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2024-04-25

从综艺节目的现状(共6篇)

篇1: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浅析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电视综艺节目更是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进步,尤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综艺栏目和数量众多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使得综艺节目在电视文艺中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在电视业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和巨大影响,可以说在世界电视业中也是罕见的。但是,也不可否认,电视综艺节目在今天濒临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电视文艺晚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日趋下降,甚至一些著名的综艺栏目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面对如此情况,综艺节目该何去何从?本文将对综艺节目的定义和存在现状作出说明,并且着重联系综艺节目的现状,结合具体的案列来分析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摘要:综艺节目存在现状发展趋向多媒体化

一、综艺节目的定义

电视综艺节目是指:“利用电子技术手段,使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如独特的视觉造型、高水平的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等,广泛融合戏剧小品、曲艺艺术、音乐、舞蹈、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并对各种文艺形式进行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既保留有原有的文艺形态,又充分发挥了电子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休闲娱乐和艺术审美等需求,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审美享受、感官刺激的电视节目形态。

二、综艺节目的存在现状

2013年综艺类节目的播出比重继续上升,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6.4%,在观众收视中的比重也继续上升至10.1%;资源使用效率达到57%,虽然相比前两年略有下滑,但与其他各类型节目相比仍最高。

据《2013-2017年中国综艺节目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延续了2009年的繁荣,继续受到观众的喜爱。从节目形态上看,电视综艺节目一直遭到诟病的跟风、模仿现象在2010年有所缓解,各上星频道的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求新求变”成为2010年电视综艺栏目的普遍追求。一方面,旧有栏目努力更新自我,通过新的节目编排模式、新的娱乐方式来吸引受众,以保持收视份额;另一方面,新栏目竭力标新立异,力图在节目流程、制播形式上突破已有节目形式的藩篱。其次,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和移动传媒等新媒体正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爱奇艺、优酷网、酷6网、土豆网等网站纷纷涉足自制网络综艺节目,与传统媒体竞争综艺节目市场份额。

此外,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这在短期内将会影响到国内主要上星台,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几大卫视的收视率,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这些上星台的广告收益,进而影响向这些上星台提供内容、策划、执行等传媒公司的自身利益。但是,长期来看,这也将促使上星台重新审视自身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架构,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节目创新。

三、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向

纵观海内外电视综艺节目,我认为我国的综艺节目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向:

(1)在传播内容上呈现出人文化趋势和关注社会热点的“时政”化走向。综艺节目的人文化走向,指的是综艺节目对精神向度、文化品位、审美价值的一种追求取向。电视综艺节目紧紧抓住核心受众、展示主流价值、引导话语权,节目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010年春节期间,凤凰卫视和东方卫视联合打造的《壹周立波秀》成为收视新宠,节目形态虽然简单,但最大亮点在于主持人周立波抓住观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切中时弊,并以冷幽默的方式体现出来。该节目形式上虽然极像传统新闻节目,但内容却定位在恶搞新闻。难能可贵的是,主持人不但能在恶搞新闻中加入轻松笑料,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发人深思的幽默。随着网络逐渐成长为主流媒体的态势,资讯与喜剧元素杂糅的脱口秀以颇多的民生新闻、社会热点和独特的形式感,成为了引领性和颠覆性的创新和进步。

(2)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以平民与明星共同参与互动的“素人”化趋势。随着娱乐节目从“明星时代”走向“平民时代”,综艺节目肯定了平民参与、观众做主的地位,对节目编制、娱乐内容、活动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了解受众需求,更要通过一些节目内容引导受众,服务民众。

2005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引起了全民参与的风暴,每一位怀揣唱歌梦想的女孩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随后例如《智勇大冲关》、《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全民参与节目的诞生,使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个线索,即表演者、观众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不仅是“零距离”、“近距离”,并且在有了网络之后,甚至还实现了“负距离”,由此可以看出在综艺节目中观众已经深入节目,而不只是在一旁观看。

(3)在传播手段上呈现多媒体的立体化走向。所谓“立体化走向”,也就是“跨媒体传播”。综艺节目的竞争白热化和进入的低门槛,在大投入大规模克隆背景下,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是节目创新的不二选择。

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越淘越开心》,它是中国第一档电视网络互动节目。在节目播出间隙,众多网友通过“直播贴”的形式,参与节目话题讨论,迅速聚拢了巨大人气。据淘宝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晚有超过100万人参与了“秒杀”活动,更有幸运观众以一元的价格秒杀到了苹果Ipad平板电脑、佳能500D数码单反相机等惊喜商品,而该参与数字,同时也是创造了电视与网络互动的最高参与记录。

四、结语

通过对近年来综艺节目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与时势环境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综艺节目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不断向前的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相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国臣,电视综艺节目编导【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

1【2】关岭、韩莹、张晗,电视综艺节目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张同道.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篇2: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摘要:“电视文艺专题”这种称呼是中国艺术创作领域的一大特色,国外并没有这个词。中国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直接来源于电视专题。本文将对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定义、研究的必要性作出说明,并且联系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现状,结合具体的案列来分析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文艺专题发展趋向选题表现手法

