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方法

2024-05-04

诗词鉴赏方法(精选14篇)

篇1:诗词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1、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稳喻性等特点。句式有倒装、省略。对诗歌的`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吃透整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所以先是读懂语言翻译要准确,然后再品语言。然而,补习班的学生古文很差,“邹忌修八尺有余”,他会翻译成,“邹忌修这个人身高八尺多。”“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他翻译成,“多余的仆碑,又悲叹古书不存有。”这些学生要叫他读懂古诗可能就更难了。

品诗歌语言还要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去把握。

2、明意象

对意象要归类议

明月、流水、斜阳;梅、兰、竹、菊、杜鹃、大雁、登高、凭栏等。弄清意象义……

3、悟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诗歌整体情境。赏析意境,把握意与象、情与景的关系。注意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气;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我们应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意境。入诗入画入情,理解诗情画意。所以读诗要读出画面色彩、感情色彩。我给学生开玩笑说,读诗就要读出诗的“色”、“情”。也就是说: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构成了什么画面,用了什么手法。

4、辨手法

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这些要给学生梳理。

5、重规范

(1)规范答题

如分析技巧型的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一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一样的感情。

如王晶老师分析诗情感变化的模式:这首诗抒发了,转而表达。

(2)注意答题的层次

观点+分析+评价

(3)注意语言的规范

简洁、生动、说内行话、要运用术语。

篇2:诗词鉴赏方法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篇3:浅析古诗词鉴赏方法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 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山川河流, 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 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 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

咏史诗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 发而成诗, 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 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多种体裁, 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鉴赏作品时,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的意蕴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 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 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 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 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 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即“知人论世”, 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4. 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一般而言, 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透过典故的本义, 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篇4:诗词鉴赏方法之探讨

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 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衫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后主李煜将江山玩掉了,现已成为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是真性抒写,可见后主本性难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可谓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难怪赚取古今多少泪水。因此,如果没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二、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就要对一些重要作家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 郑燮等。下面就以杜甫的《悲秋》这首诗为例来谈一谈:“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联系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便不难理解,杜甫是多么渴望清除“安史”叛军,恢复失地,使江山归整啊。联系杜甫的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可知本诗决非“婉约”之属。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云”是“碧云”,“叶”是“黄叶”,“烟”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个“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领悟诗词的意境,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以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为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是山水诗人,却并非甘于隐逸之人。本诗从雄阔的景象入手,顺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如若不明白“舟楫”“ 垂钓”“羡鱼”等词的真正用意,这首诗便很难读懂。而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关键句,往往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自然是诗词鉴赏的关键。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

篇5: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篇6: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篇7: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的试题逐年增多,成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考题呢?下面一起来学习下方法!

一、阅读标题

诗词的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如果能透过这个“眼睛”去分析、理解推敲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意旨了。

古典诗词的标题,―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点,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二、阅读作者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达到做到知人论事,以察诗情。

三、阅读内窖

阅读古典诗词的内容大体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等三个方面着眼。

1.古典诗词构思脉络,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了某种思想感情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的筹划。

2.古典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附着点。这个附着点可以分为:

(1)人物。古人、亲人、友人。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表达对古代圣贤的无限追思和仰慕之情;刘桢的《赠从弟》、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亲人的劝勉、思念之情。

(2)事情。古典诗词中叙述事情的成分并非只有《木兰诗》《石壕吏》等叙事诗所专有,就是一般的诗词里也存在。

(3)事物。诗人抒发的感情一般都有所凭借,而凭借的往往都是某种典型的事物,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霜雨雪、山水日月等等。无不成为诗人词人触发情思的媒介。

3.古典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一般有迷离、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忧国忧民等。

四、阅读注解

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中,命题人有时会给出一定的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代写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等,都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诗词丰旨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否认是命题思路的着眼点。所以,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注释,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五、阅读题干

在做古典诗词鉴赏试题时,对于题目本身,我们必须认真审阅,因为题干除了规定必需的答案思路和要求外,更具有某些暗示作用。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我们的慧眼,发现其中的秘密,就会对命题人有意无意地暗示报以会心的一笑。

六、规范作答

回答古诗词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笔者在此提供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1.揭示心情方面:赞美崇敬、沉郁压抑、怀乡念远、愤懑无奈。

2.分析技巧方面: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

3.表达效果方面:引人人胜、意境高远、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4.评价构思方面: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疏密相间、画龙点睛。

