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2024-04-09

《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共6篇)

篇1:《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箱板上的发现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在小学阶段,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此类课的学习中,能使学生发现平常废弃物的可使用价值,在巧妙的制作加工下,使其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及审美能力和美术素质。

箱板具有其特有的材料特征,表面的牛皮纸的色彩,夹层中的多层瓦楞,如何恰当的使用这些特殊的材质、肌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欣赏了各种材料的贴画,布贴画、豆子贴画、树叶贴画等,在欣赏这些贴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使用这些材料的什么特征来制作的?从而使学生从材料特点思考形成画面美感的.基点,然后观察、刻挖自己手中的箱板,感受器材料特征。在实物作品的引导下,让学生分析明白箱板的表层、不同的瓦楞层在刻挖下可以产生块面的对比形成点、线、面,有了点、点、面,那么就可以表现自己喜欢的画面。但是不同的刻、挖、斯,又能带来更为丰富的画面效果,所以在大量的作品的欣赏下,学生能明白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在画面的制作过程中,颜料绘画的方法引入可以帮助突出主体、丰富画面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绘绘画就失去了使用箱板的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多张学生作品,让学生分析如何改进表现方法从而提高画面中箱板的纸味、瓦楞味!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都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制作,但在表现形象上的选择缺乏经验,以至于有的学生设计的形象过于复杂导致粗狂的瓦楞难以表现,这点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选材的渗透。材料的特殊性也使造型手段中的“撕”有难度,教学上没有给学生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以致学生需要更多的作业时间才能完成作业。

篇2:《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八里堡小学

陈桂玲

展示用各种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作品的独特的语言,激发学生课下进行大胆尝试。使学生了解在平凡的生活用品中,隐藏着许多可以进行美术创作的新材料,它们需要我们用慧眼不断发现与挖掘。

两幅作品对照分析比较,感受作品的形式美感。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在纸箱板上镂空雕刻的方法。

篇3:《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有趣而扎实的感知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应围绕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展开。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成什么目标,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有明确的感知,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效果才能更有效。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和一系列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目标任务,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1. 提 供 对 比 素 材 , 让 学 生 在观 察 活动 中 感 悟 学 习内容

教师出示下面一组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你觉得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素材, 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体会:①面积与图形的底和高有关系;②面积与空格有关系;③面积与点有关系。在组织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 当学生说出第1种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 钉子板上围成的图形底和高的长短是由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我们研究的这些钉子板上的点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数出底和高, 并用计算公式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当学生说出第2种情况时, 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上每格面积是多少? 体会钉子板上的图形面积还可以看它占几格, 占几格就是几平方厘米。当学生说出第3种情况时, 引导学生观察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 看看每个多边形把钉子板上的钉子分成几部分, 体会多边形内的钉子、多边形外的钉子和边上的钉子, 再让学生数一数①②这两个多边形内有几个点, 边上有几个点。

2.动态呈现素材, 引导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发现学习任务

继续观察①②两个多边形, 引导学生猜想, 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钉子数有关? 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 体验并发现, 边上的钉子数多面积就大, 然后增加一个图形, 让学生对比第③个多边形与第②个多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再算出第③个多边形的面积, 体会并发现当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多时, 多边形内的钉子数多面积就大。

分步、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观察, 把握重点分析, 可打开学生思路, 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3.创设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

(1) 基本计算, 收集需要的数据。出示钉子板上围成的中间只有一个点的多边形。

引导学生先观察,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找出围成的多边形内都有一个钉子, 接着思考:它们边上的钉子数一样多吗?然后让学生自由计算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 再汇报整理计算结果 (老师把每个多边形的面积记录在图形下面) ,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复习了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重点指导交流第⑥个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帮助学生梳理出: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可用“面积计算公式”“数方格”和“转化成规则图形”等方法来获得。

(2) 设置冲突, 发现研究的关键。在上图中再出示第⑦个多边形, 让学生说说它的面积, 当学生用上面的基本方法无法快速解决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刚才大家就猜想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系。那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孔子曾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老师就应该在学生知与不知之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活动启发点拨、解疑释难、铺路架桥。课堂上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和生活实际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 创设学生已识与未知之间的冲突,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二、让学生在有效而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构建学习内容

1.扶———老师指导 下的自主 探究活动 , 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内有一个钉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1) 填表、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让学生把上图中前4个多边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填写在规律探究表1内。

我的发现是:多边形的面积是 () 钉子数的 ()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找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 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找出规律“多边形的面积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师生合作, 写出公式:S=n÷2。

(2) 自由构图, 验证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对不对呢?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请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这样的多边形, 算一算, 数一数, 验证这个规律“S=n÷2”是不是正确的。