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定义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是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如《苏园六记》、《洛阳牡丹情》、《江南》等都属于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类型,它们运用视听语言的二度创作,带给观众“诗”一般的视觉享受。

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发展趋向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经过了起步、停滞、复苏与发展以至于达到现阶段的兴旺,几经起伏。在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文艺专题节目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节目的样式,以其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迅速凝聚着人心,引领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着社会进步的信息,印证着时代发展的辉煌。至今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频道专业化、节目商业化、以及入世后国际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我们就有必要对中国当代电视文艺专题片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其发展趋势,试图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其不断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三、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向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认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发展趋向:

1.电视文艺专题栏目不断发展,品种繁多齐全。电视文艺专题栏目在当今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电视文艺专题栏目也不断发展,而且和前一时期以综合性专题文艺栏目为主的情况不一样的是,电视文艺专题栏目分工日趋明确,各种品种的电视文艺专题栏目纷纷出现。

在电视文艺专题片出现之初,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早期电视文艺节目自觉地运用电视艺术手段进行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还处于摸索时期。然而发展到今天,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种类大大的丰富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既有综合性的《中国文艺》,也有报道为主的《幕后》,访谈类的《文化访谈录》,人物类的《人物》,赏析介绍类的《经典》、《风华国乐》,介绍类的《世界电影之旅》等,构成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全系列。

2.选题的系列化日益明显。在频道和栏目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单个节目的影响相对在缩小,系列化选题由于节目数量、播出时间以及内容定位的明确,日益在电视文艺专题创作中成为占领收视市场的有力手段,也进一步发挥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影响,深化了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特性的探索。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八集系列电视文艺专题《与时代同行》,节目编导在每一集都精心设计了一个主题对中心思想进行精心表现。第一集《走进新时代》;第二集《希望的歌》;第三集《我家在中国》;第四集《祝你平安》;第五集《家和万事兴》;第六集《跨越彩虹》;第七集《归来的梦》;第八集《中国新世纪》,八集文艺专题节目把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之路、建设现代化强国、与时俱进的十年中,中国文艺舞台上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作品奉献给观众,其中有经典歌曲,有交响乐曲,有综艺晚会的精彩展演,有嘉宾的生动讲述和珍贵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新时代的巨大变化。

3.文化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成为创作热点。创作者们大胆地将非传统专题片的手法引进这一类文化专题片,并且结合诗歌与散文的叙述手法,以多元结合的新形式展现古老的传统文化。

比如文艺专题片《洛阳牡丹情》、《江南——千年陈酒》等节目,它们往往融知识风物、拟状物抒情、形散神不散、文化有其间。在影片中,创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手法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探寻,获得观众的欢迎,进一步扩大了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影响力,提升了电视文艺专题片的文化品格。

4.艺术手法表现进一步丰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日益重视电视手法的运用并且表现得越来越纯熟,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文艺专题《四大名著·西游篇》中的第五集《笑谈八戒》,在这一集里,着重探讨的是猪八戒的形象,作品以主持人雅玲在西游景区探寻为外在线索,以评弹演唱为开篇,从“食”“色”角度,利用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剧《西游记》,电视剧《西游记》等片段首先对猪八戒的性格作了风趣而形象的描写,然后通过专家的采访,对主导猪八戒思维和情绪的诸元素进行分析,其中又穿插了徐州琴书《猪八戒拱地》进行艺术表现;在外景地高老庄的拍摄引出猪八戒“倒插门”的身份,从中揭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身世的介绍。利用电视剧插曲《伴君常开花一朵》进行渲染,之后专家采访对猪八戒的性格进行定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作品里不仅对猪八戒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不仅利用了电视剧、动画片、木偶剧等影视片段生动地表现了猪八戒的形象,而且评弹、琴书等艺术形式还对猪八戒的性格等方面作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也可以看出猪八戒的形象在民间的广泛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电视文艺专题片主要呈现出品种繁多齐全;系列化日益明显;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等新的发展趋势,它的有益的发展态势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文艺编导基础【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2】郑向荣.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篇3: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关键词:婚恋节目,综艺娱乐节目,角色定位

每周六的19:40, 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还没开播前, 吉林教育台已经开始播放从韩国引进的娱乐节目《情书》。和国内目前的娱乐节目相比, 《情书》的类型与湖南卫视的经典栏目《玫瑰之约》有几分相似, 也是以对男女的相亲经过为节目内容, 但是它却以其特有的娱乐方式, 借助韩流席卷中国电视市场的时机, 而备受中青年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欢迎。

一、韩国《情书》的特色———“娱乐至上”

