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024-04-19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共8篇)

篇1: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篇2: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

学校名称:邛崃市第二中学校 授课教师:陈树容

教材分析: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商业活动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通过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年龄层次为15—17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该年龄层次已基本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自发走向自觉。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这部分知识,学生因在初中阶段基本未涉及过而感到陌生。因此,本课学习需要教师展现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学案,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课时: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活动史实和“市”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债、贷、财三个字)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偏旁部首都有贝字,且都与钱有关 教师:为什么与钱有关的字,含有“贝”呢? 学生:因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

教师:对,这就涉及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把昨天发给大家的预习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检查学案)不错,基本上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你们手中的表格。首先,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商朝时,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就是“贝”。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人,大家认识吗? 学生:(产生兴趣,纷纷猜测)

教师:范蠡弃官从商,被称为商圣、民间的财神爷。吕不韦通过经商赚钱之后,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秦国的丞相。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方面就着手于统一货币,铸造“半两钱”。这个政策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交易。

教师: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好,到了汉代商运变得很活跃,注意这个时候,我们走出了国门,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最主要、最发达的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大家可以看到,一直通到了西亚乃至欧洲。交易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学生:丝绸、土特产。

教师:当时,欧洲那边最强盛的是哪个国家,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贵族们都以能够穿着来自汉朝的丝织品为荣。这是汉代,接着来到唐朝,水路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教材上介绍了一条商船“俞大娘航船”,规模非常宏大。除了商运发达以外,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什么是柜坊?

师生互动: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代客商保管财物,然后可以凭票物支取款项,这是今天银行的雏形。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邛崃的一个商人,邛崃产什么啊?最著名的是酒。好,邛崃的酒在外面卖得很好,于是你就拖着几大车的酒去京城(长安城)贩卖,到了以后,你得联系买家啊,可拖着这么多东西行动不便,怎么办呢?可以把东西寄在哪儿?对,柜坊,你可以给它交点钱,让它替你保管,等找到买家,再从这一托,买卖就做成了。接着,又出现一个新东西,飞钱,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钱,类似今天的汇票。比如,你要到远处,长安城嘛,进货,可是你身上得拿着大把大把的钱,路上不安全,怎么办呢?就有些商贸活动往来很频繁的城市之间,会开设这样一个飞钱业务,比如说,我是长安的一个大老板,我到邛崃设一个点,向有需求的客商,就是你,提供一张票据,你就把钱存到我这来,然后你拿着这个票据,就可以到长安领取在邛崃存下的本金,拿去做生意。所以,无论是柜坊还是飞钱,它们都是商业经济活跃的一个结果。接着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海外商运迅速发展。不仅如此,在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对,交子。在什么地方,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交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产物(一个标志)。

师生互动,共同读图:再来看这幅图,沿海有一些虚线代表着路线,你看,沿着南海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然后再来到波斯湾,甚至往非洲的方向,这是什么图,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图。刚才,我们提到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来到唐宋时期,这条路就变得非常发达了。上节课我们讲手工业时,提到唐宋年间制瓷业非常繁荣,我们的瓷器就是通过这条路卖到海外去的,所以,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到了元朝,我们在今天的福建省,这有一个沿海城市,叫泉州,它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量来自内地的瓷器都是通过泉州这个港口,沿着这条海上丝路卖到海外去的。师生互动: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比如这个,自贡的西秦会馆。自贡很有名的一个物产,大家知道吗,对,井盐,所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自贡买盐,来的人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会馆这样的一个东西。西秦指的就是陕西,意思就是,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这儿修建了一个供本地(就是陕西)来这(自贡)贩盐的商人休息、交际的场所。看到教材17页,勾下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不仅自贡有会馆,全国很多大都市都有。接着是同一地域商人结成的商帮,最著名就是晋商和徽商,比如晋商代表乔致庸,徽商代表胡雪岩,零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叫《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有官员身份的商人。大家知道,晋商、徽商这些古代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吗?就是做生意讲求信义,诚信经商,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学习。教师:实战演练一下,选什么?

