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

2024-05-07

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精选6篇)

篇1: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

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集团以不断刷新的业绩继续保持着业内领先地位,为了集团更好的发展壮大,我觉得集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造成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上的困难,造成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有些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的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在员工方面,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是最高管理层的事,与员工无关。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极差。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

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

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完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

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

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

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

1.它是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2.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完善企业业务流程,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个人职责,加强监督,提高公司管理和控制水平与效率。

3.它是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通过它更好的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

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总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组织失败,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报告信息,有助于保护组织资源的安全完整,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合规运营,有助于克服人性弱点。

篇2: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和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严格的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

为了加强和规范会计工作,国家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和从事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这些会计法律、法规作为“统帅”只是国家意志的原则体现,而作为“主体”的行业财务制度,也只是对不同行业行使不同调控手段的体现,不能解决各个单位千差万别的具体财务问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它能把国家有关会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依法执行。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情况看,有些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给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从一些极其重大的会计人员贪污案中也可以看出,会计人员之所以能贪污巨款,都是与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1993年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会计管理制度通常认为有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是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 管理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仍然是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四)有利于改善企业经济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参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企业承包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了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外,同时对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企业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反之,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就能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内控思想不统一,呈现出较混乱的局面。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不仅造成单位会计工作杂乱无序、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且这些问题波及整个社会,导致会计秩序混乱、国家财产受损,严重扰乱了经济建设的秩序和环境。当前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上市公司玩“数字游戏”的现象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经济案件,也不无与单位内部管理失控相关。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二)缺少“自控”和“他控”

没有健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构,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弱化,形同虚设,对企业经营 管理人员不能产生压力。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自身缺少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不能迅速准确地反馈风险信息,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三)企业员工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感

企业经营者普遍不重视员工队伍的素质培养。员工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感。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建立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结合点,没有建立或执行人力资源政策,缺乏把内部控制制度设立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思略和方法,员工素质低下直接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使得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显得软弱无力。

(四)内部控制有自身局限性

1、由于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那么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

2、内控制度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但在处理一些非常特殊的业务时,可能难以设计固定的模式。

3、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都会受这样那样的因素影响。即使是设计完整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

4、企业是由人来掌控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一个企业内部,当企业的可执行人和相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同时,内部控制可能因执行人员

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

5、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自身亦受其影响,也在不断的发生运动和变化,企业内部控制亦不例外,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五)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了大量的失败教训。如巨人集团的倒塌、郑州亚西亚的衰败、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三、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令人堪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完善,是否 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有效保障和有效工具,是否成为企业真实存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今天居于不败的地位,以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完善。

以下是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得出的解决方案:

(一)以会计控制为基础和核心,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1、各企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现状,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下指导思想:以《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度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针对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研究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检查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

2、在内部控制的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上,可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策略。以会计控制为核心,逐步健全多目标、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3、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采取分步走的策略。对于会计核算混乱、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企业,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按照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内部牵制、班组核算、责任中心管理、预算管理等基础工

作做得较好的企业则可以直接按效益性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框架。

4、企业应适时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在于解决单位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也要充分考虑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既有适应性,又有前瞻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引导各单位向更好、更高的管理方向努力和发长。

(二)建立“自控”机制和利用“他控”

1、强化政府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服务职能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的法规建设方面,更应该发挥其功能,增强企业自身设计并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意识,加强政府在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建设中的推动和完善作用。此外,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并适时给以指导,对法律法规作出增补修订,提高现有规范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为企业的规则制定提供依据。

2、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主要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益。

(1)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执行结果的客观检查和评价,企业用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逐步建立起会计报表审签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2)明确工作重点,发挥内审作用。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审计、内控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作好后续审计,实施审计认定。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重大资产重组和经营结构调整实施跟踪审计,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审效率。内部审计应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现代管理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积极加快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感

要遵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内部控制与企业其他各项基础工作密切相关,内控等硬件措施应与软件管理相结合,要尊重员工,协调员工间关系,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要让员工理解企业内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领导层应根据企业价值取向引导员工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意识,加强对员工会计业务技术的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从而保证内控的有效实施。这样员工就会由被动控制变成自觉行动,积极主动地按照原计划要求和各项标准开展工作,从而有利于内控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避免内部控制的自身局限性 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手段来解决:

