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2024-05-15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共11篇)

篇1: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化学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这节课我们讲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关于元素周期表呢,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初中也学过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知识。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元素周期表是由谁发明的吗?(门捷列夫)对,门捷列夫,门捷列夫经过大量的分类、归纳,才制得了这张表,当时他的那张元素周期表呢,形式上并不那么完美,元素也只有六十多种,但它却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呢,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也得到了完善,逐步演变为我们今天的这张元素周期表。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在一起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第四页,看一下第四页的图2.1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 生:7个横行,18个纵行

对,7个横行,18个纵行,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把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元素周期表,比较123周期的元素和456周期的元素在个数上有什么不同?

生:123周期的元素个数比456周期少

对,同学们说的很对,123周期的元素个数少,所以我们称这三个周期的元素为短周期元素,456周期的元素个数多,所以我们称这三个周期的元素为长周期元素。看完前六个周期,我们再看一下第七个也就是最后一周期,同学们看一下这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周期是半截的

非常的正确,这个周期的元素尚未填满,所以我们称这一周期为不完全周期。

同学们,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那么不同元素被排在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呢?周期序数又与什么有关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教材第四页最后一段和第五页第一段阅读一下。

好,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哈,那么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不同元素被排列在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对,元素周期表就是把所有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拿出来,放到一个横行内,然后再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同学们可能感觉这句话不是那么好理解,下面我就为同学们举个例子,帮助同学们理解一下。同学们看一下元素周期表第一横行,也就是第一周期,这个周期有那几个元素组成? 生:由氢和氦两种元素组成

对,那么咱们看一下这两种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氢原子序数为1,所以核内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氦原子序数为2,所以核内有两个质子,核外有两个电子。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比较一下这两个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一个电子层

非常聪明,所以这两个原子都有一个电子层,所以我们将这两个原子拿出来,放在同一个周期内。下面咱们在看一下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锂呢,原子序数为3,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讲台上帮老师画一下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啊。好,这位同学。嗯,画的非常好。同学们看一下,锂有几个电子层啊。对,它有两个电子层,所以我们就不能把它跟氢和氦放在同一周期,而是把它放在第二个周期。回过头来咱们再看一下氢和氦,元素周期表为什么把氢放在氦的前面呢?同学们想一下。因为氦的原子序数比氢大,所以把氦放在后面,氢放在前面。这个规则同学们理解了吧,其他周期也是这样的,每个周期都是把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放在一起,然后再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而成的。那么周期序数又跟什么有关系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周期就放在这一行,比如说为什么氢所在的周期放在第一行,锂所在的周期放在第二行呢? 生:周期序数等于电子层数目 对,周期序数等于电子层数目,咱们同学们已经学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了,下面呢,我就分别从这两族元素中选一个,作为例子,为同学们验证一下。咱们一起来画一下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原子都有几个电子层啊?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周期序数等于电子层数,同学们推断一下这两个元素应该在第几周期啊? 生:第三周期

那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第四页,看一下是不是在第三周期。

好,关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我们就讲这些,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纵行——族。

同学们刚才也已经那个数过了,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18个纵行,同学们可能也已经注意到了每个纵行的最上端,比如氢的上面,铍的上面等等都有罗马数字123,还有AB0字样,这些字样代表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教材第五页第三段读一下。

好,读完这段教材呢,同学们应该已经知道了那些符号的意思了。罗马数字指的是族序数,A代表的是主族,B代表的是副族。那么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呢?下面咱们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元素周期表,结合着咱们刚才讲的短周期长周期元素,同学们看一下主族有什么特点?

生: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共同组成的

那么副族呢?是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所以我们把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称为主族,把完全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副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族的写法,在表示主族时,是第几主族就写个罗马数字几,然后在后面加个字母A,副族呢也一样,是第几副族就写个罗马数字几,然后在后面加个B,这个书写需要同学们规范起来。下面同学们数一下,元素周期表中一共几个主族几个副族啊?7个主族7个副族。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18个纵行,我们刚才说到了14个,那么还有哪几个没提到呢 生:0族元素和第八组元素

同学们找一下,0族元素在哪个位置。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个纵行,我们之所以管这一族元素叫0族元素,是因为这一族元素性质非常不活泼,很难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把它的化合价定位0,所以就叫它0族元素了。

