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规划

2024-04-11

长远规划(通用8篇)

篇1:长远规划

云南省法院文化建设长远规划

法院文化建设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计划地营造“法院文化建设”的气候。云南高院基于历史和人文的深厚积淀,审时度势,提出了云南法院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司法理性、人文精神与公正、文明的作风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法官整体素质,确保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宗旨,以培育法院精神、更新司法理念、强化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为方向;以打造法官形象、营造和谐氛围为基础;以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为保障,努力提高法院裁判的公信力。

我们在推进云南法院文化建设中,注意处理好几个结合。一是法院文化建设要与提高人的素质发展结合。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把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境界作为第一要务。人的素质、境界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根本性标志。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法官的主体地位,力求把实现法院的整体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二是法院文化建设要与建设学习型法院相结合。法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真正使学习成为生活,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院文化建设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出一大批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的优秀法官。三是法院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结合。法治包括着内在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法院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现实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理念更新的过程。法院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密结合,要培养法官队伍具有共同的法律信仰,强化审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四是法院文化建设要与规范的制度建设相结合法院文化是以管理为目的的和以文化为载体的有机结合,法院文化必须通过制度的建立,引导法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法官真正从灵魂深处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质、德化于社会。五是法院文化建设要与法院改革相结合。要通过深化改革,通过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作用,确保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改革的预期效果。

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实际,必须善于策划,找准着力点。一是要把握法院文化的基本特征。法院文化具要突出法院的职业色彩。比如,在法院大楼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法院的法律属性与文化内涵,法院的建筑不是简单追求奢华、气派的一堆堆钢筋水泥,而应该是赋予了生命和灵魂。如果把法院盖成宾馆,无论怎么豪华,都很难显示法院的法律品位和文化特色,二是要注重培养法院的精神或传统,这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法院的内在精气和独有魅力,是法院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法院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关键是增强法官依法办事的职业理念,根本是提高法官执法为民的职业意识,重点是要提升法官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方向是营造法官团结务实的职业氛围。三是要注重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法院文化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再先进的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否则这种理论就只能是一种玄学。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法院文化建设庸俗化,重视外在的设施建设而忽视内在的素质教育、精神的培养,一是要避免抽象化,故弄玄虚,把法院文化与法院工作与建设实际相脱离,空谈理念、价值,缺乏可操作性。四是注重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法院文化建设不能见子打子,就事论事,就审判说审判。必须在战略发展上应有所超前,要有方向的带动,要管长久。要从高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处,远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才能找到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在建设途径上,要从实际出发,吃透院情,找设思路,既要考虑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问题,又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逐步推进。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理的东西要继承,对外来经验、做法要批判地吸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五是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相结合,法院文化建设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抓住龙头,带动全身。对重点建设的方面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同时,也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先易后难。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妥善运作,必须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营造内外合作发展的环境。

荣誉永远属于过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下一步,云南高院将继续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加强建设。我们将逐步实现从单一的平面媒体的宣传模式向多元化的立体化媒体的宣传模式转变。借省委政法委关于加强政法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以电视媒体作为突破口和重点,整合全省法院的力量与资源,开办宣传法院、法官、审判的专栏,进一步增强法院宣传的效应。我们将逐步实现从小而多的单纯追求数量的宣传理念向大而精、以质量与影响力取胜的宣传理念转变。在办好现有的专栏的基础上,加强与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有关刊物的联系与沟通,精心策划一些共同关注的新闻宣传报道,实现借力宣传,增强宣传的深度、力度、广度。继续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举办全省法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使新闻发布更加常规化,更有质量,加强法院院史陈列室、法院文化墙等文化工程,充分反映云南法院建设的历史和成就,展示人民法院的光荣与梦想。此外,我们还将组织法官撰写反映云南法院文化建设的专著,出版一系列的调研成果,在适当的时候策划召开一次法院文化建设研讨会。策划一次类似“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之类的法院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同时组织一次全省法院的文艺汇演活动,通过出典型、出精神、出经验等方式,开创云南法院工作的新局面,提升云南全体法官的新境界,展示云南法院的新形象

篇2:长远规划

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因为长远目标是前进道路上的最终方向。而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就更不能没有自己长远发展规划了。因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人情况分析。

我从09年9月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仅有一年多点的工作经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班级的经验,让我在教学工作中,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我仍担任初二班的班主任,并且教初

