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文整理

2024-05-11

师说文言文整理(共8篇)

篇1:师说文言文整理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篇2:师说文言文整理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糊涂)

5.(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吧)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作动,学习)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 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以„„为师)

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

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认为„„可耻)

4.省略句: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

高官(为师),就近于谄媚。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作者简介】 【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⑦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式判断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者也”:“者也”连用式否定判断句)③人非生而知之者(“者”式)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3.倒装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学于余。(状语后置)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

庸„„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意即:“难道„„吗”或者“怎么„„呢”)⑥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⑦不拘于时。(状语后置)

运动倡导者,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 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柳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文化常识】

1.句读:古人读书的基本功。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通“逗”)。

2.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祝祷为职业的人。

3.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篇3:师说文言文整理

本文运用课例研究的方法, 以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中的文言文名篇《师说》为例, 通过教学设计及反思来讨论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 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4.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疏通文中字词句,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 研读第一段

1. 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本段可分三层, 前两句为一层, 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 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 谈择师的标准, 即以“道”为师。

2. 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 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 又得出“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 环环相扣, 一气贯通, 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学生背诵第一段。

(二) 研读第二段

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 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段分三层, 即三组对比,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得出了“圣益圣, 愚益愚”的结论, 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 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发人深思。

3. 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 想一想, 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学生背诵第二段。

(三) 研读第三段

1. 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 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圣人无常师”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 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 在这方面, 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 针对当时社会现实, 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很有进步意义。

3. 学生背诵第三段。

(四) 研读第四段

1.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 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 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2. 提问:“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3. 提问: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4. 学生背诵第四段。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以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内容是从字词到翻译再到文本分析, 字词、翻译、文言现象面面俱到, 看似比较完整。但是从整个教学现场来说,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我的课堂, 机械记忆我所讲解的文言知识以及课文翻译。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文言知识。从我的教学过程看, 走的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化之路。没有教出此篇文章个性的东西、独特的一面。于是便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产生想法与怀疑。《师说》这样一篇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之后, 我从王荣生教授《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本书中得到启示。王教授指出,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应该依据文言文的体式, 而文言文的体式, 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一体四面, 相辅相成。所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四个层面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这样的观点, 我努力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 力求教出这篇文章内在的、特有的一些教学内容。

摘要: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文言知识的讲解, 教学过程模式化, 教学方法单一。改善文言文教学, 需要依据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来建构合宜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师说》一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课例研究, 进行了重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践尝试和理念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师说,课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4:《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五、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篇5: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篇6: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师说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创作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篇7:师说的文言文同步素材

唐代古文運動

〈一〉古文運動先聲

文學發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風極盛,時人寫詩論文,只注重平仄、音韻、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學自身的文學價值。於是, 詩文在一片的靡麗的氣息中,毫無生命力。當時的裴子野,即作「雕 蟲論」一書,指稱駢文為淫文破典。後又有蘇綽,他位高權重,想要 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實古直的古文,此舉雖功敗垂成,卻為日後的古 文運動播下種子。

此外,隋朝的李諤和王通,前者在朝,後者在野,他們都有推行 古文運動的理想,可惜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國祚短暫而埋沒。

唐初文人作史書時,莫不在文學傳、文苑傳中排擊六朝駢文的靡 麗氣息,發揮明道宗經的文學理論,為日後的古文運動首開了風氣。

而陳子昂、張說、蘇頲等人,及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之 士,皆對徒流於形式的文學風尚有所反省。到了柳冕,更主張文學與 儒學合而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運動歷經多人的鼓吹闡發,雖未成熟,實已離成熟的契機未 遠。

〈二〉古文運動正式登場

在文學運動中,理論可以指導作品;作品可以印證理論,二者互 為表裏,缺一不可。在中唐的古文運動中,由於「理論」和「作品」 的健全,使古文運動蔚為一時風尚。

韓愈所提倡的古文運動,在理論的架構上十分明確。在文學思想 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 ,恢復中國故有的道統。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 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 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 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韓愈不但在理論上有積極的建設,並且自己以不可一世的才氣, 寫下了許多平易流暢的新散文。此外,其弟子李習之,得韓文公之醇 厚,寫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韓文公之奇崛,文章雖有險澀之 氣,但亦能自出新語,不流於時尚之華媚。而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 其峻潔之筆,寫下飽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記,和充滿批判意味的寓言 式散文,這種真思想、真感情的筆觸,真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精神。

