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024-05-24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共6篇)

篇1: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情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论从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近80%的人未婚,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 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 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 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 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 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 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和上一辈人最大的区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梦想。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也渴望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 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

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 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

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 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

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 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

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

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迫在眉睫”

人数近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当他们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必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之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既未被城市接纳,又对农村极为淡薄,很多人把他们归纳为“愤青”的一代。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还能“安贫乐道”,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多了愤世嫉俗。有着改变现状强烈渴望,而在向“上”的渠道被阻塞的背景下,强烈渴望就会异化为心理失衡。而且,农村新生代和城市的新生代相比,心理更容易出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首先,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需要中国的城镇管理政策尽快作出调整,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人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农民工,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观念已完全过时,那种给农民工的进入设定众多门槛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以感恩、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城市要敞开胸怀接纳农民工,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

其次,要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这比在城市生存更重要。这就要政府构建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农民工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否则,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无能为力在城市安稳定居。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尽快放上议事日程,将他们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城市改扩建、发展小城镇、建设卫星城等机会,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须的基本住房条件。

第三,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冲击着旧有的农民工管理方式和待遇机制,他们不能容忍低工资,不能容忍劳动条件差、住得不好吃得不好,不能容忍没日没夜地加班。虽然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较上一代农民工有了明显所进步,但从总体来看,农民工的问题依旧是相当突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特别是要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现实。

最后,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学历上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两者面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老一代农民工是在短缺经济阶段进城或者到沿海地区打工的,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是过剩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局面。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他们显然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先前很多的技术都成了“屠龙之技”,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让他们适合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参考文献资料: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2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网,2010年2月1日

3《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

4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03-19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情况调查论文

——形式政策

院系:机械工程系

专业:08机制二班

姓名:张凌允

学号:200801020024

篇2: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等,进而实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以及户籍转变这些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城市居民。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有关设施的建设,而是要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不是只给农民工办个城市户口,而是要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权利。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有序地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能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目标,也能够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2新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城市人口消费已接近饱和,农民工确实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还相当有限,较低的收入使他们不敢也无力扩大消费,再加上其家属多数在农村,其消费水平自然不高。全国有1.5亿农民工,加上其家属约有3亿人,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在城市稳定就业、买房定居下来,同时,其主要赡养人口也能够进程安居,使他们具有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则将有助于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据推算,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融入城市,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

1.2.3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承载力过重。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减少农民数量,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现在,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已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不仅扩大了其土地经营规模,而且提高了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但能为城市创造财富,而且能为农民增收和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机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1.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够有效弥补城乡差距,更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使自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权力意识的生成,进而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地区辐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经济层面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时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就业困惑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不均衡等问题。

2.1.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显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惑,这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巨大差别,导致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函数成反相关,据调查,“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有些“一线城市”来说不再是廉价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积累的速率不能有效地匹配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显性的失业工人,这样会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

2.1.2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投入和收益的非均等性,造成“付出”和“回报”价值不等的剪刀差现象,调查显示“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但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经济社会增长的比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未能实际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与“由人民创建,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发展观背道而驰。收入收益的低值和待遇不平等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的落差,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2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经济要素流入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飞经济领域遇到了各种社会壁垒,出现“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得现象。

2.2.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造成“社会隔离”,制度的屏障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双重角色。因此,只有消除制度隔阂,才能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置换。

2.2.2应享有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比例仍比较低,为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2009年,从全国范围来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2.2.2.1社会保险方面的缺失。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从总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了,他们普遍年轻且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他们满意的工作即是能够享有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合理的工资,工作时间8小时。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求。其次是他们普遍从事的行业性质是有风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存在着严重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是保障水平较低的新农合与新农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高档次的保险又没有纳入他们。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更是严重缺失。

2.2.2.2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是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在从事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工作,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还享有大量的实物性福利。而农民工社会福利缺失主要表现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2.2.2.3社会救助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内容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在生活救助、失业救助方面,城市己为城市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并不能被覆盖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中。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处在边缘化状态。应当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

2.2.3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行为上的排斥

对于城市市民来说,由于户籍制度而附着在其身份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致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持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在心理与行动上歧视和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分占他们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说是农民工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也渴望得到社会尊重、认可与接纳,也有着与城市人交往的强烈意愿,这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甚至“歧视”,实质是一种社会或群体不信任。这一道无形无影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之间的疏离感,产生“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也难以产生认同。

