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第1章

2022-06-21

第一篇:地理教学论第1章

1-3章教学辅导

1—3章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问题

一、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是在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欧洲最古的文学,是全部欧洲文学史的源头。

二、古代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

1、神话

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希腊神话思想内容丰富健康,艺术形象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2、诗歌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抒情诗:

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分为双管歌、讽刺诗和琴歌两大类。双管歌(又称哀歌):内容主要有挽歌、战歌和情歌。琴歌:又分为独唱琴歌和合唱琴歌。独唱琴歌主要是爱情诗和饮酒诗。主要诗人有萨福和阿那克里翁。合唱琴歌的主要诗人是品达罗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赞美神,歌颂运动会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

3、散文体动物故事《伊索寓言》

4、戏剧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休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旧喜剧)、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新喜剧)。

5、文艺理论

柏拉图:西方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先驱。他的主要文艺观点是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就是影子的影子;现实世界不真实,艺术就更不真实。艺术对社会起伤风败俗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西方唯物主义美学的先驱。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要求文艺要表现事物的规律性,他还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他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学》影响深远。

三、古代罗马文学

古代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古代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罗马最重要的诗人是维吉尔,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作品描写了罗马建国的历程。《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不同,它是一部文人史诗。(《荷马史诗》基本上是一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

第二章重点问题

一、中世纪早期欧洲文学

1、宗教文学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宗教文学的经典。除《圣经》外,中世纪还产生了大量的宗教文学。宗教文学的主题和内容都取自《圣经》,主要宣扬神的绝对权威、原罪说、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在体裁方面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宗教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不仅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英雄史诗

主要有凯尔特人的有关胡林和菲恩的英雄故事以及关于亚瑟王的传说,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出现最早,保留最完整的英雄史诗),冰岛人的“埃达”(意为“歌谣”)和“萨迦”(意为“英雄传说”),芬兰人的史诗《卡勒瓦拉》等。这些作品以反映氏族部落制度瓦解时期的部落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主要内容 。

二、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文学

1、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

内容以歌颂忠君爱国、骁勇善战的英雄人物为主。著名的英雄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其中以《罗兰之歌》最具代表性。民间谣曲的主要作品有俄罗斯的英雄歌谣和英国的“罗宾汉谣曲”。

2、骑士文学

法国是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最发达的国家。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骑士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主要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写骑士之爱。品种有“ 破晓歌”、“牧歌”、“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叙事诗的中心在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游侠与冒险。分为:

1、古代系(主要有关于特洛亚、亚历山大和埃涅阿斯的叙事诗);

2、不列颠系(主要有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刑车骑士郎斯洛》、《特里斯丹与依瑟》等);

3、拜占庭系(主要有《奥卡珊与尼克莱特》)。骑士叙事诗以一两个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来组织长篇故事的结构方法、注意人物外形与心理描写的艺术特点,奠定了欧洲长篇小说的基础。

3、市民文学和市民戏剧

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抒情诗。韵文故事是一种诗体小故事(也称作“笑话”),主要内容是以滑稽逗笑的手法讽刺僧侣 与贵族的恶德败行,暴露上层市民的庸俗无聊。也有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品有 法国的《驴的遗嘱》、《农民医生》,德国的《神父阿米斯》等。

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列那狐传奇》,这部作品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写狐狸列那与各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实则以兽寓人,以动物故事讽喻现实。《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市民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此外,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特别是第二部)也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重要作品。

市民抒情诗主要有意大利的“温柔的新体派诗”,法国诗人吕特博夫和维庸的作品。 散文领域中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市民戏剧主要有《巴特兰律师》等。

三、但丁

《神曲》意大利原文为“神圣的喜剧”,全诗共14233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主要情节是写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

《神曲》在 思想内容上存在着宗教思想体系和人文主义新的思想萌芽之间的矛盾。《神曲》中所表现的宇宙观和道德观,从整体上讲都是中世纪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但这些思想与教会的宣传又有所不同。他主张的苦修是靠理性指引的个人自身的修炼,并不靠教皇教会作引导,这种思想接近于近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宗教观。但丁在《神曲》中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虽然按中世纪的宗教观点来安排亡魂 的归属,但并不完全按宗教观点来决定自己对亡魂的态度。从他对待亡魂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但丁对人的肯定,对人追求知识、追求爱情、追求美德的肯定。

