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2024-05-05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精选7篇)

篇1: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篇2: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

词类活用

①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②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③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④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⑤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⑥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⑦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⑧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⑨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⑩雾: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

⑾骇:川泽纡其骇瞩(使动使……吃惊)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

【拼音】: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人杰地灵

【拼音】:rénjiédì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高朋满座

【拼音】:gāo péng mǎn zuò

【解释】: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宾客很多。

腾蛟起凤

【拼音】:téng jiāo qǐ fèng

【解释】: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物华天宝

【拼音】: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释】: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钟鸣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

逸兴遄飞

【拼音】:yì xìng chuán fēi

【解释】: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

天高地迥

【拼音】:tiāngāodìjiǒng

【解释】: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萍水相逢

【拼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解释】: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命途多舛

【拼音】:mìng tú duō chuǎn

【解释】: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老当益壮

【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释】: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一介书生

【拼音】:yī jiè shū shēng

【解释】: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拼音】: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fēi wǎn

【解释】: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文言语法

1、通假字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一介书生 古义:量词,个 今义:介绍,介于

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阮籍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

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地。

(4)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 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 尽:完,尽头。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 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即:则。

滕王阁序读后感

我站在滕王阁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阁外的长江和着雨声,如唱,如泣,如吟?那雨声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夹杂着我的爱惜、惋惜和遗憾。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当张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可是——

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

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

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谊染之能事,回把宴会盛况答,膝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熹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概油然而生。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梁启超曾提倡“善疑、求真、创获”的六字教育真言。质疑是兴趣的先导, 善于质疑是求真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探索, 甚至大胆突破固有的答案和观念, 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是今后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所要探求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下面以《滕王阁序》为例来探求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质疑与创新教育。

一、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细微疑问入手,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有效激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的细微歧义之处, 启发、诱导学生大胆质疑, 展开专题讨论, 但一定要注意遵循客观史实,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去解决疑问, 得出科学的结论。

《滕王阁序》是一篇历代传诵的名作, 教材虽经几次改版修订, 但始终保留着这篇佳作。这篇著名的骈文, 用富丽的词藻, 称道洪州, 记述盛宴, 描写滕王阁的壮丽, 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 借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这是历来教材、教参一致的文章主题思想。但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 在教材有关作者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中是这样描述王勃的经历的:“王勃 (649-675) , 字子安, 绛州龙门人, 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 被举为神童, 不到二十岁就出仕。上元二年 (675) 重九, 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在腾王阁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 由此路过也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 写下了这篇序。”既然王勃不到二十岁就出仕, 应该是少年得志, 到写这篇文章时王勃也不过二十六岁, 何来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凉?有了疑问, 我引导学生去查找原因,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在广泛搜集材料和激烈讨论之后, 学生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教材在背景介绍中省略了有关王勃生平的一些重要信息:王勃十九岁授朝散郎, 后做沛王李贤府中修撰。因诸王斗鸡, 他替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斗鸡文》, 高宗李治认为他挑拨二王关系, 将王勃斥出沛王府。后又曾任虢州参军, 又因犯罪除名, 其父王福畤连带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 (675) , 王勃往交趾省父, 十一月过海溺水而亡。也就是在作这篇《滕王阁序》的两个月之后。事实上, 这是王勃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背景。王勃在文中感叹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放逐、梁鸿窜海, 正是由于这个背景引发的。或许编者担心加上这些内容会有损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形象吧。

二、大胆质疑教材注释, 培养学生不迷信教科书的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社, 实验修订本) 的注释一般来说是严谨而科学的, 尤其是像《滕王阁序》这样历代传诵的名篇, 其注释更是无可挑剔。但就是这样“无可挑剔”的注释,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鸡蛋里挑出了骨头。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 质疑教科书绝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 而必须是言之有理, 论证充分、确凿。特举二例。

