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2024-04-14

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共11篇)

篇1: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早春游历太极山经典散文

登山已有些时日了,跑过了不少的路线。去过四方垴、大垴、天脊山、金灯寺和天平山;走过千瀑沟、郭家园、轿顶山、拐弯山、莲花谷洞和猫路;穿越过八泉峡和王莽岭,登过田家沟,攀过刘家梯,还领教过愣登梯和羊角梯的风险……但如果说足迹踏遍太行山,也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太行山上驴线千条,我只能算是刚跨过新驴门槛而已。

周日的登山运动已成为了惯性,春节期间窝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几周,似乎生活只是在原地徘徊,奔放的情绪在心底酝积,需要有一个出口释放似火的激情,新年里第一次出行终于来临。

一条线路,也许曾经走过其中的某段或某个点,但完全重复以前线路的机会几乎没有,比如这一次出行便是这样的情形。从石板岩正西直接上山,经老虎咀约40分钟到达二崭,拔高约400米;沿山顶观光公路经朝阳村至太极冰山约1个小时的路程;在太极冰山景区走观光环线,再次拔高约300多米,游览1个多小时;午饭后过七圪道村开始下山,最后从太行大峡谷景区走出,完成一天的行程。驴友说总行程约15公里。

石板岩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了,见了它就像见了自己的爱人一样,亲切但不再激动。不与它过多地缠绵,立刻将自己投放于大山。70多人的队伍像条彩龙一样腾挪廻环,沿着山路迤逦向上蜿蜒。山依然苍茫着,青灰是它的主色调;树枝枯柯干,它的绿衣早已零落成泥土的颜色并拥抱着可爱的大地。但这种景象却实在没有潇杀之意,而是感到有点温润,透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勃勃生机,好像大山已经贮蕴了足够的能量,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了。

山上的空气可真清甜啊!如果你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在山顶漫步的经历,你是不会体验到这沁人肺腑的感受的。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凌空绝尘之境,伴着峻峰空谷漫步,深吸一口甘冽的空气,会把浑身的俗浊之气荡涤得干干净净,身心完全浸润在清爽和愉快之中。天空蓝得可爱,像纯真少年的眼睛,阳光从山顶上披射下来,在轻岚里幻化成灿烂金光,是那样的柔和、高贵与神圣,像祥雨、像轻纱,笼罩着山顶的徒步者。

沿着观光公路过了朝阳村,太极冰山就在眼前了。这是大山上极普通的一片山坡,但确有其独特之处,山坡背阳向阴,坡上松林密布,植被很好,更奇特的是有一山洞冬暖夏凉,季节倒置,夏日里冰块成堆,冬季里热气蒸腾,据说在多处石缝里均有此种现象。这是特殊的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奇异现象。现在还属于寒季,不难想象,若是在炎炎夏日,这里必定是葳蕤一片,清凉一方,确实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至于景致则是一般般了。

山顶的观光路上几个小村的名字至今也没搞清楚是哪几个字,当然更不知其由来了。一说“香椿圪道”,与这里香椿树很多有关;一说“乡村圪塔”,可能是形容村小的俗称;还说“七圪塔”,应该是几个小村落的总称吧?当问及村民关于村名的底细时,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哎,那就让这名字与这里的山民和石板房一起充满着乡土气息地留滞在这山顶上吧,也许他们都是融化在山野自然中的元素。

上得山来,当然要下山,这是规律,和世事的某些规律有相似之处;从山沟里下山也是规律,经常登山的人共同总结出来的。向下走去,不多时便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我心中的欢喜随着水声的扩大逐渐漫延开了。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灵;有山有水必为美丽的风景。小溪在荒草下面偷偷地流淌,但实在是遮不住欢快的情绪,一路溅出泠泠的脆响。当我驻足倾听时不禁陶醉了。这是我听到的最纯静、最甜美的音响,直接触及到心里最美妙的地方。它胜过音箱里播放的所有音乐。它是天籁之声。

再向下是一潭春水。流泉飞瀑那是流动的音乐,细波微漾那是柔美的舞蹈,清澈见底,石块镶浮。队员在此流连、欣赏,赞美不已。看来人们对于美的事物都具有共同的理解,善于欣赏水之美者必具有一颗柔美之心,不仅女人,也包括男性。

刚走到太行大峡谷景区,铿锵之声从峡谷边的采石场传来,与美丽的景色极不协调;崖壁上已有了一个大大的缺口,像块新的伤疤。我在想,原来的那块崖壁也是风景里的一个元素呢,可现在它已成了残破的伤口了。也许有人会说那么大一座山,揿下几块石头算得了什么,无妨大碍。但我不这么认为。这样采下去,终有一天会被采完的,“北山寓公”曾作过理论上的推断。

山具有永恒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外来者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山又是无私的,每一次都会使登山者获得体能和心灵上的满足,而又留出无限向往的空间。山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欣赏者和保护者。每当我们驱车向东回程时,夕阳总是在西山顶上注视着我们;也许他想知道:在游玩的同时,你对大山呵护了吗?

篇2: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故乡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绕村而过,流淌着我童年的回忆,讲述着村庄古老的传说......