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雖然成果裴然,但如曇花一現,在古文 大家相繼凋零之後,立即又被形式華美、音韻精工的四六駢文所淹沒 。直至北宋時期,歐陽修登高一呼,拔擢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 、曾鞏等人。此六人呼應中唐古文運動的精神,寫出了質量俱優的文 作品,使文從字順的散文,成為散文界中的主流。

韓愈 其人其事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是唐宋八大家的首腦人物。他在思想上,力排佛老,闡揚聖道;在文學上,反對駢文,提倡散文,使中唐社會無論在思想上、文學上都展現了另一番新風貌。

根據朱熹的考察,韓愈是河南南陽人;又因為他的祖先從後魏開始就住在昌黎,所以他又以「昌黎韓愈」自稱。其實,昌黎是韓氏郡望,而非他的籍貫。

韓愈的祖父、父親都做過官,不過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便過世了,他在文中幾乎未曾提到母親,有人說他的母親改嫁了,有人說他的母親在韓愈出生兩個月後就病逝了。韓愈有四個兄弟,老大韓會、老二韓介、老三韓弇,老么是韓愈,和大哥年紀相差三十歲。自幼父母便不在身邊,因此韓愈便由長兄嫂收養。

長兄在韓愈十二歲時便因病過世,自此之後,家中的教養、生計的重擔,便全部落在大嫂的肩上。韓愈生於憂患無依的環境中,從小便用功讀書。在他十九歲時,到京師應試進士第,生活聊困到無法自存,而且科考一直都很不順利;一直到貞元八年,才考上了進士。他胸懷大志,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可惜一直未被朝廷重用;直到貞元十二年,才獲得董晉的賞識,推薦它出任汴州觀察推官。

韓愈進入仕途之後,因為忠心耿直,常常直言無忌,影響他陞官得機會,甚至惹來無妄之災。貞元十九年,韓愈和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一起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彈劾百官的任務,他看不慣王叔文、韋執誼等人的作風,又批駁李實在政治上不負責任的態度,因而引起一股政治勢力向韓愈反撲,被貶為連州陽山令。僅管是降職,但韓愈依舊是盡忠職守,愛護百姓,因而美名四起。後來,他又陞遷至考功郎中,但又遭讒言,再貶為國子博士,他就在這時期寫了一篇<勸學解>,引聖賢不得志的事實來勉勵自己。唐憲宗讀了之後,心有所感,於是晉升他為吏部郎中,累遷中書舍人,知制告。

憲宗元和十年,韓愈因平定吳元濟之亂有功,陞為刑部侍郎,此時韓愈已經五十歲,人生至此可說是春風得意。元和十四年,就在韓愈不可一世之際,卻惹來了殺身之禍。他反對憲宗迎佛骨,於是作<諫迎佛骨表>表中措辭嚴厲,直言無隱,惹惱了憲宗,將他處以極刑。幸好朝中大臣權貴紛紛相救,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韓愈晚年,被拔擢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是人生最巔峰的時期,但因身體狀況欠佳,享年五十七歲便與世長辭。他在世的時候,因為當了,又有極佳的文筆,因而求文的人特別多,再加上他喜歡拔擢文學人才,因此儼然成為文學界的領袖,在推行文學運動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古文運動中,韓愈自身不但有具體的文學理論,而且有質量兼具的古文作品,因此能夠風起雲湧,讓當時的世人,肯定文從字順新散的價值。

韓愈 文學風格

六朝文學講究唯美的形式主義,而忽略了內容、情感在文學上的價質,韓愈針對時弊,主張復古,他說他自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並表明「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因此,韓愈在其文章中,是以「道」為文章的內涵,凡是無益於世道人心的靡靡之音,虛情假意的應酬之文,都是韓愈所鄙棄的。

有人認為韓愈之文,由「奇險」入手,使得文章深澀冷峻,令人難以親近,甌北詩話說:「其實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渾博大,不可捉摸,不專以奇險見長」,一般人公認韓愈的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質:

氣勢滂礡 條理清晰 變化多端平中有奇 雄峻高明 能大能小

在文學唯美主義盛行的時代,韓愈的文學作品及文學理論,由全新的角度出發,掃除了形式主義文學的弊端,為文學注入了新的思維和內涵,在文學史上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韓愈 作品賞析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無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少、無長,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存有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

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以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兒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卒,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賞析

唐代門第觀念深重,門第之家的子弟,不須依靠科舉考試,便可以進入士途,所以總是輕視道德學術,不肯虛心從師學習。這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時尚,對於社會文化的傳承,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韓愈因此提倡師道,想要重振社會學習的風氣。