一、初二的数学课。虽然教学任务不轻,但我认为,没有压力,也没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会做好这些工作。当然,我知道,我还有更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因为学生的情况一直在变化,教材的内容也可能改变,教学的方法更需要优化,这都要求我善于学习。

二、发展目标。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知识。工作中,严格的规范班级学生的行为,落实学校的常规要求,培养出懂礼貌的青少年;细致研究教学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不断探求、感悟、反思,使自己逐步成长,成长为一名多方面发展的优秀教师。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多读书。

在中午休息和晚上休息的时候坚持读些和教育有关,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要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书,长时间,就会有巨大的进步。

2、多听课。

平时在完成自己课堂教学后,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他们那里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由于现在学校原因,还要多从网络上听课,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讲教学内容的。

3、多和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教学经验,而这正是老教师具有的。因此,需要我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从和他们的交谈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

4、多反思、总结。

只要教学存在,反思就存在。但很多时候却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就导致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本学期我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发展,让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5、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

我要牢固地树立服务的思想:为学校服务,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服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家长服务,沟通学校和家庭,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好帮手。

2010年11月

篇3:长远规划

《中国教师》:近年来, 社会上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增强, 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高潇怡:留学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 现在很多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一问题。什么是低龄化?我认为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毕业之后不在国内读大学以及出国留学者普遍年龄的下移。在2011年《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分析》中, 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 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 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 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这些数据体现了21世纪以来, 留学日益低龄化是中国留学的新特点之一。所以, 我认为低龄化就是年龄的下移, 以前更多的人出国读研, 现在是出国读大学, 读高中, 甚至下移到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出国受教育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 2005年以来我国中学生去美国读书的数量增长了10倍, 这表明了低龄化出国留学现象的存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 中国家庭在客观上对教育可选择的权利和余地越来越大, 很多家庭有实力和条件让孩子出去;二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家长对目前的教育质量有不满意的地方, 有些家长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如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或者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学时更好地与国外的环境对接, 为更好地适应提早做准备。所以, 我认为客观上物质条件的成熟和主观上家长需求的转变, 促使他们的判断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就业形势的驱使。在我们的年代博士毕业可以在高校工作,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无疑是造成低龄儿童出国留学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的经济实力,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 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孩子观念的转变。很多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在理念上对国内教育不完全认同, 他们认为国外教育有一定的优势, 所以即使经济上有一定负担, 也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愿意给孩子选择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出国时存在着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大家都在送孩子出国, 自己有条件和实力, 所以也送孩子出国。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国内外教育和孩子的未来规划进行慎重的考虑, 很多家长甚至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我们先抛开出国读书的利弊之争, 孩子在没有任何经验判断和选择的情况下, 从小就出国读书, 很多是家长的主观想法甚至是功利性目标, 这种情况下送孩子出国留学可以说是缺乏判断和了解的举措。还有一些家长是盲目的攀比, 非常理想化地认为出国就是一条黄金大道, 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道路, 有的甚至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 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背负很重的经济负担, 出国之后压力很大。所以, 我认为这一事情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教师》:有人说低龄留学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出国留学现象在历史上也存在过, 如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一些幼童出国学习机械、造船等技艺。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弱势的地位, 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走向西方的, 所以留学指向教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至于中国教育质量, 以及怎么看国内与国外的教育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说留学低龄化的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有问题。我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确实反射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比如评价问题, 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 从幼儿园开始, 个别教育存在机械、刻板、学生负担过重等现实, 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完满。然而这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客观的原因, 比如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 优质教育的普及和实现需要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的优势, 它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我的孩子在美国受过一年教育回来之后, 认为在有些知识上, 国内的知识更集中更有体系, 给自己的信息量更大, 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不错的。

在处理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包括美国, 他们近年来也在探索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和累积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教育都是问题, 没有好的地方, 这不客观, 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 在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国情, 比如在班额上, 很多小学班额是40~50人, 美国的班额是20多人, 这是受客观的背景和条件制约的。