《神曲》在艺术上也存在着两重性。作品具有梦幻故事的形式、象征寓意的手法、象征性的结构,这都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特征。但具体描写三界时,都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运用写实的手法和生动贴切的比喻,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此外,《神曲》运用了意大利民族语言(而不是在当时被视为正统的拉丁语),还借鉴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

第三章重点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它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思想统治,推动了科学与文艺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禁欲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反动世界观,矛头指向教会统治和神学思想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赞扬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提倡幸福在人间,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 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人的自由意志,要求提高个人的独立地位;在政治主张上,多数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人文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要求。但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人性论,实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具有反封建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双重性质。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欧洲资产阶级新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 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注意写实,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因素,并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着重从道德心理上进行刻画,而不注重对人们的客观物质关系进行分析;人物性格较复杂较完整;注重民族特色,表现爱国情绪,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 

人文主义文学为欧洲文学中的许多体裁奠定了基础,如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 、散文等。

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主要成就

1、意大利:最主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是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和薄迦丘(代表作《十日谈》)。

2、法国:受王权支持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以龙沙为代表的“七星诗社”。具有民主倾向的作家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

3、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代表维伽(代表作《羊泉村》);流浪汉小说《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又译《小癞子》),这部作品以它的写实性、简洁的笔法,通过主人公的丰富经历串连各种社会画面的结构方法对后来的欧洲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英国: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马斯•莫尔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大学才子派”中马洛的悲剧《帖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塞万提斯成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并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堂吉诃德》模拟骑士小说的写法,主要内容是描写堂吉诃德主仆二人三次游侠并闹出许多荒唐可笑之事的故事。其创作动机和意义是打击过时的骑士文学,这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进步意义。《堂吉诃德》的意义之二是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画卷。书中有各个阶层的人物,广泛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风俗等方面的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了16 世纪 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残酷本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由盛而衰、危机四伏的实质。小说还描写了一幅幅人民遭受干旱、饥馑 、苦役、逮捕之苦的悲惨的生活图画。

堂吉诃德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牺牲品、高尚而不切实际的以喜剧面貌出现的悲剧典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桑丘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农民。

小说的艺术特点:

①《堂吉诃德》模仿骑士小说的写法,吸收了这种体裁的长处,它以主人公游侠为中心线索,无拘无束地描写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在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中短篇小说,或独立成章,或交织在主要情节之中,表现出早期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②小说主要用夸张和反复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

四、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创作的三个时期:

1、1590—1600年,又称作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正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基调是明朗乐观的。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595)。

2、1601—1607年,又称作悲剧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莎士比亚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作品从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为对现实的严峻批判,表现出一种悲愤、阴郁的情调。这一时期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水平,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以及被称作 “阴暗的喜剧”的《特洛依勒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这些作品中以四大悲剧更为重要。

3、1608年以后,又称作传奇剧时期。莎士比亚恢复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重新探索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传奇剧,主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其中以《暴风雨》最为重要。

代表作《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 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替父报仇,还要按照 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变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力不从心。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完成改造现实的任务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当时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处于萌芽状态的先进势力还不能战胜强大的恶势力。从主观上讲,人文主义理想本身也存在局限。所以,哈姆莱特最终报了父仇,但他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2、《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原则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常取材于现成的材料或剧本,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骨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画面,注入时代的灵魂。②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相连。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主要有:①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戏剧结构具有广阔性。②戏剧冲突紧张尖锐。③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相结合。④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并且性格始终处在发展中。通过对比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也是莎士比亚常用的手段。⑤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第二篇:第1章复习与小结(教学案)

第1章 复习与小结

教学目标:

1.复习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

2.进一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弄清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的含义,学会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会用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描述数学命题,会写出有关命题的否定.

教学难点:

充要条件和命题的否定.

教学方法:

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借助图表复习以下知识点:1.四种命题;2.充要条件;3.逻辑联结词;4.量词;5.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二、数学运用

例1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

(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圆的内接四边形;

(2)当x=-1时,x2-x-2=0.

例2 设α,β,γ为平面,m,n,l为直线,则对于下列条件:

① α⊥β,α∩β=l,m ⊥l;

② α∩ γ=m,α⊥β,γ ⊥β;

③ α⊥ γ,γ ⊥β,m ⊥ α;

④ n⊥ α,n⊥ β,m ⊥ α.

其中为m ⊥ β的充分条件的是(将你认为正确的所有序号都填上).

