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出来的超级丹的故事

2024-04-07

慢出来的超级丹的故事(通用4篇)

篇1:慢出来的超级丹的故事

2012年8月5日晚,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以2比1击败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以5战全胜的战绩,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成为奥运羽毛球男单卫冕第一人。同时,林丹也成为了羽毛球历史上第一个拿到两轮大满贯的选手。

细心的观众在看过比赛后就会发现,与往年左突右冲、奋力搏杀的快节奏表现相比,今天赛场上的林丹,采用了一种新的战术——慢。林丹在比赛中刻意放慢了节拍,以达到保存体能、减少受伤的目的。然后,在与对手的相持对抗中,凭借自身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找准最佳的反攻时机,再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

很多人疑惑,林丹怎么突然转变风格了?

原来,四年前,26岁的林丹和其他选手一样,遭遇了运动员最头疼的伤病困扰。在那段时间,林丹输球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他的排名也从最初的世界第一,降到了第四。更让人揪心的是,在后来的一些关键性大赛中,林丹甚至频频退赛。很多人放言说,林丹的巅峰期已经过去,很难再续往日的辉煌了。

对于自己的糟糕表现,林丹很苦恼。后来,一位好心的医生朋友告诉林丹说:“岁月不饶人,你的身体不可能永远年轻,如果要想让你的运动生涯延续得更长的话,一定要有所改变才行。”林丹听后恍然大悟。也就是从那时起,林丹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果断调整了打法,做出了以“慢”制胜的战术策略。

果然,这个战术实施后,奇迹很快就出现了:2012年,林丹率中国队再次捧回了第27届汤姆斯杯;荣膺全英羽毛球和德国羽毛球黄金大奖赛两项冠军,再次排名世界第一;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成功卫冕。那个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超级丹又回来了。

让自己慢下来,并不是逃避,也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给自己留足空间和余地,巧妙地扬长避短,在“慢”中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让自己脱颖而出。

篇2:高效课堂是“慢”出来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慢一点,高效课堂

近期偶读台湾大学教授张文亮小品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了人一个任务, 叫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蜗牛已经在尽力地爬, 但每次总是只能挪动那么一点点。 人拉它, 催它, 吓唬它, 责备它, 甚至踢它, 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 人在极端疲惫、懊恼之余, 开始向上帝抱怨, 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人朝着天上喊, 天上一片安静。 人没有办法, 只得任由蜗牛慢慢向前爬。 咦? 人忽然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 听到悦耳的鸟鸣, 看到晶莹的露珠在树叶和草茎上闪烁, 人困惑了———路边原来有这样美丽的花园,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到? 莫非是因为蜗牛在带着我散步?

同一个人, 做法不同, 心境和收获亦大有不同。 其实, 课堂教学需要向那个人后来的做法学习, 慢一点, 从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学生才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收获累累硕果, 才能体验到大千世界文化宝库的无穷魅力。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是利用课堂的每个瞬间给学生以机会, 只要再等待一下, 即使是十几秒的时间, 也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给学生自信和勇气, 同时也是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到“慢一点”, 传好“道”呢?

1.“入课”慢一点

入课, 简单地说, 就是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进入角色, 师生共处学习之境, 包括意识、情感的共鸣, 眼神和心灵的交流互动, 而不是总在知识的门槛边徘徊, 生硬、牵强、被动、冷淡, 输出和接受这样一些机械操作。

例如在教学 “二分法”时, 可以创设情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 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 这是一条10长的线路, 如果沿着线路一小段一小段地查找, 困难很多。 每查一个点要爬一次电线杆, 10长的线路大约有200多根电线杆。 想一想, 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后, 总结出先检查中间一根电线杆, 用检测仪器向两端测试, 如下图:

若发现AC段正常, 则断定故障在BC段;再到BC段的中点D处查, 若这次发现BD段正常, 则故障在CD段; 再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检查下去。 每查一次, 可以把待查线路缩减一半, 直到把故障可能发生的范围缩小到50至100, 即两根电线杆之间。

