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创新

2024-04-23

治安管理创新(精选6篇)

篇1:治安管理创新

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在健全学生管理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在薛国强博士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健全与完善,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创新学生工作为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独辟创新管理思路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强化学生管理创新是我院管理上的一套起色的新思路。在以院长胡列博士的为首的学院领导下,推出一套新的创新理念,独特的教学方针,大胆的求实创业精神,使学校工作全面运转并大度化转色,尤其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

1)制度上的完善与全面化创新

在薛国强博士的带领下,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起色很快,形式见好,学风、校风、班风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尤其学院各系别的划分与专业的归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细致化,多样化,在坚持学院大方针的基础上,各系不同层次的推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学生违纪、查房、学会的量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全面化,完全拖开了传统管理模式,迈出了新的管理台阶。

2)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正在考虑)

二、管理干部建设,加速管理创新

学院注重基层干部的阶梯培养,因此干部的管理建设要加速的正规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的素质培养与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的创新

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我院管理上的大胆的创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中心任务。

继续做好辅导员的选留工作,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院学生中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形象工程”,让学生在心目中认识辅导员的所在,积极在干部当中开展“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的研讨活动,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辅导队伍存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同事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1)我们始终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要求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

(2)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专门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其三要“浑”,抓住作为辅导员(这是立足点)怎样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这是着眼点),从方法论这个层面深入进去,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化、专业化,使管理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2)学生干部纪要的创新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完全影响着我们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干部工作学校一直放在培养首要任务去抓,去年的第一期学生干部集训队的集训,整体上壮大了学生管理队伍,并且从培训当中脱颖出一部分出色的干部,在各个班级、学生会、院团委担任最要职务,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都着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当中有着很好的形象与较大的影响力,干部的培养把学生管理工作至于最高境界。

认真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指导和支持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搞好“推优入党”工作。配合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注重班级和宿舍建设,指导学生班级和宿舍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把学生班级和宿舍建设成为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集体。

(2)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积极维护社会和校园秩序,做一名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大学生。

(3)全面负责学生信息库建设,切实搞好综合测评,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奖励工作,及时表彰先进。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做好学生的学年鉴定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认真搞好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发放等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发动学生基层组织,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内容,学生组织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和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坚持“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原则,在学生组织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层次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乐园,锻炼健身、增强体质的场所和凝聚人心、融洽情感的驿站。

高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旗帜,充分调动学院和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机制、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多门类的文化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内容生动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学习之中、于竞赛之中、于娱乐之中,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表现、提高自我的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院教书育人的具体方针,也是我们管理部门的综合提高。

3)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方法的创新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针与实际指南,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经常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充分把握和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离校、军训、庆典活动、重大事件等教育环节和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才和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自觉养成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学风。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搞好学生网站建设,努力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机会和舞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时时深入学生周围,了解学生内在矛盾,实际问题,帮助和解决问题,争取多跑宿舍、多谈心、多关心、多讲一些入微的思想、社会形式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生活趣味性,生活的积极主动性,对生活、学习产生一种乐趣,这是我们学院管理与服务精神的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展示。

篇2:治安管理创新

一、引言

周三多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是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1

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理论。他指出,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世界经济发展进步重要依靠。总体来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即:新市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组织2。这就要求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主动地去创造、引领,不断的开发智慧和潜能进行创新,时刻处在世界的前列,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徐兴生(2013)认为,当前,创新管理有三种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含义:创新型管理,管理的创新,创新活动的管理等。这三种含义共同体现了,要把创新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制度和员工都要是创新型的。3

周祖城(2000)认为,创新是指从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产生到这些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运用的整个过程。4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根基和发展希望。创新导致经济增长与发展,它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周期性循环。人们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新的结果引导着其它企业学习和效法,进一步引起大量

投资,推动了对银行、信用等资金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了一定时期的生产高涨,产生了经济繁荣,形成了“创新浪潮”的出现。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管理创新

陈心宇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研究并利用新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实现技术创新目的的配套系统工程。5周祖城(2000)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在管理要素(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产生新的构想、新的观念以及这些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运用的整个过程。6

