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枣小学作文

2024-04-26

打枣小学作文(共16篇)

篇1:打枣小学作文

期盼已久的国庆节终于到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乡下姥姥小住。正好这个季节是枣成熟的时候。

第二天上午,我们吃完早饭,便来到院子里,准备打枣、摘枣。我仔细看了看这棵枣树,哇!没想到这么多枣!而我每次来姥姥家都路过这棵枣树,竞然没有发觉!我又细细端详着这棵树,只见树干上有许多伤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好几十年的树啊!我听妈妈说,在她小时候,这棵枣就已经有了,那时只有一个大姆指那么粗,想一想,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比我妈妈还大呢!我充满敬畏地望着这棵大枣树。等姥爷拿来梯子和竹竿,我们便开始摘枣!姥爷先爬上梯子,给我做了个示范,我便上去了。低处的枣都摘完了,高处怎么办呢?别担心,有竹竿呢!打枣的时候,为了防止枣掉到地上会损坏枣皮,爸爸和妈妈在枣树下面扯着一大块帆布呢!我先看着姥姥打枣,我也尝试了起来,可我打得真不怎么样,还差点打到二楼的玻璃上,经过姥姥的指点,我终于学到了打枣的技巧,只见树上的枣被打的向下冰雹似的`向我砸来,爸爸和妈妈随着打枣的方面,移动着帆布,不一会儿,打下了好多枣儿,弟弟看到了,高兴地尖叫起来,然后我们便去拾枣了。

今天真是一个大丰收啊!我真爱你,枣树!嘿嘿,我更爱树上的枣!

篇2:打枣小学作文

八月快到时,我们又来到了老家,发现我们家枣树上的枣熟了,便要老爸摘一点过来。

站在枣树下,我直流口水。树上的枣左一个,右一双,真让人想尝一口。那一个个枣绿绿的,油亮油亮,真漂亮。爸爸扛着一个竿子,来到枣树下,那竿子上有个大钩子,头是圆的。爸爸把竿子往树里一探,又一拽,几颗枣立刻掉了下来,妹妹拿来个篮子,连忙去拣。我尝了一个,真甜!爸爸一钩又一钩,钩了许多枣下来,我越看越兴奋,有一点跃跃欲试的感觉。于是我让爸爸教我。爸爸给我讲解了方法,便让我试了。我把竿子拿来,举了起来。看来钩枣不容易啊!我找到一颗枣并将竹竿举到那,我手已酸了。终于到那枣边上了,我猛地一拉,“哗——”,树叶摇了摇,可就没落枣。我又拉了几次,结果不是没落,就是只落了一两个。我十分失望。我努力的寻找问题,却还找不到。我去问爸爸,爸爸却给我了一个有趣的答案:“钩不下,可以打啊!”我听了,茅塞顿开,马上跑到树下,举起竿子,对准枣子就打。“啪啪啪”,枣儿一颗颗地落下,我打着打着,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于是更起劲了。不久,我就打了大约三分之一篮枣。我打累了,便休息了。突然,妹妹叫道:“哇!好大的枣!”我过去一看,呦!还真大!仔细一看,有一个小桔子那么大!我十分惊奇,又十分开心,拿了一个咬了一口,还真好吃!

吃着我自己打的枣,我十分自豪。

篇3:打枣小学作文

一、写作与观察相结合, 有感而发, 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生作文时, 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 生活中的每一事物, 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写作的内容, 关键在于作者能否发现和用心去感受、体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也是儿童语言表达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因此,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探究者和发现者。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近自然和生活, 观察社会与生活, 用心去感悟生活和表达生活。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听到的东西写下来。我们知道, 儿童认识世界, 总是从生活开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美是生活”。的确,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并进行思考,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美。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心童趣, 从而实现孩子们的写作梦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学校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自己的同学站在了赛台上。此时,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老师和同学们又以怎样的目光望着他, 当时自己的心情怎样, 等等, 这些都应该引导儿童观察体验。