例3 数列{an}的前n项和Sn=pn+q,(p,q为非零实数,nN*),求数列{an}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

例4 下列各组命题中,满足“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的是.

(1)p:在∆ABC中,若cosA=cosB,则A=B,q:y=sinx在第一象限为增函数;

(2)p:a2+b2≥2ab,q:︱x︱>x的解集为{x︱x<0};

(3)p:圆(x-1)2+(y-2)2=1的面积被直线x=1平分,q:y=sinπx的图像关于x=1对称.

例5 如果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区间[-1,1]上存在一个x的值,使f(x)>0,求p的取值范围.

三、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了命题及其四种关系、充分必要条件、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应用.

第三篇:教学设计复习题1-9章

9、10教技——教学系统化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10分 10个 判断:10分 10个 名解:10分 5个 简答:50分 5个 论述说明题:20分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名词解释题:

#教学分析: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2、说明题:

#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系统化方法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3、填空题:

#教学分析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

4、简答题:

#为什么说迪克&凯里模型方法是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

迪克&凯里模型方法由相互作用的九个基本步骤成分组成,每个成分都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在一起产生出预期的结果。由于整个过程一直在收集系统有效性的数据,所以最终的产品能够不断修改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质量水准。在教学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对材料的修改,都是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5、判断题:

1、所谓系统化教学设计,说的就是迪克模型 ×

2、迪克模型与教学理论没关系×

3、迪克模型的各个阶段只能顺序执行×

4、书中所说的教学设计指的就是迪克模型的“开发教学材料“阶段×

5、因为迪克模型非常重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系统因素的分析,所以产生的教学必然是个别化的教学×

6、只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才需要用系统化方法开发×

7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发现是教学分析有问题,则前面所完成的阶段都得重做×

8、系统化方法产生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

9、系统化方法只对设计师有意义,老师没必要学×

10、系统化教学设计过程共有九个模块×

1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12、个别化教学的最低要求是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步调。√

13、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

14、迪克&凯里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15、教学过程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第二章 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1、名词解释题:

#需求评估: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需要抓住某个机会,而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是分析组织预想状态与现在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对问题进行精确描述的过程。

1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①、关于学习者输出的清楚概括的描述;②、与确定的问题及需求评估相关;③、可以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更有效的手段来达到。或: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

#绩效技术方法: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立教学目的。

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是什么? 使用某种需求评估过程推导出教学目的。 侧重于学生学完后能够做什么。

#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说明题:

下面给出了几个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目的的写法不符合教材中所说的教学目的写作原则,请逐一说明如何修改。

①、学校将在开展案例教学前对老师进行在职培训。 改为::老师要按照考试手册中规定的过程来管理标准化考试

老是要在每个学习者的成绩单和整个班级的成绩单上填写对学习者表现的评价,这些表格由考试出题单位提供

②、学生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 改为::学习者要会为不同类型的简单句加标点,如句号、问号、惊叹号。 ③、教师要学会多媒体教学。

改为:教师要会用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 ④、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 改::不是教学目的,不用重写 ⑤、师范生要知道如何备课。 改::利用现在的教材和资料,师范生可以知道如何备课。

3、填空题:

#确定教学目的可以有两种方法:(领域专家)方法和(绩效技术)方法。 #利用绩效技术方法确定的教学目的源自于(需求评估)分析过程

4、简答题:

#罗宾逊模型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①、确定绩效问题:绩效问题 = 预想状态 - 现在状态→对问题的精确描述 ②、找出原因:问卷,访谈,观察 ③、罗列可能的解决办法

④、给出性价比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个完整的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5、判断题:

A、目的描述的是教学的输出,而不是教学的过程。× B、需求评估分析过程确定了可以通过教学来解决问题×

C、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D、绩效问题可以通过组织的目的和使命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如果达到了目的,就不存在绩效问题。√

E、预想状态就是希望达到的状态,是尽善尽美的完美状态。× F、利用SME方法确定目的侧重于知识传递。√

第三章 教学目的分析

1、填空题:

A、问题求解中,一般有两类问题:(良好结构的)问题和(病态结构的)问题。 B、目的分析的最后产物是(技能流图),它给出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的过程中要做什么的总体框架,这个框架是从属技能分析的基础。

2 C、教学分析有两个主要步骤:第一步进行(教学目的)分析,第二步进行(从属技能)分析

2、判断题:

A.目的分析方法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方法。×

B.基本上来说,言语信息类教学目的都需要学生对于特定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 C.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种病态结构问题√