——题记

一条终年潺潺流淌的小河,在我家门前蜿蜒着流向鱼河,流向嘉陵江。无论春夏秋冬,小河总那么闲适,迈着小步前进,偶尔还结几个圆溜溜的潭以供自己休憩。乡亲们给这里起个俗俗的名儿——圆潭子。

这里曾盛载了我儿时多少美好的记忆啊!那一个个绿似翡翠、柔若绸缎的水潭,如同缀在一条明晃晃的绸带上的珍珠。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男孩们春来挽裤卷袖捉鱼虾,酷暑脱了身子扎猛子,深秋在氤氲着薄薄雾霭的潭中浸泡冻得通红的双手,冬日里一个个勇敢的小子早早起来在潭边查看潭子是否结冰,渴望着在上面来一道道美丽的划痕,奇怪的是,那潭从不给小孩子在她脊梁上翻腾的机会。

女孩则温婉得多,常在潭边一边洗衣,一边偷学在大人们那里听来的一知半解的山歌儿:“吴幺姑啊,好头发,木梳梳来篦儿刮,月亮弯儿月,盘龙头上插……”

漂亮的“吴幺姑”让人遐想联翩,好多时候都想知道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妈妈总是狠狠地瞥一眼,于是女儿们便不再问及。偶尔能从整首歌词中朦胧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规矩”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意识到,这是一个敢于同封建礼教抗争的敢爱、敢恨的女子。

爱臭美的女孩,总会拿出梳子对着镜子似的潭水梳洗稀疏的短发,企图也能霎时长成吴幺姑般秀丽的长发,偶尔也有待嫁的姑娘邀约同龄的女孩来到潭边绣鞋垫、纳鞋底。婆家每人都得有双鞋垫,都得做一双黑灯芯绒面儿,纳得密密“九针”的白底布鞋。所以,大家互相帮衬着赶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小女孩也来凑热闹。因为那五彩的丝线一针针织出的精美图案连着美好的希冀,常常让我羡慕不已:我啥时才能如此这般的心灵手巧呢?此刻也为自己的想法瞬间羞红面颊。这么小也盼嫁啊?

最吸引人的还是她们在潭边攒堆儿学哭嫁。那固定的古怪的旋律,分了模块的歌词让人很是疑惑,大家只是唱着哭似的旋律却并不真的流泪:“喊声爹呀喊声娘,女儿就要离爹娘。一更明月正出东,女儿坐在绣房中。二更明月照屋墙,眼泪汪汪哭爹娘。三更明月正当天,女儿心中如箭穿。四更明月偏西空,明天分离各西东。五更明月落西方,女儿心中似断肠……”虽然不怎么懂得那些歌词的具体含义,但那尤其凄婉的唱腔,每一声都能撕碎听者的心扉,让人的心也跟着悲凉起来,直往下沉。我虔诚地托着腮听着,心想,要是我出嫁时是否也要这样唱呢?于是,未来又在眼前晃悠着。八抬大轿,鲜红鲜红的,在眼前一摇一晃,我坐在轿中,一颠一跛,想想就美得傻乎乎地笑个不停。

小河在宽宽的河湾处汇集出三个大小不一的圆潭。最中间的那个早已经被大大小小的砾石填满,也填进了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老人们一辈一辈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没人知道这个潭究竟有多深,扔个石头,都听不到它落底的声音。每逢月圆,半夜子时,潭中便涌起雪白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越涌越高,一层一层堆叠成一大朵熠熠生辉的水莲花,在皎洁的`月光下交相辉映。这样的情况反复持续一两个时辰,老人们常常为这奇异的景观惊叹不已,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又是一个月圆夜,一个脊背有点驼的外乡生意人背着行囊在潭边等待着。夜半时分,潭中又涌起水花,越来越猛,越来越高,一朵漂亮的水莲花在潭中盛开了。晶莹的花瓣在如水的月光抚摸下变换着扑朔迷离的光斑,一朵盛开了,接着慢慢沉下去,接着又一朵悠悠地升起,就这样有节奏地升腾、沉降、前呼后拥,犹如一个白衣仙子在潭中翩翩起舞。那外乡人震撼了,怵在潭边,半晌才想起什么,急忙从行囊中取出一个黒木匣,从里边抓出一把把灰黑色的粉末撒向那朵巨大的水莲花儿的中心。渐渐地,渐渐地,水花儿涌起的速度慢了下来,花瓣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到水面恢复了平静。那人的黒木匣中的粉末也撒完了。不一会儿,潭中的水打着漩涡,慢慢地往下沉,水面也渐渐低下去,圆溜溜的石头直往上涌,不一会儿,一潭清澈的水便被大大小小的砾石填满了。水潭霎时间失去了往日的秀丽与神秘。

有经验的老人说,那潭中是个地脉,因为那生意人将自己父辈的骨灰撒进了那朵莲花占了穴,因此,它就锁住了穴。从此,那生意人家必定人丁兴旺,生意兴隆。究竟那人是否发人发财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心中升起愤愤的火焰,他怎么能那么自私?这样清丽的潭被他玷污了。我没能亲眼看到那朵神奇的雪莲,好生遗憾。多少次在梦中看到了她姣美的身影,却在惊呼中灰飞烟灭了。

顺着小河往上攀援,一块块巨石以亘古不变的姿势卧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牛蹄形状的石窝散布在巨石上。据说,这是溪边的卧牛半夜来看水莲花留下的。越往上走,河边的植被也越来越密,盘根错节的藤萝缠绕在粗壮的大树上,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水面上欢悦地飞舞嬉戏着,在水边安家繁衍。尤其是盛夏时节,这里显得更清幽,一对对热恋的情侣在马铃子“叮铃铃,叮铃铃……”的奏鸣中享受这独特的悠韵与浪漫。