1.“华夏”非指古扬州地区。

《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 (第二册第75页) 句中“夏”教材注为:“华夏, 指古扬州地区 (现在江苏、安徽、江西一带) 。”“夏”注为“华夏”是正确的, 但教材又进一步地解释纯属画蛇添足。华夏, 指中国, 也指中原地区。曹植《七启》:“威慑万乘, 华夏称雄。”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里的华夏、中原均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华夏”才逐渐扩大, 指中国的地域, 汉族也即有“华夏”族之称谓。对中原地区的分界也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教材将“华夏”注为“古扬州地区”不知何据。这类地理区域称谓的错误在第二册课文《阿房宫赋》中还有一处。教材第83页注释 (4) “蜀山兀”的注释为“四川的山光秃了”。此注极为不妥。众所周知, 蜀, 在夏为古蜀国, 后秦灭之, 置蜀郡。汉承之, 属益州。历代蜀地所辖范围也不尽相同, 且秦并六国时也根本无“四川”这一称谓。事实是, “四川”于宋代始有此称, 宋分唐剑南道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总称川峡四路, 简称“四川”。可见不能将秦代的“蜀”与“四川”对等, 原文中的“蜀”还是注为“蜀郡”为宜。

2.“一言”为“谦语”, 令人费解。

《滕王阁序》:“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第二册第78页) 教材注释此句为:“这二句是指自己。意思是, 我的一言都铺陈开来, 成为四韵。”这样解释全句倒是通达。可后面将“一言”释为“谦语”, 却颇令人费解。《辞源》、《汉语大辞典》诸辞书释“一言”归有义项四: (1) 一个字; (2) 一句话, 一番话; (3) 陈述一次; (4) 众口一词。并无谦虚、谦让之意。“一言”最早见于《书经·立政》:“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意为“一个字”。又《春秋谷梁传·昭公四年》:“庆封曰:‘子一息, 我亦且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文心雕龙·物色》:“皎日慧星, 一言穷理。”此诸多“一言”不过是一句话、一番话、一次陈述的意思, 并无谦语特征。不知“谦语”之说因何而来。

三、动脑动手, 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质疑创新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求真求新, 有发现, 有创建, 从问题入手, 动脑思考, 动手查资料找依据, 并能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和认识, 做到举一反三。

在《滕王阁序》的教学中, 学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文中成语典故繁多, 为何教材有的注明了出处而有的未注明典出何处。带着这个疑问, 在教学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加深理解文义思想的重要用典加以刨根问底。如对“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句的用典出处的追究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对该句的解释教材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远望长安, 遥看吴会。”此句实出有典。《世说新语·夙慧》:“晋明帝数岁, 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 集群臣宴会, 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结合王勃少年得志, 但又迅速遭斥出王府, 后又犯罪除名,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值其人生消沉之时, 因此借明帝幼年得宠自比, 寄托了对昔日长安得志为官时的念怀, 感叹人生无定, 怀才不遇的伤楚, 从而引起下文“嗟乎!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的一连串愤懑不平之辞。

文中类似这样没注明出典的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追溯。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出庚信《马射赋》:“落花与艺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腾蛟起凤”语出葛洪《西京杂记》;“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等。这些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发现, 去查找, 去归纳, 这样,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质疑创新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 还是课后复习, 都要积极鼓励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学习习惯。质疑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没有疑问就没有学问, 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的进展。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 教给他们善于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善于捕捉学生的提问并作好认真的解答, 巧妙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问题的探索, 不能只满足于结论, 应将工夫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没有止境, 创新就不会停止。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实施创新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作者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与主题的疑问、教材注释和文中用典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滕王阁序》,质疑,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良运.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123-127.

[2]郑淑玉.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考据学的运用[J].新乡师专学报, 2007, (1) :142-144.

[3]刘米红.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文教资料, 2009, (27) :66-68.

篇4:《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梳理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关于《滕王阁序》知识点要怎么梳理呢?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④俊采星驰 (“采”通“寀”,官吏。)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⑤青雀黄龙之舳。(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⑥敢竭鄙怀。(竭:使……完全表露出来)

(四)数量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千里:远道而来的客人)

四、一词多义

1.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⑥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⑦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⑨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4.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8、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9、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10、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11、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12、数:

①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②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③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13、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反而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⑥余悲之,且曰(连词,并且,而且)

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连词,况且)

10、矣:作语气词,表感叹、陈述、疑问、命令、请求等语气。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表感叹语气)

②前人之述备矣(表陈述语气)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表疑问语气)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4、被动句

