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2024-05-25

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通用10篇)

篇1: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二)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一、制表目的:了解儿童生存状况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基本情况,为儿童保健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本省户籍7岁以下儿童。

三、上报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数据,其余指标由社区收集上报。

四、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指导手册》的规定执行。

五、数据来源:《福建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网络系统》、《福建省新生儿听力筛查报表》、《村级社区0~4岁死亡花名册》、儿童系统管理登记卡(册、表)、儿童体检登记。

六、项目解释:

(一)儿童数:分别填写7岁以下、5岁以下和3岁以下三个年龄段的儿童人口数。计算年龄均以当年9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点。

第1项,7岁以下儿童数:指至当年9月30日不满7周岁的全部儿童数。第2项,5岁以下儿童数:指至当年9月30日不满5周岁的全部儿童数。

第3项,3岁以下儿童数:指至当年9月30日不满3周岁的全部儿童数。此作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的分母。

(二)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

以下三项儿童死亡指标分性别统计,性别分为:男、女、性别不明(包括性别不详、两性畸形等)。

第4-7项,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指出生至不满5周岁的儿童死亡人数。满5周岁的儿童死亡不计在内。

第8-11项,婴儿死亡数:指出生至不满1周岁的活产婴儿死亡人数。满1周岁的儿童死亡不计在内。

第12-15项,新生儿死亡数:指出生至28天内(0~27天)死亡的新生儿数。满28天死亡的新生儿不计在内。

(三)6个月内母乳喂养

第16项,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调查人数:0-5个月婴儿进行母乳喂养调查的人数。第17项,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人数:调查的0-5个月婴儿中过去24小时内(调查前24小时内)喂养过母乳的人数,含纯母乳喂养。第18项,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人数:调查的0-5个月婴儿中过去24小时内纯母乳喂养的人数。纯母乳喂养是指调查前24小时内,除喂母乳外,不添加任何辅助食品、饮料及水,但在有医学指征情况下可加少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药物。

(四)7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

第19项,新生儿访视人数:指接受过1次及1次以上访视的新生儿人数。第20项,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指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接受过苯丙酮尿症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的新生儿数。一人筛查多次按一人上报。

第21项,确诊新生儿苯丙酮尿症人数:指该地区该统计内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中确诊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人数。

第22项,确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人数:指该地区该统计内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中确诊患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人数。

第23项,新生儿听力筛查人数:指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接受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一人筛查多次按一人统计。

第24项,确诊听力障碍人数:指该地区该统计内接受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确诊的听力障碍的人数。

第25项,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人数:指该地区7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接受1次及以上体格检查(身高和体重等)的总人数。一个儿童当年如接受了多次体检,也只按1人计算。

第26项,高危儿:指对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婴幼儿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高危因素)的小儿。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中度以上肥胖症、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均属高危儿范畴。第27项,高危儿管理数:指上述高危儿中进行专案管理(立案、预约、诊治、随访、结案)的人数。

第28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指该统计内3岁以下儿童在本内按年龄要求(注意!此定义与往年不同。只要本符合要求,不考虑既往。)接受生长监测或4:2:2体格检查(身高和体重等)的总人数。新生儿访视时的体检次数不包括在内,42天健康检查也不计在内。

第29项,眼保健人数:指该地区7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进行视力检查及眼部检查的人数。包括专项检查和体检时进行视力检查及眼部检查的人数。

第30项,口腔保健人数:指该地区7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进行龋齿防治的总人数。包括专项龋齿防治和各种体检同时进行了龋齿防治的人数。第31项,听力保健人数:指该地区7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进行听力测查的人数。包括新生儿听力筛查和1个月~6岁儿童的听力测查。

第32项,心理保健人数:指该地区7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进行智力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的人数。

第29~32项.一个儿童当年进行了几次同项检查,该项只按1人计算。

(五)5岁以下儿童营养评价 评价标准: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指标定义依据原卫生部《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2012)。资料来源:“六一”(夏季)前后,进行的儿童体检(横断面调查)。

第33项,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5岁以下儿童该统计内进行身高(长)和体重测量的实际人数。进行体检但未测量身高(长)或体重,或仅在出生时测量身高(长)或体重但在该统计内未再进行身高(长)或体重测量的人不计在内。在该内进行多次身高(长)和体重测量者也只按1人统计。

第34项,低体重人数:对照WHO标准的体重参考值,计算5岁以下儿童在该统计内至少有一次测量体重低于同年龄标准人群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的人数(低出生体重不包括在内)。

第35项,生长迟缓人数:对照WHO标准的身高(长)参考值,计算5岁以下儿童在该统计内至少有一次测量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标准人群身高(长)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的人数。

第36项,超重人数:对照WHO标准的身高(长)别体重参考值,计算5岁以下儿童在该统计内至少有一次测量身高(长)别体重大于或等于同年龄标准人群身高(长)别体重中位数加1个标准差且小于同年龄标准人群身高(长)别体重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的人数。

第37项,肥胖人数:对照WHO标准的身高(长)别体重参考值,计算5岁以下儿童在该统计内至少有一次测量身高(长)别体重大于或等于同年龄标准人群身高(长)别体重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的人数。

