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2024-05-24

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共6篇)

篇1: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高中新教材语文课本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若、说、辞、鄙、微 之(虚词)

文言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荆轲刺秦王》:破、略、亲、微、谒、购、邑、穷困、愿、更、遇、深、念、顾、善、然则、见、陵、忤、拊、请、辞、就、遗、拒、比、如、贡、使、唯、命、设、次、怪、顾、谢、鄙、少、假借、毕、发、引、绝、操、坚、走、度

《鸿门宴》:因、如、举、谢、意、倍、负、素

必修2

《孔雀东南飞》:白、再、严、即、令、怜、徐、许、要、恨、莫

《兰亭集序》:修、期、致、临、次

《赤壁赋》:既、兴、横、方、纵、凌、消长、狼藉、枕藉、须臾

复习“之”和“而”的用法

《游褒禅山记》:道、文 乃、盖、然、其(虚词)

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数、发、直、兵、胜

文言句式: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劝学》:劝、绝、强、假、闻 附通假字练习

《过秦论》:制、亡、利、因、遗、度、胡(人)、胡(虚词)

《师说》:传、师、从(实词)也、则、于、所以(虚词)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闻、令、私、幸、易、引、度、窃、竟、徒、卒、负、右、书 《苏武传》: 稍数嘉赂币候语引春秋

《张衡传》:属从容举辟就傅会奇召拜迁徙出下车治视事乞骸骨

必修5:

《归去来兮辞》:行、引、乘、策

《滕王阁序》:故、尽、属、即(实词)且、矣(虚词)

《逍遥游》:志、图、名、置、穷

《陈情表》:凶、悯、吊、察、寻、逋、矜、拔擢、区区、听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

《庖丁解牛》:

《阿房宫赋》:爱、取、族(实词)焉、而、夫(虚词)

古今异义词:钩心斗角、经营、精英、一旦

《六国论》:非、得、势 患、弥 或、相、者(虚词)

《伶官传序》:归、易、告 与(虚词)

《祭十二郎文》:险衅、夙、凶、见背、薄、息、寻、除、盘桓、希冀、听、卒 复习“其”的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业、本、密、离、长、繁、勖、飧、病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饥、谨、比、哂、俟、撰、风、喟

《项脊轩志》:顾、稍、置、去、归

《齐桓晋文之事》:爱、明、道、辟、朝、莅、谨、申、王

《庄暴见孟子》:诸、鼓、乐、复习文言句式:与„„,孰„„? 庶几无„„与?

篇2: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1.哀

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2.按

抚,握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3.案

①通“按”,考察,查办,查看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4.拔

①越出,突出,高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攻克,攻取,占领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5.拜

①授给官职拜臣郎中(《陈情表》)②上,奉谨拜表以闻(《陈情表》)③就任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6.报

①回复,告知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报答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7.备

具备,完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8.被

①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通“披”,散开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③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9.倍 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10.悲

①告别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①同情,哀怜如列传》)

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指南录〉后序》)②推辞,辞谢,拒绝②感叹,叹惜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③借口

11.本

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根据;推究,推原

战》)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22.次

12.蔽

①停留,临时驻扎

蔽塞,蒙蔽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②处所,引申为水边

思疏》)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13.伯

23.达

古代管领一方的长官

①显贵,显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情表》)

14.操握,拿着

②通晓事理,见识高远所赖君子安贫,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15.策驱赶,鞭策策之不以其道 24.独表示反问,岂,难道

16.曾(zēng)竟,竟然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 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如列传》)

17.陈,同“阵”25.笃深,甚,又特指病重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李将军列传》)则以刘病日笃(《陈情表》)18.冲虚,谦和淡泊

26.发

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①拿出,送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19.出

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产生,发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② 开仓放粮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7.分

②超出

①(fèn)按名分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而行(《<指南录>后序》)③经过

②(fèn)资质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屈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腾王阁序》)原列传》)20.除

28.奉 ①拜授官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①捧

表》)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人秦(《廉颇蔺相②台阶而庭除寂(《项脊轩志》)如列传》)

