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

2024-04-30

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精选4篇)

篇1: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

中房商学院《房地产强销解析与“签单王”打造》长沙成功举办

随着近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从浙江蔓延的降价的暗潮渐渐波及全国,目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局面是产品同质化、市场的饱和、成本不断翻升、以及价格白热化,我们不能改变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但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营销改变一个项目局部的供求关系。

基于此,2014年4月19-20日,中房商学院在长沙举办了《房地产强销模式解析与“签单王”打造》的培训,致力于改变现有的、传统的销售模式,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激情和效率!

本次课程特邀请了于老师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于老师是中房商学院特约营销讲师、15年成功地产营销操盘经验,独创“强销模式”、“签单王”打造等房地产策划营销思想的讲师。

第一天(4月19日)的课程中,于老师深刻讲解了强销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讲出了强销模式的绝对优势,以及成功的案例。强销模式强调充分调动销售人员个体的积极性,其成功的基础分别是团队作战、竞争机制、物质刺激和精神奖励。

课程的第二天(4月20日),于老师还讲解了房产签单王是怎样炼成的,即先拥有“正确的心态+专业的修炼→积极的心态”做基础,再一步步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学员们通过老师的讲解,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到强销模式的系统知识和“签单王”打造的具体要求,学员都一致认同这种模式,并且了接了这种模式的系统内容和具体应用!学员之间在交流互动中纷纷表示应该早点听这次课,回去要好好利用学习成果,思考怎样把这种模式运用在自己的项目上!

另从中房商学院获悉:中房商学院2014年培训计划已经出炉,各房地产企业、会员单位可以登录中房商学院官网()查看。

中房商学院2014年房地产培训计划继续以实战专业课程为主,加强房地产实践考察以及定制房地产内训计划的安排,另外添加房地产企业大学的筹建及中房房地产网络大学的筹建,更切和当前形势下房地产企业的培训学习需求。

中房商学院近期课程安排:

《万科项目示范体验区景观与精装修设计管理》将于4月26-27日在北京进行;

《房地产狼性销售训练营地》将于5月10-11日在长春进行

《商业地产开发之商业规划设计精细化解析实战培训》将于5月22-23日在长沙进行;

《房地产企业开发报建与公共关系管理实战培训》将于5月22-23日在厦门进行;《房地产采购、招标与合同管理精细化实务》将于5月24-25日在郑州进行《房地产强销模式解析高级研修班》将于5月24-25日在长春进行

《整合行销拓客模式解密——暨碧桂园1000亿行销成功之道》将于5月10-11日在西安进行,6月14-15日在长春进行

。。。。

篇2: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

2014年4月15-16日,受河南某大型地产集团公司邀请,中房商学院内训事业部成功为该企业开展《

职业素养提升训练营 》的产业地产定制内训。

本次职业素养内训的主讲专家是中房商学院专家委员会的姜老师,姜老师是中房商学院高级营销顾问、资深城市运营专家,房地产操盘专家、著名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实战专家,某地产机构董事长,中房企业家协会全国理事会副会长,在国内多家知名院校EMBA特聘专家教授。

中房商学院房地产培训姜老师先后从5大方面分享了职业素养提升方法:分别是敬业精神、自动自发工作、用心工作和快乐职场、提升工作效率。中房商学院姜老师重点剖析了怎样提升敬业精神和提升工作效率。

姜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产业地产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素养培训知识,还向学员分享了要懂得感恩和承担,要用心去体会企业给员工带来的帮助,并懂得学习,并且对销售人员分享了成功销售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分享了职业素养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学员纷纷表示姜老师的讲授给予自己了新的启发,可以给未来工作带来新的样貌、新的格局和新的腾飞!