从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说, 出国本身无可厚非。即使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好了, 我们仍需要出去。某种意义上, 中国的教育好不好跟我们的孩子出去不出去之间存在着联系, 但还存在着出去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享受国外好的教育, 以此来规避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我认为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 比如性价比, 中国的一些家长会投入很多钱到孩子的教育中, 但是孩子毕业后, 从长效来看, 教育投入并没有和教育产出平衡。此外, 我认为让孩子出去留学还有一个教育多元化的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考虑,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应考虑孩子自身的动机和意愿, 有的孩子不愿出去, 家长还是让他们出去, 这就违背了孩子的意愿。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低龄化, 意味着孩子很小就要和父母分离, 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挑战, 这对身心尚处于发展期的孩子来说, 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高潇怡:低龄化出国留学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挑战, 其中就包括送孩子出国是不是越小越好这一问题。从孩子自身的语言学习、价值观认同出发, 早点出去可能比较容易衔接, 但是在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存在着个体差异, 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试压力的能力各不相同,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 这对孩子身心的适应、人身安全都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我接触过不少的留学生, 有些是小学生、中学生, 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国外的适应情况很多样, 例如有些孩子寄宿在美国的家庭中, 不适应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 文化认同、相处方式不是特别好, 就会有很大压力, 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居住环境, 还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这时期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 面对陌生的环境, 不仅在学习上有压力, 地域上的变动和不同文化导致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自身被接纳的程度, 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和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感紧密联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 加上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就可能产生心理压力问题, 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出现焦虑、社交恐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 在出国问题上,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和想法。第二, 我们要考虑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第三, 家长要帮孩子提前做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了解、体察、关注孩子的适应状况, 并给以帮助。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在前期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前期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 进行短期体验, 以此来检验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 要让他们出国, 家长要多加注意, 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准备非常必要。此外, 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都应该做准备, 因为面对挑战, 准备得越好, 遇到的困难就越小。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敏锐地关注孩子面对的挑战,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这十分重要。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的低龄者们, 没有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如果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 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现象, 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高潇怡:出国之后接触到的是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文化, 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文字会慢慢地随着国外教育的熏陶发生改变, 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有些人就会顾虑我们的文化传统会不会丢失,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方面, 我认识的一些华人朋友做得就很好, 他们的孩子虽然在美国出生, 在美国生长和接受教育, 但他们却十分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孩子在6~7岁之前语言文化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国内的孩子不存在母语的问题, 初高中出国后, 他们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 其读过的书, 在出国之前接受的文化, 都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产生影响。我认为孩子出国后, 可以让孩子同步关注国内的情况, 不放弃中国的一些东西, 比如通过读书、关注国内新闻和发展, 与国内的亲朋好友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创造条件, 通过中国的节日, 实现双方的同步, 达到让他们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也很重要。

文化认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出国后通过接受不同的文化, 慢慢地对文化有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通过比较, 形成更适宜的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 孩子会深刻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好的精华, 西方文化中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 要把这些文化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 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单单是学习语言和接受教育, 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其有机会感知不同的、多元的东西, 开阔视野, 形成适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深层的一种积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亲身经历的感受在思考问题上会更加深刻, 比如, 对美国的认识, 孩子会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知, 他们会了解到美国并不是完美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文化的接纳, 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会形成适合自身的积极的态度, 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师》:低龄出国留学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需求,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增长。对此, 我们如何给予合理引导?

高潇怡:经济条件的许可使得家长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教育也逐渐地国际化, 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 家长可以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谨慎, 很多家长认为钱花了, 国外教育是好的, 就给了孩子好的教育了, 这其中可能忽视孩子的主观意愿。家长并没有了解孩子的需求, 并没有考虑他们是否能适应国外的生活, 融入国外的文化, 能不能形成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和判断, 而这些方面相对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更为重要, 也是家长要时刻密切关注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各异, 学习和适应能力不一样, 所以家长在选择时要慎重, 要基于孩子的生长情况、性格情况, 仔细地考虑出国留学时孩子的意愿, 还要考虑未来的去向、专业的兴趣、家庭经济实力, 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有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他们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 这对他们来说是机遇, 对将来他们个人的成长、素质的积淀、视野的扩展是好的。对有的孩子来说出国确实是煎熬, 如果家长不能注意到这一问题, 孩子在国外没学到什么东西, 回国后又不适应, 他们未来的发展就会面临困难。

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从深层次角度探讨我国教育质量这个问题。比如, 满足不同孩子的多元化需求, 开展个性化教育,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减轻孩子的外在负担, 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角度改进我们教育的模式。在长远目标的规划上, 改进教育的方法, 让孩子更喜欢学习, 更喜欢学校, 更喜欢教师。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 怎样着眼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构造, 怎样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土化为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 来满足社会对多元教育的需求。我认为国内目前有这一趋势, 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 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视野的转变, 进行的尝试, 都说明了改变在进行, 但我认为还须进一步深化。如果我们的教育改变了,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有理性的判断, 会做出合理选择的。