(3) 运用规律, 解决疑问。请你用这个规律算出第⑦个多边形的面积。

“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 探索起源于疑问, 结论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这个学习活动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 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让学生体会探索成功的乐趣, 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2.放 ——— 同 伴 合 作 的 自 主 探 究 活 动 , 学 生 独 立 研究多边形内有两个钉子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1) 创设矛盾, 再次产生疑问。先出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

请你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说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的面积, 再用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发现刚才的规律不能用于这两个多边形, 引导学生辨析:为什么规律在这里又不适用了呢? 用课件动态出示⑧—⑩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组图, 得出:S=n÷2是图内有1个钉子的规律, 结合板书形成完整的规律“当a=1时, S=n÷2”。

(2) 同伴合作, 共同研究。老师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 当a=1时,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正好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那么当a=2时, 多边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4名同学合作研究, 其中3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多边形内有2个钉子的图形, 算出面积, 数数边上钉子数, 组长观察每一人的操作过程, 帮助他们核查, 然后把得到的数据报给组长填写在规律探究表2内, 共同研究, 发现规律。

我的发现是:多边形的面积是 () 钉子数的 () 。

(3) 展示交流, 师生共同研讨。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围成的图形和表中数据, 交流他们发现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当a=2时, S=n÷2+1。

(4) 验证规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求钉子板上哪一类多边形的面积, 请你快速算出輥輯訛輥輰訛两个多边形的面积。

这个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构图, 用自己创造的素材进行相关的研究,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增强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也增强新知获得的认同感, 并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小组合作如何有效, 不是小组四名同伴重复做一样的事, 而是让每一位成员分工协作, 搜集不同的素材, 提供有用的数据, 然后汇总进行合作研究, 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

3.引———大 胆猜 想 的 自 主 探索 活动 , 师生 共同 完善知识的整体建构

(1) 老师结合下面两个已知结论, 指导学生思考:

当a=1时, S=n÷2, 当a=2时, S=n÷2+1。

那么, 请你大胆猜一猜, 当a=3时, S=______ ;当a=4时, S=______ 。请男生猜想a=3的规律, 女生猜想a=4的规律, 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写在规律探究表3上, 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我围成的多边形内有 ( ) 个钉子, 边上有 ( ) 个钉子。用猜想的规律算出的面积是S= ( ) ÷2+ ( ) , 用面积计算公式算:S=______ 。两次算的面积______ (相等, 不等) , 规律是______ (正确, 错误) 。

(2) 展示交流, 形成共同的认识。让男、女生代表分别展示自己围成的多边形、面积等相关数据, 分别得出:

当a=3时, S=n÷2+2;当a=4时, S=n÷2+3。

引导学生观察已经发现的4道公式, 接着追问:a=5呢? a=8呢? a=100呢?

最后思考:当a不确定时, 多边形的面积S等于什么?得出:S=n÷2+a-1。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这样写显然有些复杂, 请你从中选一个简单地表示这个规律, 并说说它的意思。”

(3) 用公式解释前面的发现, 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为什么当a=1时, S=n÷2, 其实就是当a=1时, S=n÷2+1-1=n÷2; 接着让学生推导当a=0时, S=n÷2=0-1=n÷2-1。

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猜想、讨论、整理探究成果、回顾学习过程, 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梳理。学生在猜想中模仿, 在模仿中应用, 在应用中认知, 不断推进和深化学习过程。

三、让学生在有效而实用的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

知识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与深化, 技能要在应用中才能形成与熟练, 思想方法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理解和升华, 活动经验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积累与丰富, 思维水平要在应用中才能得到激发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也要重视数学练习的训练过程, 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数学能力。

(1)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 出示不规则图形 , 算出它的面积。

本组练习只能用本节课学习的规律解决问题, 既巩固新知, 也让学生体会到新知的作用, 体验探索成功的价值, 品味学习的乐趣。

(2) 在点子图中画两个形状不同、面积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造意识。

(3) 介绍皮克定理, 让学生体会自己在课堂上的研究与发现和数学家的伟大发现是如此相似,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介绍数学科普读物《格点和面积》, 引导学生课后深入学习。

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 还应该包括数学史与文化等背景知识, 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数学文化素养的渗透, 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这节课在设计与组织活动过程中始终不忘“我是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理念, 努力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我是谁”应从两个层面落实:一是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上,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在学生认知的关键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在学生认知的疑惑处, 为学生指引点拨;在学生成功时, 给学生鼓励与表扬, 给学生学习不断地输送“助推剂”。二是学生层面,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 在操作、思考、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依靠谁”? 课堂教学的主人既然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情,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依靠学生。本课教学中, 疑问让学生自己产生和提出, 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收集, 数据让学生自己整理, 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验证和理解, 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分工、自己完成,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篇4:《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实录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2.让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和归纳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上钉子数、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钉子板、橡皮筋,教师准备课件、研究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的数学学习就让我们从游戏开始。

瞧,这是什么?(课件出示钉子板图)

生:钉子板。

师:用钉子板可以做什么呢?