1、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成本与效益原则,建立适应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对于特殊业务,不能通过常规内控程序进行操作的,就要启动一事一议,一事一批的特别程序审查,研究解决问题。同时,要选派专门人员或从企业外部聘请专家顾问来处理特殊业务,对特殊业务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实行报告制度。

3、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先派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关键的会计工作岗位,以及其他重要岗位,如财产保管、采购、销售等。同时在纵向执行人员和横向执行人员之间开展一定的互通。

4、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和稽核制度,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对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内控失效,应加强《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厂纪厂规)的宣传及执法力度。同时,会计监督除了企业内部监督外,还必须借助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5、经营环境、业务性质若有改变,就应相应地修改和完善内控制度。

(五)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对企业来说,风险是影响其目标实现的未来不确定事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总 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不可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各种风险的影响。对风险实施科学的管理,势在必然。具体可采用以下手段来解决:

1、实施风险权限管理,直接操纵人员的经济活动必须严格限制在规定的风险权限之内。

2、建立风险控制责任制度。在实施风险权限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各当事人的事前、事中、事后各自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渠道,加强对企业内外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分析研究,及时了解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4、开展风险识别。对各类风险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鉴别力,搞清楚什么是主要风险,是否存在重大风险,为避免和控制重大风险提供依据。

5、制定项目和资金的风险评估制度。企业应根据各种经济业务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操作流程、作业标准,对较大的资金项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收益评估,各项资金的比例必须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

6、建立风险分析制度。风险分析就是运用专门的方法,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规避风险的能力、条件进行衡量,对环境变化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为以后的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

7、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的结果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交专门报告,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四、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大量研究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分析方法,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针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现存状况,提出以上建议,以期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括而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机构,完善企业各项法规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高管

人员和员工素质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减弱内部控制自身局限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技术革新,完善新工具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创新。虽然本文的分析面较广,但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考察还是十分有限。面对我国企业经营和管理结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要使我国企业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

参考文献:

[1] 余 艳,张正国,试析完善企业内控,《财会月刊》,2007年

[2] 刘粉肖,试论单位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财会通讯》,2007年 [3] 许 琳,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9期 [4] 崔海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2010(8)[5] 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2010(3)

[6] 李凯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辽宁财专学报》,2010 [7] 孙 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11)

篇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探究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衍生物, 是企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企业制度的基础性手段。内部控制保障了企业工作资料的真实准确, 保障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保障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效率的提高, 以及帮助企业防范未来风险,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面对愈加多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 如何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探究的重要问题。总结发达国家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内部控制体系尚待完善。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亟待解决的难题

2.1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现阶段, 我国诸多的企业管理上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没有为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分析, 很多管理层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严格的制度, 或者执行制度要求的时候没有落实到实处, 只是停留在表面。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羁绊, 各项制度约束了企业的活动, 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结构的混乱, 很多内部控制的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的作用。从企业基层员工的角度分析, 大部分员工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不理解内部控制的宏观政策, 缺乏企业的整体意识, 破坏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2.2 内部控制观念陈旧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管理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 内部控制不再是单纯的以内部引导为目的, 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以营造良好企业环境、控制企业经济活动、预测未来风险、实现信息交流、监督企业活动为目的。这一目的的转变, 不仅完善了内部控制的职能, 还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新挑战。而企业日复一日的采取同样的措施, 实行同样的制度来解决面对的各项问题显然是没有效果, 依旧保持固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现行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2.3 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

部门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部门分工权责的不明确, 导致了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不顺畅, 以至于内部控制在部门之间无法很好的贯彻实施。部分企业存在着冗杂的部门结构, 各部门分工的界限不明确, 不仅浪费了企业资源, 还让工作流程变得杂乱、繁琐。当面对具体问题时, 各个部门互相推卸责任, 又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 长久下去会导致企业员工养成消极怠慢的工作态度, 严重干扰内部控制的正常进行。另外, 各个部门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会导致部门得到的资料不完整, 影响部门决策的效用。

3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 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设计内部控制方案, 提高全体员工素质意识, 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配合企业进行宏观控制, 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还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实现企业信息的交流, 保证资料的真实与完整, 明确部门责任范围, 从宏观上管理企业风险, 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

