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2024-04-23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通用9篇)

篇1: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酒店人事管理处罚条例制度规定

————处罚条例

处罚条例的执行并不完全是为了惩罚犯规员工,更主要是为了教育员工,达到挽救犯规员工的一种必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创建饭店优良的工作秩序和环境,以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从而树立饭店的良好形象。

一、有记录的口头警告:

有记录的口头警告是处罚轻微过失的员工,倘重复再犯将处书面警告以上的处分。凡有下列过失的,每一次给予有记录的口头警告,情节较重或重犯以及数错并犯的可直接签发书面警告。

1、上班不穿或不按规定穿指定的制服,或不按规定佩戴工作牌、章。

2、佩戴他人的工作牌、章,或违反规定佩戴饰物。

3、个人仪表不整洁,或不符合规定经纠正不改。

4、破坏店内卫生,如随地吐痰或乱丢垃圾。

5、违反安全规定,部门常规,操作程序,尚未造成损失。

6、对客人不礼貌,冷淡,态度傲慢、粗鲁。

7、擅自取食或饮用饭店的食品、饮品。违反此条并处所食饮品价值十倍之罚款。

8、不当值时在饭店逗留经纠正不改。

9、当值时擅自接待亲友,或未经批准带亲友到饭店游玩。

10、未经批准使用店内电话与外界作私人通讯,或用店内电话闲聊与工作无关的问题。

11、在饭店内不守秩序,喧哗、戏耍、猜拳、高歌、污言秽语。

12、工作不认真,如当值时听收录机,玩游戏机,看小说、尽可杂志,做私人杂事,或在工作岗位上吃食,抽烟等。

13、未经批准在当值时外出进餐,或进餐超过规定时间的。

14、工作散漫、粗心大意,技术差错多。

15、不按规定使用指定的员工通道和员工电梯的。

16、在岗位上或店内公共场合勾肩搭背、跑跳或不按规范姿工站、坐,经教育不改的。

17、面对客人做不雅观的动作,如打哈欠、喷嚏、掏鼻孔等,经提醒屡犯者。

18、拒绝受权的有关人员的检查或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的。

二、书面警告:

适用于处罚犯较重过失的员工。凡有下列过失的,第一次给予面警告,情节较重、数错并犯或重犯的,可直接处最后警告或导致除名。

1、旷工、迟到、早退或擅离岗位,情节较重的。

2、不服从饭店的临时或紧急性调派及加班工作。

3、工作中不服从上司指示,情节较轻的。

4、有意提供不正确的情报,证明文件、伪造品等,尚未给饭店造成损失的。

5、未经许可擅自开饭店机器设备,尚未造成损失的。

6、涂污饭店建筑物、电梯、墙壁等。

7、当值时饮酒或睡觉。

8、除客人招呼外,未经上司许可进入已住客的房间。

9、在酒店内招众、联群、结党或三、五人聚谈影响工作。

10、对客人或同事作无礼行为、动作,讽刺、讥笑、挖苦。

11、代客人从店外买入本店有经营出售的物品,因而使饭店营业收入受损。

12、未经许可擅自将饭店物品移往他处。

13、擅自动用客房服务设备,如进入客房看电视,打私人电话,使用卫生间或未经批准进入本店舞厅跳舞,餐厅用膳及无偿享受饭店其他服务设施。

14、擅自动用客人物品,情节较轻的。

15、玩忽职守造成事故隐患,尚未使饭店受损的。

16、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背后指责上司,或在员工中散布影响上司威信的言论。

17、以任何形式向客人索取小费或财物,利用职便收受回扣,情节较轻的。

三、最后警告:

适用于过失较重或经一次书面警告后再犯同类过失的员工,表示如仍不悔改有随时被开除的可能,凡有下列过失者将直接签发最后警告:

1、不服从上司工作指派,管理或直接顶撞上司。

2、值大夜班时睡觉(不指睡班)、打牌、下棋、饮酒。

3、未经许可私带酒精饮品、赌具进入酒店或在个人衣柜、抽屉中藏有饭店财物。

4、未经许可在饭店内私营买卖或要求客人捐助。

5、擅入客房睡觉、洗浴、洗发(违者同时处以该房租金两倍的罚款)。

6、未经批准及不办理饭店财务出店手续,私自运用或外借饭店器材、用具等物品。

7、发表虚假或诽谤之言论,影响饭店客人、同事声誉及团结,情节严重的。

8、违反安全规定、部门常规、操作程序造成饭店声誉、财产损失较轻的。

9、包庇同事的违纪行为,在饭店调查时不如反映。

10、未经批准利用职便在外兼职的或与本店有竞争性的行业兼职(经教育仍不改的可导致除名)。

10、讽刺、挖苦同事的工作行为和积极态度,挑拨同事不服从上司指派。

四、即时除名:

职工如有下列严重过失将立即被除名或无偿解除合同,如因此造成饭店损失,将追讨赔偿,构成犯罪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1、盗窃、擅取客人、饭店或同事的财物。(包括擅取饭店的物品、饮品、水果及其它剩余物资离开饭店)。

2、故意破坏饭店、客人或同事的财物。

3、伪造或与人串谋伪造饭店记录、文件、帐单等以图个人利益。

4、包庇同事的违法行为。

5、为私人利益,收受或付出任何有价值物品或多钱等受贿,行贿行为致使饭店利益和名誉受损的。

6、擅自对外泄露秘密,如记录、文件、单据等以致损害饭店利益。

7、将自己的工作证、工作牌、章借与非店人员使用。

8、在饭店内聚众闹事、斗殴、吵骂;或挑拨、煽动别人造成饭店损失的,打架、吵骂。

9、工作态度恶劣、殴打、辱骂宾客。

10、恐吓、威胁、调戏同事或恶作剧,造成恶果的。

11、利用职便挟私报复。

12、故意怠工或阻延同事工作。

13、服用毒品、兴奋剂或未经许可将违禁物品带进饭店(如杀伤性武器、毒品、易燃易爆等物)。

14、在店内作任何形式的赌赙、围观赌赙或为多钱、个人利益作任何不道德、伤风败俗的行为。

15、对纠正、揭发违纪过失的人进行讽刺挖苦或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16、未经许可擅自拿取饭店任何财物或食物、饮品等招待亲友或利用职便带亲友享受饭店的餐厅、客房、舞厅等各种服务设施而不按价收费使饭店收益受损的。

17、未经批准私配饭店钥匙。

18、玩忽职守或违反操作规程,使饭店财产,声誉遭受严重损害或人员伤亡。

19、违反国家法律和财经纪律给饭店或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20、触犯国家刑事法律的。

五、留店察看:

职工所犯过失严重,已够除名的如认错态度好,确愿悔改的可考虑予以留让察看处分(时间2-6个月),留店期将只获得生活费而不享受其它福利待遇。在察看期间确有悔改的,期满后恢复原待遇。否则予以除名。

六、无薪停职:

饭店在考虑是否给员工除名处分之前,可对违纪员工采取无薪停职处理,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天,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至多不超过一个月。对员工采取无薪停职处理须报总经理批准,无薪停职期间不发一切费用。

七、警告处分:

1、主管有权直接给违纪员工有记录口头警告处分主管给违纪员工书面警告的要经部门经理审批。受有记录口头警告的员工将被扣发当月1/3的奖金。

2、部门经理对本部门违纪员工有权直接发出或审批主管报批的书面警告处分,并送办公室备案,审批时间不超过两天,受书面警告处的员工将被扣发当月2/3的奖金。

3、最后警告处分由办公室室审批,审批时间不超过五天,受最后警告处分的员工将被加发当月全部奖金。

4、除名处分由办公室核实后报总经理审批,审批时间不超过十五天。

5、员工必须在违规通知单上签名,只表示知道被处理,而不代表承认通知书上描述的过失,如拒绝签名将被视为默认,取消申诉权力,且以见证为据记录在案,处分生效。

篇2: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校车安全国家标准的校车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使用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缴并强制报废机动车;对驾驶人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对车辆所有人处8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四十五条 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或者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校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该机动车,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情节严重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吊销其经营许可证件。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校车标牌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缴伪造、变造的校车标牌,扣留该机动车,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不按照规定为校车配备安全设备,或者不-1-

按照规定对校车进行安全维护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驾驶人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第四十八条 校车驾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200元罚款:

(一)驾驶校车运载学生,不按照规定放置校车标牌、开启校车标志灯,或者不按照经审核确定的线路行驶;

(二)校车上下学生,不按照规定在校车停靠站点停靠;

(三)校车未运载学生上道路行驶,使用校车标牌、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

(四)驾驶校车上道路行驶前,未对校车车况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检查,或者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道路行驶;

(五)在校车载有学生时给车辆加油,或者在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位。

校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从重处罚。

第四十九条 校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被依法处罚或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不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校车驾驶人条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取消校车驾驶

资格,并在机动车驾驶证上签注。

第五十条 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违法状态消除,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处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依法扣留车辆的,应当通知相关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转运学生,并在违法状态消除后立即发还被扣留车辆。

第五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本条例规定,不避让校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500元罚款。

随车照管人员未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的,由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处分或者予以解聘。

第五十四条 取得校车使用许可的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的,原作出许可决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吊销其校车使用许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回校车标牌。

第五十五条 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除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导致发

生学生伤亡事故的,对政府举办的学校的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民办学校由审批机关责令暂停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办学许可证,并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学校管理事务。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致使本行政区域发生校车安全重大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七条 教育、公安、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某开发企业, 通过伪造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文件取得规划许可等证件, 并领取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预售收入4700余万, 事后, 该违规行为暴露。对此违规行为, 该如何处罚?可否适用《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开发条例》) 第39条?

分析

一、关于《开发条例》第39条的理解

《开发条例》第39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擅自预售商品房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已收取的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对于本条的理解, 关键有以下两点。

首先, 什么是擅自预售商品房?所谓擅自预售商品房, 是指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 实施商品房预售的行为, 或者预售许可证撤销后, 仍然实施预售的行为。若已取得预售许可证, 则不论其取得的途径是合法取得还是非法骗取, 均不能认定为“擅自”。因为从表面上看, 其行为都经过了行政机关的审查并予以了批准, 许可证取得后即具有社会公示性。

其次, 什么是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并非是全部预售收入, 因为《开发条例》第39条的立法本意是惩处开发商违规行为, 保护公众利益, 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一旦将预售收入没收, 并再处罚金的话, 有可能会造成整个项目资金运转困难, 甚而造成项目“烂尾”。这并不是管理部门希望的结果。因此, 建设部在给河北省建设厅《关于提请解释“违法所得”具体含义的请示》的复函 (建法函[2008]326号) 中将“违法所得”明确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擅自预售商品房的全部收入扣除其开发建设经营成本的所得。

二、关于本案的行政处罚

对于开发企业骗取预售许可证的行为, 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处罚, 一是适用《行政许可法》第79条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 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适用《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5条“开发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 或者采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的, 由房地产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预售, 撤销商品房预售许可, 并处3万元罚款”。

就本案来说, 可以处以撤销预售许可, 并处3万元罚款, 同时可以责令申请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

三、关于罚款额度的思考

国家对于商品房预售的行政处罚, 经历了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1994年建设部40号令《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3条对于不办理预售许可、挪用预售款、不办理备案的情况规定了“可处以罚款”, 但没有对处罚的标准作出具体规定。2001年建设部95号令《关于修改<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的决定》细化了处罚的标准, 增强了可操作性。比如:对不办理预售许可预售商品房的, “责令停止预售、补办手续、没收违法所得, 并可处以已收取的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对不按规定使用预收款的, “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但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2004年建设部131号令《关于修改<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的决定》中, 又增加了对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 或采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形的规范, 明确“责令停止预售、撤销商品房预售许可, 并处3万元罚款”。

现在看来, 对于预售收入以千万计算的开发企业来说, 3万元的罚款几乎达不到威慑和惩戒的作用, 处罚力度明显偏小, 但部、委规章设定罚款的上限就是3万元。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国务院部、委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 国务院部、委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但罚款的额度由国务院规定。而国务院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1996年4月15日) 中明确规定:规章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有违法所得的, 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 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超出限额的, 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篇4: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关键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问题;解释制度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6-01

