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超声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深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发展到三维、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新型技术,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特点、类型、应用范围,进而从系统、信号、设备、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第一篇:超声医学论文范文

福建省超声医学发展与展望

[摘要]该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福建省超声医学发展史,从人才培养、临床应用和科研成果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学科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为了适应福建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超声医学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发展福建省

1发展历程

1.1 超声技术的应用回顾

1961年,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附一医院)、福州市二医院首先开展A型超声诊断疾病工作,以后向全省逐渐推广应用。1972年,美国SON’ a ciiang副教授来福州举办“超声显像诊断”学术讲座,与会者很感兴趣。

1973年根据外宾赠送给福建省立医院60年代的一维M型超声心动图结构图纸,省立医院以此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合作研究,1974年研制出简单一维M型心动图模式,以后又与福州大学无线电系合作对仪器模式进行改造,在福建省立医院作临床应用,检查某些心脏疾病,总结检查的病例撰写出论文,于1978年获得科研成果奖。1975年,林礼务医师与厦门医疗仪器厂、中山医学院吴育添教授合作研制M型超声心动图,并于1976年用于肺心病检查。1976年省立医院陈仁彬筹备成立福州地区超声学组,并担任组长,每周定期举行讲座、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1980年,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成立,陈仁彬、曾文质被选为委员。

1979年,福建省龙溪地区医院(现为漳州市医院)引进日本Aloka SSD-202超声显像仪,由沈明医师进行临床应用。1980年福建省卫生厅引进3台日本日立EUB-22超声显像仪,由省人民医院(现协和医院)林礼务、福建省立医院陈仁彬及厦门市第一医院用于检查肝、胆、脾、胰、肾以及妇产科等疾病。1981年底,福建省卫生厅委托林礼务举办福建省第一期二维超声学习班,25名学员后来均成为各医院超声骨干。1981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黑白二维超声心动图仪检查心血管疾病。随后黑白超声逐渐在全省推广普及。

福建省立医院于1978年在省内最早开展了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和诊断工作,1982年成立了超声心动图研究室,1983年省内首次引进一台美国Smith Kline二维超声心动图仪器,并开展了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检查、诊断和研究工作,1985年引进日本东芝SSH-40A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与研究。福建协和医院1984年引进美国先进的MARK-600多普勒与二维超声仪,1986年引进东芝Toshiba SH65A超声心动图仪。1989年,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引进美国惠普1000型彩超诊断心血管疾病;1990年,福建协和医院在省内首先引进全身彩超Acuson-128。随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全省逐渐普及。目前,福建省县以上医疗单位普及了彩超,50%以上乡、镇医院拥有彩超,100%乡镇以上医院拥有黑白B超。

福建省立医院郭薇主任1995年使用TOMTAC首先开展心脏超声脱机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引进PHILIPS-7500进行心脏超声实时三维重建工作。2003年,协和医院应用TOMTAC进行腹部及浅表器官三维重建工作。2005年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引进PHILIPS V730开展腹部超声三维重建工作。2004年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眼科三维超声工作。至2008年底,我省拥有GE-VIVID 7 DIMENSION、PHILIPS IE-33等实时三维超声系统16台。

1.2 福建省超声医学的临床及科研总结

全省有3000多医务工作者从事超声医学工作,其中博士学位21人,博士生导师5人,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有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分别是陈良龙、林礼务、薛恩生、吕国荣、黄子扬、叶真、陈江华。福建省已培养博士7人,硕士40余人。

近十多年,我省各医院超声医学工作者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疗法,许多项目居于全国前列。

(1)介入性超声:1985年,省肿瘤医院任永富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1988年,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叶真主任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并开展术中超声工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自动组织学活检的技术改进和临床应用,其可调式负压抽吸式自动活检装置获国家专利局审批的实用新型专利,并于1996年度荣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省立医院郭薇主任首先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第一执笔人: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1999年协和医院陈良龙等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封堵临床工作。附属第一医院叶真等开展彩超导向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2)腔内超声与术中超声:福建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89年始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对前列腺解剖(带区分类)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开展术中超声检查,获得良好效果。199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开展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并进行前列腺带区解剖和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自动活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2004年8月厦门第一医院首先引进并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现在我省开展该检查的医院有:附属协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及厦门中山医院,协和医院病例较多,为4~5例/月。1990年协和医院叶真等在省内首先开展经阴道超声检查工作。