下面同学们再找一下第八族元素在哪个位置?在中部,这一族呢包含了3个纵行,因为这三个纵行的元素性质与其他族有些区别,所以我们把这三个纵行单独命名为第八族元素,它既不属于主族也不属于副族,所以书写的时候就写第八族,不要在后面加A或B,加了就错了。

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那么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呢?就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之前学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还有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篇2: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18)(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周期律(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4)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排列原则(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短周期(1、2、3周期)-含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4、5、6周期)-含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7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IA~VIIA共元素周期表结构7个)族(16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IB~VIIB共7个)VIII族(8,9,10纵列)0族(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化合价(1)同周期(2)同主族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性质 原子序数 电子层结构 同周期(左→右)小→大(依次递增1)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逐渐减小(0族除外)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最高正价(+1→+7)同主族(上→下)小→大 电子层数递增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增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非金属元素负价(-4→-1)族序数 负价=-(8-族序数)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形成逐渐变容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形成逐渐变困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元素所在周期数=元素原子电子层数

元素所在主族序数=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主族元素最低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板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篇3: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本课的教学按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展开。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水的外形, 火的性格。寓意外柔内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指的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答:是酒精。

教师:酒精的学名叫乙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乙醇。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艾青的诗歌片断, 引出课题。酒外像水, 内似火, 外柔内烈, 具有意境美;从化学视角来看,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还带有猜谜趣味, 具有科学美。情境设置别出心裁, 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酒的诗篇成千上百, 也听过很多教师用朗诵咏酒的诗句引入课题, 但这样处理有两点不足:一是有关诗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只起了穿衣戴帽的作用。本设计选取的诗句不仅意境美、科学美, 意味深长, 而且用时短而容量大, 将其展开, 如同一根红线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板块连接了起来。

2. 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 知道羟基与氢氧根离子不同, 知道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3) 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燃烧、催化氧化) ; (4) 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含义。知道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用途。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 学生有了目标意识, 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就会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通过同化和顺应, 充实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长期坚持提示目标,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 因此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因而笔者没有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情感的渗透由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3. 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

教师提问:水的外形说的是乙醇的色态, 火的性格说的是乙醇可以燃烧, 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

学生 (自由发言)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 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乙醇可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 乙醇是绿色的可再生生物能源, 乙醇可以表示为C2H5OH……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很好!乙醇用于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说明乙醇熔点低, 易挥发, 属物理性质;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说明乙醇易溶于水, 属物理性质;C2H5OH是乙醇的结构简式, 属分子结构知识;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乙醇是绿色的生物能源——化学性质;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用途;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是乙醇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超级链接式的主页。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 紧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主题;二是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分类能力, 进行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四是用多媒体做成超级链接式的主页串联各教学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教师应占有大量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资料, 教学预设越充分, 课堂生成就越精彩。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我们要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学有放有收,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4. 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无水乙醇样品的颜色、状态, 并闻其气味, 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乙醇俗称酒精, 是无色, 具有的液体,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挥发, 能与水以互溶, 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中。

启发诱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归纳与小结: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与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乙醇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指导自学。

【设计意图】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 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实验趣味化, 能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教学小高潮;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

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知晓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精读等。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方式上动静结合, 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

学生动手将乙烷分子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 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师: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到。

启发诱导:由-OH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

学生:想到了氢氧根离子。用酚酞或PH试纸检验乙醇是否是碱性物质。

补充实验:在少量乙醇中滴加酚酞, 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教师讲解:乙醇分子可看作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OH所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OH叫做羟基, 与氢氧根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羟基比较活泼, 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分子模型, 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 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补充一个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的小实验,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营造愤悱情景,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羟基与氢氧根离子结构的比较, 留待选修课解决。结构模型的呈现方式有教师演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或软件制作展示等, 但学生认为, 由他们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更高、学习更投入、印象更深、效果也更好。

6. 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

过渡: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乙醇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 点燃气体前要, 干燥烧杯壁上出现液滴, 说明燃烧生成了;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现象, 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是。

思考与交流:

(1) 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与钠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对比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2) 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置换反应)

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3) 乙醇和钠反应速率比水和钠反应慢 (快/慢) , 已知煤油是烷烃的混合物, 试比较下列划线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探究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氢气, 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解惑答疑, 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没有知识基础, 因此采用引导式实验探究方式, 由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通过与钠和水的实验比较,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乙醇的断键部位。