2.3自我层面

2.3.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欠缺

在当下,不断整合、升级的社会产业需要匹配有高素质、高技能、强体力、有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在市场投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但还欠缺,从2009年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障碍之一。

2.3.2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价值观,掺杂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社会亚文化的驱动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与之相伴的农民工群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本质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1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且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也就是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说明现有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城镇化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相协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在城里安居乐业。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

“制度是一个群体获取资源,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农民工并非盲流,他们是否到城市就业生活,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基于现存制度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较大利益的理性考虑。”在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制度设计上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这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性障碍。在现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户口被人为的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其常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挂钩。鉴于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逐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先试点,再推行”,同时完善城镇、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取消户籍制度,以逐步达到将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

3.3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推崇经济指数的增长的“GDP崇拜”。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另外,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以劳动关系为参照标准,采取分类分步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纳入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和就业问题,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效度。

3.4.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他们心态严重失衡,虽然身体是健康的,但人格是残损的,社会心理是不健全的。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身份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阻碍着他们实现城市化的和谐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避免因为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社会矛盾。首先,政府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巨额财富,政府理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作出的贡献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主人翁地位。社会要引导城市市民平等地对待、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摒弃歧视、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给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多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大众传媒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妖魔化的偏差等等。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3.5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自己的“钱途”,更要着重关注自己的“前途”。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根据工作的状况自我心理调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对待生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小结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城镇化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 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年 1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课题,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宽松的进城环境,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下,通过广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服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3: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很多农民特别是“80后”和“90后”的农民在外出打工后, 既不能在城市落户, 又不愿回到农村务农, 这一群体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 是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 主要指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新一代的农民工群体。[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 全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存在明显差异, 他们大多出生在城市, 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20岁出头的年龄, 心智、思维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缺少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 更渴望融入城市, 成为城市市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及解决办法

(一) 工作环境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 然而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政府行政能力的不足、企业生产工作环境的不达标准, 再加上农民工自身安全意识单薄, 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和工伤都较为严重。

用人单位缺乏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意识和法律意识, 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农民工办理保险或者只给少数人办理保险, 而市场劳动力过剩, 农民工工作难找, 也不敢要求用人单位为自己办保险, 另外政府行政能力不足, 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的特点, 急需出台保证农民工参保的措施。

虽然农民工承担高风险工作, 但是农民工的努力劳动却难以得到等值的回报, 不仅工资水平低, 而且拖欠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数量之大、拖欠之久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仍然恶劣, 长期拖欠工资现象屡禁不止, 农民工与雇佣者之间的矛盾纷争仍然存在, 职业病和工伤后难以得到医疗保障。工作压力大、经济来源时而有中断的可能, 医疗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这些对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国家有必要完善法律, 使有行政部门有法可依, 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 实行农民工工资银行化发放, 与企业签订支付农民工工资责任状,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应急周转金制度。

(二) 居住条件

近年来,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猛增, 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住房福利问题已经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1年9月2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 提出到“十二五”期末, 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地方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公租房制度就是政府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时做出的有益尝试。还有一些地区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但是目前的城市住房福利制度将农民工排除在外, 加之高额的房价, 农民工无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越来越依赖农民工的力量。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 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农民工作为城市中其他住房困难群体;2007年,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 提出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这些文件初步明确了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基本方向。一些地方也积极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 主要做法包括建立农民工公寓 (农民工经济租用房) , 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对农民工购房给予财税支持等。

但是农民工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房价和房租水平, 城中村、群租现象普遍, 而现行的用地政策没有实现对农民工集体宿舍建设的保障, 地方政府需要确保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 完善农民工住房基金制度。另外如何把城市流动人口纳入现有的城市住房福利体系中, 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建立健全城市流动人口住房福利制度, 也是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社会任务。

(三) 心理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被称为“无根的一代”, 在农村长大, 却对生养的土地没有太多的眷恋, 在城市拼搏, 却总感觉不被城市接纳。他们正处于年轻气盛时期, 要自尊、求上进, 较之于传统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他们, 比父辈受过更多的教育, 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 然而, 经过现实的“撞击”后, 挫败感也比父辈要来得更加直接和猛烈。农民工在城市中付出最大的力气和无尽的汗水, 然而由于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在市民们心中低下劳动者代替了他们城市建设者的地位, 他们很难得到市民的理解, 生活中备受歧视。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城市边缘人的角色让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 感到前途迷茫, 生活没有希望。