第38项,血红蛋白检测人数:6~59月龄儿童应检测血红蛋白者中,进行了血红蛋白检测的人数。

第39项,贫血患病人数:在进行了血红蛋白检测的6~59月龄儿童中,发现患有贫血的人数。贫血的诊断标准为血红蛋白小于110克/升。

第40项,中重度贫血患病人数:在进行了血红蛋白检测的6~59月龄儿童中,发现患有中重度贫血的人数。中重度贫血的诊断标准为血红蛋白小于90克/升。

七、项目逻辑检查:

1>2>3,4=5+6+7,8=9+10+11,12=13+14+15,4≥8≥12,5≥9≥13,6≥10≥14,7≥11≥15,16≥17≥18,20>21,20>22,23>24,1≥25,26≥27,1≥29、30、31、32,1-25>2-33,2≥33>34,3≥28,25≥33≥28,38≥39、39≥40

八、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

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该年该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1000‰

某年某地活产数3

2.婴儿死亡率=该年该地婴儿死亡数×1000‰

某年某地活产数3.新生儿死亡率=该年该地新生儿死亡数×1000‰

某年某地活产数4.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

该年该地调查的6个月内婴儿中过去24小时母乳喂养人数100%

某年某地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调查人数

5.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

该年该地调查的6个月内婴儿中过去24小时纯母乳喂养人数100%

某年某地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调查人数6.新生儿访视率=该年该地新生儿访视人数×100% 某年某地活产数该年该地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100%

某年某地活产数该年该地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确诊人数100%

某年某地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该年该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确诊人数100%

某年某地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7.新生儿疾病筛查率=8.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患病率=9.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病率=1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该年该地新生儿听力筛查人数100%

某年某地活产数该年该地新生儿听力障碍确诊人数100%

某年某地新生儿听力筛查人数11.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12.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

该年该地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人数×100%

某年某地7岁以下儿童数该年该地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100%

某年某地3岁以下儿童数1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14.高危儿检出率=该年该地筛查出的高危儿人数×100% 某年某地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人数4

15.高危儿管理率=该年该地高危儿管理人数×100% 某年某地高危儿人数16.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 =该年该地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体重中位数2SD人数×100% 某年某地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该年该地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身高中位数2SD人数×100% 某年某地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17.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 =18.5岁以下儿童超重率 = 该年该地5岁以下儿童超重人数×100% 某年某地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19.5岁以下儿童肥胖率 = 该年该地5岁以下儿童肥胖人数×100% 某年某地5岁以下儿童身高(长)体重检查人数该年该地659月儿童贫血患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659月儿童血红蛋白检测查人数该年该地659月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659月儿童血红蛋白检测人数20.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21.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三)非本省户籍儿童与孕产妇健康状况

一、制表目的:了解非本省户籍人口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的基本情况,为非本省户籍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非本省户籍人口。

三、数据来源:《村级社区出生花名册》、《村级社区0~4岁死亡花名册》中“非本省户籍人口”的统计数据。

四、项目解释:

上报指标包括:活产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婴儿死亡数、新生儿死亡数、早期新生儿死亡数(活产数和儿童死亡指标分男、女、性别不明分别进行统计)、孕产妇死亡数、死胎死产数。指标说明参见七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年报表说明和孕产妇保健和健康情况年报表说明。

(四)妇女常见病筛查情况

一、制表目的:了解本地区妇女病的疾病种类及查治情况,为妇女保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统计对象:本省户籍人口中20~64岁妇女。

三、统计范围:本地区内所有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的医疗保健等机构。

四、项目解释:

第1项,20~64岁妇女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

第2项,应查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按照计划应进行筛查的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即该地区统计内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除以该地区要求的妇女常见病筛查周期(例如:本地区的20~64岁户籍妇女每三年接受一次筛查,则周期为3)。

注:福建省的筛查周期为3。

第3项,实查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实际进行妇女常见病筛查的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不包括因疾病到妇科门诊就诊的人数)。

第4项,宫颈癌筛查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进行宫颈癌筛查的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不包括因疾病到门诊就诊的人数)。

第5项,乳腺癌筛查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进行乳腺癌筛查的20~64岁户籍妇女人数(不包括因疾病到门诊就诊的人数)。

第6项,妇女常见病患病总人数:指该地区统计内进行妇女常见病筛查时查出的患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的人数(如一人患两种病按一个人统计)。

第7、9、11、13、15、17、19项,阴道炎、宫颈炎、尖锐湿疣、子宫肌瘤、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患病人数: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诊断确诊的患病人数。

宫颈炎定义:具备以下一个或两个体征的,可诊断为宫颈炎:(1)于宫颈管或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肉眼见到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2)用棉拭子擦拭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宫颈管内出血。

五、项目逻辑检查:

1>2,2>3,3>4、5,6>7、9、11、13、15、17、19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六、主要指标:

1.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该年该地区实查人数×100% 某年某地区应查人数患病总人数×100% 2.妇女常见病患病率=该年该地区妇女常见病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