由此便非常自然地引出二分法的定义, 这自然比直接入题定义妙得多, 并且学生能真正理解。 看似教师在此花的时间多了点, 相应减少了讲解内容的时间, 但是由此将学生带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收效甚佳。

2.“重难点”慢一点

在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处时, 教师要舍得下慢工夫, 花大力气,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教学重难点时候, 应该引领学生细读慢品, 反复思量;在教学关键处时, 应该引领学生沟通联系, 突破瓶颈。 要重视知识情境的创设, 找准生长点, 为学生做好充分铺垫, 要舍得花时间, 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例如在教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 利用教室现有实物及动手实践, 如地面、墙壁、讲台、门等做教具, 让学生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可以有哪些性质? 上述演示的平面与平面垂直后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 通过观察感知发现平面与平面垂直后, 关键是四个要素:①两个平面垂直;②两个垂面的交线;③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垂面的交线;④这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垂面内。 最后总结归纳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整个教学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识过程,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合情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提问”慢一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容量、快节奏往往被教者作为亮点呈现, 但忽视教育本来就是一门“慢”的艺术。 课堂上,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大多没有反应, 静寂无声, 教师就有点惶恐, 认为是教学的失败。 实际上, 遇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大可不必心慌, 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 须知这正是学生“不愤不悱”之时, 也就是学生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 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 此时, 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 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深入思考, 需要有充裕的时间设身处地地想象, 细心体会揣摩。 表面上鸦雀无声地教室, 实则充满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长达几分钟的静心思考, 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而显得死气沉沉, 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

例如在教学完对数函数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

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a (2x-1 ) >loga (x+1 ) ( 其中a>0 , 且a≠1) 。

问题提出后, 有的学生立刻举手, 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 并提醒在解含有对数式的方程及不等式时要注意什么。 当时, 教室里寂静无声, 但学生都在积极思索, 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 我才点了一位学生上黑板板演,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书写。

他的板演如下:

解:1°当a>1时, 2x-1>x+1>0圯x>2;

2°当0<a<1时

综上:x∈ (2, +∞) ∪ (1/2, 2) 。

当这位学生写完回位后, 我给予适时的表扬和肯定:不错, 对字母分两种情况讨论, 同时也注意了真数必须大于0的条件。 但我话锋一转提出:他写的结果准确吗? 两种情况可以并集吗?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不行, 应该是:

综上:当a>1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 (2, +∞) ;

当0<a<1时, 不等式的解集是 (1/2, 2) 。

试想, 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 而让学生匆匆发言, 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有的学生不是没分类讨论, 就是漏掉真数大于0的条件, 还有的就是上面出现的错误, 把两种情况下的解集取并集。

学生的智慧离开独立探索, 就得不到发展。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 困惑。 其实只要我们慢一点, 给哪怕几秒钟的时间, 也许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 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 通过学生的自我领悟, 自我反省, 在相互教育中获得、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4.“究错”慢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 大可不必将学生犯的错误视为洪水猛兽, 只要错得合理, 错得其所, 不妨将错就错, 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学得的本领, 才是真正被消化吸收的本领。 同时让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又保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给出已知函数在区间 (-∞, -1/2]上为单调增函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时, 学生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解:函数f (x) 是由函数复合而成, 而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减, 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 故得出在 (-∞, -1/2]上单调递减, 即a/2≥-1/2, 从而得出a≥-1的结论。此时不要急于完成了“纠”错, 更重要的是“究”错。教师可以停下来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给学生时间, 在思维碰撞中解决问题。

正确的解法是

“ 究” 错是对思维河道浅滩的疏浚工程, “ 究” 错深刻了, “纠”错的航船才会一帆风顺。 究其原因就在于转化时忽略真数必须大于0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解决这类问题时要考虑什么? 即既要考虑函数的单调性, 又要考虑真数大于0的隐含条件。 不要仅对学生的错题做简单的正误判断, 否则会导致极佳教学资源的流失。