4 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4.1 与时俱进, 更新认识

企业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动态中不断发展, 而不是一成不变。与此同时, 企业应该在实践中改变固有模式,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满足内部控制在发展中提出的各项新的要求, 促进企业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更新换代, 才能在未来更有可能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另外, 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 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科学合理地将自己的文化特色潜移默化的深入到管理之中,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熏陶下又实现自我约束, 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4.2 加强内部控制宣讲力度

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应该接受企业内部控制教育, 从而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制度、措施, 以及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宣传教育时, 要努力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认识, 激励他们制定与自身企业相结合的政策制度, 并要求他们从上而下对基层员工进行思想的灌输。在对企业基层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时, 要将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起来, 让员工认识到, 严格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双赢。

4.3 精简机构, 明确分工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想要屹立不倒就必须加强管理力度, 改良臃肿的机构设置体系, 精简机构, 并且要严格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范围, 做到事事有出处, 事事有管辖部门。部门机构重在质, 不在量, 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设计机构体系, 达到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的目的, 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另一方面, 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 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 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做到一人一岗、一人多岗, 轮流值岗, 既节约了企业资源,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5 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也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砝码, 在企业生存、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 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企业想要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内部控制, 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廖玉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现代商业, 2014 (3) .

[2]张克友.谈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 2014 (24) .

[3]赵远舫.浅析企业内部控制[J].城市建筑, 2014 (2) .

[4]于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外资, 2013 (12) .

篇4: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现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若要有效规避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其各项管控制度与措施,以此提高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质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各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质量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长期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运作、市场活动中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广大企业、学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虽然我国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相继颁布了基本规范、评价指引等文件、制度、标准,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指导、依据,但受以往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决策人员并未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能正确认识或给予足够重视,以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徒增了数额巨大的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以下,本文就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代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

目前,虽然我国多数企业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均采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缺乏统一、系统的操作流程,以至于内控工作出现疏漏、问题、风险后,各个在岗人员推卸责任,企业无法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控、整改,大幅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此外,一些企业即便制订了具体的内控制度,但并未充分落实、执行,对于各项内控活动的效率、质量也没能开展绩效考核加以评定,最终造成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在岗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其监督、管控、制约作用。在变化频繁、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缺少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与改革。

(二)企业高层对于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与重视

目前,我国仍有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决策人员没能正确认识、充分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与作用,错误的认为企业内控等同于内部监督工作,而将其作为企业内部牵制的一种方法来使用。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些制度、标准、文件,实施的内部控制活动局限于企业的成本管理、资产安全控制等基本操作与事项,忽视了风险管理,没能构建合理、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具体的内控制度,以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不仅无法提高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质量,同时也将大幅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会计信息作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管理、改革等各项决策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都不同

程度的存在失真、失准的现象,从而无法体现、反映企业内部运作、经营发展中真实状况,以至于一些风险、隐患、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不仅直接威胁到了企业的常规业务活动,同时也为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阻碍。由于缺少制度的约束,一些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管理思想滞后,在实际的会计处理活动中往往存在违规、违法、违章操作现象,只考虑了领导给予的肯定、支持、同意,而没能考虑到不合理、不合法的业务活动对于企业的影响,对领导盲目依从,没有充分行使其监督权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失准。

(四)缺乏系统、完善的内部审计

一些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与重视,未能发挥其审核、监督作用,以至于内部审计工作局限于查处账务处理错误、预防隐患等基本事项,往往侧重于事后的监督、整改,而忽视了事前、事中的管控。此外,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都是针对其会计报告而实施,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缺少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獨立性、权威性,审计人员知识面较窄,不利于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内控制度的完善。

二、改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内部运作状况展开综合分析,以科学的方法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并进行战略规划,以此确定各项改革工作与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标准、要求、方法、途径等事项,企业可指定有关机构或单设一个部分负责战略规划管理工作,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与市场发展变化,以客观、科学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制定长期有效的战略发展方案,为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二)组建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内部控制