二、写作与积累相结合, 日积月累, 丰富写作词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 而好词佳句又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教学实践证明, 朗读和背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标准规定:“要重视背诵”。这完全符合儿童精力旺盛, 时间充裕, 模仿性强, 记忆力好的特点。见于此, 我引导学生有意识, 有目的地积累词汇、佳句、名段、名篇。既要整理好课文里的, 又要搜集好课外书上的好词佳句。要求学生无论课内课外, 只要阅读就要做好读书笔记, 摘抄优美句段, 积累写作素材。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经过挑选的好文章, 我充分利用早读课, 课堂教学时间, 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且要求在家每天必读。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两篇好作文, 并进行摘录整理。每次作文之前要先读范文, 再进行写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 几年下来学生的词汇量自然丰富了。

三、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范文引路, 激发写作激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 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就写论写, 越写越难;以读促写, 大有可写。通过一定量的阅读, 熟记语言点, 扩大知识面, 学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有关写作技巧, 以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帮助和引领学生从阅读的“范文”中, 读出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和感受。并告诉他们只要积极参加阅读, 在阅读中就能学到写作方法, 并能写出好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以各种文体和课文为范例, 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 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 找出差距, 然后再去练习, 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写作技巧, 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更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他们也能从阅读中汲取写作技巧, 体会到表达方法。相同体裁的篇目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力, 使他们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美, 体悟美。在阅读中学生讨论所读的文章好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是自己又该怎么写, 写什么。“阅读引路”会让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写作角色, 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激情。

四、写作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感知, 引起创作冲动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 如野炊, 踏青, 游戏, 访问, 科技观察, 比赛等。并组织学生写成文章, 编成相声, 话剧, 小品等, 并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而积累写作素材。比如, 让学生跟爸爸妈妈一同参加秋收劳动, 要求他们观察秋天田野的丰收景象, 体会挥汗秋收的情景。一位同学在《秋收》一文中这样写:秋天的田野, 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你看, 玉米地里, 一个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绽开了笑脸, 爸爸正在忙着收玉米, 汗水从爸爸紫红色的脸上流淌下来, 脊背上流下来的汗, 把爸爸的衣服都湿透了, 但是他却顾不得擦一把。看到爸爸妈妈忙碌、疲惫的身影, 我才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这段文字内容丰富, 情真意切, 这正是小作者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的艰辛劳动, 才产生了这真挚的情感。

五、写作与讲评相结合, 深情赞美, 品尝成功喜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评讲重在鼓励, 要着重表扬肯定。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气氛中, 接受老师的作文指导, 及时的赞扬、鼓励, 学生会增强作文的信心, 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在讲评中, 在指出存在的不足、问题之后, 总是大加赞美之辞, 深情的表扬, 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把激情冲动的表达欲望深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激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也许只是一句话, 正是他们内心的激情冲动, 孩子们就会迈上创作之路, 翱翔在语言的天空里。

总之,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利用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坚持“五个结合”,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写作练习, 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努力创造写作的环境和写作实例,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学生一定能写出文法正确, 语言优美, 语感地道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

[3]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打枣乐小学叙事作文

上午 10 点半钟的样子 , 我和爸爸、大姐来到了乡下老屋旁,大姑婆、舅舅等人已经开始了。大姑婆一见到我就喊:“韬韬,赶快、赶快。快过来一起捡枣子。”我和姐姐一听马上到家里拿来两只盆,坐在台阶下的大塑料布上准备开始捡枣子。

大塑料布铺下枣树下,舅舅用长竹竿一打,枣子从树上掉下来,大部分都装进了“大塑料布阵”中,但枣树叶、烂枣子也一起掉下来了,必须将它们清理出 来。我先抓了一大把玩意,放在一号盆中,把不烂了的、不能吃的和叶子挑出来,把好的、可以吃的放到二号盆。当然还不忘先吃上几颗,喂一喂肚子。由于我们坐 在枣树下,所以有枣子会砸到我们的,头上、背上免不了有点疼,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捡枣子。不一会,塑料布的枣子被我们收拾得差不多了。