(3)化学消融及射频消融:1992年~199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国荣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经皮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和胰腺假性囊肿置管引流和硬化治疗,以及超声引导选择门脉内无水酒精栓塞治疗肝癌;1995年与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曾超英联合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间质性激光动力学治疗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1996以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瘤内注射醋酸和热生理盐水治疗以及脾化学性消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999年附属第一医院陈玲等首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1998年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回国后,将超声介入治疗肝癌作为研究方向,首先提出无水酒精量化治疗肝癌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林礼务等的“肝癌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声学造影:1976年附属第一医院陈济添等双氧水右心造影,1990年福州总院王鸿等开展CO2心肌灌注;1988年省立医院郭薇等开展应用高压氧心肌灌注超声显像诊断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4年省内开展应用第二代造影剂开展肝脏疾病超声造影研究。目前我省开展心肌声学造影有总院、协和医院等,开展肝脏等腹部器官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有协和医院、附一、附二医院及省立医院。

(5)胃肠超声:1985年起,省肿瘤医院任永富等开展了胃肠超声的系列研究及检查工作,该研究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非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前后癌肿部位及转移灶大小等复查对照,提供疗效依据。该成果获1991年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省立医院潘秀珍等开展超声胃镜检查工作。

(6)浅表器官超声检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薛恩生等自1990年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阴囊疾病进行研究与诊断,2001年列入卫生部第二批十年百项成果推广项目。于1998年、2001年分别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薛恩生现为中华超声医学会小器官学组副组长。协和医院叶真(现在附一医院)等开展了舌癌的超声系列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立医院翁秀云、林宝仁合作的“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及前路摘除术”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外周血管:省立医院林宁等在省内首先开展血管内皮超声检查研究。

(8)胸腔及肺部超声:武警福建总队医院程进铿,“B型超声诊断中心型肺癌的研究”、“转移性胸膜肿瘤的超声诊断”及“肺癌声像图的诊断与分析”分别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

(9)TCD:我省附属第一医院吴钢为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0)胎儿超声心动图: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超声产前诊断重点为胎儿心脏超声诊断方面,于1996年在国内首创唯一的“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目前围产期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中心已更名为“中国人们解放军全军优生优育研究所胎儿系统畸形诊断中心”。开展工作为:胎儿系统畸形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早孕颈项透明层检查(早期染色体异常检查)、胎儿畸形的介入性超声检查(脐血、羊水)、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药物干预及治疗评价、胎儿房性早搏的常压氧治疗、胎儿医学门诊及新生儿心脏病随访,近10年来举办国际、国内、军内专题研讨会4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及2005年举办省级和国家级胎儿超声心动图筛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宫内缺氧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领先项目有: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穿刺、经腹穿刺取绒毛、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胎儿畸形及宫腔畸形、超声引导下异位妊娠介入治疗。目前我省产前诊断机构为: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11)基础研究:福州军区总院,开展耦合剂加热器研究并取得专利;福州军区总院朱建平开展超声生物效应研究。协和医院陈良龙等超声造影剂的研制。协和医院陈良龙、李金国等超声图像计算机处理及冠心病定量诊断系列研究。1987年,协和医院林礼务等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声学衰减仪,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立医院林皓平等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制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机处理系统。2005年,吕国荣开展了宫内胎儿(羊)缺氧的超声诊断基础和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ei指数,在宫内缺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提出了宫内缺氧与日后成人慢性疾病发生相关的理论。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SCI源刊物。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作者积极从事科研工作,1981年至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8项,有500余篇科研论著在全国及国外刊物发表。出版专著20余部,重要的有:林礼务主编的英文版《Practical Clinical Ultrasonic Diagnosis》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于Singapore, Newjersey, London, Hongkong出版,1997;林礼务主编的《腹盆部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谱》,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林礼务编著的《超声介入无水乙醇量化治疗肝癌研究》,2007年由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张善驷编著的《超声心动图学操作技术与诊断》,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陈仁彬主编,林新霖、陈传元副主编的《实用超声诊断学》,1996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等。

