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2024-05-21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共6篇)

篇1: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以湖南某农村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概述,引出现有农村所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分析,找出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农村社区的蓝图。

关键字: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议对策

一、社区服务的概述

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一定规范和制度将隔热、群体、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于长久生活在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社区公共服务是“现在社会为了社区的需求而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社区本身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务。”20实际80年代中期,我国民政部在推动城市福利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将发动“社会力量”办社会福利事业冠以“社区服务”的曾发,以示与民政部门经办的传统社会福利事业相区别,社区公共服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社区公共服务,简单地说,可以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服务,它是用服务形式满足社区居民共用性消费需要的社会公益产品。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公共服务的载体是社区。在现代社会,有相当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只能由社会组织而不是社区组织提供,例如城市工程、城市交通、邮电、通讯、铁路、航空等服务。不过,也有一些公共服务属于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都可以提供的,例如老人福利、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服务。在发达国家,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院等公共设施既有社会提供的,也有社区自己建设的,而且有社区组织规划和兴办的社区公共设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从而使社会依托这些社会公共设施和社区组织,广乏普及了公共服务。

二、农村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顾名思义,即农村的社区,是以传统的村为单位划分的地域性的社区。农村社区现存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面向全体社区公民的具有便民利民性质的社区服务,他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社区一般居民的一般需要,同时也是最能反应社区经济广度和深度的服务。他可以分为为:(1)一般家居生活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代收公用事业费,主要有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药品超市,道路、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等;(2)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包括绿化面积的维护与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音的控制,民事纠纷的调解,火灾隐患的消除等;(3)社区以来哦卫生服务,具体可以开发的项目包括疾病预防、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与防疫等;(4)社区少年儿童服务,包括各类活动的“宫”、“家”“站”等基础设施,以及青少年教育基地,兴办幼儿园(4)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咨询、培训、科普、体育、娱乐、健身服务等,如农家书屋、棋牌健身活动室、村民学校、科普学校等(5)农业生产服务,包括大型水利设施修建、禽蛋、水产、蔬菜、猪肉、粮油等销售,农机具、农资的供应与维修,农贸市场等

另一种是面向特殊群体,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她尽管是针对社区少数人员,却能直接反映社区服务的质量,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乏内涵。这些服务有:(1)为社区老年人服务,如兴办敬老院、养老院、老年人联谊会等;(2)为社区残疾人服务,如针对残疾人的各种生活补贴等;(3)为社区优抚对象服务。如对因伤退伍的军人提供补助;(4)为特困家庭服务,如响应国家政策,为特困家庭提供低保,在农业生产成本上给予宽容政策,提供贷款等

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社区在近年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多优惠的社区服务,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系农村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短缺,如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

这些公共服务是农民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服务,出现供给严重不足,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这个对于公共服务而言的基本价值诉求。二是农村发展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如大型水利设施、道路、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这些无不使农业生产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即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之比。当前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和民间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未被充分调动,政府直接掌握的公共资源被用于行政控制和各类达标活动或政绩工程,有限的农村公共服务得不到合理利用,达不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3、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明。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认识,都只停留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政府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所履行的职能与职责,狭隘片面的理解忽略了社区成员、社会各类组织、社区公共意识等物质性或意识形态因素来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商业性操作多、公益性操作少,物质生活服务项目多、文化生活服务项目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

4、社区公共服务载体不活。一方面,由于受基层干部人员偏少、工作能力偏低的限制,社区没有过多的精力来专门研究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项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基础条件薄弱,资源不足,能力不足,行政依赖性依然较强,社区民间组织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还比较狭窄,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社区服务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数量较少。

5、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率不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类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不强,不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工作,甚至存在一些矛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公共服务难以覆盖东风公司移交给地方的社区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导致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参与率与满意度很低。

四、进一步改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社区,使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的、更好的优质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提升功能 发挥作用 办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村按照社区自筹、社会共建、政府扶持的基本原则,采取整合改造和新建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发动,多方筹集资金,形成强大合力,在实施富民强村计划,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不断增加经营性服务功能。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药品等项目要由供销社、医药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实行连锁配送经营,开辟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资回收业务,增设庄稼医院、配备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知识等咨询服务。不断增加代办服务项目,如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等,代办劳务输出、保险、旅游等,代办信件、报刊收发等。经营业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上交一定数额的资产租赁费或管理费。