这时,爸爸顺着梯子爬上了树,靠着树干站稳后,爸爸用竹竿一陈猛打,树下顿时又下了一场“枣雨”,而我早被“枣雨”吓出了十万八千里了。

二小时的激烈苦战后,我们终于将地上的枣子捡完了。抬头一望,树上只有几颗挂在树梢上的枣子孤零地随风摇晃。我到老屋前的小溪洗手时,荷花都朝我笑了。

篇5:打枣乐小学写事作文600字

一大早起来,我和妈妈就开始打枣。妈妈找了一根长长的棍子,拿着罗头和绿色的大网袋,我们爬上房。妈妈一刻不误地抡起棍子,朝枣树上打去,一棍子刚一下去就听见“哗啦啦”的声响,许多枣都掉下去了。不一会儿又听见“哗啦啦”的声响。我感觉好好玩,就义不容辞地对妈妈说:“妈妈,让我打会儿吧。”妈妈笑着点点头,把棍子交给了我。

我以为棍子很轻,没想到一拿起来就把我压弯了腰,我使劲抡起棍子,棍子重重的落在枣多的那一片枝叶中。只听见“哗啦啦”的声音,妈妈在一旁夸赞我:“真厉害,打掉的枣不少。”我也笑了。

打了一会儿,能打掉的地方都把枣打掉了。妈妈又下房辛苦的把梯子搬过来,把它靠在树桩上。妈妈上梯子爬到树枝,我找了一根细小的棍子递给妈妈,妈妈靠在背后的树枝上,抡起棍子又打下来好多枣。没打多久细小的棍子就被妈妈打折了,我又把长棍子递给妈妈。

妈妈在上面打,我在下面拾。我拉着罗头在地上捡,我只挑硬枣好枣往里面扔。我一边捡,一边还有枣往我头上掉,但是我并不觉得疼。有时我捡枣的时候会开小差。捡着捡着就不想捡了,于是就从罗头里拿出一个枣,在身上擦干净就吃。感觉甜甜的,脆脆的,真好吃。

妈妈打完枣就下来和我一起捡枣。我们把罗头里捡满后就把它到进绿色的大网袋里。在地上走来走去,一不小心就会踩在烂枣上,你再抬起脚它就会变得稀巴烂,有一部分还会粘在鞋上,咦——,好恶心。

篇6:打枣记600字作文

昨天,我们一家三口回了老家——河北省衡水市西王乡南贾村,这里盛产大枣,家家户户都有枣树二每逢秋天,奶奶家后院的枣树就会硕果累累,院子里就会充满勃勃生机。奶奶听说我们国庆节要回来,专门留着那些枣,等我们回来打,也为了能让我们吃上脆生生的鲜枣

今天一早,奶奶就领着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后院打枣。推开院门,哇!一棵参天大树耸立在院子当中,粗壮的树干我抱都抱不过来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撑起了一把张开的大伞.仔细一看,一个个鲜红光亮的大枣正从密密麻麻的树叶下探出小脑袋张望着这些枣儿可真调皮,正借着秋风荡秋千。瞧!把树枝都压得快垂到地上了、我可忍不住了,伸手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枣儿放进嘴里,一咬,脆生生,甜滋滋的,真好吃!再看看妈妈,也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了,踮着脚尖去摘那最大最红的枣儿。

我们吃够了,爸爸就拿来一根三米长的竹竿,使劲往树上一敲,“噼里啪啦”,一阵“枣雨"下了起来:有的.枣儿落到地上又跳了一下,咕噜噜地跑远了;有的蹦到了菜园里,跳到白菜心上不动了;有的跳过门槛,跑到屋里去了;还有的竟然毫不客气地砸到我的头上……爸爸围着树,使劲地敲打着一时间,地上成了枣的海洋,落叶成了海里的波浪。我呢,可闲不住,提着个篮子.,在“枣雨叶风”中来回穿梭着,捡拾那些调皮的枣儿……