D、目的分析过程与教学目的的陈述过程同时开始√

第四章 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1、名词解释题:

A.簇分析:从属技能分析中,主要对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言语信息教学(学习)目的中所隐含的信息的主要种类

B.入门技能: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2、填空题:

从属技能分析中,(层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目标分析中确定为智慧技能或心智运动技能的单个步骤。

3、简答题:

A.描述从属技能分析的基本过程和目的。

答:教学分析过程中,确定了目的中的各个步骤之后,对每一步进行审核,以确定学习者在学习这一步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做什么。目的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 B.描述用于态度目的的从属技能分析的两个步骤。

①、在表现出这个态度时学生必须要做什么?”:用智慧技能或运动技能表现,利用层次分析法

②、“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态度?”:属于言语信息类,言语信息构成了态度形成的说明部分,是对态度的模型化和强化,因此也应该作为教学分析的一部分。

C.如何确定教学的入门技能:审查层次分析或簇分析的结果,找出那些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多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在分析流图中在这些技能的上方画一条虚线,出现在虚线以上的技能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的,出现在虚线以下的技能就是入门技能。 D.描述完整教学分析的结果。 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5、判断题:A、一般来说,在问题求解层次分析中,对其中的某一个目的步骤进行直接从属技能分析的结果是要确定要掌握的概念。×

第五章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1、名词解释题:

#目标人群:又叫做目标对象或目标组,是需要接受合适教学的对象。

2、说明题:

3、填空题:

A.Keller的模型叫做ARCS模型其中A指(注意力)、B指(关联性)、C指(自信心)、D指(满足感)。

B.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下列信息的描述:①、(入门技能),②、(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③、(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④、(学习动机),⑤、(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⑥、(学习偏好),⑦、(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⑧、(群体特征)。

4、简答题:

#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与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 2)教学点模拟工作环境的适应性,

3)在教学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多种培训传递方式的可行性, 4)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1、名词解释题:

学期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学期目标精确地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将能够做什么,完成学期目标的环境产生于学习环境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2、说明题:

3、简答题:

C、描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编写的步骤? 修改教学目的以反映最终应用环境 编写学期目标反映学习环境

为目的分析中确定的每个步骤(无子步骤的)编写目标

为每个子步骤写目标或只写上层步骤的目标(目标与评测设计和教学内容一一对应) 为所有从属技能编写目标

对某些学习者可能不具备的入门技能编写目标

4、判断题:

A. 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在学习环境中做什么的详细描述。× B. 研究结果的综述指出:了解教学目标的学习者会有很大的优势。×

C、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呈现给学习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七章 开发评测量表

1、名词解释题:

A.标准参照评测: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

B.学习档案: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标准参照评测样品的汇集。这些评测既包括展示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进步情况的客观题型的考试,也包括学习者在教学中制作的作品或现场表演。学习档案还可以包括有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态度方面的评定。

C.学习档案评估:定义为对所收集的反映学习者可观察的变化或发展的学习样品进行元评估的过程。客观题型的考试可以测定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期间成长变化的情况,作品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对学习者进展的跟踪来比较。

2、说明题:

A.说明标准参照评测的目的

标准参照考试因为不仅能评价学习者的进步,而且还能评价教学的质量;标准参照考试的结果准确地告诉了教师每个教学目标学习者能够做到多好,也告诉了设计师教学的哪些部分不错,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此外,标准参照考试还能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已建立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而反思自己的表现,这样的反思能促使学习者最终成为能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质量负责任的人。

B.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哪四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后测 入门技能测试:是在开始教学前对学习者的考试。这些标准参照的考试题是为了评定学习者对预备技能,即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必须具备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预备技能是在教学分析图表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前测:前测的目的是要参照教学分析,了解学习者。前测(pretest)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确定学习者是否已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技能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效率。

练习测试:练习测试(practice tests)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机会。练习测试使学习者能够练习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练习作业,提供指导反馈,并控制教学进度。

后测 后测在教学之后进行,与前测相对,只是没有对入门技能的考题。与前测类似,后测(postests)测定教学中所包括的目标。后测可以用来评定学习者的表现,给出学习者完成课程应得到的分数。后测最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师确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填空题:

A.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四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后测)。

4 B.在编写考试题或考试卷的时候,设计师必须要牢记,考试可以测定以下内容是否适当:(考试本身)、(答卷格式)、(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情境)、以及(学习者的成就)。