教师讲解:乙醇的火的性格, 指乙醇可以燃烧, 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 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大量的热。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拓展: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

过渡:乙醇的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反应。当条件改变时, 同样是乙醇和氧气, 发生的氧化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3的改进实验)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反应现象:

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凹形铜片表面变黑, 在铜片上滴加几滴乙醇, 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 并的乙醛生成。

思考与交流:

(1) 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的现象, 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 (铜起催化作用)

(2)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强调乙醛不能写作CH3COH)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乙醇的化性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验证产物、分组讨论,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书写, 概括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 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知识。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仪器制作简单, 操作简便, 所用乙醇极少, 并且解决了闻乙醛气味难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讲解并板书: (3) 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多媒体展示图片:交通警察检查酒后驾车, 酸性重铬酸钾遇到乙醇时, 橙色变为绿色。

视频:醉酒驾车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并讨论:结合乙醇的性质, 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1) 用作生物燃料。 (2) 制造饮料和香精等。 (3)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如制造乙酸等。 (4) 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 (5) 医疗上常用75% (体积分数) 的酒精作消毒剂。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用途的介绍, 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要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7. 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

(1) 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2)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 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B.乙醇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3) 已知:C2H6O的结构可为下面 (1) 和 (2) 式, 由0.1mol乙醇跟适量钠反应生成氢气 (标况) 1.12L, 请解释乙醇的结构是 (1) 式CH3CH2OH, 而不是 (2) 式CH3OCH3的理由。

(4) 课后任选一题:查阅资料, 近年醉酒驾车事件及危害;酿制米酒。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注重情景式教学。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模型、课件等形象情景、分组探究实验等实验情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强化运用的迁移情景、及时评价的激励情景等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将引课情景作为主线串联各教学情景, 使整堂课教学程序设计流畅, 环节清晰, 结构紧凑。

2. 注重目标式教学。

通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展示学习目标、思考与交流、课堂讨论和练习、反馈检测等, 及时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认知水平的差距, 调整教学节奏, 较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 对于选修5部分的乙醇知识我们没有涉及, 而是预留了诸如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

3. 注重体验式教学。

我们为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耳倾听、动脑思考, 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体验。特别是学生在手上涂乙醇感受降温的感觉、搭建乙醇分子模型以及测乙醇的pH, 都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小高潮,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逐渐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具有亲身体验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4. 注重学法指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渗透。

通过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乙醇知识, 并分类, 培养学生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 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紧紧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的实际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两面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2.

篇4: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教学目的】

1.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重点、难点】

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

质子(Z个,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数(AZN)中子(N个,核素:、ZN至不带电荷)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种类子少一项不同同位素:Z同N异主素族的化学性(1)最外层电子数,质原子电子数(Z个)决定元最高正价、族序ZAX数(2)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子定呈原电中性(1)体积,动速率高(接近光速无),固定轨道小运(2)电子云比(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喻)小黑点的意义(3)原子轨道s轨道(球形)、p轨道(纺锤形、)d轨道(梅花形等)(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排布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排布规律n2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个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18)(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周期律(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4)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排列原则(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短周期(1、2、3周期)-含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4、5、6周期)-含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7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元素周期表结构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IA~VIIA共7个)族(16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IB~VIIB共7个)VIII族(8,9,10纵列)0族(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化合价(1)同周期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同主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性质 原子序数 电子层结构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同周期(左→右)小→大(依次递增1)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逐渐减小(0族除外)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同主族(上→下)小→大 电子层数递增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增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最高正价(+1→+7)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非金属元素负价(-4→-1)族序数 负价=-(8-族序数)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形成逐渐变容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形成逐渐变困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元素所在周期数=元素原子电子层数

元素所在主族序数=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主族元素最低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心

篇5: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1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1作者:hilyfover一、课题: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二、课型:新课,配合多媒体课件使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教学用品: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

([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2、内容组织:

[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篇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篇7: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篇8: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篇9: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必修一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2.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3.必修1化学方程式总结

4.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5.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

6.高中化学原子结构课件

7.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8.高中必修二的化学总结

篇10: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2、解释两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

3、懂得外汇、汇率的含义

4、掌握汇率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使用信用卡时,引导学生切忌过度透支和冲动消费,要让学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本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汇率的变化引起人民币升贬值所带来的利弊两方面,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假如 国庆节你和父母到国内一些地方去旅游,你能够帮助父母制定一种灵活而风险最低的带钱方案吗?

