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文写作的一些想法

2024-04-23

对公文写作的一些想法(精选6篇)

篇1:对公文写作的一些想法

公文写作有别于文学创作,一个纯属工作需要,一个属于情感宣泄。我曾经梦想为一名文学青年,让文学沁入心脾,陶冶情操,虽不能做到文随情生,但至少能够自娱自乐。但梦想终究是虚幻,当大学时光不再、忙碌的工作压力压得自己苟延残喘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所谓的梦想,不过是痴梦罢了。

工作之余,总想读点书,补充点文学营养,因为我一直认为文学能够为文秘助力加油。可能有此想法的人,注定不可能读懂文学,也不可能做好文秘,因为这样的读书只是为了工作,功利主义思想极为浓厚,不能超然脱俗。但有时工作需要,逼迫自己不得不去研究文章的一些技巧和写法,因为文学素养来不得虚假,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像我这样一个俗人只能模仿点写法。

这些日子,看了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书。事实上,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公文写作,其成果都是文章,写法和技巧也大致相同。我认为公文写作必须要做到四点:一要实。可能是由于毕业后一直在政府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原因,所写的公文,内容大多实在。这可能与自己文学素养不高有关系,因为本身写不出具有较强战斗性、鼓动性的文字。但我想,党委主要是决策,政府主要是执行,不实的话无法真正执行。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行之有成,是必须要坚持的。二要全。即撰写公文时,必须学会联系,把相关的观念和情况全考虑进去,这样的公文才更合实际,更显具体。从大的方面来讲,是讲大局。三要短。许多初学者都认为,短文章好写,其实不然。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文章也这样。文章虽短,但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任务、方式(举措)、事件、意义等六个方面,而且层次必须清楚,该表达的意思必须全部表达到位,难度非常大,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短。另外,用词准、造句顺、语言活,是我们做短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四要新。一篇文章,必须寓以哲理、启人明智,抑或文字优美、如入梦幻一般,哪怕有那么一丁点目一新的思想,都是难能可贵的。否则,不仅揽之生厌,而且伤人劳神。

读了《怎样写论文》这本书,总感觉自己必须得有点收获。上述体悟,全当是阅后笔记。

篇2:对公文写作的一些想法

郭永明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是提高党政机关施政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四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部内的安排,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写材料,说实在的,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谈一点对公文写作的粗浅任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起草公文应具备“三要素”

党政机关的文字秘书,是党政领导的重要参谋和助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公文。怎样才能起草好种类繁多的公文呢?最主要的是具备三个条件,即政策水平、熟悉情况和写作能力。这也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三要素。

(一)政策水平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前提

文秘工作者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他起草的文件中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渗透着自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反映出自己的政策水平。他对方针、政策理解得越深,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越深;反之,对方针、政策理解得很肤浅,那么在自己起草的文件中所阐述的问题就必然一般化。假如对党的方针、政策很不明确,那他就无法起草文件。

一个文秘工作者的政策水平,直接关系到他起草的各种文件的水平,就以写工作经验总结来说,同是这么些素材,落在政策水平较高的文秘工作者手里,他可以提炼出具有真知灼见的经验来。而一个政策水平不高的文秘密工作者,却只能将这些素材拼凑成一篇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的文字材料。即使是同一个文字秘书,在对有关的方针、政策比较明确时,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高;反之,起草的文件水平就较低,甚至不能符合要求。

政策水平是政治思想水平的体现。可以说,它是文字秘书的灵魂,无时不刻的在支配着文字文字秘书的笔杆。衡量一个文字秘书是否成熟,首相应以他的政策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标志。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是文秘工作者始终要坚持的努力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新担任文字秘书的同志并不一定很快能领会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和体会必将越加深刻。

(二)熟悉情况是起草公文的坚实基础

党政机关的文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文秘工作者必须熟悉情况。对现实情况毫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断然起草不好公文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熟悉情况可以说是起草公文的基础。