打得差不多了,爸爸用扫把把枣儿都扫到一堆,妈妈和奶奶就开始挑拣起来。我呢,看到枣树上零零星星地还有几个枣儿,就拿来竹竿学着爸爸的样子使劲地敲了起来,谁知怎么也敲不下来,爸爸笑着说:“看来,这几个枣儿还舍不得离开枣树妈妈的怀抱呢!”我一听,放下手中的竹竿,说:“本小姐放你们一马!不敲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篇7:打枣小学作文

一、积累素材,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练笔, 是习作, 不是创作, 是为将来创作打基础。 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笔“说”出来。 这就要求学生有话可说, 只有积累大量素材, 才能做到有话可说。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谁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小学生观察能力不强, 要悉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1]。 教他们按一定顺序观察, 抓住特点仔细观察事物, 对身边事物保持一种新鲜感, 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 自己知道得具体详细;别人知其然, 自己知其所以然。

2.每天课前一分钟“说说我的见闻感受”。

要想让学生用笔写出来, 首先要让学生用嘴说出来。 每天我让学生利用课前一分钟说说自己的见闻感受,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可以说看到的人事景物, 也可以说听到的奇闻逸事, 还可以说想到的风土人情等。 每个人每天说的都不能与他人说的相同, 同样是说看到的人, 他说了自己看到的人的外貌, 你可以说看到的人的外貌, 说法绝对不能相同。 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3.每天选读一篇课外文章, 说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 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的训练, 还是要从阅读说起。 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 是‘流’不是‘源’, 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为学生写作文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素材, 还学习了写作方法。 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 推荐好的书目,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让不同学生读不同的书, 防止抄袭偷懒现象。 每天随机选取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 丰富学生的积累, 培养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4.背诵经典名篇, 积累语言素材。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 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好文章, 凡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一定让学生背熟练, 不要求背诵的文章, 选择精美语段让学生背诵。 通过背诵名家名篇, 积累语言素材, 使他们写作文时能想起这些优美的词句, 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写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作文是一种技能, 技能的形成靠训练。 一定要勤动笔、多练习, 放手让学生写,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 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 是不可能形成很强作文能力的。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他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 他们在写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

1.培养写读书笔记, 写日记的好习惯。

作文还是一种习惯, 习惯的养成靠历练。 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 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写读书笔记、乐于写日记的好习惯。 开始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写读书笔记, 写日记, 每天评比,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 才能产生使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就会主动写读书笔记和日记, 逐渐养成习惯后,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 评出优秀的在全班赏析。

2.在阅读中进行写作指导, 在阅读之后进行小练笔活动。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 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阅读教学起到指导写作的作用。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结构完整, 条理清晰, 写作手法明确, 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最好范例。 结合阅读的每一篇文章的某一个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方法不待教而会, 不待学而能。 学生写作文时就会感到写作文有“法”可依, 没什么难的。

三、互动交流, 注重练习, 解决写好的问题

1.先说后写, 成竹在胸。

在让学生写作文之前, 教师先引导学生列出提纲, 根据先分后总, 或先总后分, 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等进行写作。 然后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选取素材, 进行构思, 打好腹稿, 做好说作文的准备。 在说的过程中, 同学们互相补充, 共同修改, 先把作文说具体, 做到成竹在胸。 只有说具体, 才能写具体。 在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进行修改补充,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2.分类指导, 各个击破。

对于写人的文章, 要抓住人物特点,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具体描写。 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是人物内心的流露, 是人物品质的反应。 写人离不开写事, 写人的关键是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 比如, 要写一个爱学习的人, 就要选择他早起学习或学习时忘了时间等事例, 也可以把张三做的事和李四做的事放到一个人身上来写, 这不是胡编乱造, 而是艺术真实,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作文不是生活的翻版, 而是对生活原形的加工提炼, 塑造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对于写事的文章, 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写清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特别是事情的经过要写具体, 适当运用插叙、倒叙的方法, 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 首先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来写, 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等, 教给学生一些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的文章显得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比如, 写柳树时, 要求学生从树的颜色、形状、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描写。 描写时, 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运用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强化突出景物的特点。 这样指导, 学生不再感到空洞, 写作时心中有数。