中房商学院2014年房地产培训计划继续以实战专业课程为主,加强房地产实践考察以及定制房地产内训计划的安排,另外添加房地产企业大学的筹建及中房房地产网络大学的筹建,更切和当前形势下房地产企业的培训学习需求。

中房商学院近期课程安排:

《房地产强销模式解析与“签单王”打造》将于3月19-20日在长沙进行;

《商业地产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将于4月18-20日在北京进行;

《万科项目示范体验区景观与精装修设计管理》将于4月26-27日在北京进行;

《房地产狼性销售训练营地》将于5月10-11日在长春进行

《商业地产开发之商业规划设计精细化解析实战培训》将于5月22-23日在长沙进行;《房地产企业开发报建与公共关系管理实战培训》将于5月22-23日在厦门进行;

《房地产采购、招标与合同管理精细化实务》将于5月24-25日在郑州进行

《房地产强销模式解析高级研修班》将于5月24-25日在长春进行

《整合行销拓客模式解密——暨碧桂园1000亿行销成功之道》将于5月10-11日在西安进行,6月14-15日在长春进行

篇3: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于2002年申报传播学本科专业, 2003年开始招生。当时, 该专业属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1年) 目录外新专业, 全国仅4家开办, 广东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设有此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发展,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继续申报了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 2004年开始招生。2004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三个专业纳入其名下管理, 分别设立新闻传播系、文化传播系和品牌传播系。至此,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成功申报数字媒体与艺术本科专业, 因故未能正常招生。2005年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鉴于当时科研和师资力量不足, 故此只将传播学硕士点报教育部备案。2011年正式获得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并为申报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找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

由于学科发展不平衡, 国内新闻传播学建设大多脱胎于传统人文学科, 其前身新闻学二级学科原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世纪80年代, 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 同时进行传播学研究, 及至1997年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定位为一级学科, 下属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建设通常是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 同时或者继而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等。时至我院成立的21世纪初, 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如果以常规思路去进行复制和同质化发展, 我院显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院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这不仅因为传播学专业当时全国仅有4家开办, 也是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经过国际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目前一般把传播学定位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 现代商业、民主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 “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色。正因如此, 它极具发展的空间和扩张的潜力。以传播学为引领, 我院始终致力于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 尤其强化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加大跨学科交叉的力度。本科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囿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限定, 而是通过设定本科专业方向凸显特色, 并通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予以具体落实和体现。传播学专业设定为跨媒体专业方向, 以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为引领, 融合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再停留在传统出版方式, 而是以数字出版方向为发展重点。事实证明, 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设定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业。品牌传播专业方向以广告学专业为基础, 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系国内首创。

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特征分析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以工见长, 理工结合, 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 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念、价值和学科规范, 同时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确立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1.厚基础。长期以来, “新闻无学”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短板, 新闻院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弊端也一直被新闻传媒业界所诟病, 因而加强理论和知识基础是提升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探索, 我院初步形成了本科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 分8个层面, 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传播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媒介经济与管理知识;跨文化、国际化知识。根据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除了专业领域课,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本科三个专业完全打通, 主要集中在本科前两年完成学习。这种文理渗透、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架构有利于拓展本科生宽广的视野, 夯实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 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强能力。对理论和知识基础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略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国内通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所谓“课内实验、课外实习”, 我院也不例外。首先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强大的技术支持, 不断完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 教学实验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000万元;其次是制订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 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实务操作的指导, 也包括信息与传播技术基础的讲解。除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广告设计与制作和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 尤其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制作、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再次是实验室建设从单一依靠学校资助向产学研合作建设发展,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多种类型的学生实践基地。迄今为止, 我院已分别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和“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 充分借助广东地区经济发达、新闻传媒行业强大的优势,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拓展更宽广的就业前景。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 实践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率达到98%以上。

3.宽适应。传统新闻学教育 (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 主要源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实践经验总结, 偏重应用实操, 对口的行业面较窄, 难以适应信息与传播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播学在欧美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积累, 而且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提升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体系。我院在吸收传播学理论优势和精髓的同时, 在教学设计上兼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学等基本课程和实务训练, 因而本科毕业生的求职面宽, 适应性较强, 不仅可应聘新闻传媒行业, 也可面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营销、公关、策划、宣传等部门和相应工作岗位。近几年本科生就业呈现分流趋势即是明证:部分学生到了主流媒体和著名广告公司, 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盛世长城、奥美等;部分学生到了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如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茂名市政府、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办公室等;也有部分学生进了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 如中国电信、康佳集团、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箭牌糖果 (中国) 有限公司等。目前新媒体和移动通讯强劲崛起, 人才需求旺盛, 因此许多同学进入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易和腾讯等公司工作。

