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2024-05-22

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精选8篇)

篇1: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课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的学科,也是以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加之里面蕴含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开发点,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好该学科和培育学生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学情

对于本学期而言,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已经有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前提了,通过不断的引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亲手实验,学生对科学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尽管存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但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较圆满的成绩。

1.家长不重视,有些家长看学生成绩只看语数两门的分数,其他的学科都是旁之若鹜。

2.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一部分学困生在理解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时,难以理解,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对学习失去了自信心。

3.语文数学作业太多,影响对该科的学习。课堂上存在有个别学生偷赶语文数学作业的现象。

4.有些实验过于抽象,缺乏器材。因而只是对他们讲解知识,对课中实验、相关问题不理会,学生了解不深刻。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学好这门课,特别是在上有分组实验的课时,我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先来谈谈对实验结果有什么预测,自己是怎样的认识。这样上起课来,就更有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时来心里更有数。知道了哪些地方要重点讲,哪些地方要作为难点突破。再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小结,克服了以上不足。

二、坚持课前精心备好课,设计好实验教学方案

自承担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先备课后上课的原则,精心设计备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做到:

1、对于实验课,我课前总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用书,上网查看教学实验方案设计和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吸取他人的长处,融合本班学生实际,思考每个教学环节老师、学生要进行什么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难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2、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最好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学实验课前,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时的步骤及组织安排,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位。

三、对教学中的小单元知识,我采取每节课都要反复复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在每节课的前5钟,我都要进行课堂提问,引领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重点进行复习提问,加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及理解记忆。复习提问难度不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都会参与并记忆在脑海里了,让所有学生觉得学习科学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具体做法: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四、存在的不足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

一是知识与实际矛盾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有待进一步去学习探究;

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2)

李玲

篇2: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篇3: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更是思维的动力。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究。以“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为主线, 探究活动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呼吸是怎么回事?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推动下, 探究活动一步步深入, 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并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数据揭题

(1) 展示大课间时全班同学测试的一分钟跳绳前后每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的记录表。

(2) 观察这些数据, 你发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3)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 知道了运动后呼吸是会加快的, 但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个问题为接下来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打下伏笔,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

(1) 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在探究前, 我们先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 那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

(2) 在自己身上找一找肺部, 感受一下呼吸时肺部的变化。 (课件展示, 在人体半身图中展示肺的部位。)

(3) 提问:吸入的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 (课件展示) 认识直接参与呼吸的呼吸器官。呼出的气体又经过了哪些地方?

(4) 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 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 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 经过支气管、气管, 由鼻腔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人体需要呼吸, 但对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的认识模糊、不全面。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呼吸器官名称及位置, 特别是课件中吸入呼出气体的动画, 加深了学生对完成一次呼吸和气体在身体内的流动路线的理解。

三、呼吸作用使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

(1) 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 吸进的空气在肺里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你怎么知道?

(3) 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进的是氧气, 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氧气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4) 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了, 现在只要能收集到呼出的气体, 就能用竹条来进行实验了。你能把新鲜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收集到这两个集气瓶中吗?请小组讨论收集气体的方法。

(5) 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 我们来收集一集气瓶呼出的空气。吸管里还有一段新鲜空气, 怎么办?

(6) 收集一瓶呼吸过的气体, 并用标签作上记号。

(7) 下面我们来收集一瓶新鲜空气, 作上记号。

(8) 开始实验,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9) 在呼吸时我们确实是吸收了氧气, 排出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当学生猜测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后, 教师就紧跟其上“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吸收了氧气, 呼出了二氧化碳?”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吸收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 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搞科学, 并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

(10) 那在一次呼吸中, 我们是不是将吸进去的空气中的氧气全部吸收了, 100%变成二氧化碳排出来了呢?排出的气体中一点氧气都没有了吗?

(11)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活动, 呼吸一袋新鲜空气,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 汇报一下, 呼吸了几次, 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 学生感受到越来越难受, 教师追问“越来越难受说明了什么?”此处, 教师抓住学生的感受———难受, 越来越难受, 恰到好处的引导, 顺利得出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一结论。

(13) 其实在前面的实验中也有一个现象证明了一次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气。这个现象被细心的同学发现了。 (有火星, 说明还有氧气。)

(14) 同学们, 科学家早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进行了更加精密的研究, 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出示科学家的研究记录。)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00克空气中大约包含了78克氮气, 21克氧气, 0.4克二氧化碳和0.6克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呼吸的过程很抽象, 尤其是各种气体, 在课堂上很难通过观察区分。此时, 教师及时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对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 使学生确定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是不同的, 其他气体成分也发生了量的变化, 最终认识到人体呼吸的秘密。

(15) 那反复呼吸的这一袋气体 (出示反复呼吸的气体) , 袋内氧气的含量怎样?

