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

2024-04-14

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精选14篇)

篇1: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

又逢清明节,记得小时候,每逢到了清明节,妈妈总会带着我来到绍兴老家去上坟。

我依稀记得,我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到乡下去。我们乘着汽车一路颠簸了几个小时,还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历尽了千辛万苦,我终于跟着大人们来到了两个土包前。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样子像是小山坡,还像在幼儿园里用沙子堆成的“珠穆朗玛峰”似的……

到底是怎么啦?我看到外公和外婆先是仔细地把土包上的杂草拔干净,接着又将带来的一些水果和菜放在那两个土包前面的石板上,嘴里还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些什么,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气氛也是那样的沉默。“呵呵!”不懂事的我觉得很好玩,忍不住笑了一声。可是不知为什么,只见妈妈生气地看了我一眼,还让我对着这两个土包拜两下。“为什么呀?”我当然不乐意,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为什么要拜呢?可是,我见妈妈好像不太高兴。我觉得很是奇怪,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妈妈,这两个是什么东西呀?”我奇怪的问。只见妈妈神情严肃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轻轻对我说:“这两个小土包里埋着妈妈的爷爷和奶奶。”“妈妈的爷爷奶奶?”我心里顿时觉得很难过,妈妈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埋在这里的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却还是毫无怨言地对着坟墓拜了两下,因为我知道,妈妈心里也很难过,尽管我很是不解。

回到家后,我将埋在心里的疑惑通通对妈妈说了出来。“妈妈,为什么今天你们要这样啊?你的爷爷奶奶又为什么在两个土包里呢?”我问妈妈。妈妈沉默了许久,对我讲述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原来,在妈妈小时候,爷爷奶奶对她有着深深的爱。妈妈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可每次回家,爷爷奶奶都会将他们保留已久的最好吃的菜带给妈妈吃,而他们自己却十分省吃俭用。有一次,他们为了将一块馅饼留给妈妈吃,由于时间放得太长,饼都发了霉。可是,却只好冒着风雨将馅饼送到妈妈的学校。妈妈虽然没有吃这块饼,但心里却是那样的感动。……听完了妈妈的故事,我终于知道,妈妈为什么如此敬爱他的爷爷和奶奶了,但是我还是不懂,妈妈那时候为什么没有东西吃呢。现在,我明白了。

关于清明节的回忆还有很多,这些记忆将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

篇2: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

今天,我在清理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几片枫叶,上面写着“坚强、努力、拼

搏”这几个大字,望着这几片枫叶,我陷入了沉思。

这几片枫叶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送给我的。那一幕,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四年级的时候,由于那时还小,不懂事,不会珍惜光阴,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的成绩落下了不少。

一次,我考试考砸了,我的同桌(班里第一的嚣张的家伙)便嘲笑我,说:“你怎么这么蠢,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还有什么用呀?”我听了,伤心极了,一到放学,我便飞快地跑到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小枫叶林里,(我每次受到委屈都会来这里的)不知班主任如何找到了我,她平静地对我说:“如果你不甘这样被人瞧不起的话,那你就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奋发向上,用自己的硕果向他人证明你的价值吧!”说完,她随手从地上拿起一块枫叶,在上面写上“坚强”两个字,递给了我。我接过了枫叶,老师便对我说:“孩子,你还小,努力吧,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吧!”我听了,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一定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我和老师在枫叶林里分手。回到家里,我不再想着如何玩了,我开始争分夺秒的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找老师,每一次,老师都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我更加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不知不觉中,迎来了期中考试,考试中,我充满信心,满意的交了卷。

几天过去了,成绩下来了,我在班里的排名一下子就上升到第一名,大家都对我刮目相看了。这时,我又接二连三的收到了老师的第二、第三份礼物,一片写着“努力”两字,另一片写着“拼搏”的枫叶。经过了这次的努力,我这才真正发觉学习的乐趣。

篇3:由一篇英语作文引起的思考

在接触学生的英语习作时, 我多次感慨之后, 发现自己过多地把责任推卸给了学生。恰巧又批改了一次习作, 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作文是一封信, 题目梗概是:假如你是李雷, 一位美国的教师Carol Smart将要来你校任教, 请写信向她介绍你自己的情况、当地的天气情况以及人们在干什么、该带些什么衣服。

学生所犯错误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 遗漏要点。本篇作文中要涉及四个要点:介绍自己的情况、当地天气情况、人们的活动以及带什么衣服。有些学生遗漏了介绍自己的情况这一点, 有些又遗漏了该带些什么衣服这一点。要点不全, 导致作文大量失分。 (2) 无法有机组合。有些学生把要点写齐了, 但是要点与要点之间连接得很生硬, 无法让阅读者感受到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3) 过度模仿, 不考虑实际情况。很多学生看到了要点当中要描写人们的活动, 马上就想到了第六单元中的课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照搬照抄了一些句子, 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here on vacation.Some are lying on the beach, others are playing beach volleyball.I’m surprised they can play in this heat.这些句子当中的活动与学生自己所写的季节完全不符。

体现在这篇作文中的问题屡屡出现, 我陷入了深思: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在结合与学生的问话及分析多篇作文的综合错处后, 我有了些眉目。那么, 到底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审题

有一部分学生对待英语写作很粗心, 草草看一下题目便动笔疾书, 写完便了事。殊不知在这个“草草”的背后已经暗含了很多遗漏的成分。针对这个问题便要强调学生认真审题, 其中包括:

1. 审人称

看清楚文章要求我们写第几人称。比如评估卷第五单元测试题中的作文:下面是Rose的一组生活照片, 她想寄给她的笔友Mary。请用英语帮她写一封信, 向Mary介绍一下照片的内容。很多学生看到了“她”, 就马上认定是第三人称, 立刻动笔写了。其实要关注的是那句“请用英语帮她写一封信”。虽然是代别人写信, 但信的署名还是Rose, 故该用第一人称来写。又一个例子:今天是星期天, 上午9点钟, Dave一家人都在家, 请根据所给图片, 描述Dave一家人的活动情况, 要求完整、正确、达意。这个作文当中就要学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描述那一家人的活动, 所以要用第三人称来写。

2. 审时态

到初一下学期为止, 学过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要根据题意, 判断清楚要用哪种时态。

3. 审要点

大部分作文中要点都以1、2、3等数字标示出来, 但学生还是要多一个心眼, 仔细审一遍再确定有没有隐藏的要点。如这篇作文题目:假设你是一家报社的负责人, 你需要招聘一名职员, 请你在报纸上刊登一则招聘启事。具体要求如下: (1) 刻苦工作。 (2) 能在周末工作。 (3) 喜欢与人交往。你的电话是333-234235, 联系人是王先生。在这个题目中, 学生除了要看到3个要点之外, 还应该在写作时提到第四个要点:职业名称。应该在联系方式之前写一句:Then come and join us as a reporter.

