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2024-04-25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精选3篇)

篇1: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党的十七大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重要一章,提出了全面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结合近几年在各地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我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抓好以下几项重大工程。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全国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9.54亿亩,影响到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不少城市人口基本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有近4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生态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是保护改善生态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有43亿亩林地,还有3亿亩可治理的沙地。森林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滞尘等六项生态服务功能。森林是大地之衣,没有植被遮蔽的土地必然是有雨则泥沙俱下,遇风则沙尘肆虐。森林对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方面测定,在年降雨量300—400毫米的地方,有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仅为60公斤/公顷,而裸地则高达6750公斤/公顷,两者之比是1∶11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每增加1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就相当于固定了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可见森林对净化空气、减缓温室效应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应当看到,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现在到2020年正好还有十年时间。我们要紧急行动起来,抓住这宝贵的时机,科学规划,尽快实施一批重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森林不仅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2009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1.58万亿元,还带动森林旅游业产值1500亿元,带动林区其他社会产值4000亿元以上。

另外,竹子在我国分布很广,竹子的碳汇功能比树木还要高,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在浙江省安吉县亲眼看到浙江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在那里一根竹子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都可以得到全部利用,一根价值15元左右的原始竹子,经过全产

业链精深开发,平均附加值达60多元,2009年全县竹产业总值达112亿元,平均为农民增收6500元。可以说是一根翠竹催生一个产业、撑起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那里的茫茫竹海还成了多部著名电影的拍摄场景。

二、保护和发展草原、湿地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地有60亿亩,其中北方50亿亩,南方10亿亩。解决草原保护利用和生态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发展人工种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一位院士认为,草原的第一功能就是生态功能,一亩人工草地的生产力相当于10—20亩天然草地。如果大力推广人工草地,实施舍饲圈养就可以使90%以上的天然草地得以完全退牧,不出三五年其生态功能便可得到全面恢复。我在湖南考察过,一亩人工草地每年能产几吨牧草,而天然草地只产几十公斤。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面积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江苏两个省面积的总和。伊敏河全长3000公里,从不断流,如能在两岸发展人工草场,就可以承担现在绝大部分草地的畜载量,使大部分草原完全退牧。锡林郭勒盟在10%的土地上打井种植人工牧草,既解决了畜牧业的问题,又很好地发挥了90%天然牧场的生态功能。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也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过程。过去,阿尔卑斯山的居民砍光用尽枞树林、毁掉高山畜牧业的根基,以至出现部分地区山泉枯竭、山洪暴发的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阿尔卑斯山一律不准放牧,把牲畜都迁移到平原上来,大力发展平原现代农业和以人工饲草为基础的现代化养畜业。现在,阿尔卑斯山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内蒙古13亿亩草原完全可以走这样的发展路子。我在宁夏调研时看到,宁夏已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实行全境封育禁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5万亩,有效扭转了南部山区一些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局面,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有近6亿亩湿地,湿地的碳汇功能、蓄水功能以及其他生态功能都非常重要。从生态服务价值来看,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那么湿地便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过去,我国乃至于世界上不少湿地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近几年许多地方都提高了保护湿地的自觉性。例如,北京市在延庆县的一大片湿地就保护得很好,北京市还决定从延庆到官厅水库这一线要建设连片的大型湿地。杭州市与西湖毗邻的西溪湿地面积11平方公里,经过精心整治、保护性开发,不仅成为旅游的精品,还对全市的气候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的草地就是四川松潘的若尔盖湿地,面积1800平方公里,这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地之一。在“文革”期间,由于过度开垦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但已成立了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水草丰茂,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希望各地方对湿地的保护和建设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十分重大,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威力巨大无比。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超过1平方公里的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保护和建设好海洋生态环境,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保卫海洋国土、维护海洋权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发展海洋经济作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海洋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2001—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6.3%的速度增长,远高

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我们要切实增强海洋意识,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积极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海洋产业,使我国尽快进入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

海洋还有极为重要的碳汇功能,海洋吸收和释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变化是影响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当前人类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大致300亿吨,其中75亿吨被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域生态系统吸收,大约75亿吨被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其他150亿吨成为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海洋植物具有极强的碳捕获能力,每生产1吨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固碳量达到0.3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为1.1吨。要充分发挥海洋的碳汇功能,加强海洋碳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发展以浅近海贝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开展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海洋的碳固定和碳中和能力。

在加快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形势相当严峻。近岸受污染海域达15万平方公里左右,8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某些水域富氧化严重,赤潮频繁发生。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调整沿海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海域和陆域的污染源,全面开展海洋资源与生态修复工作。要在科学探海、用海、治海、管海、养海上全面下功夫,探测摸清我国海域的海洋水文、环境、生态、资源分布与变化特征,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化水平,加快建设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

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关键环节。目前,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支持鼓励的政策和举措。从我国来说,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道路。为此,在低碳技术方面必须有重大突破,而且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努力推广应用,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使用。