管理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而,管理创新是必然的。周祖城(2000)认为,有效的管理追求维持与创新的高度结合。7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管理创新是举足轻重的。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改善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家的形成,使企业管理富有朝气和活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创新需要计划,从长远看,各项活动都需要创

新,然而,创新往往是需要投入的,而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有必要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创新需要引导,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没有销路的“新产品”,有损企业形象的“营销新点子”等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有个对创新方案的决策过程。创新需要激励,由于创新是有风险的,对传统做法的留恋、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创新失败的担忧,会形成创新的阻力,因而创新一般不会自发产生,这就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来建立一种刺激创新的机制。

四、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周祖城(2000)认为,管理创新和其它创新工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8

管理创新包含管理上一切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创新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对象是管理活动,而创新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管理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并增强创新活动的有效性。[1]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闫卫弘.浅析现代企业创新管理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2,(11):132-133.[3]徐兴生.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3,(14):37

[4][6][7][8]周祖城.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J].技术经济.2000,(10):32-34

篇3:治安管理创新

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各个行业都需要有大量的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因为,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最终承担者, 要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最终是要靠企业来实现的。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实现者, 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是改变世界、优化社会的根本力量。但是,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 我国企业尽快实现向创新型企业的迈进,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美藉奥地利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创建创新理论的目的是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按照熊彼特的解释, 创新并不是一个技术概念, 也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发明, 它是一个经济概念, 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 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2)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生产工艺过程; (3) 开辟新的市场; (4) 发掘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 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 正是这些创造性的破坏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新的经济周期的形成, 不同程度的创新会产生长短不等的三种经济周期。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思想过于新颖, 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思想严重分歧, 他开创的创新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直到20世纪50年代, 创新理论的研究才开始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从80年代以来, 创新理论研究开始走向深入, 被用于解释经济发展中诸多现实问题, 其重要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科技和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这是被事实所证明并得到公认的。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是比技术、资金、劳动力更为基础的要素, 管理是一个企业活力的源泉。先进的技术并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 而先进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丰田公司的“油门踏板质量事件”导致在美国市场大规模召回有关型号汽车产品, 在世界上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丰田公司不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公司的形象严重受损, 甚至引起世人对“日本制造神话”的质疑。丰田这样的世界级公司难道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吗?问题在于丰田公司在快速扩张成为汽车制造业“世界第一”的过程中质量管理没有同步跟上而造成严重后果。

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 不但科技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而且管理水平也落后, 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我国企业创新, 不但要进行技术创新, 而且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进行管理创新。管理也是一门科学, 管理也是一门技术。管理创新是一种智力投入, 是知识资源的投入, 是一种投入小、见效快、收效大的基础力量。我国的企业如果不对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 要成为创新型企业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创新是构建创新型企业的基石。

本文拟对我国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一、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及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外有关学者的研究, 从世界范围看主流的企业发展模式经历了效率型、质量型、灵活型和创新型发展模式。

效率型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效率型企业的管理重点是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生产更多、更便宜的产品。在当时卖方市场的环境下, 企业并不关注产品创新问题, 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愁没有销路, 不愁赚不到钱。

质量型管理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是因为随着产品日益丰富, 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企业单纯依靠产品的低价格已无法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于是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从而由效率型企业转向质量型企业。质量型企业是以顾客为导向, 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 主要精力注重于质量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市场竟争日益激烈, 面对更加丰富的各种产品, 顾客在选择产品上变得更加挑剔, 更为追求时尚和潮流。企业能够较快地推出符合最新潮流的产品成为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注重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式尽快推出产品占领市场, 这时的企业模式转向灵活型企业。在灵活型企业模式下, 企业追求的是速度, 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和生产出产品以占领市场。

1996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 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成功的企业已不仅仅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强灵活性的企业, 而是能够与竟争对手拉开距离抢占市场, 注重创新的企业。许多企业已经把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成为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在其所涉及的领域内持续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灵活性, 最终将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都很突出的产品推向市场。创新型企业拥有鼓励创新的文化、促进有效沟通以及加速创新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创新型企业的共同信念是: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创新型企业同时也是学习型企业。