综上所述, 要强调三审。

二、有效模仿

记得语文教科书上有对花生的描述:“花生味美, 花生可以炸油, 花生还很便宜。”于是父亲对我们说:“我们要像花生一样。”有些学生看到这个描写很好, 就要模仿:“猪肉可以吃, 猪皮可以用来做东西, 父亲说, 我们要像猪一样。”全班对于这个句子的反应是哄堂大笑。这是体现在语文写作上的问题, 其实英语写作上也如此。这个例子以后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阐述。前文所提的美国教师这篇作文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不能让学生模仿到与文章格格不入。

三、有效批改

1. 教师批改作文

教师批改时, 首先要针对第一大点中的审题三要, 看学生是否已经审题到位。其次, 要在批改中体现出好句与差句。好句要用特殊标记画出, 予以表扬。差句也要做出相应标记, 提醒订正。让每个学生在收到作文后有所感悟。

2. 学生自行修改作文

根据教师提供的范文, 学生对自己已经查出的表达有误的地方进行初步改正。考虑到有些错误学生自己无法找出, 还可以安排学生在初改的基础上进行互改。在互改之后, 让学生拿回自己的作文, 做最后的修改, 交老师查阅。

四、后期总结

针对第三大点批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用不署名方式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纠正错句, 在纠正错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从学生作文中提取出来的好句, 并对写出好句的学生进行表扬, 激励他再创佳句。后期总结中也要时刻重提第一、第二大点, 让学生不忘写作过程, 也要强调句与句之间的有机组合。

五、重遇“似曾相识”

在以后的习作过程中遇到类似作文, 教师在学生习作前可先唤起学生写前次作文时的过程:审题—切忌过度模仿—纠正错句—有机组合。在记忆催动下, 避免犯上次的错误, 写出最佳的文章来。

篇4:《围城》引起的回忆

当《围城》英译本出版,被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经典”时,使我想起了有关《围城》问世初期的一些往事、几个对《围城》倾倒备至的战友——他们在十年动乱中先后去世了。“暗香疏影无穷意,桃李漫山总不知”。我不能不感到绵绵的惆怅。

《围城》的寓意,乃法国成语“fortesseassiegée”就是“被围困的城堡”的意思。解放前夕,当出版界不景气而唯有《围城》在短短一年半中重版三次,风行畅销之际,正是“百万雄师下江南”、上海成为“围城”之时。正像《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在峨嵋春川菜馆的筵席上,听苏文纨、褚慎明谈论“金漆的鸟笼”和“被围困的城堡”,所谓“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后来也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围城》象征着人生领域的一场战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没有了局。举凡爱情的纠葛、家庭的风波、人事的倾轧、生活的煎熬、阶级的对抗、社会的矛盾、国族的战乱、尘世的纷争……,都和《围城》的情况相仿佛。《围城》中描绘了一些留学生从海外到国内、都市到乡镇、学校到家庭,出现各个阶层大小人物六十余名;而主人公方鸿渐转辗奔波、到处碰壁;冲进逃出、谋生乏术……小说中写他的困境是:“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见一九四七年初版第407页、一九八○年重印本第305页)《围城》既是启示人生之路的象征;又是揭露命运之谜的妙喻。

这部杰作“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使彼世相,如现目前。”从一滴水窥沧海,《围城》反映了整个时代。人们不会忘记,在解放以前的人生长途上,出现过许多似曾相识的方鸿渐的面影;他是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4页)方鸿渐尽管“百无一用”、“书生气十足”、身上有许多毛病,在“新式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先进分子”;但他具备了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一个“精神条件”:即“对于帝国主义的仇恨”。他留欧四年、“游学”三国,对“帝国主义文化”却表示了鄙视,认为“西洋文明”传来中国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方鸿渐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当他服务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了,便毅然向报馆辞职;他在身无分文、饿着肚子时,也不肯“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最为可贵的,他“不愿意跟国民党走”。国民党反动官僚苏鸿业的“千金”小姐“女博士”自愿委身相许,方鸿渐决不领情、不肯“攀龙附凤”。他见了国民党“政客王尔恺”的字,就“撇嘴”冷嘲、百般挖苦,还说“不向他谋差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也是耻与为伍,不肯随波逐流。最后,为保存了一本“时髦书《共产主义论》”,竟被校方视为“思想有问题”而“解聘”。他和赵辛楣一样,认为“要靠了裙带得意,那人算没有骨气了”。总的看来,这是一个“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而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开始“站起来”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参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84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时代里,方鸿渐的“典型性格”正和俄国革命前夜的《罗亭》一样,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围城》在四十年代后期之所以一纸风传、万人争诵,其源盖出于此。

一九四八年,我参加了一个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成员有信孚印染厂的陆君、立丰布厂的顾君、新华银行的石君……,都是当时的“《围城》迷”。有时在生活中接触到某些人物,议论中常与《围城》中的人物相类比。我们当时在沪西番禺路上的石君家中集合,主要在私地里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围城》中的某些情节,帮助我们从感性上加深了对《新民主主义论》中某些章节的认识。比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革除”的那种“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文化”。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时,石君随手拿出《围城》,翻开小说第二章,其中描写方鸿渐留学归来,在家乡的省立中学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读道:“方鸿渐强作笑容说:……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见《围城》初版本第48页)大家在笑声中都认为方鸿渐不伦不类的“演讲”,却说出了简单明白的道理。人们记忆犹新,帝国主义用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华帝国大门,畸形的卖淫制度便和“五口通商”的租界同时发展起来。在旧上海,“会乐里”的高等书寓、“青莲阁”的“红倌人”、“四马路上的妓院”、大大小小的“燕子窝”(大烟铺)……,同帝国主义统治机构“工部局”和“巡捕房”,都是设立在同一条马路上的。“鸦片和梅毒”,是对“帝国主义文化”绝妙的讽刺和概括。《围城》通过对方鸿渐等留学生精神世界陷于困境的精湛描写,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意义上,《围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最难忘怀的,《围城》在解放初期,曾配合对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一九四九年八月,毛泽东同志以“新华社社论”名义写了《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重要文章,接着便围绕讨论白皮书、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本质,对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围城》由于对帝国主义吹嘘的“历史上曾为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脊骨”的上层知识分子,别开生面地作了深刻的揭露、解剖、讽刺和批判,正好为大家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拥护者”的面目,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