4.国际化。以发展国际化教育带动本科培养向国际化迈进一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由于我院课程结构 (尤其是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 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要求相近, 2011年11月, 我院成功与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订协议, 推出“2+2”合作办学模式, 即前两年在我院就读, 后两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如都满足双方的培养学分, 即可获得两个学校颁发的学历及学位证书。在此合作计划的基础上, 2012年, 我院创办了新闻传播学类第一个国际班, 招收30名学生。“2+2”项目的签订及国际班的成功招生, 推动了我院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并势必对我院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目前, 我院正积极筹备全英课程建设, 目标在三年内开出8门全英专业课程, 同时吸纳更多的国际化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到我院任教, 让本科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问题与思考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其重要性也已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 但似乎仍难以证明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 学科地位相对低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仍欠成熟, 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以传播学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摆脱了传统新闻职业技术教育的窠臼和框框, 理论性强, 适应面宽, 但其内涵仍嫌模糊, 行业和岗位指向不明确, 应用性较弱。故此应加强应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 明晰本科教学的专业定位,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适应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乃至全媒体实践能力。

2.新媒体正在对传统媒体构成多方位冲击, 包括对传媒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日常运营、新闻产制流程以及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冲击和重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需应时而变, 及时予以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回应, 并融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环节;与时俱进, 参考业内需求, 及时增加相应的课程讲授, 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3. 鉴于新闻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 应探索开放性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譬如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 加强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信息工程、法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培养新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或者采取学界与业界联合联动的培养模式, 设立产学研基地或改进实习方式, 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篇4:中房商学院强销模式新闻

当前, 贺州学院“新闻写作”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中文系或新闻系课堂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开设已有10多年历史,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口头讲授、案例教学、现场讨论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讲解为主实践为辅, 实践课的安排常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新闻写作实践基本上是在学校的校报系报、广播站、网站进行, 很少走出校园开展相关的写作练习。在对学生的考核上, 仍是以30%的平时成绩加上70%的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综合打分。而在30%的平时成绩中, 基本以3次课外作业的平均分确定, 期末试卷上实践部分基本上是以写一篇消息或通讯为主, 占20%~30%的试卷分。

贺州学院编导专业2008年获得国家批复, 2009年开始第一届招生, 分新闻和广告两个方向, 至今已招了5届学生。编导专业获批招生后, 在培养方案上, “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合成“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 依据目前学院的课程教学大纲, 该课程为3学分48学时, 其中理论课2学分32学时, 实训1学分16学时, 每学时上课时间50分钟。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新闻写作教学部分的教学和评价体系有了一些改观, 如开列相关书单让学生阅读;丰富教学案例特别是获奖新闻作品案例;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 把在校内外发表作品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而在校外实习上, 则由原来的一次变为两次。第一次实习为认知实习, 时间安排在二年级第四学期的暑假, 为期4周, 2学分;第二次实习为专业实习, 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暑假至第七学期前期, 也可以安排在第七学期, 为期12周, 6学分。另外, 在学期期末, 还对教师的授课进行打分, 等等。但笔者认为, 这些改变与该课程在编导专业的核心地位相比, 还是显得不够。按照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编导专业 (新闻编导方向) 主要培养能够满足各种媒体、政府、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刚刚毕业的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2010级学生的暑假实习情况看, 编导专业学生在新闻的采写上与社会的要求有些脱钩, 存在着基础不扎实, 学生腔、模式化严重等问题。

二、从精品课程的建设看“新闻写作”教学新模式的实现条件与评价

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有“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且获批省级精品课以上资格的高校主要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 其中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主讲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为国家级精品课, 其余高校开设的“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均为省级精品课。精品课程的获批可以说是对该课程在该地区该教学领域的最高评价, 是考核一门课教学水准、教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因为其申报要求课程所在学科规划、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都达到相关的标准才能获批, 因此, 这7所高校“新闻写作”的教学模式大体能说明该课程在我国的教学模式创新情况。以上高校的教学模式自有其共同的要素,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 在教材的建设上, 各高校精品课负责人均著有相关教材或著作, 理论和业务功底扎实。教材或著作方面,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刘海贵的《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暨南大学薛国林的《当代新闻写作》、南昌大学刘仁圣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浙江万里学院高宁远的《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是不少本科或高职院校的选用教程, 河北大学杨秀国的《新闻报道策划》、广西大学黎明洁的《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操作性。

