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2024-05-12

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共8篇)

篇1: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美姑县妇幼保健院

超声医学影像申请报告单

姓名:性别:年龄:岁初复诊:科别:

职业:病历号:住院号:病区号:床位号:

病史摘要及查体:

超声所见:

诊断意见:

众联医疗:申请医师:诊断医师:

检查时间:

只作临床参考,不作证明材料

篇2: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一)ACR BI-RADS分类术语

A、背景回声

1、均匀的脂肪背景回声;

2、均匀的纤维腺体背景回声;

3、不均质的回声 B、形态

1、圆形;

2、软圆形;

3、不规则(为分叶>3个)C、位向

1、平行;

2、不平行(纵横比>1)

D、边缘

1、光整;

2、边缘不光整(模糊、成角、微分叶、毛刺)E、回声类型 描述

1、无回声 没有内部回声

2、高回声 高于皮下脂肪组织或等于纤维组织的回声

3、混合性回声 包含无回声和有回声成分

4、低回声 低于皮下脂肪组织的回声(例如复杂囊肿或纤维瘤)

5、等回声 与皮下脂肪组织回声相等(复杂囊肿和纤维腺瘤可以为低或等回声)

6、不均质 实质病变内多种回声结构

F、后方回声

1、后方回声无特征(无声影,也无增强);

2、增强;

3、声影;

4、混合模式(包括声影和增强两种)

G、钙化

1、粗钙化(直径≧0.5mm)

2、微钙化(直径<0.5mm)

1、病灶内;

2、病灶外;

3、导管内 H、结构扭曲

I、导管变化 管径异常或/和树状状扩张

(二)分类标准

恶性指标:(1)形态不规则;(2)方位不平行于皮肤,即“高大于宽”的立卵形;(3)边缘不光整(模糊、成角、微分叶、毛刺);(4)内部回声不均匀;(5)肿物内微小钙化灶;(6)后方回声衰减;(7)结构扭曲;(8)导管扩张

BI-RADS 4A: 1项 4B:2项 4C:3项 5:>3项

(三)分类诊断:

1类: 未见异常。超声表现:乳腺腺体内未见肿块、无结构异常及微钙化灶,腺体表面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未见增厚。其实,要包括四项内容。

2类: 良性改变,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1次)。超声表现:单纯性囊肿,腺体内的淋巴结,乳房假体植入术后,经长期超声随访没有变化的纤维腺瘤、术后瘢痕等。其实,包括特殊情况和长期随访没有改变的情况。3类:良性疾病可能,恶性的风险小于2%,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如3~6个月1次)。超声表现:边

界清晰,形态规则,肿物轴向呈水平位的类似于纤维腺瘤声像图表现的肿块。还包括:不可触及的复杂囊肿,成簇的小囊肿。短期随访正逐渐成为处理的的策略。其实质:(1)边界清晰;(2)形态规则;(3)肿块轴向呈水平位;(4)实质性病变;(5)无回声或低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

4类: 可疑恶性,应考虑活检。此级病灶有癌的可能性3%-94%。

4A类:恶性可能性小(3%-10%),但需要组织学检查进行确诊的病变。活检结果为良性是预料之中,活检后可进行6个月或常规随访。

4B类:恶性可能性(10%-50%)。活检后病理学结果需与影像学进行严格对照和谨慎处理。若病理证实为高危病变,可能需进行进一步处理,如切除活检。

4C类:具有中等度恶性可能性但不具有典型恶性表现的病变(50%-94%)。病理结果为恶性是预料之中;若为良性,提示可能存在影像-病理不符合的情况,应当促使病理或临床医生对该病变进一步进行评估或处理。超声表现绝大部分纤维腺瘤和其他良性病变的的实质性肿块都包括在该级。其实质是非3类病变,且具有5类的超声征象之一。

5类: 提示高度怀疑恶性。超声发现的归入该级的病变有95%或更高的恶性危险。

纳入该级的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呈“高大于宽”的立卵形,边缘毛刺状,周边增厚声晕,内部回声为低回声,肿物内有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

篇3: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5年我院现场检查核电一线2 568名职员,健康体检套餐包括甲状腺彩超检查,全部为男性,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5.5岁,甲状腺正常2 079人,单侧甲状腺结节411例、两侧甲状腺有结节78例。