人数×100% 3.阴道炎患病率=该年该地区阴道炎患病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

4.宫颈炎患病率=

5.尖锐湿疣患病率=

6.子宫肌瘤患病率=

7.宫颈癌患病率=

8.乳腺癌患病率=

9.卵巢癌患病率=

10.阴道炎治疗率=

其它各类妇女常见病治疗率的计算参照上述方法。

该年该地区宫颈炎患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该年该地区尖锐湿疣患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该年该地区子宫肌瘤患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该年该地区宫颈癌患病人数×100000/10万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该年该地区乳腺癌患病人数×100000/10万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该年该地区卵巢癌患病人数×100000/10万

某年某地区实查人数阴道炎治疗人数×100%

某年某地区阴道炎患病人数表

(五)计划生育手术情况

一、制表目的:通过收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数量,监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质量,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

三、统计范围:本辖区内所有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以及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

本表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填报,各地必须同时上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手术情况表”和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手术情况表”。

四、数据来源:各项节育手术病历、登记、手术记录等。

五、报送方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负责收集并汇总辖区内所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后报同级妇幼保健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汇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和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后逐级上报。

六、项目解释:

第1项,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总例数:指该统计内本地区(本机构)施行放、取宫内节育器术;输精(卵)管绝育术及吻合术;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钳刮术、药物流产);放置和取出皮下埋植剂的例数之和。

要求按手术的次数计算,如一人在同一统计内接受两次人工流产术,统计例数应为2;麻醉流产不计算在内。

(一)宫内节育器手术

第2项,放置宫内节育器例数:用器械经阴道在宫腔内放置各种宫内节育器以达到避孕目的的例数。

第5项,取出宫内节育器例数:用器械经阴道自宫腔取出各类宫内节育器的例数(含人工流产时取出宫内节育器)。

(二)绝育手术

第8项,输精管绝育例数:用各种方式结扎和切除一小段输精管,使精子不能排出体外,以达到绝育目的的例数(含输精管粘堵术)。

第11项,输卵管绝育例数:用各种方式经腹腔(含阴道)结扎和切断输卵管的一小段,阻断精子和卵子相遇,以达到绝育目的的例数(含输卵管粘堵绝育术)。

(三)流产

第15项,负压吸引术例数:孕13周以内采用负压吸引术人工终止妊娠的例数(不包括因负压吸引手术或钳刮手术不全或失败、药物流产不全或失败等的再次手术)。

药物流产不全是指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施行刮宫术(刮出物必须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绒毛组织或妊娠蜕膜组织)。

第19项,钳刮术例数:孕15周以内采用钳刮术终止妊娠的例数。

第23项,药物流产例数:孕早期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例数(药流失败或药流不全再进行手术者仍计为药物流产)。

第24项,麻醉流产例数:指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实行负压吸宫术等终止早期妊娠手术例数,即负压吸引术、钳刮术等流产手术中使用了麻醉的手术例数。(应同时对相应

流产手术例数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四)皮下埋植

第25项,放置皮下埋植例数:采用皮下埋植法进行避孕的例数。第26项,取出皮下埋植例数:将皮下埋植物取出,终止避孕的例数。

(五)吻合术

第27、28项,输精(卵)管吻合术:已施行输精(卵)管绝育术,要求再生育所进行的输精(卵)管吻合术。

(六)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术中或术后生殖器官或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损伤、感染等病症。如同一病例存在两种以上情况时,只填一种主要的,如子宫穿孔后感染,只填子宫穿孔。

第3、6、16、20项,子宫穿孔例数:计划生育手术中将子宫壁损伤、穿破,含单纯子宫壁损伤及合并内脏如肠管、网膜等损伤的例数。

第4、7、10、14、18、22项,感染例数:术前无生殖器炎症,术后两周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生殖器官(绝育术后腹壁)感染的例数。

第9项,阴囊血肿例数:因输精管绝育术引起的手术部位阴囊内血肿的例数。

第12项,肠管损伤例数:输卵管绝育术中将肠管损伤的例数。

第13项,膀胱损伤例数:输卵管绝育术中将膀胱壁损伤的例数。

第17、21项,手术人流(包括负压吸引术、钳刮术)不全例数:手术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不止(或多或少),排出物或清宫刮出物为胚胎、绒毛或胎盘组织的例数(包括漏吸,不包括蜕膜残留)。

七、项目逻辑检查: = 2+5+8+11+15+19+23+24+25+26+27+28 ;2≥3+4,5≥6+7,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22

八、主要指标:

技术服务例数×100% 1.某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构成比=该年该地某项计划生育某年某地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总例数

2.某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10000/万 = 该年该地该项计划生育某年某地某项计划生育手术例数

(六)中期引产情况年报表

一、制表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中期引产数量及质量,为提高中期引产质量提供信息依据。

二、统计对象: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

三、统计范围:本地区内所有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本报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统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四、数据来源:各项节育手术病历、登记、手术记录等。

五、报送方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负责收集并汇总辖区内所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后报同级妇幼保健机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汇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和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数据后逐级上报。经保密途径上报。

六、项目解释:

中期引产例数:孕13周至孕27周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的例数。包括雷弗诺尔、前列腺素类药物、水囊等各种方法的引产(除外钳刮术)。包括治疗性引产。分男、女及性别不明分别统计。

中期引产手术中子宫破裂、子宫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定义见《计划生育手术情况表》。

七、项目逻辑检查:

1= 2+3+4,1≥ 5+6+7 ;8= 9+10+11,8≥ 12+13+14。

(七)计划生育咨询随访服务情况年报表

一、制表目的:了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计划生育咨询随访服务情况,为评价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开展情况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

三、统计范围:本地区内所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计生服务。本报表分“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县级及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统计。

四、报送方式:由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负责汇总后交同级妇幼保健机构逐级上报。

五、项目解释:

第1、7项,上门咨询:指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进村(社区)入户开展咨询时的服务对象人次。

第2、8项,门诊咨询:指服务对象到服务机构在咨询室接受咨询的人数,不含咨询后又接受其它服务的人群。

第3、9项,查环:指服务对象到服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进村(社区)开展B超环情检查的人次。

第4、10项,查孕:指服务对象到服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进村(社区)开展试纸孕情检查的人次。

第5、11项,随访:指计划生育手术后第一次随访人次,与前4项的服务人次不重复填报。

第6、12项,发放避孕药具:指在统计期限内所有服务对象中使用免费供应的口服避孕药、注射避孕针、避孕套、外用避孕药的发放人次,包括非户籍人口。

(八)病残儿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情况年报表

一、制表目的:了解各地区病残儿和各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评价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

三、统计范围: 病残儿鉴定统计范围为本地区内各级病残儿医学鉴定结论总计。计划生育分级鉴定统计范围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免费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

四、报送方式:本表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汇总,交由同级妇幼保健机构逐级上报。

五、指标解释:

第1项,病残儿鉴定总例数:指设区的市级和省级人口计生管理部门组织鉴定病残儿的人数,经上一级确定的同一人按一人计算。

第3项,遗传性疾病例数:指鉴定确诊为病残儿中,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等引起的遗传病人数。

第4项,非遗传性疾病例数:指鉴定确诊为病残儿中,由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后天性眼病、后天性耳疾病、其他疾病等引起的非遗传性疾病人数。

第5项,意外伤害而致残例数:指鉴定确诊为病残儿中,由后天车祸、或其它意外伤害,经治疗后仍不能正常劳动的人数。

第6项,可以再生育例数:指鉴定确诊为病残儿中,专家鉴定组建议可以再生育的人数。

第7项,需要做产前诊断例数:指鉴定确诊为病残儿中,专家鉴定组建议再生育人群中,需要做产前诊断的人数。

(一)一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指因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受术者死亡、重度残疾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第10项,一级甲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死亡,包括手术当时经抢救无效死亡和

第11项,一级乙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并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二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指由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受术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第13项,二级甲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第14项,二级乙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缺失或严重缺损,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第15项,二级丙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缺失或严重缺损,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第16项,二级丁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三)三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指由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受术者组织器官损伤导致

第18项,三级甲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较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第19项,三级乙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大部分缺损,有中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第20项,三级丙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部分缺损,有轻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第21项,三级丁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部分缺损,有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第22项,三级戊等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器官部分缺损,有轻微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九)婚前保健情况年报表

一、制表目的:了解婚检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在婚前医学检查时检出对婚育有影响的疾

病及提出医学意见的情况;了解婚前卫生咨询指导工作开展情况,为提高婚前保健服务的质量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本省户籍人口。

三、统计范围:本地区内所有开展婚前保健工作的机构。

四、项目解释:

(一)结婚登记与婚前医学保健情况

第1、2项,结婚登记人数:指该统计内本地区结婚登记人数(含初婚、再婚)。第3、4项,婚前医学检查人数:指该统计内本地区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结婚和生育相关疾病的医学检查人数(即按照《婚前保健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了婚前医学检查的人数)。

第5、6项,婚前卫生咨询人数:是指婚检医师针对医学检查结果发现的异常情况以及服务对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交换意见、提供信息,帮助受检对象在知情的基础上做出适宜决定的人数。

(二)检出疾病分类:指对婚育有影响、医学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按要求进行分类。

第7、8项,检出疾病人数:是指检出对婚育有影响、医学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包括以下五类疾病等)的人数。如果一人同时检出两种或以上疾病,按一人计算。

第9-16项,指定传染病人数:是指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的人数。

其中,性传播疾病人数:是指指定传染病人数中的性传播疾病人数,不包括乙肝。

第17、18项,严重遗传性疾病人数: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子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疾病人数。

严重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智力低下、特纳氏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克氏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真假两性畸形、成骨发育不全、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双眼先天性无虹膜、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先天性聋哑、唐氏综合症(21三体)等。

第19、20项,有关精神病人数:是指患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的人数。

第21、22项,生殖系统疾病人数:是指患除性病外的生殖器官感染、肿瘤、畸形等疾病的人数。

第23、24项,内科系统疾病人数:是指患对婚育有影响的内科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的人数。

(三)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人数:是指医生向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当事人提