2、不断拓宽公益性服务功能。组织、人口、劳动、卫生、文化、体育、农技、司法、公安、宣传等有关部门或行业,要将它们的服务项目延伸到服务中心来,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资源,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3、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采取竞争方式吸引投资者进入服务中心,不断改善服务中心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有条件的服务中心要动员老板投资兴办幼儿园、敬老院、浴室、饭店、农贸市场等项目,提高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积极完善各种公共服务机制

1、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提供机制。在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上,应形成政府、居委会、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体系,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在继续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上,以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扩大公共服务的提供规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加强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合作互动,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市场、社会民间组织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和互助机制等各自优势,共同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加快探索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在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方面,应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资金激励机制,同时实行对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的激励和扶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上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公共服务领域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积极扶植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3、努力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参与机制。通过开展“楼宇自治”、社区建设规划决策听证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自治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参与率。通过大力培育和引导与政府社区服务管理关联度较高的民间组织发展,以居民利益需求为导向,使其成为政府服务居民、引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变政府要居民参与为居民自觉参与。

4、加大政府投入,整合投入渠道,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这是由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村委应该运用调控手段,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县和乡镇给予资金支持和倾斜,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建立一种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各种职能配置

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服务重点。主要职责:

1、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负责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协助做好信访、监察工作。

2、社区社会救助服务。负责社区内农民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医疗救助、精神病药物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临时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了解社区内困难群众状况,建立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做好社会救助金发放认证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社会救助的优惠配套救助政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做好双拥优抚、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等社会事务工作。

3、社区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服务。维护社区社会治安秩序,调处矛盾纠纷,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信访维稳、禁毒宣传、消防、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做好社区娇正、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协同有关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吸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

(五)重点强化养老、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职能。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

在城市化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形成了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现状,即弱势群体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这部分群体对于养老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对农村的贫困老人、“空巢”老人,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来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救助和提供生活照料。针对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可以实行经济救助、集中供养、社区居家照料等多种救助和服务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和各种服务,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2.完善社区文化教育服务

建立县有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中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全包括农民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图书室、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等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鼓励将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改建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让农村村民就近享受体育的乐趣。鼓励农民组织各样文化活动协会,传承、保护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农村社区建设到底应该建什么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必须在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和依靠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整合社区各方资源,深化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建立社区组织

1、建立社区党组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立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2、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建立群团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建立老龄协会等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倡导良好、文明的道德风尚。建立文化、体育等社区民间组织、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培育农村专业性经济协会,不断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

4、建立社区服务组织。以服务农村社区居民为重点,建设卫生服务、农技服务、治安巡逻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组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开展社区服务

农村社区服务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一方面要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和农民群众开展自我服务搭建社区平台。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尤其要帮助解决农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重点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社区服务。

1、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服务。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确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重点要推行“四通四改一化”进村入户,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和绿化。

2、为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搭建农村社区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方便农民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要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科普长廊、图书阅览室、学校、公开栏等场所的作用,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普及农村法律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为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1)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灾民救助、教育救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农村社区救助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以农村社区卫生室为主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民群众就医费用难的问题。

(3)要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重视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农村五保老人基本实现集中供养。

4、为农村社区平安服务。建立农村社区警务室,长效警民联系制度。每个农村社区要派一名民警长期联系。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组织,实行群防群治,创建农村社区安全环境。

参考书目:

① 吴新叶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② 龙兴海,曾福秋.农村公共服务研究[M].长沙:湖南人出版社,2009.③ 贺雪峰.中国农村发展的中长期前景及目前的对策[EB/OL].中国农村研究

网,2003

④ 关信平:论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目的、原因及模式选择[J],人大复印资料《社

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2期。

⑤ 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⑥ 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⑦ 廖奕.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J].理论观察, 2002,

篇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领确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就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略陈管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1.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成为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部分低收入农民家庭、困难家庭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种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导致了农民生存心理的严重失衡,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治安事件的源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措施。

2.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与以往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的是,这个载体 “体系” 要求很高,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代表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强劲攻势,来横扫和抵制农村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的蔓延。没有这个载体“体系”,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就会在与先进文化的激烈抗衡中夺得主流地位,“乡风文明”目标就无径、也无望实现。