③修治,修整

②遵照,尊奉 臣欲奉诏奔驰(《陈情表》)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29.盖

①大概,大约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21.辞

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1②表示推测原因或目的,因为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③句首语气助词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秋声赋》)30.鼓 弹奏、敲击(乐器)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

31.何副词,多么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2.胡代词,什么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33.患

①忧虑,担心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祸害,灾祸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34.即

①就着,依着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②当,当时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35.将

①愿,请 将进酒,君莫停(《将进酒》)②和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36.解 ①通“懈”,懈怠,松弛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37.竟

①自始至终,整个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②终于,最终 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38.就

①接近,靠近金就砺则利(《劝学》)②到;开始从事,赴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39.堪

①经得起,忍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

霖铃》)

②能,可以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40.迫

①逼近,靠近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指南录>后序》)41.期

①注定终期于尽(《兰亭集序》)②(jī)周(年、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42.迁

①改变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亭集序》)

②贬谪,放逐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43.劝

①勉励,鼓励《劝学》 44.若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②及,比得上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海神的名字望洋向若而叹曰(《秋水》)45.疏

①臣下对君主陈述事情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

②疏远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列传》)③写恭疏短引(《腾王阁序》)46.孰 ①通“熟”,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7.属

①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②掌管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159.族

③族类,家族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④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羽本纪》)②灭族,使„„灭族⑤通“嘱”,劝人饮酒举匏樽以相属(《前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赤壁赋》)

57.察 ⑥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①考虑

48.私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了解,弄清楚

49.闻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①使皇帝(或上级)听见,向上级报告

③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②懂得,理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58.道 ③闻名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①取道

传》)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50.再

①两次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②方法

51.造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①时代

③道理,规律

满清末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52.振 ④主张,思想,学说

①通“震”,威吓,震动虽董之以严刑,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书》)59.伐

53.志

①夸耀,炫耀

①记录《聊斋志异》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②记事或人物的文章、著作余既为此志,②功业,功劳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54.治

君窃符救赵》)

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60.方

55.置①正直的①摆,设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脊轩志》)

传》)

②放弃,丢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②方圆,见方(指面积)

56.诸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①作兼词用,相当于“之于”或取诸怀③规律,道理

抱,晤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正,正在,正当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61.号

①称呼,宣称,号称

号物之数谓之万(《秋水》)②传令,号召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③(háo)大声哭,大声叫喊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62.会

①适逢,恰巧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应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③领会,懂得美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④时机,机会适逢其会 63.及 ①等到

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②到达,至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③趁着,乘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64.计

①打算,谋划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计谋,策略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65.加

①放上,加上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②施加,施以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夸大,虚夸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④更,更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也》)66.决

①分辨,判断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②通“诀”,诀别,离别

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67.漫

①模糊不可辨认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②弥漫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③随便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8.明

①清楚,明白,明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照亮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③坚守,恪守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9.入

姥吟留别》)①收入

③趋向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②交纳

兮辞》)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75.兴

③进入朝廷,在国内

①起来,兴起,发生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70.舍

②发动

①安置住宿,筑屋居住

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兴盛,复兴

71.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①放开,放下

序》)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④(xìng)兴致

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②放弃

故释先王之成法(《察今》)76.夷 ①平坦

72.恃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①依靠,凭借,倚赖,依仗②古代对我国东部民族的称呼,后泛指我子何恃而往?(《为学》)国的少数民族②母亲的代称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苏六岁失怙恃,不为兄嫂所容(《聊斋志武传》)

异·珠儿》)

③削除,铲除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赤壁之战》)73.通

①通晓,精晓 77.引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①拉开弓

②抒发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②伸,伸长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③普遍,整个

之矣(《孟子见梁襄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③牵引,拉

④量词,遍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74.向

○引,调转

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①如果,假使 列传》)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②从前,原先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

④引导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⑤退避,避开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刺秦王》)78.章 ①花纹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印章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79.卒

①死冬,晋文公卒(《秦晋崤之战》)②终于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cuì)通“萃”,聚集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秋水》)④通“猝”,突然,仓猝

篇3: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韩愈所说的儒者之道, 即是“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道”, 概括起来说, 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一、认同意识