搞文秘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起草文件时,假如情况了解得很全面,就会感到心里很踏实,也较有把握,尤其是起草经验总结和调查报告之类文件,只有掌握大量的情况,才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也保证所阐述的问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看过两份有关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一份写得很具体生动,作者运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分别指出优秀、称职、比较称职的领导干部占多少比例,并且各举典型事例加以说明,这样的调查报告,就具有科学性,因而可供县委领导在判断这方面的问题和作出决策时参考。另一份调查报告,却写得抽象空洞,既没有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又没有生动的典型事物,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掌握多少情况,因而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概括,当然起步了调查报告应有的作用。

文字秘书一定要有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牢固观念。就是说,当他起草公文时,脑子里就要考虑掌握的情况是否充分可靠。如果离开了这一颠随意行笔,就有可能出纰漏。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充分可靠,除了常深入基层向基层干部了解外,还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反映,因为有些情况看来似乎没有问题,或者不起眼,但往往经多方面反映和当事人核实后就显露出差错来。只有对实际情况的充分掌握,才能使公文变得准确扎实,以保证它的质量。

(三)写作能力是起草公文的必要条件

对公文的起码要求是文字通顺。公文是党政机关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和上下左右沟通情况的重要手段。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文字表达不清楚,甚至语病很多,内容颠三倒四,乱用标点符号,那么人家有看不懂,或者产生误会。

当然对公文的要求,不仅仅是文字通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这“三性”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主要表现为观点正确、鲜明,材料丰富、典型、生动,结构严密紧凑,说理透彻有力,文字精炼得当,这是就整体而言,对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完全一样,例如通告、决定之类文件,要以极其概括精炼的语言将内容表达清楚;情况简报之类文件,必须用事实说话,即主要用典型事例来反映一些本质问题;经验总结之类文件,必须将具体的材料提炼成经验,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证材料也要典型生动;调查报告则要求有大量可说明调查所得结论的事实材料,既有面上的,也有典型的。

二、文书写作要做到“三性” 文书写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办事目的呢?这就要求文书写作者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文书写作经常采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要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内容的可行性和文字的可接受性。这就是文书写作的“三性”。

(一)主题的单一性

一件文书必须有一个主题并且只能有一个主题,这就是主题的单一性。我国文书工作历来有“一文一事”的优良传统。从唐宋开始,一文一事制度就已普遍推行。文书工作的长期实践证明了“一文一事”的必要性,所以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文一事也就是主题的单一性。怎样才能做到主题的单一性呢?

1、要提炼主题。撰拟文书往往要涉及许多有关的材料、文体和观点。拟稿人必须对它们加以整理、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工作,从中找出全文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就是拟稿人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拟稿人对某一事物有一理性认识,就能住住这一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他在拟写处理这一事物的文书就能抓住主题,做到“意在笔先”。

2、要写好标题。文书的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全文的主体,使读者以看标题就知道这件文书是讲什么事的,标题必须确切地反映主题的内容,做到“名副其实”。不要写得笼统含糊甚至“题不对文”,使读者看后不得要领或者发生误解。所谓“确切”,就是说标题要扣合主题,这正如每个人戴的帽子要扣合头部一样。目前写标题的通病是喜欢用“大帽子”。例如某银行为了加强对各建设单位自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管理,拟定了一套会计核算具体处理办法,准备印发,原拟的标题是“关于加强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控制基建规模的通知”。但是正文里只讲了会计核算具体办法,根本没有“控制基建规模”的内容。这个标题就是犯了笼统含糊和“题不对文”的毛病。后来把标题改为《关于加强自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管理的会计核算具体处理办法的通知》,就比较确切了。一件文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还要有一个能够确切地反映主题的标题。拟稿人做到了以上两点,就把握好了主题的单一性。

(二)内容的可行性

一件文书所提出的要求、规定、措施、方案、办法等,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做了可以取得实效,这就是内容的可行性。文书只有内容切实可行,才能达到行文的目的,否则,即使主题明确、言之成文,也只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

要使文书具有可行性,必须吃透两头:一头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另一头要吃透有关的实际情况。这两头缺一不可。