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创新的宏观平台。要求农村公共文化作为一个“体系”来建设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体系”包括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等,这里面涵盖了无数的创新内容。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的创新等,每个层面都有若干创新内容。

二、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事业费共113·66亿元,仅占全国当年财政总支出28360·79亿元的0·4%,人均文化事业费仅8·74元。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虽然从绝对数看,近些年来文化事业费增长幅度较大,如2004年投入总额就比2003年的94·03亿元增加了19·6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0·8%。但从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份额看,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对农村文化投入的严重不足。2004年全国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额的26·5%,低于城市投入47个百分点。许多县和乡镇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丧失或半丧失,几乎无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严重阻碍了农村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与城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2.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乡镇38240个,有23687个两馆需要新建和改建(其中49个县无文化馆,562个县文化馆无馆舍;121个县无图书馆,225个县图书馆无馆舍),占到总数的62%;582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5%左右。苏南地区虽都有馆站,但现有文化设施也难以承受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80年代前后建造的一批乡村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都已相当陈旧,维持生计困难,管理落后,另作它用或“空壳化”现象严重;有的区乡为减轻财政负担,把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缩减财政拨款,让其创收,使本来就匮乏的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为他用,甚至成为单位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完全的市场交易所替代;有些地区虽建造了一些新设施,但由于指导思想偏差,却出现了“重建筑轻功能”的现象,领导只关心设施落成,将其视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不注重功能服务,更不关心在整个区域中构筑网络来具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村级文体设施任意性、人为性状况严重,缺乏标准化设计与指导。

3.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建国后,一个以县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面临多种危机。一是机制僵化,服务方式单一,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已很难吸引公众上门,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二是农村文化市场由于“重整顿、轻培育”,娱乐项目和产品数量日趋萎缩,变得萧条;三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几乎流于形式。有些村虽建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破旧陈旧书刊居多,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这些状况使得农村招摇迷信很有市场,文艺骨干变成了和尚去念经,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打牌、赌博成为了多数农民的消遣娱乐方式。

4.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很好起到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杠杆调节作用。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发展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如省政府就颁发了苏政发200174号《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无锡市政府也颁发了相关文件,从实施的情况看,前几年出台的这些经济政策文件缺乏激励力度和吸引力,很难激励动员社会各界共建农村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资金向农村公共文化领域流动。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课题。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笔者浅谈三点思考:

1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构建什么样的设施体系?试谈三点构想:

构想一: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境内丰富的吴文化资源,为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造“吴风锡韵”风格的 “2公里文化圈”提供了特色创新参考。所谓“2公里文化圈”即根据无锡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文化设施的有效辐射半径来建造文化设施。老百姓走出家门2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场所,并享受到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圈”是当前构建文化设施体系颇为时尚的理念,上海提出了建设“15分钟都市文化圈”的构想;深圳福田区以 “大手笔”,用3年时间投入13亿元初步建成了“一公里文化圈”。到今年年底,该区将建成7个区属文化馆、8个街道文化站、16个文化广场、2个影剧院、2个图书馆、1个大型体育公园、2个片区文体公园,加上百余个遍布社区、“小而精”的文化设施,形成了配套齐全、颇具规模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构建 “吴风锡韵”风格的“二公里文化圈”,必须要创新规划理念,挖掘吴地文化特色。比如在有200多年龙舞历史的惠山区礼舍村,就可建造龙文化博物馆兼文体活动中心楼,楼顶就可设计长龙飞舞……,只有抓住了特色,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进农村,贴近百姓,融入生活。

构想二: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居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无锡市委、市政府2005年作出《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后,农民居住由原来零散或旧式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一幢幢新楼盘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崛起。农民的居住环境变化了,人口比原来相对集中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也应顺势调整。政府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新楼盘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与新楼盘开发配套的供业主享受的“中央文化会所”及球场、游泳池等文体设施,切实抓好新楼盘开发的规划设计,若房地产开发商设计的楼盘图纸缺少与新楼盘相配套的文体设施,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应不予审批,确保农村社区“乡风文明”有硬件载体。