《围城》在塑造主人公方鸿渐的同时,还刻划了一大批上层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是与方鸿渐由“情敌变为同情兄”的赵辛楣,表面上象“正派”的“留学生”;使方鸿渐认为“像尊人物,不胜倾倒”的董斜川,虽然“英年洋派”而“口气活象遗少”;后来当了方鸿渐的姑父的陆总工程师,“好谈论时事”,却对帝国主义“存着幻想”……,都是一些典型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属于人民群众中的中间派。此外,有“靠着三、四十封”西方学者“回信吓人”的“哲学家”褚慎明、向反动统治阶级卖身投靠的曹元朗、冒牌博士韩学愈、伪君子汪处厚、假道学李梅亭、趋炎附势的顾学谦、卑鄙无耻的陆子潇,以及“花旗洋行买办”张吉民等等。他们有的是政治上近视、思想上糊涂;有的头脑中充满着许多反动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是各阶层中的落后分子。这一群形形色色有时代气息、富于社会共性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和情节,有机地构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典型环境”。在中国人民面临两种命运、两条道路进行决战的历史关头,“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赖以支柱的,就是这“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当人民革命取得全国性的伟大胜利后,帝国主义者梦寐以求鼓励他们“终于会再显身手”的所谓“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的代表(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5页),也就是这样一些人物。为了用善意去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很必要的。上海沪西区委为此吸收各工厂企业的高级职员,举办了“职员学习班”。开始时,大家对怎样认识“民主个人主义者”并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界线等问题感到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班”负责人之一的陆君,便和我谈起了《围城》。他说:“如果让大家读读《围城》,对于‘民主个人主义者’本质的认识,可能有所帮助”。经过区委领导的同意,《围城》便列为学员们的辅助参考读物。

我当时是“学习班”的工作人员,不但有机会看到学员们的《思想小结》;协助陆君一同整理了《运用<围城>等文艺作品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体会》;还在上海总工会办的“工会干部学校”中介绍《怎样做好职员的思想工作》第二部分,引用了《围城》的例证。学员们在《思想小结》中联系《围城》谈体会,主要有这样四点:

其一、通过《围城》,认识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救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读了《围城》,进一步加深了对《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文件的感性认识”;“从方鸿渐的遭遇,更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必然性”。他们说:“所谓‘民主个人主义’,原来是留学生当作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从欧洲带回的。正象《围城》所描写:‘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见《围城》第2页)但这一套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不少学员还以方鸿渐为鉴,照了一下镜子,回忆了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都认为“方鸿渐为人比较正直、有爱国心,能保持‘中国人的骨气’;结果到处碰壁,没有出路。可见‘民主个人主义’救不了方鸿渐;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也同样不能救中国。”

其二、通过《围城》,看到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他们说:“从《围城》中赵辛楣、曹元朗的经历和演变,进一步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例如:赵辛楣从美国留学归来,自鸣清高,不屑当‘外交公署处长’,而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当他在‘三闾大学’出丑后溜到重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一步一步高上去’,终于‘步’入了反对人民的行列。曹元朗原来是‘留学英国,在剑桥念文学,是位新诗人’,回国后自鸣风雅,做些莫名其妙的诗;但与国民党反动官僚的女儿结婚后,在‘战时物资委员会当官’,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效劳,终于加入了反对革命的阵营……。他们的经历,就是从‘民主个人主义’演变为反对人民、反对革命。‘民主个人主义’的实质,也就是反对人民、反对革命……”。

其三、通过《围城》批判了“保守中立”的“清高”思想的错误。

他们原来以为:“过去能够‘不左不右、保守中立’,思想上很清高”。“从《围城》中陆总工程师的形象和抗战期间‘约翰牛’、‘山姆大叔’、‘法兰西雄鸡’的描绘,认识到‘政治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中立’的,自己的‘清高’思想是错误的”。他们都认为:“《围城》中写道:‘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见《围城》初版本第432页)这是对一切标榜‘中立’的中间派思想本质,富于幽默的艺术概括。”

其四、通过《围城》划清了与“民主个人主义”的思想界线。

他们说:“《围城》用艺术形象把‘民主个人主义者’作了一次集中展览,认清了他们的真面目。”有的说:“本来还以为‘民主个人主义’思想是‘人皆有之,无伤大雅’;认为这种思想即使不好,也无非像一块‘臭豆腐干,外臭内香’……。现在通过《围城》中的褚慎明、韩学愈、李梅亭、汪处厚等人身上,暴露了这批‘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面目是如此丑恶、灵魂是如此龌龊……,看到他们,人皆厌恶。谁还愿意去步他们的后尘呢?”——从而便自然地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了界线。

《围城》作者站在四十年代“历史的前线”,写出了“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画廊中的艺术典型,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定生活环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诗人是预言者”,小说《围城》为新华社社论批判的“民主个人主义者”预示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围城》的形象思维终于能为新华社社论的逻辑思维服务,这就证明:凡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杰作,总是为革命的政治服务而具有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围城》问世以来,有人誉扬;有人诋毁;有人把它当作一面“自我教育”的镜子;更有人不求闻达、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埋头从事研究。

国外的学者和记者认为:“《围城》在海外盛行而在本国绝少人提起。”一一其实,这是不确的。

《围城》一发表,曾经纸贵洛阳、在国内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九四八年四月,赵景深在《文坛忆旧》中写道:

“《围城》已经成为我们家中的‘Favorite’(最爱好)了。我的儿子、内侄、姨女、内嫂以及我自己都争夺般地抢着看,……”。

同年七月,一位署名“无咎”的老作家在《读<围城>》中承认:

“朋友聚谈时,要我来谈一谈《围城》,说几句话;且说,这是位和平后出现的作家,颇有些读者的”。

但是,“秀出于林,风必摧之”。《围城》也同时招致了一场激烈的责难和围攻。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横眉社出版的《横眉小辑》第一期,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论香粉铺之类》,指责《围城》道:“这部小说里看不到人生,看到的只是象万牲园里野兽般的那种盲目骚动着的低级的欲望。”

同年四月二十日 ,同代人社出版的《文艺丛刊》第一期,发表了一篇《从<围城>看钱钟书》,竟然胡诌什么:“《围城》是一幅有美皆臻无美不备的春宫画,是一剂外包糖衣内含毒素的滋阴补肾丸……”

同年七月一日,香港出版的《小说月刊》创刊号,也发表了一篇《读<围城>》,说这部小说只是:“抓取不甚动荡的社会的一角材料,来写出几个争风吃醋的小场面”。

由此可见,围绕《围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非“在本国绝少人提起”。尽管“提起”时有褒有贬,却都是重视《围城》的表现。

