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2024-05-11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4篇)

篇1: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1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2

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jiāng)

“女”同“汝”(rǔ)

“反” 通“返”(fǎn)

“被”通“披”(pī)

“属” 通“嘱”(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pàn)

“说” 通“悦”(yuè)

“乡” 通“向”(xiàng)

“与” 通“举”(jǔ)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3

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

丈人(老人——岳父)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

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

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

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

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

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篇2: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篇3:《高中文言文详解与知识提要》

本书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编著, 是帮助广大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备战高考的得力助手和必备工具性书籍。本书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1~5) 编写, 对每篇课文从走近课文、详解点评、知识提要和拓展阅读四个方面加以解读。走近课文, 简介作者与作品写作背景。详解点评, 依据课文自然段落, 对每个句子先翻译后解释, 对重点或疑难词语, 解释力求详细, 以方便读者自学;译释一段或一个层次后, 从思想到艺术作简要评论, 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知识提要, 从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经典识记等6个方面, 对课文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加以梳理解释, 并力求全面详细;它有助于读者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拓展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对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更全面更深入的介绍与评价, 有对课文从现代观念出发所作的审视, 有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读后感, 也有考生联系文言诗词所写的高考满分佳作。相信读者在品读这一部分文章的过程中, 会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文恒久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加深对“学古文有助于写作文”的理解, 并提高自己现代文的写作能力。

本书定价:30.00元。

篇4: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当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政策具体表现,如:建设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全国依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分别为城市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等等。凡涉及上述类似问题,常用到本要点。

二、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无论是对楼市价格的调控,还是对股市的监控,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规范、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类似问题,常用到这一要点。

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宏观体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这两个要点往往连带使用。如:怎样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凡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这两个要点。另外,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是近年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高频考点,应当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时下最热点的提法之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无论是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角度,都要涉及到这层要点。应当熟练掌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种寓意,并能准确运用。

五、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体现。居民(消费者)也是经济生活的几个重要主体之一,此外还包括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企业、农业(三农问题)、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等。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相关问题也是主观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因此,与消费有关的知识要点应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如前所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性任务之一,因此,优化产业结构也是经济生活“意义类”和“做法类”主观题答案的常用学科术语。产业结构的内容包括:三大产业的比例;同一产业内部行业部门的比例;产品的质量、品种结构等。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效率太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整体质量和水平。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类服务性产业(物联网、高铁等)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关。

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战略。无论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还是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等措施类问题,都应当联想到这一战略。

八、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捍卫我国的经济(粮食、能源等)安全

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捍卫国家的经济安全,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凡涉及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往往用到这一原则。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必备

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点有下面这些:文言文高频词、古代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建议大家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然后把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分类总结到本子上(带上例句),并隔几天拿出来看几眼。

篇6: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若、说、辞、鄙、微 之(虚词)

文言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荆轲刺秦王》:破、略、亲、微、谒、购、邑、穷困、愿、更、遇、深、念、顾、善、然则、见、陵、忤、拊、请、辞、就、遗、拒、比、如、贡、使、唯、命、设、次、怪、顾、谢、鄙、少、假借、毕、发、引、绝、操、坚、走、度

《鸿门宴》:因、如、举、谢、意、倍、负、素

必修2

《孔雀东南飞》:白、再、严、即、令、怜、徐、许、要、恨、莫

《兰亭集序》:修、期、致、临、次

《赤壁赋》:既、兴、横、方、纵、凌、消长、狼藉、枕藉、须臾

复习“之”和“而”的用法

《游褒禅山记》:道、文 乃、盖、然、其(虚词)

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数、发、直、兵、胜

文言句式: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劝学》:劝、绝、强、假、闻 附通假字练习

《过秦论》:制、亡、利、因、遗、度、胡(人)、胡(虚词)

《师说》:传、师、从(实词)也、则、于、所以(虚词)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闻、令、私、幸、易、引、度、窃、竟、徒、卒、负、右、书 《苏武传》: 稍数嘉赂币候语引春秋