二、古代“市”的发展

教师:好,这就是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总的情况。其中,我们有提到商业包含的一些要素,比如商人、货币、交通,那么商业还与什么相关? 学生:市场„„

教师:也就是交易需要有一个场所,中国古代商业的交易场所“市”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

师生互动:什么是“市”呢?看这句话,在都市的某一部分指定的商业区域,我问大家,在哪里?都市、城市,不是农村。谁指定,说明什么?政府指定,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制、干预,所以注意了古代的“市”不是我们今天的城市,它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产物。好像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来看汉代的的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就好理解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两块区域,被称为东市、西市,就是政府所划定的交易区域、商业区,其他地方能不能交易?不仅不能交易,而且有高墙隔开。在东西两市里边,政府还设置了官员,专门管理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所以,汉代市的特点就是“市坊分离、设置官员管理交易地点和时间”,市就是商品交易区,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被高墙隔开了的。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教材18至19页,想想从南北朝到宋朝“市”.有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南北朝出现了什么?圈下来。草市,什么是草市,民间集市,还有呢?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在不在城里面,不在,是离城镇比较远的郊外、农村,因为附近居民有交换的需求,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易的场所,草市,政府有没有对草市进行管理?设了一个“草市尉”的职官。接着,往下看唐朝,有什么变化?对,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那么,宋朝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这两幅图,分别是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再结合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同:唐代城市布局规范,像什么,像围棋局、菜畦;市坊分开,商业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在划定的那块区域交易),此外还要受到时间限制(看材料,体现的就是日中为市、日落而退,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后商铺就必须关门)。而宋代的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就是你想去哪儿卖就去哪儿卖,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看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注意,唐朝夜市虽然比较繁荣,但由于才出现,再加上有时间限制,不像宋朝这样通宵达旦)

教师:从南北朝到明清“市”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十分繁盛的街市景象,你看,街上各种挑夫贩卒,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来穿梭买卖,反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请看这段文字,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找找哪些情形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再看一道题。学生回答,预计效果较好

过渡: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这段话说明什么?徽州人住进来来干什么,成立店铺,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嘛,然后小乡村变为市镇。说明商业会带动城市的产生,并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教师:注意了,商业都会指的是那些商业性的大城市,不是小城市。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手中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填填这个表格(师生互动)。这里,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州和益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一句说法是“扬一益二”。

教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多是由于政治或者军事需要,就是你打仗,需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城墙、堡垒之类的,来的人多了,不断发展,就变成了城市。现在这些商业都会呢,主要是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在不断增强,对不对。教师:这些商业都市都分布在哪儿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这幅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的一个分布,右边这幅图是汉代商业城镇的分布图,来,看这两幅,告诉我,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商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在什么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很集中,对不对。还有呢?都在大江大河沿岸,意味着什么?水运交通比较便利,还有呢,这两图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地图啊,不是,是其中大部分,从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东部沿海,从南北方向来看呢?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大江大河沿线。再来看明朝主要商业城市的分布图,这是清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市镇的分布,看,明清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还是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有呢?与前面的两幅地图比较,比较分散,怎么理解这个分散呢?就是它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了。还有呢?我们特别从清朝的这幅图来看,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看这一圈,东部沿海,这是什么河,长江,所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这就是古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记下来。商业中心先秦到汉朝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以后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1.从城市功能来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市”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布局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总共四点,分别是1.商业活动2.市(商业的场所)3.商业都会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设计反思:

篇3: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 最早的原始市集的记载可追溯至神农氏年间, 而商业作为一个固定行业, 在周朝便已经出现, 武王灭商后, 商朝的遗民为了生活而在各部落之间游走, 进行交易, 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 被称之为商人, 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就是商业。春秋战国时, 商业由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出现了诸如弦高、子贡、范蠡、白圭、吕不韦等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但此时商业基本上依附于政治中心。到了西汉, 政治安定,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开始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至南北朝时, 由于战乱连年, 商业经济也遭受了破坏, 发展较为缓慢, 北魏后北方的经济才略有恢复, 而南方则相对比较活跃。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比较繁荣的一个时期。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贯通南北, 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 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商人众多, 市场发达, 尤其是茶叶的市场相当兴旺,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自唐代后期起, 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 同时对商品交易的时间放宽。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 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两宋时期, 农业、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店铺可以随处开设、营业时间没有限制, 纸币交子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商业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而且当时水陆交通都很畅通, 因而国内、边境以及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剧增, 商业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大的转折。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 重新疏通了大运河, 开辟海运, 在各地遍设驿站, 元代的大都是当时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而在明朝和清朝前期, 城镇经济、商品继续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开始大量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同时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大大减弱, 其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由于生产力、生产技术的发展, 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46-50。

二、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精神的形成

春秋初期, 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第一个提出四民分业的主张, 即将士、农、工、商四民分居, 同业人聚居一处, 让这四民的职业世袭化, 固定在原有的职业和地位上。四民中, 商被排在最后, 可见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商人的地位不进反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对商业的诸多限制使其发展步履维艰。著名的法家将工商业者视为对社会无益的五蠹之一, 并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农本商末的主张;而道家对商业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代表思想就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认为稀缺的财货, 导致人行为不轨, 而商业则引起社会分配的不公, 是一些人犯罪的根本原因;许行的农家思想, 带有明显的乌托邦的性质, 反对剥削, 否定了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 主张人人自食其力, 即使是国家君主和大臣, 也应该与民并耕而食, 经饔飨而治, 对商业的主张也是类似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墨家虽然重视商人, 却因为其思想不利于封建阶级的统治, 不久就式微消失了。同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 却对商业一直较为重视。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 传道生涯就与其弟子, 擅长经商的子贡经济上的支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司马迁就认为, “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 子贡先后之也”[2]。孔子对待商业的态度, 也影响了其后儒家的传承者, 相对于其他百家而言, 儒家对商业和商人一直保持着相对宽容而重视的态度, 因而赢得了商人阶层的信赖和亲近。汉武帝时即废除百家, 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成为自汉以来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中国的官方思想存在并延续千年。在此期间, 儒家对商业依旧保持着相对重视的态度, 至宋代, 政府允许以资买官, 在无形中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到了明朝, 由于商业的空前繁荣, 社会风气也有所变化, 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就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于有益生人之道, 则一而已”。更进一步说明,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 其尽心焉一也”, 新四民论认为士商异业而同道, 并没有尊贵卑贱之分。将传统观念中被视做贱业的工商放到了与士同等的水平, 而一些地方, 商人的地位开始高于士大夫阶层, 同时商人还可以凭借金钱的力量而进入社会上层, 许多屡试不第或者家境贫寒的儒生也不再以言利为耻, 纷纷加入商人队伍, 走上了儒商结合的道路。随着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 也逐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的经济生活确立了一整套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这套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对古代普通民众的社会经济心态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并因此受到了古代商人们的普遍欢迎。