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接受、遵从乃至尊崇, 它不仅仅是主体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简单的知识性的同意和接受, 更是主体对意识形态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和在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

周敦颐是公认的理学先驱, 他主张文以载道, 而且认为“道”就是道德。他主张“文所以载道也”。“文辞, 艺也;道德, 实也。” (《通书·文辞》)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实践他的文学主张的典范之作。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天性。这些天性给人以洁身自好、心胸开阔、行为端正、虚怀若谷、美丽端庄、慎独的美好启迪。作者要表明自己的处事原则, 既不孤高自许, 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要做一个行中庸之道, 正直、高尚的君子, 做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入世清官。散文通过将自己独爱莲、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风气作对比, 委婉地歌颂了自己与陶渊明一样的洁身自好、节操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批评了宋朝时期追名逐利的恶俗世风, 表达了希望世人能像自己一样向陶渊明那样的贤人学习, 扭转不良世风的愿望。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 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花的自然特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崇尚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是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义道德”的自觉认同。

二、正统意识

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他“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为何作者身居陋室而能“自得其乐”, 不觉其陋呢?就是因为在他看来, 只要我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品德高尚, “惟吾德馨”, 那么即使身处陋室又“何陋之有”?文章开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 如溪流直下, 十分自然地引出正题, 而绿苔、青草、素琴、金经这些富有色彩美的点染, 更使陋室光彩照人、别有洞天。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又好像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虽很简陋, 因为居住的人抱负远大, 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联想到《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直言敢谏触怒权贵, 被贬谪到边郡。因他不阿谀逢迎, 县令只给他德胜河边一间半房子用来居住, 刘禹锡看到附近有一排杨柳树, 就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表现了其虽然身处逆境, 但仍然心怀天下的抱负。知县见此, 就给了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即将居室减至斗室, 但刘禹锡仍然在斗室中读书作文, 并写下了《陋室铭》, 还请人刻于石头上, 立在门前。他以文明志, 表现了其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透过《陋室铭》, 人们读到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出师表》中诸葛亮摆正自己臣子的地位, 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三条建议, 向后主推荐贤臣、自叙身世, 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 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 是感先帝的殊遇, 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 是为了取得刘禅的信任, 以防远离之际, 小人妄进谗言, 离间君臣而坏大事。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兴复汉室, 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 (也就是后方) 以后, 要求领兵北征, 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 一方面是感恩图报,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 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 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 把刘禅托付给他, 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 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 他对刘备父子, 真是一片至诚。

三、弘道意识

《论语》上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恕”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就是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 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 所以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 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 但政治上的不得意, 使孔子可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 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 其中贤人七十二, 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将他的“仁”的学说传之四海, 布于千秋。

《左传·曹刿论战》中, 曹刿关怀国家命运, 弘扬“取信于民”之“道”。他向鲁庄公提出“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的建议, 使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他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 高瞻远瞩,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善察敌情, 把握战机, 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在《鱼我所欲也》中, 孟子举出了失去“本心”的事例,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 “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 人所固有, 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 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 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提倡“仁政”, 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古文篇目, 都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统思想, 都非常重视对中学生礼义道德的培养和熏染, 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道统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中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篇目很好地体现了道统思想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初中生对儒家道统思想的认同感。

篇4: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一、当注不注

1.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按:课本的这一句没有注释,但在实际运用中“数”是个多音字,有多达4种读音,意义纷繁复杂。而且汉语里也有“数目”一词,读为“数(shù)目”或者“数(cù)目”。其中“数(shù)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如朱克敬《暝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日考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还有“事实”之义,如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休说麻槌脑箍,六问三推,不住勘问,有甚数目,打的浑身血污。”“数(cù)目”则是细目的意思,谓眼睛细小,如《周礼·考工记·梓人》“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若是者谓之羽属”,孙诒让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不过,课本《鸿门宴》的“数目”,应为“屡次以目示意”之义。“数”应读作“shuò”,“屡次”义。一个有如此多义项的词语,课本却没有任何注释,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明所以。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傍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

