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

2024-04-08

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精选14篇)

篇1: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篇一:《姥姥的剪纸》教学案列及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案列及反思

邳州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

吴海燕

近日,围绕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题,我执教了一节校级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上的教材。在执教之前,我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和细致的研究,主要从儿童视角、读者视角、教师视角三个方面来进行整合。在执教以后,针对课题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下面,就分三个板块来具体谈谈自己执教的《姥姥的剪纸》这一课:

A、备课篇

一、教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节。

2、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会灵活运用。

3、凭借课文语言,感知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的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以及因剪纸而连接起来的深厚的祖孙情意。

4、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利用口语化语言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朴实、自然的突出人物形象。

二、初步的解读:

1、儿童视角:

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水平高超,常会帮助别人。为了拴住贪玩的小外孙,还剪出了连环画一样的“老牛小兔图”。作者长大了,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姥姥和她的剪纸。

2、读者视角:

姥姥心地善良,勤劳能干,有着剪纸的绝活又是那样的乐于助人。姥姥对外孙无比疼爱,同时又寄予厚望。文章最后所一节所描述的浓浓亲情,令人读后很受感动。

3、教师视角:

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而又蕴含着作者对姥姥的喜爱与思念。文中既有对姥姥剪纸水平技艺高超的正面描写,又有通过别人的赞叹来进行的侧面烘托。文中清新、流畅的语言,正是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内化的好范例。同时,文中的对话部分极具生活情趣,能够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培养语感。

三、怎样教?

1、读字当头:

本文以读为主,默读便于感受、思考、体悟;放声朗读利于习得语言,内化积累,培养语感。在读书中,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和祖孙间情感的真挚。边读边悟,悟中揣摩。形式可以有:自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配乐读等形式。

2、自主探究:

a、文中1---6节哪些地方能看出姥姥剪纸的水平技艺高超? b、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浓浓爱意?

(方式:可以用圈画、批注法,先同位讨论再集体交流)

3、口语训练:(详见执教篇)

四、预期学生在本节课上将能达成的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读书声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

2、凭借课文语言能体会出姥姥剪纸水平的出神入化,技艺高超。

3、能通过阅读感悟、用心揣摩,感悟到祖孙间的浓浓亲情及作者对姥姥永远的思念。

4、领会文中的正面、侧面、夸张、反衬等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利用口语化语言表达,能更贴近生活,让文章更生动、朴实的写作风格。

B、执教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生同写课题,师强调“剪”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整个字要上松下紧。(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深入人心。

师:她一下就为姥姥送上了四个成语,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生: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技艺高超。

师:这其中,最能显示出姥姥剪纸水平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词语就是----技艺高超。(师板书该词语)

【教学意图: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入手,回顾并初步感知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同时简单积累了一些四字词语,为后面将要进行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深入研读,走进文本。

(一)、体会姥姥的技艺高超----神了

1、我们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看得出,姥姥的剪纸水平的确是技艺高超呢?轻声读读课文1---6节,读完后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相关语句圈画下来。

2、生自读圈画后,集体交流:

师:下面我们能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来交流吗?

生:(读第一节)我从这一节中知道了,姥姥的剪纸在村子里十分受欢迎。要不然也不会“左邻右舍”家都贴了。

师:是啊,这里最让你能有所发现的就是一个字---生:“都”!

师:你很会读书,奖励你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一听。(该生读)

师:满屯尽贴红窗花,窗花皆是姥姥剪。由此可见,姥姥的剪纸的确是技艺高超啊。你还在书中画了哪些语句呢?

生:“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更说明姥姥剪纸水平的技艺高超。

师: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词语是---生:神了!(师板书该词)

师:神到了什么程度?谁再来读一读?

一学生错读成“剪只公鸡能下蛋”,余生大笑。

师:是呀,要是姥姥剪的公鸡都能下蛋,那就更神了!

一生再读,师:听完这夸赞后,你想送哪些词语给姥姥?

生:出神入化。

生:生动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

生:前面的两个“普普通通”写出了剪纸用具的简单,也能说明姥姥技艺高超。

师:是的,这句话是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正面描写。

生:别人的夸赞是一种侧面的烘托。(师表扬、肯定)

师:姥姥剪纸这么神,是不是她剪的母鸡真的能下蛋呢?

