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2024-04-17

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精选19篇)

篇1: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一天早上,我刚睁开眼睛,就发现很冷。好冷啊!我赶紧把头缩进被窝。直到妈妈叫我起床,我才慢慢穿上衣服起床去洗漱。妈妈看到我,说:“咦?你怎么穿这么少?今天已经入冬了呀。”“什么?入冬了?”我朝着镜子哈一口气。哇!好白好白,都可以在上面画画了。等我出了门,我就发现外面真的是冷酷无比。北风吹起来了,就像皮鞭似的抽打着世界,像雄狮一般朝人们怒吼,不尽不休。街上的人们一个个都裹上了大衣,像粽子一样在路上慢慢挪动。树上的叶子也都掉光了,再也看不见绿色了。突然,下起了小冰珠,渐渐得变成了小雪花,再后来鹅毛大雪下起来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慢悠悠地飘着,像一个个穿着白色衣裙的小天使从天而降。不一会儿,整个大地就覆盖上厚厚的白雪,轻柔松软,洁白无瑕。放眼望去,雪白的茫茫大地非常漂亮。后来,等太阳出来了,小雪花不见了,但是还是有雪的痕迹-冰的小露珠,露珠被阳光一照,就变成一个一个小太阳,真是漂亮极了。

我终于找到了妈妈说的“入冬”,原来冬天现在就在我的身边。

篇2: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我看到了天上飘来了雪花,地上铺上了雪毯,树上裹满了银装,田野里、屋顶上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兴冲冲的赶置年货,迎接冬天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

我仔细去听,仿佛听到了人们踩在雪上“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听到圣诞老人坐着雪橇急匆匆向我们走来,驯鹿脖子上的铃铛唱出一路欢歌;仿佛听到小伙伴们开心的“打雪仗”的声音。

忽然,吹来一阵寒风,好冷!我赶紧关上窗户,妈妈叫我去看《熊出没―雪岭熊风》电影,我想熊大、熊二现在也正在冬眠吧?!

篇3: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生活的写作, 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 再怎么光鲜亮丽, 也难成佳作。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驰骋, 就得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努力从生活中找“米”。

一、用心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在谈到自己创作经验时说: “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的前提, 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和起点。生活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宝藏, 里面装满了五彩斑斓、无奇不有的珍宝, 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用心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能为我们所用的生活素材。

1. 养成积极观察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情态各异, 正是他长期用心观察的结果。据说, 为了熟悉竹的形态, 郑板桥曾经亲自在小屋的南边种竹, 在不同季节、时辰, 对竹子进行细心观察。经过长期观察, 郑板桥“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 正如他诗中所说: “我有胸中十万竿, 一时飞作淋漓墨。”观察多了, 胸中自然就有“竹”了, 所以“下笔挥洒即成竹”。如果我们也能够养成积极观察的好习惯, 利用空余时间走进大自然, 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 欣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森林草原, 聆听莺歌蝉鸣、清泉叮咚, 同时走入田野闹市, 捕捉男女老幼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了解国内国际形势, 长期坚持下去, 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 我们的写作素材库也会丰盈充实, 写作时也就不至于抓耳挠腮、捉襟见肘了。

2. 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即使是同一个事物, 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想有序地展现事物的全貌, 描述事件的全过程, 就得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不仅要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去观察, 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事物的“前世今生”, 还要抓住该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 从横向的空间维度去挖掘;不仅要抓住观察对象外部的显性特征, 还要探索它隐藏在内部的隐形特性; 在进行纵横、内外观察的过程中, 要兼顾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 以获得对事物最全面的认识。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 在“绘春”部分, 作者大处落笔画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寥寥数语, 宏观勾勒了大地苏醒的动人图景, 然后微观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点面结合, 井然有序, 在浓郁的春意中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积极体验生活, 丰富生活阅历

作家刘厚明说: “写文章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情感, 离开了亲身的实践, 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亲身的实践”, 就是体验生活。对于整天在题海中奋战的学生们来说, 生活视野是狭窄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积极地提供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 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 加深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放手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 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读书读报”“小发明小制作”“募捐献爱心”等各种有益的活动, 可以组织一场足球联赛, 感受赛场团体竞技拼搏的激情, 也可以开展一次走上交通路口的实践活动, 协助交警劝导市民文明出行, 还可以以小区居民为了解对象, 组织一次社区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状态的调查采访……学生眼看、耳听、心想, 生活阅历丰富了, 写作就能抒发真情实感, 写作文假大空泛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深入思考生活, 获得思想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时“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是说, 要想写出文质兼美、形神俱备的好文章, 除了用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外, 还需要学会深入地思考生活, 让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如课文《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山水游记, 但作者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物的赞美上, 而是通过借宿僧寺、枕泉而眠, 从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又变化万端的泉声中道出他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规律的领悟。这样,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就成了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作者的鼎湖山之旅, 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没有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用心感悟, 作者又如何能做到独树一帜呢?