按:“行人”“寡妇”课本均无注,这就容易给文言知识尚不成系统的中学生造成误解,以为“行人”便是路人,“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子。其实“行人”在古汉语中一般指经商、出使、从军等出门在外之人,如《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上述例子中的“行人”都是指出门远行之人。与“行人”相对的“寡妇”,也不是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如《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按字面理解,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并非作者本意。

二、注释欠当

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吾日三省吾身。”注:“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按:古汉语中的数字“三”常表示“多次,再三”之意,如《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时,三过其门而不入”中的“三”就是泛指,而非确指。但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从后文来看,正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此处的“三”就不应解释为“多次”。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三思而行”。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后一句的意思是“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这里的“三思”与“再”相对而言,因此也宜把“三”理解为确指。

4.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注:“要,通‘邀’,邀请。”

按:“要”表示“邀请”时,不是通假,而是引申。“要”是“腰”的古字,篆文字形的中间象人的躯干,两旁以双手叉腰之形强调腰部,构形之义十分明显。《墨子·兼爱中》有“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曹植《责躬》诗有“冠我玄冕,要我朱绂”。后来“要”引申出“阻拦、约束”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使数人要于路。”《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后又由“阻拦、约束”引申出“邀请、欢迎”之义,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庾信《吹台山铭》诗:“比花依树,登榭要春。”

5.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注:“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按:课本把“封”解释为名词用作动词,这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去看古代汉语的语法。“封”是会意字,《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篆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土培植。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封”表示堆土植树为界,本就是动词,不存在用作动词的古代语法。

三、注释错误

6.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按:素琴不加装饰,朴素无华,这个解释看上去文从字顺、毫无问题。可是下文“无丝竹之乱耳”是说没有乐器之声的扰乱。调琴却无琴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文中的“素琴”是引用了晋代陶渊明的典故。《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可见,“素琴”就是没有弦和徽的琴。陶渊明抚无弦之琴,有如“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是谓“琴者所以在音,得音而忘琴”,表达的是一种陶情冶性的雅趣。这种寄托情志的追求,与《陋室铭》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隐逸情趣不谋而合。且只有在陋室抚弄无弦的琴,才能做到“无丝竹之乱耳”矣。

7.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注:“恨恨,愤恨到极点。”

按:“恨”有愤恨的意思。但是“恨”本义为“怨”,《说文》:“恨,怨也。”在古汉语中“恨”一般是“遗憾”义,如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刘禹锡《三阁辞》之一:“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前者的“痛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义。后者的“恨事”是指“遗憾的事”。从《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内容看,无论是焦仲卿不违母命休妻,还是刘兰芝听从兄意再嫁,二人的行为都是守礼的。他们的殉情只是为了既遵从封建伦理,又忠于爱情婚姻。对于他们不能长相厮守的遗憾痛苦之情,诗中有大量的描写,如“心中常苦悲”“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等等。所以他们谈不上对焦母、刘兄的“愤恨”。这里的“恨恨”只能理解为“遗憾、伤心、悲痛”的意思,是为情而“恨”。

篇5:文言文实词特殊用法整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一、古今异义

其他祖父积(祖父和父亲)..吾祖死于是(在这件事上)..汪然出涕曰(眼泪).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一天天地)..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牺牲玉帛,不敢加也(猪、牛、羊等祭祀品)..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它们的果实)..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妻子和儿女)..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又安敢毒耶 ;若毒之乎(怨恨)..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可惜)..至若春和景明(阳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朝廷)..余悲之(同情).永之人争奔走焉(争着做)..君将哀而生之乎(可怜).以尽吾齿(岁月).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尽)).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未果,寻病终(不久).后遂无问津者(渡口).衣食所安(养生的).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扩大)(规模)..薄暮冥冥(迫近).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栖止)(水中美丽的游鱼)...或异二者之为(行为).是进亦忧,退亦忧(做官)(隐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归依)..舜发于畎亩之中(被推荐).陶后鲜有闻(少).坐盗(犯....的罪).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映).以其境过清(冷清清).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亭亭净植(竖立).