1.2方法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采用美国GE-VIVID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甲状腺进行检查,探头频率5.6~10 MHz,检查按标准切面,纵横交叉切面全面扫查甲状腺;检查内容包括甲状腺有无结节及结节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纵横比、边缘状态、内部结构、回声形式、血流状况及颈部淋巴结情况。

1.3 TI-RADS分级及超声声像特征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1级:正常甲状腺;2级:良性结节,分为胶体1、2、3型,胶体1型为内部伴点状高回声的无回声结节,无血流信号;胶体2型为混合回声结节,内部回声呈网格状回声(海绵状结节),无包膜,形态呈非膨胀性,伴点状高回声及血流;胶体3型为混合回声结节,内部混有实性成分,呈等回声,无包膜,形态呈膨胀性,伴点状高回声及血流。3级:倾向于良性,恶性肿瘤风险为<2%。超声表现:病变形态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完整,腺瘤或囊腺瘤可能性大,建议3~6个月复查。4级:恶变可能,恶性风险3%~94%,需要超声引导穿刺,明确诊断,尤其观察边缘欠规则,毛糙,有明显包膜,内部低回声,出现无回声区或强回声细小钙化。5级:高度提示恶性,恶性风险>95%,需要尽快采取适当措施。超声表现:病变形态大多不规则,边缘毛刺,呈蟹足状等,尤其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微小沙粒状钙化、血流信号杂乱等,纵横比≥1。6级:已知活组织检查的恶性病变[2]。根据甲状腺超声影像特点,甲状腺良性结节特征: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有完整声晕;结节内有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纵横比<1;结节内血流少[3]。根据甲状腺超声影像特点,甲状腺恶性结节特征:结节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有分叶或成角;边界不清晰;结节内有簇状微钙化;纵横比>1;结节内血流丰富。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中4级,提示恶性的超声表现;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为5级,考虑恶性,有明确颈部转移性淋巴结,6项以上恶性的超声表现[4]。双侧甲状腺结节分别评估两侧结节;一侧甲状腺多发结节,以单个结节最高分级诊断。

2结果

2.1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及病理结果2 568名甲状腺超声体检者经常检查,共有3级以上结节226个,其中可能良性结节210个,可疑恶性结节16个。主要包括甲状腺肿伴腺瘤样结节180个,腺瘤43个,乳头状癌3个。

2.2超声检测与TI-RADS量化分级结果2 568名甲状腺超声体检者,TI-RADS分级为,1级2 079人,占81.0%;2级263人,占10.2%;3级210人,占8.2%,经分级诊断210个良性结节,建议动态观察,需定期进行检查;4级16人,占0.6%,需要密切随访、活检或择期手术,经病理检查确诊为3个恶性结节。通过以上具体的分级诊断情况,可在体检建议中能给患者比较好的建议。

3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甲状腺结节TI-RADS 2级以上均为甲状腺结节,以往建议均进一步检查,可能产生过度诊治。3级以下、良性程度高,4级以上要求积极干预,活检或择期手术,达到有效合理应用医疗资源,提高了体检效果管理。

TI-RADS 2级良性结节超声表现为Ⅰ型胶质[5],低至无回声的结节,内含有点状强回声(代表胶体),结节内无血流。2型胶质微囊型混合性的结节,内含有点状强回声点(代表胶体),无明显晕圈,呈非膨胀性生长,即所谓的海绵状结节,3型胶质混合性回声结节,伴有点状强回声(代表胶体),无明显晕圈,可呈膨胀性生长,并伴有结节内血流。应用甲状腺分级2级,节内有点状强回声,常为浓聚的胶质,是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恶性率为0%,分级诊断还可以反应恶性率,建议定期随访,避免了过度医疗。

甲状腺量化分级诊断提高了工作效果,甲状腺结节发生率高,以前在工作中我们想要给出一个疾病诊断,是囊肿、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超声是一种形态学诊断,很难作出病理性诊断,特别是多发结节,TI-RADS分级诊断只需根据结节良性特征及恶性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根据特征项进行分级,多发结节以单个最高分级诊断归类,由于诊断标准规范统一,检查快捷方便、有效。

TI-RADS分级克服了传统超声诊断主观性较强的特点,规范了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标准,减少了描述混淆,提高了对病灶良、恶性鉴别能力,应用在大量体检工作中,减少了过度医疗,恶性特征高的得到积极有效的干预,明显提高了体检质量。