文章在第一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點,為同時代的讀書人樹立一個典範。緊接著又提出「傳道、授業、解惑」,對老師的職責、任務加以說明。最後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社會中,以貴者為師、長者為師的封閉觀念。

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分別以「古之聖人--今之聖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學於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三組對照組,揭露一般社會士人的矛盾現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證當中,使文章充滿了力道的美感。

在第五段中,韓愈強調「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觀點,和首段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互呼應,再次強調:並非只有特定對象的人可以當老師,只要是德性高於我,術業高於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希望大家打開胸襟,廣泛學習,不要以向人求學問道為恥。

篇8:韩愈的师说文言文讲解

《师说》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说理文。文章写在公元八百零三年,这时韩愈虽然才三十五岁,官职也不很高,但是他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起来。

韩愈为了能使古文运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他不仅自己从理论到实践刻苦努力,而且广泛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韩愈的这种作为,是六朝以来长期所没有的,因而人们往往引为怪事,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指责他好为人师。

但是韩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无所畏惧,继续为开展古文运动而努力。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文章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就是讲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就是解释对前两者的疑惑。韩愈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都不可能没有疑惑,因此谁都不能没有老师。

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那末疑惑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什么人可以为师呢?他说: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先懂得道,我可以拜他为师;比我年轻的人,也比我先懂得道,我也可以拜他为师。

我所要学的是“道”,哪用得着去管他们的年纪是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管是社会地位高的“贵人”或者是社会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为老师,向他学习。韩愈拿“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合乎这点,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不必考虑。这一段主要是从理论上提出论题,是全篇所要论证和宣扬的中心思想所在。下文都是根据这一论题所作的具体阐发。

第二段,作者就拿上面讲的理论来批判当时人们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作者先以感叹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底下就连分三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第一层,作者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

古代圣人具有过人之才,尚且拜师求教,虚心学习;而现在有许多人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反而以向别人学习为可耻。他指出:圣人的所以具有聪明才智,愚人的所以愚昧无知,这种分野的根本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文章在肯定了尊师重道的必要性以后,第二层就深入一步揭露有些人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这一层,把为子弟选择老师跟自己不愿拜老师作对比。批评有些人为子弟选择老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同时指出那些子弟的老师,也只是教人句读,并不能够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学习句读要拜人为师,而大道茫惑不解,却不愿拜人为师,他认为这种人小的学了,大的丢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这一段的第三层,作者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来批判当时士大夫们的不能尊师重道。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下层社会的人都不以拜师学习为可耻,而士大夫们一听到人家说老师弟子的事情就聚拢来嗤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那个做老师的和学生的年纪差不多,道术也差不多啊!这些人认为:向社会地位低的人学习是很羞耻的,而向官位显盛的学习又显得有点阿谀奉迎。这样,师道的不能恢复,其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巫医乐师百工等人,社会地位低下,是士大夫们认为不足挂齿的,然而现在这些士大夫们的聪明才智却反而不如他们了,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一层,作者把师道之不振,完全归咎于当时的士大夫们,说他们的聪明才智,实在连巫医乐师百工等普通人都不如!

这里一连三层,都列举事实进行对比,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愚蠢,表露了作者对这种不良风尚的愤懑情绪。和文章第一段的总的论题相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文章步步深入展开。

第三段,文章又转入正面阐述,以当时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孔子的言行作证,来说明人必有师,人们应该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而老师和学生也只是相对而言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都是春秋时代的学者,传说孔子曾经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访问古乐,向师襄学习弹琴,向老聃学习周礼。这些人的贤能,在总的方面都远不及孔子,而孔子尚且愿意向他们学习,这说明孔子是很善于学习的。

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句意义深长的名言。韩愈在这里拿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主要在于说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别人才向别人学习,鼓励人们应该虚心好学。他认为学生不一定都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比学生高明,只是他们闻道先后的不同,术业有专攻不专攻的区别罢了。

最后一小段,简要地说明本文写作的原因是:十七岁的李蟠,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都已学过,他没有被时下的不良风尚所束缚,现在又来我这里求学,我赞赏他的能行古道,所以作这篇《师说》送给他。

总起来看,《师说》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师说》所提出的关于师道的主要思想是: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为师,不应该因为地位、贵贱、年龄的差别,就不肯虚心向人学习。韩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有胆识的,他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确乎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

上一篇: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下一篇:精选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