1994年9月1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维护了医疗市场秩序,医疗安全得到相应保障。但该条例实施至今已有19个年头,受制于当时的医疗体制和社会经济水平,一些条款设计不够合理,可操作性不强。现结合实际工作,就执法监督和行政处罚过程中该条例的法律适用困难做进一步探讨。

1 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概念界定不严谨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养老院、门诊部、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该条例实施细则中的第二条进一步规定,“条例及本细则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可以理解为,适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必须以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为前提条件[1]。那么打击涉及无证行医的“黑诊所”便无法套用本条例第二十四条与四十四条的相关规定[2]。《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1.2 罚则缺失

在民营医疗机构,有一种现象较为常见。某医务人员的胸牌上标注职称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进一步调查核实,发现该医生仅为医师职称。这种虚假标注胸牌内容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戴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但是该条款并无对应罚则,所以卫生监督部门只能在《监督意见书》中责令立即改正,无法做出行政处罚。在检查中还常出现一种情况,即发现医疗机构在其大门处私自悬挂未经认证的牌匾招牌,比如,发现一所肝病专科医院大门外擅自悬挂有一块“某某肝病研究中心”牌匾。违反了《条例》细则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的印章、银行账户、牌匾以及医疗机构名称应当与核准登记的医疗机构名称相同;使用两个以上的名称的,应当与第一名称相同”。细则并无与之对应的处罚性条款,所以也只能责令改正。

1.3 处罚金额不适应经济发展

实施《条例》的时间是1994年,距今已经近20年,《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所规定的行政处罚金额普遍在3000元以下,明显不适应今天的经济水平[1]。除了由于时间跨度大造成的罚款数额偏低,法律威慑力差等问题,我们必须留意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条例》细则第八十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以3000元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上;(二)给患者造成伤害;(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第一项规定,只要機构超范围执业的违法收入累计超过3000元就必须吊销执照。可见3000元的界限成为吊证与否的关键,但是,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外科手术一例的项目收费就已经超过3000元。由于3000元标准的易达性和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严苛性,造成法律上限与下限之间缺乏有效过度,不仅从法理上违背法律设置原则,更给卫生监督员在实际行政处罚过程中造成压力。

2 建议与对策

2.1 完善立法

一部运行良好的法律,立法是关键。《条例》及其细则从1994年实施至今,只在2006年由卫生部对《条例》细则的第三条进行了相关修订。所以,由于时间跨度久,法条相对滞后,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一次全面修订,甚至是使其法律化,提高法律效力。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丰富《条例》的内容设置,完善处罚金额的设定,处理好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增强该项法规的适用性[3]。

2.2 强化法律解释制度

时效性是法律的典型特性之一,近几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新问题新困惑,许多新医疗模式无法套用原规定,或者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互矛盾,此时法律解释无疑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涉及卫生领域的法律解释主要分为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对此国家应该做好“两个严格”,一方面,应当严格司法解释的主体,保障司法权独立。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行政解释权限,避免行政解释成为新法创立。

2.3 出台《医疗机构服务监督管理规范》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4],此举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力度。由于《条例》所涉及的罚则多针对医疗机构执业资质条件不达标,并没有将关注重点放在医疗服务质量上,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形成一部《医疗机构服务监督管理规范》[2],就医院乱收费,收取病人红包,病历处方管理混乱引起医疗纠纷等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法律约束,配合《条例》,充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赵莉.对医疗卫生监督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2661-2662

[2] 沈志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中行政处罚与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6):445-446

[3] 张果.医疗卫生监督中的相关法律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 3959-3961

篇5:保洁员违反规定处罚条例

一、未按时间上班、或长时、零时脱岗。违者罚款20元,情节严重者将另外重罚。

二、上班不穿工作服,不佩戴工作证。违者罚款10元。

三、规定期间未完成打扫厕所或车场卫生。违者罚款10元。

四、上班期间不得占用上班时间为自己捡废品获益,或整理废品。违者罚款10元。

五、上班期间坚决不允许干私活、收受他人财、物。违者罚款100元-300元,严重者将另外重罚。

六、上班期间接到通知后必须及时赶到现场并展开工作。违者罚款50元。

七、不听领导安排,或不按要求完成任务。违者罚款80元。

八、不认真工作、带有情绪工作。违者罚款50元。

九、废品堆放不允许超,长2米、宽

1、高1.5米。坚决不允许堆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废品。违者罚款100元后果严重者另外重罚,并追究责任。