生:不能。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师:咱们能用上这种夸张的说法也来夸夸姥姥吗?

师:比如,剪个老牛能-----,剪只鸭子-----,剪个小狗----,剪只喜鹊----。。(生直接接下去说)

【教学意图:学生在品读文本的时候,能抓住具体的字、词来揣摩感悟,有助于走进文本,贴近“姥姥”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文章正面、侧面描写、夸张等表达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文章基本的写作方法,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师:你还圈画了什么地方?

生:我通过别人拿着剪纸“乐颠颠”地走了,也看出了姥姥技艺高超,只有剪得好,人家才会这么高兴,这儿也是一处侧面描写。

师:你不光有一双慧眼,还比别人更细心呐。(掌声)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无可挑剔。”姥姥不用看,都能剪得这么好,可以看出她技艺高超。

师:屯子里都贴,乡亲们都夸,可作者还不信,非要亲自捂住姥姥眼睛试一试。这段文字写得生动有趣,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师:在前面这几节文字中,有许多词语我们不常见到,比如:薅草、下蛋、乐颠颠、调皮蛋、耍赖、眼珠子等等。正是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朴实、生动,贴近生活,我们以后写作时,不妨也可以学着试试看。

再次齐读4、5两节。

师:就这么剪呀剪,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咱们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情景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

生:妈妈总是边看电视,边织毛衣,时间长了就熟练了。

生:妈妈学绣十字绣。。刚开始不太熟,可她天天练,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师引导:妈妈绣十字绣,熟能生巧,总绣,手-----。

我们练毛笔字时,------,总练,------。

我们学跳双绳,----------------------。

姥姥剪纸,--------------------------。

师:正是这种熟能生巧,练就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呀。

【教学意图: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课要以读为本。在熟读、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姥姥的剪纸之所以技艺高超,是来源于平时的勤剪苦练。适时的口语训练既突破难点,又巧妙链接了语文与生活,同时积累句式、培养学生语感,可谓“一石三鸟”。】

出示第六节的最后一句:让我们再来看看姥姥是如何剪“喜鹊登枝”的。(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自由读读这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发现姥姥练习剪纸的时间很长。篇二:教案《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说明:苏教版第四单元12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

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幅喜鹊登枝图、各式剪纸图、音乐《感恩的心》、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出示剪纸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学生多读、多说来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课题:姥姥的剪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指名回答。及时鼓励学生。)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悟。(多媒体出示预习提纲)用快速阅读法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思考:

1、课文为什么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姥姥的剪纸?

3、姥姥都剪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潜移默化。

过渡: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笑源有一位不平常的姥姥,她有一手绝活,那就是——

剪纸。在笑源幼小的记忆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引读: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多媒体出示剪纸图片。

1、姥姥的剪纸这么神,她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吗?(一把普普通通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多媒体出示剪纸:提醒用普普通通的剪刀。)

2、姥姥用普普通通的剪刀要什么就剪什么,所以,我从小就听到左邻右舍的夸奖。(多媒体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只公鸡能打鸣。)

(1)谁来学学左邻右舍的人夸夸姥姥?(指名读)及时鼓励。

(2)姥姥的剪纸可多了,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模仿村里人夸夸姥姥吗?我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讨论,(多媒体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如:(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树像树,剪只蝴蝶能采蜜,剪只鸟儿能唱歌。)及时对学生

进行表扬。

(你姥姥神了,剪船像船,剪车像车,剪艘快艇水里游,剪支火箭能上天。

(3)姥姥的剪纸技艺这么高,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姥姥的剪纸?(板书: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4)的确,姥姥实在太神了,有这样的姥姥,我真感到——(自豪),这就是你的姥姥呀,请你自豪地向别人介绍姥姥吧。(点拨:把“你姥姥神了??”改成“我姥姥神了??”把这种自豪的情洋溢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评价:你的眉飞色舞告诉我们你很自豪。从你的语调中我们听出你为有这样的姥姥而得

意。)

过渡:姥姥的剪纸技艺这么高,当左邻右舍找姥姥剪纸的时候,姥姥什么态度呢?