摘要:目的:将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分级标准运用在甲状腺超声体检中,探讨诊断及建议标准化,使体检得到好的管理。方法:对2 568名核电一线职员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进行TI-RADS分级诊断。结果: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为,1级2 079人、占81.0%,2级263人、占10.2%,3级210人、占8.2%,4级16人、占0.6%;评级<3级、良性结节为主的患者,建议动态观察;对评级≥4级的患者采取积极治疗。结论:TI-RADS分级诊断对甲状腺体检患者诊断标准化、诊断建议及管理效果良好,提升了甲状腺健康体检的质量。

关键词:TI-RADS分级,健康体检,甲状腺,超声

参考文献

[1]张庆,钱林学.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甲状腺结节分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14,30(7):1019-1022.

[2]张正顺,高翠霞.TI-RADS分级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8):751-754.

[3]张波,姜玉新.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思维[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8):726-728.

[4]张坦.Ti-RADS分级对不同年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14,42(11):1127-1128.

篇4: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实习带教思考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 超声诊断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速度也正加快,医学影像学内容也由单一的X线放射诊断发展到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核素等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中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他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及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技术及知识结构决定了其诊断水平。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带教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诊断思维及工作能力,以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就我多年来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教学工作,总结了以下体会:

1.培养良好的医德,强化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是实习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让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无论毕业后能否顺利参加工作,只要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就具有竞争力,就有上岗机会。同时,通过向实习生讲解典型的医疗纠纷,教育其认识到医疗行业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风险性较高,故必须端正医德医风,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2.提高学生对超声仪器的操作能力

超声诊断是建立在运用各种扫查切面、扫查方法充分显示病变,并对其声像学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病变的“检出”是疾病诊断的前提,因此对检查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带教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性能和熟悉超声仪器的操作。具体如下:①应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各脏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体位。②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使学生了解探头型号的选择,演示正确的手持探头的方法及不同脏器的扫查顺序及切面。熟悉超声诊断仪上常用按键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等在保证正确扫查切面的基础上获得清晰地图像。③为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学生互为“模特”进行扫查,熟悉不同脏器的扫查方法及要点,加深对正常脏器声像图表现的认识。

3.声像图分析应结合解剖学、病理学与临床医学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科,密切结合临床医学,利用体外或腔内超声波照射,非侵入性的获得活性组织和器官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学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的新兴学科。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的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从病理及生理的过程来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让学生在了解病变的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认识超声图像,不就图论图。临床实践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如肝脓肿的形成过程,脓肿形成早期并不能显示明显脓腔,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肝内占位病变相鉴别,而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声像图上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增大,或者治疗好转可逐渐消失。这种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在病变的不同时期有差异,这就是“同病异影”。“同病异影”是存在于影像学科的普遍现象,如何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全面考虑的习惯,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规范报告的书写能力

规范的报告书写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与理解,有助于诊断思路的条理化。让学生了解超声报告的格式,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超声检查号、门诊号、住院号、超声表现及超声提示等。超声表现的描述先整体后局部,即先对所检查脏器的整体情况如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做一整体描述,再对局部病灶重点描述,包括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信号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等。规范实习生的超声报告书写,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使超声报告规范化、条理化。超声诊断分确定性诊断及非确定性诊断。对于结石及典型囊肿可做出确定性诊断,非确定性诊断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做出提示性的建议:考虑某某疾病的可能性大,不除外某某疾病,性质待定或建议进一步检查等。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临床医师做出进一步诊疗计划,还可以为实习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奠定基础。

5.超声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进入了超声影像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通过了解超声领域的新技术,能提高对超声医学的兴趣,同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5: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综述

张禄鹏

摘要:本文回顾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A型、B型、M型和D型超声诊断方法的历史、原理、特点、用途和发展状况,总结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三维超声和超声造影等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技术,超声诊断法,三维超声,超声造影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The history,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us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 model, B model, M model and D model 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is paper also sums up the limitations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ultrasound contrast and other new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dvances.Keyword: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ultrasound contrast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和X-CT、MRI及核医学影像(PET、SPECT)一起被公认为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替代的支柱。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是指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电子工程技术对超声波发射、接收、转换及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分析、处理和显象,从而对人体软组织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影像一种非创伤性技术。目前,由于超声显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灵敏度高、易操作、无创伤、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和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从而使这一诊断技术成为了现今临床各学科疾病的检查、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所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1.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历史