出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不宜生育、暂缓结婚或尊重受检者意愿的意见人数。

第25、26项,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总人数:是指下述四类人数之和。第27、28项,建议不宜结婚人数:是指发现双方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医学上认为不宜结婚的疾病(如发现一方或双方患有重度、极重度智力低下,不具有婚姻意识能力;重型精神病,在病情发作期有攻击危害行为等),医生建议不宜结婚的人数。

第29、30项,建议不宜生育人数:是指发现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或重要脏器疾病,以及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其他疾病,医生建议不宜生育的人数。

第31、32项,建议暂缓结婚人数:是指发现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或其他医学上认为应暂缓结婚的疾病,医生建议暂缓结婚的人数。

第33、34项,尊重受检者意愿人数:是指建议采取医学措施,尊重受检者意愿的人数。对于婚检发现的可能会终生传染的不在发病期的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如乙肝大三阳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在出具婚前检查医学意见时,向受检者说明情况,提出预防、治疗及采取其他医学措施的意见。受检者坚持结婚,则尊重受检双方的意愿。

五、项目逻辑检查:

1≥3、5,2≥4、6;7≥9、11、17、19、21、23,8≥10、12、18、20、22、24,9≥11,11≥13、15,10≥12,12≥14、16;

25+26=27+28+29+30+31+32+33+34 ;25+26≥9+10+17+18+19+20

六、主要指标:

1.婚前医学检查率=该年该地婚前医学检查人数×100% 某年某地结婚登记人数2.婚前卫生咨询率=该年该地婚前卫生咨询人数×100% 某年某地结婚登记人数3.检出疾病率=该年该地婚检检出疾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婚前医学检查人数4.指定传染病占检出疾病的比例=

该年该地指定传染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检出疾病人数5.性传播疾病占指定传染病的比例=

该年该地性传播疾病人数×100%

某年某地指定传染病人数14

该年该地严重遗传性疾病人数6.严重遗传性疾病占检出疾病的比例=×100%

某年某地检出疾病人数

7.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人数占婚前医学检查人数百分比

=

该年该地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人数×100% 某年某地婚前医学检查人数8. 建议不宜结婚人数占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总人数的比例

=该年该地建议不宜结婚人数×100% 某年某地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总人数其它各类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人数占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总人数比例的计算参照“建议不宜结婚人数占对影响婚育疾病的医学意见总人数比例”的计算方法。

(十)母婴保健执法管理及乡村妇幼保健人员情况

一、制表目的:了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母婴保健执法管理工作及乡镇、村居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的基本情况,为提高母婴保健执法管理工作质量、加强基层妇幼保健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二、统计对象: 开展相关业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三、项目逻辑检查: 1≥2 +3+4 ;10+11>24,12=13+14+15+16、12=17+18+19、18≥20~23之和,25≥26+27

四、妇幼卫生工作涉及的基础数据来源说明:

1、辖区总人口数、乡镇(街道)数、村(居委会)数等基础数据,可由统计部门每年的统计公报中获得。

2、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情况(学历、职称等)的数据,可由“妇幼保健机构监测调查表”中获得。

3、乡(村)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率(“两纲”指标):分子分别为本表的第24、29项,分母为统计部门的乡镇(村)数。

篇2: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目的 :了解辖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我辖区监测点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我地区死亡一例脑病患儿,至今未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亡;结论 争取政府重视,做好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和儿科技术水平,搞好儿童系统保健,做好儿童常见病防治,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识,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一、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

为了准确的了解我辖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对我辖区2009-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湾沟镇胜利街,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及相关报表如下:

2009年我辖区活产数53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1例,男孩,死亡率1.89%,该患儿死于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比例明显减少,因为患肺炎的死亡比例明显降低。患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的儿童无。

2、讨论

综合分析以上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1 政府重视,设立项目专项资金,无论是否计划内生育皆给予项目补助,大大提高了住院分娩率。故明显降低了0-7天新生儿死亡率。

1.2 与我院狠抓各级保健人员的素质,加强围产期保健以及各家医疗单位的产科、儿科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分不开。

1.3 出生缺陷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婚前保健及孕期保健应加强,产前诊断技术还有待提高。

1.4 我辖区为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安全及保健意识淡薄,缺乏现场救治常识。而且父母外出务工多,由老年人带的留守儿童多。无形中增加了儿童死亡比例。

二、干预措施:

1、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并进一步提高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水平,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28天新生儿及1岁左右婴幼儿死亡不容忽视,在婴儿死因中,肺炎还是主要死因之一。故要求我们儿保医生加强儿童系统保健工作,普及健康教育,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3、1-4岁幼儿死因中意外死亡格外要引起重视,其发生原因与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好动、缺乏识别危险能力、没有生活经验及安全意识有关。再加上家长安全意识淡薄、留守儿童较多亦构成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宣教,特别是预防方法的指导和意外事故现场急救常识的培训,加强安全防范,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

篇3: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营养不良患儿6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WHO中关于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3],主要表现为肌肉松弛、发育迟缓、皮下脂肪减少、精神不振、消瘦、烦躁难安以及皮肤苍白等。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6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1~75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70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层次、6个月内喂养方式、疾病类型以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儿家长均熟知研究内容,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4]。