39. 悄怆幽邃.(深)40.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41. 惟吾德馨.(香气,指人的品德高尚)42. 小信未孚.(相信)43. 去国.怀乡(京都)

二、通假字

44. 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45. 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戏弄)46.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47.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48.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9. 但手熟尔.(同“耳”罢了)50. 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51.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的)5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同“拣”挑选)53. 止.有剩骨(同“只”只是)54. 比其反.也(同“返”返回)55. 公输盘不说.(同“悦”快乐)56. 邹忌脩.八尺有余(同“修”长)57. 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58.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同“惑”感到奇怪)59.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同“曝”晒)60.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61.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调发)62. 为天下唱.(同“倡”倡导)63.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64.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披着)65.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66.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同“圆)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67. 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6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69. 驴不胜怒,蹄.

之(踢)70.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点头 71. 狼不敢前.(向前走)72.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73.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向下走)7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保佑)75.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钻洞))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登轼而望之(扶车前横木).但微颔之(点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高高的帽子)..名之者谁(取名).故自号曰醉翁也(取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尉果笞广(用竹板打).夜篝火(提着灯笼)..陈胜王(为王).上使外将兵(率领).臵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87.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88.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耀).89. 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

(二)名词作状语 90.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91.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92.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9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94.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向下).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潭西南而往,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像蛇)..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乃丹书帛曰(用丹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里).狐鸣呼曰(像狐狸).复前行,欲穷其林(向前).岁赋其二(每年).汶水东流(向东).济水西流(向西).105.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106. 北定中原(向北).

(三)动词作名词 107. 尔安敢轻吾射(射技).108. 惧有伏焉(埋伏).109.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生产出来的东西)(收入)..

(四)形容词作动词

110. 尔安敢轻吾射(轻视).11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赞美)(偏爱)..112.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冻).113. 若毒之乎(怨恨).

(五)形容词作名词 114.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六)意动用法 115. 父异焉(感到奇怪).116. 父利其然(以....为利).117. 稍稍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来款待)..118. 如鸣佩环,心乐之(感到开心).119. 老吏史苦之(感到辛苦).120. 渔人甚异之(感到奇怪).121. 天下苦秦久矣(受苦).122. 不耻下问(以...为耻).123. 固以怪之矣(感到奇怪).

(七)使动用法

124.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125.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使...劳累)则冻馁其妻子(使...受饿挨冻)..126. 凄神寒骨(使...凄楚)(使...寒透)覆而出之(使...出)...127.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使...流汗)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一)文化常识:

1、“记”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桃花源记》:叙事和写景,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写景抒情,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醉翁亭记》:写景,抒情,表明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登泰山记》:写景,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黄生借书说》: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作家作品、朝代

1、春秋:

《左传》——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 《论语》——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书;《孔孟论学》

《晏子春秋》——多己晏婴行事及其诤谏之言。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善辞令。《橘逾淮为枳》

2、战国

《墨子》——墨家经典。墨翟,春秋战国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公输》

《孟子》——儒家经典。孟轲,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庄子》——道家经典。庄周,战国文学家、哲学家。主张顺从天道、清净无为; 《庄子钓于濮水》(追求自由、淡薄名利)

3、汉代

《史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陈涉世家》

《战国策》——西汉史学家刘向,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4、晋朝

《陶渊明集》——陶渊明,陶潜,东晋大诗人。《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前的小记)

5、南北朝 《世说新语》——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儿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周处》

6、唐朝:

《柳河东集》——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黔之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陋室铭》

7、宋朝: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 《爱莲说》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记》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卖油翁》《醉翁亭记》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主张变法,遭司马光等人反对。《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黠鼠赋》《记承天寺夜游》

8、明朝: 魏学洢:《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笔记小说,清代张潮编辑。)林嗣环:《口技》

9、清朝: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清朝诗人,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黄生借书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大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批判(科举弊端、官场黑暗),并通过在幻想的境界中描写狐鬼的形象时,表现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狼》姚鼐:桐城派古文家。(桐城派: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登泰山记》 刘开:清朝文学家,字明东、方来,号孟涂。《问说》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诗、书、画”三绝。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三)写作特点及主要内容

1、《陋室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橘逾淮为枳》: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形象。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比喻,指出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