对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规定,平时要努力学习、积累,搞好检索:运用必须认真查对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在引用时要写明引文的文号,并尽可能逐字逐句抄引原文:不能凭记忆或“想当然”随便转述原文大意,以防歪曲原意或断章取义。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注意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是否代表组织决定。凡未经正式文件下达的讲话,一般不宜随便引用。

对实际情况,拟稿人在草拟文书时,首先要搞清楚有关案件的整个来龙去脉。为此,他必须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材料并逐项核实。对关键问题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选用材料时既要掌握全面数据又要掌握典型事例;防止用个别事例代替全面情形或者罗列事实,“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涉及其他部门、单位或地区的问题,特别是对涉及对方的缺点错误的问题,在行文以前务必要同有关各方核实材料并交换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在文中写明。

(三)文字的可接受性

一件文书在具备了主题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可行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在文字上采取受文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受文者一读就懂,愿意读下去,并且越读越感兴趣。这就是文字的可接受性。如果一件文书虽然主题明确、内容切实,但是在文字上却写得晦涩冗长,使受文者读不懂,读不下去,接受不了,那么这件文书也就起不到行文的目的。

要使文书具有可接受性,首先,要认清对象。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写法。例如:上行文书是写给领导看的,一般要多写事实,少讲道理。下行文书则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有明确的指示,又要给下级一定的机动权。平行文书则要尊重对方的职权,采取平等协商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又如发给内行看得文书多用“行话”和“术语”,发给外行看得文书则必须力求浅显通俗。

其次,要写好导言。导言就是正文开头第一段。导言应该具有“引导”受文者通读全文的作用。现行文书的导言一般包括两个部分:(1)说明行文的目的(为了„„)和根据(根据„„);(2)揭示全文的主题。近几年来,文书的导言正在逐步突破上述模式而试行采取新闻导言的写法,如概括式、结论式、提问式、对比式、引喻式等等。无论采取哪种,导演都应该抓出最新鲜、最吸引读者的事实、信息、观点或问题,发挥引人入胜的引导作用。

第三、要写得精炼。使文书写得精炼,一是要克服“文章越长越好”的错误观点,树立“以少胜多”的正确观点;二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挤干水份”,要舍得“割爱”,把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全部删去,把次要部分改用略写。

第四、要灵活多变。有的文书经过精炼以后篇幅还是很长,怎么办呢?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正文中的某些专题或具体细节部分抽出来作为附件,而使正文压缩成为一个简洁的提要,二是在正文前面写一个《内容提要》,揭示全文的主题和要害,这是我国历史文书制度中“贴黄”和“案由”的发展。现代每本长篇著作的扉页都有一个《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外新闻指导中也广泛使用《内容提要》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写材料必须先立提纲

从多年的动笔中我悟出一个小道理:写小材料要立简要提纲(见于纸或记于脑);写大材料须先立细提纲。“磨刀不误砍柴工”。写大材料的提纲要立的自己满意。提纲见纸,材料也完成了七成。因此,可以说:“七分提纲,三分写作”。

(一)写提纲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不明确,提纲式写不好的,材料也就无从着手。我以为,指导思想就是领导同志交待的意图,这个意图一定要吃透。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领会:(1)材料派什么用场;(2)材料给什么对象看(或向什么对象讲);(3)材料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领会意图是些好材料的前提。

必须多下点功夫,多动点脑筋。指导思想搞偏了,写出来的就是失败之作;稿错了,就是工作中的失误。

(二)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要围绕指导思想去进行。主要是:

1.收集素材。这是最主要的准备工作。素材是写好提纲的基础,决定着提纲的好坏。实践告诉我们,收集素材的范围要广些。数量要多些,以便有选择的余地。素材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情况;二是能说明问题的各种数字。收集中,应在能说明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2、上级、本级负责同志的有关讲话。

3、有关文件和简报。

4、有关参考资料。

5、报刊的有关文章。

(三)提纲的写作

1、提炼观点。观点要鲜明,不落俗。观点从素材中来,为此,必须将大量的素材通过粗选、细选、精选,挑出最生动、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在依据这部分素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观点。