四、及时记录生活, 坚持读书写作

俗话说得好: 最淡的墨水, 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生活是个大舞台, 纷繁芜杂, 我们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经历各种各样的事, 浏览种类各异的书……相形之下, 我们头脑的记忆功能过于有限。时间稍纵即逝, 记忆力并非完全可靠, 勤于记录生活是最明智的做法。

生动优美的文笔不是先天具备的, 是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锻炼出来的。它是我们及时记录生活的基础上刹那灵感的表现, 也恰是我们博闻强识的体现。或是所见所闻, 或是所感所想, 随时写下来, 慢慢地坚持积累, 时间一长, 我们写作时便会灵感勃发, 酣畅淋漓。被誉为诗坛“鬼才”的李贺每次外出, 都要背一锦囊, 每有灵感, 立即写出, 放入锦囊, 日积月累, 佳作不断。如果不去动笔, 懒于思索, 那么时间一长, 印象再深刻的事情也会淹没在记忆的长河中, 想写的时候便无从下笔, 成为一种遗憾。所以说, 记录生活不但要坚持, 还要及时, 这样才能捕捉生活的每个亮点, 不让它随着时间流逝。

另外, 还要鼓励学生坚持多读书, 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积累好词好句, 或借鉴表达技巧, 或采撷阅读的感悟和启迪, 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久而久之, 对写作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帮助。

篇4:作文材料哪里找

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写作的材料问题,也就是选材。选材应从我们身边的普通的较常见的人和事中去选。比如:我让学生写一个最敬仰的人,有的学生说他最敬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那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总不能拨个长途电话让他讲一讲自己的创业经历吧?你不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怎么写呢?还是要写身边的普通的人,如:大文学家朱自清,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与爸爸送别,他爸爸给他的礼物只是一些普通的小橘子,事很小,却反映了更大的主题——伟大的父爱。成了名篇,这就是大文学家的眼光,如果我们的学生也拥有这样的眼光,还愁没东西写吗?

也许有人会问:从身边普通的小事中选出的材料不新颖、不独特,怎么办呢?我国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认为写文章选材也一样,就作文学作文,能不能达到效果?不一定,诗外的哪些功夫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勤于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情,让学生学会观察。有人认为观察就是仔细地看、认真地听,其实,不那么简单。如果用看、听、嗅、尝、摸等感官感受就能完成观察任务,那曹操怎么会犯下那么大的错误呢?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五官所能感受到的东西要想真正成为作文材料,需要用大脑对五觉材料进行综合,产生第六觉材料。由大脑对各个感官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加工、选择的过程,就是真正的观察。比如当你上山时,不小心被齿叶植物拉伤了手,你可能会来一句:“真倒霉,快给我创可贴。”过后也就算了。鲁班就不同,他会再仔细观察一番植物,用眼睛细看,用手试他的锋芒,用大脑细细琢磨,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实践,产生想象和联想,于是就发明了锯子。我曾让孩子们去观察熟悉的蝴蝶,结果有的同学三言两语就没话说了,有位学生曾这样写:蝴蝶的触角象火柴棒,它的眼踌象两颗小珍珠,身子细长细长的,像个别致的钻头……写得生动具体。这才是真正的观察,所以平时要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

二、善于思维

光有了观察还不够,还要善于思维,也就是想象和联想。比如:我曾让学生写一篇《我的舅舅》,有一位学生就说:“老师,我没有舅舅,只有两个姨姨,没法写啊?”这时就需要用思维。我们可以想象,比如有一个人和自己非常好,他有很多优点,又是长辈,相互之间发生过很多事情,他就可以是自己梦想中的舅舅啊,怎么没法写呢?我们应敢想,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思维要有广度、深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外出觅食,一只调皮的小鸡悄悄地离开了鸡群,在野外碰到了一只大青虫——后面的故事要求学生续写,结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最愿意放飞想象的翅膀了。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多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就不会没事可写了。

三、亲身体验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心得。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记得有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玩“画鼻子”的游戏,黑板上画着一只缺少鼻子的人头画像。同学的眼睛被蒙住后去画鼻子。游戏一开始,同学们跃跃欲试,画画的同学都憋足了劲,不是画在额头上,就是画在下巴上,课堂上一片笑声,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接下来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半小时后交卷,篇篇内容具体,情景交融,感受真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帮助家长扭转“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事都不要他做”的错误观点,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家务劳动,田间劳作。有机会与小伙伴办家家,摸鱼虾。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会增加许多阅历,丰富情感体验,即使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某些有意义的活动会让学生牢记一辈子,但不一定现在就成为笔下的素材,这些积累或许会对今后的文章构思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大量阅读

小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一是来自生活,另一个就是来自阅读。前者是直接材料,后者是间接材料。其实,书籍提供的间接材料,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人物比生活中的更可爱,故事比生活中的更有趣,情节比生活中的更曲折。只要不间断的阅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材料。多种多样的阅读,就有丰富多彩的材料。

因此,我认为只要有了“文外功”即:观察、思维、体验、阅读,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还要让同学们知道,作文技法并不神秘,通向成功的道路也并不艰险。写好作文的道理就隐藏于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学作文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一个有心人每天都在很随意地学作文,学做人。没有任何大道理可以约束我们。

篇5: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育才实验学校 朱奕露

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只可爱的小鸡来到了这个世上。他看到了爸爸身上穿着漂亮的花衣裳,非常羡慕。知道自己到了冬天也会有这样的衣裳。于是,小鸡决定去找冬天。

小鸡走啊走,它看到了一棵大树,连忙跑过去问:“大树爷爷,您知道冬天在哪里吗?”