4、《伤仲永》:叙述了仲永才能泯灭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方仲永的惋惜,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精选“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周处的个性特点,表明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7、《卖油翁》:通过对两件事“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总分总的结构,空间顺序,先正后背;表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

9、《黔之驴》:详写虎,以虎认识驴的过程为线索,表现“黔驴技穷”,从而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10、《黠鼠赋》:先叙事,后议论,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

11、《狼》:以屠夫与狼斗争的经过为线索,用传神的动作、神态表现狼的狡诈、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

12、《王顾左右而言他》、《公输》、《庄子钓鱼濮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体现孟子、墨子、庄子的论辩特色。

13、《曹刿论战》: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通过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用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作对

比。

14、《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叙。比喻生动确切,又能由近及远、因小见大地说明事理,说明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敢于劝谏、善于劝谏。

15、《小石潭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16、《孔孟论学》:语录体形式,告诉人们学习的态度、方法。

17、《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读书必须深入研究、选择精华反复诵读。

18、《黄生借书说》: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19、《口技》:侧面衬托(道具、宾客反映)、正面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者的“善”。20、《天时不如地利》:运用距离论证,借谈战争论治国之道——仁政。

21、《岳阳楼记》: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22、《醉翁亭记》:写景,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23、《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压抑、无奈的心情,以及自矜、自嘲、自解的情怀。

24、《陈涉世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陈涉胸怀大志,有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25、《出师表》:诸葛亮出师北伐前上书后主刘禅,陈情言事。提出三个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体现了“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

26、《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纯朴的社会风尚——离开桃花源后再访却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27、《捕蛇者说》:对比论证,揭示“赋敛毒于蛇”的中心。

28、《登泰山记》:以游踪为线索,介绍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主旨归类

(1)表现爱国主题,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如杜甫《登高》、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诉衷情》、苏轼的《江城子》

(2)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的,如白居易《卖炭翁》(3)表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如李白的《送友人》、崔颢《黄鹤楼》、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关汉卿《四块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4)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的道理(哲理),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辛弃疾《青玉案》、杜甫《望岳》、白朴《天净沙〃秋》、(5)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的,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诗)、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6: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

一、复句关联词分类

1、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2、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3、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4、因果关系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5、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6、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7、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8、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9、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10、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11、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二、虚词

1、转折关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6)惑而不从师。(7)小学而大遗。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10)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3)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14)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5)而秦兵又至矣。(1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1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1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1)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24)而不在使者之目。(25)而幸生也何为.(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7)不言而化。(2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0)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31)不患寡而患不均。(3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3)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3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5)而在萧墙之内也.(36)然而不王者。

(3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9)而宋荣子犹然笑之。(4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修饰关系

(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跤而望矣。(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邀。(10)苍然暮色,自远而至。(1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12)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3)其疾病而死.(14)夜,缒而出。(15)则噪而相逐。(16)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7)项王按剑而跽.(18)望洋向若而叹曰。(19)弃甲曳兵而走。(20)客逾庖而宴。(21)呱呱而泣。(22)渔父莞尔而笑.(23)怒而飞。(2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5)我決(xuè)起而飞.3、承接关系

(1)人非生而知之者。(2)吾从而师之。(3)择师而教之。(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6)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7)觉而起,起而归。(8)穷山之高而止.(9)骊山北构而西折。(l0)归而求救国之策.(11)死而死矣.(1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13)抶(chǐ)而仆之。(1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15)择善而从之。(16)毕礼而归之.(17)拔剑切而啖之.(18)顺流而东行。(19)或百步而后止。(2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1)渔父见而问之曰。

4、并列关系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侣鱼虾而友麋鹿。

(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7)夫赵强而燕弱.(8)劳苦而功高如此.。(9)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10)固而近于费.(1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5、递进关系(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而能与世推移.6、目的关系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7、因果关系

(1)赂秦而力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8、假设关系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9、陈述语气

(1)如是而已(助词,与“于”连用,表陈述语气)