方法:参照两组患儿情况,给予其积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热能供应等,若患儿症状较轻,将其能量供给设定为165 k J/kg,症状较为严重者则将其能量供给设定为250 k J/kg,期间还应参照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药量进行增减治疗,若患儿伴有感染症状,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患儿治疗期间还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情况,并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后针对性施加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具体:①对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参照依据来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向患儿家长进行指导与宣教。②针对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营养不良对患儿发育与健康的影响进行重点讲解,以提高患儿家长对营养不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其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各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③因患儿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均较低,极易出现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而有必要对疾病进展情况进行控制,并采取隔离治疗方案,与此同时,还应参照患儿健康状况与营养不良的程度为患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说服患儿家长能够对患儿的饮食结构调整进行配合,以确保患儿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且低脂肪食物的足量摄入,逐渐养成规律进食、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以及不挑食的健康习惯,必要时应鼓励患儿家长提升其自身的烹饪水平,以便于为患儿提供出美味、健康的食物,合理搭配好水果与蔬菜的配比,并不断丰富饮食形式,激发出患儿的食欲,提高营养。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参照《儿科学》(第8版)对患儿治疗情况进行评价:①治愈:患儿经治疗后,营养不良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且体重达标、精神与食欲均正常;②显效:营养不良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体重与健康儿相差不多,且精神与食欲明显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重较之于治疗前显著增加,精神与食欲均有所好转;④无效:营养不良症状未见改善,各项指标未见恢复,体重未见增加。治疗满意度采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制的治疗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见表2。

讨论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未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达到均衡饮食,最终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对其正常生长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有必要给予针对性指导和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有研究表明[5],在营养不良患儿治疗过程中,给予其必要的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本身就属于有计划、有组织的医疗服务行为,其会通过系列的健康活动来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进而降低相关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9%;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充分说明营养不良患儿在治疗中施加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行常规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7岁以下社区儿童营养不良的管理中施加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后,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推广价值,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方案,以改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在7岁以下社区儿童营养不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营养不良患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7岁以下社区儿童营养不良中施加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满意度。

关键词:保健指导,健康宣教,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黄延平,张旭雅.8岁以下社区儿童营养不良的临床保健指导与健康宣教[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2(20):46-47.

[2]李湘珺.2010-2014年天津市大港0~6岁儿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2(3):1290-1292.

[3]蔡佳音.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报,2013,12(5):1008-1010.

[4]刘文艳.川渝项目县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2):379-381.

篇4: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关键词】 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9-02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善发育,其免疫力较差,极易受到细菌以及病菌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患儿极易出现各种疾病的感染。儿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儿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为研究儿童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本文根据Excel软件对2012年收治的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资料为2012年我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确诊的传染病监测信息,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2012年我市报告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共20种共25034例,死亡10例,约占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数的63.12%,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要病种,分别占15岁以下儿童发病总数的9.57%、72.34%、14.23%。

2.2 地区分布 全市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市辖县报告病例9900例,占39.5%;市区报告病例15134例,占总人数的60.5%。市区与市辖区儿童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 儿童病例资料表明,患儿的年龄主要为0-5岁,其中1岁组发病率最高,且随着患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散居儿童。3-7岁幼托儿童多发生猩红热,3岁以上的幼托儿童和学生多发生流行性腮腺炎。

2.3.2 性别 女童发病人数为9534例,发病率为38.1%,男童发病人数为15500例,发病率为61.9%,可见男童发病率显著高于女童,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 职业 主要为散居儿童,患儿发病15727例,约占总人数的62.8%,幼托儿童6946例,约占总人数的27.7%,学生2361例,约占总人数的9.4%。

2.4 时间分布 所选取的患者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高发时期为4-7月,其中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1月份发病率最高。

3 讨 论

传染病所包含的种类较多,影响着青少年以及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一些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相较于成年人,其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感染细菌因素的影响,受到侵袭,变现为儿童传染病[1]。儿童传染病具有传染快、流行性等特点,做好必要的儿童感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可有效保证儿童以及其他人群的身体健康[2]。为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临床首先应对儿童传染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从本次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0-5岁散居儿童,主要是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段集中于0-5岁,最高发病率为小于1岁儿童,且随着患儿的年龄不断增长,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沈潘紫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传染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本次研究中,市辖区的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9.5%,市区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为60.5%,其中市区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市辖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生原因为:手足口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的病原体种类较多,容易受到感染,临床无有效的疫苗保护儿童免受传染病的印象。市区儿童分布较为集中,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会导致感染病的发病较高。城乡之间卫生服务质量交叉,经济水平以及医疗设施差,导致生病儿童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3]。观察对比分析男女患儿的发病率,其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男女性别不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不同,也可能是男童活动力强度更大,具有较高的感染机率。报告中可以看出,传染病的主要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这三类疾病所占儿童发病人数的96.21%。因此在对儿童传染病进行放防治时,重点是做好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止。本次调查研究表明,15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养成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应该做好必要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具有季节性,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集中发生于4-7月,肺结核、肝炎、痢疾发病、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1月份的发病率最高。针对儿童传染病发病特点以及季节,在季节交替时期,做好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发病高峰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分析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情况,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梁海,李汝新,屈锦秀.宾阳县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J].内科,2010,73(1):126-127.