大树慢吞吞地说:“小鸡,你想找冬天,就请你往我身上看,等我的叶子都落光,冬天就来啦!”

小鸡走啊走,它看到了小青蛙,就跑过去问:“青蛙哥哥,你知道冬天在哪儿吗?”

青蛙欢快地说:“小鸡,你想找冬天,就请你往我身上看,等我钻进泥洞睡大觉的时候,冬天就到啦!”

小鸡走啊走,它又看到了小兔,跑过去问:“小兔姐姐,你知道冬天在哪儿吗?”

小兔亲切地说:“小鸡,你想找冬天,就往我身上看,等我穿上厚厚的大皮袄,冬天就到啦!”

一阵寒风吹来,叶子飘落下来。小鸡想起了树爷爷的话,看了看自己也穿上了花衣裳,它惊喜地叫道:“我找到冬天啦!”

篇6:找冬天作文

冬天来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穿上棉袄,围上围巾,奔向公园,去寻找冬天。

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了,那是冬天的衣服吧?公园里白雪皑皑,梅花在寒冷的北风中盛开,那是冬天的眼睛吧?结了冰的小溪硬硬的,那是冬天的脚丫吧?一阵冷风吹过,发出“呼呼”的响声,那是冬天的歌声吧?

冬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篇7:找冬天作文

冬天来了!冬天来了!

我们穿上厚厚的衣服,走出家门,来到公园里寻找冬天,

冬天像个调皮的小姑娘,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那是冬天在跳舞吗?

飘着清香的腊梅,那是冬天的味道吗?

湖里的水结成了晶莹的冰,那是冬天的镜子吗?

冬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她在青松白色的大衣上;她在小草发黄的头发里;她在小朋友们的欢笑中……

篇8: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简析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 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 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 也认识不到这一点, 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 另一方面, 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 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 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 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 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 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 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 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 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 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 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 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 那将是十分有效的,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 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 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 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 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 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 但都太注重于“找”,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 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 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 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 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 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 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 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 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 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 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 增加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 加深记忆,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摘要:俗话中有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中国教育的急速改革化、质量化、科学化, 教育也更加注意教之以“法”, 而不是教之以“果”.这点在小学教科书的改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深化的、大量的找规律性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类型的习题, 通过简单的“找规律”培养了“发芽期”的小学生在数学国度中的自主探索意识和方法意识.科学即推理的总结, 找规律就是训练科学的推理思维.本文通过一些事例、习题的解析阐述对“发芽期”的小学生找规律、用规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找规律,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豫晖, 魏佳, 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8 (04) .

[2]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 (05) .

[3]徐燕.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8) .

[4]汪甜, 崔鸿, 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9) .

篇9:作文素材哪里找

【关键词】小学写作;素材选择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积累,多储备,作文时才不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才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篇章诞生。

一、在学校生活中用心体验

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如能稍加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作文便应运而生。现行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接受。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了创造力的培养。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类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文章后,会对同龄人产生深深的同情,我利用这种情感动力,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续课文写下去:《小女孩到我家过年》、《爷爷收到信后》。既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进行了写作训练,还培养了创造想象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以提供作文素材,便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课间活动。以活动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活动的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课间虽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来说,课间十分钟的校园可谓是沸腾的校园。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先回忆口述活动的情景,再写下来。如学生写《记一次足球比赛》时,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参赛的同学把比赛过程、紧张心情,写得非常具体,做到了言之有物;观看的同学描写了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赞美了双方的拼搏精神。

二、在家庭生活中体味真情

小学生除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都在家庭度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写事的文章,可写家庭趣事或家务劳动。而现在各行业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使更多的人忘我工作。因此,工作的压力与疲劳使他们在与子女的感情上有的缺乏沟通,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以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如国庆节假日期间,我建议学生精心准备后,召开一次家庭联谊会。有的模仿《直通索契冬奥会》栏目设计了关于“冬季奥运知识知多少”智力赛,由孩子纯真的心来碰撞那一颗颗早已在商海之战中,雄心激情被利欲好处淹没的,激发他们的爱国热诚。有的设计“亲情问答”,其中问妈妈,奶奶今年多少岁;问爸爸,外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系列必答题,把对父母长辈的关心从简单的问题提出,引起大人的深深思考。有的还设计《我懂得了……》(一项家务事)、《为姥姥过生日》、《帮爸爸洗油烟机》等活动,来作为写作素材。

三、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美丑

社会是个大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经常带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工厂,考察市场,为烈军属、孤寡老人做好事,参加公益劳动,“手拉手”献爱心,游览风景区等活动。如:开展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找寻春天、体验夏天、领略秋天、欣赏冬天的系列活动,从天空、田野、村庄、人们来描绘四季的美景。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听山间小鸟清脆的鸣叫,看山上猿猴轻快地攀越,摸路旁青翠的秀竹,赏迷人的土家歌舞,撑竹筏小舟于青山绿水中嬉戏……回来后,《赛马》、《蒙古包的炊烟》、《勒勒车的生活》、《敖包春色》等作文纷纷诞生。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效果十分明显。一年来,学生参加省、市、县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为荣.《作文素材选择的四要素》.科学教育,2009