根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 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往往比发达国家滞后10~20年。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效率型、质量型的管理模式阶段, 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具有灵活型企业的特征, 仅有少数领先企业开始向创新型企业迈进。有关资料显示, 即使是进入2009年我国企业500强的企业, 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竟争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基本处于价值链制造环节的低端、缺乏国际性的品牌影响力、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和管理落后等突出问题。

因此, 我国企业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大力进行管理创新, 为构建创新型企业奠定基础, 尽快实现向创新型企业的跨越。

二、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首先要管理理念创新

人的行为受行为动机的支配, 而行为动机又是受思想意识即对某类事物所产生的观念的左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我国的企业要成为创新型的企业, 就必须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进行管理理念的变革。

1. 管理理念要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我们并不陌生, 伴随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也十分强调企业经济活动中人的作用的重要性。但是, 这些传统的人本管理理论无论对人本身持何种看法, 在对待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方面, 不外乎是把人当作企业发展的工具,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即使是承认人的发展, 也强调以企业的发展为中心, 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企业的发展。而面向知识经济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强调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要以人为中心, 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为员工创造一种环境, 使得这种环境有利于人的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和生产, 有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 有利于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的释放, 有利于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企业知识生产力的提高, 实现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2. 企业的发展理念要从依赖资源能源的投入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利用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可能继续依赖越来越稀缺的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上和环境保护的低标准上, 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材料、资本、劳动力和空间等方面的需求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观念上必须转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有效利用, 即进行技术创新上来。

3. 企业的资产理念要从重视有形资产向重视知识

资产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 在创造财富的全部资源中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资源。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企业管理中, 其主要对象是企业人、财、物的管理, 而忽视知识资产 (如智力资本、无形资产) 的作用。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 知识的作用隐含在人的技能、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 因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 产品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 知识资源逐渐独立成为核心要素, 成为创造产品价值的主要动力。如光盘和计算机芯片的物质载体非常廉价, 但其承载的知识却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知识的附加价值并非只在高科技产品中才体现, 对传统产业进行性能提升、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都需要新的知识的开发和投入。

4. 企业的文化理念要从控制型文化向创新型文化转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任务为中心, 强调权力、秩序和效率, 强调集权、集中控制和严格管理, 培养的是一种要求员工绝对服从管理控制的服从意识, 能够执行好管理者的意图和完成任务的员工就是好员工。尽管有不少企业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各种各样的口号, 而实质上也是为了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更有效的控制。而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 是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创造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以及激励员工参与创新的机制。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参与创新, 以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以及创造力。例如, 丰田公司宣称公司员工每年提出200万条建议, 平均每个员工35条建议, 其中85%以上被公司采纳。IBM公司非常注重与员工的沟通, 公司领导把沟通看做是激励员工创新的重要手段, 经常为员工的非正式沟通提供支持。事实上, 很多创新的想法都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三、企业激励制度的创新

企业激励制度创新是指企业要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 把企业创新激励制度化。没有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一方面难以获得大量有用人才;另一方面, 即使有了人才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最终也难以留住人才。所以, 建立一套有利于激励创新的激励制度, 是推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制度。

1. 物质激励制度

物质激励包括薪酬激励和产权激励。不同的薪酬有不同的作用, 有的薪酬用于体现公平和保障, 有的薪酬用于吸引和保留重要人才。企业要为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技能要求和不同的责任设置职级, 确定相应的薪酬标准, 拉开差距, 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

知识型员工一般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除了通过常规的工资奖金为主的短期薪酬制度为创新者提供收入外, 还应该把创新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使他们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产权激励是对研发人员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 企业只有综合利用传统薪酬、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才能产生最好的激励效果。

2. 情感激励制度

在现代企业中, 情感激励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激励方式。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其工作绩效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激励, 还取决于员工的士气、情绪等内在因素。情感激励就是要加强和员工的沟通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激发其工作激情。关心员工的生活办实事, 以及让员工参与决策、承担重要责任和一定的工作自由度和自主裁定权, 使员工有对企业的归属感。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得到了理解、重视和信任, 就会更加忠诚地为企业服务。