圆潭子,仍悠闲地流向远方,她也见证这两岸的巨变。

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沿着小河岸边前行,陪同小河,穿过山谷,一直伸进山外。一个个从前散落在山坡上,山脚边的人家都集中到公路两旁,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小别墅一字儿排开。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看守家门,不再担心孤独寂寞,他们白日种地,傍晚在门前的小院里搭一小桌,老太聚在一起带着小孙子聊聊家常。老爷子围坐在桌旁耍长叶子(打川牌俗称),四人打牌,一众人观牌。一胡牌,吆喝声,朗笑声,埋怨声,便在山沟里震荡,于是又一轮开始,善于分析者一边分析着前一轮的错误,一边开始这一轮的斗智斗勇,朦胧的灯影被大伙儿震得在潭面一晃一晃的。

河两岸不再是单一的玉米,现在已是五花八门了,各家各户也开始栽种蔬菜,辣椒、甘蓝、大白菜、四季豆、豇豆、茄子在道旁成片延伸。每到上市季节,公路上车来人往,这里的露天蔬菜便成了城里人争相抢购的产品。

也有人开始种植银杏树,一大片一大片的小树苗忽闪着扇子似的的叶片,扇啊,扇啊,扇走了四季的变迁,扇来了小村的和谐安宁。

篇3: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认识鹏钊兄, 缘于我作为陕西省和咸阳市图书馆义务馆藏志愿者, 收集全省境内文献开始的, 当我了解到《华商报》副刊签约作家史鹏钊新著出版的消息, 便迫不及待地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他, 第一时间在报纸及文学文化网站播报书讯。遗憾的是, 挂号寄出去的收藏证鹏钊兄至今仍未收到, 我又再次予以重新办理, 我等待着与他重逢时亲手交给他。

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史鹏钊《光阴史记》, 他笔下的散文取材几乎都来自故乡, 从每一篇, 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对故乡史家河山水风光、民俗人情等等, 都是刻骨铭心和深深挚爱。《光阴史记》分为光阴史记、似水流年、亲情弥久、大地情深四辑, 用手中的笔为心中浓浓的乡愁、乡恋、乡思画着像。这中间, 有粗壮的《瓦瓮》, 结实的《门槛》, 光滑的《碌碡》, 转动的《风车》, 火热的《大锅台》, 还有《虫子在唱歌》……这些乡间事物, 无不抒写着他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成长中难忘的记忆。对于故乡, 在今年这个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 许多人的脑海中已疏于亲切, 内心守望记忆中的故乡, 比实际意义上的距离还要远。

全书以故乡史家河为创作原点, 以素描式的方式记忆和守望故乡, 用纯净恬淡的笔墨书写亲情、土地、行走、思考、人情冷暖……不一而足, 淳朴的笔意下不失灵动, 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充满哲思, 勾勒出一幅朴实美图。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序言中指出:“史鹏钊的这些素描, 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史鹏钊笔下的故乡史家河, 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对故乡的理解, 一切都自然而平静, 质朴、真实又亲切、温馨。品尝其中的意蕴与韵味, 会自觉地融入更深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原。时间在不停的运转着, “故乡”仍旧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著名评论家安武林评价说:“史鹏钊的散文, 是饱含情感色彩的。无论是写人, 写事, 还是写风景, 都饱含了激越和沉郁的情感。他看家乡的目光, 有深深的眷恋, 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 血肉丰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 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 在写作中也都忘不了浓郁的乡言和乡土气息, “超大碗的面条, 古老的秦腔, 狂野的私情……”一部关中农民生活秘史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 我把根须扎在那里了。”从史鹏钊在写作中,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 他虽然离开了故乡, 但心灵上反而跟故乡靠得最近, 每一篇饱满的散文都是在给故乡素描, 故乡是他永远的写作主角。

篇4:故乡的春天经典散文

春天的故乡是极美的,它的美是令人陶醉和难忘的。

故乡是松辽平原一个很普通的镇子,故乡的四季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便是春天。儿时我在漫长的令人难熬的寒冷的冬季里苦苦地等待,美好的春天终于如约而至了。

故乡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晚,急匆匆的。昨天还像刀子一样的风,今天就温柔了许多。春风在小河如镜的冰面上轻柔地抚摸着,放开手便是一汪活水。昨天还是涓涓细流,今天就奔腾向前无可阻挡了。大地上亦是如此,枯草儿昨天刚刚返青,星星点点的,今天就已是一片绿茵了,春天的脚步就是这么轻盈而又任性。脱去厚厚的冬装,沐浴在温暧的春风里,春绿充满诗意地映入眼帘。家门前的土路也松软了,甚至有些泥泞,路边的树木、院落里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着,仿佛少女洋溢着鲜活迷人的气息。故乡的春天来了,我迫不及待地融入其中,追随春风与其曼妙起舞……

我到郊外去寻找春天。距我家仅几百米便是蔬菜村,那里是最早能感受到春天的地方,一踏入农田里,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农民早早地整理好土地等待春播。这时路边、林间、荒地上的草儿迎风吐绿,不知名的野花吐露出或红、或黄、或白、或粉的花朵儿。婆娑的柳树悄悄吐出嫩芽,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仿佛翩翩起舞的少女,婀娜多姿……这一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姑娘就在身边。