有人说:在一九四八年,领导和指挥这场围攻《围城》事件的,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经过调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解放以前,地下党上海市委的负责人是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解放初期,刘长胜同志任市委第三书记兼上海总工会主席;马纯古同志任市委常委兼劳动局局长。当时他们大力支持沪西区委举办“职员学习班”,都亲自来讲课。在学习班确定把《围城》作为辅助参考读物之前,沪西区委副书记安中坚同志指定陆君和我,一起向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进行走访,了解一九四八年由上海首先发难的围攻《围城》事件。

刘长胜同志说:“这件事”,他“一点也不了解”。据他所知,“当时的市委领导,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要批判《围城》的指示和意见。什么蚂蚁社、横眉社批《围城》,我都不知道。这件事同我们党的市委领导没有关系。”

马纯古同志说:“对文坛上的情况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去年(即一九四八年)的打击《围城》,与我们党的领导毫无关系。因为在当时,我们主要是贯彻执行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有关指示。毛主席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公开打击《围城》和它的作者,是违反‘扩大文艺统一战线’的精神;因此,批《围城》决不是党的意见……”。

我们还请教了邵荃麟同志。他说他“是反对抹煞《围城》的那种过左倾向的。”在他执笔的《对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明确写道:“我们必须避免重复左联时代所犯的关门主义的错误。轻视或放弃对于一切可以合作前进的人的团结与争取,这种倾向……应该及时纠正。……反对抹煞一切的过左倾向,……帽子乱戴,……这将使新文艺运动的发展,遭受巨大的损失。”(见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香港出版《文艺的新方向》第15页)

事实证明:一九四八年围攻《围城》,并不是党的意图;一九四九年沪西区委把《围城》当作“思想教育”的参考材料,反映了我们党对《围城》的根本态度。

《围城》究竟为什么无辜受到打击?——完全是模仿了苏联“清算文艺”的一套作法所致。

当我国的讽刺艺术杰作《围城》出版时,苏联正在以倾国之势发动全民批判讽刺小说《猴子奇遇记》达到高潮。个别人不问国情、生搬硬套,便向《围城》开刀。影响所及,导致《围城》在上海未能及时重印。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个损失。时代的讽刺:苏联去年出版了索洛金的《围城》俄文译本,“序”中批评“中国埋没了这部书”,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左”倾思潮对《围城》的错误打击,反而激发人们对《围城》的认真研究。如果说:在国外研究《围城》是为了考博士、硕士等学位,“一举成名”,可以获致一生衣食不愁的“金饭碗”;那么,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几个共产党员不问对《围城》的褒贬、不论处境的顺逆、不计个人的荣辱,坚持为革命文化发展的需要而默默地研究《围城》及其作者的所有著作,苦心孤诣、锲而不舍,垂二十余年,这纯粹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善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胸襟和气魄!

建国初期,陆君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归来,邀请石君和我,谈了他听艾思奇同志讲《历史唯物论》的体会和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心得,相约继续研究《围城》等问题。他雄心勃勃,提出通过《围城》对钱氏著作进行系统研究,以十年为期,集体写作《钱钟书评传》。我自审水平很低,缺乏写《评传》的才识,便承担了搞资料的任务;陆君原来爱读“西洋文学”,便负责对钱氏全部创作的研究;石君是名教授严景耀先生的门生,负责《谈艺录》、《小说识小》等著作的研究。可惜后来情况起了变化:石君远去青海西宁;陆君调至郊县嘉定。千里外鱼雁相通,大都是交流读《谈艺录》的心得;难得从郊县回沪,见面时娓娓交谈,也无非是对钱氏创作的分析。陆君曾把《围城》同《阿Q正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罗亭》、《名利场》、《赣第德》、《堂吉诃德》等中外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看法。有一天,陆君急匆匆跑来,向我借《围城》。他说他的一本“被朋友借去弄丢了”。三个多月以后,原书还我时,给我看了一部恭楷缮写的手抄本《围城》。这是他用一百多个假日和晨昏,以每天抄写二千多字的进程的结果。一九六六年八月,我收到石君给我最后也是最短的一信,原文是:“已受审、勿来信。”后来获悉,他已经死于非命。陆君则在折磨后瘫痪失音、成为残废;在洞庭东山养病多年后,也不幸逝世了,骨灰安葬在太湖中的莫峰下。他们虽然魂游“泉台”,但孜孜不倦地为革命而研究《围城》的精神,将永留人间。

“雪老霜新惯自支,岁寒粲粲见冰姿”。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光芒照耀下,《围城》首次重印十三万册,不出百天,抢购一空;再次重印,拟出二十万册,读者已在翘首等候了。我好不容易在新华书店排队购到一册,于清明前夕带到陆君墓前焚化以表心意。片片纸灰、化作蝴蝶,随着春风吹面、翠柳拂首,在长空飞舞,我仿佛看到陆、石两君的英灵,正在百花丛中微笑。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病中草

篇5:一本书引起的回忆作文

“哎呀,妈妈你就给我买一本吧!”我在妈妈面前央求着,希望她能给我买一本《百万英镑》,“不行,家里那么多书都没看完,怎么还买呢?”这个要求很快就被妈妈义正言辞地无情拒绝了。突然,她的眼睛一亮,对我说:“你想买可以,不过要用稿费来换哦!”我大喜过望,连连点头,说:“那你可不要反悔!”妈妈点了点头,带着附加条件就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意犹未尽。我立刻思如涌泉,想到:何不趁热打铁,写一篇读后感,如果投稿成功,还能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我急忙打开文本文档,开始写起了读《百万英镑》有感。

不久之后的一天上午,捷报传来,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同步作文上!还获得了三十元稿费和一本鲜红的荣誉证书。《百万英镑》26元,还完“债”之后还剩下四元,我小心翼翼地把得到的第一笔稿费夹在书页中收藏起来。

篇6: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作文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平洲街道平洲二中 110班 刘艳彦

在我的小书柜上,摆放着一张照片,由于未曾擦过,上面渐渐蒙上了一层灰尘。每当我从书柜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拿下细细看时,一段美好的记忆便在我脑中慢慢浮现开来„„

这是我六年级的毕业照,当时我们不理会老师的要求,楞是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全体大喊“茄子”,随着“咔”一声,相机将那一瞬间定格了起来。

望着左边的小燕,我想问,你可曾记得那段美好的时光?“臭味相投”,有诸多同样爱好的我们,平日里经常泡一块儿,一会儿谈天南,一会说地北,只要是我们有兴趣的,无所不谈。最有趣的,算是午休的时侯了,那时语文老师特喜欢在睡前的做作业时发点儿练习卷给我们做,我们常常为卷子上的答案争的面红耳赤,在谁也不肯让谁时,誓要与对方争个玉石俱焚,鱼死网破,引来同学的围观。记得有一次争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一时失去理智,大拍桌子,说:“你别以为我不是傻瓜!”把你笑得直捂肚子。讨论完了,用仅剩的一点儿时间穷追猛赶„„现在想起来啊,嘴都会不由自主地笑,给妈妈一问,我总是答:“没什么嘛,哈哈哈哈哈„„”不知你会不会也象我如此呢?