3. 教师写下水作文, 打消学生恐惧心理, 为学生提供参考。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 看你会抄不会抄。”这里所说的抄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2]。 有的优美的名言佳句, 我们初看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细细品味却是同中有异, 究其原因就是得其精髓, 变化自如。 教师的下水作文为学生提供参考, 学生在仿写中摸索写作文的方法, 通过训练, 就能在今后写作中运用自如、自由发挥。 这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 开始总要扶着他走, 扶一段时间后, 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走, 虽然开始走不好, 但经过反复练习, 都会奔跑自如, 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写作文也是如此, 要先扶后放。

4.认真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使每个学生都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并能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爱修改作文, 在他们看来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 实际上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修改中不断提高的。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学生要反复推敲, 不仅提高作文能力, 而且锻炼思考能力, 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

其实, 作文并不难, 难的是头脑中空无一物, 不知写什么。 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大量作文素材, 掌握了作文技法, 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写作练习, 再面对作文题目时, 就不会愁眉不展。 我用我笔写我心, 无论看到什么样的作文题目, 头脑中都会有无数符合作文要求的素材涌现出来, 有无数名家名篇展现在眼前, 到那时真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参考文献

[1]王兰英.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观察能力[J].作文与阅读, 2014 (1) .

篇8:打枣作文600字

瞧,枣子一个个挂在枝头,青色中嵌着火一般的红色。有的枣子已经被太阳烤得熟透了,“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蚂蚁们看到了,都一窝蜂地涌上前来,吸吮着甘甜的汁液。小鸟儿被树梢上的一抹抹红色吸引过来,一下又一下地啄着枣子,还欢快地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地愉快歌唱着。

我一个人站在树下,痴痴地望着它们吃枣子,我也多么想吃啊!妈妈看出了我的小心思,拿来了一根很长的竹竿,往树上一打,一颗颗又大又红的枣子就听话地从树上“跳”了下来。我轻轻地咬上一口,好甜哦!我边吃边看着妈妈神气地打枣子,心里也开始痒痒起来:我也来打打看吧,奶奶知道了肯定会夸我能干的。我跟妈妈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妈妈露出了怀疑的表情,似乎在说:你能行吗?

我迫不及待地从妈妈手里接过长竹竿,啊,别看它细细长长的,那么苗条,其实分量还挺沉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竹竿就想打枣子,可是竹竿偏偏不听话,不停在空中晃来晃去,我根本扶不稳它,这下可把我急坏了。妈妈却乐了,笑眯眯地伸手,帮我扶住了竹竿,指着一处红红的枣子说:“看,这一处不错!”于是我们一起往那个方向用力,竹竿一甩,这下可好了,一阵“枣子雨”从天而降,青的、红的、半青半红的枣子,纷纷从树上落下来。我欣喜不已,急忙从地上捡起那些枣子。香香脆脆的枣子可真好吃,我忍不住吃了一颗又一颗。不一会儿,地上就留下了又细又尖的枣核。我又开始穿梭在枣子树下,在一片片绿荫中,寻觅枣子的踪影。

篇9:打枣作文300字

一个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我和爸爸、妈妈一块去新郑枣乡游玩。

金秋八月,枣乡的秋风送来了阵阵清香,也不时送来朗朗的笑声。走进枣园,看着一棵棵富有灵性的枣树,和哪一颗颗晶莹剔透、清脆欲滴的大红枣,我不由地留下了口水。游客们摘下那红玛瑙般一样的大红枣津津有味地吃着。而我高兴地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也不怕枣树枝上刺扎着自己,我摇起树枝,顿时一颗枣儿正好砸到了爸爸的头上,我大叫一声,爸爸朝我瞪了一眼,我却偷偷地乐起来,给爸爸扮了个鬼脸。我又开始抱着一棵幼小的枣树,使出吃奶的力气使劲摇,这好,犹如下了一场冰雹,砸得我的头生疼。这时,妈妈拿着一个袋子,把一颗颗又红又大的枣捡到袋子里。我又找了一根长木棍,嘿!嘿!瞧,我这一棍把这棵枣树打的落花流水,铺天盖地的落下来,其他的叔叔阿姨们举着双手接,又的脱下外衣接,可是这枣儿很无情地把他们砸得“哎哟、哎哟”的,有的砸到脸蛋上,有的砸在鼻梁上,有的砸在头上……可为了多吃几颗这鲜美甘甜的枣儿,谁也不舍离开枣树下。

今天玩的真高兴,红艳艳的大枣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枣乡,我爱你!