篇8: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一、从标题观察诗词类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诗词标题就点明了诗歌的类型: 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 、咏物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伤春 惜别诗、即事感怀诗等。我们可以根据诗词的题目,观察诗词的类型,从而分析诗词的感情和表达技巧。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 就有与之对应的思想感情和缘情达 志的表达 技巧。如,边塞征战诗。一般表达的都是对边地的热爱, 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长期戍边不能回家的苦闷与怨愤,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等, 是写景抒情或叙事抒情。而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一般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等。羁旅行役诗,表达的则是羁旅行愁,客居他乡,身单影只,以示旅途的艰辛, 客居他乡的孤单与寂寞,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题目就交代了诗词的类型—田园诗。

二、从作者积累生平经历

诗歌主题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特别是影响作者宦海沉浮的重大经历。这些经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的“论世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许。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古人说:“诗言志。”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情绪会委婉或直接地投射到诗人的诗词中。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 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 志 ,孤桐即为 他的人生 写照 :尽管在变 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由此看来,平时就对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进行积累,解读他们的诗词就有源可找了。

三、从诗眼揣摩感情倾向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它犹如人的眼睛,能揭示全篇的内蕴和表达技巧。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赏析诗歌,从诗眼入手,犹如拿到开启大门的钥匙,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 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 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一个“悲”字折射出杜甫沉郁深广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从典故探究诗句深蕴

“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追求, 圆融优美的意境, 隐约朦胧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向来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典故的象征、暗示作用正为创造这种境界提供了帮助。用典因其凝练而又曲折深婉给读者解读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有些作品,典故堆垛 ,就会直接 影响到对 整个作品 的表达,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典故有个初步的了解, 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后表 达的新的 含义。一般而言, 古诗词中用典有的是典故, 又是比喻; 有的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 以过去的情怀抒发今日的感慨。有的是套用成辞,作者将他们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同己出,贴切自然。

篇9:中考诗词鉴赏考点及方法解读

[关键词]中考 诗词鉴赏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17

诗词鉴赏历来是中考必考考点,更是考查中的难点,不仅学生难以掌握其鉴赏方法,就连教者也常常感到头疼。今天我们就以几种中考常考题型为例,探究有效的解题方法。

一、画面概括题

这一题型又包含两种小题型:一是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诗句中所呈现的画面内容,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描述画面题”。主要解题方法就是紧扣题目要求中的“生动”一词,添加修饰语进行扩句法。如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画面内容,我们不妨扩句成这样:山脚下又嫩又短的兰芽浸泡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之中,涛涛的松林间一条沙石铺成的小路上洁净得没有一丝尘土。这样句子便生动得多了。再如李白的《从军行》中“独领残兵千骑归”一句,也可用扩句法描绘。一位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将军经过浴血奋战杀出重围,率领他的千骑残余精兵绝尘而去。二是诗句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称这种题型为“概括画面题”。解题方法与上面类型恰恰相反,所用的是缩句法,仅用两三个短句或词组概括即可。如:司马光的《夏日西斋书事》一诗中“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一句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即石榴花还未完全盛开,槐影沉沉,大雨欲来的情景。

二、情感表达题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内心的独白,是创作的契机,而情感的表达必然要依托于一些载体呈现出来,这些载体可能是诗中的景,亦或是某个意象,可能是诗的标题,也有可能是诗中的关键词句。我们可根据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诗人的创作风格,综合各个方面来挖掘作者的情感。我们不妨将其归归类,一类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就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样是送别诗,另一首《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离别时的感伤情怀。二类是思乡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相似情感的诗句还有《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三类是写景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及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诗中主要表达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四类是田园诗:这类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而产生隐逸的情怀。比如陶渊明的诗歌均表现出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如《归园田居》《饮酒》。五类是爱国诗:陆游、文天祥的诗歌一般都是表达崇高的爱国情怀,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过零丁洋》等。六类是边塞诗:主要描绘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杀敌保国、思念家乡或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的《破阵子》,范仲淹的《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七类是托物言志诗:借物来吟咏自己的志向,如虞世南的《蝉》,借蝉表达品德高尚的人不需借助外力就能声名远播。类似作品杜甫的《孤雁》,郑谷的《鹧鸪》等。另外还有篇幅不多的爱情诗和闺怨诗,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和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之情。如李商隐的《无题》,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三、品味赏析题