1.3 福建省超声医学专业组织的发展

1984年衡山超声会议上,陈仁彬、曾文质与全国超声界知名人士响应郭万学倡议,发起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并当选为委员,陈仁彬连任二、三届理事和常务理事。在全国总会郭万学会长和省科委、省科协支持关怀下,由陈仁彬筹备主持,于1987年2月在福州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超声学术交流会,成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福建分会。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推选陈仁彬为会长,张善驷、颜普明、陈春光、陈令贵为副会长。陈仁彬连任第二、三届理事会会长。

2001年,因年龄原因,陈仁彬教授辞去会长职务,在第四届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陈良龙为会长,陈仁彬为终生名誉会长。2006年,换届改选成立第五届理事会,陈良龙继任会长,李建卫、叶真、吕国荣、薛金发、王鸿为副会长,李金国、阮琴韵为秘书长。学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

1987年,由林礼务筹备主持成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林礼务为主任委员,陈仁彬、王敦德为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医学会现任主任委员为薛恩生,郭薇、叶真、吕国荣、朱建平、林晓文为副主任委员,何以敉为秘书长,林礼务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

2004年,福建省卫生厅成立超声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为林礼务教授,林新霖教授任副主任委员,薛恩生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省质控在超声医学规范化、超声人员及超声设备准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展了“福建省超声医学执业人员技能水平考试”,促进了福建省超声医学规范化的进程。

2000年,福建省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并挂靠福建协和医院,林礼务教授任所长,薛恩生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以来开展超声介入等多项研究,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为福建省超声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2今后展望

虽然我省的超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需继续努力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三维、四维成像技术。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三维超声成像普遍应用于临床是必然的趋势。三维和四维成像技术在产科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领域,通过空间成像显示胎儿,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多平面三维超声和胎儿心脏三维超声的应用,为胎儿内脏器官的全面评价和观察提供了条件。

2.2 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被称为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之后的第三次革命。特别是最新型造影剂的问世,极大的推动了肝脏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作用。如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肝癌、血管瘤、肝脓肿等)和肝脏介入性治疗(术前了解肝内病灶的良恶性、病灶数目、大小记忆病灶内血供情况;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术;术后造影有助于对疗效的评价)。

2.3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临床应用。HIFU技术是继激光刀和Χ刀之后的一种新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的肿瘤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安全、有效而又能保全健康组织。

2.4 心脏领域的超声新技术。它们包括:多普勒组织成像、自然和二次谐波、冠脉血流成像、解剖M型超声、心肌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应变和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化分析、心腔内超声等。

2.5 超声介入的新技术。各类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改良及微波消融的新尝试;各类脓肿尤其是结核性脓肿、重症胰腺炎、胸腔食管瘘等难治性脓肿的穿刺引流;心包填塞尤其是医源性急性心包填塞急救引流;胆管(囊)、肾盂穿刺造瘘引流;肝脏良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性、位置特殊、体积较大血管瘤的微波和射频消融;甲状腺、甲状旁腺良恶性肿瘤微波与射频消融;浅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乳腺良性肿瘤和皮下脂肪瘤的负压吸引旋切;各类穿刺活检尤其是大血管旁的微小淋巴结穿刺活检。

2.6 超声光散射乳腺显像技术。该新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诊断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

课题组成员:

1、陈良龙,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2、李建卫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3、叶真 ,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4、吕国荣,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5、王鸿,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州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6、李金国,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硕导。

作者: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第二篇:医学超声诊断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深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发展到三维、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新型技术,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特点、类型、应用范围,进而从系统、信号、设备、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 超声诊断 发展 趋势