4、简答题:

A.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

B.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

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 C.高质量的学习档案评估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学习样品必须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和绩效目标。

第二,学习样品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标准参照评测,它们是常规的前测和后测,考试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不会为档案评估专门设计考试。

第三,每个常规评测都有评分标准,以及每个学习者的答卷和得分,它们指出了学习者在这次考试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 D.应如何进行评价学习者成长的评估? 成长评价分两级完成,第一级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这也是学习者为中心评价运动的原则之一。学习者审查他们自己的材料,包括考试分数、作品、行为表现和评分标准。他们写下自己对材料中的优点和问题的看法,还要说明应该怎么做来改进材料。然后是教师审查这些材料,教师先不看学习者自己的评价,只纪录自己的评判。在教师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和学习者一起比较两者所做的评价,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面谈结束的成果之一就是要一起计划下面学习者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5、判断题:

A、标准参照考试是由测定行为的考题组成的。× B、标准参照考试与目标参照考试是一回事。√

C、标准参照考试的考试题不一定按照行为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类型来评测。× D、标准参照考试的考试题是根据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直接开发的。√ E、前测中一般要设计入门技能考试题。√

F、开发入门技能考试题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在开始教学前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技能。√

G、前测在教学前使用,以了解学习者对于要教的内容已具备的知识,以及是否具备入门技能。√

H、标准参照考试题是直接根据行为目标而编写的,行为目标则是根据教学分析的技能而写出来的√

第八章 开发教学策略

1、名词解释题:

A.“教学策略”:一词意指各种教与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独自阅读、个案研究、讲座、计算机模拟、工作表、小组协作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微观教学策略。设计师在做这类决策之前,还必须要有宏观策略(即从向学习者引入某个专题,到最后学习者掌握目标为止的整体策略)。教学策略描述了教学材料的基本组成和运用这些材料促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结果的过程。

B.传递系统: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

2、说明题:

A、描述选择最佳教学传递系统时,应该如何进行考虑和决策。

在一个理想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佳的教学传递系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考虑和决策:

①、考虑教学目的、学习者特点、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教学目标和评测要求 ②、重温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的逻辑分组,以便以后按合适的顺序讲授

5 ③、规划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学习成分 ④、选择对学习最有效的学生分组方式

⑤、确定符合对学习环境成本、易用和实用要求的有效的媒体和材料

选择或开发一个传递系统,该系统最佳地满足了第①步的考虑和第②-⑤步的决定。 C.为一个教学单元开发教学策略的五个阶段是: 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和分组

为该单元设计教学前、评测和增强活动

为每个教学目标或每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呈现和学习者参与活动 将教学目标分配到每堂课,估计每堂课的用时 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一个传递系统

3、填空题:

A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套方法又叫做(传递系统)(delivery systems)。

B.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评测试题)。

4、简答题:

A教学策略的五个主要学习成分是

教学前活动、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考核、增强活动。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影响媒体选择和传输系统三个因素

1)、现有教学材料的可用性 2)、制作和实施的限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较简单的媒体格式,高质量地完成制作,而不是坚持用复杂媒体却产生很差的作品 3)、教学设施的数量:新技术在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经常是被用来重复老技术的功能

2、教学包(package)的组成部分

教学材料:它包括主要教学目标的材料、学习目标的材料,以及能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的材料等

评测材料:所有教学材料都要有对应的客观考试题,以及对作品或行为表现的评测表。评测材料包括前测和后测

课程管理信息:整个教学包通常会有一个总说明书,一般叫做教师手册,其中向教师提 供了教学材料的概述,展示如何将它们与学生的学习顺序相结合

3、教学材料开发过程

1)、审查每堂课每个目标的教学策略

2)、通过文献调查、咨询领域专家,了解已有什么样的教学材料

3)、考虑如何采用和修改现有可及的教学材料

4)、决定是否要设计新材料。如果要设计新的,转到步骤。如果不要设计新的,则以教学策略为指南,开始组织修改现有材料

5)、复审你所完成的学习者分析,考虑教师在每堂课促进教学的作用,决定你想要教学自定步调或小组同步的程度

6)复审你所完成的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以及你对开发教学材料可用资源的假设。重新考虑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以呈现材料、监控练习和反馈、以及评估,增强学习者记忆和迁移能力