假如 你要出国留学,怎样将钱带出去? 学生:可用信用卡

(二)讲授新课

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卡与支票(板书)

1、人们通常使用的经济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教师点评:现金结算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帐结算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没有使用过信用卡?大家每天使用的饭卡是不是信用卡呢?

2、信用卡(板书)

教师简要分析归纳并强调:对信用卡的含义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⑴信用卡含义(ppt)

①从广义上看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也就是说,广义的信用卡可能具备以上全部功能也可能只具备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

(师生共同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即公交卡、饭卡、购物卡都是广义上的信用卡。)

②银行信用卡是狭义上的信用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师:(多媒体展示银行信用卡)具体认识银行信用卡上包含了哪些信息(包括信用卡卡号,截止日期,姓名的拼音,银联标识等),引导学生了解信用卡的功能。多媒体展示选择题,请学生思考。

思考:信用卡作为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具有的优点是(D)A、可以在任何地点消费使用

B、不需要任何条件可以任意申领

C、可以任意透支

D、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

⑵信用卡的功能(ppt):

对持卡者:信用卡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可以不必“腰缠万贯”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

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

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情景导入)信用卡作为一个便捷的支付工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信用卡最明显的作用就是透支消费。但近年来,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案件不断增加。专家认为,持卡人如出现恶意透支行为,不仅要偿清欠款,有的还须偿还利息,个人的信誉也会有所损失。探究问题:你认为使用信用卡消费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⑶信用卡消费需谨慎(ppt)

教师总结:我们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还款期限,还要考虑自己实际的还款能力,避免自己的信用受影响。不要做卡奴,要学会使用有度,理性消费。

教师过渡:除了信用卡,还有哪些信用工具呢?

(情境导入)大华公司的小张是个工程师,上半年一项发明创造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公司决定重奖张,就发给他一张写有一定金额、付款单位、签发日期的票据,可小张看后却不知所措了,请同学们来帮帮他。▲ 小张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 ▲ 如何把这张票据兑换成现金?

学生结合教材阅读,自主探究:读一读,找一找(1)什么是支票?(2)支票有哪些种类?(3)怎样正确使用支票?

2、支票(ppt)⑴支票的含义

⑵种类: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划分依据:是否支取现金)⑶使用常识(多媒体展示)

拿到现金支票后:①要妥善保管,不得折叠;②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③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④支票如被银行退回,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⑤不得将它作为转帐支票使用,也不能直接用它购物。

(情景设置)小张将现金支票兑换成现金3万元后,就和妻子、儿子去美国旅游了,在美国商店里他的妻子看中了一条漂亮围巾,可付钱时,营业员却不收人民币,要收美元,这又把 3 小张给弄糊涂了。

思考:在国内做生意,旅游、购物、消费,用的是人民币,如果我们要出国旅游、购物,能否用人民币呢?

提示:我们到欧洲旅游,是不能用人民币购物、付费的。因为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合法纸币,只能在我国境内使用。到了欧洲旅游,只能把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比率兑换成欧元等外币,才能在那里购物、付费。

(二)外汇(ppt)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ppt)

多媒体提示: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要明确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普遍接受、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思考:人民币是不是外汇呢?(展开讨论,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币不是外汇,刚我们已经学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而言是外币,但它不能用于国际间结算,所以我们说人民币不是外汇,但只要我们努力建设国家,努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总有一天,人民币会成为外汇的。教师过渡:既然现在人民还不是外汇,不像美元那样具有普遍的接受性,不能自由兑换,所以营业员让小张兑换成美元后再来买东西,可小张又纳闷了,1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美元呢?