3、引导学生读——慈祥的姥姥广交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择菜、薅草?? 你觉得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有求必应勤劳善良)

过渡:姥姥的高超技艺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读4——6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提纲:(1)读第四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姥姥剪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姥姥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熟悉?)

4、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这种情境一定也是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死死

地捂住、工夫不大、形象生动、无可挑剔)

(2)看,这就是姥姥剪鹊登枝图(多媒体出示:喜鹊登枝图)。

(3)我佩服吗?心里服了。可嘴上还耍赖。

多媒体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耍过赖吗?谁能用耍赖的样子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鼓励学生积极举手)

5、姥姥剪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姥姥告诉我们答案了吗?从文中找一找。

多媒体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①姥姥为什么会剪的这么熟悉呢?

多媒体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男生,女生循环练习读。

这就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这就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这就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多媒体出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四、小结:是啊,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就能创造神奇!姥姥的绝活就是这样练就的。

真是“熟能生巧”,巧能出“神”呀。难怪村里人啧啧赞叹,引读——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五、课堂测试:多媒体出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词语宝典。(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左()右()()灵()巧

深入()()有求()()

熟能()()()()赞叹

3、轻松阅读。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美术老师帮忙自己剪一幅剪纸图。读熟课文后半部分。

附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有求必应 勤劳善良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以引导为主,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导入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理解和对“姥姥是个怎样的人”有了自己的认识。

篇2: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

香隅中心校本部林根发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篇3:“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 想看吗? (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 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 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 (争先恐后地) :它们跑得同样快, 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 (故作惊讶) :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 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 根据小数的意义, 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论片刻, 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 完全重合。

师:像0.3, 0.30, 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 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 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 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 验证写法虽然不同, 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 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

(2) 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 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 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 在小数部分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 (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 , 如0.7=0.70, 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 (学生仔细倾听、判断, 用手势表示对错。)

(1)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 (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 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 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 下面小数, 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2) 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 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 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 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 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 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 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 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 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 填一填, 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 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 为避免人云亦云, 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 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篇4:《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及点评

一、 字词导入,营根固本

1. 课文我们都熟读了,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一看这些词语,能不能读好。媒体出示——

•读准字音

刁难 择菜 左邻右舍 三伏盛夏

•读出节奏

啧啧赞叹 刷刷几下 普普通通 清清爽爽

•先组词,再读懂含义

神:神笔 1. 精神;2. 超出一般的;3. 姓

巧:熟能生巧 1. 灵敏,灵巧;2. 恰好;3. 虚浮

2. 分别指名读,适时点拨

第一组,追问:你认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第二组,提示:“清清爽爽”应该怎么读?

第三组,点拨:姥姥有一手剪纸的绝活,我们可以称姥姥为——神剪!也可以说姥姥是——剪神!

【点评】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安排营根固本的词语教学: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懂含义。其意义,一是借助读,把易读错的字读准,把具有节奏感的词语读美,把值得品味的词义读活,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二是随时不忘理解积累字词;三是为学生感悟课文、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重要的铺垫。

二、 问题探究,深入研读

1 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1) 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就走进了课文。姥姥的剪纸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2) 是的,姥姥的剪纸给我留下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给我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童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默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呢?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圈画出有关的语句,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简要地写一写你的理由。

(3) 出示第2自然段。

① 品味梳理:姥姥的剪纸剪得这么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栩栩如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说明材料——普通,“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说明——熟练。

② 模仿迁移:如果剪的是植物、器物、人物,村里人会怎样夸呢?(例如: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草像草,剪棵桃树能结果,剪朵玫瑰扑鼻香。你姥姥神了,剪船像船,剪车像车,剪艘快艇水里游,剪支火箭能上天。)

③ 啧啧赞叹:读出节奏,读出自豪。(点拨:把“你姥姥神了……”改成“我姥姥神了……”把这种自豪的情感读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练习读)

(4) 出示第4自然段第2~4句。

① 引导梳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师生交流:“难度大”“时间短”“效果好”)

② 追问品析:

a. 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来。再读一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b. 这种情境一定也是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哪些词一下子就让这段话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了呢?(刁难、耍赖)

c. 明明要写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为什么写自己的调皮呢?(越调皮,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

③ 趣文趣读:作者把这幸福的回忆变成了文字,我们读书时就要读出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更主要的是我们还要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用你们的声音把这一老一小剪纸的有趣情景读出来,让我们都走进那有声有色的回忆之中。

④ 姥姥的剪纸真是“神”了,“神”到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神”到对村里人的有求必应,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能“剪”得这么神呢?