我到水塘处去触摸春天。蔬菜村六队有一个不大的池塘,池塘边的柳树穿上了嫩绿的衣着,一阵微风吹过柳条,像少女的秀发飘逸飞扬。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柳条间跳跃、歌唱。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连塘底也看得一清二楚,水草在清水的推动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向前,时而向后,鱼儿们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我一伸手它们便四处逃散了。手在水里是凉凉的,却是柔软的,没了寒冬时剌骨的冰冷。这是春天的水呀,脱去了冬天坚硬的外衣,恢复了柔软温和的本性。

我到空气里感受春天。春天的风一阵猛烈一阵轻柔,当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搏斗中取胜的时侯,温柔的春风轻抚着我的故乡,那时我嗅到了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嗅到了新生命的气息。我不禁沉浸在其中,仿佛所有的喧嚣在此刻都变得安静了起来,心里有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春天空气的样子是清新的,味道是甜甜的,感受是暧暖的。

故乡的春天生机勃勃,柔和的春凤吹拂着挺拔的杨树,远近的桃花、杏花开了,粉粉的、一片片、一簇簇,路两旁的垂柳吐露着春天的气息,随风摇曳着。几天前才发现刚刚抽出嫩芽,几天不见,就长成了嫩绿的叶子,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水灵灵的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故乡的春意留在我的脑海里,绿色藏进我的心里。春天似乎知道孩子们喜爱它,格外善解人意,每当她来到小镇总是那样的慷慨与大度,把明媚的春光尽情洒满大地,把盎然的春意挥洒得淋漓尽致。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小镇子那片樱花林,只要越过我家前面的“水楼子”,一大片樱花林便会映入眼帘,据说是日伪时期日本人留下的。有人说,樱花树是多情的树、诗人的树、情人的树,对此,我深以为然。那漫长的冬季对多情的樱花树来一定是很难熬的,所以,刚有一点春的气息,樱花树就躁动不安了,一夜之间在枝头就绽出无数粉白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在春光下格外鲜亮,放眼一望,不禁令人勃然心动。不过三五日之后,满树的樱花缀满枝头,如怀春的少女,用粉色的、白色的脂粉装扮好面庞,迎接心上人的到来,那神态颇有几分羞涩,又有几分喜悦,还有几分期盼。儿时的我自然不懂得李商隐“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的含义,也不理解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缘由,只顾那些惬意的游戏。所谓游戏就是在樱花树林随意转转,或者你追我赶追逐嬉戏,或者玩藏猫猫,当然也有独自一人孤芳自赏,也有三五玩伴同行,边看边玩边聊。也不知道有多少美好的时光,随着樱花开了谢谢了开的循环往复,在嬉戏玩耍中溜走了。

难忘儿时故乡的春天,花儿、鸟儿、树儿、草儿、水儿全都滋润起来,绽放出灿烂鲜活的生命之光。每当回到故乡,可见路旁千万条柳枝交相辉映,庭院内、田野间桃花、樱花、杏花、梨花争相开放,花香扑鼻。

故乡的春天来得有些匆忙,似乎还未好好地品味,还未一一领略春色的美丽,就只见花落点点漫天飞扬,春光已经悄然退去了,充满激情的盛夏也就悄然而至了。

篇5:故乡的小河的经典散文

潺潺,流淌着碧绿清蓝,仁慈是你的个性,博爱是你的本质。你用自己青葱的脉博,美丽的跫音,叩响大山千万年。

春风拂过,你木然的脸开始笑逐颜开,也渐渐敞开爱的心扉,几多涓涓的细流,悄悄融入你的怀抱,在金阳的普照下,闪烁着无数熠熠光泽,如似舞台旋转灯下翩翩起舞的娃娃们,让人遐想,让人流连。

而最使人迷恋,最让人向往的,当数夏日里故乡的小河。这里有排排高过河岸的修尾竹,在阵阵夏风里婆娑成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岸边的底洼处,也有丛丛依依的垂柳,像是小河帘帘绿色的窗扉,惹得我们幼小的娃娃们也总爱爬上爬下的,折几根细长的柳丝再跃入水中,去搜寻欢欣的小虾,蹦蹦跳跳的鱼儿……印象最深的当数那一叶叶急疾的小舟,以及渔家女歌着撒网的情景。每每这时,我们总要停止潜泳,细心地观摩一网网诱人的`收获。

秋天的小河更显得丰盈了。一船船丰收的稻谷,一船船即将运走的甘蔗,也把乡亲们喜悦的容颜勾勒成只有新春相互拜年才有的那幅情景。只可惜,我不是位心灵手巧的画师,要不然,那场景当该是我儿时最美的佳作。于今,每每想起那繁忙的码头,那喜悦的笑容,就有美丽的追思涌上心头。

到了冬天,故乡的小河便静寂了许多,像是位沉着冷静的老人,在细细构思来年春日的到来,盼着春暖花开的时节,盼着娃娃们日日与他欢欣雀跃的场景,以及那一季丰硕的秋,有沉甸甸压不夸的船儿。偶尔,也能看到几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者,在岸边边抽烟边垂钓的影子。哦,这时节的小河也慎密多了,他不时在思考:为什么如此的丰景年乡亲们的日子还是张白纸呢?