(16) 生活中, 我们有的同学就在呼吸这样的不新鲜的空气。有些人喜欢晚上用被子闷着头睡, 其实就是在反复呼吸被子里的空气, 会引起恶梦, 早上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 这样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不利。

(17) 我们教室里也可能出现大家呼吸不新鲜空气的现象。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8) 同学们, 研究到这儿, 你能解决我们课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吗?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呢?

(19) 运动后不仅呼吸的次数会加快, 一次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我们知道运动员经常参加运动, 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 运动员和普通人之间的呼吸能力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资料。 (展示资料, 出示可乐瓶。) 医学上对人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专用名词, 叫肺活量。成人的一次呼吸所产生的肺活量是3 500毫升左右, 相当于2个可乐瓶的空气, 而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到5 500毫升, 相当于3个半可乐瓶的空气。一次呼吸获得的氧气比普通人多多了。你知道现在你的肺活量吗?和运动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怎么办?

(20) 经常锻炼身体, 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 获得更多的氧气, 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一段时间后, 大家再来测试一下, 看看肺活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到时候你也关注一下你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锻炼, 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肺活量的数据比较, 使学生知道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 认识到了锻炼身体, 会增加呼吸能力, 增进身体健康, 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篇4: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要想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学生只有学有兴趣,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才能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以使教学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从而激起学生对科学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增强教学的熟悉度。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现象入手,以熟悉的生活拉近学生与科学课程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知识以直观的画面、优美的图片、生动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综合呈现出来;可以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强烈冲击,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

二、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宽松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带给学生心理与身体上的放松与自由。此时的学生思维最活跃、大脑最活跃,才会有新看法,才能敢于提问。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是在教师的专制下被动学习,即使心有困惑也不敢提问。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与不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将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民主的氛围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之上。教师要抛下师道尊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共同参与者,一起展开互动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仅体现在学生参与的时间上,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能够充分将心中所思所想形成见解发表出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而踊跃地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这样,学生才能独立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发现的眼睛,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只有认真观察、学会观察、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打下基础。

1.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展开有效的观察,才能通过观察收集更多有用的信息与资料。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观察要有一定的次序,或由上而下,或由表及里等等。如教学“果实的结构”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要由表及里来展开观察;“观察叶片的结构”则是由上至下依次观察。同时,还要学会对比与比较,即通过观察能够找出物体之间的异同点,如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比较等等。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2.形成明确的观察目的。目的明确,才能展开细致而全面的观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自然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在观察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实验,做实验的目的何在。

3.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文字等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准确表达出来,认真做好观察后的记录。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就更为重要。如种子的发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让学生再做记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在做记录中来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态度与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问题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要想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思维,进而提出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以学生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更能从发现与提出更多的问题。如在学习温度计时,我首先来让学生收看天气预报,然后就此来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大部分学生自然就可以提出:气温为什么有高有底,如何来判断气温的高低,风雨的形成等等。

2.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演示实验,并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与认真观察中来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时,教师可在实验前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实验后让学生思考,操作是否合理,可否改进等等。

五、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评价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即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习动力,而非打击学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效应,为学生发现、提出与分析问题提供源源不动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所限,在提问的过程中难免会现出各种各种的错误,此时教师不能武断否定,而是应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其中的进步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起学生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要加以启发与指导,要让学生自行认识错误所在,自行修正。这样才能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为全新的教学思想与观念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走进科学的殿堂。

篇5:四下第3课教案生活中的发现

大自然的启示

习作要求:

在这次综合学习中,我们队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来开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会,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一、导入

1.在第三单元里,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9课.《自然之道》:违反自然规律,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甚至受到惩罚。第10课.《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保护大自然!第11课.《蝙蝠与雷达》:生物特点、规律的启示。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大自然千变万化,通过你的观察,你了解了哪些现象呢?他们又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呢?小组讨论,选出代表汇报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 现象是什么? 现象发生时有什么变化或特点? 启示是什么?

二、写法指导

(一)开头建议

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下,大家积累了很多有关文章的开头。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师:大家分享了很多,总结起来有这几种:

(1)开头点题,突出中心

如:《蛰人之谜》开头

我们学校有几棵核桃树,树上的洋辣子把我的胳膊蛰得又红又肿,疼得我直淌眼泪,我恨透了它,决心揭开它蛰人之谜。

(2)疑问式开头,自然引起下文

如:《下蛋后为什么叫》开头

外婆家养了很多鸡,而且大多是母鸡。每天那些母鸡接二连三地蹲在鸡窝里下蛋,“咯咯”声此起彼伏。听着母鸡们肆无忌惮的叫声,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母鸡下蛋后会有咯咯咯地叫个不停呢?