[2] 沈潘紫,钟柳青.柳州市2011年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37-138.

篇5: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掌握儿童死亡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掌握不同年龄儿童死亡的原因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儿童生存、发展、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目的1、获得准确可靠的婴儿、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资料。

2、观察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

3、提供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提出和制定改善儿童保健服务的新对策提供依据。

4、为我乡儿童保健工作开展提供导向和依据。

二、监测范围、对象1、5岁以下儿童监测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在全乡范围内开展。

2、监测对象:全乡所有家庭0—5岁儿童。具体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户口在监测地区,离开本地一年以上的婴儿不再纳入监测范围。妊娠满28周(如孕周不清楚,可参考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以上),生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均报告死亡和死因。

三、监测内容和指标

1、内容

(1)活产数,1—5儿童数和总人口数。

(2)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和死亡原因。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

(4)5岁以下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情况。

2、监测指标

(1)生命指标: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5 岁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年龄别死因死亡率、儿童死亡年龄构成和死因构成、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下降率。

(3)保健服务指标:儿童死前就医情况。

四、资料的收集

(1)0—5岁儿童花名册:以村为单位由村医填写,每出生一名婴儿(或新迁入1名5岁以下儿童)随时填写,死亡情况记录在备注中。

(2)0—5岁儿童死亡监测季报、年报表:卫生院每季度上报县妇保站,每年10月上报年报。

(3)0—5岁儿童死亡报告卡:每例0—5岁儿童死亡,均由村医填写“死亡报告卡”,并记录在花名册,乡镇卫生院每季度上报县妇保院。

五、质量控制

1、质量标准

(1)表卡完整率100%,死因错误率<5%,项目错误率<1%.(2)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率<10%。

(3)出生漏报率<10%。

(4)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诊断不明<5%。

2、报表内容

0—4岁儿童死亡检测季报表、活产数。每年10月20日前上报上一第四季度及本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经质量控制后上报0—4岁儿童死亡检测年报、活产数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儿童生命质量监测调查表。各种报表要求上报齐全,填写准确、完整、合乎逻辑,无漏项、错项、空项,全年监测报表与死亡报告卡的年龄别死亡数一致。

六、资料分析

分析指标和内容 :

1、新生儿、婴儿、1—4岁儿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年龄别儿童死因。

3、儿童死亡与保健服务、出生率等因素的关系。

篇6: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制度

1、了解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存状况,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儿童保健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对象为辖区内(在本地居住满3月以上的),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四项生命指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

3、5岁以下儿童死亡是以实足年龄计算,计算方法是用儿童死亡时间减去出生时间即为其实足年龄。5岁以下儿童死亡是指刚出生至5岁差1天的死亡儿童,其中不足28天为新生儿死亡,不足1岁为婴儿死亡,满1岁到差1天满5周岁的为1-4岁儿童死亡。

4、建立完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对辖区内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在家死亡或途中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由所在村卫生室保健医生负责填写《儿童死亡报告卡》。每月30号前报送乡镇卫生院。

5、乡镇卫生院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补漏、活产儿补漏和质控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做到有记录可查。质控重点是常住人口中活产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同时对监测的表、卡、册进行质量检查。

6、以上年10月1日—当年9月30日为一个统计。

7、每季度5日前及时、准确的报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相关报表。

篇7:5岁以下儿童不适合吃姜糖

如今,超市里卖的和姜有关的食品越来越多,如姜糖、姜茶、姜片等,大部分都包装精美,可作为零食食用。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姜糖了。

冬春两季是食用含姜食品最好的时间,按照中医理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作用是发表、散寒、止呕、开痰,经常含块姜糖有助提高抵抗力,预防风寒感冒。

篇8: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体检的1856例0~6岁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1034例, 女822例;其中0~1岁235例, 1~2岁297例, 2~3岁318例, 3~4岁376例, 4~5岁314例, 5~6岁316例。

1.2 方法:

依据常规采血方法采集儿童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40μL, 将标本放入特定的全血稀释液中, 对儿童血液中的铜、铁、镁、锌、钙5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同时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测定。

1.3 贫血诊断标准:

依据WHO相关诊断标准:血红蛋白值<110 g/L可诊断为贫血, 其中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值90~100 g/L,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值60~90 g/L,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30~60 g/L[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及血红蛋白检测值结果比较:

1856例不同年龄段儿童全血中5种微量元素中Cu、Mg、Ca及Hb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不同年龄段中Fe、Zn相比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微量元素是对儿童体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本组研究中, 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液中Cu、Mg与Ca与正常水平较为接近,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而血锌水平和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并且对儿童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血锌含量较低的儿童往往会诱发贫血、腹痛、厌食及感冒等临床症状[3]。所以, 要想有效预防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缺乏, 应当从孕期就开始科学膳食, 保证各种微量元素的供给, 避免婴儿发生先天营养素缺乏等病症[4]。