第二, 有大量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如各新闻学院资料室购买的各种教材和著作以及部分任课教师编著的教辅书, 如刘海贵任总主编的《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系列丛书、黎明洁任第二评撰的《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 (消息) 卷》、暨南大学张晋升《准记者训练营培训教程——南方周末采编精英演讲录》等、高宁远的《三道茶——浙江企业采访报道实录》等。另外, 还有开设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案例库、试题库等。

第三, 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 清华大学已建成网络新闻实验室、印刷媒体实验室、新闻采编电子教室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有“目前属国内唯一的电子采编实验室”, 2002年又扩容, 50余台电脑供教师和学生当场模拟采编出报纸。而暨南大学则拥有“国家媒体实验示范中心”、广西大学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影视创作实验教学中心”;而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等头衔的浙江万里学院新闻学专业的“现代传媒实验中心”则承办和创办了报纸、广播、实验电视台、网络等校内媒体。

第四,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 各高校均与当地的媒体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北上广三所高校中, 以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借助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优越的媒体环境, 该学院与广州三大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深圳电视台等都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 这些媒体基本覆盖了不同种类和层次;而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与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等区内12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二本的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则与省内外59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企业报刊等合作建立了教学基地。

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上, 这些高校在新闻采写课的教学上依据自身资源, 从实际出发, 采取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如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采用了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练习等方式, 特别是大篷车课堂, 以“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 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则是“坚持讲与练结合、案例分析与理论梳理结合、教材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师与外请记者编辑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结合等诸原则”;暨南大学则独创了“广州市荔湾区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创新实习基地”和“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实践模式。清华的国际视野、复旦的传统出新、暨大的新锐改革都在业内产生较强反响。

三、完善贺州学院“新闻写作”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目前, 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采写课的老师主要有李孝宽、刘安经、武爱巧三人, 勉强算一个小团队。在教材的建设上,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刘海贵的《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但在扩充性资料的建设方面, 主要是图书馆资料。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 建有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下设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棚等;在校外实习基地上, 主要有《贺州日报》、贺州电视台、贺州人民广播电台、市民政局等地方媒体和单位。通过与精品课程创建的条件相比, 我们看到, “新闻写作”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很多。

首先, 应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职称, 特别是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主任记者或主任编辑以上人才。以上7所高校精品课的主要负责人中, 大部分都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且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贺州学院除了笔者具有短暂的媒体经验外, 其余都没有在媒体单位工作过。

其次, 改革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 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策略, 有计划地让年轻教师到媒体“当记者”、“当编辑”等, 参与媒体实践;同时让资深记者、编辑等走进高校, 把丰富的实践及理念带给学生。

再次, 增加学时数, 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996年将原来独立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并成“新闻采访与写作”, 总学时120, 其中37课时为实践课时。贺州学院48学时3学分的安排显然不是很合理, 可以在增加16学时1学分的基础上, 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模块的设置上, 可以就各种消息、通讯等写文章, 然后在课堂上讲评。此外, 还可以考虑就近原则, 把课堂搬校外, 从而保证“走出去”现场化教学。

最后, 完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 可实施“课程考核、记者团考核、学院赛事考核、实习单位考核”的四级评价标准, 找出“笔杆子”。在课程考核上, 就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 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期末考核中可设置为课堂考勤10%, 校内外发表作品10%, 平时写作实践作业30%, 期末考试50%;对学生的课内外实践作业, 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最后老师评价的方式;对活跃在系报、院报记者团的学生, 以每年一评的方式评出年度优秀记者、编辑等;每年的记者节可以举办“新闻采写大赛”, 在学生校外实习结束后还可以根据实习单位评价和学生实习情况评出优秀实习记者、编辑等, 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提供一份能力证明。而在教师教学的考核上, 除了期末学生通过教务系统给老师打分外, 教师在平时课后还可以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对自己所上课程的评价, 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式。

摘要:从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至今, 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超过100所。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 在课程的建设中如何探索出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如何上好主干课程并有效地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文章以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干课程“新闻写作”为例, 通过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对该专业“新闻写作”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模式,教学新模式,新闻写作,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张小娴语录经典句子下一篇:行为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