《情书》和国内的婚恋节目相比,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主持人的辅助角色。《情书》中的主持人是一名退役的摔跤运动员姜虎东, 他胖胖的样子, 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有想笑的冲动;他的话语不多, 有时还和嘉宾一起笑翻在地;他就像节目现场或是电视机前一名普通观众一样, 时而插句话, 时而亲身体验节目中的比赛项目。这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既不会抢了嘉宾的风头, 还会与观众走得更近。

其次, 明星阵容成主角, 俊丑搭配, 频频出现暴笑场面。《情书》中的主人公多是有一定观众缘的影视明星或新人, 他们青春靓丽的外形是节目收视率的保证。同时, 也有以搞笑风格出场的“丑星”, 虽然其貌不扬, 但以其幽默的风格和搞怪的方式, 成为节目的亮点。不过, 我发现这名“丑星”在每期节目中都会出现, 他就像一位潜在的主持人一样, 渲染着整场节目的娱乐气氛, 这也是《情书》的一大特色。

第三, 竞技体育活动融入节目中, 增加娱乐氛围。《情书》分为六大板块, 其中有男士的跆拳道比拼和女士的摔跤比赛, 以及男女舞蹈、男女合作游戏等, 体育中融入娱乐成分, 当然获胜的奖励就是赢得男方或女方的拥抱或亲吻。环节设置具有新意, 为节目增加看点。

第四, 相亲为辅, 娱乐为主。《情书》中的男女主角许多是明星, 所以容易被看成一种作秀节目, 尽管有些背离相亲的节目宗旨, 但是其营造的娱乐气氛却能吸引大量观众, 提高收视率, 这也是娱乐节目的宗旨。

通过以上分析, 韩国综艺节目《情书》确实有其可取之处。相比之下, 中国婚恋节目当前的发展境况又如何呢?

二、中国婚恋节目现状———定位模糊

现在的婚恋节目在经历过前期的兴盛后, 已经走向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类是以上海东方卫视《相约星期六》为首的速配型, 它是1998年开设的一档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题的谈话类综艺节目, 专为单身的青年男女服务, 男女嘉宾绝大部分是白领未婚青年, 偶尔民有中老年专场。它已经打破婚恋节目的原本框架, 而趋向于谈话类型。

《相约星期六》以其高收视率一直抢占着周末娱乐市场的收视分额。据央视一索福瑞媒体研究机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2006年1月到5月, 该节目一直在“上海地区主要频道的收视前十名排行”中榜上有名。另一类是接近于《情书》的制作方式。俊男美女的搭配, 游戏比赛和益智闯关等类型充斥其中, 如东南对男女为了拿大奖而寻找合作伙伴, 最终能否配对反倒显得不得那么重要。

从目前各电视台的娱乐节目类型来看, 婚恋节目正在失去自己的阵营, 进入“瓶颈”期。这种“瓶颈”是由以下一些原因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节目的定位不准确。作为节目制作方, 到底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还是要当“红娘”, 帮陌生男女牵线?《玫瑰之约》最初的模式就是定位在“红娘”的角色, 可是随着节目逐渐播出, 内容模式化并缺乏新意, 让观众产生疲惫感。于是这个所谓内地首档婚恋节目, 在2004年告别速配, 推出婚恋真人秀, 《玫瑰之约?红丝带》就是这种改版的尝试。但效果仍不尽人意, 也因此告别了娱乐节目的舞台。

其次, 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于婚姻和爱情的保守, 使人们对于电视征婚节目有一定的不信任感, 同时也与“速配”的节目宗旨不协调。中国人不喜欢或是不习惯于在电视媒介前公开自己的情感, 这种骨子里对婚恋节目的不接受也会使人们在节目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娱乐性强、能让大家捧腹大笑的节目。

另外, “玫瑰”之类的速配型婚恋节目, 讲求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 但是作为这档节目, 男女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 但是作为这档节目, 男女嘉宾接触的机会很少, 只能通过外貌和节目的几个小时的短时间内, 是不能从对方的一点点表现中判定一个人是否合适自己的, 更何况对方的表现是不是真实还很难说。由于恋爱双方没有经过真正的感情培养, 大都是一见钟情, 因此后节目结束, 最终速配成功的情侣的很少。这也导致中国的婚恋节目无法达到原定的配对目的, 节目宗旨无法实现。

第三, 传统的主持方式和节目制作理念与消费时代的观众需求不吻合。在中国, 特别是由于电视机的普及, 使本来处在文化匮乏状态的中国人获得一种廉价而方便的文化传播工具, 改变了“只有教育, 没有消费”的经历, 电视不仅为都市观众设置也为农村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节目选择, 不仅为大众提供教育性文化而且也提供消费性文化。电视观众的概念常常频繁地被电视消费者的概念所置换, 这说明电视观看行为一方面是越来越明显的经验交易行为, 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需求从过去咨讯的实际需求逐渐扩大为一种非必须性的交流]娱乐的综合消费需求。

毫无疑问, 现在已经进入消费时代, 市场和受众握有媒体的生杀大权。近年来, “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 就是因为它为普通人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通过对节目中主人公信行的全面展示, 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等等。