1880年,两位法国科学家Jacques和Pierre Curie发现了压电现象,成为超声探头的基础。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或称为电致伸缩现象。根据压电效应,用压电晶体可以用来作为声波的产生器与接收器,压电效应是可逆的,这奠定了用同一超声波换能器既能发射又能吸收的基础。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声纳在军事上的应用,压电效应才得到重视。1915年,法国科学家Paul Langevin发现了超声的第一个用途:水下声波测距法探测水下目标,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声纳。正常人的耳朵可接听到声波频率的范围为16-20000Hz,高于2万赫兹的声波就称为超声波。

超声医学影像所用的声频率通常是300万-750万次/秒(3MHz-7.5MHz)。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粒子的机械振动进行的,它不同于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但在人体复杂的介质中传播较好,同时它属直线传播,因此有良好的方向性[1]。超声诊断技术出现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A型(Amplitude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应用于临床,常用A型法测量界面距离、脏器径值以及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结果比较准确,为最早兴起和使用的超声诊断法,目前已多被其他方法取代,只在脑中线测量等方面还在应

用。

随后B 型(Brightness Mode)和M型(Motion Mode)和超声诊断仪相继问世。70年代灰阶和实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声技术日趋成熟。二维灰度显示的 B 型超声诊断仪取得迅速发展,它们显示的均为人体内结构形态信息,成像基础为人体内的声阻抗变化。所谓的B超,此法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辉度调制型,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B超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就可以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经过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的处理,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B超图像。按扫描方式分类,B超已经发展了四代,包括手动直线扫描、机械扫描、电子直线扫描和电子扇形扫描。M超声诊断法是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描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故也称超声光点扫描法,它是B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的显示方式[2]。80年代出现的彩色血液显像(Color Flow Imaging , CFI),则是在实时B 型超声图像中,以彩色表示心脏或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利用多次脉冲回波相关处理技术来取得血液运动信息。

1982年,日本Aloka公司研制第一台二维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建立在多普勒效应基础之上的,显示血流及心脏等运动信息D型(Doppler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出现。继而出现B型和D型相结合的双功型(Duplex Mode)超声诊断仪,它用同一探头既显示B 型图,又在图像中任一处取样显示其多普勒频谱。通常称为彩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是一种能同时显示 B 型图像和多普勒血流数据(血流方向、流速、流速分散)的双重超声扫描系统。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型超声诊断法,通称为多普勒超声,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超声发射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多普勒超声最适合对运动流体做检测,所以多普勒超声对心脏及大血管血流的检测。目前常用的超声多普勒有脉冲式多普勒(Pulse Waveform Doppler, PWD)、连续式多普勒(Continual Waveform Doppler, CWD)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DFI)。

2.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探头高频化,线路数字化。上世纪90年代经颅多普勒(Trans Cranial Doppler,TCD)诊断仪应用低频多普勒超声,通过颞部、枕部、眶部及颈部等透声窗,可以显示颅内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新型的彩色三维TCD则采用独特的颅脑血管扫描技术,同步对颅内血管的X、Y、Z三维空间坐标参数进行检测并馈入计算机,重建颅内血管的三维图像,并可以在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模拟三维图上选择样点,显示脑血管血液的流速和流向。该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功能评论、危重病人的监护和预防保健等[3]。其后发展的具有三维空间超声技术的诊断仪可显示三个截面:纵截面、横截面和水平截面,并可对空间的所有平面的结果进行扫描、存储、分析。随着全自动三维超声扫描和三维图像存储技术的应用,使人体受检脏器的解剖学分析更加完善。

超声检查不是万能的,对于含气体和受骨骼遮挡的器官检查不如其它器官,对于过小目标的检查也受到仪器分辨率的限制。超声检查受检查孕周、胎儿体位及羊水影响并不能排除所有胎儿的畸形[4]。有些超声检查需要空腹,必须要空腹检查的器官:胆囊。正常胆囊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储存了肝脏分泌的胆汁,这时胆囊呈充盈状态、壁薄光滑张力大、胆囊内无回声。餐后(尤其食用奶制品、脂肪类食物)会收缩使胆汁排出参与消化,如果餐后胆囊收缩了,难以确定是否为病理状态的超声征像,而结石息肉等可能显示不出或难以辨别。