(3)引用俗语开头,生动,自然

如:《蜕皮树的启示》开头

人们常说:“人怕伤心,树怕揭皮。”可是我却发现有两种树——雪松和梧桐很特别,每到秋末冬初就开始裂皮,蜕皮。

(二)结尾

有头有尾的文章才是完整的文章,那懂得了开头的技巧。作为结尾,你有哪些建议可以提供给大家?

(1)《蜕皮树的启示》结尾

蜕皮树给了我生命的启迪:为了新树皮,旧树皮选择了死去。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父母,父母为了孩子不是天天蜕皮,年年蜕皮吗?我又想到我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想过去蜕皮吗?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做好蜕皮的准备吗„„(得到启示,升华主题)(2)《小蚂蚁的力量》结尾

一只蚂蚁是微不足道的,一群蚂蚁却是那么强大。小小的蚂蚁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3)《我发现了乌龟会“夏眠”》结尾

今天我一次无意的失误,竟然发现了乌龟也会在夏天睡眠,真有趣!大自然中又有多少现象等着我们去观察、发现呢?(反问句结尾,加重语气)

(4)《大自然的启示》结尾

原来植物身上也有这么多学问呀!(总结全文,简洁自然)

(每个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列出简单提纲)

(三)正文

1.师:除了开头结尾,文章的中心该是怎样的内容?

(1)详细记录观察所得,可以是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现象等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2)写清楚在观察过程中自己产生的疑问和由此进行的思考,把心里活动写出来。

(3)把发现的本质特征——例如: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可以是自己的思考、做法,也可以是有了疑问找到的资料答案或者自己研究弄明白的东西。

(4)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得到的启示写清楚。

2.师:如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自然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绝招:

(1)抓住特点;

(2)注意写清楚你在观察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句

等修辞,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4)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3.师: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课文是如何描写和表达的。

(1)总结两篇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总结,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观察——发现——启示”这样的思路来完成文章的。

(3)即我们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特点,并将其所引发的的启示写出来。出示:

A.抓住特点;

B.注意写清楚你在观察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C.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句

等修辞,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D.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三、范文

师:在下面的这篇文章里,大家是否能找出它的妙处所在呢?(描写细致、针对现象发表感慨)

四、理清思路

1.拟定题目:《 》

2.确定中心: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得到什么启示?

二、常用文章开头

1.名言开头:“东边日出西边雨”“大江东去浪淘尽”,天空的一晴一雨,潮水的一起一落。大自然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幻着,而人,总能够在这奇幻的大自然中捕风捉影,一叶知秋,从一颗石子中看到一片沙漠的影子。今天就随着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吧!

2.开门见山: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在我们村后面的山上,一片不起眼的松树留给我了太多遐想!大自然是伟大的,大自然也是神奇的。只要认真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就会从中受到启迪。

三、常用文章结尾:

1.生命虽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不是吗!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呀!

2.人们从大自然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为人们造福,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真神奇呀!连苍蝇这么令人讨厌的东西身上也能发明出东西。我长大后一定要去探索这些无穷的奥秘!

3.看着这棵沙漠玫瑰的一天天长大,让我知道,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要像沙漠玫瑰一样努力坚强。自然与人间,万事与万物,莫不同此一理啊!

四、范文引导: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

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

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其他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神奇的鸡蛋壳

星期六,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这时,爸爸拿着一枚鸡蛋从厨房走过来,笑着说:“汤洋,给你出道题,看你能不能把鸡蛋捏碎”

捏碎鸡蛋?我一听,乐了,这还不容易吗?我接过鸡蛋,用手一捏,自以为鸡蛋会被我轻而易举地捏碎,不料,鸡蛋原封未动。我不信邪,加了一把劲,再捏,鸡蛋未破。我急了,两个手都用上了力,使劲捏鸡蛋,可无论我如何使劲,鸡蛋仍完好如初。

我疑惑地问爸爸:“这么薄的鸡蛋壳,我怎么捏不破呀?”爸爸笑着说:“你去网上查一查资料吧!”我听了爸爸的话,立刻去查了资料。原来,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点。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还不能把鸡蛋捏碎了。

后来,人们受到鸡蛋壳“薄壳结构”特点的启发,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比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这些著名建筑的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小小的一枚鸡蛋都蕴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我见过的小鸟很多,然而只有燕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不但外形漂亮,而且勤劳能干。