《中国教师》:有人认为低龄出国留学者增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有关, 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还不够, 大学就学率依然较低, 还有待提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某种程度上, 国内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国内大众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这种供需矛盾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每年招收本土大学生的比例是70%, 在美国读初高中的国际学生有20%, 给其他国际学生的名额有10%,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在美国本地上高中, 上好大学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孩子弃考, 放弃“独木桥”, 把视野转向国外的高校也是为了在同等的条件下进入更好的大学,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问题, 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 17~21岁适龄学生可能达到70%~80%, 一般国家也有30%, 目前我们国家与这样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外的大学可以说是“三角形”的结构, 宽进严出。据我所了解, 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 学习任务其实并不轻, 尤其是到了大学以后, 特别是好的大学, 压力确实很大。国外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 在学习年限上有的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反观国内, 相当一部分孩子过早地耗尽了精力和对学习的热情, 他们迫于各种压力把高考作为了人生的终点, 很多家长也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好像是完成了任务。

篇4:路网规划要着眼长远

首先,城市形态发生极大的变化。1949年的北京也就七八十平方公里,南到永定门,北到地安门,东到东直门,西到西直门。而今天的北京,空间已扩展到一千多平方公里。第二,交通流的新特点引起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包括交通工具和工程设施的创新进步、新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的建设。第三,大量新的交通问题需要研究探索。

我国大城市的路网,都是在汽车时代以前规划和建设的。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长,现有的道路网络,和现在交通的需求,互相都不适应。首先就是路网密度不够。占据较大的一块地,而必要的道路不足,于是带来交通出行的不便。

举个例子,我所属的建设部,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都是一个大院,城市道路是不能穿越的,住在大院里的人要去公共汽车站,必须从大院里走出来,一般要走十几分钟。这还算方便的,有的部队大院可能距离更长。

据我所知,北京这几年努力地增加支路,目的就是增加路网的密度,能够更方便居民的出行。可是在城区里边,特别是旧城区,大量增加支路还是有困难的。

比如,北京很多大院都是封闭管理,现在恨不得把围墙修起来,不让老百姓进去,那么怎么可能在里头通城市道路呢。另外,修支路可能破坏一些老胡同,这与保护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确实有矛盾。

今后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重视交通,北京这点做得非常好。从北京市委市政府,包括人大等,都非常重视。其次投入要很大,北京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投入了好几百亿,还不包括每年补贴给地铁公交的运营费用,北京公交几乎像不要钱似的了,票价低到这个程度,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他城市还做不到。

当然,光是以上两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规划。从我个人来讲,城市的交通首先要做好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也就是要有前瞻性。若不考虑长远,只顾当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我认为,京 28条值得肯定。现在有各种议论,特别是各种限制,让你买车也不痛快,限时行驶也带来一些不方便,但这是必要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城市交通,都是有控制、有管理的,没有完全的自由自在。

专家简介

邹德慈

篇5:学校发展长远规划

(2013--2015)发展规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改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立足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彰显教育功能优势,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决定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办学方向。

一、学校发展规划意义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教育规划,是建立在分析学校发展状况基础上,明确学校发展理念,制订学校发展目标,解决学校发展问

学校发展规划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及教育形势需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及教育大背景,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应对学校发展内外环境变化,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与方向,寻求和解决学校发展问题,凝聚师生共识,挖掘教育资源,创建品牌学校,推动科学发展而通过制度形式加以落实的规范性纲要。

二、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1、学校概况及校园环境

马屯小学历经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鲜明的教学思路。学校现占地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除小学有一至九年级外,还附设学前班一个共有学生60余人,我校共有10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500余人,专职教师20人,全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的老师占一半以上,占教师总数的50%,学历合格率达100%,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老龄化。

学校地处马屯片区中心地带,现有居民4700余人。近年来,该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量明显增加,一方面有一部分外来民工,另一方面本地居民外出打工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谋生手段。除本地学生外,还有少量农民工子弟来我校就读。

2、学校成绩及经验简介

(1)在学校创建中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帮助和支持下,加大了学校设施建设,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去年我校获得了目标考核先进集体称号。

(2)我校紧紧把握教师责任教育及业务素质提升这个学校发展关键,通过多种措施,狠抓教师责任教育,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深化教师责任内涵,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增强了学校创造力、凝聚力,打造和谐校园。