当前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过高等教育, 创业意识和事业心较强, 在工作的选择上, 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薪酬较高、劳动条件较好。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验、未来发展空间较广的行业, 而传统的脏活累活、薪酬待遇低的行业无法吸引他们。他们究竟要如何为自己定位, 如何摆脱心理落差, 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呢?农民工在各方面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 作为享受城市建设的受益者, 市民是不是也该正确公平地给这群离家的青年人一些安慰呢。

社会应当重视农民工心理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弱的的因素, 适当的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培训,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 使其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另外要在社会上宣传善待农民工, 正确认识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 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引导全社会都要以公平、公正、友善、互爱的姿态来接纳和对待农民工, 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四) 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成为当下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自从国家统一取消义务阶段借读费的规定之后, 由于利益关系, 加上流动学生难管理, 而且影响学校的升学水平, 很多公办中小学拒绝接收流动儿童,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 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承担, 甚至由未获批准的民办学校承担。在北京有300所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 取得政府批准的只有60所左右, 其余学校都属于非法办学, 办学环境差, 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而且有随时被政府取缔的危险。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他们不能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

2001年5月,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4条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采取多种形式, 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政策强调了流入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弟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管理责任,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 给他们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下政府最该做的是解决当务之急, 审查打工子弟学校, 引导打工子弟学校像正规化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合格的教育, 虽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择校需求, 难以达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理想化, 但首先要明确责任机制, 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 免除学杂费, 不能收取其他额外费用。

参考文献

[1]陈利利.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的成人教育策略[J].职教通讯, 2012, (1) .

[2]李旭, 王小玲, 郝勇, 刘云云.关怀新生代农民工从留守儿童抓起[N].四川日报, 2011, 1, (24) .

[3]汪传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探索[J].当代青年研究, 2012, (5) .

篇4: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索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民工群体通常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呈现出明显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再教育需求也较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亦工亦农”,半城市化状态和边缘性明显。虽然被冠以“农民”二字,但与农村、农业生产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认知直接从城市开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基本无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里扎根。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新生代农民工沦为城市的“边缘人”,成为城市里的“灰色人口”。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

职业发展期望值高,但技能水平达不到。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浸染下,由生存成本所引发的一系列需求,使其在职业寻求方面更加注重工资水平、个人的未来发展、工作的人文环境,以寻求自己更加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追求幸福感。另一方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但其职业技能水平与许多行业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就业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加工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建筑业。

获取就业信息能力弱,就业机会少。在城市中过窄的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选择。和父辈一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以社会资本中的家庭和家族网络、拓展的关系网络求职为主。也有少部分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或者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家乡政府部门组织劳动力输出等途径。是否能够便利地获取就业信息决定了农民工是否能够通畅就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也开始逐渐接受和了解移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寻求工作机会。但是,网络信息的不安全,而且网络招聘大多对求职者的要求较高等因素,使大多数人放弃了此途径,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出现了“干半年,歇半年”,一年到头收入还是所剩无几的现象。

制度壁垒导致城市农村双重绝缘,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农业的经验,不会干农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城市居民基本没有两样,他们迫切渴望融入城市,能成为城市居民。但由于户籍问题,他们无法享受市民享有的医保、住房保障以及教育等各种社会保障。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子女能在城市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一些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户籍制度大大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住房安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从长远角度讲,是一件关系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全局的重要大事。考虑中国国情,需要分别从国家政策、企业支持和农民提高自身技能三方面共同努力。

国家政策方面,改革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农民工问题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解放初期,我国为了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实行城乡“剪刀差”的政策,依靠农村支持城市发展。到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相应实现,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对贫穷,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从二元劳动力市场观点来看,农民工群体进入的属于“次属劳动力市场”,该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平等的劳动力待遇,给予农民工公正合理的社会地位,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市民化身份和权利的关键。

从企业角度看,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改革,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这就要求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岗位;同时做好产业链的升级,支持自主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提供条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当成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投资。