点拨引读:

六个“剪”字,就像六张老照片一样:

数九隆冬,大雪纷飞,姥姥在——

三伏盛夏,烈日炎炎,姥姥在——

邻居家的孩子明天结婚,急着要用,姥姥有时在灯光下——

赶上哪家女儿出嫁,不巧停电了,姥姥甚至摸黑——

这就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出“神”呀!

2. 老牛小兔,深入我心

(1) 默读课文第7~13自然段,姥姥给村里人剪了许多的“喜鹊登枝”,深入人心。姥姥剪的许多的老牛和兔子,更是深入我的心呢!其实老牛就是——;兔子就是——。

(2) 虽然每一幅剪纸具体的形象不同,但是都表达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板书:爱)

(3) 课文中作者并没有用“爱”这个字。这些“爱”都聚焦在了第7自然段中的一个字上面。(拴)

(4) 品味“拴”字:从哪儿看出来“拴”住我了?(用剪纸拴,更是用爱拴;拴住身子,更是拴住心)

① 爱是有声的,在有声有色的对话中,分角色朗读第7~12自然段。

② 爱更是无声的,在深情的剪纸里,深情诵读: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点评】教学中滕老师善用有思维价值,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去垂钓学生的阅读智慧:一、 把问题直接指向文本的思路。滕老师用“姥姥的剪纸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即姥姥是如何给左邻右舍剪纸的,以及如何给我剪纸的,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理清文字的脉络。二、 把问题指向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感悟。滕老师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姥姥“神”了?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至少能读出四点感受:姥姥剪纸“神”在用具简单,动作娴熟,什么都能剪,剪出的作品栩栩如生。这样提问,不但能促成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深刻感悟,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三、 把问题指向学生的想象。滕老师提出:如果剪的是植物、器物、人物,村里人会怎么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洞开,思维之果充盈“枝头”。耶稣说过,孩童嘴里出智慧。其实,孩童嘴里的智慧是他们想象的果实。四、 把问题指向学生对要点的概括。比如,从哪儿看出来“拴”住我了?用剪纸拴,更是用爱拴;拴住身子,更是拴住心。概括要点看似非常简单,实则需要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关键。

(5) 出示: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① 入境品味:同学们,当年的调皮蛋,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学生。为什么这一幅剪纸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仔细地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让你心动了呢?

② 如果给这幅剪纸定一个名字,怎么样最能表达姥姥的情和爱呢?

(6) 同学们,此时也许再多的语言都难以表达姥姥对“我”的情和爱,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的心与姥姥的心贴在一起吧。让我们轻声地一起读——

(7) 那头定定地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呀,那只远去的小兔子就是顽皮的我呀,这不正是家乡的村头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画面吗,一幅剪纸胜过百封家书啊,指名读——

(8) 我越走越远了,姥姥不能再和我朝夕相处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思念、祝福、期待都藏在了这幅剪纸里,默默地把最美好的祝福寄到我的心头,寄到我的梦里,指名读——

(9) 因为爱,姥姥希望我回到他的身边,更因为爱,她希望我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好!一看到这老牛和小兔,我的眼泪一下就涌出了眼眶,一起再读——

【点评】滕老师紧扣一个“拴”字,体现了这样一个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设计:1. 情趣读。滕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想象画面,感受那妙趣横生的场面,是最有效直接的办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越调皮,就越能看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我越调皮,就越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内容、语言、情趣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段文字中交织着,也让学生醉心地品味着、诵读着。2. 品味读。异中求同——寻觅一个“爱”字;同中求异——爱在有声的语言里,爱更在无声的剪纸中。3. 精思读。为什么这一幅剪纸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呢?仔细地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让你心动了呢?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形象,边读边思,边读边品。学生一旦被形象所吸引,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就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4. 动情读。四次动情地读,滕老师力求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得入情、入理、入味,情感洋溢于声调之间,气脉动荡于节奏之间。