血红蛋白含量可能是贫血的直接预警信号, 特别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时期, 饮食结构不科学往往会造成儿童贫血的发生[5]。本组研究资料显示, 各年龄段之间儿童贫血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5。这可能和家长喂养及护理不合理有关。由于婴幼儿的成长发育需要补充大量的铁, 一旦铁含量缺乏就会对血红蛋白合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诱发小细胞性贫血[6]。所以, 对于因消化代谢功能紊乱造成贫血的婴幼儿, 需要合理补充电解质, 或者口服枸缘酸铁及硫酸亚铁等铁盐, 从而使贫血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7]。

总而言之, 重视妊娠期及婴幼儿早期血红蛋白及微量元素的测定与补充, 全面做好健康知识教育与宣传工作, 对于疾病预防及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静萍, 余君, 刘宏, 等.124例门诊儿童全血微量元素与血红蛋白的检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6) :36-39.

[2]罗辉娥, 林燕敏, 李婕, 等.0~6岁儿童血清铁、锌与全血血红蛋白的相关关系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5) :5-6.

[3]黄燕婷.微量元素铁与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87-188.

[4]郎巧英, 陈香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贫血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3) :3877-3878.

[5]张华放, 邬启元.儿童微量元素铁与贫血的关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9) :1044-1045.

[6]刘建雷, 曾赤佳, 赵东, 等.贫血与婴幼儿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2) :5837-5838+5841.

篇9: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

【关键词】婴幼儿;养性缺铁性贫血;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 55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91-01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N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1]。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营养性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2004年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53%的学龄期儿童存在贫血;我国2002年6月龄到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4%--36.6%[2],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为了解本社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对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3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和喂养方法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建立健康档案常住儿童。

1.2方法对3岁以下儿童进行测量血红蛋白含量和喂养方法的调查。观察儿童在各种情况下与贫血的关系。

1.3贫血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地区,6月-5岁血红蛋白<110g/L。

2 结果

2.1贫血患病率与婴幼的年龄、性别。

3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生率31.22%,随着年龄的增加贫血发生率逐渐下降。6-8个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2.31%;9-12个月儿童贫血发生率33.73%;13-18个月儿童贫血发生率21%;19-36个月儿童贫血发生率为12.12%。男女童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17%、32.35%,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2 贫血患病率与是否经常喂养动物性食物关系

贫血患病率与喂养方法(是否经常喂养动物性食物)有关系,贫血患病率随合理喂养增高而降低。

3讨论

本资料结果显示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31.22%;6-8个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2.31%,与冉启美报道的37.8%稍高[3],而6-8个月婴儿是辅食添加的最关键时刻,本资料显示,少吃动物性食物的婴儿贫血的发生率是经常吃动物性食物的婴儿的2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膳食逐渐平衡,贫血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

3.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铁摄入量不足。由于婴幼期生长发育较快,而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动物性辅食,则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其次是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妇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也有少数由于铁的吸收障碍铁和丢失过多,如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3.2由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预防贫血的发生至关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针对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②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③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因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精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④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1]。

防治是婴幼儿贫血发生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改善发病因素是主要防治措施[4]。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当发现孩子精神不好,食欲差,疲乏无力,或孩子有面色、口唇、牙床皮肤黏膜苍白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一旦发生缺铁性贫血,就要积极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铁制剂。注意在服用铁制剂和含铁丰富的食品的同时,应多吃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片、维生素C等,这样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只有防治并进才能达到降低婴幼儿贫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01

[2] 古桂雄,戴耀华。儿童保健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45

[3] 冉启美。杭州市余杭区6个月龄儿童贫血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

篇10: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总结

2016年我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现将2016年全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一、监测对象和方法

1.监测范围

全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监测范围为全乡28个自然村。

2.监测对象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对象为监测地区常见户及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户中全部0-4岁儿童作为监测对象。

3.资料收集

资料来自各自然村卫生室上报的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死亡卡片。

4.质量控制

2016年我乡根据妇幼卫生年报和三项监测质量控制的工作要求,对我乡的年报和“三项监测”工作进行了质量控制,无活产数漏报、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0例。

二、结果

1.一般情况

全乡监测地区活产数为282,男、女分别为144例和138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4例,婴儿死亡0例,新生儿死亡2例,1-4岁儿童死亡2例。

2.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因

2016年全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先天性心脏病、其它先天异常、意外死亡。

5岁以下儿童主要分类死亡中,先天性心脏病为第一位主要死因,说明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出生缺陷可造成胎儿和婴儿的死亡,并可导致大量的儿童患病和长期残疾,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损失,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人口及社会问题。出生缺陷的关键是预防。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力普及优生知识,引导准备结婚的男女青年自觉接受婚前医学检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婚育指导,依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使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5岁以下儿童得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从儿童死前治疗情况、儿童死亡地点及就诊情况等得以反映。也是死前诊断最后诊断的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能力以及必要的抢救技术至关重要。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人员队伍,加强对现有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是降低儿童死亡率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南卫乡卫生院

上一篇:小朋友生日邀请函下一篇:申请医疗事故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