从农民工自身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制订职业规划,大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是实现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甚至大部分不具备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制订职业规划,增加职业技能的投入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企业的双赢。

篇5: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程晶 郭洋洋 王志辉 贺涛 徐太强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21世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升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我队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与收入状况、社会观念、自我维权、能力提升及发展状况等进行调研,并采集社会公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与建议,通过综合思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认同、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鉴于此次调研内容“新生代农民工” 时代性强、贴合社会发展,我们把调研地点设为西安。在调研中队员走访了西安市未央区、雁塔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并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队员还深入张家堡人力资源广场、北玉丰村各巷、郭家村等地实地与新生代农民工深入交谈;在西安火车站、兴庆公园、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以及长安大学周边等地也进行了随机的访谈,人员涉及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等多行业,从中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一)产生背景

社会转型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他们是城市二元机构突破和社会结构转变的产物,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着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

(二)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需求等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呈现特有的群体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分布在20—30,小的也有十几岁的,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是高中或大专毕业,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从我们在西安调查的户籍所在地来看,多数人属于外来务工人员,有本地农村的,也有外

省的。从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上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猎服务业、制造业、加工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工作时间长、环境艰苦、待遇不高;从消费习惯与生活心理上看,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典型的月光族,每月的工资除去吃、住、玩所剩无几,他们想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可是缺少这样的基础;从社会保障与维权上看,社会没有采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很好的保障政策,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维权意识,遇到问题是不是想得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逃避,他们不知道法律,不了解相关的部门,吃亏了忍着,这是他们的处事方式;从能力提升与发展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状态是对未来茫然无知,渴望留在城市,渴望有所发展,但不清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缺乏明确的安排与定位。

二、其他群体的社会评价:

(一)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有以下几点不同: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2.他们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3.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4.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

(二)人群观点

除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定群体进行调研外,团队成员还就新生代农民工以外的群体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中获得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

一餐厅工作人员认说在他工作的地方有许多农村青年人来打工,但因为是服务性工作而且工资较低,所以许多人都做不长时间,他认为年轻人没有吃苦精神。

张家堡一名保安告诉我们,这里的年轻工作人员较中老年的人更讲究,花费较高,大部分人都喜欢做短期工,自由且工资较高,他认为年轻人应学习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否则只能做一些工资低而又辛苦的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突显,他们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当由于社会的各种原因与他们自身的局限,他们任重而道远。他们在他人的眼中似乎少了以往的吃苦耐劳与勤俭节约,生活开销无节制、整日浑浑噩噩,没有一技之长,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这些都是他们自身需要克服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是他们融入城市最关键的因素。

三、城市融入状况现状浅析

(一)自身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首先遭遇的是身份认同问题,他们是否认同“农民工”称呼,以及是否是否适应城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未来发展等。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从学历上看,绝大部分高、初

中以下学历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农民。而高中以上的基本都倾向于认同自己城市人的身份或模糊不清的态度;从年龄上看,一般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认同城市人身份,尤其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大概有5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这表明尽管他们承认自己农民的身份,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习惯、行为方式已经逐渐与农村生活脱轨。

(二)城市认同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结构、参加集体活动意愿、寻找工作途径和时间、娱乐活动等生活特征的分析,可以基本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状况。在城市留城意愿上,新生代农民工中20.64%的人“非常想留在城市”,22.48%的“比较想”,37.61%的表示“一般”,只有15.14%和4.13%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太想”或“基本不想”。在人口特征上,男性越倾向于留在城市,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者越倾向于留在城市。从他们的需求与愿望上也不难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中寻找新的生活关系,试图在原有初级网络关系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以工具理性为趋向的初级与次级社会关系网络。

(三)乡土认同

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对故土眷恋,但每年回家的时间并不多,只是农忙回去,或偶尔一两次的探亲。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正在减弱,这与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不仅在逐渐降低,同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数的增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们对家乡更多的是基于对亲人的情感寄托,而对农业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有人甚至说:“即使在城市混得再差,也不回家”。