3,超声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医学超声成像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目标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为载体以获取体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提高图像质量,使图形清晰显示更为细微的组织结构

[5]。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医学超声成像在三维超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最近几年,三维超声图像重建是超声图像处理方面的热点 已成为超声成像技术的一个

发展趋势。三维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三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的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同时可以减少因为二维超声检查过快造成的漏诊,扩大超声的观察视野。利用三维超声可以快速、全面地对各检查脏器进行评价。目前,三维和实时三维超声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临床和超声医师的认可。但随着对该技术应用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会不断的被发现,从而在产前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声造影(Ultrasonic Enhanced Contrast)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仪器性能的改进和新型声学造影剂的出现,超声造影已能有效的增强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和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人把它看作是继二维超声、多普勒和彩色血流成像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CT和MRI,和传统超声一样受体形影响和气体干扰大,穿透力较X线弱,空间分辨力也低于CT和MRI,但超声造影剂进行超声检测,简便、耗时短而且实时无创、无辐射,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已成为超声诊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总之,三维或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更多的应用价值有待广大的超声医务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相信随着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其 可适用的领域会不断地扩大,并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6:超声医学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年 6 月 ~ 年 6 月在本院应用超声检查盆腔内病变的 94 例患者 , 其中男 59 例 , 女 35 例 ,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6.8±9.7)岁。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术后发热、阴道流血、排尿困难等。

1. 2检查方法 应用超声仪 , 应用线阵纵向扫差式直肠探头 , 频率为 4.0 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 将头颈部稍向前弯曲 , 下肢屈曲 , 贴近腹壁 , 将探头轻轻的插入直肠 , 深度在 8~10 cm,旋转探头 , 对患者的肠壁、相邻的脏器以及周围的结构进行观察 , 排尿困难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告知患者排尿 , 在矢状面观察患者的尿道情况以及周围组织变化。

1. 3诊断标准 临床直肠和周围间隙诊断标准为 :①直肠壁厚度异常、局部回声异常 , 肠壁增厚。②直肠周围间隙回声异常。

2 结果

94 例盆腔病变的患者中共检查出 52 例直肠疾病 , 比例为 55.3%, 检查出直肠周围间隙疾病 26 例 , 比例为 27.7%, 检查出直肠周围脏器疾病 16 例 , 比例为 17.0%.在直肠疾病中 ,经过病理诊断 , 直肠癌 5 例 , 直肠炎 31 例 , 直肠腺瘤 6 例 ,正常 10 例 ;经过超声诊断 , 直肠癌 9 例 , 直肠炎 30 例 , 直肠腺瘤 5 例 , 正常 8 例 , 诊断符合率为 82.7%(43/52) ;在直肠周围间隙疾病中 , 经过病理诊断 , 脓肿 11 例 , 囊肿 9 例 , 血肿 6 例 , 正常 0 例 , 经过超声诊断 , 脓肿 10 例 , 囊肿 5 例 , 血肿 5 例 , 正常 3 例 , 诊断符合率为 88.5%(23/26) ;在直肠周围脏器疾病的检查中 , 经过病理诊断 , 精囊炎 3 例 , 膀胱结石 8例 , 前列腺病变 4 例 , 正常 1 例;经过超声检查 , 精囊炎 3 例 ,膀胱结石 5 例 , 前列腺病变 2 例 , 正常 3 例 , 诊断符合率为81.3%(13/16)。

3 讨论

3. 1直肠腔内超声诊断直肠病变的意义 直肠指诊可以触及肿块大小的肿块以及肠腔狭窄程度 , 但是不能对病变浸润肠壁的深度以及扩散情况进行诊断 , 而应用直肠超声可以发现直肠中、上段的病变 , 判定浸润深度。直肠癌多表现为回声低 , 肠壁结构不清楚 , 通过对邻近正常组织结构进行对照比较以及对浆膜和周围脂肪层回声的观察 , 可以判断浸润深度。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 对于过深或者过浅的病例 , 由水肿纤维增生、直肠周围高回声脂肪层等因素导致的肿瘤边缘声像与实际的浸润深度可能不一致[2].