篇6:我的故乡经典抒情散文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在很多人的眼中他是那么的陈旧,甚至都有些老掉牙了。

回到故乡已有一段日子了,还是那么的熟悉,故乡的音,故乡的味,当然,还有故乡的人。

我的故乡没什么特别,既没有什么灵山秀水值得去炫耀,也没什么达官显贵值得去颂扬,他很平凡,近处是密密麻麻的草垛村落,远方是无边无际的原野麦田,黄色的土地上栖息着善良诚恳的人们,蜿蜒的沂河弹奏着几百代人安居乐业的歌谣。如果有一位陌生人在这里路过,也许当他谈起自己对这里的感觉,或许他会说: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留恋,这里有太多东西让人无法释怀。

在过往的一段时间中,曾很多时候混淆了家与故乡的感觉,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是故乡,有故乡的地方才会有家,可是后来我发现错了,当我走过了一些岁月年华,踏过了一些他乡异地,当我再回到这里,我才幡然醒悟,家可以无休止的移动,可是对于故乡,他永远都在那里,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到你离世的那一分钟仍在继续,他会给你一种别样的、无法复制的感觉,他能调动你的五官所有的一切神经,包括听觉、视觉、嗅觉以及触觉等一切感觉,让你无法在异处拥有同样感受,因为故乡对于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故乡的声音很安静。自我有记忆以来,故乡一直就是祥和的安静,尤其午夜梦回,我总会披衣起身走到窗前,侧着耳朵享受这种安静。皎洁的月色透着水波的光泽,缓缓流淌在睡着的大地上,树叶沉睡在月光的怀中,闪耀着月的亮光,在大地上投射出绚烂的斑点。村庄睡熟了,连村头的大黄狗也销声匿迹了,只有远处的几盏路灯还在不眠不休的熬夜,为过往的行人指点迷津。徜徉在安静的夜里,犹如投身到另一个世界,没有工业革命造成的噪音污染,没有为名利争吵的喧哗,有的只是偶尔的风吹奏着树叶沙沙的旋律,如此的声音,如今的世界已经太少有了。

故乡的味道很清新。也许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每每回到故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乡的“味”了。漫步在村间蜿蜒的小路上,清新干净的空气扑鼻,没有异味的烦扰,没有尘埃的刺鼻,不用担心各种空气污染带来的对人体的伤害,不用带上厚厚的口罩阻止呼吸的顺畅,可以大口大口的用鼻子,甚至用嘴直接吸气,因为空气不需要经过鼻腔的净化,就很干净、清新、健康。这在城市中是达不到的,无论你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会担忧和恐惧,什么有害气体,什么微小颗粒,在城市中,空气是个巨大的天然“垃圾桶”,所有的一切都被无休止地投入其中,混淆、搅拌。如果说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有一点也将毋庸置疑,工业革命也同样摧毁了人类的健康,空气里的味道不需要像酒里的酒精那样越浓越好,“味”,平平淡淡、干干净净,这才是健康的味道,世界需要的味道。

故乡的人很淳朴。曾读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感觉阿Q这个人很有趣,整天想些“人吃人”的愚蠢问题,老师说那是鲁迅先生在批判那个社会,当时我不懂,有些感觉过犹不及,终于有一天,当走出故乡,接触这个社会,我才终于明白,很多故事情节里的结局都太过于单调与理想化,不够真实,无法还原许多人的内心,在媒体渠道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更广的媒体新闻,许多许多的自己原本想不到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到自己的内心,才发觉到社会上人心的险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面,心怀鬼胎不只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人格的反应,尔虞我诈也不只适用于政客,社会上的每一个独立生存的人都是一名政客,我有些畏惧了。因为在故乡,我没有这种感觉,我不用畏惧丛林中会钻出一头恶狼,会咬断我的脖颈。故乡的人很淳朴厚道,同样会追求利益,但绝不会谋财害命,他们用的是自己最纯洁的手段去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不用算计,他们是用心去收获,去换取。邻里街坊可以相互交换食物,可以彼此在匮乏时去蹭一些粮食,和他们说话不用太费心力和脑力,费的只是口水,不必担心尔虞我诈的做作行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是心贴心的交际,人们用最淳朴的方式去回馈爱与责任,没有的是虚伪和算计。故乡里的人儿很祥和、淡然,和平与安稳就好,知足与快乐就好,可是对于这样的人,这个世界已经太过匮乏。

我的`故乡就是这样普通,没有过多非凡的经历,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湮没在世界的浪潮中,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无人问津,在外人的眼中,他是个不值得驻足的地方,但是在生长在这里的人的眼中,这里却是一片天堂,人来人往。喜欢这里的麦田、高粱地,喜欢这里的牛羊,喜欢这里的人和感觉,喜欢这里的一切,不是说这里有多么的美好,只因这里有许多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不同。

每当我深陷迷惘与恐惧,困难与无助,疲惫与辛酸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要到达的地方就是这里,虽然这里并没有好的条件,可是这里可以给你一片安静思考,坦然以对人生的境遇,生长在这里的人想着出去,出去的人却想着回来。也许我们曾对一次旅行的来去与否感觉到纠结,可是我相信没有人会对回到故乡做决定时感觉到犹豫,因为他就在那里,住在你的心里,灵魂深处,挥之不去。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调动着你的每一处神经,让你奔赴前行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 优美抒情散文

★ 故乡桃园抒情散文

★ 我把故乡装给你抒情散文

★ 你在何方,我在故乡抒情散文

★ 故乡的情抒情散文

★ 梦回故乡优美散文

★ 梅雨故乡优美散文

★ 再别故乡优美散文

★ 活着的优美抒情散文

篇7: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80年代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参作了如是描述: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是这样描述《荷塘月色》的主题的:看来,作者是要努力摆脱世俗事物的纠缠,排解郁结心中的烦闷,试图寻找一种慰藉和寄托。