篇10:找冬天优秀作文

走到公园里,只见前段时间还碧绿的小草已经变成土黄色,远远看去像铺了一层黄地毯。再往树上看,树干上空空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就像风吹乱的蜘蛛网,真单调啊!偶尔看到路边的小花,也仿佛在说:“好冷啊,冻死我了!”他们有的枯萎,有的已经合上了花瓣,有的已经弯下了腰,真是芬容已逝。

天空中只有很少几只小鸟,在淡灰色的天空里,拍打着翅膀顶着寒风飞翔着。而阳光也很少从天上照下来,原来觉得刺眼的阳光变得十分可爱。冬天的野外,常常只有灰暗的天空和刺骨的寒风作伴。

人们也很少出门了,街上的行人比原来少多了。就算出门也是穿带得严严实实,人们慢慢地行走在路上,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大大的手套,有的还带着帽子,围着围巾,还有的带着口罩,只留一个眼睛在外面。

篇11:找冬天作文三百字

找到冬爷爷了,找到冬爷爷了!看,冬爷爷正在田野里散步呢!瞧,冬爷爷走过的.地方都有一层白棉被,冬爷爷多么在意庄稼呀,为了不让庄稼受到虫害,冬爷爷让自己的孩子——雪,去当庄稼的棉被,让农民伯伯明年能有个大丰收。

找到冬爷爷了,找到冬爷爷了!冬爷爷在公园散步呢!瞧,冬爷爷把公园变得银装素裹,白雪一片,孩子们在公园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咦?在雪中点点嫩黄的是什么?哦!原来是腊梅花呀,腊梅花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精神真值得我们敬佩!

找到冬爷爷了!找到冬爷爷了!冬爷爷在天空上跟太阳公公聊天呢!聊着聊着,冬爷爷的孩子——雪待不住了,纷纷跳下来,到地面上去游玩了。

找到冬爷爷了,找到冬爷爷了!冬爷爷在池塘上溜冰呢!冬爷爷一到水面上池塘就变成了一个天然溜冰场。瞧!冬爷爷溜得多好,姿势多优美啊!

篇12:找冬天的话题作文二年级

一天,小鸡穿上漂亮的衣服去找冬天了。

小鸡跑过去问大树:“,冬天在哪里?”大树伯伯慢吞吞地说:“小鸡,你要找冬天,就要等我落下叶子,就是冬天了。

小鸡蹦蹦跳跳地到了小河旁边,问青蛙哥哥:“冬天在哪里?”青蛙哥哥快活地说:“小鸡,你想找到冬天,就得看我睡大觉。”

小鸡刚路过,看到小兔妹妹正在欣赏小花小草。小鸡问小兔:“冬天在哪里?”小兔亲切地说:“等我披上大棉袄,冬天就到了。”

篇13: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考好语文是高考取胜的关键, 写好作文是考好语文的关键, 而拥有材料又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失去材料的支撑, 写出的文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的思维会像贫瘠的土地, 不再绿意盎然。“年年考场题不同, 岁岁作文病相似”, 学生考场作文文章空洞枯涩, 材料低幼雷同, 且多数学生谈写色变, 畏之如虎。究其原因, 其一, 有近70%的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没材料可写, 只好拼凑一些套话空话;其二, 学生抱怨生活面太窄, 每天总是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学生是真的无话可说吗?考试时只想着自己积累了哪些现成的写作素材, 而不会从生活经历和课本所学、课外所读上去联想, 如果这种思维方式不解决, 写作就永远不会有突破, 写作灵感也不会被激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作了以下几点探讨。

1. 在考场上找灵感

如2004江苏高考“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话题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

“还有四十五分钟就要交卷了”, 我心里默念着, 手心里冒出了细微的汗。很快, 我的手上都可以滴出水来了, 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跳动的频率……

马上就要交卷, 我的作文仍一个字没动。都怪我太失算了, 前面的基础知识题就花了我90分钟, 当我看到手表指针指向10∶30时, 我大叫不好, 差点喊出来让监考老师听到了。到那时, 我就不用担心作文写不完了, 因为我肯定已经被逐出了考场。

再看看作文题, 这位为作文命题的智者, 我真该谢谢他 (她) , 这个时候我就是再怎么灵动也想不出怎么写“水的灵动”啊。换一个吧!乖乖!“山的沉稳”。我都紧张成这样了, 他 (她) 还想让我写沉稳。我的心又是一阵狂跳……

五分钟后, 我的心出奇地静下来了。紧张, 是没有用的, 那玩意不能让我写出一篇作文来。我得仔细地构思一下, 以山的沉稳的心态。嗯!一个绝妙的念头 (至少我认为是绝妙的) 在我脑海中一纵即逝,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水的灵动”。

嘻嘻!我狡黠地一笑, 继续构思起本人的“大作”来。无意中扭头一看, 天哪!就剩四十分钟了, 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可是苦读了十一年啊!可不能让一篇作文把我即将到手的正果给毁了。