5.“语速”慢一点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 使学生易懂易学, 讲课时语言要慢些。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适当的语速。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阅历浅, 适应轻声慢语, 娓娓道来;中学生则应张弛有度, 快慢相间, 声色俱备的语言。 同时, 还要根据场景, 使用相应的语调, 注意节奏, 并融入教师的情感, 而且应态度和蔼亲切, 有亲和力。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为了所谓的“高效”, 一叶障目, 忘却学生的能力, 遗失学生的情感态度。 只有慢一点, 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次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思考, 充分感悟, 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点燃, 思维就会被激活, 课堂上自然就不乏我们所期望的精彩瞬间或精彩生成, 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必将是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8.

篇3:慢出来的超级丹

细心的观众在看过比赛后就会发现,与往年左突右冲、奋力搏杀的快节奏表现相比,今天赛场上的林丹,采用了一种新的战术——慢。林丹在比赛中刻意放慢了节拍,以达到保存体能、减少受伤的目的。然后,在与对手的相持对抗中,凭借自身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找准最佳的反攻时机,再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

很多人疑惑,林丹怎么突然转变风格了?

原来,四年前,26岁的林丹和其他选手一样,遭遇了运动员最头疼的伤病困扰。在那段时间,林丹输球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他的排名也从最初的世界第一,降到了第四。更让人揪心的是,在后来的一些关键性大赛中,林丹甚至频频退赛。很多人放言说,林丹的巅峰期已经过去,很难再续往日的辉煌了。

对于自己的糟糕表现,林丹很苦恼。后来,一位好心的医生朋友告诉林丹说:“岁月不饶人,你的身体不可能永远年轻,如果要想让你的运动生涯延续得更长的话,一定要有所改变才行。”林丹听后恍然大悟。也就是从那时起,林丹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果断调整了打法,做出了以“慢”制胜的战术策略。

果然,这个战术实施后,奇迹很快就出现了:2012年,林丹率中国队再次捧回了第27届汤姆斯杯;荣膺全英羽毛球和德国羽毛球黄金大奖赛两项冠军,再次排名世界第一;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成功卫冕。那个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超级丹又回来了。

让自己慢下来,并不是逃避,也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给自己留足空间和余地,巧妙地扬长避短,在“慢”中寻找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让自己脱颖而出。

篇4:超级丹的超级战靴

最新林丹专属比赛用鞋是李宁品牌针对其身体条件、技术特点精心打造而成,在今年的2011全英公开赛及羽毛球世锦赛中,林丹都穿着同款战靴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年末即将开赛的2011中国公开赛及2011羽超总决赛这两项重量级赛事中,这双战靴将依旧陪伴并助力林丹争取更多的佳绩。

李宁品牌为本款战靴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并创新运用了众多高科技元素。战靴鞋身选用了经典的银白色,设计来源于林丹大爱的宾利顶级轿跑车,尽显内敛的奢华,这与林丹的球风也不谋而合。内置TuffTIP保护系统针对羽毛球运动特点,在鞋头部进行特殊工艺,有效地延长了羽毛球鞋的使用寿命,使运动中常见的拖曳动作不再成为羽毛球鞋的致命杀手。在延长战靴寿命的同时鞋身加入TPU包裹性后跟,出色的设计让稳定性更高,在运动中对脚踝部分绑紧保护,减少在高强度比赛中的运动损伤,在外观上使用了先进的半透明电镀工艺,充分体现了并提升了战靴的品质感。而半开放的EVA包裹增强侧向稳定,能够与给脚踝及足跟部带来了绝佳的支撑性和保护性,让运动员在急停急起、网前与后场切换等技术环节中毫无顾忌,运用自如。

上一篇:给运动员打气的运动会加油稿下一篇:黑石头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