同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则直接选录了两篇文章,提出了两种见解供教学者参读、参照、参考:一篇是朱自清再传弟子钱理群先生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另一篇是当代语文教学大家福建大学孙绍振先生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一文着重从“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来揭示在那个特定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的心路历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艺术世界———一个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在现实中,人被命运决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强调“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牛鼻”(要害)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一文则明确强调:“《荷塘月色》所表现的苦闷不是政治性的,而是伦理性的、精神的。”着重从家庭矛盾层面,比如与其父、与其庶母的矛盾一直在困扰和折磨着朱自清,使之无法自拔,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心理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先分析“拔高说”:“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这种分析,十分显然是人为地拔高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拔高说”。20年代的朱自清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还只能定位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那里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与《一封信》所要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以上引文均引自《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对此,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忆佩弦》一文中的描述更是朱自清这一时期思想、立场与历史位置的有力佐证:“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的办法。”

为什么要人为地拔高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境界呢?

80年代,国家正处改革开放发轫之初,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教育战线的改革与开放才刚刚开始,而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政治等因素的干扰还是显见的。再加上毛泽东的御笔朱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9页)毛泽东要求“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其实,毛泽东对闻一多和朱自清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只是“后来人”对朱自清所走过的道路不分阶段,对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不加分析,而自以为是地拔高了。

朱自清先生一生的散文和诗歌创作大致经历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渴望光明和幻灭期,从1919年到1926年。这时的朱自清从开始的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憧憬亮丽的高峰,到坠入理想幻灭的深深的黑洞,其原因固然是现实的残酷。其间有长诗《毁灭》和优美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问世;2.潜心书斋期,从1927年到1937年7月。既然现实如此无望又无奈,不如潜心问学,于是朱自清专注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背影》、《荷塘月色》均写于此时,《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也于此时结集;3.火山喷发期,1937年8月至1945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有散文《语义影》;面对强盗铁血,作者不甘心老书斋,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几千年来以屈原为代表的“虽九死而未悔”的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4.临终绝响期,1945年至病逝。美帝国主义貌似公允,企图维护在华利益,不惜做出各种姿态,朱先生慧眼识“美”,才有后来的“告诫家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而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应该正是自由主义者朱自清的内心世界的折射。“拔高说”显然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因为此时作者是“潜心书斋”。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的描述:看来,作者是要努力摆脱世俗事物的纠缠,排解郁结心中的烦闷,试图寻找一种慰藉和寄托。我们姑且称之为“世俗说”。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究竟“世俗事物”与什么对称,又具体指哪些呢?穷朱自清一生,与儒、道、佛皆无缘,既未“求佛”,又未“向道”,一直生活在尘世间。“世俗说”实际上什么没说,所以四平八稳。

最后来探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意见,我们姑且称之为“选择说”。“选择说”只是把大家的见解客观展示,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这种态度最好,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比较三种参考书的态度和意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意见“选择说”更为大家所接受。

篇8:故乡的味道经典抒情散文

黎明时,窗外一片鸟啭,像是叽叽喳喳的麻雀。推开门,那群雀儿听见我的动静,扑棱棱地飞到水边去了。水面结了冰,清晰地反射着还没有大亮的天空,应该是薄薄的一层。这景致真有点像故乡的冬日。自打朋友电话里告诉我要送点从老家带来的酸菜,这些时日我的睡眠竟变得不踏实了,总是天不亮就醒。我惦记着故乡的味道。

离开故乡久了,沉在记忆里的也随之渐远了,然而对某种事物的怀念却怎么也忘不掉。这,大概就是故乡的味道吧。一年,两年……想来我已有二十个年头不曾馋到它的滋味了。偶尔回到故乡,不是在夏日,便是金秋,自然尝不到它的味道。

只要一进入腊月,年眼瞅着就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忙碌起来,其实,这就是俗称的“忙年”。忙年里,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积酸菜。至今我也不清楚,为何不说腌酸菜,却偏偏叫“积酸菜”,大概是讨一个积少成多的彩头吧。忙年,真的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只是偶尔帮打打下手。

母亲从地窖里仔细挑选出刚刚丰收的白菜,每一棵都结结实实的,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尽显出青翠欲滴的色彩。我会帮母亲把挑好的白菜抬进厨房,看着母亲用刀修整去菜根。修整时,菜帮和多余的叶子也要砍掉。这一切做好后,母亲再把这些精致的白菜码到院子里的架子上晾晒一下。那口平时沉寂在柴房里的大缸,这时固然要被请出来,里里外外清洗一番,再用开水仔细烫一遍晾干。现在想来,那可真是一口好缸,用了几十年了,敲上去依旧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百十斤的白菜还要一棵棵地放到大锅中用开水焯一下,等叶子稍微变绿马上捞出来放到架子上空干。等菜凉的时候,把白菜根部朝里,叶子朝外按同心圆一圈一圈向上积累,每累一层就撒一层盐。儿时,我总会央求母亲把我抱到缸里面踩出白菜里的水分。等到我慢慢地长大后,自然也不愿再爬到缸里去踩踏了,那时家里就有了一块压缸的大石头了。菜一圈圈码好后,我跟母亲抬着石头压到上面。这样,不出半个月,扑鼻的酸香早就溢出每家每户,肆意地飘散在街头巷尾。禁不住唾液潜溢时,准会偷偷地掀起压缸石,拽出几棵。几天下来,压缸的石头就会下沉一大截。