再望望身后那“活宝”小唐,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个自号“阿篱”居士的,就会酸人心。这丫头,我和她真是冤家路窄,老师把她调到我后面,由于个儿比我矮一点,我这一伸直腰她就瞧不着黑板了,这时她总趁老师板书时,使起“降龙十八掌”打得我弯背讨饶,平时也和她没啥好话说。可自从她听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后,趁着下课时间,扭着屁股,屁颠屁颠地跑来,问:“小刘,你家的电脑能上网了啊?”我说是啊。她又说:“啊,小刘,我真为你感到高兴呢!肯定是因为你学习成绩好,爸妈放心,才给你上网的,我却不行呢!你学习那么好,将来别说清华北大,跑去香港都没问题„„”马屁拍地无与伦比,听得我晕乎乎。心想这着老唐才是我的朋友,别看老赏我这掌,还挺够哥们儿的你!不料她突然说:“你帮我在我的mp3里下载《犬夜叉》的歌吧!”唉,我说老唐的嘴今天咋么甜!

篇7: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作文

望着左边和右边的小璇和伊伊,我想问,你们可曾记得那段美好的时光?“臭味相投,”有诸多同样爱好的我们,平日里经常泡一块儿,一会谈天南,一会说地北,只要是我们有兴趣的,无所不谈。最有趣的,算是午休的时候了,遇到难题是,誓要与对方争个玉石俱恬,鱼死网破。最终到了白热化程度,只好“举手投降!”

再望望身后那“活宝”小毛,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个丫头,我和她真是冤家路窄,老师吧她调到我前面,由于个儿比我矮一点,她总趁老师板书时,把脑袋贼头贼脑的探过来,偷偷看我作业,但最终她总是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结尾收场,

小学生作文大全

可自从她知道我家电脑能下载mp4时,于是一下课冷屁股贴脸地凑到我桌前,假装祝贺的样子说:“小陆,恭喜你,你家能下载mp4咯!”听她那么一说,我的心情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十分温馨!但最后她还是露出马脚了,她摇着我的手,嬉皮笑脸地说:“小陆,你最好了,帮我下载一下张杰的歌,好不好么?”哈哈!这丫头还是早有预谋的!

篇8:清明节引起的回忆作文

一是“读虚”。阅读应该是学习语文重要的环节, 它能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领悟语境。目前学生阅读虚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兴趣差, 不论是阅读课文还是其他读物, 难以深入进去;阅读总量小, 课堂上被讲解挤占, 达不到新课程各学段阅读要求;阅读消化差, 对教材中的名作、佳作, 满足于死记硬背, 制约了文章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是“导虚”。由于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 加之自身写作能力欠缺,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不够, 难以让学生走出去, 难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游玩;指导学生说话方面不够, 作文前没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或者让学生说一说怎么选材、怎么构思、怎么写好, 而是“秋后算账”, 对学生的作文批得一塌糊涂;指导学生自我积累不够, 对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如何循序渐进, 如何在语言运用、篇章结构等方面借鉴、创新等等, 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 致使学生对很多课文的学习不能运用到实际练笔中。

三是“写虚”。常言道:熟能生巧。但目前学生练笔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应付心理严重, 自我要求不高, 满足于交差、不挨批评;创造性不强, 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 参照多、新意少, 有的甚至抄袭或者东拼西凑;主动写作不够, 学生难能自觉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学习, 教师主动写“下水作文”的越来越少;细节规范性差, 从标点符号到文字书写等, 开始就稀里糊涂、不求甚解, 问题日积月累, 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评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能及时评改, 作文评改课少, 有的甚至就懒得写评语;缺乏有效对策, 造成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重, 很多时候是应付上级检查, 所写评语泛泛化, 甚至出现词不达意、标点符号马虎等问题;师生交流不够, 面对面批改少, 教师对批改后的反馈重视不够, 学生对错别字、语言不通、描写不生动、照应差、论据不足、论证单一等问题, 难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互评、自改相结合, 普遍缺乏增、删、改、换的耐心和专注。

篇9:白发引起的回忆

时光,这酷爱白色的恶魔,竟偷偷地在母亲头上勾勒出白色的线条!可母亲的白发究竟是从何时有的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母亲的白发就像那洁白的蚕丝,是她辛苦一生、奉献一生的象征,更是她汗水与心血的光荣结晶。

当我像个娇小的豆芽,浑身散发着稚嫩气息时,家里还没有洗衣机。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母亲用大盆接满水,放进衣服,再撒上盐粒似的洗衣粉,然后不断地揉搓衣服,一件又一件……在无数个新叶打蔫的日子里,母亲用比寒风还刺骨的凉水洗着衣服。每一件被水浸泡的衣服都是对意志的极大考验,对心灵的极大磨砺。每一次揉搓衣服时,我都能看见母亲手上冒着气,那是逼人的寒气,我仿佛能听见冷水浸入母亲骨髓的声响……或许是从那以后,母亲头上的白发就偷偷钻出来了吧。

白发,亦是母亲尝尽人间百味后的心得。喜与哀、欢与悲、笑与泪最终归为纯洁,成了白发。母亲是很爽朗的人,人群中她的笑声总是最大,有时她会笑得合不拢嘴,直拍大腿,毫无淑女风范。一个女人过马路总要牵着孩子的手,每天都要买菜做饭,大风大雨中还要接送孩子……你让她怎么淑女?不过这样也好,母亲活得真实,笑得自然,也不忘初心。

母亲有时候也会发火,不过惭愧的是,她经常因为我而生气。我第一次玩火、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认真学习……母亲甚至动手打我。当我身上泛起鲜红的掌印时,我知道母亲的手也泛起了红色。或许是从那以后,母亲头上的白发偷偷钻出来了。

每个人只有一位母亲,请好好爱她、珍惜她、呵护她。

篇10:花瓶引起的回忆初一作文800字

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又是最小的。所以从小爸爸妈妈和哥哥就非常疼爱我。我也借着爸妈的娇惯任意妄为。可是,5岁那年那个花瓶,斩断了我的任性。