构想三:加强市域镇、大镇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市域镇”是特大城市建设的产物,一般具有较多的人口和较好的区位优势,是农村连接城市的枢纽集镇。无锡市政府出台的“1+2+1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即一个特大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2个城镇组团的三级等级规模结构)明确了原不属于市区的12个镇为“市域镇”;另一类是经过乡镇机构撤并后形成的大镇。如惠山区的堰桥镇、洛社镇,滨湖区的太湖镇,锡山区的鹅湖镇、锡北镇等都是由几个镇合并的,这些镇形成了农村大镇的地位。“市域镇”、大镇的文化建设就要有别于一般镇,重点建造城市风格的游乐、娱乐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市民文化广场建设。相关政府可通过立项公示、招标投资和鼓励企业或个人参股经营等办法来建造“游乐场”、体育舞蹈培训和表演比赛场馆以及市民文化广场等,让这些设施与城市设施互为补充,让乡村都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集成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创新文化供给方式,着力构筑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最近指出:“从全国的情况看,目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呼应文化大省的创建,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建立全省群众文艺流动演出服务网,既是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具体方法是:由省文化厅牵头主办,省文化馆具体承办,整合全省群众文艺节目资源,建立全省文化馆(站)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信息库,制作分片区流动演出团队和节目单,制定演出路线,各地级市统一制作和购配下乡进村用的可拆式流动舞台及灯光、音响等器材设备。流动演出网是全省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全面集中展示,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的是公益性原则,不向当地收取演出费用,不仅解决了农村有效文化资源的匮乏和异地好的群众文艺节目农民看不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群众文艺作品的创造力、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发挥全省各地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广东的“流动演出瑶山行”活动,把广东省许多获“群星奖”和省内大奖的优秀文艺精品及各地文化馆站创作的优秀节目,以“大物流”模式每年可为农民群众演出2400场,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亮点。二是提升特色,精心打造农村节庆文化活动常设品牌。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升特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深圳市举办的“爱我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宜兴市举办的“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节”、无锡市、惠山区举办的“阳山国际桃花节”、无锡市、江阴市政府在马镇举办的“徐霞客旅游节”、盱眙县政府举办的“中国龙虾节”、姜堰市政府举办的“溱潼水上龙舟节”等活动,不仅打造了常设节庆文化品牌,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很有魅力和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区一年一届的阳山桃花节如今已举办十届了,每届桃花节都有丰富的系列活动,最吸引人的是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既有中外佳宾光临又有著名歌星、影星或央台著名节目主持登台亮相,既有拔萃专业团体、艺术院校的学生精湛表演,又有精品群众文艺,且每届都讲求一个“新”字,如第九届就加串了的 “青春桃花女”登台走步,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所以每届能吸引十多万农民前往观看。三是让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珠联璧合,优势互发。市场文化与群众文化是一对并蒂莲,一对水中花。与群众文化不同的是市场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审美、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属性,又具有商品市场的经济属性。应当说两者都肩负着提升精神文明,满足群众需求、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务。要使两者珠联璧合,优势互发一是可利用农村庙会、节场之机,将外来“大蓬车”团队表演与群众文化广场文艺表演联手展示,让聚集人口的传统庙会既有 “游艺耍技”格调的外地“大蓬车”团队表演,也有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健康活跃的群众文艺表演;二是将大型文化系列活动的组织与营业性特色文艺团队会演结合起来;三是将群众性书法美术作品展与名人美术书法作品上市拍卖结合起来;四是把中青年现代舞、国标舞培训与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结合起来。四是经常性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进村活动。时下,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 “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有的酌情收费,有的完全免费。而免费更受农民欢迎。今年6月,江阴市就组织了历时5个月的“千场电影送农村”活动,从上海、南京租赁了100多部电影(60%是新片)免费为农民放映,颇受农民欢迎。

政策性鼓励专业剧团进村也是一个好办法。宁波市政府采取一场戏补贴3000元的办法,引导剧团进走村走户也受到很好效果,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戏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一大批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专业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五是开设“流动图书馆周末灯光夜市服务活动。