(3)注重德育,在弘扬文明和习惯养成中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健全的网络及丰富的成效。

3、学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我片区学生生源规模稳中有升,学校在班额、师资等方面的矛盾将显得更为突出,而城区外来民工和新增人口子女入学对我校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此消彼长,将严重考验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校园文化发展缺乏全校师生共识。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树立自身品牌,提高学校形象。但由于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充足,文化的发展缺乏传承,缺乏师生共识,文化创建单

一、缺乏经验。以至在学校文化创建上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活动众多,但成果不显著。因此,找准自身立足点,明确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是学校科学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3)教师素质提升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形式化等以前都是走过场。当前,学校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学习、思考、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习型组织内部自学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办公室合作、协调学习基础还未形成,学校面向未来发展还缺乏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支撑,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一)发展定位

良好品行与求真求趣融为一体,要具有内涵优势的现代化三类小学校。学校应具有开放、创新等优秀品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实现良好品行与求真、求趣的融合。学校应具有发展的前瞻性意识,必须具备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学校应具有弘扬、创新传统文明的文化意识,形成传承优秀文化与创新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学校要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支撑,广泛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学校人文氛围,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自主成长、快乐成长,具有内涵发展优势的三类小学校。

(二)指导思想

以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为指导,以学校人文建设统领全校各项工作,用责任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和谐发展,用文化凝聚学校精神,引领学校成长,全面深化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管理体制,实现引领马屯小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办学理念

办学目标:健康快乐 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教育理念:为明天思考、为将来设计、为学生终身负责。校 训:质量生存

竞争取胜

校 风:团结勤奋

活泼创新

教 风:育人为本

敬业爱生

启智求真

务实创新

学 风:勤奋学习

勤于思考

(四)分类目标

1、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围墙再建工程、学生食堂和教学设备设施,建立校园网,打造和谐校园,美化学校环境,形成富有审美气息的校园环境;

2、师资队伍:构建高效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努力打造名师队伍,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办学质量:创新德育模式,狠抓行为养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保持良好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特长,形成教学特色;

4、学校文化: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美好家园。

(二)师资队伍

1、师德教育人文化

(1)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使我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有成效、有典型;

(2)建立责任教育长效机制,推行学校岗位交流体验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责任意识,增强学校创造力、凝聚力;

(3)开展感动学校人物评选,使树身边人物,学身边人物成为学校风气;

2、教师培训校本化

(1)推进学校青年教师研修班创新发展,形成教师业务提升主体平台;

(2)根据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分层次的校本培训新模式;

(3)打造精品教研组,依托校本培训,发挥教研组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师发展多元化

(1)定期举行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技能、基本素质等竞赛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2)促进学校各学科综合发展,使各学科都有优秀的专业人才;

(3)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树立大学科观念,培养一批教师成为全面人才;

(4)打造一支学校专家型教师队伍,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组织学校骨干工作室;

4、教育科研优质化(1)完善教育科研操作程序和奖励办法,设立教育科研优秀项目奖,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2)引导教师自觉地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高通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研究型教师成长搭建舞台,且在培训经费、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5、教师评价主体化

探索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注重教师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突出反馈调节功能。

(三)办学质量

1、创新德育模式

(1)扎实推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新德育模式,使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成效、有亮点;

(2)深入做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书香校园建设,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

(3)创新班主任管理模式,充分发扬班主任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

(4)开设班主任论坛,搭建班主任交流沟通平台;

2、提高教学效益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突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2)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对话、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3)采取多种措施安排学生课余作业,深化作业改革,探索建立高效的作业模式;

3、推进艺术体育教育

(1)深入开发校本课程,以“经典诵读”、“兴趣小组”、“快乐大课间”等活动为载体,扩充课程内涵,开发艺术类、运动类、实用技能类、学科延伸类的校本课程;

(2)发展完善艺术、体育校本体系,改革传统艺术、体育竞技培养模式,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艺术体育活动,树立大艺术、大体育观念;

(四)学校文化

1、环境文化

(1)教室文化: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牌、寄语牌、班训、班风、班级特长等教室文化;

(2)墙廊文化:具有学校特色的楼梯、走廊、围墙、宣传窗等艺术设计;

2、行为文化

(1)课堂行为文化:展示课堂教学风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行为准则;

(2)教师行为文化:通过责任教育、创先争优等方式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形成教师个人修养特质;通过校本培训、组内研修、同课异构等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教学艺术特质;