我继续静下心构思起来……

嗯……差不多了, 还有半个小时, 估计够写, 美中不足的是, 得为我的“大作”起个名字。一个平凡无比但又非常实际的题目呈现脑中, 我一激动就写了上去。

我的心终于完全静了下来。哈哈, 看来我也是具有“山的沉稳”这一个性的嘛!即使偶尔会山崩或滑坡, 也掩盖不了我沉稳的本色。对了, 我肯定还有“水的灵动”的优点, 很明显嘛, 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写出如此“大作”来。

至于最后评卷时, 评卷老师喜欢不喜欢, 我倒不甚介意, 因为毕竟我把作文写出来了。这是我的成功, 高分谁不想得, 但那是要凭实力的。

其实, 做许多事情都需要山一般沉稳, 这是起主要作用的;当然, 水一般的灵动也必不可少, 因为它将决定你的成果重大与否。

简评:面对“话题”, 该考生没有搜肠刮肚地去联想、去想象, 而是马上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地所做的事就需要“沉稳”和“灵动”, 写自己现在的作文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切合题意的。这“一个绝妙的念头”就是构思的独特之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还有四十五分钟”、“就剩四十分钟了”的紧张感、紧迫感, 面对作文题的惶惑感, 静下心来后的沉稳, 计上心来后的喜悦, 无不写得神情毕现、惟妙惟肖。

要充分关注考场这个神圣的舞台, 做写好作文的有心人, 随时留意能触发自己写作灵感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也有人说没有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现代人真正的人生, 高考更是高三学子最期盼展示自己的舞台, 十多年的艰辛努力都是为了演好这场戏。当你步入考场, 请你不要忘了你为此付出的汗水, 你如能巧借考场作文给它装上一个相框, 说不定它就能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的最美的风景。再如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作文《好奇心》满分佳作:

此时, 坐在考场里, 因为夜里下过雨, 所以很凉快, 可我的内心却是焦急如焚, 犹如万只蚂蚁吞噬着我的心脏。

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 心头不由地一颤……一个月前, 我就对2008年语文高考命题产生好奇心, 犹如一只猴子想打开黑色的盒子一样, 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尤其是作文, 我对作文的好奇心驱使我一个月前就开始估猜, 并准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

如果今年高考作文要我们以“顽强拼搏, 自信自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那我就写奥运健儿, ……如果要我们以“亲情、友情、爱情”为话题, 我想我就会写汶川大地震, ……如果他要我们以“环境友好”为话题, 我就会写6月1日全国塑料袋有偿使用, 写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 如果……

我就这样天天好奇着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 ……面纱是揭开了, 而我该怎么写?“好奇心”, 是写好奇心的深刻内涵, 可我不是专家, 不懂内涵;若写好奇心怎样催人成功, 写牛顿, 写爱因斯坦, 呵呵, 如果这样写, 那过几天的报纸上就会说, 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

我现在很慌, 看到“好奇心”不知所措。于是, 我就把自己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好奇心贴在试卷上。……

不知不觉, 我的高考作文就这样写完了。啊, 真轻松!

简评:十年寒窗苦读, 皆为金榜题名, 高考是最吸引学生的话题, 此文说了考生审题的心里话, 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奇”的东西太多, “奇异”的东西太少, 故一看到《好奇心》三字, 近一时期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好奇心”已被“驱逐到九霄云外去了”。作者采取了临场“实话实说”的写法, 相当别具匠心, 文笔也很洒脱。作者说得不错, “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 所以他主动“礼让”。避免“撞车”, 要得!

还有一篇2008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 更能充分利用考场环境, 把即兴作文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写到:“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 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然后利用三个小标题构建起写作骨架:“她 (他) 是因为害怕吗?”“她 (他) 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 (他) 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这三个疑点恰好形成了全文的“好奇心”的三个不同的角度, 又成为议论的三个小论点。最后点明题目的同时也突出了主题, 即“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水到渠成, 结构谨严。此文作者在考场上就地取材, 自然、巧妙, 相当机智。

2. 关注试题, 向试卷要材料

高考语文试卷信息量大, 文字资源丰富, 简直就是一个资料库, 有文言美文、古典诗词、现代文本等, 机敏的学生很会巧用这些材料, 好多同学看到作文题感到很茫然, 但是一但找到突破口马上就会豁然贯通、顷刻顿悟。在考场这种氛围中, 能利用试卷中的相关材料激发灵感并能使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也不失为一个妙招。因此, 在做试卷的时候, 要带着发现写作灵感的意识做题, 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 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陕西考生的《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获得满分。这篇作文联想丰富, 文采飞扬,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构, 作者每写完一个内容都要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结——“所以我说, 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 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 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这样的结构使文章既显得层次清晰, 又处处点明题意。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独创, 而是来自当年的文学类阅读题鲍昌的散文《长城》, 这篇文章在写完每一个内容后就用一个独立句子作结——“所以我说, 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 长城!”“所以我说, 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长城!”“所以我说, 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 长城!”因此, 学生要关注试题, 巧用试卷材料编排自己的写作结构, 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出彩。