中国婚恋节目作为真人秀的一种, 也需要迎合目前的消费时代主流才能生存, 而目前传统的主持方式是由两个俊美的主持人支撑整场节目, 并同时是节目的灵魂人物, 他们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让现场观众和嘉宾一起完成节目录制。但是这种主持人握有话筒权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观众品位, 希望成为节目主角的心理让观众不仅想观看节目更想在节目中表达自己。尽管目前, 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越来越多, 相亲类也随后跟上, 究其原因就是图个热闹, 换句话说, 制片人担心电视机前的观众热情调动不起来。如东南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就有两女一男三个主持人。但是从节目内容来看, 主持人的主角位置仍未动摇。关于这一点《情书》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一个小时的节目中, 主持人的话语寥寥无数。观众透过节目看到了嘉宾的真人秀, 这才是人们想要的。

实践证明, 娱乐节目的模式化是致使伤, 缺乏新意的节目不可能受到观众的青睐。同时, 未能认识到电视观众娱乐化需求以及对传统主持方式的因循守旧, 也是导致婚恋节目失去观众的主要原因。在对《情书》节目的特点分析中, 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词, 就是“娱乐化”。这种娱乐化就是大众化, 是普遍的社会成员的喜好。

传统大亨默多克在很多年前就提出, “世俗化已经成为当前电视等新闻传媒的一种选择。”[1]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面对韩国《情书》等国外节目的冲击, 中国婚恋节目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三、中国婚恋节目应对韩国《情书》的挑战———特色定位

定位源于竞争, 而定位的第一法则就是绝不和强大的对手进行正面竞争。

以“月老”定位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之所以能在八年后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收视率与它的特色定位是分不开的。2005年, 该节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相比较于原来单一的棚里录制, 此次改版最突出的就是“互动”这一全新的方式, 增加了短信互动、外景棚互动、街头随机互动等环节。改版前的《相约星期六》更多的是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 似乎称之为谈话节目更加合适, 节目制作比较保守。改版后节目加强了与场内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收视率稳步上升。

据《相约星期六》节目制作人潘秋华讲, 他们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不是纯粹在做娱乐, 而是娱乐和服务并重, 既当年轻人之间的桥梁, 让他们相互认识沟通;也做中老年人的窗口, 让他们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2]基于此, 中国的婚恋节目应该在娱乐大众的基础上, 寻找自己的文化特色, 准确定位, 此外, 还要在节目播出前, 邀请传播、社会、心理、写作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节目论证, 这样才能形成自身的品牌, 并在国外节目的冲击下, 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默多克、刘长乐:《东西论剑——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第152页, 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篇4: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关键词】综艺节目 解读 品德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78-01

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这则故事,虽然看起来简简单单,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其中有许多的道理。刚开始,文中的小男孩说:“苹果里藏着一颗五角星”。我觉得不可思议,平常吃了无数个苹果,也没看到过苹果里面有五角星呀!带着疑问,小男孩拿出一个苹果,拿起小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大哥哥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劲地切开了苹果。但是孩子不是从柄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真有一颗五角星!”平时,我们在削苹果时,从来都不会横着切,当然也就没有看到这颗可爱的五角星。通过这个故事,得到一个启发: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自然理解也就不同。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正如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我们的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我们的教学,在游戏和娱乐中渗透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平时喜欢看一些综艺节目,这些综艺节目有一个普遍特点,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他们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了解观众的内心需求,与观众保持零距离,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并在娱乐中产生共鸣,如一些真人秀节目等。我觉得与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相当于主持人,学生相当于观众,主题相当于教学目标,形式相当于教学方法,构成的要素如此的相似,内涵也有共通之处。具体有以下特点:

1.目标人性化

目标人性化是二者都看中的,现在的娱乐节目无不是围绕观众而展开的。观众感兴趣、喜爱的、关注的都是编导们编排设计的资源,抓住观众的心,才能吸引眼球。而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育理念的改变,由过去对知识的尊重,改为对人、对生命的尊重。

2.形式多样化

过去综艺节目多为一个人报幕式的主持方式,现在则更新颖、开放。或两三人交替主持,或有请嘉宾……过去的课堂也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形式较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感性、好胜心强、有猎奇心理……因此,单一、重复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3.内容生活化

相信如果提到《法制现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等几个栏目,南京地区的观众都不会陌生,可能还会如数家珍的说出个一二三来。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这些节目的视角都在于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真实、鲜活,真正地反映生活、指点生活,所以,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4.参与全员化

现在许多综艺节目用许多方法吸引观众的参与,比如现场观众投票,场外观众热线参与,把观众与节目拉得更近,而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全体。在过去的品德课堂“假、大、空”的现象较严重,有的为了迎合教师甚至说假话,时间长了学生对品德课有一种排斥甚至厌学,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根本不参与。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就像前面提到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一课,把课堂模拟成访谈节目,学生空手来到教室,教师充当主持人,台上坐几位嘉宾,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出席,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出嘉宾的烦心事,并引导台下观众对嘉宾的遭遇出主意想办法,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一个诉说的舞台,学生各有角色,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5.评价多元化