十、南物流区水沟和车场大门口卫生必须每天打扫干净。如发现未打扫干净违者罚款10元。

十一、打扫卫生不干净不彻底、不彻底,如、房后、拐角……违者罚款10元。

西安永志物流有限公司

物业办

篇6: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第42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已经2011年8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作如下修改:

一、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性质、伤亡人数和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第四项修改为:“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超过规定时限未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经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二、第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事故发生单位有《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200万元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的,处300万元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处500万元的罚款。”

原第一款调整为第二款,并修改为:“事故发生单位有《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至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的,处2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处3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删除第十三条第一项。

第三项修改为:瞒报事故或者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谎报、”

四、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事故发生单位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且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处20万元的罚款。”

五、第十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且有谎报或者瞒报行为的,处50万元的罚款。”

六、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且有谎报或者瞒报行为的,处200万元的罚款。”

七、第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事故发生单位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且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处500万元的罚款。”

八、删除第二十二条。

本决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罚款处罚暂行规定

(2007年7月1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3号公布根据2011年9月1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严格追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正确适用事故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以下简称事故发生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等有关责任人员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事故发生单位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

本规定所称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厂长、经理、局长、矿长(含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上一年年收入,属于国有生产经营单位的,是指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所确定的上一年年收入总额;属于非国有生产经营单位的,是指经财务、税务部门核定的上一年年收入总额。

第五条 《条例》所称的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依照下列情形认定:

(一)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二)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三)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性质、伤亡人数和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四)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超过规定时限未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经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第六条 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下列规定决定:

(一)对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决定;

(二)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三)对发生较大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四)对发生一般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指定下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条 对煤矿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煤矿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决定;

(二)对发生重大事故和较大事故的煤矿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

(三)对发生一般事故的煤矿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罚款的行政处罚,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所属分局决定。

上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指定下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

第八条 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本规定第六条或者第七条规定的权限实施行政处罚。

第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事故发生后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二)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60%的罚款;

(三)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80%的罚款。

第十二条 事故发生单位有《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200万元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的,处300万元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处500万元的罚款。

事故发生单位有《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至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的,处2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贻误事故抢救或者造成事故扩大或者影响事故调查,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处3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三条 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伪造、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隐匿资金、财产、销毁有关证据、资料,或者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或者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至90%的罚款;

(二)谎报、瞒报事故或者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负有责任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事故发生单位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且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处20万元的罚款。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且有谎报或者瞒报行为的,处50万元的罚款。第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7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7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且有谎报或者瞒报行为的,处200万元的罚款。第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事故发生单位有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且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处500万元的罚款。第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十九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规定的罚款幅度与本规定不同的,按照较高的幅度处以罚款,但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条例》和本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有两种以上应当处以罚款的行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分别裁量,合并作出处罚决定。

第二十一条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其他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

篇7:车间管理处罚条例

生产部员工管理条例

※:为加强车间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全员素质,强化员工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建立一个融洽、求实、创新的团队,现制定本条例。

一:严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代为打卡,不无故怠工等不良行为。

二: 全体在职人员上班期间必须穿工衣、工鞋、戴厂牌。注意个人仪容、仪表与个人卫生。

三:严禁在车间内吸烟,严禁将火种带进工厂。

四:上班期间不得聊天、串岗、打瞌睡、吃零食、听MP3、玩手机、发信息、看报、外出、听歌、唱歌、接听电话、等做一些低级趣味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五: 工作时不得无理取闹、消极怠工、严禁拉帮结派、制造是非、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凶器等法律禁止的危险物品进入厂区。

六、上班期间,不得私带亲友及外人进入车间。不准外出预约。(特殊情况需请假并经拉长同意)

七: 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图利他人或自己,不得贪污和挪用公司财物为私人谋利,不得损失公司利益,换取个人利益。

八:所有员工必须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因工作需要而被调动岗位、工作地点、职务者,被调动的员工不得借故拖延或违抗。

九:所有员工上班担前五分钟,准时打卡进入车间,并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违者按迟到处理。