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 江苏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名满天下, 作者借写赤兔马来表现关羽的忠诚, 构思巧妙, 语言老到, 明白晓畅, 文采飞扬, 令人拍案叫绝。据蒋昕捷讲, 他看到作文题时也是觉得“入手容易, 写好较难”, 当看到试卷的小阅读《铜奔马正名》中的“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 赤兔跃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 紫燕亦指良马”一句时, 他“一下子像见了老朋友”, 由此联想到赤兔马先从吕布, 后随关羽, 能很好地演绎“诚信”的内涵, 可以说正是小阅读帮了蒋昕捷的大忙, 点燃了他脑海中隐藏的资料库, 于是, 妙手天成的考场美文也就诞生了。

3. 关注话题, 巧用话题材料

总观高考作文, 全国统一命题区及自主命题区新材料作文占了大多数, 写新材料作文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话题材料是话题拟定的依据, 对话题意图的领悟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境界, 新话题作文的话题不止一个, 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仍有写跑题的, 所以解读话题很关键;话题中多有精美的句子, 在写作时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为“题记”, 或者作结尾, 有画龙点睛之妙;也可化用材料, 设计开头、结尾或过渡段。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 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开头:“成长的历程离不开感激。我读过这样一首小诗……”

可化用作结尾:“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正是学会了感激, 我才渐渐成长。”

可化用作过渡:先叙写一件“绊倒自己”或“遭遇欺骗”的事, 再化用诗句作为过渡语, 使前后紧密衔接起来。

用好话题材料并不是一定要用话题材料, 很多时候话题材料只适用于一般的学生, 实在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的时候就要到话题中找灵感、找依据。能创造性地用好话题材料一样可以写出高考佳作。

所以, 考试时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 有了灵感写出的作文才会有飞扬的神采, 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摘要: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 写好作文有助于高考语文取得高分。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快速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高考作文, 除了有赖于平时的写作积累和作文基础外, 还要在考场上找灵感;关注高考语文其他试题, 向试卷要材料;关注话题, 巧用话题材料。本文主要基于这些进行了探讨。

篇14:作文用材从自己身上找

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成败。我认为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材料,理由如下:

(一)这是使作文回归生活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的确。学生生活就是一座原始金矿,而习作应是经过矿厂提炼的产品。应该让学生的习作走人生活,写生活的喜怒哀乐,写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离开生活,作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这是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

日常生活平常无奇,每天如此,毫无变化,学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而从未去回顾、深思这样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课题,才值得关注和思考。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特别有趣的事、有疑问的事及其它留在心上的事运用到作文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展现自我,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从而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写自己,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认识、表达的需求。

(三)这是响应高考作文呼唤真情的需要

“大话题”作文在初期的确呈现过一片繁荣,但后来在“大话题”的外衣下,“伪化”现象严重:文化的盲从、矫情的流行、模式的泛滥,大有“新八股”的趋势,考生写的文章不见自我的性情,只见“话题”的符号。高考作文命题提倡表达的自然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真情性。这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心”的生活化写作理念,“我手”侧重表达,“我心”侧重内容。如2008年的上海卷、天津卷、全国卷Ⅲ、重庆卷等作文就体现了写作的生活属性,尊重了考生的生命体验,利于考生弯下腰、俯下身地关注自我、关注生活,进而关注社会,写出自然从容的文字。写出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感悟。这对于以往流行的“大话题”作文是一次及时的矫正。

(四)这是顺应高考作文注重个性、注重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需要

2008年各省高考作文命题,如湖南卷“韩愈诗句感悟意境哲理”、福建卷“三个人买饮料”、上海卷“他们”、辽宁卷“对青少年价值观调查材料”、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等等这些作文命题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自我”观照的回归,凸显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由以前倾向于思辨性、社会性转而关注生活体验、尊重个体感悟,并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表达对广义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理性思考。

有不少运用自身材料的作文过于关注自我,其品位还停留在幼稚的童话和一味的牢骚呻吟阶段。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谈谈从自身找材料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材料典型,有代表性,可以以小胜多,以一当十,增强表达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自身材料,并对零碎的、散漫的生活矛盾进行整理,想象加工,使材料变得集中、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如山东优作《等不及那一天》:

……而我的房间似乎只是为了那一幅日历作背景。

六月份已被我粗暴地划去了四天,后面跟着的三个用红笔标注的日期是那么的刺眼。为这刺眼的红,我紧张过,焦虑过,时时刻刻伏案,无时无刻不想象——好几次。似乎自己都已然坐进了考场。心于是提到了嗓子眼,而对书桌上铺开的模拟卷。一摞又一摞的押宝题,以前做过的错题整理……头脑昏沉。

我站起身来,撕下又一张日历。还剩下两天。

文章以日历为背景,以高考前两三天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诠释自己的高中生活。文章所用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很普通的,但很具代表性、典型性。

2,注意材料的个性化

运用自身材料要个性鲜明,表现的是独特的“我”。可以从写自己的长处、爱好或独特经历着手。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唱歌、书法、画画、体育、表演、演讲、家务等等。不少同学还不只长于一项,一旦对这些长处和爱好充分挖掘,材料不仅用不完,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广东优作《不要轻易说“不”》用自己担任学生会干部的独特经历为材料:

还记得刚上初中,我以考试成绩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学校,一入学便担任学生会干部。刚开始时,我工作积极,满腔热情,但后来成绩开始下滑,我陷入了犹豫、怀疑之中,于是开始对学校布置的工作说“不”。

初二,我辞掉了学生会工作,可是成绩并没有因此而迅速提升,反而是那些继续参与学生会工作的同学表现得更加优秀。

再后来我发现,因为太轻易对学生会工作说了“不”,使自己丧失了锻炼的机会。事实上参加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培养的是我的服务意识,教会我应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做事一心一意。

与众多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热点的材料来进行写作不同,该考生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来阐释对题目“不要轻易说‘不”的个性化认识。语言平实而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实的情感。

亲身经历,独特体验,加上实践知识,一旦找准了和作文试题的联系点,把自我融进作文,作文材料就有个性、有感性、有审美情趣、有文化内涵。

3,注意材料的深刻性

作文的深刻性来自写作个体认识的深刻,关注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学会思考,这是我们平时作文和阅读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湖南优作《勇敢地化蝶》:

曾经在无数杂志上,看到过许许多多离开校园的学哥学姐无比怀念当初高三生活的文章。他们感怀着当初的奋斗拼搏与汗水,更感怀着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好。这对于初入高三的我,自然是难以理解的——沉重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的课业,父母焦虑殷切的寄望期盼,愈来愈复杂紧张的同学关系。还有乏味而充斥着火药味的课堂,这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拥有美好的模样?

考生以评议自己高三生活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得出“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感受不到生命的实质,往往要跳出事物才能把握其美好”的结论。走过高三的学哥学姐对高三生活的感怀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正好相反,经过作者思索,找到了原因——“我”置身其中,而学哥学姐已跳出其外。构思巧妙,见解深刻。

4,敢于突破畏难怕输、害羞等心理障碍

由于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情感持保留态度。存在如几乎不涉笔男女同学交往,不剖析自己内心等现象。平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着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写作的真情实感。如湖南优作《一米的距离刚好》:

窗外雨一直在下,雨痛打在窗台上,响个不停,如我的心情一般。激动的心跳个不停,拿出日记本,打算依次写下与他的一切。我很理解自己也许正处在青春萌动期,虽然我明白不可以。但一想到他白皙的脸和修长的手,我便义无反顾地又一次在日记本上写下他的名字。

每天,我和他只相隔一米的距离,因为我总是喜欢静静地跟在他的后面,直到他回头看到我,我才满脸通红地跑开,这一米的距离似乎很近,触手可及,却又显得如此遥远,我想伸手,却无法触及,一米,半米,一米,我总是无数次地走近又无数次地走远,那种感觉每天都让我在心跳与脸红中穿梭。一米,足以让我看清他的侧脸,如此迷人。

本文以第一人称细腻地叙述了青春期萌动的朦胧感觉,以及以适当的距离理智地对待这种情感的经历,表达了“一米的距离刚好”这一主题。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南京师大教授何永良说:“高中学子应当立足现实的大地,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华中师范大学刘九洲教授倡导考生“写身边事,说平常理”。两位教授高屋建瓴,倡导“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身边事”,给考场作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三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提出了目标。

篇15:四年级关于找冬天的作文400字

一天,小鸡穿上漂亮的衣裳去找冬天了,因为它喜欢打雪仗。

它遇见了大树伯伯,光秃秃地,摆手问:“大树伯伯,您知道冬天在哪里吗?”

大树伯伯慢吞吞地说:“你看见我身上的叶子都落了,就意味着冬天就要到了。”

小鸡遇见了青蛙哥哥,高声的问:“你好!青蛙哥哥,冬天在哪里呢?”青蛙哥哥抬起头高兴地说:“等你睡大觉的时候,你一直找不到我,就意味着冬天要到了。”

小鸡看见小兔在蘑菇房子里看风景,小鸡快活地说:“小兔你知道冬天在哪里呀?” 小兔文静地说:“等换上新皮袄,冬天就到了。”

篇16:二年级关于找冬天的作文300字

春天,小鸡来到这个世上,它想找冬天,就去问大树,它说:“大树爷爷,冬天在哪里?”大树爷爷说:“等我叶子都落了,冬天就到了。”

小鸡走啊走,它看见了青蛙,于是跑过去问:“青蛙哥哥,冬天在哪里啊?”青蛙说:“等我钻进泥洞里睡大觉,冬天就到了。”

小鸡走啊走,又看见了小白兔,它跑过去问:“小白兔,冬天在哪里呀?”“等我穿上了厚厚的大皮装,冬天就到了。”小白兔说。小鸡看着自己不知道啥时已经换上的新装,惊喜地说道:“啊!我找到冬天了!”