10、代词

(1)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1、结构助词“的”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古之学者必有师。(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月出于东山之上.(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8)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9)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1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5)是寡人之过也.(16)因人之力而敝之.(17)人君当神器之重.(18)为刎颈之交。(19)今日之事何如?(20)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21)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22)是社稷之臣也.(23)是社稷之臣也。(24)是谁之过与?(25)吾恐季孙之忧。(26)而在萧墙之内也.(27)察邻国之政.(28)王道之始也.(29)申之以孝悌之义.(30)以坚毅不挠之精神.(31)全国久蛰之人心.(3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4)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5)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36)其翼若垂天之云.(37)暮春之初。(38)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哀吾生之须臾.(6)苟非吾之所有。(7)吾与子之所共适.(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9)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10)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11)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12)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1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6)臣闻求木之长者.(17)即患秦兵之来.(1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9)寡人之于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2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23)儿之成,则可待乎.(24)鹏之徙于南冥也.(2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2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不知老之将至.3、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3)夫晋,何厌之有?(4)我之谓也.(5)鸡豚狗彘之畜。

4、定语后置的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苟以天下之大.(4)泾流之大。(5)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6)安能以身之察察.(7)虽无丝竹管弦之盛.(8)仰观宇宙之大.5、补充音节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顷之,持一象笏至。(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5)不如须臾之所学。

6、代词

(l)青,取之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人非生而知之者.(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郯子之徒。(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10)耳得之而为声.(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12)望西山,始指异之.(13)故为之文以志.(14)子孙视之不甚惜.(1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6)此言得之.(17)奈何取之尽锱铢.(1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19)人皆得以隶使之。(2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23)将焉取之。

(2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5)简能而任之。(26)我见相如,必辱之。(27)均之二策。(2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9)起,立而饮之。(30)众闻则非之。(31)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32)夫子欲之。(33)既来之,则安之。(34)申之以孝悌之义。(35)未之有也。(36)未之有也。(37)吾党菁华,付之一炬。(38)他日汝当用之。

(3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40)先妣抚之甚厚。(41)渔父见而问之。(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3)之二虫又何知。(4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4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46)感慨系之矣。(4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7、动词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佯狂不知所之者.(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及其所之既倦.8、兼语

野语有之曰(兼语,既是“有”的宾语,又是“曰”的主语)

1、在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于是饮酒乐甚。(4)渔樵于江渚之上。(5)寄蜉蝣于天地。(6)托遗响于悲风。(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9)以勇气闻于诸侯。(10)得复见将军于此。(11)龟玉毁于椟中。(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3)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1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15)幽于圜(huán)墙之中。(16)屈原既放,游于江潭。(17)覆杯水子坳堂之上。(18)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9)暂得于己。(20)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对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3)贪于财货。(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5)寡人之于国也。(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7)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8)当其欣于所遇。

3、比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4)长于臣。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7)急于星火。(8)其制稍异于前。(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4、表被动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激于义而死焉。(3)不能容于远近。(4)而君幸于赵王。(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6)圣人不凝滞于物。(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到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终期于尽。(4)至于北海。

6、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月出于东山之上。(3)虎兕出于柙。

7、引出对象

(1)善假于物也.(2)何故至于斯。

8、向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9、给 归璧于赵

1、连词,表目的

(1)故为之文以志.(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挟匕首以备不测。(4)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5)亦以明死生之大。(6)焉用亡郑以陪邻。(7)阙秦以利晋。(8)虑壅蔽,则恩虚心以纳下。(9)宁许以负秦曲。(10)则修文德以来之。(11)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12)谨拜表以闻。(1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2、介词,拿、用

(1)秦以攻取之外.(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5)以资政殿学士行。(6)夜则以兵围所寓舍。(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8)敢以烦执事。(9)虽董之以严刑。(10)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1)请以剑舞。(12)项王未有以应。(13)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14)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15)臣具以表闻。(16)娘以指叩门靡曰。(17)以手阖门。(18)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19)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0)亦足以畅叙幽情。

3、介词,根据、凭借

(1)苟以天下之大.(2)将以有为也。(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不然,籍何以至此。(6)以坚毅不挠之精神。(7)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9)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10)能以足音辨人。(11)奚以知其然也。

4、介词,把(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则思三驱以为度。(3)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4)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5)具告以事。(6)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7)以五百岁为春。(8)引以为流觞曲水。