2、选定结构。按照所写材料的指导思想,依据提炼出的观点,进行排列,设想几种结构。再将它们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最佳结构。结构的内容是:材料一共分级部分,每部分由几大点,每大点中又有几小点。大点应能充分说明部分,小点应能充分说明每大点,安排结构的原则是能较全面、完整地说明通篇材料。要求既层次分明,又紧凑。应该明确,大点、小点都是观点。它们都是为体现指导思想服务的。一定要使人看了清晰,有说服力,不勉强,不罗嗦,这一点十分重要。

3、安排素材。必须将精选出的素材恰到好处地安排在有关的大、小观点中,如果把文章的观点喻为红花,那么,丰富、生动的素材就是片片绿叶。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的。我的体会是,待到素材在提纲中安排得妥当,通篇材料已在脑子中形成,只差“搬”到稿纸上去了。素材安排得当颇不易。它可以说是一台衡量笔者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写作能力的天平。

(四)提纲的好处

1、保证了不误事。秘书工作者误事就是失职。写作水平较低,由于按提纲写作,每偏离领导的要求,虽然质量差些,几经修改也能通过。写作水平较高,按提纲写作,一定能写出领导同志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材料。比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

2、保证了文章的质量。提纲如骨骼,使文章未成先立,文成后立得更稳;提纲如血管,保证丰富、生动的素材四通八达,使文章有生机、活力;提纲为建筑师制作的建筑模型,可供审检、修改、防患于未然。

3、促使材料写得快;不走弯路,事半功倍。

4、锻炼笔者分析、提炼、综合能力,使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写简报务必达到言简

简报是交流情况、汇报工作的一种形式。由于它似一支轻骑兵,建窑、灵活、不拘泥于一定格式,所以为机关、单位、工矿等各部门、各行业乐用。

近年来,好的简报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些简报叫人望而生畏,其通病的简报不简。三千来言,四五千言,个别的更甚。有人戏言:简报变成繁报了。

简报贵简。多年来我曾作过种种尝试,也征询过不少意见。总的看,一份简报,一般以一千字左右为宜。真正要长点的,也要控制在二千字以下。要做到这一点,可否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多典型、少综合

简报就形式而言大体即典型与综合两种。综合简报文字较难控制,搞得不好就较长,工作中应尽量不用。但也有它的长处,即以简报形式向上级或单位、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此形式较佳。然而,日常工作中,写简报主要是为了交流情况。运用典型的形式就远优于综合的形式。简报介绍的典型一般都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单位。内容集中,主题鲜明,通篇一千字左右足以说明问题。阅读这种简报,不要花较多时间,读得进,受启迪。达到了印发简报的预期目的。

(二)精选材、少堆砌

即使注重了多典型,少综合还不够。精选材是做到“简”的关键。因为,精选材可使综合简报易控制文字;更可保证典型简报内容更集中,事迹更突出,文字更精炼。

选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

粗选。将手头大量、纷杂的素材,理一理,梳一梳,列成几类(或叫几个方面);

第二步 细选。对每类素材,再进行分析、比较,挑出每类中较优者;

第三步 精选。对照简报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在各类较优素菜中再挑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依照精选出的素材提炼观点。然后,观点与素材恰当搭配,这样写成的剪报定然不长,也较生动、形象,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多修改、不怕烦