3. 2直肠周围疾病的诊断意义 大部分肛周围深部的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 , 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内有光点和光斑、回声不均匀。据临床实践发现 , 对于脓肿部位较深的患者 , 其局部症状较轻 , 而全身症状相对较重 , 在检查时不易被发现 , 给诊断造成一定的难度。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病灶、判断肿腔的大小 , 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3直肠周围脏器的诊断意义 用超声可以对患者的膀胱颈、尿道口以及前列腺等结构进行有效的观察 , 除此之外 ,还可以发现上述部位的病变情况 , 通过观察尿流经过尿道的情况和周围组织动态变化 , 从而确定原因并进行诊断和治疗[3].正常的膀胱颈部平坦、尿道口呈现凹陷状 , 排尿时尿道行径为弧形。对于前列腺病变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可见膀胱颈和尿道口异常 , 尿道口扩展困难 , 尿道前列腺段管径狭窄。

3. 4研究结果 94 例盆腔病变的患者中共检查直肠疾病52 例 (55.3%), 检查出直肠周围间隙疾病 26 例 (27.7%), 检查出直肠周围脏器疾病 16 例 (17.0%)。在直肠疾病、直肠周围间隙疾病、直肠周围脏器疾病中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82.7%、88.5%、81.3%.

综上所述 , 直肠腔内超声应用于直肠、直肠周围间隙疾病以及直肠周围脏器疾病的检查中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 , 丁健华 , 赵克 , 等 . 术前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肛瘘的应用价值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14(12):1183-1186.

[2] 薛雅红 , 刘飞 , 朱勇 , 等 . 三维腔内超声检查在直肠肿瘤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 14(6):484-487.

篇7: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系别:

年级:

姓名:

成绩:

考试时间:

一、声阻抗:某种介质的密度与声波在这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乘积称为声阻抗。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总分10分)

1.关于肝血管瘤的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d)A.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B.肝血管瘤声像图特点为肝内稍强回声区,圆形或不规则形,内有点线状无回声

C.肝血管瘤周边没有暗环

D.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探测易发现血流信号 E.能量多普勒在体积较大的血管瘤内可探及血流信号 2.胆囊结石超声表现:(abcd)A.胆囊腔内探及强回声 B.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

C.随着体位的改变,强回声有运动 D.胆囊壁可以增厚 E.患者有腹痛的症状

3.胰腺癌最常发生的部位:(d)A.胰体 B.胰尾 C.胰颈 D.胰头 E.以上都可以

4.正常肾脏声像图表现,哪项不正确: b 名词解释(每题3分,总分6分)

超声波:频率超过人耳听阈最高限度(>2万Hz)的机械波简称超声波。A.肾锥体呈放射状排列在肾窦的周围 B.肾锥体的回声高于肾皮质回声 C.肾窦呈强回声 D.肾皮质与肾柱回声一致 E.肾门处有肾动静脉出入

5.胆总管依行程可分为几段:(c)A.二段 B.三段 C.四段 D.五段E.六段

三、填空(每题1分,总分5分)

1.肝动脉、门静脉、肝管为纤维包裹,称Glisson氏系统,其出入肝脏处称为第 1 肝门。

2.输尿管行程中,有三个生理狭窄,其分别位于__输尿管与肾盂连接处、_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_输尿管壁内段___。

四、读图(描述声像图特征,拟出初步诊断意见)(每题5分,总分10分)图1

1、图1的超声诊断 肝脏血管瘤

诊断依据:肝脏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 内部呈回声筛网状。

图2

2、超声诊断

胆囊结石伴急性炎症

篇8:超声医学影像报告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的174例甲状腺实性结节(232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常规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72例,女102例;年龄25~68岁,中位年龄43.4岁;结节最大直径7~24 mm。

1.2仪器与方法

1.2.1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c E9及Toshiba Aplio500彩色超声仪。常规扫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充分暴露颈部,在颈前区分别从不同切面(包括横切、纵切及斜切)扫查甲状腺,记录并存储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结节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声衰减、微钙化等方面,并同时记录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主要观察双侧颈部3区、4区、6区及5区(5A及5B)淋巴结情况,用二维灰阶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各项征象进行评估。

1.2.2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感兴趣区(ROI)取样框应包含结节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探头在结节部位做轻微振动,频率约为2次 /s,施压深度1~2 mm,当压力和频率综合指数达到理想状态时,指示标记竖格显示为全绿(Logic E9)或显示为规律的波形曲线(Aplio500)。双幅实时显示同时观察灰阶图与弹性图,弹性图中以彩色代表不同组织的弹性大小,绿色表示ROI内组织的平均硬度,红色表示较平均硬度更软,蓝色表示比平均硬度更硬。观察记录每个结节弹性图的彩色分布情况,并按标准分类。