(3)学生行为文化:搭建校园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引领、体艺特长培养等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水平;凭借低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留守儿童关爱等途径,规范学生行为;

(4)学校管理文化:转变管理行为,理顺管理模式,优化管理体制,形成团队协作、分工明确的现代学校管理文化,激发教师热情、激发校园活力。

3、精神文化

(1)精神文化构建:有清晰的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校风等应当共同遵循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追求。

(2)精神文化渗透:建构清楚的理念识别系统,能把精神文化持之以恒的贯彻到全校其它所有文化建设中。

五、实施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1、宣传发展规划,凝聚发展共识

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制订,充分把握学校发展理念,正确引导学校发展方向,集中全体教师智慧,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形成发展规划后,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使全体教师的行为自发转移到学校规划发展上来,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形成发展氛围,培育发展环境

深入优化学校的人际心理环境,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健全学校的组织体制和规范制度环境,鼓励教职工遵循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标准化规范,不断协调和完善学校现代管理体制;积极营造学校的科研探究环境,搭建学术舞台,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使学校全体师生在发展规划引领下,自觉完成学校各项目标;优化、绿化和美化学校的设施环境,促使学校硬件建设和人文发展相统一,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为学校的规划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3、发挥规划功能,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发展目标引导功能,高度重视发展目标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学校文化发展目标作为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分配学校资源、落实计划的重要依据。并针对规划落实情况,实行计划、总结报告制度。

完善发展目标实施机制。提高维护和执行发展目标的自觉性、有效性,共同推进发展目标的实施。加强目标执行情况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目标的调整机制。通过教职工大会等多种渠道,鼓励全体师生员工有效参与文化发展目标的实施与监督。

4、加强后勤支撑,保障规划落实

篇6:党建工作长远规划

长远规划

党的建设始终是我党的一基本原则。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我支部的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适应跨世纪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入的开展,党建工作,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有力促进我支部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便更会好的为“三农”服务,根据我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党支部的实际情况,现制定职业高中支部党建工作长远地方规划:

一、完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党建领导小组。由于人事变动,我支部对党建领导小组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充实了工作人员,为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要求大家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支部的党建工作。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各项工作。

根据我校的统一安排,我支部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认真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在政治理论学习的落实情况方面,要求全体党员

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党规党章,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党员的电教工作制度的落实。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开展党建工作和组织学习的,必须按照要求及时补课。

四、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支部书记亲自抓好创建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好党建工作的具体工作,在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采取务实可行的措施,创建五好学校。

五、强化党员干部的 宗旨意识,加强党性锤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路线,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研究。

篇7:德育工作长远规划

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理论和艺术方法为指导的思想,(两个坚持)坚持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的建设的思想。

整体思路:着手于习惯和基础,着眼于素养和做人。

德育框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

以养成教育为基调。

以主题教育为多彩乐章。

工作目标:形成“一组课题、一个平台、一个特色的亮点和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标。

一组课题:“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研究”

“队校式小干部的培养与研究”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分析与研究”

一个平台: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素质教育理论等

制度保证:管理制度教育制度

骨干队伍:优秀学科教师及班主任

阵地建设:广播站、校报社、宣传栏

小干部学校

网络:基地网络:德育基地和劳地基地

教育网络:社区、家园、关工委、法制委家长委员会

篇8:长远规划

专家简介:康永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领域: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长为新制度教育学。

《中国教师》:在现有政策环境下, 不实行异地高考的情况中, 随迁子女的高考以及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问题?

康永久:随迁子女现在一般是回去考试, 在北京, 职业技术学校好像是可以考的, 因为这些学校在本地都招不到学生, 都是到外地去抢学生。随迁子女的问题就表现出典型的不公平, 典型的人的等级制, 典型的条款分割, 典型的城乡对立, 典型的地方保护, 典型的四分五裂, 典型的一盘散沙, 典型的社会不统一、不团结。这个社会很散, 没有一个公共的空间, 没有一个所有人在里边都有相同身份的空间, 所以, 现在的问题肯定很麻烦。随迁子女作为一个公民, 得不到承认。

《中国教师》: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哪个群体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随迁与留守, 哪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康永久:各有各的好。就现在的情况看, 能够随迁肯定就随迁了, 因为随迁不了所以才留守。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 但总的来说, 小孩子和父母要分开, 肯定是不人道的。所以留守儿童是一个家庭的破裂, 也是社会事实上的破裂。但随迁也不是都好, 有些人在现实的条件下也随迁不了, 没人管, 没地方住, 也受到歧视。所以有些小孩子在家里还能够好好读书, 一到城市里估计还不行, 所以好与坏不是由我们来判断的, 好与坏是由他们来判断的。其实这是个人自由的问题, 哪种情况好, 我觉得社会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不管有多少人留守多少人随迁, 这些人我们都应该公平地对待。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必要?