很多观众参与的节目会给现场的观众各抒己见的机会,至于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持人一般不会强求一致。我们教学过程中也要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因为社会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生活是多维度、多层次立体构成。由于地域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家庭状况间的差异等。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德育问题,涉及这些问题时,应兼顾生活的多元化,鼓励并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台优秀的节目打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策划、编导、主持人……台前幕后不知要花多少功夫,如果我们用打造精品节目的态度去打造我们的品德课堂,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何愁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页

篇5:从产品经理角度看综艺节目

一个好的产品的形成离不开精准的市场和用户定位,优良的团队运作以及合适的市场化运营,产品从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目前那些个比较火的综艺节目,基本上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1.我是歌手二流的产品加上一流的运营也可以成功 我看第一期的时候,真不觉得这个节目有何亮点可言,请一些三流过气的歌手来进行淘汰赛,从内容到形式无任何的创新性。但是就是这样的产品硬生生的运营成如今这个地步,也是验证二流的产品加上一流的运营也可以成功这句真理。 同理相同的例子就是小米,小米应该连二流的产品都算不上,但是也是成功了。两者成功之处都是在于精准的定位加上做到极致的运营。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产品可以平庸但是一定要有亮点:简单讲,至少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值得去做营销,黄绮珊一个被雪藏多年的实力歌手,这点完全可以满足观众的胃口。当观众习惯了之后,又有林志炫,不过显然已经没有黄绮珊那时的效果好了。但是其积攒的人气足够把这一季撑完了。 其次,榜样力量:中国用户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跟随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想法走的,有着很强的随从心态。于是节目找了一票非常知名的音乐点评者,他们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观众的想法。 最后,足够的爆点:有了以上,其实这个节目还是过于单薄,还必须不时有些非产品核心的爆点来保持用户的粘稠度,比如选手的绯闻,哭的非常非常假的观众等等。 节目定位基本还是年轻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网络病毒营销的东西,这个节目应该算是面前将社会化运营做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了2.百变大咖秀 如果只看第一期,这应该是个制作十分完美的产品。从流程设计,到内容,再到演员的诠释和后期制作,娱乐点十足,完全击中现在观众对于一档娱乐节目的需求预期。 当然,这系列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酝酿,从演员筛选到最后成形。然后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甚至不需什么运营,用户就会来选择,因为你满足了他的需求,大家可以留心下百变和我是歌手的社会化传播的过程,其实就能看的非常清楚。3.天天向上 如果吧天天向上横向对比互联网产品的话,人人网再合适不过了。一个产品在不注重自我产品打磨的情况下,是如何有盛转衰的。巧的是,天天向上在收视率已经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开始渐渐走流量变现的路子,请企业在平台宣传,这点可和人人网不谋而合。但是天天向上还有汪涵撑着,那么人人网呢?4.非诚勿扰 其实想讲的是,中国一系列的C2C(copy to china)的产品,很多是抄的兢兢业业,死的轰轰烈烈。然后运营呢,除了不断挑战用户底线的爆点,也无其他。这种产品注定了高调的生,平庸的死去。5.职来职往 中国很少见的踏踏实实的做内容的节目,从嘉宾到主持人,对于自己产品的核心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和见解,虽然也用过一些非常规的路子,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以有核心价值的内容来博得观众。同型的《非你莫属》就相差太多。

[从产品经理角度看综艺节目]

篇6:从综艺节目的现状

一、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植入式广告在国外早已存在,而国内初露端倪则是1991年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热播,该剧不仅捧红了葛优、吕丽萍等明星,剧中的植入道具“天龙矿泉壶”一时间也是名声鹊起;而2004年冯小刚执导的《手机》和《天下无贼》则使植入式广告作为全新的广告形态为国人所熟知。

近几年来,无论是备受瞩目的央视春晚还是热播电视剧或选秀、真人秀节目中,到处可见植入式广告的身影。2006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Show”等选秀节目更掀起中国植入式广告的高潮。电视植入式广告,正以其独有的传播形式及显著的传播效果为众多企业创造无限商机,从一出现就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电视广告界的新宠。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成为娱乐节目青睐有加的广告形式,原因有二:其一,植入式广告主动、深入、灵活、渗透式营销方式的特殊优势,能较快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迅速传达产品核心功能和新信息;广告、品牌和节目几乎没有受到干扰,广告味淡化,弱化观众的抵触感;同时成本相对较低,传播效果更好。

其二,金融危机影响下,商家会寻求性价比更高的营销策略。植入式广告费用相对低廉,同时,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会有所提高,但又不愿支付太多的费用,而综艺娱乐节目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广告商在其中投入植入性广告可以获得最多的受众。其三,国家广电总局于2003年9月颁布了旨在规范国内电视台广告时长和黄金时间电视剧插播广告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第17号令”),从此,黄金时段广告时间开始缩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台广告涨价的难度大,媒体不得不另觅创收点。综艺节目以其趣味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性赢得广泛的收视人群,广告植入无疑是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二、央视春晚、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植入式广告运作模式