不知不觉迎来了小年。扫年、祭灶自不可少。灶王爷辛辛苦苦守候了一年总该供奉些果点吧。借这个引子,包上一锅酸菜馅的饺子,解解馋。等母亲去掀压缸石时,已然沉入缸中的一半。母亲准会一边挤着酸菜的汁水一边骂我们嘴馋。这时的.酸菜才算彻底积好,色泽金黄剔透,芬芳沁人心脾。酸菜一片片剥开,从中间片成两层,再切成细丝,用水清清淘洗挤干。母亲让我把盛好的饺子先供奉到灶王爷面前时,我总是忍不住偷偷捏一个塞到嘴里。甜脆、鲜美的酸菜馅,似乎把一年的美味都盖住了。

忙碌了一年,这个冬季总该蛰伏一下吧。借着年当,制作着各种美味。酸菜在这季总是频频高调亮相,成为时令的美味佳肴。肉丝酸菜粉、酸菜炖豆腐、酸菜炖排骨、酸菜火锅……就这样,独有的气息散淡在整个年味里。一个年当下来,准会发福两三斤。

一年,两年,三年,一想就是二十年,只要进入年关,故乡的味道就会萦绕脑海,总在梦里逡巡。

篇9:故乡的云的经典散文

-1-

天快黑了,宿舍前面的瓦砾堆上,云朵的衣服迎风摆动着,像一面面彩色的旗帜。

两条碎花裙,一件吊带衫,一个白披肩,一条红裤子。都是云朵在早市买的,云朵一件一件叠起来,装在塑料袋里。

宿舍的姐妹都去玩了,云朵刚来,和她们还不熟。况且云朵有些想孩子,虽然丫蛋儿十二了,能给大柱子做饭洗衣服,但她毕竟是个孩子。

-2-

云朵走的那天晚上,不知道该不该带上丫蛋儿,丫蛋还在村里上学。云朵不知道自己出去会啥样。只听邻村的艳红说厂里管吃管住,一个月能赚三千块钱。

早在云朵嫁给大柱子的时候,云朵就想逃跑,但是云朵不识字,没有朋友,更不知道去哪里。

云朵是被一个远房亲戚介绍给大柱子的,那个远房的亲戚是大柱子姐姐的婆婆。

大柱子家穷,住着村里罕见的草房,兄弟姐妹都成了家,唯独大柱子剩下了。四十岁了打着光棍。云朵家更穷,打云朵记事起,母亲就蓬头垢面,父亲也是浑身油腻发亮,住着四面透风的.土房,父母亲不会种地,只能拎着袋子四邻八乡的要饭。

云朵一家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她和妹妹没上过学,没吃过冰棍儿,没穿过新衣服,头发和身上长着虱子,更没人上她家来。

媒人来的时候云朵才十五岁,云朵知道自己要嫁人了,男方答应养她的父母和妹妹。

第二天大柱子和媒人来了,低低的个子,一个劲儿看着云朵,云朵跑到房后头,心里扑登扑登直跳,大柱子的眼神让云朵头皮发麻。

后来母亲来了,手里抖着红衣服,云朵眼睛一亮。

云朵去后面的河里洗了洗澡,媒人给了云朵一把篦子,让她篦篦头。篦子断了好多齿儿,媒人说她也是从杂物里找的,现在没人用了。

-3-

云朵一家很快搬到了大柱子盖的土房里,大柱子给云朵和父母妹妹买了新衣服,给云朵五百块钱,算是和云朵结婚了。

云朵躺在热炕上的红被子里不敢出声,大柱子压向她的时候,她听见风中的一声猫叫和风刮过屋顶的隆隆声。

云朵常常望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姑娘发呆,她们在踢毽子,踢格子,咯咯地笑,云朵慢慢走过去,她们却像一群麻雀突然飞走了。

云朵自己缝了个口袋,在院里踢着,踢累了坐在木头上望着天。

大柱子白天干活,晚上把她搂在怀里,一夜把她压在身底好几次。她和大柱子也没有话说,大柱子不问她,她从来不吱声。

-4-

夜深了,几滴雨落在玻璃上簌簌做响,估计丫蛋儿睡着了。过几天给丫蛋买几件衣裳,让艳红找人捎回去。云朵觉得丫蛋儿留在大柱子身边是对的,毕竟大柱子不会太孤单。而自己还可以再找。

大柱子五十多了,脸上布满了皱纹,烟熏得黑黄的牙齿长长地盖住了下牙,再趴在云朵身上的时候,很快就下来了,云朵觉得身体里有无数条虫子在爬,她想起她放牛时于洋和强子的贪婪眼神……

云朵逃了,带上早就收拾好的东西,和艳红一起去打工。

-5-

大柱子早就看到了云朵收拾好的东西,云朵走的时候他故意睡着了,他爱云朵,爱云朵细细的眉眼,碎玉一样的牙齿,爱云朵杨柳似的的身材,大柱子每天拼命干活就是想给云朵买好吃的,买好看的衣服。

后来云朵给大柱子生了个女儿,大柱子合不拢嘴,干活更起劲儿了。

大柱子知道云朵不喜欢他,云朵确实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大柱子早就想让云朵走,他几次想说,就是张不开口。