三、 总结提升,情深意浓

1. 大平原,小屯子,姥姥的剪纸,这一切都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每每想起姥姥,想起姥姥的剪纸,就想起了自己最幸福、快乐的童年。

2. 此刻,你最想对这位姥姥说些什么?请拿起笔,写一写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或一段话。

3. 也许我们的姥姥、奶奶、爷爷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也许他们只是能做你喜欢的饭菜,也许只是能陪着你读书、作业到深夜,也许只有一句重复了千百遍的叮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捕捉、记忆和感恩。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走出教室,去搜集、去体验、去积淀、去表达。

【点评】滕老师让学生动笔倾诉:此时此刻,所有的回忆袭上心头,最想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或是一段话。这次写是为升华情感而写。教师还鼓励学生带着感恩的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出对长辈的爱。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篇5: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篇6: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本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篇7:《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篇8:“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片段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 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 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时

师:上新课之前,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投影 (如图1) 。各小组同学把“小鱼”绑在石块上, 浸入水中。请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出来, 用细铁丝当作鱼叉, 进行刺鱼活动, 要求迅速, 只准刺一次。 (学生反应热烈, 跃跃欲试。)

学生各组取小桶一只, 加入适量的水, 把数条“小鱼”用细线绑在石块上, 浸入水中, 使“鱼”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 用细铁丝当鱼叉, 快速向“鱼”刺去, 有的成功, 有的失败。

师: (问未能取得成功的学生) 是不是没有对准?

生:不是。 (学生很惊讶。)

师:同学们对以上的现象一定很好奇, 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光的折射”的探究, 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二) 光的折射定义

师:什么叫光的折射?请看下面的实验。 (把课前组装好的仪器放上讲台) 如果把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中能看到什么现象? (请一名学生演示) 大家注意观察。

生: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 (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板书: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三) 光的折射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光发生折射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请各小组按照刚才的演示实验安装好器材。

学生安装器材:先把玻璃速平放在一张白纸上, 在纸上B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 然后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 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向玻璃砖, 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 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师:如果入射光线沿垂直方向射入玻璃中。光传播方向会怎样?

生:用激光沿垂直方向射入玻璃中。

生:传播方向不改变。入射角为零, 折射角也为零。

学生作出如图2所示的光路图。

师:AO叫做什么光线?

生:入射光线。

师:MN叫做什么?

生:法线。

师:请分别用i和r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入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相对位置, 比较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 (学生总结后写在纸上。)

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折射角比入射角小。

师:类比光的反射定律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光折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或其他介质时, 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 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 光路可逆

师:如果光从玻璃中逆着折射光线射入空气中, 折射光线将会怎样传播? (提示学生参考反射时光路可逆的知识来回答) 。

生:将沿着OA射出。

师:这叫什么现象?

生:光路可逆。

师:请同学们说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入射角。

生:B′O, OA, ∠AOM和∠NOB′。

学生应用光的折射定律完成图2所示的光路图。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一定改变吗? (2) 入射角一定大于折射角吗?

生: (1) 当光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 不一定, 当光垂直射入水或从水射入空气时, 折射角等于或大于入射角。

(五) 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刺鱼”活动。为什么你对准“鱼”, 却刺不到它呢?原来我们看到的“鱼”, 实际上是“鱼”的虚像, 由于“鱼”发出的光射向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变浅了。 (说明:学生讨论分析, 气氛活跃。)

师:如何才能刺中“鱼”。

生:应往更低的位置。

师: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 (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请了一名成绩很一般的学生上台演示, 果然获得了成功, 学生满怀喜悦。)

师:哪位同学还想上来给大家演示?