3. 发展激励制度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 也是员工发展激励的重要方式。知识型员工看重的是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 企业要充分重视他们发展的需要。在美国, 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占到工资总额的2%, 而IBM、施乐、德州仪器、摩托罗拉等公司更高达5%至10%。惠普公司允许员工脱产攻读更高的学位, 全部费用由公司报销, 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各种专业进修课程。同时, 还应该将培训激励和职务设计结合起来, 满足不同员工职务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管理组织创新—创建基于网络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知识经济时代的竟争已不是以机械设备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技术的竟争, 而是物质的含量越来越少, 人的思维方式、信息和智慧的含量越来越高的“软技术”竟争占主导地位。竟争的主战场从技术前沿进一步向前推移, 转入了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层面。要想在竟争中保住自己的地位, 无论是在技术方面, 还是组织结构方面, 或者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 创新都必须放在第一位。因此, 知识经济社会可以称之为创新型社会或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竟争具体表现在创新能力的竟争, 而创新能力的竟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竟争。要提高竟争能力, 企业就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利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和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要。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出了使用五个技术成分, 即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彼得.圣吉是这样描绘学习型组织的, “在这里, 人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能力, 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在这里, 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张性的思维方式;在这里,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会在一起学习”。尽管学习型组织的情景是如此令人向往, 但是, 彼得.圣吉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行动提出一个可供操作的框架。正像技术发明一样, 只有当一项技术发明通过生产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成功地推向市场以后, 这个发明构想才能成为一项创新。圣吉本人也说, “学习型组织已经发明出来了, 但是还没有达到创新的地步”。这就需要有志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领导者去研究和实践, 如何将我们的企业从传统的“控制型组织”改造为“学习型组织”。

笔者认为, 学习型组织从本质上讲是全体员工都善于获取知识、有效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能够持续不断地全员参与创新实践的创新型组织。这里讲的学习不仅仅是提倡员工读书学习或培训, 而是要创造一种环境, 激励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有效地利用知识参与创新实践。创建学习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进行基于网络管理的企业再造

传统的企业管理组织形式是等级严明的多层次层叠的金字塔结构, 企业越大则管理层级就越多, 企业组织形成从上至下的等级链条, 企业高层领导的指令通过等级链条逐层下达, 基层的信息也是通过等级链条逐级上传, 企业内部组织成员之间信息、知识交流较少, 没有信息、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环境和机制。而且, 我国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信息化的水平也十分低下, 即使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较好的企业, 大多也是只注重硬件的建设和一些管理软件的应用, 只不过是用于加速那些落后了几十年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并未从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出发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和业务重组以及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 更谈不上建立网络管理环境下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机制。

基于网络管理的企业再造, 就是要针对企业的竟争环境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性能、服务等当代绩效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要突破传统的劳动分工思想体系, 强调以“流程导向”取代原有的“职能导向”的组织设计, 使企业的组织机构精简、组织结构扁平化, 从而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组织内员工之间信息、知识的交流。在全新的组织结构下企业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使企业成为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和知识的获取与共享的快速学习的组织。

2. 构建全员创新的环境—团队学习模式

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 在生产领域和企业范畴内, 创新是一个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与生产、产品营销等领域内一系列相关革新行为的线性过程。即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技术体系, 引出新的产品 (或服务) , 再通过市场营销使一次创新的过程得以完成。下一次创新将开始于新的知识诞生和转化为新的技术体系, 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或产生新的产品或改进旧的产品。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只是少数人员参与创新而不是全员参与创新。

现代创新理论认为,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合模式, 即由知识、信息、技术、生产、营销整个过程组成的商业活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单独产生创新的可能性, 创新的过程可以出现多层次持续反复, 使得创新过程得以在各个层次不断续进行。一种新产品或服务从构思到被市场接受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过程, 这些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和双向循环的组织学习过程。这些过程如果仅靠企业领导层和少数人员是很难做好的。因此, 要在复合创新理论指导下, 在创新过程中创建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的全员参与的创新团队, 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同时, 要使各个团队之间的知识、信息共享, 使组织成员间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要把创新团队的建设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型式, 使团队学习—团队创新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可操作的创新管理模式。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激励环境

(1) 在企业内部各个层面上建立知识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的机制。在这方面, 建立一种组织内的知识评估制度, 对创新知识对组织业绩的贡献进行科学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对员工的创新贡献给予合理回报。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 表明一个组织对创新知识的认知水平, 员工的创新得到了理解和重视, 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最大的激发。