十:所有员工要遵守职业道德,言语得当,不得顶撞上司。如有问题,可以单独与之沟通或书面呈报。

十一:以上规定请大家自觉遵守,如经常上班不遵守工作纪律者,公司将示情节

篇8: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1 制定《农业机械安全检验办法》

依据《条例》第三十条和三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安全检验为每年1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目前已完成初稿,计划2011年提请农业部部常务会议审议,以部令发布。

2 制定《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书参考文本》

依据《条例》第四条“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计划2012年初完成,以厅文印发。

3 制定《农业机械以旧换新管理办法》

依据《条例》第三十五条有关规定,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达到报废条件的,应当停止使用,予以报废。目前由农业部安全监理处负责起草,即将以部令形式发布,计划2012年完成。

4 制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回收管理办法》

依据《条例》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七条有关规定,对达到报废条件或者正在使用的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实行回收。由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联合财政部、商务部门,以部令形式发布,计划2012年完成。

5 制定《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及相关文书格式

依据《条例》第四章的有关规定,明确农业机械事故认定、调查、应急救援和事故上报统计等工作,完善配套文书、相关标准等。《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已于2011年第2号部令发布。相关文书格式已经公开征求意见,计划近期以农业部办公厅文件发布。

6 制定《农业机械安全鉴定办法》

篇9:《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规定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所覆盖的企业范围扩大了。《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原《试行办法》第二条虽然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原劳动部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可见,在工伤保险所覆盖企业的范围上,《条例》的范围扩大了。最重要的是真正把乡镇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大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企业,这三项保险所覆盖的企业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将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是今后立法的方向。

第二,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原《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通过比较可见,《条例》和原《试行办法》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两点区别:首先,《条例》对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所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的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差异很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条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其次,按照《条例》的规定,不仅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乡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原《试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以外其他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条例》将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社会保险立法的又一巨大进步。

第四,对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的工伤赔付问题做出了规定。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违法用工主体是指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的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等。这类无用工资格的“单位”,实际上并不成其为单位。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常出现这类“单位”违法用工,甚至导致所雇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患职业病的事件,而且,由于这类“单位”是违法经营,违法用工,更不注意安全生产,工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的合法经营单位。这些单位从法律上说不具备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因而不得招用人员,但他们却违法招用了人员。虽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这种劳动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合同具有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由此造成的对职工的伤害理应得到赔偿,因此,《条例》对这类“单位”的工伤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五,对出境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规定更有利于劳动者。《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这一规定与原《试行办法》的规定有较大变化。两相比较,《条例》的规定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更有利于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利益。这样规定,既可以保证外派劳务人员避免双重或多重参加工伤保险,又可以保证劳动者能被工伤保险制度所覆盖。

二、扩大了工伤保险所覆盖的事故范围

原《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属于工伤事故的十种情形,而《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属于工伤的事故分为应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类,具体情形也是十类。《条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有些属于工伤的情形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有些规定比原《试行办法》更为精确,例如,原《试行办法》规定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属于工伤。《条例》改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样规定显然更具操作性。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条例》实际上扩大了工伤事故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而原《试行办法》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属于工伤;《条例》的规定取消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二是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取消这两个因素,说明只要是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不管时间和路线,也不管是否是受害职工本人的责任,都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明确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交通事故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事故是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非道路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第二,《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的情形比原《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减少了。一是将原规定的“犯罪或者违法”改为“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两相比较,将违法不属于工伤缩小为因违反治安而伤亡,这样规定,将使大量按原规定因违法而初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之外的事故,纳入到工伤事故之中;二是取消了原规定不属于工伤的因斗殴或者因蓄意违章而受伤的情肠三是将因酗酒导致伤亡的改为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这样规定,更科学合理,因为醉酒是一种喝酒所造成的状态,是可以界定的,而酗酒则是一种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醉酒的状态。

三、有关工伤认定的问题更明确

关于工伤认定,与原《试行办法》相比,《条例》明确规定了几个事项。

第一,工伤认定申请人。《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第一申请人为职工所在单位,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二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机构为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行省级统筹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就是由区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这一规定,取消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重新做出认定决定。

第三,提出申请的时效。提出申请的时效,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为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超过了这个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

上一篇:我家的小白狗作文800字下一篇:2017年广州一模作文解析及教师下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