1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概述

1.1 概念

医学超声,是结合医学、声学、光学及电子学等学科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医学超声,具有医、理、工科三结合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广泛,因此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医学超声诊断,是医学超声的组成之一。超声会在人体中传播时所产生反射或透射现象,利用这些反射回声或者透射声所构成的不同声像,达到检查病变的目的,便是医学超声诊断的原理。

1.2 特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对人体软组织良好分辨能力的特点,因此对识别生物组织的微小病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3 优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以下优势:

(1) 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性检查技术;

(2) 更为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层次清楚;

(3) 可以动态地实时显示;

(4) 显示管控结构;

(5) 对小病灶,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6) 对病灶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能够进行测量大小;

(7) 对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所引起的病症性质以及部位判断准确到位;

(8) 功能性检测;

(9) 進行动态随访观察;

2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主要类型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根据脉冲反射技术的不同,可以进行区分为A型、B型、D型、M型及V型。因此,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2.1 A型超声诊断

超声束在以线状路径穿入人体后,会在不同的组织界面上产生相应不同强度的反射效果,并且组成由不同距离及幅度的回波组。

A型超声诊断技术,便是利用回波组曲线中不同反射波的位置、幅度以及组合状态等参数,进而分析目标部位组织的结构状态,从而判断有无异常,发现疾病。

2.2 B型超声诊断

B型超声诊断技术,俗称B超,是当前应用最为广大,最具影响力的超声检查技术。

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声束刺穿人体时,利用不同组织所构成的界面、组织内部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以及光点的明暗反应其强弱,进而由这些不同的光点有序地排列而组成不同切面的图像。

B型超声诊断技术所采用的影像技术,是以人体被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所形成的,属于形态学诊断。该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上一般应用于肿物等引起局部结构明显改变的疾病。

2.3 D型超声诊断

D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利用超声射束在目标体中反射回频率改变所产生的超声波。所产生的超声波可以通过音响或者曲线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D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运动器官或者流动体液等部位疾病,诸如心脏、血管及其中流动的血液。

2.4 M型超声诊断

M型超声针对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了慢扫描锯齿波,使得光点能自左向右缓慢地进行扫描,心脏不同组织收缩以及舒张所形成的活动曲线。

M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领域,能够把人体内器官的运动情况展现出来。

2.5 V型超声诊断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将B型二维图像技术与C型图形技术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超声技术。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可以取得目标检测对象的横、纵、额等三方位的立体断面,因而立体的位置信息更为准确,信息量更为丰富。

V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小病灶的诊断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辅助作用。

3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从部位以及疾病诊断范围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部位

目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部位中:

(1) 头颈部位:可以应用超声诊断技术,诊断人体颅脑、颈部、眼内及眼眶内、颌面部、甲状腺以及淋巴结等部位的疾病;

(2) 胸部:在医学上,主要应用于乳腺、心肺、胸腔、胸膜、胸壁等区域;

(3) 腹部:主要包括腹腔、腹膜后以及肝胆脾肾等,同样还包括人体生殖系统,诸如前列腺、子宫、卵巢及其附件。另外还可应用于腹部胎儿的诊断。

(4) 血管:人体内全身各部位内脏及外周血管,均可应用超声诊断技术。

(5) 关节及软组织: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可应用于人体骨骼关节及软组织检测;

3.2 诊断范围

(1) 人体组织及脏器疾病:用于诊断不同部位组织以及脏器所产生的急性炎症、脓肿、囊肿、积液、结石、异物、肿瘤及空腔脏器所产生穿孔问题。

(2) 血管疾病:用于检测人体全身各部位所产生的动脉硬化斑块等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问题;

(3) 心脏疾病: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心脏疾病问题,比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4) 妊娠:对于胎盘、早孕等拥有不错的诊断作用。

4 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主要从系统、信号、设备及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

4.1 系统发展趋势

(1) 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

对现有系统性能进行全方面地提升,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医学超声临床诊断的需求。探查深度、空间分辨率以及成像帧频等不同指标的提升,均是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医学超声诊断工程技术人员奋斗的研究目标。