《张衡传》:属从容举辟就傅会奇召拜迁徙出下车治视事乞骸骨

必修5:

《归去来兮辞》:行、引、乘、策

《滕王阁序》:故、尽、属、即(实词)且、矣(虚词)

《逍遥游》:志、图、名、置、穷

《陈情表》:凶、悯、吊、察、寻、逋、矜、拔擢、区区、听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

《庖丁解牛》:

《阿房宫赋》:爱、取、族(实词)焉、而、夫(虚词)

古今异义词:钩心斗角、经营、精英、一旦

《六国论》:非、得、势 患、弥 或、相、者(虚词)

《伶官传序》:归、易、告 与(虚词)

《祭十二郎文》:险衅、夙、凶、见背、薄、息、寻、除、盘桓、希冀、听、卒 复习“其”的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业、本、密、离、长、繁、勖、飧、病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饥、谨、比、哂、俟、撰、风、喟

《项脊轩志》:顾、稍、置、去、归

《齐桓晋文之事》:爱、明、道、辟、朝、莅、谨、申、王

篇7: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篇8: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教学

要高效的课堂,语文教学也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方面最应该跟上课堂高效的就是文言文的教学了。高考文言文的分数是19分,但是翻译句子就高达10分,所以我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难度越来越大,而得分越来越难。布卢姆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学习分为三种,分别为零学习、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三种,那么到底该怎样去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谈谈我们语文组在文言文教学方面采用的新方法。

首先,学习文言文也要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文章。文言文毕竟和现代文不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张预习卷,标注清楚学生不好把握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课下独立解决。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课堂上就节省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时间。当然,个别篇幅较难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选择较难的部分进行示范性阅读, 以保证能准确地断句。但无论如何,文言文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文言文学习的前提是能读明白。而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教师不要忽视的就是文言文的内容理解。我们在开始读一篇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度地要求学生“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在轻松的读书氛围中,品味文言文文质兼美的特点,理解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形成和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文章不是很难,让学生读完以后自己先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那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概括出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会有学习文言文的那种压力了。

再次,教师不能再逐句讲解、分析文言文。而是要教师课下精心准备,为学生出一张学案卷。学案卷上要标注出重点的词、句子。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小组加以讨论完成。但是,如果知识点特别难的情况,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加以点拨。

在讲解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方法,特别难的,教师要变换不同的方法。比如“见”的理解,它一共有五个含义,有两个比较难理解,比如“表被动”和“表自己”两个含义,我们在讲解第一个含义的时候,可以多举几个事例,如“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再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几个例子来理解被动。而理解“我”的含义时候可以举现在仍然使用这个词条的例子,如“见谅”,再举课文中的例子,“府吏见丁宁”来理解这个含义。

最后,文言文学习还是要把握住文言句子的准确含义的。比如2011年的辽宁高考卷,文言文翻译句子就高达10分,这样大的分数我们同学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10分得到呢,这就要我们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文言句子。而我们课本上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最好的介质。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好文言句子的含义,我们还是要引入预习卷和学案卷。在学习文言文之时,教师要把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句子放在预习卷上,要求学生课下参照课下注释或者和同学讨论来自己完成。

而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句子或者是特殊句式,教师要出一张学案卷。在课上,教师可以用大屏幕出示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先来翻译,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翻译中找到他们错误的症结所在,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来点拨指导学生,最后再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教师要格外注意特殊句式和特别重点的词语的句子。比如,在 《荆轲刺秦王》时学到被动句和定语后置句,那就要学生回忆以往所学的被动句的例子和定语后置句的例子。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学生就很难把握,这时候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学生会翻译成“太子和宾客以及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去送他。”我会让学生联系故事情节,这是刺杀行动, 如果人尽皆知,那还是刺杀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地琢磨翻译的方法。

除此之外,文言文的实词虚词也要记忆。那么文言文实虚词怎么记才能更快呢?我们可以使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当然,学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文言文,所以在课后作业或者是学案上可以进行迁移训练,教师可以找一些和课内学习联系比较紧密的课外文言文,然后让学生进行文言文训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文言文,也能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知识点都是出自于我们课本所学。或者找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来学习,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荆轲刺秦王》后,再给学生一些关于豫让、要离等历史著名刺客的语段,学生也会很乐于学习。