“流动图书馆”的出现,为创新农村文化供给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⑴ 装备先进,政府集中投资购买流动服务车,书柜、桌椅、电脑、灯光、饮水机等设备;⑵ 服务灵活,既可到集镇文化广场,也可到村边社区;⑶ 资源吸引力大,由于组织者是地市级图书馆,新书多,期刊多,不仅可现场翻阅书刊,还可电脑与本馆联网,联网后就地可阅览数十万种电子图书和中外经典电子图书光盘等庞大数字化资源;⑷ 服务形式新鲜,灯光夜市图书服务形式亘古未有,夏天可乘凉,现场可吃机制饮料,即可看书、还可上网。“流动图书馆”是城市文化援助农村的一种极好形式,是解决农村图书馆、文化室购书难的有益尝试,广东20多个“流动图书馆”引爆的人气,引起了当地领导的关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肯定:“广东流动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六是建立农村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对高雅艺术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和追求。和祖辈完全不一样的是他们把懂和喜爱高雅艺术视为现代青年文化修养和小康生活的标志,因此,他们中有的购买钢琴,用自己的私家车把爱女送到城市芭蕾舞培训,拜师学钢琴,有的农村小学特邀城里的芭蕾舞老师、琴师来校集体培训,如我区的洛社镇就是,该镇中心小学编排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惠山青年》就以一排少儿芭蕾舞伴诗朗诵为特色。青少年热爱高雅艺术,高雅艺术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它的观众群。文化部门应逐步建立起高雅艺术供求新体系,有条件的县、区应建造大剧院、音乐厅,适时引进国家重点扶持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以培养新的观众群,满足农村青年及高雅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3.研究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做保障,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一是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各级政府应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首先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村和社区的比例;其次应尽快建立由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对重要的文化活动项目和文艺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列入政府采购预算,以政府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四是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二是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虽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出台新的文化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兴办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可在选址、立项、征地和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捐赠农村文化事业的外藉人士、海外华侨包括当地的私营企业主,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的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市场设施建设;政策扶持民间特色团队和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非公有制运行模式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效率。三是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立法步伐。要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就必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还没有独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上都走了一条法制化道路,即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国家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法律地位、义务责任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和国务院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等,应当说对促进和保障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立法仍比较零散,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备、法律效力彰显的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必须要尽快研究制定使其规范运作的基本法或专门法,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法等,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加快立法提供了条件。

篇3: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机制

1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漠视与错位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整合,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构建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村民委员会辖区。以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农村集中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的同时也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比如:新型农村社区要吸引农民集中居住就需要完善能够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全面覆盖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采用的强制性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供给的意愿和方向主要根据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治需求,而不是根据农村社区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这种脱离需求的供给造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过剩”与“供给真空”并存的矛盾局面,甚至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农村居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正视与重视,没有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使得在撤村并居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居民对政府规划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的情况。

2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问题:意识、渠道、方式

2.1 农民缺乏对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意识

从客观上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集中居住,整合发展,以实现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服务需求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升。然而,农村居民生活理念以及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并没随之得到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增加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识淡薄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农村的公共服务需求长期被忽视,农村居民没有形成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农民在意识里就产生表达也没有用的思想,于是便渐渐失去表达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区长期缺乏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居民并不理解公共服务的含义、内容。随着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产生了一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对于这些新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农民还没有清楚的意识,更加不能明确的表达。

2.2 农民缺乏对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能力

农民在表达公共服务需求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外界环境有大量的信息储备和明晰的认识,有创造性,拥有良好的组织能力、稳定的偏好和一定的计算能力,才可以从可选的行动方案中计算出最优方案,使其达到最优的偏好规模,进而获取最大化收益。1但是农村居民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信息资源缺乏等原因,农民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自己需要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也缺乏充分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技术,从而导致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无效和不充分。农民缺乏获得准确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信息失真、信息缺乏限制了农民个体参与者的理性计算能力,导致其不能真实、准确的表达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

2.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不畅

畅通的、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能够激发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愿,确保农民对公共服务的真实意愿和需求能够进入公共服务决策系统。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决策系统,由政府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代替农民做出需求预测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提供公共服务。整个供给系统中农民的差异化的需求被忽视,同时也缺乏可行的有效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村委会本应该扮演协调、沟通政府与农民的角色。但实际上,由于村委会的“准政府”色彩,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执行上级政府任务上,而忽视了其村民代言人的角色。村委会难以准确地表达农民的真实公共需求,尤其是在村民的公共需求与基层政府目标定位相冲突时。税费改革后,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的困境,产生了“一事一议”的公共服务决策方式,从程序设计的本意看,体现了民主与公平,但正因为对其过分强调,反而造成了议事成本太高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受损。4另外,现在农村劳动力外移,使得村民大会无人参加,降低了“一事一议”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引导、疏通、多样化