三、伦理精神对中国古代商业影响

儒家对古代民众的社会活动、商业活动作出了“仁”和“义”两大伦理标准, “仁”是对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官吏的标准, 强调“仁政”、“仁民爱物”、“以惠养民”, 用“仁”的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主张有利于改善四民之末的商人的社会地位, 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义”则是指普通民众在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应该遵行的道德准则。古人认为“义”是高于一切价值的最高价值, 认为只有遵行“义”的准则去获取财富才是道德的, 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 在经商时应该注重仁义道德, 不应因利益而败坏道德。商人在儒家这种先利后义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义利观, 是中国古代商人伦理精神的核心。这种以“义”为基本道德并约束商人行为准则, 使“服贾而仁义存”成为中国古代商人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古代商人往往能够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如著名的典故弦高献牛退秦师;西汉时期商人捐金击匈奴;明朝抗倭斗争中, 商人也捐金助饷以备倭等, 足见中国古代商人爱国的传统由来已久。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就是诚信、公平。买卖公平是诚信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同时诚信又是买卖公平的保障。古人把诚信作为自身必备的一种良好品德, 人与人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 都应该讲究信用, 谋求和睦, 才能彼此受益。清朝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对此有过很好的阐述, 认为那些著名老店, 如扬州戴春林、苏州孙春阳、京城王麻子、杭州张小泉, 皆天下所知, 然此各家得名之始, 只循诚理二字为之[3]191-192。即使在今天, 诚信也被视为商德之魂。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还对于善于把握时机及时取予而发财致富者、对于取之有道的经营技巧都给予了肯定。同时还肯定了艰苦奋斗勤奋敬业的创业精神, 因此成就了一批敢于冒险、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富有创业精神的古代商人。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就是提倡勤俭节约, 勤为开源、俭为节流,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依靠, 才能创业守业。勤者, 心快脚勤, 勤进货、勤销售;俭者, 用财有制、不事奢华。清代理财家王茂荫在总结徽商成功的经验时认为:“以商贾之道言之, 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 其人必工心计、习俭勤。”这样质朴的观念直接造就了古代商人,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美德。儒家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认为天时、地利皆不如人和重要, 注重整体的和谐。因此, 古代的商业活动多是以地域或是血缘为纽带, 以宗族或是同乡的形式出现, 不仅稳定, 而且具有相当强大的凝聚力,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种整体的和谐除了在群体本位的价值观, 还体现在古代商人非常重视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的理念, 强调“礼义相待, 交易日旺”, “买卖不成仁义在”, 这是对中国商人仁义精神最完整的诠释。在古代市场价值法规不完善, 生产力、商品经济水平都较低下, 加之各种外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下,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种规范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准则作用于人的心理, 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心态的协调统一, 有利于维持古代商业发展的正常秩序, 促使买卖诚信、公平的进行, 保护了商人与普通民众的利益, 在促进古代商业发展的同时, 其价值原则、基本规范和其中的优秀传统, 对现代商业依然有一定的适用性, 是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的宝贵精神遗产。

摘要:中国古代, 伦理精神是商业精神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通过精神活动深刻地影响着商业经济活动, 对现代商业依然有一定的适用性, 是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的宝贵精神遗产。

关键词:古代商业,伦理精神,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实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9) .

[2]黄金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商业价值理念[J].商业研究, 2005 (9) .

篇4: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译文:

白圭是西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李克正致力于开发土地资源,而白圭却喜欢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景丰歉的变化,当货物过剩,人们低价抛售时,他就收购;当货物不足,人们高价索求时,他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他知道,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太岁在酉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变坏。太岁在子位时,天下会大旱;转年年景会很好,有雨水。太岁又到了卯位时,他囤积的货物大致比常年要增加一倍。要增长钱财收入,他便收购质次的谷物;要增长谷子石斗的容量,他便去买上等的谷物。他不讲究吃喝,控制嗜好,节省穿戴,与雇佣的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捕捉食物那样迅捷。因此他说:“我干经商致富之事,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那样。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够不上正确取舍,强健够不上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因而,天下人谈论经商致富之道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功的。

[评论]

由于,白圭收徒过于苛刻求全,应验了俗语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而,他的才学没有后世传人,也就是失传了。

但最新研究表明,“大宅门”的白家可能是其后世传人,此为轶事。

转载

篇5: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形成的概况 2.知道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的史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难点: 古代征服战争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与板书课题