(2) 建立管理民主化的环境。要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民主管理环境, 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如果在一个非民主的氛围下, 决策具有完全的不透明度的话, 成员就难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 对组织的贡献就会有极大的保留, 知识的扩散也缺乏基础。

(3) 建立员工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员工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加深组织内成员间的理解, 是员工获取知识、信息和创新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组织, 只有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 组织成员才会有光荣感、归属感、和主人公感, 才会为组织的发展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新型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 在创新型企业里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创新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通过整合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国内外和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 在全时空范围进行技术、战略、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与流程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从而赢得持续的竟争优势。

篇4:理念创新标准创新管理创新

幼儿园的后勤工作为保教工作保驾护航,多年来的后勤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创新对于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后勤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后勤工作的创新不是一个口号,应该以幼儿为中心,从不断更新观念做起。

一、理念创新——以幼儿为中心多思

任何创新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认识和改变,只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有创新举措。我们必须保持对事物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在充分了解幼儿园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照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主动对工作计划和服务职能进行梳理,对不适合保教需求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及时改进,凡是想在先,想在前。目前我们提出“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就是创新”这一服务理念。大家在实践中排查不足解决困难。后勤部门自上而下形成简约而不简单,平和而不甘于平庸,創新而不标新立异,规范而不墨守成规的共识。在发展中我们始终坚守,执着前行。把创新的意识牢固树立在每一个后勤人员心中。

幼儿园搬入新的园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园门出入口,给幼儿进出教学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缩短入园晨检的距离,更方便幼儿,我们思考用幼儿看得懂的标记,和幼儿一起设计入园线路图引导入园,于是我们用黄漆刷15公分宽的一段一段的线路标记,这样每天幼儿按着标记箭头的方向入园晨检,同时画了宽宽的线路可以吸引那些早上情绪不佳的幼儿的注意力,行政值班的老师一边指着标记一边拉着幼儿说来我们今天走小路,过独木桥,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减少入园哭闹的幼儿人数。

又如幼儿晨检后洗手环节,在设计时我们装了不同长度的水龙头,但我们还是发现有部分幼儿的胸前会打湿,发现这个情况后我们及时分析原因,在台面的沿边装挡水条,在台面上钻小孔,让积水及时流出。当气温降低水温低幼儿洗手马虎,我们思考又要节约能源,又要让幼儿愿意洗手,我们想到加装电源定时器,自动定时开关小厨宝。让幼儿入园后温水洗手,乐意洗手。

二、标准创新——以人为本多做细做

后勤管理的规范重在体现服务的标准化上,要逐步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与先进管理理念接轨,让幼儿教师家长感受到温馨优良的服务,这既是后勤服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后勤服务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同样是后勤服务标准创新的一个目标。只有从幼儿、教师、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供优质服务当成我们的工作目标,建立内部管理工作的新标准,才能从深层次提升我们服务质量并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安全的需要,现在家长都不入园接送,这样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早晨家长的特殊需求不能及时交流,为此我们设计了幼儿护理特需单,家长把今天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或护理的要求和原因登记在幼儿特需单上,如今天孩子打预防针,请老师多观察提醒幼儿多喝水。行政老师8:45分值班结束后将特需单交给班主任老师,教师则将今天观察的情况和教师采取的措施用短信形式回复给家长。这样每位家长的需求得到满足。

又如现在祖辈烧菜的占大多数,平时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常常为了孙儿孙女今天吃什么而绞尽脑汁,为此我们推出了“崇崇安安营养室”温馨海报,向家长介绍一周中有特色的菜肴的食材,制作方法和营养功效;介绍粗粮或坚果的作用和各种花色粥,也可以向家长推广各季节幼儿食补的方法,引导家长制作各种符合时令的保健茶等等。现在我们的宣传栏不仅家长阅览,附近小区居民还纷纷前来观看,他们说不知道吃什么,看看幼儿园的就好办了。