(通过“刺鱼”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经教师的点拨, 加深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理解。学生的思维经一放一抑之后, 学生的理论水平已经具备, 能够较好地解答水池变浅、筷子变弯的原因, 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高的层次。)

师:有的同学喜欢游泳, 看水只有齐腰深, 可到水中就不止了, 这是什么原因。

生:光从水射向空气发生了折射现象。

师:请同学们组合使用自己手中的器材, 看看能得到多少种光的折射组合。把所作的实验图, 用粉笔画在白纸上, 最后我们进行综合展评。

活动1:筷子变弯了。学生把笔直的筷子放入水中, 从旁边看起来变弯了。

生: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出的光射入空气时, 发生了光的折射。

活动2:硬币显示实验。把空碗放在桌面上, 在碗中放入硬币, 让本组数名同学坐在较远合适的位置, 刚好看不见杯底, 加入水, 各个角落的同学可以同时观察到硬币。

生:加水前, 硬币的光被碗的边缘挡住, 加水后, 硬币的光在水面发生了折射, 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 射入人眼, 人就可以看见硬币了

师:你们很不简单, 把复杂、抽象的光的折射规律正确地推导出来了, 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有关的折射现象都演示并解答出来了。课后,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做更多的实验, 解释更多的现象。将你们的实验汇集夹贴在黑板上, 老师将会课后评比。

(六) 小结

1. 光的折射概念。

2. 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3. 光路可逆。

4. 水池变浅了。

课后参考作业:

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和“刺鱼”知识, 或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 解释为什么沿海或沙漠地区容易出现海市蜃楼景象, 并且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师:通过这节课, 我的感触也是颇深的, 使我深深地感到你们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 你们的动手能力有时胜过老师, 我为你们而骄傲, 我相信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成果都是你们智慧的结晶、汗水的收获, 你们让我感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态度交流,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咨询者;

3.注重学生间新型学习方式的体现:即合作、讨论、实验交流、共同探索;

4.注重新的评价体系———“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这节课基本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 自我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广阔空间。学生自由讨论, 表述思想, 交流成果, 活动小组的同学重现实验过程, 展示实验成果;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方案和实验细心思考, 认真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把自己的疑惑、异议、新猜想、新创意讲解出来, 进而实现了学生间的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即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互问互答, 最终实现的生生评价, 每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升华。

体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更深层次参与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我的学生表现得异常积极和兴奋, 学生的喜悦和热情溢于言表, 他们很喜欢并乐于接受这么轻松和愉快的课堂, 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做了一次小小科学家, 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被激发, 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中, 在学生的互问互答当中, 在生生评价当中, 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意见、看法被别人所唤起。不同的意见在相互碰撞中互相同化, 引起共鸣和共识,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表达能力等各种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想, 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表现、自我发挥生机勃勃的活动空间, 学生真正能做到在课堂上敢说、敢讲、敢议、敢评, 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知识能激起全体学生的思考和热情, 那么知识也将会像礼物一样被学生接受”。

篇9: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

2是啊,姥姥的剪纸可神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幅“喜鹊登枝”上,(出示图片)好好欣赏。你觉得剪得怎样?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喜鹊登枝”的呢?这幅剪纸又是怎样剪出来的呢?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找找答案。

4(课件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指名读。真是栩栩如生啊!我们一起来赞叹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精湛的技艺,由此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走进文本。

二、感受姥姥高超技艺的原因

1那么,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姥姥是怎样剪成的呢?(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姥姥这样都能剪出这么美的作品,可见——

2姥姥如此高超的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那是怎么练就的呢?你能用姥姥自己的话来回答吗?(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让我们齐读姥姥的话。这句话的意思你明白吗?(练的多,手中有数)

3你能联系上下文来找一找“总剪”是怎样剪的吗?(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其中“剪”字用红色标示)自由读这句话,从中能读出什么?