1.导入:课本33页第一段。

2.PPT展示本堂课题“古代世界的征服战争”并在黑板上写出。

(二)出示目标

1.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形成的概况

2.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三个战争的概况、性质

(三)自学指导与学生自学

1.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形成的概况

2.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三个战争的概况、性质

【检测】

波斯帝国:前6世纪中叶,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建成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经过: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大军首先扫荡了小亚细亚,接着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率部进攻中亚,南侵印度河流域。历经十年,亚历山大创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复习罗马帝国:前27年,屋大维 独揽国家大权,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而扩张过程则从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逐步统一意大利半岛开始。经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后来又经过三次马其顿战争,控制希腊。公元前1世纪,入侵不列颠,又把埃及并入罗马。2世纪时,罗马疆域达到最大。

(四)学生自教与教师补充

1.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形成的概况

① 波斯帝国:前6世纪中叶,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建形成了波斯帝国。古代波斯人故乡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前550年,居鲁士建立了波斯王国,经过十几年的向外扩张,几乎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建立起了波斯帝国。前522年大流士一世登上王位,并继续向外扩张,发动希波战争。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极盛一时,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疆域西至埃及,东到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黑海及里海一带。

希波战争:

交战双方:希腊诸城邦 波斯帝国 时间:前500年—前449年

导火线:前6世纪中叶,波斯人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并干涉城邦内务,引起希腊人不满。前500年,希腊人奋起反抗,这个起义成为战争导火线。波斯帝国镇压起义后,便三次出征希腊,也就是希波战争。

战争实质原因:波斯国王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 过程: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人最终获胜。

第一次: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命令他的女婿波斯水路两路大军入侵希腊,海军在阿多斯海角被飓风袭击,陆军也遭到打击,无功而返。

第二次: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出兵十万,派他的外甥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士兵人虽少,只有一万人,但是他们同仇敌忾,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马拉松之战。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一个名叫菲迪皮茨的传令兵带着受伤的躯体,以顽强的毅力一路飞奔,回到雅典中央广场告诉人们这一喜讯,说完就光荣牺牲了。后来为纪念这一位善于长跑的士兵,奥运会设立了马拉松赛跑。

第三次: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亲自率领大军如今希腊,斯巴达国王率领众士兵在扼守温泉关,不料被奸细出卖,斯巴达勇士壮烈牺牲,接着波斯军队洗劫了雅典。但是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二年希腊全境解放,小亚细亚的的希腊城邦也陆续摆脱波斯控制。此后双亡又断续进行了一些战胜,一直到前449年,双方签订合约,希波战争正式结束。

性质:是一场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的非正义战争。影响:

①波斯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希腊人保卫了国家,重新打通了黑海的上路,进入经济文化繁荣时期。③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化一次重要冲突,形成东西方文明共存并立于世的格局。

希腊取胜原因:

①是正义战争,人民支持 ②希腊经济雄厚,军队优越 ③将领指挥有方

④波斯内部矛盾多,战斗力弱;远征希腊,补给困难。

2.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前身是马其顿王国,所以又称马其顿帝国。马其顿地处希腊北部。马其顿人是希腊人的近亲。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开始崛起,而此时希腊城邦内部矛盾重重,逐步走向衰落。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乘机南侵,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腓力二世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军事方面创建了“马其顿方阵”。国力强盛之后,腓力二世趁机攻下内部矛盾重重的希腊城邦。前336年腓力二世在自己女儿的婚礼上被刺杀身亡。他的儿子也就是亚历山大登上王位。亚历山大的老师是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对外扩张。

东征经过: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大军首先扫荡了小亚细亚,接着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率部进攻中亚,南侵印度河流域。历经十年,亚历山大创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领土囊括:P35 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括埃及,北抵中亚。

东征影响:给当地带来灾难;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与发展。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东征性质:侵略扩张战争。

3.罗马帝国的扩张

复习:P15 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而扩张过程则从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逐步统一意大利半岛开始。经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后来又经过三次马其顿战争,控制希腊。公元前1世纪,入侵不列颠,又把埃及并入罗马。2世纪时,罗马疆域达到最大。

罗马帝国最大疆域范围:P36地图 西临:大西洋

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流域

东南:两河流域上游,包括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叙利亚等地 南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影响:

破坏性:暴力冲突造成无数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使不同的文明得到融合并发展。

“罗马和平”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贸易活跃。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罗马帝国扩张的性质: 侵略扩战争

四、结课与当堂训练

1.结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三此古代的征服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许多灾难,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篇6: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二、选择题(2.唐代城市设有专门的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场交易,这反映出()

A.唐政府认识到市场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B.商品经济在唐朝占据主导地位

C.唐朝时市场交易被政府严格控制D.唐朝禁止私人从事商业活动

【解析】 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较弱。唐代城市中市令或市长的主要职责就是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答案】 C

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长安B.唐朝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

【解析】 题干情景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北宋。

【答案】 C

4.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

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 ②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宋朝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立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④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

【解析】 辽、夏、金、宋都是中国境内的民族政权,元代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③④应排除。

【答案】 D

6.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①③⑤都是教材上列举的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明朝中期后,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表现,故④符合要求。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所以②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回答7~10题。

7.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其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控制经济,甚至左右政治。

【答案】 B

8.唐朝城市固定的交易场所——“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D.负责皇家物质的采购

【解析】 唐代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答案】 A

9.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B.密切的南北往来的经济关系

C.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形成D.陆上及海上丝调之路的繁荣

【解析】 政治统一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大运河的开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见A项是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B、C、D三项均是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或影响。

【答案】 A

10.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对外贸易中所坚持的原则不包括()

A.“厚往薄来”B.“倍偿其价” C.宣扬国威D.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贸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目的不在于获取多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 D

11.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货币的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演变。以明代为例,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答案】(1)统一币制是实现和巩固政治统一的有力措施。统一币制便于各地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2)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由多种货币并行向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的演变。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图二 北宋东京城布局

图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时代。

(2)从图

二、图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析】(1)问抓住图中大明宫建筑和坊、市分开的布局等特征,判断为唐都长安;(2)问抓住商业活动变化这个中心回答问题,仔细分析图片信息。

【答案】(1)长安,唐代。(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频繁。

课后巩固提高1.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解析】 解答本题要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汴京”指北宋都城东京,材料表明东京的交易市场宏伟壮观,交易量庞大,这说明了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答案】 A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回答: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答案】(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篇7: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课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板书)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思考: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板书)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注:教学中,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3、隋唐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板书)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①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归纳完成下表:

起家

(第1阶段)

发展

(第2阶段)

兴盛

(第3阶段)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注意——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商帮。结论: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①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西“市”等等。

宋朝时期——概况:①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 “草市”也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②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④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⑤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课堂小结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

板书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末期: 2.商

朝: 3.西

周: 4.春秋战国: 5.秦

朝: 6.西

汉: 7.隋

唐: 8.宋

元:

9.明

清: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 1.秦代: 2.汉代: 3.南北朝: 4.唐代: 6.明清: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城市(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 2.两汉: 3.隋唐: 4.宋代: 5.元代: 6.明清:

篇8: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中国古代象棋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象棋, 古代称为“象戏”、“桔中戏”, 亦有方言称其为“大棋”, 是传统的二人对弈棋类活动, 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对弈中, 由红方先行, 二人轮流执子, 以“将死”对方的将 (帅) 为最终胜负和的判断标准。中国象棋, 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 充满玄机, 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更是雅俗共赏, 陶冶情操, 启迪思维和磨砺意志的游戏项目, 以其特有的魅力, 吸引大批中外人士的喜爱, 从古至今, 象棋运动在中国都极为普遍, 深受百姓喜爱, 街头巷尾时常可看到成群爱好者以棋论战, 如痴如醉, 可见其群众基础之广泛。书中有云:“车无轮马无鞍炮无弹, 鸿沟鏖兵;帅有才象有智士有勇, 荥阳争雄。”这正是对中国象棋最生动的诠释, 在对弈中, 仿佛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关于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 至今众说纷纭, 并无确切考证, 较为可靠的记载便是出自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一文中:“有六簿些;分曹并进, 遒相迫些;成枭而牟, 呼五白些。”[1]和《说苑》一文中: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 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2]关于象棋的描写, 这说明, 当时已出现“象棋“一词, 且这种运动已为权贵所戏玩。而王逸注《楚辞》中“博, 著也, 行六棋, 故曰六博。”[3]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六博和《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的描写, 则说明象棋亦在民间流行开来[4]。战国末期, 盛行一方六子象棋, 因而叫做“六博”, 这与当时的军队编制相符, 其比赛法则又形同战争中布阵遣将, 目的在于相互攻击而置对方于死地, 可见此时的象棋, 是当时战争的缩影。