3.1 培养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能力

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能力弱,常常处于“失声”的状况。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的思想禁锢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听从政府或宗族的安排,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相对冷漠。加之生活方式的分散性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业态的影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另外,受教育水平低,对自身权利义务认识不清,也不懂得如何行使权利。农民需求表达与政府需求采集的不同话语体系也是直接制约公共服务供给需求表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设中首要的就是培养农村公民的需求表达意愿以及提升他们的需求表达能力。新型农村社区改善了农村居民居住、生产分散的状况,聚集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农村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社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集中举办知识普及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再借助与村民的“一事一议”制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引导他们认识、区分、表达他们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在采集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时也要改进工作方法,要有别于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采集方式,重点在引导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改变需求采集的话语体系,采用贴近农民生活的话语体系。

3.2 疏通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表达路径

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到公共服务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将个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转化为集体需求再进行生产的过程。西方公共服务选择学派在西方民主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手投票”的林达尔均衡模型和“以脚投票”的蒂博特模型,但是这两种模型都不太适应中国农村的情况。我国由于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表达意识欠缺,表达能力差,农民不具备独立自主表达需求的能力,因此,仅依据农民个体的表达就做出公共服务决策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一定程度的激发了他们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传统的由村委会或宗族势力作为村民代表,代替其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代议制模式显然也不符合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要求。在我国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建立代议制与村民直接表达相结合的需求表达方式。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代议制,在依靠传统村民代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培养其成为村民的代言人。发挥其代表性广的特点,增强代议制的代表性;发挥其专业性强的特点,增强代议制的信息识别和汇总能力;发挥其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的特点,增强公共服务生产的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居民个人公共服务需求采集渠道,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微信平台、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与传统的问卷调查、“一事一议”相结合,拓宽农民个人需求表达的渠道。

3.3 建立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管理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需求过剩”和“供给真空”的矛盾,不仅是需求表达机制的问题。需求表达主要关注公共服务需求是什么,由谁来表达,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等问题,其表现形式是个人或集体公共服务需求的简单罗列。但是需求的简单罗列并不能为公共服务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外溢性等特点极易使人们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因此人们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时并不会区分个人欲望与公共服务需求、理想需求与现实需求,所以如果不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筛选和评估会使许多无效需求进入公共服务生产决策阶段。这样看来,公共服务需求不仅存在着表达的问题,应该建立公共服务需求管理链,需求表达只是需求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应该从需求表达和采集开始,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采集模板,以保证在需求主体自身素质和能力受局限时需求表达的有效性。需求管理的第二步是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评审机制,用以区分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无效需求和有效需求、现阶段可以满足的需求和目前不能满足的需求等,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筛选,保证有效需求进入决策阶段。需求管理的第三步是完成需求转化,将需求转化为公共服务生产项目,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承接主体以及资金来源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2]王春娟.农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建构--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2(09).

[3]任勤.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决策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4]Herbert A.Simon.A Behavioral Mode]of Rational Cho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99.

[5]陶振.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的变迁与诠释--基于国家政权建设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篇4: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关键词:社区;合作;责任

现阶段,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随着社区在城市中的不断深入和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社区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使得农村中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对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做出了很详细的分析和见解,但是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合作和责任。由此可见,农村社区的各方面处于薄弱环节。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概念有好多种,不同的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不同,但都有相通的地方。农村社区通常就是说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功能,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村落为主,规模通常较小。这些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1.2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不再局限于在农村中,它是指一大片区域,有一定的规模,有相似的情况,想法,甚至是工作环境,知识背景等,以多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结合而组成,具有比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3 农村社区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的党支部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内的派出机构。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代表着国家权力,它的行使以国家权力为强力支撑。具体到村党支部日常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为主。这就决定党村支部在乡村社区中代表国家利益,职责履行中更多向上级以及中央负责。社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村委会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但是乡镇政府有权指导。

2 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1 义务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当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农村的孩子可以在更优越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匹配,有的乡村只拥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设施,初中及以上的就学需要去别的乡镇、县市。更有的地方甚至连学校都没有。