为实现专业化的内部控制,提高各项管控活动的效率与质量,现代企业应当组建一专职机构负责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特点与需要,结合发展目标与规划,根据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并制定具体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具体职责与业务内容,同步实行自我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所有的业务活动与内控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在树立企业全员内控意识、风险意识的同时,及时做出调整、加以改进,以保证企业内控的长期有效,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实施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首先需要找准关键、核心的控制要点,构建合理、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运作、内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控制、约束,实施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以便及时发现、识别、处理风险,在技术上制定回避、转移、分散风险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此提高企业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并进行实时的监督与评价,不断改进、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为企业的内部控制、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行政归属于应隶属于企业董事会为宜,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首先,需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把物资、技术等其他专业人员充实到审计部分,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其次,要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应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赋予内部审计更大的职权,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执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其各项监督、管控活动应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生产的全过程中,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环境与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进一步完善各项管控、监督制度,自我检查、自我调解、自我制约,在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的同时,有效规避风险,以此提高企业内部运作与市场业务活动的效率、质量,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经营信息质量.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8.

[2]陈显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导报.2011.14.

[3]马大鹏.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8.

[4]刘金雪.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会计师.2011.7.

[5]李瑞,李永红.基于免疫系统论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现实思考.财会通讯.2011.20.

篇5: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及目标,以及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区别,分析了我国企业内控发展及目标实现情况,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项措施,以便促使经营管理者加强有效控制,使企业能够以内部控制为有力的武器,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目标;内控发展

分析及建议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只是局限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这种观念就是大错特错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

一、内部控制内容及目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对内部控制比较权威的表述有两种:一是中注协在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二是财政部在2001年6月22日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从会计的角度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 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上述两者叫法不同,但意义非常接近。即内部控制从本质上讲是措施(或政策)、方法(或程序),其目标主要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活动有效。

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定义有如下三种:首先是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0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其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而至今为止较权威、影响范围较广的是1992年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

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高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上述三个定义,在对内部控制内容表述上,由两因素政策和程序到三因素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最后到包括控制环境等五因素,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但在内部控制目标上仍然围绕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个方面,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二、中国企业现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控制认识不足。目前改革中普遍重视经济权利的下放,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产权关系不明。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致使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内容,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及建议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产权不清、出资人不到位,政企职责没有真正分开;二是投资主体单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三是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不能从体制上、机制上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四是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落后甚至缺失;五是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企业领导层和内部控制环境。

(一)企业领导层分析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体制的核心,而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董

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层次: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职能部门、员工等。董事会接受股东会的委托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总经理由董事会委任,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内部控制从制定、完善到贯彻实施等,董事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控制的随意性和超越内部控制,甚至相互串通进行所谓“内部人控制”。这些因素使得董事会在包括内部控制建设在内的所有工作中,都起着关键又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董事会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国有产权代表虽然通过一定的形式被明确为国有资本的代表或投资主体,履行资本所有者职能。但是这些‘所有者代表’也都是普通的人,在没有良好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现阶段,让他们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显然是很难尽责的。这样,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实质上仍然虚置。至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几乎是由政府直接任命和委派,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责任向董事会负责,结果是董事会对管理层不尽责,管理层对董事会不负责,最终造成两方相互脱节。2.董事会的职责不仅在于选择总经理,还要对总经理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以使企业按照股东们的目标和价值观念运营,这也构成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3.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两套机构在人员上高度重叠。“据调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这样的董事会违背董事会的本来意义,有名无实,自然也就谈不上对总经理的制约和监督了。

针对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仅使董事会成员有职有责,更要尽职尽责。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将董事会成员与总经理领导班子彻底分开,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架构。第二要关注董事会成员构成的合理性与董事会的决策与监督能力。第三要完善董事会的决策机制,适当下放董事会的经营权力,实现权利与知识的最佳结合。第四要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一般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能

够客观公正地对公司战略决策、生产经营决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独立董事的加入,不仅能够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也有利于公司内部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更有利于强化公司的制衡机制。这是所有者向知识拥有者转让决策权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五要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

(二)控制环境分析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仅有合格的领导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COSO报告认为,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显而易见,控制环境仍然强调人的因素。