超声诊断专家指出,可以通过改进医学诊断成像系统中信号检测方法,以及应用更为先进的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能够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得以改善系统性能的相关指标。

(2) 全面应用数字编解码技术

数字编解码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从雷达应用成功地复制至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采用数字编解码技术,能够对超声成像系统中“空间分辩力”、信噪比、与超声波的“穿透能力”间的矛盾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我国已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此项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成功地研发出超声伪随机码彩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此项技术在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应用的研究已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

(3) 引入新的成像参数

在医学超声诊断研究历史用,不同的阶段揭示出新的隐含信息,得以应用新的成像参数。从幅度信息,到多普勒频移信息,再到谐波信息,均是新的成像参数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的成功应用。

在当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小组致力于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在国内,也有高校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新的成像参数研究工作,将会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趋势之一,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以最新发现的超声吸收及衰减参数为成像参数的新型超声波成像系统得以推向市场,便是该项技术研究的成果。

(4)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是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以及从应用单一诊断设备角色成功衍变为介入诊断的角色。

结合射频介入消融技术,正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新的应用范围。该技术,在进行超声扫描的同时能够并行完成血管消栓手术,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提升。

4.2信号发展趋势

(1) 软件超声技术

最早的阶段,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更多地依赖于硬件,功能更为单一,种类繁多,不利于在医学领域深入地应用。

进入上个世界90年代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大量节省硬件成本以及系统空间,并且往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将借助全数字化波束,结合高速计算机运算技术,更为深入地应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技术,从而达到大量节省后端硬件成本,增加灵活性的目的。

(2)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应用了不同的信号传输技术。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采用的信号传输方式。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信号处理方面将主要采用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大大地降低信号的损耗程度,提高检测信号的准确性。

(3) 一體化超声成像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推行国际化的应用标准。随着DICOM3.0国际标准的建立,使得不同的医学成像设备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图像传输、信息交换以及联合会诊均成为现实。

在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范围内,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成为主流。致力于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有利于各项后续跟踪工作,并且能够推进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4.3 设备发展趋势

(1) 硬件集成化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硬件集成化是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硬件集成化对于降低医学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缩小设备的体积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

超声诊断设备的小型化,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拓宽。在过去的时代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由于设备灵活性所限,更多时应用于门诊或者临床应用中。

而随着硬件集成化的不断提升,超声诊断设备更具灵活性,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走进急救室、野外作业以至军事应用领域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2) 软件模块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软件模块化日益成熟。软件模块化的发展,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对软件进行可配置化的操作。不同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得以明显提升,带来更强的可维护性。

在当前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中,超声诊断设备慢慢地往硬件功能软件化发展的趋势,大大地降低了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而软件模块化,使得超声诊断技术应用各具模块化,明显地增加了超声诊断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对于未来的升级改进有积极的意义。

4.4 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医学超声诊断已经拥有五十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应用技术。随着医学技术、声光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应用技术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1)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说是当前超声诊断技术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突破。该技术能够获得三维空间上的图像信息,对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技术所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可以说是未来临床超声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简单地细分为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不同的三维成像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一般而言,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非活动性的脏器检测过程中,而动态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及活动动态。

静态三维成像技术,是利用二维探头实现旋转或扇扫扫描效果,并且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获取若干的切面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内进行图像重建,所产生的图像具有清晰、边界清楚,立体感强等特点。可以用于向医生提供相关病症的空间位置及三维形态,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在静态三维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参数,并可达到准实时的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速度参数,则便可实现实时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对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清楚地观察到心脏内部不同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信息以及血流动态。

(2)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

寬景超声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内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将常规的实时灰阶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对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有着明显的完善作用,同样对未来超声CT的研究和深入应用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探头的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二维切面图像,再结合计算机的图像重建技术,从而拼接成为具有超宽视野的连续切面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也被称为超宽视野成像技术或者全景超声成像技术。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能够提供更为完好的层次结构以及空间关系,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能够准确地定位,管道结构也能够较好地展示出来。但是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受到组织或者器官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所干扰,影像图像的清晰程度。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目前在临床医学中所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胸部、妇产科以及小器官领域,同样适合于躯干肌肉、周围神经诊断。