现在云朵走了,大柱子哭了好几天,大柱子知道云朵不会回来了。大柱子知道云朵随便找一个也比自己强,她给自己生了个丫蛋儿,他知足了。

-6-

篇10:故乡的雪经典情感散文

【异地的冬天】

出门求学,远离故乡来到这异地他乡,才确实的发现觉得原来冬天是那么的凄冷。

重庆的冬天是无阳的一片冰冷。天空总是一片灰蒙蒙,沉重,很沉重,直到压进心里,阴暗了全身。事实上,这里的温度是不低的,可是如此的天气下,心情的冰冷比身体的冷更让人触摸到了实质的冰凉。所以,很少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冬天。

而我,当然也是一样讨厌这里的冬天。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一片阴暗,更是因为,这里的`冬天,无雪。

离开家久了,每每都会在年终岁月这个寒寂的冬天坐在窗前思念远方那个承载着儿时成长印记的的故乡。

想家,不仅仅是想家乡那些熟悉的山山水水,也不仅仅是思念家人和曾经那些儿时的玩伴。想的,还有故乡的冬天。因为,故乡的冬天,有雪花纷飞,白雪皑皑。

【小时候】

很多时候,做梦常常会梦到小时候那些天真美好的生活。

那是一个做梦的年代,没有忧虑,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这样那样的责任或者对与错。更重要的是,可以成天成天的只顾着玩。然后到了冬天还可以成群结伴的耍弄在一片白雪茫茫中。

于是,开始怀念那个逝去的年华,开始想念那个只拥有被白雪洗刷的干净的心灵的年代。

记得小的时候,一年中最让人开心的其实还是冬天这个季节。这个季节,大人们活忙完了,可以天天在家里陪着我们。当然,小孩子不管这个,在孩子心里,重要的是这个季节是一个长长的寒假,而且这个季节意味着将要过年了。然而,我喜欢故乡的这个季节,更重要的是,这个季节,有雪。

冬天只要一下雪,就会约上一小群伙伴出去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打得全身湿淋淋的也不管,大人们叫了多少遍的吃饭了也当做没听见。只知道人家的雪球滚得那么大自己的决不能示弱,自己堆的那个雪人一定要比其他人的高!打雪仗嘛,更是不亦乐乎!然而,每一次“激烈的战争”总会在大人们的“橄榄枝”的“威胁下”惨淡收场。

最让人难忘的要数雪地里抓野兔了。每次遇到大雪的时候,脚一踩下去就会湮没到小腿,这时候,我们这帮小鬼们就开心得不行了。因为这个时候,山上那些个可怜的小兔兔们就只能安安静静的呆在窝里了,全然不知一群居心不良的小屁孩们在“奸笑着”朝它们一步一步走来。每一次,我们都会很成功的连窝带兔弄回家。偶尔有一两只落跑了的兔兔,正在暗自侥幸的时候,岂不知不知哪里又跑出一条该死臭不要脸的猎狗,野蛮的铺天盖地而来,可怜的兔兔便茫然不知世事了,剩下一群小子在那里狂欢………

【故乡雪】

天忽明忽暗,偶尔有响空霹雷而至,骤然又是一场大雨而至,忽然会有细小的白色颗粒随雨而下,最后,雨点变得越来越轻,渐渐地飘了起来,于是,一场雪,就这样潇洒的到来了。

每一次下雪,都喜欢跑到空旷的场院里张开双手尽情的享受飘飘白雪亲吻脸颊那种美妙的感觉。看着一片一片雪花飘下,就这样慢慢陶醉在这一片宁静而美丽的风景中。

雪后,漫山遍野的一片白茫茫,活似一幅留白的中国风景山水画。站在这片风景中,就如同在画页上穿行,能不美哉?

田里山间,麦芽上覆盖的一层层白色“棉袄”,披在小麦之身,暖在农夫心头,这一年,注定将是一个美好的一年。

【怀念】

而如今远离故乡的我,只能坐在窗前独自怀念,怀念那个让人向往的童年,怀念那个记忆里有雪的冬天。

篇11:故乡的早春经典散文

诗歌需吟诵, 小说靠反思, 而散文却呼唤“鉴赏”二字。虽说论“语言”不及诗歌, 论“思想”不及小说, 但“散文”却将此二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散文最流行, 所以古今中外的精品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我们今天学习这些精美的散文就是要从这些名篇中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披文以入情, 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 文可示情, 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 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阅读散文唯有意会一个“情”字, 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世人表达的喜怒哀乐, 文章才没有白学, 作者才如在眼前。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 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 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 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 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 是由你自己造就的, 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 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 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 石缝间的生命, 跟它们比, 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 你可以不伟大, 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 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 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 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 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影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同学读到这篇文章在理想上都会被感染, 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 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 赏句以入境”, 需要换位思考, 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 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 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 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中外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 佳词丽句俯拾皆是, 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 细细咀嚼。唯有如此, 方能增强我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 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 是天使的眼泪吗”, 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 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象力。文学语言啊, 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 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 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 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 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 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 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 虽然朴素不足道,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 虽然不够阔气, 却能挡住寒气, 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 可以濯足, 可以洗衣, 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

无须刻意发现, 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 引发读者的思考, 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惊奇、骄傲和快乐。

三、谋篇以入理, 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 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 深主旨”, 看似漫笔成文, 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文章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 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 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 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 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 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 作者突然又笑了, 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 只心定如水, 把握当前”的决定,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 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 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 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 同学们若以此为例, 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 是大有益处的。

上一篇:对猪场销售兽药下一篇:战狼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