以上的几种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就是教师要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设计好课前预案、课上学案、课后作业。这三个学案要能囊括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课堂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很大,教师可以分任务来完成,同一年级教研组的教师要通力合作,每个人负责一课,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9: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

一、知识迁移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产活动以及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与表达,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对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进行延展,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掌握的技能以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广类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说到的知识迁移现象。通常来讲,知识迁移一般是一种学习过程对另一种学习过程进行影响的过程,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迁移中迁移机制存在的差异性,知识迁移一般分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不同领域间迁移、正负迁移以及远近迁移几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正确理解知识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迁移理论加以应用,就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有效地将新问题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通过已经掌握的技能以及学习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学生传授文言文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将来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在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主导者以及组织者的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知识迁移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文言文知识对新学习的文言文问题进行解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会对文言文中重点的字和词进行重复性解析,并从其他文言文段落中寻找相似的字词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笔者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则披草而坐”一句进行翻译时,经常在“披”字陷入翻译误区。因此笔者就将这句与学生们曾经学过的《促织》一文中的“蹑迹披求”的“披”字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白“披”就是“拨开”的意思。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联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疑难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2.对原有知识系统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归纳。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原有知识体系以及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提高知识点间的可辨识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的分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从而对知识点的异同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的细节特征。

例如笔者在教学《梦溪笔谈·采草药》一课时,发现“实”字在全文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遍,体现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与词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实”字的用法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归纳,“实”字在“则实而沉”中为形容词、在“桃李冬实”中为动词、在“用实者成实时采”中两个“实”字均为名词,通过对“实”字不同用法进行解析,可以使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在遇到新情景时进行准确的辨别,从而产生了正确的迁移。

3.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根据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来实现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迁移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就会越广,知识迁移的效果也就会愈加显著。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过程主要在于概括新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知识点间的规律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其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进行联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应当注重夯实学生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4.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在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的组合,从而合理地对教学系统进行编排而进行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应当注意防止不当的知识点类化,防止产生负迁移现象。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训练,防止学生产生忽略文言文多功能用途、或想当然地认为从前可行的办法必定也能在类似的新情境中进行操作的错误思想。

5.通过合理的练习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为了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联系环节,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大量的指导与练习可以优化知识迁移的效果。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着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上,从而有效地发挥知识迁移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言文知识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迁移的地方,语文教师都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知识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运用知识迁移理论,可以使教学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篇10: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1、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

今义: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方法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 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亲戚 古义: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3、于是相如前进击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上前,向前行进

4、布衣之交 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指秦王的嫔妃 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到处说 今义:一般指比较正式的言论,用来表明某种主张

7、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古义:埋怨 今义:痛恨

9、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取得的成绩,业绩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2、武等实在

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 今义: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

14、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形容词,(双方)亲密而接近;动词,(某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 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16、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 古义:殿阶 今义:去掉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 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辆上下来