央视春晚,从文化角度上说,开创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综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蓝本。作为全球十几亿华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央视春晚早巳成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节目的高收视率意味着高额的广告收入。近年来,不少著名企业,如美的、百度、广州本田、汇源、海尔、索尼、移动、联通、招行等也纷纷搭乘春晚这辆“顺风车”,在短短的4个小时内,从节目开始的报时以及新年零点报时、企业贺年榜、评选方式冠名、小品道具、观众席上的摆放物、嘉宾演员的服装等等,植入式广告无孔不入地充斥整台春晚。

《天天向上》是由湖南卫视自办的、以礼仪公德为主题的综艺娱乐性脱口秀。节目的主题固定为世界礼仪知识,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再加上脱口秀固有的娱乐性配以湖南卫视金牌主持人汪涵、台湾偶像主持人欧弟及颇具人气的青春偶像“快男”俞灏明等七人组成的主持阵容,是湖南卫视成功的综艺娱乐节目,其收视人群广泛,收视率高成为植入式广告极为青睐的娱乐载体。

综艺娱乐节目中广告“植入”受众脑海主要采用:在屏幕上露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标识或广告语之类的可辨别信息的画面植入;以主持人或演员口头或音响的形式提及某个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或广告语的声音植入;以及在节目屏幕上显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同时口头也提及或通过音响传递相关信息的情景植入三种形式出现。

1.以情景为核心的“画面植入”

以情景为核心的画面植入是电视娱乐节目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植入广告表现形式。2007年春晚小品《送礼》中,蔡明手提两盒沉甸甸、金灿灿的奶制品是伊利当时力推的高端产品——金典纯牛奶。2008年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一张招商银行工资卡给王宝强,画面给招行卡超过一秒的特写镜头。

当然,“画面植入”中最为常见的是节目把冠名商的标志以背景板植入或标角植入形式出现。如《天天向上》主持人和嘉宾出场必经的门框两边,分别醒目地挂着两块印有冠名商特步品牌标志及名称的背景板。

2.利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谈话的“声音植入”

2008年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董卿说:“咱中国人不论在哪里过年,图的都是一个人寿年丰,吉祥如意。”而“人寿年丰”正是中国人寿的广告语。2009年最受欢迎的赵本山小品《不差钱》,赵本山向毕福剑推荐毛毛:“你上搜狐网,看她的新闻,点击率老高的,哇哇的。”毕福剑配合说:“哦,搜狐网说的丫蛋就是她啊!”

在“声音植入”中,主持人随机应变的即兴台词表达尤显重要。主持人欧弟就常把自己的名称连同广告词以幽默的方式巧妙地植入台词中。如“欧弟,非一般的感觉”;“欧弟——一切皆有可能!”,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强化特步与李宁品牌广告信息。

3.以节目活动环节而策划的“情节植入”

春晚的情节植入式广告,主要是以企业零点报时或贺年榜的形式出现。如2007年春晚一开始,屏幕上出现“美的集团恭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的字幕和美的标志,同时兼有声音播报“美的集团为您报时”。2009年的中国移动贺年榜以主持人声音播报“中国移动贺年榜给全国人民带来新春祝福”,同时画面出现移动的标志与字幕“中国移动向全国人民拜年”。

《天天向上》的“情节植入”主要以介绍表演嘉宾与奖品植入的方式出现。如在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期栏目中,节目安排延安安塞腰鼓艺术团作为开场表演并引入嘉宾,在节目结束后主持人汪涵再次请出安塞腰鼓艺术团出场并以台词:“感谢长沙世界之窗请来的延安安塞腰鼓团到场表演”,并介绍安塞腰鼓艺术团于十一黄金周在长沙世界之窗举办红色狂欢演出。又如节目结束前,主持人介绍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方式时提及:“观众有机会赢取夏普新款手机一台”,屏幕同时出现夏普的新款手机样式。

三、我国综艺节目中植入式广告现存问题及成因

1.单一,缺乏创意的表现手法使得部分植入广告表现生硬

目前,我国的综艺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式广告没有过多的考虑产品本身与节目内容的相关度,广告运用方式较多采用画面镜头、背景板、横幅、标角、固定桌布等形式,只是使产品在屏幕上单纯“露张脸”。这种缺乏创意的单一表现方式显然使得宣传效果略打折扣,不是广告主们的初衷。如春晚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招商银行工资卡递给王宝强,画面只是给个特写镜头。没有细心观看的观众几乎不能注意到这个究竟是什么银行卡。而在春晚观众席圆桌上摆放的果汁、矿泉水等饮料,虽会不时出现在主持人站到观众中主持节目的画面中或拍摄观众反应的镜头中,但这些简单的强调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只是给产品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而已。又如《天天向上》中的广告植入手法也只从栏目冠名植入、背景板及标角植入等直板的视觉植入方式配以主持人即兴的台词中嵌插广告语,其广告植入手法更单一直白,无法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乏味,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发挥广告效应