首先,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道德作为人的自我约束是无形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制度是最低水平的道德,因而道德的范围比制度要广泛得多,作用也大得多。另外,在我国比起法制观念来,人们更倾向于人情价值取向,甚至将人情看作一种资源,重视人情关系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人治”。而这与内部控制的原理是背道而驰的。要想搞好内部控制,还是要从基础抓起,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其次,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及其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等也是控制环境的重要方面。最后,企业文化也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为内部控制构筑起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总之,要求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从而为内部控制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一样,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当前,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突出了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组织运营领域的内部审计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实践,虽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对处于全球化浪潮的我国上市公司来说,应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差距。

1.促进和帮助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开展审计,是新形势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最高层管理当局的内在要求。传统审计所提供的保证服务通常是事后对某一领域或事项的评价,而风险管理则是对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的管理,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并覆盖了整个企业。内部审计一旦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其工作范围自然就扩大到企业管理的全部领域和过程,成为一种全局性的管理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将集中全面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机会,甚至可以在董事会允许的情况下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从而对管理层的决策产生影响,并促进和帮助有关管理层的管理当局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以减少代理成本,进而增强风险管理整体的有效性,增加企业的组织价值。

2.促进内部控制系统增强其有效性。与企业风险管理一样,内部控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开展审计,也是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最高管理层管理当局的内在要求。其实,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有效开展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其他子系统的建立、维护有效运行。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协助有关管理当局有效履行相关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责任,以减少代理成本,增强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企业整体向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的的方向发展下去。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审计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情况,要反映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主要改进建议。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和帮助有关管理当局有效履行其内部控制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以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开展认定和评价、提出纠正问题和改进建议活动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时,一般应抓住四个重点领域:一是财务与运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二是运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是资产的安全性;四是法律、法规和合同的遵循状况。

(三)促进和帮助亚管理层管理当局科学地设计方案

企业内部审计要在促进组织运营的科学与高效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开展组织运营审计,协助最高层管理当局促进和帮助亚管理层管理当局科学地设计方案和恰当地促使所属成员执行方案,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也是最高管理层经常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可见,组织运营审计是组织运营的子系统。企业通过开展组织运营审计,使得各项管理活动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组织运营的效率。内部审计在组织运营中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促进和帮助亚管理层管理当局科学地提出方案,编制计划。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在收集决策信息方面,具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方

法和程序,收集的信息就比较准确、可靠、完整,而这是各级管理当局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正是靠提供这种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帮助管理当局设计方案,编制计划。2.促进和帮助亚管理层管理当局恰当地促使所属成员执行方案。企业内部审计人通过对各亚管理层管理当局执行方案的效果进行认定、评价。肯定成绩,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或改正方案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促使其所属成员有效执行方案。同时,通过采用改善公司的组织结构、实施有效的领导、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的协调与控制,为各级管理当局执行方案更好地服务。3.风险处处存在并威胁着组织目的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因其特殊地位以及工作便利,能够对管理职能实现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结果进行认定、评价,从而揭示违反管理原则等不科学的管理行为,找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行为,揭示风险,确定风险领域,并且提出预防与控制管理风险的建议,并提供给最高层管理当局和有关亚管理层当局,为他们及时发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提供依据。

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受托管理责任的出现而出现的,其内容、形式的变化,推动着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也随之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好帮手。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由于起步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还非常有限。要想强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功能,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差距,进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可谓任重道远,还需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宪立;张帆;朱胜;;换股比率确定的非财务信息量化研究——基于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的角度[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2]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4 [3] 郑源;;价值链会计实务应用的基本架构[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年06期 [4] 王东清;陈小梅;;多视角价值链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1期

篇6: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建设与实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企业防范重大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潜在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各种因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败、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事实证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尽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控体系,才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要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建立与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控、防范风险,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安全网”和“防火墙”。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有些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中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家族企业中,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3.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6.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设计原则及相关要素

1、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

(1)政策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3)就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2、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

(1)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表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应先从治理结构等入手。现代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就会形同虚设。

(2)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3)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4)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应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5)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三、积极完善中小企业内控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企业的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且要控制好各个要点。

1、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2.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依据,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与内控框架结构,规定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要素等相关要求。

基本规范确立了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切实防范重大风险;三是制衡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是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五是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五个方面,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是在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比较其他国家和经济体企业内控目标之后作出的科学选择。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各种因素十分复杂,各企业还必须根据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上一篇:2022个人新年计划下一篇: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