三、管理创新——以练兵为抓手多练

管理制度创新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保证。科学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高质量的服务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我们提出“以服务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管理理念,我们后勤不因小事而马虎,不因大事而忙乱,总是精心、有序地演好配角。我们组织保育员开展“消毒比赛”、“保育知识擂台赛”,组织营养员开展“自制营养水比赛”、“切菜、配菜操作练兵”;组织保健医生开展“幼儿常见意外事故急救与处理比赛”在不同层面搭建教职工展示技能的舞台,使她们磨炼成才,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我们还根据不断提高的保教需求调整后勤各岗的职责,根据发展要求逐条解读。不断提高后勤管理能力,使条线工作有思路,决策有指挥、指导有主见、管理有艺术;使中层管理者工作有头绪、协调有能力,落实有方法,执行有效益,从不同层面提高后勤队伍的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不断渗透完善。

篇5:治安管理创新

试点一年,德阳已从社区破题,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德阳,辖6个县(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距省会成都41公里,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9.2万人。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德阳成为唯一一个全境全部为重灾区的地区,位居全省十强县的什邡市、绵竹市成为极重灾区。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全市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以做强城乡社区,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为切入点,“转观念”、“补欠账”、“强机制”、“激活力”,在群众身边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城乡社区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从实践来看,众多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基层。基层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众多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政府的社会管理难以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政府管理职能到基层后或断缺、或重叠、或冲突,降低了管理效率。“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德阳市委书记 李向志

德阳以社区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重塑社会管理基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重新构造,将社区打造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的依托、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德阳市市长 陈新有

破题 围绕“社区人”从“细胞”入手

2010年10月,德阳领受任务,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始“试炼”社会管理创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产业发展全省前列,正值灾后重建攻坚决胜时期,社会管理工作庞杂纷繁„„诸多的时期特征交织呈现。德阳的创新试点,如何破题?这样的困惑,德阳在“试炼”初期频频叩问。

破题攻坚成为当务之急。德阳认真梳理一个时期以来本地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51个城乡社区后发现:社会服务管理包括的人、地、物、组织、网络、事件等基本要素,在一个社区中都能找到,但本应强化的社区建设,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在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削弱。

通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后,德阳决策层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以城乡社区为基层基础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市情出发。我们要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的一席话,道出了德阳从城乡社区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围绕服务管理 “社区人”,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在德阳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德阳改变过去传统的部门式社会管理,进而转化为社区要素管理的思路,社会管理创新的 “德阳路径”逐渐明晰。

社会管理创新“596”工程次第展开。这个工程包括把握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推动群众自治自律、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五大关键”;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新时期群众社会工作评价、城市服务管理“九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职能体制、长效机制、经费投入、考核督导、舆论宣传“六大保障”。

“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当做社会建设的火车头。”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项目促试点,以点带面,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建设项目191个,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制定建设任务“路径图”、“时间表”和工作指标,从全德阳的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融冰 “以民为本”重塑基层服务体系

曾经一筹莫展,如今豁然开朗。

着力,首先从社区阵地建设开始。为将人、财、物等社区管理基础资源配置到社区,德阳提出了“四个明确”:明确社区规模,明确建设标准,明确力量配备,明确经费保障。

经过认真梳理,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分类施治,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群众的呼声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指针”,也是加强城乡社区管理的“风向标”。在思考与现实的碰撞中,群众的呼声成为德阳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唯一“标尺”。

在城市社区,重点解决群众文体活动场地不足、形式单一问题;农村社区,重点解决村民民主自治和服务需求问题;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家庭“零就业”、融入城镇生活等问题;产业园区,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治安问题;灾区新型社区,重点解决不同社区和行政村区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相互融合问题;大型企业“家委会”,则重点解决与城市社区平衡发展和助老养老问题。

走进旌阳街道文昌社区,投入130余万元,新建办公用房的规范化、标准化社区面貌崭新,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社区6名工作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过去这里脏、乱、差,现在环境面貌大改观,来社区办个事,几个大学生围到我转。”电缆厂小区居民杨老先生欣喜道出变化。文昌社区仅是一个缩影。一系列的强力举措,真正使基层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实现了“有人干事、有场地做事、有钱办事”。

展望 实现“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服务,德阳各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转变,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什邡市委托清华同方开发的 “村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已运行数月,这套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使群众“走进一个门,能办多件事”。