篇17:小学作文:找春天

绿,绿色笼罩着大地!绿色的草,绿色的叶,绿色的树,绿色的林,绿色的世界……

春姑两悄悄的,轻轻的,默默的走进了这个绿色的大地。

啊,我在这绿色的大地上走着,太阳伯伯把他那金黄色色的胡须抛向大地。一只青蛙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小蝌蚪在那碧绿的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着,感受着春天的快乐。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在凸凹不平的石路上散步,四周的树上长出了新芽,嫩绿嫩绿的,美极了,还散发着一股草香味儿,闻了后觉得心神气爽。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湖边,这湖好美好美,碧绿的湖水,两岸栽着红的花,绿的草,真是美极了!天空中突然飞来了一只白天鹅,落在了碧绿的湖水上。过了一会儿,她飞上了天空,我的目光随着天鹅缓缓地移动着。我看着看着,一群燕子从南方赶来。她们一会儿成‘人’字形,一会儿成‘一’字形,白天鹅就像一位迎接燕子的使者,陪着燕子一同飞进美丽的春天!!

篇18:小学作文《找冬天》作文

1.在做中体验, 以便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找规律的知识: (1) 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通过整理和复习, 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 (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 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 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唤起学生的旧知, 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 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2)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3) 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 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 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1) 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2) 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 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共同校正。

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内化策略。

三、综合运用提升

1. 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1) 第99个数是多少?

(2) 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校正。

2. 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 ) 棵柳树, ( )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1.国庆节五年级3班教室里要按“两红、四蓝、三黄”的规律挂彩灯, 一共要挂43盏灯。三种颜色的彩灯各需要多少盏?第21只彩灯是什么颜色?第42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篇19: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写作,就如同镜中花、水中月,再怎么光鲜亮丽,也难成佳作。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在写作的疆场上自由驰骋,就得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从生活中找“米”。

一、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在谈到自己创作经验时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生活的前提,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和起点。生活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宝藏,里面装满了五彩斑斓、无奇不有的珍宝,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能为我们所用的生活素材。

1. 养成积极观察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情态各异,正是他长期用心观察的结果。据说,为了熟悉竹的形态,郑板桥曾经亲自在小屋的南边种竹,在不同季节、时辰,对竹子进行细心观察。经过长期观察,郑板桥“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正如他诗中所说:“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观察多了,胸中自然就有“竹”了,所以“下笔挥洒即成竹”。如果我们也能够养成积极观察的好习惯,利用空余时间走进大自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欣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森林草原,聆听莺歌蝉鸣、清泉叮咚,同时走入田野闹市,捕捉男女老幼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我们的写作素材库也会丰盈充实,写作时也就不至于抓耳挠腮、捉襟见肘了。

2. 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也是不一样的,就像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想有序地展现事物的全貌,描述事件的全过程,就得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不仅要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去观察,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事物的“前世今生”,还要抓住该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从横向的空间维度去挖掘;不仅要抓住观察对象外部的显性特征,还要探索它隐藏在内部的隐形特性;在进行纵横、内外观察的过程中,要兼顾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以获得对事物最全面的认识。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在“绘春”部分,作者大处落笔画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寥寥数语,宏观勾勒了大地苏醒的动人图景,然后微观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点面结合,井然有序,在浓郁的春意中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积极体验生活,丰富生活阅历

作家刘厚明说:“写文章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情感,离开了亲身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亲身的实践”,就是体验生活。对于整天在题海中奋战的学生们来说,生活视野是狭窄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地提供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加深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悟是非常必要的。放手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 “读书读报”“小发明小制作”“募捐献爱心”等各种有益的活动,可以组织一场足球联赛,感受赛场团体竞技拼搏的激情,也可以开展一次走上交通路口的实践活动,协助交警劝导市民文明出行,还可以以小区居民为了解对象,组织一次社区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状态的调查采访……学生眼看、耳听、心想,生活阅历丰富了,写作就能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文假大空泛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深入思考生活,获得思想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时“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是说,要想写出文质兼美、形神俱备的好文章,除了用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外,还需要学会深入地思考生活,让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如课文《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山水游记,但作者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物的赞美上,而是通过借宿僧寺、枕泉而眠,从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又变化万端的泉声中道出他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规律的领悟。这样,听泉的过程无形中就成了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没有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用心感悟,作者又如何能做到独树一帜呢?

四、及时记录生活,坚持读书写作

俗话说得好: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生活是个大舞台,纷繁芜杂,我们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浏览种类各异的书……相形之下,我们头脑的记忆功能过于有限。时间稍纵即逝,记忆力并非完全可靠,勤于记录生活是最明智的做法。

生动优美的文笔不是先天具备的,是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锻炼出来的。它是我们及时记录生活的基础上刹那灵感的表现,也恰是我们博闻强识的体现。或是所见所闻,或是所感所想,随时写下来,慢慢地坚持积累,时间一长,我们写作时便会灵感勃发,酣畅淋漓。被誉为诗坛“鬼才”的李贺每次外出,都要背一锦囊,每有灵感,立即写出,放入锦囊,日积月累,佳作不断。如果不去动笔,懒于思索,那么时间一长,印象再深刻的事情也会淹没在记忆的长河中,想写的时候便无从下笔,成为一种遗憾。所以说,记录生活不但要坚持,还要及时,这样才能捕捉生活的每个亮点,不让它随着时间流逝。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坚持多读书,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积累好词好句,或借鉴表达技巧,或采撷阅读的感悟和启迪,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对写作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帮助。

上一篇:眼光决定高度作文800字下一篇:外埠职工调入大连核准业务办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