文章不怕改、不厌改。写成的简报一般要修改两次,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再多改

一、两遍。华而不实者,啰嗦重复者,节外生枝者统统删去。力求达到文贵精的目的。因为我们写的是“简报”,它的名称就要求笔者写短文。

篇3:关于传统留青竹刻走向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画稿上, 即题材方面。

艺术创作的道理很多, 概括起来却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两个方面。一件作品最终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内容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最重要的感受、体验的依据。留青竹刻的画稿, 传统基本就三种方式:请人画、自己画和缩摹。现在也不过如此, 但在画面的题材方面已经有了开拓, 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 更加广泛了。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带来的, 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我先师白士风先生刻过一件《试银针》, 技术因素不论,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就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很超前了。王世襄先生曾经还特地写过一篇文章来肯定这件作品的重要性, 指出其基于传统而又有新创之功 (见王世襄《锦灰堆》)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 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 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 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鸟一路, 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留青竹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 特别是题材, 往往依据当时的绘画。这种情况,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明显有了变化, 生活内容的不同, 导致艺术家情感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向也随之更新。这是白先生《试银针》这类作品新进的大背景。到了今天, 生活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快速, 六七十年代到处可见的土布长衫、竹椅板凳被高楼大厦手机汽车取代。做为刺激人们意识、思想、情感的信息的来源,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改变了获取信息、传达信息的方式。所以, 用古人的酒杯浇今人的块垒已经不能满足受众, 也不能满足我们自己的艺术追求。怎样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想到的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去, 那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去做的事。如我刻的《思无邪》、《鱼际关系》 (高茜老师画) 等可供大家参考。我的基本出发点是, 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积淀, 为了赶时髦、急功近利迎合市场, 在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扔掉了, 又应时时提醒自己走出新的道路。也就是说, 变中要有不变, 不变中要求变。过去的留青竹刻家与当时的画家有合作的传统, 今天的绘画已经并正在悄然变化发展, 我与他们的合作为我的留青竹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这样的合作, 以后还有发展的空间。传统题材固然依旧可以供今天的人们享用, 有些内容, 比如山川花鸟之美具有永恒的性质, 但作为审美对象, 难免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陈旧感。如果大家都蜂拥而上去刻黄公望、倪云林, 在令人赞叹留青竹刻的深湛功力的同时, 难免又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新的生活内容、新的关于美的发现理应进入我们这一代竹刻人的视野和追求。

1、安居图

2、台屏, 松溪高逸图

如今是一个社会大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突飞猛进的时期, 这给竹刻题材的丰富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 其他艺术的观念、方法也可以成为我们竹刻的借鉴。顺应这一点, 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将会决定我们留青竹刻能否在时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在技法的层面上。

留青竹刻传统技法有自己丰厚的积累, 但是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我的体会是, 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巩固老一辈所传授的基本技法的同时, 应该去探索追求更多新的技法。如:原来刻人物基本都是用细的三角槽刀单线去勾出人物的脸、手、以及衣襟等, 现在可以从透视、雕塑等不同的角度, 去刻出更多的层次、前后关系及体积感、圆润度等等。原先留青竹刻一般都刻工笔题材为主, 现在可以刻小写意, 甚至于大写意, 如我刻的《耄耋富贵图》 (吴冠南老师画) , 但需要对笔墨运用的章法、用笔、转折及前后关系了解透彻, 才能真正刻出画面的精气神来, 这也就需要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多方汲取、借鉴, 比如更多的自己去写字、画画及读书等等, 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寻找突破的契机和帮助。留青技法当然有自己丰厚的传统积淀, 但传统技法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今天我们刻留青, 也应该在技法上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留青竹刻也完全可以在织锦、漆艺、金银器、玉器等工艺方法中获得借鉴。

1、台屏, 安居图, 获得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金奖

技艺虽然是方法论的范畴, 其实也是一种认识论, 需要竹刻人增广见识和修养, 多思考, 因为不经思考的工作很容易陷入因循的旧套路, 形成匠气。谁都明白, 因循守旧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三是形制上。

传统的竹刻形制一般以臂搁、笔筒、扇骨等较为常见, 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发展出挂屏、台屏、牙签盒等, 到现在除了原有的, 又有了名片盒、香烟盒以至于打火机等更多贴近实用功能的商品性形制。近几年我一直在想形制上如何从传统的根源去找一点突破, 把它变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又不失传统的基础, 同时, 在审美品格、趣味上又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我近几年尝试着刻了一些新形制, 凤尾砚形、钟形、书卷形、琴形以至于牌形等等, 这种做法既没有脱离传统范畴, 又在形制上有新意。