“过去围着老板转,现在围着群众转”。德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提出转变乡镇职能,不考核街道经济指标,使乡镇将工作重心由抓经济转到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从而,社区自治功能得到了回归,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也得到了强化,“事随岗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人随事调”机制得以建立。

试点一年,德阳决策层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绝非一日之功。要实现真正“善治”、“长治”,更需完备的制度设计。

为此,德阳市开始拟定新的社会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由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会同市统计部门,以信函调查、座谈面访、电话访问、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别对市级、县(市、区)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管理和服务对象等三大类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各方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反映。目前,德阳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已开始着手评价工作的分步实施。

创新试点开展一年来,德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新促进和谐。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和谐激发活力。1至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升1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上升21.1%;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职工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全市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极重灾区什邡市重返全省经济“十强”。

德阳从社区破题,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探索仍在进行,城乡干部群众同心、同智、同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有效路径。

旌阳区文昌社区:小社区 大服务

从前文昌社区以前有个很不雅的称号“狗屎街”,但如今,文昌社区已成为旌阳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场地规范宽敞,社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文明祥和。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文昌社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市、区要求建设阵地,健身室、图书阅览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文昌社区一应俱全;“致社区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便民服务手册,开设“互联社区”平台,社区随时接受群众在线提问,居民在“社区论坛”共同讨论社区事宜„„一个个与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搭建起来。

该社区将辖区划分网格,实行三级网格管理,社区书记、主任任第一负责人,工作人员和综合协管员分片包块,分工配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金山镇家和社区:推进基层民主 建设服务型社区

金山场镇现有居民6237人,其中接近4000人是经济开发区金山工业园“农转非”居民。2010年10月,原场镇居委会撤销,设立“家和社区”,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服务型社区。

社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议事会议制度,支部书记任议事会主席。以家庭为单位,每15至20个家庭民主推选一名议事代表,成立常设的议事代表会议机构,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代表讨论群众诉求,形成议决事项,组织贯彻执行,并向群众公布。

家和社区民主直选了118名议事代表,召开了居民小组、社区各级议事代表会议30余次,民主决议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50余个,共调节矛盾纠纷84件;引导就业521人;完成了300余户拆迁,3000余人的统建上楼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绵竹年画村社区:把服务与产业结合起来

在绵竹市有个年画村,是“5·12”地震后三村合一的新村,借助“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公共服务站,老百姓不用出村,社保、计生、民政等事务一站“搞定”。

在这个村的社区,有一个特殊的 “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办公室”,结合“后援建时代”的特点,该组织引导村民把年画与苏绣相融合,创造了极大的产业价值。

创新大事记

2010年10月,德阳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是四川省纳入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由此拉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帷幕。

2010年12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左正赴北京参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

2011年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赴北京参加中央政法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2011年1月13日,德阳市社区矫正警察支队挂牌成立。

2011年3月10日,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设立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

2011年4月2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增添措施,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在广汉召开。德阳市委决定,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市“一城、三区、五基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5月10日,省委在成都召开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作了题为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跨越发展》的交流发言。

2011年5月31日,德阳市安康医院挂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试行建立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工作机制。

2011年7月13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治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7月14日,德阳市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8月28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德阳市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方案》,以实施“五九六”工程为载体,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总和试点工作。

2011年9月5—6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全市280名乡镇、社区干部参加培训。

2011年11月19日,德阳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签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书》。

长影社区

李雪收集

篇6:治安管理创新

管理计划

一、本单位十月份管理亮点: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我们机电二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副井筒420米的压风管路安装,原计划每天连接压风管路三根(每根压风管路长6米)下放。计划22天将压风管路安装完毕。由于天气逐渐变凉,加上副井提升运输任务重,根据施工进展安排决定对管道下放安装工序进行一些变更,当天风管安装工作结束后利用剩余时间,将第二天所需下放安装的管路提前连接并固定在下料口内,并由原措施每次下放三根管路变更为四根。通过工艺改良后,补充了措施,缩短了施工时间,原计划要22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实际15天就完成了施工要求,副井提升运输得到了有力保障,为今后井筒再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月份创新管理计划:

1、副井筒下放95mm²电缆

2、从12轨道坡抽放泵站—南巷安装抽放管路

三、对创新管理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上一篇: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案例下一篇:手里的手机,心里的你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