目前,国内综艺节目的广告植入多数以强调视觉或听觉等单个感官的广告形式出现,产品宣传缺乏与演员或主持人视听结合的互动性。即使有,也只限于机械的字幕与口头播报单纯结合形式。如春晚晚会结束字幕、小品中的摆放物、桌布上的字、观众席中桌子上的产品等都是诉诸单个感官的植入式广告。而《天天向上》的短信平台赢取奖品环节和春晚的中国移动贺年榜,虽然兼有主持人声音与画面产品标志或图像配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但没有人物与产品同时出现的互动过程,其植入效果也是不够形象,无法使观众印象深刻。

3.频繁植入引发受众抵触情绪

广告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形成对品牌的认识度及消费心理,然而重复过度也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如2009年春晚重头小品《不差钱》最后一分钟里,赵本山和毕福剑一唱一和,把“搜狐网站”足足提了三次,成为春晚史上最明目张胆的植入性广告,引起网友争议纷纷。《天天向上》更是全档节目无论是背景还是节目标角,甚至主持人的开场白、结束语中的“特步天天向上”都直接充斥着冠名商的名称或标志。诚然,广告主是希望花重金以加强品牌的暴露频次,加深受众对其产品的熟悉程度,但是过于繁多的广告植入虽能强化观众记忆,但也会引发观众的逆反情绪,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传播载体选择不适

电视植入广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选择恰当的传播载体是关键。目前,许多企业广告主一味追求广告效益,片面追求产品信息的“曝光率”,不顾产品与电视作品的关联度,单纯为了植入而植入,强行把植入广告插入毫无关联的故事情节中,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天天向上》在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一期节目中,以长沙世界之窗邀请的延安安塞腰鼓艺术团以秧歌舞作为开场表演,并在节目结束前详细介绍艺术团将于长沙世界之窗作表演。看不到长沙世界之窗和安塞腰鼓艺术团与这期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历史文化有何关联,而安塞腰鼓的名称对于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也比较陌生。这样硬插广告,难免引起受众反感,植入效果适得其反。

5.广告过于明显引发受众的排斥心理

综艺节目的植入式广告在荧幕出现的形式刻意直白,广告痕迹过于明显,让受众直接看出是某商家企业在替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宣传。2005年春晚小品《浪漫的事》为让观众注意“蒙牛”品牌,郭达把蒙牛牛奶举到身前数次,扮演“儿子”的演员还特意端着一大瓶蒙牛牛奶在镜头前晃动。又如《天天向上》“天生一对”环节中,当嘉宾提到“创意”一词时,主持人汪涵立即说“有创意才有新意”,画面下方同时以游动字幕出现其赞助商七喜的广告语。

四、有效实施综艺节目植入式广告的建议

综艺节目和广告植入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是一种“双赢”。只要植入得当,可以让受众觉察不出到底是谁搭谁的顺风车。正确有效的运用植入式广告,可以使节目与广告相得益彰。如何才能使植入式广告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呢?

1.不断创新,寻觅合适的、更新的植入方式

创新是广告永不止步的追求。综艺节目的植入式广告表现手法也应讲究植入创意策略,在符合策略性、趣味性、原创性下开拓植入表现方式的新途径,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中就能自然接受广告信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如《天天向上》可以在邀请现场观众

与主持人或嘉宾做游戏互动过程中,植入标有企业品牌的游戏道具,增强关注度。此外,《天天向上》的受众目标多为年轻一族,他们的共性就是追求时尚潮流,爱追捧或模仿自己的偶像。而《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欧弟、俞灏明、钱枫等人都是时下不少年轻人热追的偶像明星。一些时尚品牌如KINK等可以通过赞助适合其品牌内涵主持人的服装、鞋品甚至佩戴物,利用偶像主持人的个人的形象魅力直接宣传其产品,相信有不错的广告效益。对于春晚小品的广告植入,也可以多点情节植入,视听结合才能使产品形象更突出。如小品《公交协奏曲》里,冯巩把招商银行工资卡递给王宝强时加句台词“拿去,这是我的招行工资卡,一刷卡不就完了吗?”。这样既有特写画面,又嵌有广告语的对白配合,观众想不注意招行卡也不行了。

2.强化趣味性,提高广告商品与受众的互动

无论是画面植入、声音植入或者是情节植入,受众只是一味做“土豆沙发”,以静态方式接受信息,难免会使受众关注度低。提高观众关注度,增加观众与广告信息的互动性,使其以主动的方式去接受信息传播,往往效果更明显。在春晚中,为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新年贺电的播报形式不妨从单纯由主持人播念的方式改变一下:如果是电话贺电可将其录下来再播给观众听,短信祝福则可由现场观众来念等,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前的固有模式使人耳目一新,还可以真正让观众感到互动。对于画面单纯植入观众桌上摆放产品或在台下充当观众的企业负责人,这种静态的植入效果也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度。不妨把镜头切向正喝着桌上摆放饮料的观众或企业负责人,毕竟运动着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具注意力。