要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比重。近几年,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制造、生产环节发展很快,遍地开花,而基础研究和终端应用明显滞后。研发领域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严重匮乏。例如风电制造中的齿轮箱、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还大量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中的三氯氢硅还原法的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面临着成本过高的问题,必须从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才能被市场所接受,长期依赖财政补贴是没有生命力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电能的储存和通过智能电网的开发并入电网等方面也都有很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大力发展沼气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而且简便易行。人粪便、牲畜粪便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释放甲烷,每吨甲烷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相当于21吨二氧化碳。如果把这些东西转化为沼气,既净化环境,又充分利用了生物质能源,方便了群众生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使能源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几年,各地方和各个领域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都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例如我在内蒙古自治区看到的一个企业,就形成了“煤——煤矸石发电——精制盐——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工业废渣制水泥”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到吃干榨净,资源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也有许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里要解决好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强化技术创新,以先进高效的技术取代传统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有了绿色制造,才能制造绿色。二是在节能减排工作上要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对那些只图经济效益、对环保法等法律置若罔闻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三是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在管理上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全完善对干部政绩和企业业绩的评价考核制度,以及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五是各地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时,务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行动。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伦理道德,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的那样,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关注重大工程 促进生态文明

主题发言提出新观点

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作了《从森林与人类关系角度谈林业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

李育材说,林业重点工程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防治、构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林体系和三北、沿海、农田、城镇防护林体系等,都属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扩大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指出,当前我国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作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林业建设赋予新的使命,对林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都要求林业有更大发展。林业部门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工程为载体,加速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会专家也对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认为,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新观点很有见地,应该有长远的具体规划,使之能够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实施。

专家讨论达成新共识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就重大工程对生态建设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在专题发言中指出,荒漠化治理是我国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但是应该走出“治理荒漠化就是消灭沙漠”的误区,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止沙区扩大,防止农田和居民区沙漠化。他还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我国在防治沙漠化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电专家罗绍基指出,重大工程建设应该吸取国外失败的教训,从工程立项开始就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来做,一丝不苟地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他就我国部分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恢复森林植被、农田的措施,以期能使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冯宗炜从林草的固炭功能说起,他认为,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生态建设不能忽视炭汇功能,从市场的角度促进生态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说,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要和可再生资源发展结合起来,并形成产业,让市场自动调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激发政府和百姓对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专家们通过讨论,进一步阐述了重点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大家普遍认为,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提供生态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主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就要继续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联名宣言倡导新理念

通过对国内外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讨论,白春礼、唐守正两名中科院院士,冯宗炜、罗绍基、李京文、匡廷云、闻立时、孙九林等六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其他与会的十七名专家学者和主管官员,署名发出了《关注重大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倡议。

倡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当今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的破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倡议指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陆续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倡议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大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监测和风险评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践表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对改善我国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充分依靠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针对我国各种不同的生态问题,继续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林业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固碳林业抵减CO2减排指标,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篇3: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问题尤其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国家。其中,水生态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和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七大水系低于地表水三类水质的占40%,国家重点湖库中低于三类水质的达77%。通过对全国182个城市中4110个监测点的监测,地下水水质属“较差至极差”级别的占57%。

二是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平原近一半面积出现较大幅度地面沉降。据国土部门资料显示,华北平原目前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200亿立方米以上,在一些地区造成了地面沉降灾害。

三是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功能退化。最新的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图显示,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2%;海河流域的湿地面积已由过去的近1万平方公里降至目前的1000多平方公里。

四是土地荒漠化严重,约1/3的国土面积荒漠化。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五是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内的动植物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0多种陆脊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3亿人的人口大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以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为例,海河流域60多年来全流域GDP增长了130多倍,达到4万多亿元;人口增长了1.1倍,达到1.37亿;城市化率从16%提高到现在的50%多。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均水资源量却从750立方米降至目前的300立方米以下。海河流域以不足全国1.3%的水资源量承担着全国10%的人口、12%的粮食产量和13%的GDP用水,早已不堪重负,造成了目前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的水生态环境危机。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不断恶化的水生态环境状况,我们采取了节约和开源并重的措施,一方面大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另一方面从外流域调入新的水源,从根本上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支撑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通过水资源的增量盘活存量,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世纪之初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在“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系起来,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达4.4亿,润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正在建设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184亿立方米,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工程通水后,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将得到缓解,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

首先,在城市水资源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原来被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将逐步得到退还,其中被城市挤占的15亿立方米水量将偿还于农业,经过处理达标的废污水53亿立方米将用于城区外的农业和生态;其次,由于有了新的水源,以及随着废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后再利用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量,城市超采的36亿立方米地下水将被逐步替代,地下水超采现象将被严格控制,为逐步恢复地下水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再者,当北方干旱、丹江口水库来水较丰时,中线工程还可以在保证输水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输水渠道的加大输水能力向北方的河湖放水,增加部分生态用水,或者回补地下水,进一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规划实施的西线工程对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生态脆弱,属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西线调水实施以后,一方面,在甘、宁、内蒙古地区可新开垦上千万亩的良田,不仅增加了耕地,还在西北地区形成连片人工绿洲和小气候环境,将构建西北生态脆弱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西线工程还可向石羊河流域等生态极度恶化的地区实施生态补水,基本满足下游绿洲生态用水需求。下游民勤绿洲的恢复和维持,可有效阻止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合拢的趋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10年,即将于近期建成通水。通水后,随着受水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科学规划沿线土地开发和城镇化速度和规模,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沿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水资源保护加强沿线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北方地区必将发展成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区。

上一篇:第二学期小学综合实践工作总结下一篇:易传归妹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