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片段反思小集锦

2024-04-11

1地理片段反思小集锦(通用2篇)

篇1:1地理片段反思小集锦

地理课堂教学片段集锦

单位: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姓名:户利平

邮编:457000

联系电话:*** 一节好课,往往会有亮点或高潮。这些亮点或高潮虽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却给人很多启示,对教学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片段一:作业汇报

七年级上册刚刚学习地球仪时,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认识地球仪,学会使用地球仪,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观察地球仪,写下你的发现,越多越好。

师:同学们观察地球仪了吗?把你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生:“地轴是歪的。”

生:“地球仪上有很多线条,有实线,也有虚线。” 生:“地球仪上有很多颜色和符号。”

生:“国家很多,面积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是俄罗斯。” 生:“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

生:“有的小岛离某个国家很远,为什么标着这个国家的名称?” 生:“为什么地球仪上有两个美国?(两处都标着‘美国’字样)” 生:“陆地和海洋上都有好几种颜色。” „„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可见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很好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它。

启示: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突破经纬网和地球运动这两大难点。对刚刚接触这门课的初一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在课下主动去观察、发现,不仅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渗透了学法指导。这项带有开放性、激励性、竞争性的作业,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很好体现。这项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完成,而且每个人完成的情况又不一样,在各自的认知基础上,都有了提高。不同作业带给学生的收获截然不同,布置作业虽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环节,也值得我们去开发、去探究。

片段二:你读出了什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一节课,有一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你读出了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的回答有:

“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还在思考问题,真让人感动。” “有了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来,不要怕别人笑话。” “要让别人相信你,必须拿出证据。” “科学家需要有吃苦精神,冒险精神。”

有一个同学还深有体会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启示:课堂上我们会经常为学生而感动,为学生的进步,为学生的努力,为学生的精彩生成。你预料不到学生会说什么,但往往结果比你预料的要精彩得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些话从学生口中生成,比从老师口中传授,意义要深远得多。我们的课堂还是多让学生动口吧!

片段三:巧妙的设计

在听一位老师讲“多变的天气”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她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说说你的天气经历,并给出提示语“那一天,„„”,我记录了学生们的发言:

“那一天,下了好大的雪,我和几个同学打雪仗,玩得真痛快。”

“那一天,刮了好大的风,我家门前的一颗树刮倒了,幸好没砸到人。” “那一天上学路上,突然下起了雨,我淋成了落汤鸡。” “那一天,天气很热,我和几个同学去游泳了,在水里真凉快。”

“那一天早晨,好大的雾,上学路上好多汽车都亮起了车灯,我也走得很慢,结果迟到了。”

“那一天下雪后,路上结冰了,很多人摔跤,我骑车也摔了好几次,一点都不觉得疼。”

„„

启示: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自然生成。这一教学内容自己也讲过多次,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一天”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平淡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出彩”,因老师的巧妙设计。新课程标准下, 2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和再现,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为学生开发出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方式。一个简单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片段四:逆向思维,异曲同工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中,教材设计了几个活动题,让学生认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运、水能的影响。为了加深理解,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气候、河流、水运、水能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跟课本上不一样了,课本上也找不到正确答案,必须自己去思考。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在组内探究、组组交流中,逐渐得出共识:我国的气候会变得干燥;河流会减少,水量变小,流向改变;水运和水能的价值会大大降低。这样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加深了对我们地势优越性的理解。

启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讨论。但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学生很快就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的问题意识也很强,设置了不少问题,有的让学生个别回答,有的让学生小组讨论。但所有的问题都是把教材中的陈述句改成了疑问句,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都不高,因为答案都是课本上的原话,谁回答都一样。事后,我给这位老师说听你的课不用动脑子。之后,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有了探究价值,才会促生探究热情,培养探究精神。

片段五:资料收集,主动学习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时,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搜集带有南和北的四字成语。对于这种“另类”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一向很高,完成得也很好。课前先展示学生的答案:南箕北斗 南来北往 南腔北调 南鹞(yào)北鹰 南辕北辙 南征北战 南拳北腿 南老北孔 南敞北合 南稻北麦 南蔗北甜 南船北马 南阴北阳 南橘北枳 南涝北旱。一个说完一个补充,在展示和补充中,学习的高潮自然形成,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成语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差异。而在另外一个班,没有让学生收集成语,只是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平平淡淡中掀不起高潮。启示:同样是成语,由学生自己发现和老师给予,效果截然不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需要老师设置一些情境,给予一些机会。新课程的学习需要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也需要老师在这方面给予引导,让学生养成课下主动搜集地理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习惯。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

篇2:1地理片段反思小集锦

【教学片段】

师:1平方分米有这么大 (实物展示) , 老师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 拼接成一个长方形。 (师出示下图)

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吗?为什么?

生:长方形面积不是1平方分米了, 因为它不是正方形! (大部分学生持这种观点)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 主要是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不正确造成的。“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将这概念误解成“只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才是1平方分米”。

师:哦?不是1平方分米, 那它的面积是多大了呢?同桌试着分析或者借助手中的学具来研究。

生: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分米的每条边都能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也就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平方厘米, 现在平均分成了两份, 每份都是50平方厘米。拼成长方形后, 有2个50平方厘米。因此还是100平方厘米, 也就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太棒了, 借助1平方厘米的测量推算得出了一个与原先不一样的结论。

生:我们也认为是1平方分米, 我们组不用测量就推算出来了, 因为剪开后又拼接, 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还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 (困惑神情) :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长方形面积不再是1平方分米了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图形形状变化了, 以为面积也变了。后来通过讨论才知道, 面积没有发生变化。

师:太棒了, 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学上很重要的真理:等积变形。也就是说形状变了, 面积却没有变化。……

【课后反思】

1.此环节设计巧妙。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知道 (甚至背熟)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 就认为学生理解了概念, 认为1个面积单位的实际空间观念已经建立。实际上, 这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是没有帮助的, 甚至会成为思维桎梏。为了检查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 笔者设计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拼接, 发现了理解上的瓶颈, 问题也得以暴露。

2.教学策略得当。遇到问题, 教师没有苦口婆心地解释、给出答案、纠正误解, 而是充分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探讨, 问题一辩则明。这样的“绣球”抛还给学生, 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和涌现。

3.提炼精确得当。在学生明晰了变形后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后, 教师并不就此止步, 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是1平方分米。从而体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精妙, 理解等积变形的实际事例, 为今后探究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上一篇:鲍七小学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下一篇:必知的电话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