再比如, 旧时文人有很多用竹根刻印章, 作为文房雅玩, 既有功用性, 又适合案头把玩, 文彭、潘西凤、邓石如、吴让之等大家都乐于此道。但传统竹根章未见有留青雕刻的, 那么, 能否在这类雅器上加以留青, 使之合则兼美?按照这样的思路, 我认为传统文房件、把玩件的其他种类如砚台盒、印章盒、印泥盒、毛笔杆、墨床、笔架山、挂件、首饰盒等也都可以尝试加以留青竹刻。

古人说, “可以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中国人历来把挺直、虚心的翠竹当成精神的伙伴, 种竹、赏竹、玩竹, 而在大的范围中, 留青竹刻更多的是与文人雅士日夕相伴, 眼观之, 手抚之, 可以陶冶性灵。由于当今日常生活审美的种类及要求有了新的状况, 竹刻能否越出固有的范畴, 与其他器物、其他艺术融合?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刻竹人的考虑。比如, 我就一直在想, 能否把当代设计、家居、陶艺、雕塑、装置等艺术融入进去?能否在更广阔的文化、生活联系中与茶文化、酒文化、琴文化等结合起来, 甚至与西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 使留青竹刻既保持独立特性, 又合则兼善共美?

留青竹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出过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家, 积累了许多的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源, 却不是我们自己的荣耀。只有今天的竹刻家们站在历史的土壤中、站在今天的生活中, 在潜心用功的同时, 真实地感受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更重要的, 是有自己的艺术梦想和追求。生命的体征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终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精神和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竹子是永恒的, 手里的刀也是旧有模样, 我希望自己和同仁在这不变的竹与刀之间, 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创造出新的美。

2、臂搁, 罗汉

篇4:歌唱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歌唱教学方法建议

要把有关发展嗓音的一切问题都写进一篇文章中是不可能的。这个题目太复杂了。学生在开始时是一直需要指导教师细心关注地听着和看着。不是一切均能用笔墨来解释的。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实践,提出一些关于更好地进行歌唱教学的想法。

一、呼吸

大部分歌唱者都担心没有足够的气息,我们必须向他们说清楚,很平静地吸入少量的气就可以唱得很长。吸入太多的气常常会使歌唱者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吸入太多的气反而会使你产生没有气的感觉。良好的气息支持的另一个条件是吸气永远不要匆忙。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给歌唱者练声弹伴奏时,总是在各个练习之间留有一点间隙的原因,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即使在快速时也能安静地吸气。所以,最后的一个音符少唱一点,为下一乐句的开头作好准备。好的指挥是与歌唱者一起呼吸的,从来不会去催赶他们。作专门的呼吸练习是无用的,会造成不自然。此外,声音位置越好,所需的气息就越省。

二、最高音和最低音

害怕气息不够并不是初学者的惟一问题。他们还会害怕唱最高和最低的一些音。事实上,没有比紧张和不舒服的声音更使听众感到难受!也许要花相当的时间不让学生去“碰”最高和最低的音。但是,我深信这对他后来的专业生涯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采用几条简单的发声练习上。首先,是在中声区由下向上再向下和由上向下再向上。学生必须想象声音不存在高和低,而是处在宽广的大道上。虽然我注意到这样去想象是多么不科学,但在应用时常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另外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很容易地唱出嗓音的最高音和最低音。这就是在这难唱的音之后的音符上加上一个重音。这是把注意力从所担心的地上转移开的另一种方法。

三、起音

另外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是起音,起音永远需要有很好的准备和唱得平滑。这以后会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在唱很快的速度时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看到有一个小小的间隙,他就会有时间在呼吸的同时打开喉咙。

我还强调事先听到声音的能力,这就是不出声地歌唱,无声地读谱。这有三个有利之处:1、不会使嗓子有疲劳的危险;2、如果你对作品在听觉与视觉上都有概念的话,背谱时就会更容易;3、会对作曲家的注释更加清楚。