篇10:打枣作文400字

到了姥娘家,我急不可待地拿起竹杆来打枣,我马上向院子里的一棵矮点的枣树发起了“进攻”。一杆子打在枣枝上,噼啪噼啪落下了好多的枣,有的枣打在了我的头上、身上,非常疼,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发现,有的枣是软的,一捏就凹下去了,有的非常硬,看着红红的枣儿,我禁不住捡起一颗最大的,咬一口,哇!真甜!

终于把所有的枣打下来了,我们几个人就给枣分类了,姨姨和姐姐分硬枣,姥娘分软枣,我负责把另一个品种的枣放在一起,爸爸和妈妈把树叶、树枝收起来以及把烂枣扔掉。

分配完工作后,我们就各负其责,那么多的枣,要把它们分放置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但是经过努力,终于把枣分开了。我们手上全是黑,头上的汗水不断地流下来,可是我们很开心,因为我们为姥娘解决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篇11:小学作文教学浅析

一.端正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把作文教学与身边的事物相结合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 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 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 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师做了这么多, 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 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事实上作文是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作文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文章表达的思想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因此, 作文教学中要始终把为祖国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的目的, 并结合具体的作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如, 我给学生出《可爱的家乡》一题, 不是对学生空洞的说教, 让学生来写家乡的可爱,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而是发动学生深入调查, 并要求作好记录:一是家乡的村民生活怎样;二是近几年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调查使学生发现由于移民使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透过我们家乡的变化可以感受得到我们的祖国也会越来越富强,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 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有血有肉,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生活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 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 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 点明中心,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 犹如火种投入干柴, 使之熊熊燃烧。反之如果题目不当, 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 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 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 突破一个难点, 突出一个重点。因此, 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 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 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出发, 不要在命题上为难学生。第二, 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 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 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 看过大海, 登过高山, 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 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 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 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 如《我第一次……》或《我爱……》, 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第三、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 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人一面, 百景一样, 写不出新意来, 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 圈子又小, 出了家门就进校门, 缺少社会实践, 视野不开阔, 活动领域不宽广, 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 写出的作文才好多了, 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

三.把握写作要求, 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能力

要做好作文, 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 把握题目的“表”与“里”, “露”与“含”的意思。如, 《记难忘的一件事》, 要抓住“难忘”;《记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又如《记一位辛勤的老园丁》还要弄清隐含的意思。第二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 要求学生比较, 区分异同, 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如《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与《记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进行比较, 后一个范围较大, 除了写勤奋学习之外, 还可写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内容。此外, 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训练等。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把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就作文教学而言, 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就会自觉地刻苦训练, 平时笔者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 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2.经常给学生读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 并结合班级实际, 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3.结合课文, 创设情境, 即兴作文。4.利用课余时间, 带领学生深入到城市、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 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达到视而有见, 听而有闻, 善于思考, 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五.作文评价要善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 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 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 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篇12:打枣作文300字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一起打枣。

爸爸先拿来转凳和竹竿,然后站在转凳上,手里拿着竹竿就开始打枣了。爸爸先把雨搭上又大又红的枣用竹竿打下来,只见爸爸手拿竹竿在枝子上来回晃了几下大红枣就纷纷落了下来,好像在下“矣辍彼频摹0职职言娲蛳吕戳艘徊糠郑我便迅速的把打下来的枣捡到盆子里去。爸爸又接着打,爸爸打下来的枣几乎没用我捡,它自己就“跑”到了盆子里去了。我看到后,便幽默的说:“爸爸,你可真是天才啊!枣几乎没用我拾,你不是天才是什么?”我的这一句话把爸爸逗得哈哈大笑。爸爸一笑一使劲,把一个小枝子打了下来,我看了,故作伤心地说:“这下子要少接好多枣了!”我这句话,又一次把爸爸给逗笑了。打完枣后,我把枣洗干净,就拿一个枣放进嘴里。这个枣甜滋滋的,我的心里也甜滋滋的,因为这个枣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啊!