3.独家植入,提高品牌识别性

综艺节目植入式广告讲究一个“专”字。这里指节目中的广告植入品牌不适宜过多,同类产品更应该采取独家植入,在一个情景中独家展示产品,避免同类产品同时出现导致的相互干扰,更好提高广告植入效果。如春晚嘉宾席上摆放的饮料出现四五种之多,单靠镜头简短“露面”根本使观众无法识别产品。因而,在产品植入中避免与同类产品同时出现时,企业还应注重产品本身差异化的视觉形象,提高品牌的识别性。广告商户及节目制作单位不能一味追求量的投入。

4.适配硬广告,增强品牌成熟度

由于植入式广告创作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属于放置在节目中的附属品。因而只比较适用于成熟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大适用于一些新推出或还未具备广泛知名度的品牌。这样,企业应做好植入式广告与显性广告的配合,通过显性广告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通过植入式广告加强消费者的注意与记忆,从而共同达到销售的目的。对于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在运用植入式广告时,更注重的是使该品牌与情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与节目中的角色或主持人有较多的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产品和品牌,让观众得到充分了解认识。

5.合理匹配,提高与节目的有效融合植入式广告只有在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安插在节目当中,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时,才会使受众沉浸于节目里,被广告信息悄然潜进大脑,实现有效的广告宣传目的。作为综艺节目的一部分,植入广告要寻求产品形象与节目主题的相融性,找到节目内涵与品牌个性的最佳切合点,使广告品牌和节目品牌和谐共存,达到了“血脉相连”的深度。如《天天向上》融礼仪公德和中华文化为一身的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广告植入可以根据每期所要介绍的礼仪文化知识,邀请一些相应的艺术团或文化企业单位作植入嘉宾,通过嘉宾表演、主持人介绍及与观众展开互动等形式,深入展现其企业或团体的个性内涵,让观众得以充分认识,扩大企业知名度。只有关联度越高, 广告记忆度越高, 广告到达率才越高。

在媒体选择与品牌特质相吻合、关联度较高的传播载体时,可以从以下几项作为参选标准:1.节目诉求的价值观与品牌的价值尽量一致;2.目标观众和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要有共同点;3.节目主持人或节目形象能够作为品牌信息的有效传递者;4.节目或栏目形象内涵与产品内涵相匹配。

6.挖掘焦点,植入时机要精准

植入式广告在综艺节目中的展现时机如插播传统广告的黄金时段一样,讲究准确的关键点。通常综艺节目内容的高潮点或转折点,是受众关注度最高,记忆最深的焦点,因而,要深入挖掘焦点时刻,同时注重在关键时刻展现产品,要考虑产品与焦点的关联度,以求取得更高的植入效果。如央视春晚的收视率高峰每年都是在赵本山的小品演出时段,其收视人群可以说达到最高峰,这无疑是最好的植入式广告植入焦点,随着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的成功,“搜狐”老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造就了搜狐网的巨大盈利。

广告作为一门说服艺术需要不断的反复宣传,才能影响消费者继而达到宣传目的。而以综艺节目为载体的植入广告最明显的一个劣势就是重复性比较低,所以应该把植入式广告与传统广告或其他传播方法结合起来,将品牌塑造放在一个完整的传播链中才会实现其有效运作。当然,植入式广告在发展过程中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地涌现。要把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辅助的广告形式,尚需要做更多的连续性和后续性传播。

总之,植入式广告的迅速崛起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其个性魅力使然,虽然植入式广告在模式上,在运作上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但其不同于传统广告的优势己初露锋芒。凭借先进的媒体平台,在综艺节目等电视媒体中正确有效运用植入式广告,必然会为业界和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参考文献:

[1] 尹潇霖.《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03)

[2]翁晓华,孙小平《.润物何以细无声—试论电视植入式广告的运作》[J].《视听纵横》,2007,(06)

[3]张翔,赵金涛.《我国隐性广告现状问题分析》[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5,(05)

[4]宋士忠.《植入式广告:开辟广告营销的蓝海》[J].《广告人》,2006,(09)

[5]伦丽娜.《植入式广告:电视媒体广告营销新模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04).[6]施彦斐《广告的隐形价值.——浅谈植入式广告》[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8)

[7]翁晓华,孙小平《植入式广告运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1)

[8] 朱恺,钱奕.《植入式广告:放大电视资源的新利器》[J].《视听界》,2006,(04)

[9]韦柳妹,陈艳.《浅议电视广告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10]刘佳琼,李本乾.《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和处理研究——以2007 年央视春晚为例》

[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4)

[11]莫梅锋,刘潆檑.《透析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植入式广告”》 [G].《传媒》,2005,(03)

(作者:曾兰平,新闻学博士,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

上一篇:一法三卡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