① 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② 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5、省略句

① 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②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③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

④ 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

六、用典归类积累

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势必造成文字上的艰涩古奥,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把文章中的用典摘取出来,进行梳理归类,释文解义,就有非常之必要。

⊙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②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③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④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⑤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口:‘日下荀鸣鹤。’”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借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①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②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④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是说,请各位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

七、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八、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九、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3、披绣闼(开,小门)

4、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5、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6`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7 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8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9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0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1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2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3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14、豫章故郡 故:旧

15、地接衡庐 接:接壤

16、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18、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19、千里逢迎 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20、高朋满座 高:尊贵

2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2、彩彻区明 彻:普照

2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2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介词,在. 序:名词,时序。属:是。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2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2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2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27、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9、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1、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32、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33、兴尽悲来 兴:兴致。

3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35、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36、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37、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38、穷且益坚:且:反而。

39、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40今兹(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41、一介书生 介:个

4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4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4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4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47、兰亭已矣 已:过去。

4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4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5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51 .处(涸辙)以犹欢(比喻困厄的处境。)

篇5: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1.掌握生字词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字句排偶对仗、铺陈开阖的华丽风格。

2.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结合语境理解典故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重点研读二、三自然段,品读写景抒情的文句,理解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

4.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作者生平和课文出现的典故等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PPT)“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欧阳修《新唐书·王勃传》)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王定保《唐摭言·卷五》)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仅仅是因为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滕王阁序》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整体感知文章的音韵节奏。

2.学生模仿老师放声诵读后齐读全文,把握节奏。

节奏指导示例(PPT):

(1)四字句读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六字句读法:①孟学士/之词宗;②钟鸣鼎食/之家;③谁悲/失路之人。

(3)七字句读法: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龙光/射牛斗之墟;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3.请学生简要谈谈初读感受。

三、研习“二难”

1.文章第三自然段有“四美具,二难并”一句,此“四美”“二难”各指什么?

明确: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和嘉宾。

2.谈“贤主”,说“嘉宾”。

(1)这里的“贤主”是谁?你从哪里知道?

明确:从首段可知,贤主指都督阎公。

(2)这里有哪些嘉宾?

明确:宇文新州懿范→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孟学士王将军

(3)齐读“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将军之武库”。

四、研习“四美”

1.良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美景:

(1)绘美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画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雨、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词是对非画线词的修饰。

(2)若将写景比为绘画,上述意象好比画作的素材。但我们知道,一幅画作光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素材特点给他们上色。那么作者用哪些词给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意象的特点呢?

学生读第二段后圈画出表现意象特点的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九月滕王阁色彩的绚烂和作者华丽风格在此的具体表现(PPT):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鉴赏,品味作者绘景的美妙。

(3)这美景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交代这个?

明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交代此内容主要是强调眼前胜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听课文第二段录音,在脑中将文字想象还原成画面。

(5)你可以给此画面拟个标题吗?若将此画面拍成DV,该怎么拍?你可以将它改写成DV脚本吗?

明确(PPT):

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远镜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中镜头: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仰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俯瞰: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特写:披绣闼,俯雕甍

远镜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镜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远镜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仰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镜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声音)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性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篇6: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此文文辞瑰丽,笔法多变,典故取用精当。

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都)

尽是他乡之客(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消尽,干)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同归于尽(灭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2)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朋友)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副词,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篇7: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滕王阁序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王勃仕途多次受挫后,隐逸情怀滋生。“奉琴卮于北牖,咏诗礼于南陔,坐商洛而折云英,临江湖而采烟液,生愿毕矣。”(《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由上文所言,笔者认为,关于《滕王阁序》的主旨,似可补充一个内容,那就是,溢美之辞不是本文的一个幌子。作者正是欲以之博得宾主爱悦,作者正是要以“曲折之笔”褒扬宾主,以“微妙之言”传达胸臆;他骨子里还是要求取功名的,只不过说得委婉些罢了。事实就是如此,尚在盛年的王勃一直没有停止求仕的步伐,穷且益坚:“天衢可望,指鹏程而三休;巨壑难游,伏龙门而一息。”(《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这是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中学如何教育下一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