那一年,爸爸从法国带回来一个花瓶,听说很名贵,几经辗转才买到的。爸爸怕我乱动,就把花瓶放在了展物柜的最高处。

一个周末,爸妈都去上班了,哥哥去了图书馆,我一个人在家,闲得无聊,便想把花瓶拿下来玩玩。我找了一把椅子,连推带拉地把它弄到展物柜下面。可是我个子太低了,踩上去也够不到。我又搬来一把小凳子放上去。这回是够着了,可是,正当我要把花瓶抱下来的时候,忽然听见锁孔里有钥匙转动的声音。“难不成是妈妈回来了?”我一慌,一脚踩空,连人带瓶子摔了下来。然后,我看见一个人影朝我冲过来,是哥哥!哥哥看到我身后的一片狼藉和花瓶的碎片,脸色马上就变了,他把我抱回屋里,一边给我上药一边“斥责”我:“叫你在家呆一会儿,哥一会儿就回来,你就是一分钟也不能闲着!”我委屈得哭了起来:“那……那怎么办呀,花瓶都碎……碎了,妈妈知道了会打我的。”“行了,别哭了啊,就说是哥哥弄的,一会儿妈回来可千万别出房门啊。”哥哥说完,转身收拾屋子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看见花瓶的碎片,大发雷霆,在客厅里骂哥哥。哥哥低着头,一声不吭,他的沉默激怒了妈妈,妈妈扬起手,给了哥哥一个耳光!我看见了,连忙跑过去,拦住妈妈正扬起的.另一只手,说:“妈妈,别打哥哥,花瓶是我打碎的。”我回头看看哥哥,那么骄傲的哥哥,竟然为了我让人扇耳光。我隐约看见他的眼眶里,流转着一些闪光的液体,它们凝聚成透明的珍珠落下来,在地毯上绽开“水晶花”

当我啜泣着把事情经过说完时,妈妈已是目瞪口呆,她知道错怪了哥哥,也不好意思再打我,便让我们回房了……

现在,每当我看到花瓶,总会想到那件事。那天,花瓶的碎片斩断了我的任性,新生了我知错就改的勇气和精神。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天,永远记住那个让我长大的花瓶。

★ 她引起的回忆散文随笔

★ 不过是回忆作文800字

★ 永远的“回忆”作文800字

★ 关于回忆的作文800字

★ 回忆涟漪_800字作文

★ 回忆时光作文800字

★ 回忆作文高二800字

★ 回忆过去作文800字

★ 回忆范文800字高中

篇11:在电梯口引起的回忆800字作文

“这些是给奶奶的……”刚走到电梯口,就看见一家老小刚上街回来,了大包小包的,他们一家人温馨和睦、和和美美,真令人羡慕。

记得多年以前,这总温馨的场面也时常在我家出现,很多时候还比这家子更幸福。

那时候,爸爸经常带我们去旅游,他跟朋友说:“我为的是让妈好好享受晚年,让她以后和别人聊天,也能很自豪地向同龄人炫耀自己去过哪些地方,不让她的.晚年留下遗憾。”爸爸很孝顺,他从不会跟奶奶吵架,有时候吵几句也是为奶奶着想的,而且事后还依然对奶奶很好。甚至奶奶打了一个喷嚏,他也会立刻赶回来,嘘寒问暖的。每年的母亲节,他无论多忙,总不忘给奶奶过节,说一声:“妈,节日快乐!”这些生活的小细节,无不体现出爸爸对奶奶的爱。因此奶奶生活得很幸福,我们一家人也很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爸爸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从此,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再会像爸爸那样疼爱奶奶了,生活似乎不再美好,旅游少之又少,以前爸爸是特意带奶奶去旅游,而现在妈妈和二叔他们却是特意不带奶奶去旅游,他们嫌奶奶碍手碍脚。有时,奶奶好不容易提起勇气说去旅游,但她这微不足道的要求也总是得不到满足,很多时候还遭来白眼。

别的先不说了,记得那次,奶奶胃疼,痛得死去活来,在床上痛苦的呻吟着,一颗又一颗汗珠大滴大滴地渗出来。如果那是爸爸在,他肯定会第一时间送奶奶去医院接受治疗的。但是,当妈妈走过奶奶身旁的时候却视而不见,更不要说带奶奶去看病了,就连热茶也不会递一杯给奶奶。二叔和二婶也跟着视而不见,他们还说:“住在对面方的也不看一眼,我们凭什么要去看她!”(妈妈就住在对面房)看到这里,我心都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好可怜的奶奶啊!

今年的母亲节,二叔他们提都没提起过,更别说给奶奶庆祝母亲节了。难道他真的是不知道那天是母亲节吗?

如今,奶奶每天强颜欢笑,有泪往心里流,有苦自己知。奶奶从小就很命苦,辛辛苦苦熬到了现在为这个家劳心劳力,以为会有好日子过了,却遭来如此下场,老天真的很不公平。

篇12:清明节的回忆作文

走过弯曲的山道,我的目光扫过这片荒凉的大山,最终漫不经心地停留到那个老头的身上。他是我的爷爷,一个名义上是我亲戚的老头子罢了。我翻了个白眼,不愿再多看他,却只是望向窗外杂草罢了。

那老头的心很狭隘,狭隘到只能装下我幼小可爱的弟弟,却装不下他的大孙女。他能够为了弟弟徒步走半座山摘个葫芦,能够为了弟弟耐心地讲童话故事,能够为了弟弟献上自己所得的最好的东西,但他却冷冷淡淡地对我:逼迫我早上起床叠被子,逼迫我早起晨跑十五分钟,逼迫我去帮奶奶择菜洗菜。他从来没有重视过我,也没有给我过温暖。

不甘、不解、怨恨

清明节,老头要带我去祭祖。下了小雨的道路泥泞不堪,一直荒无人烟的大山寂寞而又疯狂地生长,几乎没有地方下脚,脚边的藤蔓钩着我的裤脚,使我举步惟艰。我望着几乎看不到了的老头,心中不免烦闷。远远的在淅淅沥沥的雨幕中,老头似乎回头看了我一眼,又似乎刻意放缓了步子,用镰刀将周围的杂草砍倒,为我开出了一条道。心中的柔软被触碰,但我仍用坚硬的外壳包裹住了它。爷爷也为会我着想?只是一点小恩小惠,值不得什么。

经过一处陡峭的土坡时,爷爷停了下来,主动地弯下身子,拍了拍自己宽厚的背:“上来”。我有点吃惊于他的举动,于是用手指点了点自己:“我?”“是啊,这里除了你还有别人?”爷爷肯定的声音从底下传来,我踌躇了一下,最终还是伏上他的背。