我真喜欢我家的枣!

篇13:童年打枣作文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充满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画,一幅色彩鲜艳的画;童年,是一朵花,一朵绽放笑脸的花,在那丰富多彩的童年里,发生了一件有一件的趣事,组成了我们金色的童年。

我的记忆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件趣事是与爸爸一起打枣子。

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在奶奶家的房子前看到了一颗枣子树,但是枣子树太高,而我们只能摘到跟我们差不多高的枣子,爸爸记得以前他们小时候都是用竹竿来敲枣子树,枣子便会从树上掉落下来。因为现在的竹竿很难找到,所以我们为了找竹竿而愁恼,了许久。突然,我看到了一根长长的`竹竿,便兴冲冲的跑过去,拿起竹竿便递给了爸爸。

爸爸接过竹竿,便挥舞起来。不一会儿,地上掉落下许许多多的枣子,而树上的枣子看到了地上的伙伴,纷纷摇摇欲坠,掉落下来。似乎是想接触不一样的世界。爸爸有点累,便把竹竿递给了我,我从爸爸手里结果竹竿,继续敲打起来。只是自己的技术还不怎么娴熟,没打一下,头上就会有些疼痛感。原来是自己在用竹竿敲打树枝的时候,枣子掉落下来正好砸到了自己。爸爸也在旁边笑了起来。我听到爸爸的笑声,力气用的更大了,但是头上的疼痛感不紧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便抑制住自己的笑声走过来对我说:“这个竹竿打的时候位置要找好,否则你还是会像刚才那样被枣子砸到自己的头”我听完,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继续挥舞起竹竿,一直到没有力气了,才停了下来。而这次树上的枣子并没有砸到自己的头上。看着地上的枣子,我没滋滋的找来篮子,把地上的枣子放进篮子里。捡完了,便用水洗干净,虽然味道没有超市里卖的好吃,但是味道也不赖。

篇14:绕口令 打枣

打枣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得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篇15:小学作文教学探析

那么是谁把这简单问题弄复杂了呢?有人说是习作者自身,每逢作文时,他们总以为是件非常神圣而且神秘的活儿,非一般人能及之事,越这么想就越不敢下笔,人为地给作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没有了信心哪来像样的文章,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就得不到老师的赏识,甚至有可能换来训斥、讽刺、辱骂等。长此以往,习作心理障碍就会形成。还有人说是教师所为,不少教师扛着“文无定法”的招牌,作文教学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随意性特别大:有的说要从观察入门;有的说应多思考;有的说要掌握很多习作方法、技巧方能过关;有的说应多读书;有的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有的说照范文多模仿即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怪学生们一遇写作文就无所适从,诚惶诚恐。因为很多教师是在如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往往由于自身习作经验不足,导致每逢习作指导课只能是“简便运算”,敷衍了事。事实上,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揭开“面纱”,用笔说话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用笔来放飞我们的情感,放飞我们的思想。

作文如学车。学骑自行车,绝不是光听别人讲讲技巧就能学会的。关键是在车上骑着练,不练光听别人讲技巧可能永远学不会,得靠自己练骑时去“悟”。学写作文,也是这样,刚起步时,哪懂什么作文技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开始,只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讲述一件事的大概,后来,写“流水账”时知道多写一些句子,多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具体情况了,再后来……文章越写越漂亮了。

学车靠“悟”,学游泳靠“悟”,作文的章法也要讲究一个“悟”字。听来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有在练中“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最可贵的是真实,惟有真实才能动人。千万不要为了得高分,而不愿抒发自己真实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片面的;不要为了得高分,而不愿用自己真实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不愿意表述真实的自我,这都是应试教育在作怪,家长和教师把学生往那上头引,这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的作文往往被称作好作文。《论语》就是这样记录下来的东西,孔子连“老不死了”都骂出来了(老而不死是为贼),不照样被奉为“经典”吗?