时至秦汉, 在“六博”基础上, 又发展出的“塞”, 亦被称为“格五”、“塞”的行棋更为规范, 排除了运气成分。特别受到宫廷人士的喜爱, 东汉边韶在《塞赋》中写道:“始作塞者, 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 其为乐也大。犹土鼓块木包, 空桑之瑟, 质朴之化, 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规模, 制作有式:四道交正, 时之则也;棋有十二, 津吕极也;人操厥半, 六交列也;赤白色者, 分阴阳也;乍亡乍存, 象日月也;行必正直, 会道中也;趋隅防折, 礼之容也;迭往迭来, 刚柔通也;周则夏始, 乾行健也;局平以正, 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义, 盛矣大矣, 广矣博矣。质象于天, 阴阳在焉;取则于地, 刚柔分焉;施于人位, 仁义载焉。考之古今, 王霸备焉;览其成败, 为法式焉。”不但详细地描写了塞的形制, 更体现了当时宫廷对“塞”的重视[5]。

魏晋南北朝时期, “象戏”棋艺活动为百姓所热衷, 北周武帝亲自拟写《象经》, 将其主要行棋规则加以明确和改进, 《象经》的出现, 为日后象棋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隋唐时期, 象棋的发展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隋文帝不喜象棋, 因此在他统治时期, 象棋并无太大发展, 而至唐高宗统治时期, 由于李世民的大力推崇, 而使象棋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无论从棋子到棋盘都有了很大变革, 棋子中已出现“将、马、车、卒”四个兵种, 而棋盘则由六十四方格组成, 形似国际象棋, 后来在围棋棋盘的影响下, 才变为九十点, 但其形制已经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象棋有诸多相似之处。

宋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象棋的形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变革, 新增了“士、象、炮”三子, 再历经了百年的变革后, 终于于北宋时期基本定型, 形制与近代相似, 含三十二子, 九宫和楚河汉界, 宋代的《事林广记》有着对我国象棋棋谱的详细描绘, 比西方于15世纪出现的国际象棋棋谱尚早200多年, 这足以推翻我国象棋源于国外一说。北宋时期先后有众多关于象棋的棋局、棋势的著作问世, 而南宋时期, 象棋则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活动, 许多文人墨客也无一例外嗜好象棋, 民间更是出现了专门的以制棋为生的手工业者和传授棋艺的讲师。可见象棋在此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进入高速繁荣发展的时期。

进入元明清时期,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象棋在民间的发展较先前更为进步, 不但技术水平大大提升, 还涌现出大批象棋高手, 著名的有王再越、周廷梅、吴梅圣等, 象棋已经越来越接近平民化, 众多棋类研究的专门性著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竹香斋象棋谱》、《金鹏十八变》、《适情雅趣》、《桔中秘》、《梦入神机》、《梅花谱》, 这些著作更是对象棋的博弈进行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 这标志着这一时期人们对象棋进一步探索的成功, 同时也为我国后世棋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中国后, 我国象棋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 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 新人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同时, 不断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 使我国象棋棋艺水平得以迅猛提升, 1956年, 象棋终于被列入我国体育项目之一, 为中华文体事业增光添彩。