4因为姥姥成年累月地剪,所以即使在被蒙住眼睛的情况下,也能剪出如此完美的剪纸,这就是——(生齐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5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联系实际说)

6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说到这,老师想到了一些谚语,你们想到了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7小结:同学们的积累可真多啊!勤于积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你看,我那么调皮,姥姥不但不生气,反而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姥姥多疼“我”啊!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自主亲近语言文字,深入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教师抓住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引导学生领会姥姥的技艺高超,再链接学生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1这不,到了——(课件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看似一句平淡的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们认为是什么字呢?(板书:拴)一般是用什么拴住什么?(用绳子拴住物体)课文中用什么拴的?(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姥姥用什么内容的剪纸拴住了调皮的“我”呢?(老牛和兔子)

2姥姥剪了许多幅老牛和兔子剪纸,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有几幅?默读第7-13自然段,画出句子,给这几幅剪纸起个题目。你能从剪纸的内容中体会到什么?(指导交流“牛驮小兔”“啃食青草”)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

3同学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你还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4(出示: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这段话中,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5剪呀剪,拴呀拴,剪只兔,剪头牛,牢牢拴住萝卜头。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上学前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越走越远,姥姥还要不断寄来剪纸。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幅剪纸上,(出示段落)给剪纸起名。从这幅剪纸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思念,期待,牵挂,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6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姥姥站在村口,遥望远方。此时她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积累语言,写是为了升华情感。课内练笔,读写结合,注重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7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姥姥对“我”的期待。姥姥对“我”牵肠挂肚,而“我”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

8(出示句段:事实上,……有声有色。)默读有助于思考,让我们默读这段文字,静静地思考,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9同学们,如果童年时姥姥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现在拴住的是“我”的什么?(师板书:心)

10纵然天涯海角,我心依旧,我梦依旧,姥姥用她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成了“我”美好的回忆。此刻的“我”最想对至亲至爱的姥姥说些什么?

11也许,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对姥姥的思念,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12书读到这,你们认为姥姥仅仅是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吗?(思念、期待、牵挂、亲情、呵护……)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爱)。

13总结:同学们,也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像笑源的姥姥这样有一手绝活,但他们至少有一点与姥姥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学生说)所以,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但我更希望大家能永远记住,在我们身边默默关心我们、疼爱我们的所有亲人!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老家的剪纸》。

2观察或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你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你手中的笔表达你对他们的依恋与感恩之情。

篇10: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以及感叹号的使用,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在读的基础上,品悟语言,感受技艺高超,学习之后,让学生会用,我设计了仿照句子,写句子的题目,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我还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姥姥技艺高超。不足之处是,当我加入写作特点时,引导的不够好,学生答非所问。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一句话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栩栩如生,她的剪纸还有神奇的力量呢?这句话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部分,“拴”住我童年的剪纸都有哪些?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

当时,在这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去强调,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酝酿的不够强烈,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对姥姥的回忆时,个别的男同学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想就是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在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跟我一起读,我应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篇11: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及反思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第二个层次,我们来寻找“我”眼中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子,这个应该是文章的四到六自然段。在“我”的刁难映衬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这里要特别注意“我”的所作所为对于姥姥的映衬作用。“调皮鬼”“刁难”“耍赖”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我”天真的顽童形象。这个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衬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对“熟能生巧”含义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文中有一段话是最好的解释: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难怪“最熟悉不过了”,难怪“熟能生巧”了。这不仅是剪纸的学问,还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学问。

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文字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鹊登(梅)枝”取其谐音“喜上眉梢”,尤为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图个吉利,是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姥姥其实正是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她的身上具有的特点大多也是中国劳动妇女都具有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课文的剩下部分,以剪纸中的“牛”和“兔”代表“姥姥”和“我”的形象,通过剪纸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姥姥和我之间的依依亲情。兔子是顽皮的,老牛是温顺的;兔子是活泼的,老牛是敦厚的。“我”也由最初的“不解”,到“知道”,并充满了“好感”。

最后,兔子长大了,老牛更老了,但是仍然满是期待。此时,童年的剪纸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姥姥的爱也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脑海。

剪纸不光是指姥姥拥有的一种高超技艺,还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联系的桥梁,更寄托了“我”对姥姥无尽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篇12:姥姥的剪纸教学随笔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篇13:“加减法的验算”教学片段及反思

课前思考:通过验算判断计算的正误, 是计算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减法的验算”一课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巩固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另一方面在验算中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为学习加减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做好铺垫。为此, 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验算的意义,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验算, 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初步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体会数学计算的快乐。

教学过程:

片段一:复习引入

观察算式:596+87=683,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几个算式的得数, 并说说为什么。

87+596=683-87=683-596=

(答略)

(让学生先观察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想加法算减法, 说算理, 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利用知识迁移为新课探究奠定知识基础, 使算法有据可依。)

片段二:加法验算

观察 (主题图) 提问,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主题图上的信息说一说讲了件什么事情?