他的背很宽大,很安心,有着淡淡的烟草味却不令人厌恶,我抿了抿嘴唇,终究将一直憋在心里的问题问出了口:“爷爷,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爷爷吃惊地转头看了我一眼,“我还觉得你对我很冷淡呢!”我鼓了鼓腮帮:“还不是因为你对我那么严格,对弟弟那么宽容!”爷爷勾了勾嘴角:“今天我们要祭拜的那位是我的爸爸,你的太祖父。曾经我也不明白为何我与他之间从未有过宽容和理解,每回都是他在逼迫我,我在怨恨他。但当我真正接过了族谱时,我才惊讶的发现,如若不是他那么逼迫我学这学那,我根本就不够资格去管理这么大的家族。”爷爷顿了顿,回头温柔的看了我一眼:“你是长孙啊,我们的家风就是长孙挑大梁,背负着家族的希望的那个人必须足够独立优秀。所以,这是你该承担的责任。而弟弟,他还很小,他现在的任务就是享受生活。而你长大了,是个大姑娘了,当然要学会独立,学会帮忙,学会承担责任了呀。”“那”“你是我的大孙女,也是我的心头肉。”爷爷微笑地打断了我的话,我总是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舒展开来。

安心、自在、兴奋

在那个清明节,我解开了与爷爷的误会,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独立能干的,有责任感的大姑娘。

篇13:“同样”引起的矛盾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第二册 (上) (新大纲版) 第七章7.1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中, 有两句话, 即“向量undefined的方向是向上的 (如图2 (1) ~ (2) ) ”和“同样, 当向量undefined的方向向上时 (如图2 (3) ~ (4) ) ”.对此, 疑问有二:1.“向量undefined的方向是向上的”与“同样, 当向量undefined的方向向上时”, 既然都是方向向上的向量, 有比较的价值吗?很明显, 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方向可以向上, 也可以向下, 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是共线的, 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如果以文中的叙述来说, 就没有比较的价值.2.图 (1) 与图 (3) , 图 (2) 与图 (4) 中点P1, P2的坐标用字母表示时, 确实如文中所述, 有区别.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 有区别吗?实际上, 图 (1) 中P1的坐标即为图 (3) 中P2的坐标, 图 (1) 中P2的坐标即为图 (3) 中P1的坐标.图 (1) 中的向量undefined与图 (3) 中的向量undefined表示同一个向量.若用字母表示坐标时, 可以看出差别;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坐标时, 则是一样的.如在图 (1) 中, 设坐标为P1 (-1, 1) , P2 (2, 3) , 则undefined.在图 (3) 中, 明显地, 坐标为P2 (-1, 1) , P1 (2, 3) , 则undefined.所以说, 图 (1) 与图 (3) 是同一个图, 虽然字母不一样, 但区别不出问题.图 (2) 与图 (4) 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 课本上的图 (1) 与图 (3) , 图 (2) 与图 (4) 是区分不出斜率的值是否受向量方向的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必修2 (课标版) 第三章3.1.1节“倾斜角和斜率”中, 也有两句话, 即“当直线P1P2的方向 (即从P1指向P2的方向) 向上时”和“同样, 当P2P1的方向向上时”.对此, 有以下疑问:1.在课标版的教材中, 向量的概念是在直线与方程的相关知识之后才能学到.故课标版沿用了老大纲版的用有向线段的方向来代替直线的方向, 犯了同老大纲版同样的毛病, 即直线的方向向上和向下都用有向线段向上的方向来代替, 有比较的价值吗 2.课标版同新大纲版一样, 也配了与新大纲版形式相同的四个图 (如图3) , 也存在着与新大纲版相同的问题, 即点的坐标用字母表示时, 有区别;但用具体的数字表示点的坐标时, 并无图 (1) 与图 (3) , 图 (2) 与图 (4) 的区别.

通过三个版本中对推导斜率公式的过程进行分析, 有以下认识:老大纲版和课标版教材中用有向线段的方向来代替直线的方向;新大纲版教材中用向量的方向来代替直线的方向, 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说明有向线段或向量的方向 (也就是直线的方向) 向上或向下时, 对斜率的值没有影响, 斜率公式中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颠倒, 斜率公式可用统一的式子来表示.

因此, 新大纲版教材应做如下改动:将“同样, 当向量P2P1的方向向上时”改为“同样, 当向量P2P1的方向向下时”;课标版教材应做如下改动:“同样, 当P2P1的方向向上时”改为“同样, 当P2P1的方向向下时”, 并在这两种版本教材中将图 (3) 、图 (4) 中的点P1改成点P2, 点P2改成点P1, 箭头的方向由点P2指向点P1 (如图4) .对于老大纲版教材, 则需如上重新补充相关内容.

二十余年前, 我在学习老大纲版教材, 有些非懂似懂;六年前, 我向学生讲授新大纲版教材, 有了疑问, 凡是我教过的学生, 我都对此作了说明;去年, 我翻到了课标版教材, 于是, 写出了我的看法.

摘要:目的在于说明课本在推导直线的斜率过程中, 均用“直线的方向是向上的”进行比较而引起的矛盾, 并说明课本的说法是错误的, 并给出正确的说法.

关键词:直线的方向向上,方向向下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1990:15-16.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数学》第二册 (上) .2000:35-36.

篇14:一本足球杂志引起的回忆

第一次翻阅足球杂志好像是1997年的事情了,偶然从舅舅家里面找到了一本《足球俱乐部》和《射门》。不过那个时候其实并不认识什么足球明星,大概除了红过半个世界的罗纳尔多外,我不认识任何球员。虽然偶尔也喜欢跟着老爸凑热闹一起看球,可真正记得的不多。那两本杂志是1995年的,当时的足球文章写的更像评书或者武侠故事,生动、夸张;而且,有更多篇幅来介绍当时我们自己的甲A联赛。这大概也是我钟情于那时的足球杂志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时候,舅舅好像比现在的我也只大那么几岁,总是和我讲一些精彩的足球战役:1996年欧锦赛英格兰血洗荷兰,1994年世界杯玫瑰碗的巅峰对决,1992年丹麦人的童话,1990年意大利之夏的英德大战,甚至1986年阿根廷的不可一世……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真正地喜欢上了足球,喜欢上足球杂志。

1998年世界杯前夕,其实那个时候想在小镇上买本足球杂志挺难的,于是我不断地攒钱,终于攒了两块钱“巨款”,托一个初中的哥哥在县里帮我买本《足球俱乐部》。现在想想,那钱肯定是不够,每每想来,估计也是人家不忍心看着一个小孩失望吧,呵呵。虽然当时的杂志多半是黑白的。能有几张彩图插页已经感天动地了,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我也曾多次和同学抱怨,现在的杂志几乎都成了图画本。记得从那本杂志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贝克汉姆,不过说真的:那时的小贝真的很青涩,几乎没太大影响力,看上去甚至有点土,丝毫不是巅峰时刻的“万人迷”。那本杂志我也珍藏了很久,只是前几年妈妈打扫卫生的时候当做废品给卖了,让人也是唏嘘不已。