这种题型我们也可以将它分成两类:一种赏析的是字,我们称之为“炼字”题;另一种赏析的是句,我们称之为“赏句”题。这两种题型虽然不同,但是解题的方法却有着相似之处,都要从诗歌中所采用的手法着手。那么诗歌常用手法有哪些?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运用典故等。炼字题一般2分,即指出运用的手法(1分)并结合原句内容分析(1分)。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好在何处?这一句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峦、黄河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华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黄河也如同发怒的情景,富有动态(2分)。赏句题一般3分,除了指出运用的手法(1分),结合原句分析(1分),还要说明表达的情感(1分)。如: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这句主要将人的嗅觉与听觉相结合(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丰收在望的喜悦(2分),表达作者对夏夜景色的喜爱之情(3分)。再如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绪”比成“丝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愁绪之多(1分),表达了作者无可摆脱的亡国哀思(1分)。

尽管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重点的难点,但是如果我们能认真研读各年的中考语文试卷,能准确把握住考点和考试的题型,然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那么我们就能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篇10: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方法

1.要善于“炼字”

古诗词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练和凝缩,一个字词的意象含义往往十分丰富,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一些关键的字词中分析出隐藏着的丰富含义,这也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提到的“炼字”。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又如对下面这首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分析。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解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要善于“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词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下面对一些常见的风格进行解说。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

(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

就古诗词语言的个人风格来讲,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如何解答品风格型试题?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篇11: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篇3)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篇12: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讲究鉴赏的方法,下面是一些赏析方法的归纳总结。

1.联系内容进行赏析。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和效果。

2.答题思路要清晰。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可以参照以下示例: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掌握常见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DD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设问DD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DD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DD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DD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DD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DD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DD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反复DD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DD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DD在有些诗词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DD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DD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DD诗词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动静结合――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DD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DD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DD诗词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DD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诗中有画DD就是在写景诗词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比兴手法DD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词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DD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DD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联想和想象DD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抑扬关系DD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似贬实褒DD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DD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篇13: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探析

一、披文入情,理解诗词文本

诗词创作的过程是作家将自己的情感或者生平经历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象有机结合,并且将这种感悟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理解文本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对文本的理解首先应当准确揣摩诗词的语言, 扫除字词、句子、典故等障碍,弄清字面含义。比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遥岑”何意? “岑”即“小而高的山”,“遥岑远目”意为“眺望远处的山岭”,这是对字词的诠释。“落日楼头”至“登临意“等句如何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夕阳下,孤雁哀鸣不时传来,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他悲愤地拍打着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是对句子的理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归未”是何意?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 ,见秋风起 ,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作者是借这个典故表达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有家回不得的痛楚;这个典故既写作者有家难归的乡思, 又抒发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是对典故的理解。

阅读诗词,披文入情,这虽是鉴赏的初步目标,但是鉴赏和评价的前提,只有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或动作过程,再融合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读者个人的主观领会才能真正品悟出诗词的意蕴或者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披文入情,理解文本,尽管是诗词鉴赏的初级阶段,但具备释字、解句、识典这些是理解诗词文本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二、悟象品意,涵泳诗词意境

意象是诗词写作的最基本元素, 它不再是简单的没生命没情感的客观事物,已经和诗人的经历、情感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鉴赏诗词时要想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必须反复揣摩、体味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前三句叠用了九个名词,既构思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调的秋景图, 烘托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情怀,又描绘了一幅流水人家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图,以反衬自己思亲的悲苦心境。抓住这些意象,再结合曲最后“西下的夕阳”的意象和“在天涯的断肠人”的形象,就不难体会那种漂泊生活带来的悲苦、孤寂之感。