二、情趣生活,打开同学们的话匣子

在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是具有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和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不少学生在课外崇拜的却是体育明星、歌星和卡通人物。书本远离了学生们的生活,而学生们对身边的人、事、物却大多表现为“熟视无睹”。内心空洞乏味,写作文必然会“粗枝大叶”,作文就不可能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为了弥补其不足,就很有必要创设特定的情境,把新奇而情趣化的“经典生活”带进课堂,或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或演示实物,或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或利用语言描述,等等。通过以上渠道把学生们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学生们兴趣盎然,有话想说,呼之欲出,言之能畅。学生如在说得有序、说得有理、说得流畅上下功夫,这样就不愁作文写不好。例如“游戏作文”指导课,教师事先组织好生动活泼、趣味横溢的游戏,然后要求大家按“游戏前的情景,精彩的游戏组合,游戏后的心情及想法”这一程序去练说,让大家畅谈游戏中的无限乐趣,叙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游戏及玩法。说后动笔,真情流淌,水到渠成。“说写”组合得天衣无缝,毫无焊接之裂痕,大家兴致勃勃,于轻松愉快之中饱尝成功之“果”。

经过学生们的辛勤劳作(读、做、画、玩、选、仿、赏、评、改、议、想等),一幅幅内涵丰富的图画,一件件平平凡凡的小事,一处处色彩绚丽的风景,一首首荡气回肠的音乐……都能成为学生们新颖别致的说话材料、震撼人心的创新作文,成为学生们梦的起点。

三、人文互动,激活同学们的思维

作文课堂缺乏“磁性”,平平淡淡,毫无生趣,学生们最易感到枯燥乏味,长期如此会阻碍其心理的发展,滋长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亲切、幽默的教师,会引领学生们漫步于作文乐园。“爱抚”、“服务”铸就魅力四射的“老师人格”,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篇16:打枣

我家门前有一棵很高的枣子树,每到秋天,就会结出很多又大又红的甜枣。昨天,我和爸爸到门前的枣树前打枣。

我和爸爸准备了许多小木棍和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用来打枣。爸爸用长的木棍去打那些围成团的红枣,随着爸爸用力舞动木杆,红枣就像下大雨一般“啪、啪、啪”地落了下来,我躲闪不及,好几个红枣打到了我的头上。不一会儿,地上就铺满了一层红枣,我忙拿起口袋拾枣,但很多枣却不能吃,因为它们要么掉进了臭水沟,要么落进了草丛里,地上有一些还摔烂了。我忙叫爸爸停手,这样下去收获不大,损失却太多了。我对爸爸说:“我们打枣能不能轻一些,保证每个红枣既不会打烂,又不会摔进臭水沟里呢?”爸爸听了我的话后,舞动木杆的力气小了些,虽然枣子掉得慢了,但我们拾的好枣子却更多了,掉进臭水沟和草丛里的枣子也少了,也很少浪费红枣了。有大部分红枣打了下来,但还有一些较高的枣子我们打不到,我们就用小木棍去打树丫,随着树干的抖动,上面的枣子也不停的掉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我不小心打下了一个青枣,我以为不甜,准备丢时,爸爸说:“尝尝看。”于是,我咬了一小口,好甜呀!于是,我便想:“他们不是说枣不红不甜吗?怎么青枣这么甜呢?”我在这个问题上想了半天,爸爸告诉我说:“看物体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清物体的实质。有的枣子看上去是红的,但不一定甜,有的枣子是青的,但它却是甜的。这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一会儿,我们就拾了一口袋枣。

今天,我真高兴,我不仅收获了很多红枣,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只看它的表面,要看它的实质。”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刘彩虹下一篇:三风整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