四、连唱

伟大的歌唱教师马努阿尔-加西亚在如何唱得连贯和如何唱出美丽的线条上给了我们简单而又极好的忠告:“把每个音符唱得尽可能地长,把所有的辅音都推向右边。”你这样做了,在所唱的乐句中将不会再有缝隙,不仅会唱得连贯,而且气息也会用得更省。通过仔细地听意大利语的元音a-e-i-o-u,并在一个容易唱的音符上唱这些元音,可以找出歌唱者最容易的元音。

五、共鸣

共鸣是良好歌唱的另一个方面。歌唱者必须把声音想像是位于头的上部,永远不要把声音压倒到喉咙里去。“哼唱”练习对改善共鸣是有帮助的。如果“哼唱”的位置在口内,位置就太低了,这样去练习就会徒劳无益。你应该感到或多或少是在你擤鼻子的地方“哼唱”。歌唱者在开始体验到良好的共鸣时,他也许会稍微有点头晕之感。这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可喜的一步。这种练习还对找出如何唱力度“p”或“pp”最有帮助。这方面的练习要晚些时间才可练习。

我在这里要对“在面罩里歌唱”的说法提出告诫。据我看,这是一种模糊不清的说法。我观察到,用“在面罩里歌唱”会发出紧张的而不自如的声音。

六、咬字

正确的咬字是歌唱表现极重要的手段。咬字就是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把字头咬准。字头指歌唱时字音的声母而言,要敏捷、结实、短促、有劲、干净利落地应用唇、舌、齿、牙、喉等分节发音器官调节,把声母交代清楚,唱准字头。“凡识字必正读音,此非为歌曲也。惟歌曲者于正音为尤丞孟歌以永言,尚字音不正,余声转折咏叹,所差愈远,人将不知所言为何物矣。”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只要按字头、字腹、字尾的方法处理字,运用出声、引长的咬字吐字方法去唱好字,就能达到咬字吐字准确清楚完整。主要母音歌唱时要注意保持不变,字尾要结合字尾的口形引长字腹,完毕时改变字尾口形旧韵。要注意三部分的緊密结合,防止一个字或音节唱成支离破碎互不联系的音素现象。

七、轻快

我关于“轻快”的主要忠告是去观察全音与半音之间的差别和音阶中大音级与小音级之间的不同。通过用慢速度练习仔细地分辨这些不同,以后会养成习惯,并把速唱乐句唱得更纯净和更美。我还建议去数一数速唱乐句中的音符和重复地唱这些音符中每个音符的元音。这就可以避免了你常在合唱队歌唱者的演唱中听到的那种“赫音(h音)”。这样做后,特别是在唱非常快的速度时,你能唱得很干净。把速唱乐句分成几个部分和分别练习这些部分会有助于把快速的速唱乐句唱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在一起,这要比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唱整个速唱乐句的效果好。

八、演唱曲目

最好是按照意大利的方式去准备演唱曲目。意大利人把它称为“mettere in gola”(置于你的喉咙中)。实际也就是这个意思。用你最方便的元音来唱这些旋律。用一个最容易唱的音来唱歌词。如果你在这准备工作中感到良好,你将会领悟到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一切均会变得合适,一些小问题就会消失。

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简单的建议,其中大部分是为了使歌唱变得容易些,去掉恐惧和避免使嗓子疲劳。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把嗓子唱累了,你就会去用力而形成紧张。你用力和造成紧张,你就使嗓子疲劳!我希望我们大家全都同意我们必须在歌唱教学中避免这些。

让我用焦凡尼-兰佩蒂关于歌唱的几句话来作结束:

你的歌曲诞生于你的想象。

你的技巧来源于你的思想。

你的演唱是由你的感情和思想共同塑造。

参考文献:

[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 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

篇5:对于网点转型的一些想法

近几年来各种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而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无论是大型的全国性银行还是单一的地方性银行,网点儿都是经营的最前沿,也是展示自己银行文化的窗口,营销的重要渠道。网点儿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业务效率,业绩考核,用户体验等都决定了网点效益的高低。从国有银行到民营银行再到农商行信用社村镇银行,银行越来越多,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依靠简便快捷,操作简单,利率较高等优势迅速壮大,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特别是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业的整体市场存量会缩小,对营业网点过去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做出刻不容缓的调整,实行营业网点转型。