三、知人论世,分析诗词内蕴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人,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觉得,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正确有效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在《江村》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盛夏时节,清幽静谧的村落里燕子和鸥鸟自由飞翔嬉戏,家中妻儿老小自得其乐。这首诗,从物态人情方面看,诗人写足了江村的幽事,表达了家人团聚的余悦和无复他求的闲适。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杜甫的这种愉悦和闲适呢? 它是弃官归隐后收获的田园之趣,还是隐居世外时所体会到的恬淡之乐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杜甫经多年漂泊,流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草堂时的作品。作者在安史之乱的苦难岁月里饱经忧患,颠沛流离,辗转漂泊,好不容易在西蜀觅得一块暂时苟安之地,但这座建在浣花溪溪畔的草堂,并不是他半世追求的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标志,而是他人生追求彻底破灭的结果,所以这所寓居的草堂体现他存在价值的低贱和卑微。因此,江村的安宁、愉悦和闲适就明显地带有一种劫后余生的辛酸和悲苦,带着一种宛如梦中的不真实感。再深入体会尾联“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就可感知诗人幽居江村时的这种愉悦和闲适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它既不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又不是王维闲居辋川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恬淡之乐。杜甫的这种短暂的、梦幻般的愉悦和闲适的生活,在他因朋友严武去世,失去生活接济后也随即荡然无存。如果我们在鉴赏这首诗词时,不能知人论世,而只看表面,主观臆断,就可能在理解作者情感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虽然并不是一切诗词的解读都需要知人论世, 如一些纯粹的协警、咏物诗,就常常与作者的生平或写作背景无太大关系, 但大多数诗词的主旨情感还是与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家的生平密切关联。

四、比较感悟,深化理解作品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比较阅读的角度很多,比如从意境、风格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对同一作家同时期类似作品进行比较;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等。可以是对同一时期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较; 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通过比较阅读能够体味诗词中蕴含微妙而独特的情感,体会作家之间存在的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从而加深对所阅读诗词的理解。如李清照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者以点带面,借写一次郊游回家迷路的情景,表达早年生活安逸时快乐的心境;而《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借用十四个叠词诉说晚年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悲苦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不安。

篇14:谈诗词鉴赏的几种方法

介绍方法前,先明确诗词鉴赏的前提,准确理解诗词的含义,读懂诗词。这既是考试大纲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进行诗词鉴赏的第一步环节。

在理解诗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鉴赏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准确品味诗词内容和分析表达技巧。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而有效地进行鉴赏分析,达到鉴赏诗词的最佳境界。

我们先谈鉴赏的第一个方面,品味诗词内容。

一、品味诗词内容

可以分为把握艺术形象,抓住诗眼,了解内容题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等三个方面。

1.把握艺术形象

形象是诗人经过艺术概括和加工制造出来的生活具体生活图景,更多的是指诗词中所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即诗词中的意象。它也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所以把握艺术形象即是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意象即表达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如杜甫的《登高》,诗中描写的意象即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等景物,加之意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的特点,就构成了深秋肃杀冷清的意境,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由诗词的后四句便可分析出是作者本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者常年漂泊、身体多病、日益老迈、国恨家愁集于一身的窘困,作者饱含离愁的情感便跃然纸上。由此可见,通过分析艺术形象,可以准确把握诗词主旨,完成鉴赏目的。

2.“诗眼”的理解

“诗眼”讲究一字传神,读诗准确把握诗眼,可以帮助我们迅速领会诗词的主旨,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闲愁”二字就精练概括了诗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愁。鉴赏过程中,找准“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答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了解内容和题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诗词的内容,即上文讲到的构成意境的景、物、人、事。诗词的题材,一般常选用以下五种类别:

(1)边塞(写边关故事、风光和将士的生活、思想情感等),如高适、岑参的边塞诗,表达思乡离别之情。

(2)田园山水(多写归隐山林的生活场景),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和王维的山水诗《山中》,表达作者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的情怀。

(3)怀古(借历史典故,讽喻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抒发壮志难酬之慨。

(4)官场(揭露官场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如陆游的《书愤》,抒发壮志难酬之慨。

(5)战乱(写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或家国破败的情景)如杜甫的《春望》,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

了解诗词的内容和题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助于我们把握诗词的主题。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

1.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表达方式一共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五种手法。诗词中经常运用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具体谈谈这两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的运用。

(1)描写。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白描等手法。如王维的《山居秋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照”一“流”体现了动静结合;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由“竹喧”得知“归浣女”,由“莲动”得知“下渔舟”都是未见其人而闻其声、见其动,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抒情。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由作者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诗句表达了功业难就,空怀壮志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手法,都是借客观景物或事物表达见解、抒发感慨。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总之,了解描写在诗歌写景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答题角度。

2.修辞手法

诗词中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了庐山瀑布的气势宏伟和壮大。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仗、双关、通感、互文、用典等手法。

3.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就诗词鉴赏而言,就是指扬抑变化、象征联想、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上一篇:货源保证书下一篇:即兴演讲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