身边的一些高尚品德的人和事。这次写作的内容, 可以是孩子们亲眼见到的, 也可以是亲耳听到的, 还可以是从书本上读到的事。可没想到的是有些学生对身边的人缺乏认识或了解 (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家人) , 本来有一些感人的素材很值得写, 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写或写什么。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 我都会适时结合当学期学校的主题教育, 如举办“真爱无限, 感恩无痕”的中队主题会, 以及配合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等,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再为学生提供可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价值的好素材都从脑海中搜索出来, 然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 提炼出怎样写的路子, 最后再拟草稿。

四、学会倾诉———在快乐中相互交流

我曾回顾自己小时候的作文训练, 都是在老师规定同一要求和同一时间下完成的。这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发展。因为其思维受到压制, 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写作思路也很难打得开, 再加上时间的约束, 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压抑。

前不久我看到了“放纵拟草”一说, 令我感触很多。所谓“放纵拟草”, 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我非常赞同这一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我努力去指导学生, 在掌握第一素材的基础上, 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起草。在“自由”中拓宽写作思路, 让学生有话可写。

五、交换批改———在快乐中追求进步

改变教学观念, 已势在必行。即将教师的个人批改行为转换为师生共同合作行为。中国有句古话:“谷子有了苗才能合理地剔留。”作文更是这样。教学时, 我一般会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 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通过让学生本人依据教师在草稿练习本上的批语进行深层次再加工, 把遗忘或被忽视的情节再加上。第二步, 同学之间传阅批改。学生从打草稿到自我修改, 将文章的语言文字、段落结构等都已经做了很多遍的琢磨, 容易产生满足感, 所以不妥和不通之处就很难再被发现。而我让学生交换批阅的目的就是让旁人去点破自己的不通和不妥之处。在教学中, 我见到了学生平时难有的那种浓厚的兴趣以及认真、专注的神情。

其实, 作文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师范者和指导者的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教给他们常用而又很重要“调、删、改、补”等方法, 让他们掌握在草稿上下一番功夫的真本领。当然, 教师还应在学生积极修改时给予他们及时、恰当、到位的表扬。

上一篇:刁东小学下一篇:石庙中学班级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