生:可以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师:好,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多边形。(学生自主围一围)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围出的是什么样的多边形?

生1:我围出的是个直角三角形。

师:如果相邻的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是1 cm,你能算出:围出的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1: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它的面积是4 cm2。

师:请你再数一数:你围出的这个多边形的边上有多少枚钉子?

生1:8枚。

师:谁能像这样完整地说一说?好,请你来。

生2:我围出的是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是6 cm2,边上有10枚钉子。

……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围出了一个多边形,从刚才三位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发现:他们围出的图形各不相同,它们的面积和所围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也不同。多边形的面积似乎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么,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板书课题)。

二、分层探索,发现规律

(一)引导尝试,初步感知

1.出示下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在钉子板上都围出了自己喜欢的多边形,我也忍不住动手围出了几个多边形,并把它们拍了下来。(课件出示图形)

师:请你们帮我看看: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各有多少枚?先数一数、算一算,再与同学说说你的想法。(生数、算、说,师巡视。)

2.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师:有想法了吗?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呢?(指名说,随着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分别有多少枚?(学生随着课件动态闪烁一起数)

3.观察数据,比较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们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同桌互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指名说)

生1:我发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多边形的面积的2倍。

师:嗯,请坐。你说。

生2:我发现多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师:是吗?请你说。

生3:我也发现多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我还发现这些多边形有个共同的地方:多边形里面都有一枚钉子。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好,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指名说)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1,S=n÷2。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填表、分析数据,找出了多边形内有1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的关系。真的很了不起!

(二)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又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分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合作要求,并指名一学生读一读。

(2)分组探究,师行间巡视。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a=2,S=n÷2+1。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通力合作、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祝贺我们了不起的发现!

(三)引导猜想,概括规律

1.引发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多边形内钉子数a=1,S=n÷2;a=2,S=n÷2+1。请你们联系这里的规律猜一猜:如果多边形内有3枚钉子时,它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

2.画图验证

3.汇报交流

师: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当多边形内有3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S=n÷2+2。(擦去板书中的“?”)

4.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关系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如果a=4,面积与钉子数会是什么关系?a=5呢?当a=m呢?(指名说)随着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S=n÷2+m-1。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关系式,你们能发现什么?你能用一个表达式概括出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的关系吗?(指名说)板书:S=n÷2+a-1。同学们,很聪明!……课后,请大家画图验证规律。

5.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规律是历史上著名的“格点面积”:我国数学家闵嗣鹤曾写过这方面的一本著作叫做《格点和面积》,也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皮克定理,有兴趣的、想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

三、总结回顾,交流体会

师: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指名说)

小结: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数学好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玩好数学”。

篇5:《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箱板上的新发现》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 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

应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篇6:《箱板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运用创作材料是另辟蹊径的纸箱板。通过本课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做一个勇于实践又富于想象的和创造力的人。本课需要比较多的动手操作与分析比较。创作过程中,尤其要多关注那些比较弱的同学和不敢直言自己见解的同学。纸板箱的瓦楞纸由于有胶,所以撕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力度与技巧,教师要提前尝试,以避免容易出现的问题,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学习利用瓦楞纸进行有趣味的艺术创作。应会:利用瓦楞纸镂空雕刻、拼贴绘画、意志等技法惊醒艺术创作

情意:感知、体验“花”的自然美、艺术美,培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合作意识,培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兴趣。

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纸板箱上镂空雕刻的技法和用多层瓦楞纸与彩色卡纸拼贴等方法。

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学习材料:

纸箱板、可刀、剪刀、胶水、彩纸、水彩笔、油画棒、水粉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

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教学意图:通过回忆其他的创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

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朋友——纸板箱。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的瓦楞纸。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纸板箱,看看是否和老师的一样?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课前收集材料的好习惯。

三、分析思考:

1、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行必有声么独特之处?

2、用瓦楞纸粗嗄着实我们应怎样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什么不足?

3、小组探究:撕一撕,箱板上瓦楞纸布置一层,两边还夹着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箱板纸之间粘结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教学意图:艺术需要创新,不仅是题材上的创新,方式方法、材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艺术实践:

2017.3.1 最新版

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和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与建议,引导学生完成作品。选购去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

接力游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纸箱板,全班完成一一幅大型的作品。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膜或刷丝,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印刷。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教学意图:在实践中感受创作的乐趣。在变化中调整思路,激发活跃的思维,促进创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评价展示:

将作品装饰在一面墙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环保漆直接印在墙面上,就是一面很有意义的装饰画)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谈谈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作品其一个喜欢的名字。

教学意图:提高评价能力,倡导创新精神。

六、评价欣赏

课件或图片展示各种材料各种形式完成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作品的独特语言,激发学生课下大胆

上一篇:理财周记下一篇:省林业检查总站治乱工作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