生:妈妈给小明买一套运动服花了135元, 买一双运动鞋花了4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 售货员说:“找您17元。”小明想, 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是呀, 找的钱对不对?哪个同学可以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桌先讨论, 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全班交流。

生:先看妈妈买两样物品花了多少钱?

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用了多少钱?谁来列式?

生:用加法计算135+48=183 (元) (竖式略)

师: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别说明检验方法。)

第一组:用183-135, 看得数是不是48。

第二组:用48+135, 看得数是不是183。

第三组:用183-48, 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哪一组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们的检验方法。

第三组:用和 (183) 减去一个加数 (48) , 如果等于另一个加数, 说明加法计算是正确的。

师 (小结) :第一组、第三组都用两种物品的总数减去其中一种, 看得数是不是另一种物品的价格, 而第二组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看总数是不是得到183。说明验算加法一般有两种方法。

教学思考:创设买物品问题的情境, 培养学生选择有用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生第一次接触验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试一试,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算结果, 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互逆关系及加法交换律的认识。

片段三:减法验算

师: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学生板算) 。

200-183= (竖式略)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个位不够减, 向十位借1, 十位也不够减, 向百位借1, 最后的结果是17。就是说售货员要找给妈妈17元。

师: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呢?同学们可以边看书, 边思考和讨论。

学生看书。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汇报怎样检验减法的计算结果。

第一组:用200-17, 看是不是等于183。

第二组:我们用加法来验算减法, 就是用17加上183, 看结果是不是等于200。

师 (归纳) :做减法的时候, 可以用加法来验算, 用差+减数, 看是否等于被减数;也可以用被减数-差, 看是否等于减数。学会了验算方法, 今后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验, 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篇14:姥姥的剪纸 剪纸的姥姥

剪纸与传统文化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经过灵巧的双手,就可以变出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剪纸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文中的姥姥正是这种智慧的化身,她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艺术源自民间,更源自辛勤的劳动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却幻化出了各种各样灵动的图案,不能不令我们惊叹!然而,更触动我们内心的是姥姥对乡亲、对孙辈无私的关爱。

剪纸里的深情

姥姥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人,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的剪纸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文章先是通过乡亲们的啧啧称赞来侧面表现,又通过“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不一会儿,“喜鹊登枝”便跃然纸上这件事直接描写了姥姥炉火纯青的剪纸技艺。

“喜鹊登枝”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剪纸图案,尤其在北方农村,每逢喜事,或逢年过节之际,家家都要在窗户上贴这种寓意吉祥的剪纸。第一段里的“都”字,就说明了姥姥剪出的图案贴满了左邻右舍的窗户。“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用剪纸给别人带来祝福,带来和乐安详幸福。她就是一个爱的使者,她用精湛的剪纸技艺,美化了乡村人的生活,也艺术化了乡村,使整个村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欢乐。

这,就是剪纸里深深的乡情!

“牛与兔子”的剪纸图案,是姥姥与“我”祖孙情谊最形象的诠释。通过“我”与姥姥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姥姥为了儿孙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驮兔子”“啃食青草”“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这一幅幅剪纸滋润了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到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这一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出神的目光”不正是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亲人的记忆吗?

这,就是剪纸里浓浓的亲情!

“剪纸”串全文

文题是整篇文章的眉目,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审题,从中提炼出线索,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文题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文章先是在开头提到小屯里家家户户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又从村民们对剪纸技艺的赞扬里渐渐衬托出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接下来的“喜鹊登枝”“牛与兔子”,张张剪纸均不离文章的题旨。文章的结尾部分也是通过姿态各不相同的兔牛剪纸来凸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上一篇:多滋多味的生活作文600字下一篇:超临界co2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