1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篇11: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篇12: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篇13: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兴趣,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1~5册中每册书都选取了两个文言文单元, 而且在高考中占的比重更大。考查文言实虚词的积累、理解分析与古文翻译能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能力, 在高考考场中获取高分, 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改变学生的认识, 了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的定位是学生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学会用词典查文言词汇, 注重工具性。而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大致读懂文言的层面上, 对于高考要考的文言实虚词更是听而未听, 所以, 让他们了解高考考点及考查能力, 是高一刚入学学生的一堂必修课。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平时对文言实虚词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在潜意识中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只有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把好多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学好。那么, 怎样提高兴趣呢?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 选择合适的时机, 或在课初, 或在课末, 或在课中,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类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同时, 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 利用一些巧妙的设问, 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 我在讲授必修《鸿门宴》一文时, 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最喜欢鸿门宴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2.此文中有几个小故事?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 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 又是源于文本, 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不自觉地就会走进文本, 深入挖掘, 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再如, 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前五回, 金陵十二钗的画像以及判词, 提高他们的兴趣。教《种树郭橐驼传》, 可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种树, 进而引入课文。上《兰亭集序》, 可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通过“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 引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 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 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 都要让学生动起来, 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 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三、体悟诵读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 所以投入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当然在这里, 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领熏陶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通过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 这样学生一边读, 一边听, 自然就会沉浸其中, 乐在其中, 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理解了这种情感, 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 在诵读的过程中勾勾画画, 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 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积累, 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 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 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 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 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 其效果非常低,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典范的文言文,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把它作为典型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 以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建立文言语感, 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对于情感丰富的文章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 在学生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自己学习, 就内容、人物形象、写法等提出合理的问题, 并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再共同探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提的问题质量不高, 但不要着急, 逐步引导, 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逐渐提高。同时, 让他们以两人为一个小组, 互问互答, 扫清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慢慢地放手让他们自学。同时, 还可以从课内辐射课外, 以课外巩固课内, 步步为营。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除了做好课内作业外, 还可以选一些著名小品段进行翻译, 这些文章有较强的趣味性, 基本的文言高考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的用法都可解决。高三的时候, 除了做一些文言试题之外, 可以让一些文言薄弱的学生每天诵读《古文观止》, 既能快速积累文言字词, 又有了写作的素材, 还熟悉了历史, 增长了知识, 一举多得。

篇14:简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87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言文在推动汉民族文化发展,道德品格形成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洗涤过的文化精华,这些作品语言生动、缜密、行文流畅、修辞表达独具匠心,对青少年文学修养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从现实意义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社会现实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文言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一、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一)文言文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通过文字形式记载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成就。中国古代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从国家的大统一开始,以儒家、法家、道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一直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由文字记载的优秀典籍和作品,突破了时空界限,直到现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源泉。文言文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文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应,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将反应该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文言文中体现的主题。屈原在《离骚》中,痛斥卖国小人,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忧思,由于抑郁不得志,在写下《怀沙》后,便投入汨罗江中。《荆轲刺秦王》更是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赞歌。荆轲为了反对暴秦,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一种家国之思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意识。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惜的奋斗精神,指引着中华民族面对自然的险阻,不畏惧;面对外族的入侵,勇于斗争。虽然,中国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宗族等级观念深厚,但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被当作成功的范式,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激励着中华儿女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冲破传统封建等级的枷锁,实现人生的辉煌。

(二)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审美意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文化教育异常重要。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正处于叛逆期,对于一些诱惑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尤其在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良文化和价值观。文言文中蕴含的优秀品格可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辨别是非好坏,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如高中课本中王安石的忧国之思,蔺相如的谦虚礼让,孔子的中庸精神,司马迁的忍耐精神。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古代的优秀作品,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当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才能以史为鉴,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另一方面,文言文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在遣词造句、行文组织、表达方式、语篇衔接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文章细读,可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有着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和老师对文言文都足够重视,把文言文教学当作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殊性和教学目的的功利性,文言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

文言文的写作时间距离现代比较久远,不管是词汇的运用、句子的组织都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大的难度。有时,学生读了好几遍,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文言文在学生的眼里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然而教师为了加快课程进度,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体验,以自我为中心,设置教学目标,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到学生身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内容的检查背诵上。这种教学方法打消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生动有趣的文化教学变为枯燥机械的背诵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活学活用。

(二)教师文言文知识薄落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但很多高中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限制,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文学教育,缺乏文言文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精力都放在研读教参和考试内容上。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大多以教参为范本,很少研读具体的文言文知识。

三、文言文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通过文言文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文言文知识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文言文的知识不仅包括古代的音韵、文字、训诂等语言学知识,还包括诗歌、骈文、表等文学知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语文教师应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固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文言文知识和优秀的传统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如:结合历史背景,丰富人生体验;通过影视作品,感受文章内容;分组角色扮演,体味人物性格。

上一篇:311生活用水习惯的调查问卷下一篇:永恒的转折——高中军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