之后的一年,忙着升学考试,家里面盯得很紧,几乎是不看球,当然也没有钱去买杂志。

1999年,上了中学,没有太大的压力,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我开始把自己奉献给了足球。把零花钱攒下来买足球杂志是常有的事情,只是杂志是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才出一次,其它时间想看当然是买报纸。报纸便宜得多,那时一份《扬子晚报》才5毛,既可以看足球新闻,还能知道些其它消息。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一放学,绕好远的路去一个小报摊,偷偷买份报纸回家。

也是在1999年,我开始喜欢上了另一份杂志——《当代体育》。那时候好像《当体》开始发行没多长时间,彩页比足俱多一些,而且对国际足球的描写也更为精彩。我很喜欢那时的封面,特别是小贝和巴蒂作为封面人物的几期,有几本我还留着。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大鸟伙计”和“街边少年仔”,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球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初一,我既是要带他们好好学习的班长,也是足球场上拼命的顽童。那时,男生愿意陪我踢球的都是我的兄弟;而女生和我聊天的时候,我几乎几句就扯到足球上。现在想想,那时的同学是不是还很喜欢踢球,就不得而知了。

2000年的欧洲杯,大概是我最迷足球杂志那一段。我总是央求李武老师,让他放我去校长室看看《足球报》和《体坛周报》。那年,我晚上看球,白天放学去校长室看报纸,日子别提多么逍遥了。

初中的后两年,按当时比较流行的话来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我见证了国足历史性的杀进了世界杯;另一方面,爸妈和老师开始限制我踢球看球。校长室的报纸我是看不了了,而平时踢球也肯定会被葛老师很批。他老人家,曾经上课时就在班上直接对我说:“倪昊,你不要踢球了,再踢也成不了马拉多纳。”我却趁他出去的时候小声争辩“我的偶像是巴乔!”,而我也创下了一个星期进了11次办公室的纪录。现在想想,的确很有趣,不是么々所幸,我的那个伪球迷老爸挺开明:每周都会让我看一次甲A转播,而当有中国队的比赛时,只要不是夜里他都陪我一起看球。当然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我的整个初三,足球杂志全部被查封,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还是相当郁闷。

既然买杂志不太可能,基本上只能去借。这时,要相当感谢几个同学,比如大倩。这小子是我们那届球踢得最好的一个。当然对足球的喜爱程度也不亚于我。于是,我常常问他借杂志来看。再比如我当时的后座女生,她有个球迷哥哥,她告诉我每当中国队比赛赢球的时候,她那个“神经病”哥哥又叫又跳的。于是我总是以考试借她抄题来换取杂志看,当然我想她对我的考试答案还是放心的吧。再比如俊生,其实我只在他手上拿过一本足球杂志,不过到现在我都认为那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本。那本杂志主要介绍了“蓝鹰”拉齐奥和他们的“我们为你的进攻而着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曾经以进攻为使命的蓝鹰战士。

值得一提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也喜欢写些关于偶像的小文章,虽然这些东西我从来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比较得意的是《巴乔,男人不哭》和《加斯科因的眼泪》那篇。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以后做一个足球记者,以兴趣为职业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过这些东西前几年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也丢失了,对我来说。不得不承认有点遗憾。

2002年9月,伴随着秋天的故事,我升入高中。高中,曾经觉得是一个自由的象征,因为可以离开父母自己一个人住。可是慢慢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高一,因为经常想家,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看闲书,包括足球杂志。而踢球方面,也因为和大家都不熟踢得也不开心。

不过我住的房间楼下开了几个小书店,其中一家叫做“蓝天书店”的老板和我还算熟,于是很多次我可以去他们书店借几本杂志看而不要钱,这也解决了我偶尔因为玩电玩而没钱买杂志的烦恼。前几年回老房子看看的时候,竟然发现这家书店还没有关门,不得不感慨其生命力的顽强。只是几年不见,老板已完全想不起来我是谁了。

高中二年级,成绩开始有点稳定了,而和大头他们这伙踢球的兄弟也比较熟悉了,于是生活又开始向初中时候回归。买杂志是必然的事情,还有星期一的《体坛周报》一定要买。不过说句实话,那时候喜欢看报纸的可远不止我一个,经常看见晚上自习课上,后排的男生们人手一张报纸在翻阅。据说高二时,我们班有个吴姓男生还被评为“报王”。我们大概也是提前在过老年人的生活了。

这些朋友中,大头、驰子、小龙是我比较喜欢聊足球的三个。大头自不必说,我俩在一起,40%是踢球,50%是侃球,剩下的才是干其他的。不过好像我们从来没同时支持过一个队伍,这也不是很奇怪,对么?驰子是这些看球朋友中比较有水平的一个,个人觉得和我属于一个级别。高二的时候下课很喜欢和驰子一起在三班和四班的过道处侃球,因为总可以找到一些共鸣。那时候也和他借过一些杂志看。小龙属于球迷中比较温和的一个吧,当然这和他的性格是差不多的,关于足球我倒是和他聊得不多,比较喜欢和他扯些没边没影的话题。

说起那段时间,一定要讲到的一个东西就是收音机。虽然那时候看电视很方便,毕竟不可能经常逃晚自习。2004年夏天,当亚洲杯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因为暑假补习,我们几乎被剥夺了看球的资格,于是只能靠收音机听听转播,104.3南京体育台,几乎伴我走过了很长一段晚自习的时光。

2004年的10月,一个令中国球迷伤心的月份。中国队在夺得亚洲杯亚军不到3个月后,折戟于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阶段。虽然在那场心照不宣的比赛中,我们7球大胜,可还是架不住会玩猫腻的科威特人。算不上伤心,只是有点郁闷。

信虫收获

文/黄镇轶

大家好,这次我想放送一下最近的收获。

希策尔斯佩格

“铁锤”非常的热情,只要在他的官网留下地址选好卡的样式就可以开始等待他的回信了。卡片分为两种:分别是斯图加特版和德国国家队版的,制作得都不错。

荷兰足协

荷兰足协不仅热情,礼物也很多,比如钥匙扣、贴纸、队旗等,总之礼物很丰富,而且还有封打印信。不过我收到时全家福有些折损了,挺可惜的。

捷克

捷克实在是个悲情的国度,前一阵子,首都布拉格还遭到了枪击。这封信纯属意外收获吧,回信周期达到了三个月。打开信箱看到时,实在是喜出望外啊。

PS:由于时代飞速发展,对于信虫来说,互联网也是个不错的平台。如果要寻找球星或其他领域明星的官网,可以多多使用Google。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祝大家收获多多。

本人推荐一个网站:www.fobazo.com,可以连接许多球星的官网哦。像德科、范德法特、斯内德、法比亚诺等等。自己去看看吧!

上一篇:人与虎的贪婪作文650字下一篇:教孩子坦然面对被拒绝的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