(四)未来归属

在调查中,我们问及到“你将来是想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呢”,绝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想不愿再回去。尽管他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种种排斥,但他们对未来始终充满着信心和热情,更趋向于留在城市。调查还发现,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对于未来的归属和发展依然迷茫。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归农村?以及选择怎样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准确地定位,而是一直处于一种徘徊、观望的状态。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两大趋势:社会认同日趋复杂化和社会融入过程漫长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很多人认为看电视、看报纸都只是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2)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提高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构建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过程,所

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构建需要一个相对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首先,政府要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需要从原先的“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转变为“服务为主,管理为辅”。建立一个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与农民工流动机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可以适当的放松对户籍制度的要求,采取以常住居地为依据的管理方式,清理和清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此外,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充分挖掘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所蕴含的文明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健康、向上方面予以多加报道,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时,也倡导新生代农民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现代文明意识等。通过政府、社会群体等的共同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3)从文化、心理层面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与主流文化的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心理上和文化上逐步适应。

通过媒体宣传、社会舆论等手段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主动认同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城市生活习惯、生活规则等方面入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学会用城市的主流文化视角去看待和认识所遇到的问题。

此外,利用政府、社会团体等资源优势,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尤其是城市人群的交往互动,培育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乡土文化中的封闭、内向散漫等消极的因素。以乐观、平等的心态接受城市主流文化和城市居民,培养他们城市的“主人翁”意识,从而顺利融入城市。

(4)组建打工者工会,让它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娘家”。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经济问题基本上先找附近的老乡、同学,再找家里,最后才是同事;至于情感与生活问题的沟通,更多还是老乡与同学,或者几个要好的朋友,但通常是不知道找谁,更多的是憋在心里面。彭娜告诉记者,大部分工友与家庭的分离,加上打工的圈子流动性相当大,很难有亲密的朋友,孤独、劳累,这种生活状态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表现出无知和茫然;明确表示会去相关部门投诉或者走法律途径解决的人一个都没有。因此,组建工会,让工会发挥作用是最好的方式。工会要成立真正的职工之家,多深入职工,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同时,应该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帮助企业制定规范的制度,建立人文关怀体系,让职工知道有困难有问题该找谁,让员工感受温暖和关爱。这样,他们在城市才会少了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5)缓解安居问题,让他们在在城市有一个自己的小小归宿。

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一亿人,到城市最难的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商品房是他们当中多数人难以问津的奢侈品。经济适用房因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的定位亦将其排斥在外。廉租房地理位置偏僻,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人住在城乡结合部,使得这些地方城市管理的难点地区。缓解农民工安居难题,可通过租赁商品房资金补贴、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打工者密集区建新区等灵活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量身打造”住房政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安居城市。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逐渐融入城市是一个无可避免并且长期的现象,政府及社会群体等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宗旨,全面通盘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远看像天堂,近看像银行,人人都说西安好,个个都往西安跑,来到西安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西安挣钱西安话,根本没钱寄回家。”这是流传在农民工口中的顺口溜。本次实践中我们目睹了西安繁华背后的另一篇景象,高楼大厦下是一群流血流汗的农民工在贡献;灯红酒绿的某个角落里总有不起眼的人蜷缩在那里;天蒙蒙亮温柔乡下他们却早已开始了一天新的劳作,他们几乎是被城市遗忘的群体,但是少了他们,城市也将无处生存。生活之不易,让我们心中一惊,也许这是一个社会命题,需要大家共同求解。

本次社会实践有我们五位不同学院的同学共同完成,大家都为此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此外,也非常感谢政治与行政学院团委书记王治国老师的悉心指导。参考文献:

【1】《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刘俊彦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

【2】《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 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简新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3】《中国农民工调查》魏城 法律出版社 2008年1月

【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 蔡禾、刘林平、万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0月

【5】《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赵曼、刘鑫宏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年5月

【6】《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蔡志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7】《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张国胜 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8】《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钱文荣、黄祖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9】《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张清泉 2008年1月

【10】《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徐建玲、徐建玲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12月

【11】《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佟丽华 法律出版社 2008年11月

【12】《新时期新型农民自我教育丛书》杨茹宋国恺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4月

【13】《农民工就业指南—农民工权益维护读本》于晓兰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6月

篇6: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议案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社会归属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待遇、文化生活需求、医疗保障、就业创业政策、子女入学、住房困难、公共医疗卫生等问题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主要因素。

上一篇:民事诉讼时效下一篇:九年级科学模拟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