康永久:“异地高考”是一个破冰的行动, 从原来的完全不认可到现在开始认可, 这总比没有要好。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能解决目前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 会产生什么其他的影响?

康永久:这就涉及条件的问题, 看起来这些条件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且看起来没有一个目标说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那三个条件是阶段性的条件那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规范的、标准的、制度化的, 并且今后几十年就准备这么做的, 那是可以的。

“异地高考”的好的影响是, 迫使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 你作为这个国家的人, 就必须受到同等的对待, 而不是区分北京人和外地人, 北京的学校也不是属于北京人的学校, 这是公立学校, 哪怕是北京市办的, 你也不能说不让别人来读书。北京人和其他人之间应该要有灵活的转换机制。

《中国教师》:您怎么评价目前的“异地高考”政策中城市的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 需不需要这个群体”?

康永久:有些东西城市是不需要的, 比如违法犯罪是不需要的, 打砸抢是不需要的, 乞讨估计也不太需要, 但是扫地肯定是需要的, 正当的工作都是需要的, 你总不能说只有大学教授是需要的。我认为能够找到工作就是被需要了, 这不是由政府来判断, 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况来判断的。

《中国教师》:关于家长条件中的连续纳税、固定住房, 这些由哪个部门来审核, 会不会将来又催生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您觉得应该如何防范?

康永久:其实纳税不纳税, 我觉得不是一个人读书的条件, 这是他父母的事情, 关小孩子什么事?难道我父母不纳税, 我连高考也考不了了吗?那不是跟以前的阶级成分差不多吗?哪怕是北京人也有好多人不纳税还是照样读书, 而且人总是会纳税的, 只要消费了, 只要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一定会纳税。什么叫“连续”?我今天买了东西, 我明天又买了东西是不是连续?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给自己找麻烦的。而且是否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不是以纳税作为条件的, 是以你是一个人作为条件的, 不管他瘸的、哑的、聋的、聪明的、穷的、家里有住房的还是住在桥洞底下的, 都给他同等的对待, 那这个社会就融洽了。

我觉得根据高考的人数来浮动地调控比例比较恰当。你人一多, 我就多拨点指标过来;人一少, 我就少拨点指标给你。这样还比较好搞一点。至于固定住房, 本来现在就要鼓励大家不要买房, 而且我们也鼓励工作多样化, 不是说都是搞终生制的工作, 而是要像螺丝钉一样哪个地方需要就拧在哪个地方, 而不是一直让他在同一个地方生锈。我觉得他们考虑这些条件主要是怕来的人太多, 主要就是高考名额指标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可以适当地高一点点。比如北京上海, 学生的素质高, 那就适当地高一点点, 那人家也不会跑到你这个地方来, 因为这个地方竞争激烈, 他们也未必能够竞争得过。

所以说这些条件真的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靠这个制度寻租、寄生, 可能产生一些黑色的、灰色的行业,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教师》:如何看待此次政策“由下而上”的路径?这是否表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趋于民主化发展?有何意义?

康永久:我觉得这个政策是上下呼应的, 跟主流的政策也是合拍的。任何一个国家, 舆论都意味着压力, 在舆论压力下做决策不意味着民主, “异地高考”有可能使教育公平更进一步了, 也可能使特权更进一步了。最终还是外来的那些特权家长能够做这些事情。因为整个制度不是为最下层人设计的, 而是为最上层人设计的, 所以尽管增加了名额, 把口子放得更大一点, 使更多人受益, 那就是让更多先富起来的人受益, 所以很难说是“民主化”,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突破了原来的一些限制。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政策的利益相关方有哪些?政策实行与否, 他们相应有何得失?

康永久:我觉得利益相关方有本地人和外地人, 政策制定者, 学者和国家。受益最大的是国家。心态平和一点来说, 其实是所有人都受益。本地人也受益, 因为根据这些东西, 你慢慢成为一个能够包容别人, 不是跟别人对立, 有一颗宽容的心、公共的心的人;对外地人来说, 有一个融合、对国家的认同, 能够促进流动。

《中国教师》:山东省现已废除了高考户籍限制:即从2014年起, 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山东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您觉得山东省这个成功的案例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有可借鉴的地方吗?