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1)越国以鄙远.(2)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樊哙侧其盾以撞。(4)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执此以朝。

6、介词,因为;连词,表因果

(1)不赂者以赂者丧.(2)何以伐为。(3)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洎牧以谗诛.(2)几以捕系死。(3)中丞匿于溷藩(hùn fān)以免。

(4)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5)以其无礼于晋。(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8)臣以险衅,夙遭闵凶。(9)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10)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1)醉则更相枕以卧.(2)然而隐忍以行。(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必竭诚以待下。

8、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1)戒奢以俭.(2)纵情以傲物。

9、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10、连词,相当于“而”,表因果 以有尺寸之地

1、连词,表并列,和、同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介词,跟、同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2)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未得与项羽相见。(5)欲呼张良与俱去。(6)不复与言。

3、介词,随着 而能与世推移

4、动词,送于

则与斗卮酒.(2)欲与亚父。

5、动词,结交,亲附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子非三闾大夫与

1、兼词,于之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去今之墓而葬焉.(5)朝济而夕设版焉。(6)激于义而死焉.2、代词

(1)吴之民方痛心焉。(2)斯天下之民至焉。(3)焉用亡郑以陪邻.(4)不阙秦,将焉取之.3、句末语气词,不译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尽心焉耳矣。(3)子亦有不利焉。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其1、代词

(1)日与其徒上高山.(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4)其实亦百倍。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8)杳不知其所之也。(9)几世几年,剽掠其人。(10)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11)使六国各爱其人。(12)以旌其所为。(13)敛赀财以送其行。(1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5)发其志士之悲哉。(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17)以其无礼于晋。(18)君知其难也。(19)又欲肆其西封。(20)失其所与。(21)必固其根本.(22)则智者尽其谋。(23)知其不可。(2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5)则移其民于河东。(26)移其粟于河内。(27)无失其时。(28)其名为鹏。(2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可忽乎

4、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是···或许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动词,成为

(1)自余为僇人.(2)不与培lou为类。(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则吴越为一体。(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7)后世必为子孙忧。(8)庭中通南北为一。(9)已为陈迹。

2、动词,作为

(1)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3)则思三驱以为度。(4)军中无以为乐。(5)削木为吏,议不可对。(6)引以为流觞曲水。

3、介词,表被动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巡船所物色。(4)吾属今为之虏矣。(5)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6)重为乡党所笑。

4、判断动词,是

(1)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我为鱼肉。(5)今至大为攻国。

5、介词,替、给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3)君为我呼入。(4)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6、介词,对

(1)为之奈何.(2)然此可为智者道。

7、句末语气词,表疑问(1)何辞为.(2)何以伐为。

8、动词,治理

(1)亏无为之大道哉。(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然

1、助词,形容词词尾,······样子

(1)沛公默然。(3)阙然久不报。(3)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2、代词,这样

(1)不然,籍何以至此(2)河东凶亦然。(3)然而不王者。(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5)奚以知其然也。(6)虽然,犹有未树也。

3、连词,表转折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然此可为智者道。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1、语助词,表疑问,译为“吗”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又何羡乎?

2、形容词词尾,······样子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郁乎苍苍。

3、介词,相当于“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相与枕藉乎舟中。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且

1、连词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让步,尚且)(4)且在邦域之中矣(连词,而且)(5)且尔言过矣(连词,况且)(6)甚者且姓名不可考(连词,表让步,尚且)(7)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连词,表递进,并且)

(8)且西伯,伯也(连词,让步)(9)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副词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2)且为之奈何(副词,将)(3)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1、连词,表承接,就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那么

(1)则秦国之所大欲.(2)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连词,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4、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

1、副词,竟然

(1)今君乃亡赵走燕。(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副词,才(1)臣乃敢上璧。(2)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3)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4)然后是非乃定。

3、副词,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4、动词,是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1、副词,趁机

(1)相如因持璧却立。(2)不如因而厚遇之。(3)不如因善遇之。

2、副词,于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介词,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上一篇:父母如何让孩子努力的学习下一篇:综治办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