记得春天里的一天,我刚从睡梦中惊醒,就看见两个熟悉的黑影。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两只可爱的小燕子。只见他们两翼乌黑,腹部雪白,尖尖的嘴巴红的似火。他们飞起来轻盈灵巧,两只翅膀一高一低,优雅极了!我从书上得知;燕子每到春天就回到田里帮助农民伯伯除去田里的害虫,秋天就会飞到南方过冬。它们怎么飞到我们的院子来呢?出于好奇心,我急忙逃下床,跑到屋外一看究竟。

原来燕子是在垒窝。它飞到水坑边用嘴叼起一些泥,又飞回屋檐下,只见它们站在打底的窝前,小心翼翼地把泥放在垒过的缺口上,仔细一看,吱吱地叫了几声,就这样,两只燕子穿梭似的,一会飞过来•飞过去。我的眼睛都疲倦了,可是燕子却似毫无倦意,仍然干个不停。

十几天后,燕子就把窝搭好了,看看燕子们辛辛苦苦搭好的窝。我惊呆住了,也终于明白了燕子之所以能垒出这么美丽的窝。都是燕子积少成多,每天都勤勤恳恳的付出着。

篇6:四下科学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样工作。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索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上课、课后认真反思。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

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具体做到: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篇7:四下科学发现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9.1-4 2 5-11 3 12-18 4 19-25 5 26-10.2 6 3-9 7 10-16 8 17-23 9 24-30 10

10.31-11.6

7-13 12

14-20 13

21-27 14

28-12.4 15

12.5-12.11 16

12-18 17

19-25 18

26-1.1 19

2-8 2

9-15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吗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单元评价 热水变凉热往哪里传 热往哪里传

吸热和散热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水的变化 水的变化单元评价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快乐的小乐队单元评价 我们吃什么怎样搭配食物 食物的消化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单元评价假设搜集证据 小小纸飞机 汇报自由研究 汇报自由研究

备注 9月1日开学

国庆节放假

期中测试

元旦放假

篇8:发现问题能力在科学教学中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教育 科学教学 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考察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我国的教育重在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自发性、先天性,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必须靠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

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在近三年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重视在教学引言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机,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牵引力,因此,引言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的引入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大胆突破课本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或故事,创设各种情境,建立问题期待,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将沉重而庞大的铁块自由搬放的视屏,同时与手中磁铁吸引铁钉做比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再由自己或其他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作出猜测。在此基础上,学生了解了磁铁和电磁铁的差别,再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学生就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提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表述较为具体、具有探究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不断激发探究的欲望,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二、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学生对科学探究陌生而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电生磁时,我们首先模拟家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猜想,在此基础上推测出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并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直到引入法拉第从奥斯特实验现象分析奥斯特实验的本质是“电生磁”,而法拉第敏锐地意识到可能存在一个逆过程,即“磁生电”。发现这个问题线索后,导致了法拉第的十年研究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

三、将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学生才会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知识。例如在学习“水的力量”一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液体在各个方向上是否都存在着压强呢?”然后让学生依次做三个实验:(1)用烧热的钉子在矿泉水瓶侧壁靠近底部同一个高度的不同地方烧三、四个孔,灌满水后观察会怎样从这些孔中喷出;(2)将其他小孔封住只留一个,再在瓶的侧壁靠近顶部和中部的地方各烧一个小孔(尽量使小孔的孔径相同),观察水怎样从这三个喷出,并且收集在同一时间内从每个孔喷出的水量;(3)将矿泉水瓶中倒入开水变成歪歪扭扭的形状,再观察水怎样从孔中喷出。

实验后,让学生就这样两个问题得出结论:(1)液体在哪些方向上产生压强?(2)液体的深度对压强大小有什么影响?最后让学生解释两个现象:(1)水坝的底部为什么比顶部厚?(2)潜水艇、潜水员潜水为什么不能超过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学到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学到了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四、引导学生从科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科学与生活、生产、技术、社会、自然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科学学习要与科技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如:光的反射、折射与光纤通讯;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等。科学学习也要与生活联系,如:闪电、台风、舞台灯光、交通工具、温室效应等等。这些领域涉及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提出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在看过2006年春节文艺晚会后,能将由河北省唐山市一支平均年龄62岁的老年舞蹈队表演的皮影舞蹈“俏夕阳”的编排原理与光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导他们关注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感觉科学不是遥远的,而是既鲜活又生动的。

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凡是科学家,历代科学界的杰出人物往往是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开端,同时也是科学研究能力非凡能力的表现。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的起点应该是问题的背景,而不是问题本身。要使学生从问题的背景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提出和发现问题。今天,我们的学生能发现问题了,明天,他们才能具有创新能力,我们的科技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黄树生.“新教材、新元素、新理念、新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3.陈美玲.“生物实验探究与创新实践”.《中学生物教学》.2001年第3期

上一篇:关于永恒的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许可证年检延续材料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