一.网点业务方面 1.基础业务方面

横向划分业务种类,如高柜处理现金类业务,低柜处理非现金类业务,大堂经理再次分流自助类业务,用自助机具处理业务。清晰的职责划分和客户分流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业务的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纵向划分业务种类,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的业务及时处理,而对于时效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可以由集中作业平台统一处理,这样既可以减轻前端的工作压力也能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控制风险,又可以降低柜面业务量使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营销和维系客户。

2.营销业务方面

要想增加竞争力除了做好基础的业务以外还要积极的营销自己的产品,如销售基金、保险、代办各类中间业务等增加网点的中间业务收入。并通过同业调查,询问客户,实地体验等方式,改进自己的产品和营销模式取长补短。增加网点人员的营销培训,从网点的营销氛围和绩效考核,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规划,积极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的潜在消费能力实现精准营销。

二.网点管理方面,1.人机配比管理

增加自助机具数量减少人工,通过自助机具可以降低服务成本减少业务流程时间,减少差错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2.人员流动性管理

在一级分行范围内实现人员的流动性,所有人员并不是固定在一个网点,而是根据需要随时调动和补充,这样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人员成本。

3.绩效考核管理

逐步改变增加营销方面的绩效考核和工资比例,增加机具使用率考核,减少相关柜台业务的考核指标,积极推动网点转型。

三.网点服务方面 1.柜台服务方面

作为面对客户的最前沿,网点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直接关系到客户对银行的认可。充分利用各类自助机具,大堂人员合理引导客流,分流业务到不同的业务区,采取如免填单处理、统一账户管理签约、综合理财服务等具体举措,提高客户满意度。高效便捷周到贴心的服务,会增加客户的黏性,给银行带来好的评价,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资源,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受益。

2.差异化服务方面

按客户资金分类理财级客户,一般客户等分类采取针对性的高效服务和营销,对理财级客户在积极主动办理业务时要多推荐些贵金属,理财等产品,对于一般客户要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每一个一般客户都有可能成为我行的理财级客户。

四.互联网+方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快捷支付营运而生,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不能逃避,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做自己的网上银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客户端,提高应用率和用户体验满意度。目前互联网金融案件频发,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宣传,突出自己支付安全的特点,积极拓展新用户。

篇6:对公益机构的一些想法

1、赞成以前的那一套管理模式。我们是一个社团,是一个人不算多的组织,而管理员却占了半多数,这样不符合管理规则!以前办公室的管理模式是我们这种小团体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优点便于管理,第二种是是第一种的派生,长期发展上看原来的这种模式比新的这种更适合阳光正规化发展。

2、认为我们应该花时间把我们的办公室文化建设好。比如各部门的资料整理(清晰化尤其是阳光的资料),办公室成员能力提升(建立让新成员尽快融入团队的培训方案,主要方式大带小,相信每个成员的能力,适当给予帮助指导,毕竟加入阳光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各成员应该从整体上了解阳光的运作流程,以及各部门的工作过程,重点熟悉自己所在部门要干的事,这样我们大家就有聊的了),还有一些列会的制度。

3、莫忘初衷。我们办公室是为志愿者服务的。大家的主要做的事不是这个,这个是我们学习以外的乐于去做的事,但主次关系也要分清。

4、三大板块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增进各板块之间的交流,时常保持联系。就举一个列子吧:我们培训自愿者下乡支教,支教只是一个平台,阳光桥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来完成,大学生能力建设也需要在前两者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我们还是得有必要的交流吧!

5、我们虽然都在会上商讨出了一个很好的决策,但是会后大家没有有效的去执行,这就要求在一个“做”字上!(这个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周汝昌讲唐诗宋词pdf下一篇:养老金并轨方案获通过 公务员或普涨工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