康永久:为什么山东要有一个条件, 即高中段要有完整学习经历?还是有点担心人来得太多。我觉得刚开始有点担心都没问题, 但我觉得至少要订个十年规划, 比如说2010—2020年, 比如说用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年都放开多少, 大家都公平对待, 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因为确实一口吃不成胖子, 条件各方面也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用二十年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即使现在的政策再丑, 别人都能理解。若说二十年也解决不了, 五十年也解决不了, 一百年也解决不了, 那就不能理解。至少订个时间表, 中国动不动就五年规划十年规划, 每隔一段就有大发展, 但是对于“异地高考”这样的事情就不做规划。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政策在哪些省份会更容易实施?为什么?

康永久:总的来说, 高考指标紧张的省份, 或者读书的人和录取的人比例冲突越大的省份就越容易实施。特权的地方, 除了北京, 还有海南、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 好就很好, 差就很差的那些地方实施起来都会比较难。少数民族地区和大城市实施起来是最难的。

《中国教师》: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 上海方案将采用积分制, 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您对此的评价是?

康永久:不管采用什么制度, 总要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和一个长远的目标, 如果有长远目标的话, 今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我都能够接受;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 采用任何一种不是公平对待的制度我都接受不了, 因为很有可能变成特权制度。

《中国教师》:怎样区分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如何才能避免或者防范“高考移民”的发生?

康永久:我觉得是一样的。异地高考就是把以前的高考移民合法化。高考移民是移民中的一种, 没有原罪, 他们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好像打工一样, 我在这个地方一个小时挣五块钱, 我在那个地方一个小时挣十块钱, 那我就去那个挣十块钱的地方。跟我在这个地方考大学是1%的录取比例, 在那个地方考大学是20%的录取比例, 我就到20%的地方去, 这是很正常的。这些人你觉得有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侵犯了你的利益, 我们以前的政策都是反对高考移民, 所以现在讲异地高考的时候又不能跟以前的政策相冲突, 或者不想打自己的耳光, 就非要说异地高考跟高考移民不一样, 那怎么不一样?只是把高考移民做得更巧妙些。或者说以前的高考移民老百姓也可以做, 现在的高考移民只有有钱的、有能力的或者说有长远目光的人才能做, 只有这些区别, 实际上本质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人本来没错。错是错在这个制度上, 所以你说要怎么防范高考移民, 你就应该理解为怎么防范高考移民这种制度。异地高考本身就是防范高考移民这种制度, 但是又确实利用了高考移民, 利用了这些人, 或者尊重了这些人, 被贬低的是制度而不是这些人。

《中国教师》:“异地高考”是否必然会成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攫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 这种情况应如何避免?

康永久:现在即使没有异地高考也是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攫取优质教育资源, 应当这样说, 异地高考使得外地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也有可能攫取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说原来一个人有肉吃, 现在两到三个人都有肉吃了, 那么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很难说。原来只有一个人有肉吃, 大家都没肉吃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平静, 现在身边的人一个个地吃上肉了就只有自己没肉吃, 这就会引起社会进一步的要求, 所以这个东西也不需要避免。更多精英有肉吃后, 老百姓发现, 原来跟我们吃糠的那些人也吃肉了, 老百姓不干了, 所以老百姓会觉醒, 我觉得是这样的。

所以我就说, 现在这个制度怎么丑都没有关系, 但是大家要有长远的观念, 所有的人都是公民, 这个公民不是属于某个地方的, 比如北京或者上海, 中国国内不要有这样的分裂, 要形成中华民族的观念。

《中国教师》:现在民间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异地借考, 二是通过将“户籍+学籍”高考报名条件, 调整为“居住证+学籍”或者“多年纳税证明+学籍”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 三是对高考进行改革, 探索建立“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招生体系。您对这三种方案的评价是?

康永久:我觉得现在什么制度无所谓, 要有长远目标, 有一个公民的观念, 全国一盘棋, 有一个公共空间。现在始生之物丑就丑一点没有关系, 反正最终都能够长成漂亮的小孩子, 这有什么关系呢?

上一篇:护士实习鉴定表个人鉴定下一篇:桥吊司机的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