2.2 医疗问题

我们在对社区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都对医疗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内没有专门的医疗站,甚至很多农村中都没有合格的医疗所,就医不方便,是最大的医疗问题。即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村有自己的卫生所,但是医生的医术水平却不高,甚至有一些都没有临床经验,常规医疗设备不齐全,设备很旧,医生少,到了晚上没有人值班,很多病人晚上生病也必须等到第二天去看,耽误了最佳就诊时间,很多病人因此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高,一些家庭很难负担得起较高的医药费。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

3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责任

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毕竟农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很多福利待遇还没有辐射到这些边缘地区。教育、医疗、道路这些基本的仍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政府和社区组织需要调适自己的责任,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3.1 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责任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社区建设中,由“划桨者”转为“掌舵者”,也就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建设方向,保证这些政策得到实施,顺利完成。改变政府在社区组织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处理好放权和收权,相信在政府的领导监督下,社区可以做到有效实施,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有多层阶级性,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管理体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运转,实现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直接,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物品。另外,在社区组织的运行机制中,要完善考评机制,改变过去混乱的局面。实现良好秩序管理。

3.2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

党村组织是国家在农村的执政主体,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但是,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供给单一效率低,财政负担大,社区组织需求多样,难唱独角戏,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善于使用“扶持之手”,用激励措施,凝聚势头。第一,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必须全部落实,同时发放农村社区教师补贴,以及贫困生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投入教师培训费,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第二,首先政府要在农村社区建立医疗站或者是小型卫生所,保证一个村有一家,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夜间轮流值班,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医保,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院衔接医院,政府完善社区医院的规划,投入有效资金,使得居民感到满意,感到幸福。第三,政府财政拨款到维修道路上,小到田间小路,大到柏油大路,同时后续的交通设施也要跟上,建立社区内公交设施,途径每一个村庄,设立公交路线,解决居民出行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锦堂.东莞石龙镇农村医疗服务供求问题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12.

[3]卢西.论城甲市社区医疗服务史的政府责任缺夫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医症服务建设为例[D].中南大学,2009.5.

[4]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D].企业家天地,2007.6.

篇5: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篇6: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各行各业的关心与支持、参与和服务。作为乡镇纪委,应立足发挥自身的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把纪检监察工作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营造氛围、创造环境。下面,笔者结合我镇纪委工作开展实际,谈谈自己对乡镇纪委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教育职能,打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

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的廉政教育职能,着力在全社会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强化荣辱观教育。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继续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倡导以实干为贵、以奉献为美、以廉洁为荣的党风政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的动摇是最大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大的滑坡。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和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三是强化党纪法纪教育。围绕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切实加强党纪政纪法纪教育,教育广大乡镇干部自觉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纪依法办事,决不胡乱决策、盲目蛮干。四是强化优良传统教育。围绕“两个务必”,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办一切事情都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决不好大喜功、奢侈浪费。

二、强化监督职能,夯实新型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

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乡村治理机制为切入点,坚持监督检查与建章立制并重,以监督促落实,以落实促发展。一是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监察和跟踪督察,促进和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提质、保廉。二是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办法,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社会事业经费等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贪污、挪用等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对惠农支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四是加强对民主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政务、村务、财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以健全的制度引导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三、强化惩处职能,扫清新型农村建设的不良障碍

以维护群众利益,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惩处职能,坚决惩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人和事。一是以纠风治乱为重点,维护群众利益。深入治理各类隐性增加农民负担的违纪行为,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以政风行风评议为手段,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开展纠风治乱专项活动,切实解决“上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调控和引导各部门切实把各项工作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上倾斜。二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察,推进廉政建设,坚决纠正该作为不作为、不该作为乱作为等不良行政行为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大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三是以转变作风为重点,提高服务质效。督促基层涉农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各种便农、利农的服务措施,建立和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导办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承诺服务等措施,不断提高为农民服务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投诉受理工作,在乡村和社会各个层面,设立农村发展环境监控点,变等待农民投诉为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变事后纠正为事前防范。对不自觉接受教育和监督、无视党纪法纪、严重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农村党员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四、强化保护职能,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干事环境

上一篇:供应链系统案例下一篇:税源专业化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