1.3诊断标准超声图像均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单独评价,如意见不一致时请另一名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参与诊断,共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参考TI-RADS分类标准[4]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类:1 TI-RADS 1类:正常甲状腺或弥漫性增生甲状腺,量化评分为1分;2 TI-RADS 2类:良性结节,主要包括胶质I型、II型、III型结节,量化评分为2分;3 TI-RADS 3类:良性结节可能性大,多见于桥本氏甲状腺炎,量化评分为3分;4 TI-RADS 4类A:不确定,实性等回声结节或混合回声结节,有包膜;边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无钙化;血供丰富的厚包膜结节,伴有钙化,量化评分为4分;5 TI-RADS 4类B:可疑恶性,可见恶性特征,低回声,无包膜,形态及边缘不规则,可见穿支血管,伴有或者不伴有钙化,量化评分为5分;6 TI-RADS 5类:恶性可能性大,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无包膜,血供丰富,多发微钙化,量化评分为6分。以1~3分评判为良性,4~6分评判为恶性。

参考Asteria等[5]和Rubaltelli等[6]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标准:1 1分:结节整体显示为均匀绿色(质软);2 2分:结节大部分显示为绿色,伴有少许蓝色区域;3 3分:结节大部分显示为蓝色,伴有少许绿色区域;4 4分:结节整体显示为均匀蓝色(质硬)。1~2分评判为良性,3~4分评判为恶性。

以上两种方法联合,将弹性成像评分纳入TIRADS分类体系中,参考冯占武等[7]、徐上妍等[8]的诊断评分标准,以TI-RADS评分和弹性成像评分相加,评分≤6分考虑良性,≥7分考虑恶性。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1.4病理诊断所有结节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组织标本,手术患者术中送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初步判定结节良恶性,最终结果以次日常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为准;穿刺活检所取得组织条用福尔马林液固定,行常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如遇可疑恶性或不典型组织标本,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检查以确定结节性质。病理结果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结节主要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胶质结节、腺瘤及桥本甲状腺炎等;恶性结节主要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及髓样癌少见,偶可见甲状腺淋巴瘤。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采用χ2检验。构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Z检验对ROC曲线AUC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与TI-RADS分类、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的结果174例患者共计232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160个;恶性结节72个,包括乳头状癌69个,滤泡状癌3个。本研究中共有153个结节被TI-RADS评判为良性,其中评分2分的结节共计92个,评分3分的结节共计61个;其余79个结节评判为恶性,其中评分4分及5分(4A、B)的结节共计52个,评分为6分的结节共计27个。弹性成像评判良性结节共计155个,其中1分结节53个,2分结节102个;评判恶性结节共计77个,其中3分结节32个,4分结节45个。两者联合诊断良性结节155个,恶性结节77个(图1)。见表1。

图1 女,5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右叶低回声结节(箭头),最大径>10 mm,边界不规则,回声欠均匀,未见钙化灶;TIRADS分级3级(3分),可能良性(A);弹性成像显示结节内以蓝色为主,夹杂少许绿色,评分为3分,超声提示恶性(B);病理镜下见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可见毛玻璃样核、核沟及假包涵体,核大淡染(HE,×100,C)

2.2 TI-RADS分类、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超声弹性成像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IRADS评分,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χ2=3.920、7.446,P<0.05),两者联合后,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TI-RADS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5、6.450、13.728,P<0.05),见表2。

注:*与TI-RADS比较,P<0.05

2.3 TI-RADS分类、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分析分别构建TI-RADS、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图2~4),并计算其AUC。TIRADS诊断的AUC为0.812, 标准误为0.032,95%CI :0.749~0.874;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AUC为0.833,标准误为0.034,95% CI :0.767~0.899;联合诊断的AUC为0.914,标准误为0.024,95% CI :0.868~0.960。

TI-RADS分类和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05)。联合诊断的AUC与超声弹性成像及TI-RADS分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5、2.55,P<0.05)。