二、中国古代象棋棋具

中国古代象棋的独特魅力, 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还离不开它别具一格的棋具设计。古棋具的独具匠心, 正是我国古代象棋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最重要的体现。然而针对古代象棋棋具的研究, 存在诸多困难, 由于藏品较少, 断代不详, 仅能依靠大量古籍和史料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和推断, 因而难免存在疏漏。

在古代, 对优质棋具的界定是十分严格的, 以能更好地满足对弈双方使用需求为主, 首先要求棋子两方颜色区分鲜明, 赏心悦目, 切不可过于夺目, 以免给下棋人造成紧张情绪。其次要求棋子轻重适宜, 既要求便于行棋, 防止棋子过重造成博弈疲累, 又要求棋子稳当坐落于棋盘之上, 免受户外风雪影响, 造成对弈中的棋子偏移。最后是对棋子质地的考量, 它要求棋子能够经受磨损、摔打, 且适宜四季气候, 始终保持温润、柔和的手感, 不至于夏季汗腻而冬季冰冷。要同时满足以上需求, 绝非易事, 然而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却凭借其聪慧的头脑和高超的制棋手法, 制作出众多工艺精湛的棋具作品。其中较为出名又有史料佐证的有唐代南洋香檀木制宫廷象棋, 其做工精致, 独有一股异香, 极为珍贵。

直至唐代, 我国才出现较为明确介绍象棋的古籍资料和文物遗迹, 这也使得象棋的形制开始逐渐被后人所熟知, 此时已有扁圆形状棋子, 棋盘为8乘8方格状。

宋代象棋以北宋大象戏玉子、北宋木质象棋、南宋铜质象棋、南宋官窑瓷质棋子棋较为多见, 棋子上刻画的图案和文字, 反映出当时军队服制和字体特点。又因其种类繁多, 可见宋代象棋发展之鼎盛。

元明清时期, 古代象棋发展相对衰落, 但却仍受民间百姓推崇, 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制, 如罕见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棋子木质棋具、玉质棋具、象牙棋具、石制棋具等, 都如工艺品一般古朴、精美。

三、中国古代象棋特点

中国古代象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竞技性, 它采用两方对弈的形式, 通过双方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包括体格、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能力, 从而打败对方, 最终取得比赛胜利。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 古代象棋具有明确而严格的比赛规则, 对弈双方必须按规则行事, 具有公平公正性。第二, 古代象棋要求对弈双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力支撑、智力水平和技术能力, 并在比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第三, 古代象棋带有一定的竞赛性和娱乐性, 对弈双方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彼此对抗的乐趣, 并在比赛结束后一决胜负。基于以上一系列特点我们不难看出, 象棋堪称中国古代竞技类体育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比赛项目。

四、中国古代象棋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象棋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谓历史悠久。在历经百年洗礼, 经历无数挑战后仍被传承下来, 且在秦汉、唐宋时期, 发展至我国古代体育史上两大巅峰。这一传统体育运动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创造结晶, 它集中原文明特色于一身, 不仅在宫廷显贵中得以盛行, 更为民间百姓所喜爱, 显示出华夏儿女的勇敢和智慧, 是各个民族都极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一大组成部分, 它不仅从侧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更为后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古代象棋, 在启迪思维、挑战智力的基础上, 还富于极强的娱乐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堪称我国古代文明之瑰宝。它凝聚了中国独有的东方特色, 是东亚乃至世界体育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 在世界各国所开展的国际象棋体育竞赛中, 仍然能够看到中国古代象棋的影子, 可见它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6]。

古代象棋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无数智慧与汗水, 是汲取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独特体育项目。它棋制严谨、玄秘深奥, 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既充满着辩证关系, 又富含人生哲理, 让对弈双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互相搏杀, 着实是一场思维上的较量。正因中国象棋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华夏儿女更应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楚辞·招魂》.

[2]刘向.说苑.

[3]王逸, 注解.楚辞.

[4]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 (前104—前91) .

[5]边韶.塞赋.

上一篇:游孔庙四年级暑假作文下一篇:碳循环小学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