(3) 分子影像技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分子影像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得以正式提出及应用。该影像技术从细胞和分子的层次入手,确定并描述活体生物过程的新型成像技术。

与传统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有所不同的是,分子影像技术更多的是对引发人体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异常进行分析,而并非对细胞或分子异常所导致的结构异常进行分析,因此更具备前瞻性,能够更早地发现及确定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愈的过程给予全新科学性的认识。

分子影像技术,利用超声在人体分子内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对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比。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人体心血管或者肿瘤等方面的诊断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对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

分子影像技术,是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成果,被认为是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未来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发展区域,同样也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随着医学、信息、物理技术等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医学临床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新型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陈思平. 医学超声影像产业现状和发展[J].应用声学(第24卷第4期) 2005(07).

[2]宋志仪. 浅谈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如何适应医学影像数字化的高速发展[J]. 中国辐射卫生,2013,06:742-745.

[3].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会议通知[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1:699.

作者:陈明霞

第三篇:基于医学超声课程探讨新型教学法

[摘 要] 目的:对MOOC结合教师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医学超声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寻求一种适合医学超声教学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04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6 级53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017 级51 名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MCT教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实验组考试成绩得分(79.88±7.610)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得分(76.68±8.69) (P=0.048<0.05)。结果显示MCT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论:在医学超声教学法中采用MCT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鍵 词] MCT;传统教学法;医学超声

医学超声是基于物理声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1],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超声诊断的认识和理解,是目前医学超声的教育者需要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MOOC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本研究以MOOC结合教师辅助(MOOC Combined with Teacher assistance,MCT)的教学法对比传统的教学法,通过比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6级和2017级学生的医学超声课程的教学效果来探讨两种教学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6级和2017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0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6级学生作为对照组,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的53名学生有19位女生,34位男生;年龄在20~24岁之间,平均(21.45±0.85)岁;其中有37人来自江西省,3人来自广西,山东、山西和陕西各2个,上海、四川、浙江、福建、贵州、河南、江苏省各1人。实验组的51名学生有18位女生,33位男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21.22±1.06)岁;其中有43人来自江西省,2人来自浙江省,上海、陕西、福建、广西、贵州、河北各1人。

(二)研究方法

2016级和2017级学生均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医学超声课程,两组学生的线下教材统一采用上海交通大学牛金海主编的《超声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教材。

对照组采用的传统教学法,以书本、课堂和教师讲解为中心,解读超声图像和报告为辅,课后完成课外作业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的是MOOC结合教师辅助的方式(MCT),教学过程实施如下:(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课程内容以MOOC的方式进行,学生自由把握学习的时间。(2)教师开设网络答疑课程,专门为学生答疑解惑。(3)教师每周布置课外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上交,习题解答安排在答疑课上。

(三)教学效果评价

应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验,给出测验的合理成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验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基础题60分,拓展题40分。

(四)统计学处理

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均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选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学生各类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5为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年龄和地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数值化

对非数值型变量进行数值化有利于后续的统计学分析,本文将男女的性别和地域分别数值化,其中规定性别类目中男性数值为1,女性数值为2,地域类目中为了降低地域的复杂度,规定江西省数值为1,其他省数值均为2。

2.性别、年龄和地域的差异性分析

对数值化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由表1可知,在性别差异性分析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953>0.05,可以判断两组样本的性别差异性不显著,即性别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可以忽略。同理可知,在年龄和地域差异性分析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210和0.079,均大于0.05,即说明年龄和地域差异并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后续分析所得结果都是由教学方法不同导致的。

(二)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总体影响

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用了传统教学法和MCT教学法,对两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的期末测试,相应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2016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6.68±8.69,而2017级学生的成绩为79.88±7.61,很明显2017级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2016级学生,说明2017级在MCT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优于2016级学生的传统教学法下的教学效果;由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P=0.048<0.05,说明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即MCT教学法要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2.两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影响

作者:易晨

上一篇:汽车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