3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最常见的病变,检出率逐年增加,且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利用影像学检查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超声检查不仅能简单区分甲状腺实性或囊性结节,其声像图特征更能为辨别结节良恶性提供帮助,主要包括结节部位、形态、大小、回声、钙化、声晕、边缘及内部血流等。在鉴别结节良恶性方面,没有单一的超声特征能够带来足够高的准确性,但多种征象联合能极大地提高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Park等[2]对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进行标准分级,制订了TIRADS。本研究中TI-RADS分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4%、85.0%、82.3%、69.6%、88.9%。Horvath等[3]的最初研究显示其诊断敏感度为88%,本研究诊断敏感度相对较低,不能准确识别恶性结节,从而造成漏诊,可能是由于甲状腺肿瘤、炎症或增生使超声征象存在重叠,干扰了观察者的主观判断。本组中12个假阴性结节的TI-RADS评分为3分,最终病理证实为恶性,但其中9个结节超声弹性成像评分 >2分,提示恶性,诊断正确。分析原因发现其中有5个假阴性结节最大径线 <10 mm,属于甲状腺微小癌。林学英等[9]的研究显示,甲状腺微小癌的灰阶超声特点为低回声、无声晕、有微小钙化、无囊性变等,但均不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特异性征象,很容易被结节性甲状腺肿声像掩盖或混淆而漏诊。本研究中甲状腺微小癌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未发现明显微钙化,无明显恶性特征,因此TI-RADS评分较低。另外在TI-RADS评分为4分的结节中假阳性结节占21个,分析误诊原因,发现此类假阳性结节中大部分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回声不均匀甚至发现微小钙化灶,因此提高了TI-RADS评分。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预示着生物学行为会有侵袭性的特点,但在良性病灶中,由于炎症和淋巴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亦会出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情况,且由于营养障碍、钙化结晶形成、滤泡萎缩等原因,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有时可出现大片的钙化,也可出现小片区域的钙盐沉积,甚至微钙化[9]。所以良恶性结节在灰阶声像图特征上的重叠性给鉴别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超声弹性成像后,其中15个结节弹性成像评分 <3分,提示良性,与病理诊断相吻合,说明弹性成像评分法对于甲状腺微小癌的TI-RADS分类诊断标准可以起到更好的补充作用[10]。

超声弹性成像为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最早由Ophir等[11]首次提出,通过对组织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或剪切力,使组织发生形变,从而获得组织内部的弹性特征信息。该技术的特点是能够反映声阻抗相同而弹性系数不同的组织特点,完全不同于传统二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12]。由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内主要为滤泡及胶体成分,故质地较软;而恶性结节内癌细胞呈乳头状生长,分化程度不一,间质富含纤维及血管,富含砂粒体,故质地较硬。超声弹性成像通过对结节软硬度的判断来鉴别结节的良恶性。Bojunga等[3]对639个甲状腺结节的弹性声像图进行Meta分析,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0%,而本研究中弹性成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91.8%,结果与之基本吻合。在应用弹性成像时,应注意可能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影响因素。本组中出现假阳性结节13个,假阴性结节8个,分析原因可能是甲状腺良性结节中出现钙化、纤维化或玻璃样变而导致结节硬度增加,评分偏高出现假阳性;而部分恶性结节内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等使结节硬度减低,导致弹性评分偏低出现假阴性,并且甲状腺位置表浅,加压时容易受到颈部大血管搏动及呼吸影响,不能准确反映结节硬度情况[12]。因此单纯根据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来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会有一定偏差。但与TI-RADS分类评分相比,弹性成像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本研究中弹性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IRADS分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的ROC曲线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Unlütürk等[13]的报道相符,该研究认为弹性成像与传统灰阶超声相比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并无明显价值。

TI-RADS与弹性成像联合使用,在超声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结节内部硬度的信息,形成新的联合诊断标准,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节数较TI-RADS明显减少,但仍然有5个假阴性结节及10个假阳性结节。假阴性结节中有2个为滤泡状癌,滤泡状癌的主要组成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通常滤泡小,分化好,癌组织内无乳头及砂粒体,间质内含较丰富薄壁血管,类似正常甲状腺组织,质地较软,因此弹性评分较低[14]。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TI-RADS分别提高16.6%、8.7%、11.2%,说明灰阶超声与弹性成像结合后能明显提高恶性结节的检出率,该结果与Trimboli等[15]的Meta分析结果一致。

上一篇:餐厅经理助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年终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