7)、基于教学策略,以草稿的形式计划和编写教学材料。这些还是粗略形式的印刷的、视觉或听觉的材料可以用于检查教学顺序、思想流、阐述思想的精确性、完全性、以及步调等等。 8)、为了理清思路,审查每堂已完成的课或上课过程

9)、用一完整的教学单元,编写教学来指导学生完成所需要的活动

10)、用这第一遍代价不高、比较简单的草稿中所开发的材料,开始评价活动。第十章介绍和讨论了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的过程和活动

11)、你可以继续下去为教师手册开发内容,或者在你开发和修订教学呈现和活动的同时做笔记,再根据笔记,随后编写教师手册

第四篇: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3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节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第1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自转(要多画图) 1.地球自转运动轴心——地轴

地轴北段始终指向 ,并与公转轨道面成 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 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 方向旋转。 3.周期:(注意差别) (1)恒星日,自转360º,用时 ,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用时 ,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

(2)线速度: 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

[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公转(要多画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 ,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右图)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

有 (1月初)和远日点( )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时间为 ,是真正周期

(2) ,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

图4-3 度 ,北半球夏半年为 天,冬半年为 天。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

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②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②点出发到②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②点时的运动线速度小于④点

第2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 (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假定地球不自转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吗? 答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 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 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下图。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夹角是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2.地方时、区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 。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个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下图。

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 。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 。(如右图)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水的运动都有影响。

[经典例题4]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沙坝将与南岸相连。 B.南岸受冲刷严重,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图中南岸可叫左岸。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图中北岸可叫右岸。

图4-12

第3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 与公转 的

之间的夹角,目前度数是 。如右图。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 ,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经典例题5] 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二、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 和 的变化来描述。

2.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内容)

(1)昼夜长短的判读(以读图、画图的方法来掌握)

(2)昼夜长短变化的时空规律总结(看图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②季节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经典例题6]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 该地的经度约为( )

A.120°E B.125°E C.115°E D. 110°E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等于

②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时(当地正午)太阳最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 次。 (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说明:“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①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 。 ②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关系如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4.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②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

3、

4、5月)、夏(

6、

7、8月)、秋(

9、

10、11月)、冬(

12、

1、2月)

③我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5、五带的划分

[能力训练] 1.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南北纬3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

2004年12月2 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2~3题。 2.该地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C.③ B.② D.④

3.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4.2°N,73.5°E),当地的区时约为( )

A.6时

C.12时

读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据图回答4~6题。 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当黄赤交角变为23°56′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为( ) 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与现在相同

7.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

南半球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北半球 D 右左左右

左右右左 B.9时 D.15时

某地有一幢楼 , 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 , 据此回答 8~9题。 8.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326’

B.6624’

C.909.该地的纬度是( )

A.2326′

10.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A~H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 和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在甲图中地球 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所示的情况相符。

(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00

0

0

D .45

0

B.2134′

0

C.2526′ D.6826′S

00(4)地球从甲图中C位置公转到G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

(5)地球从甲图中A位置公转到E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

11.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l)该图表示的是每年 (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 的 线上,乙地日出时刻 是 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 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过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有下列地点中的( )

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

[经典例题1]【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答案】C [经典例题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经典例题3]【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 [经典例题4]【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答案】B [经典例题5]【解析】此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日,此图背面为昼半球,太阳在图的里面(垂直于卷面)。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并想一想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答案】C [经典例题6]【解析】第①题由日出日落时间求出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日出地方时为(12—10/2=7)7点日出,当7点时,北京时间为6:40,则该地在120°E以东,比北京时间早20分钟,每4分钟1°,共5°,则该地的经度为125°E。【答案】B

1.A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度/小时,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是错误的。南北纬度6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选项C是错误的。

2.D 3.A 本题先算出两地相距的实地距离,再按时区推算当地区时。 4.A 5.B 6.C 7.D 8.D 据题意画右图示意图, 借助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求正午太阳高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楼高 h 与影长 S 相等 , α =45 ,即太阳高度角等于 45。 09.D 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H=90°—纬度差

10.(1)A B H (2)E A (3)A (4)由C→E由昼夜平分变为白昼最短;由E→G由白昼最短变为昼夜平分 (5)不断减小,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 (6)春

11.(1)夏至日 23°26′N 180°

(2)晨线 4 (3)8 24 (4)B (5)A

第五篇: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计划《运动快慢的描

述──速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 ?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计划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毕业实习鉴定表下一篇:急诊与icu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