(2)汇率的含义(ppt)

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介绍汇率的标价方法: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兑换成一定数量人民币。材料分析:

2011年6月30日 2012年6月30日

美元 100 100

人民币 647.14 632.49 4 2013年6月30日 100 617,87 合作探究:①与2011年相比,2013年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

②在这样的汇率条件下,你认为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发言,教师分析归纳。(3)如何认识汇率的升降(ppt)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减少——外币的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教师分析:

人民币升值,同等数量外币换取人民币减少,在中国购买到的产品少,不利于中国出口,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影响外商和国内生产者的投资热情,国内人民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贬值,同等数量外可以换取更多的人民币,购买到更多的中国产品,有利于中国产品出口,但是由于人民币贬值,我们的购买力就相对减弱了,进口的产品就少,不利于中国进口,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导致国内市场商品紧缩,物价上涨,若持续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ppt)

多媒体展示: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体现在两方面: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ppt)

教师点评: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习题】

1、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00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人民币升值 ②100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人民币贬值 ③100美元能够兑换到的人民币减少,说明人民币升值 ④100美元能够兑换到的人民币减少,说明美元升值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C)

2、近来,有些外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呼吁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力压人民币升值。假设人民币升值则意味()A、每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 B、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下降 C、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升

D、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

(BD)

【课堂小结】

篇11: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课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三.文本梳理

(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

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

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

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

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

余烟——残余的希望 但

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

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

相信未来

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

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

鲜花——成功、荣誉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

枯藤——生命被摧残

凝露——孕育新的希望

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 但

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 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

小结:

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

(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 1.抓住意象,哪些意象? 手——排浪 手指——排浪 等,确定读法二更好。

2.根据事物的特征,分析手指——排浪、手掌——大海、笔杆——曙光的关系,理解比喻的修辞,并体会其作用。

运用比喻,“排浪、大海、曙光”使气势壮阔,形象生动,含义隽永,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3.孩子的笔体——(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 4.小结: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高。(教学过程示例: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

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

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

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

9、“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四)诵读4—6部分,思考 1.我为什么坚定地相信未来? 2.我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3.“拨开„„,看透„„”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给予我们“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4.理解 “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5.“焦急地等待”——无奈、无助中固执的希望和信仰。小结:

(五)诵读第7部分

直抒胸臆,发出呼喊: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四.江青这样的批示这首诗:“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他否定的是现实的残酷,对未来则抱有美好的希望,这应该是一首绿色的诗,是食指对生命的赞歌。

诗人“否定现在”,但绝不会否定自我,他说“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可是,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不少人在否定现实的同时,也否定了自我——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

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邓拓1912年生,福建闽侯人。1930年入党。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和社长等职。1966年5月因“三家村”冤案受迫害,5月16日,戚本禹发表文章公开点名批判邓拓,称邓拓“是一个叛徒”;5月17日晚,邓写下《致北京市委的一封信》和《与妻诀别书》后,于5月18日自缢身亡,成为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第一个以死抗争的殉道者。)

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老舍生于1899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傅雷1908年生,上海南汇县人。著名翻译家。傅雷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四位一体”,著作等身。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1968年8月30日,造反派上门抄家四天三夜;9月2日,傅雷夫妇被揪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上高帽子批斗,惨遭人格凌辱。9月3日傅雷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罗广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联大,解放前参加反抗国民党的地下斗争,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解放后曾任共青团重庆市统战部长。与杨益言合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巨大。)67年6月21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李立三1899年生,湖南醴陵县人。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曾领导过著名的安源工人运动、五·卅运动。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在短短两个月中遭受14次无情批斗殴打之后,决心一死了之,当晚服安眠药自杀。死前留下了“致主席”的遗书。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为其平反。)

1968年6月20日容国团自缢身亡;(容国团1937年生,广东中山县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自幼居香港,1957年回大陆,曾多次获世界冠军称号。“文革”中被诬为“修正主义苗子”。目睹了贺龙、荣高棠批判大会后,在龙潭湖附近的一个鸭房中。)

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

68年8月3日杨朔吞服安眠药自杀;(杨朔1913年生,山东蓬莱人。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于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周瘦鹃1895年生,江苏吴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主编《申报·自由谈》、《礼拜六》等,有长篇言情小说《新秋海棠》等,系“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1968年跳井自杀。)

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闻捷1923年生,江苏丹徒人。著名作家、诗人。解放后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文革一开始即遭批斗,1969年下半年获得“解放”后,又因人际交往问题遭诬陷,被张春桥说成是“阶级斗争新动向”。1971年1月13日,张春桥、姚文元正式任上海市委第一、第二书记,闻捷于当晚写好遗书后开煤气自杀。十余年后,作家戴厚英据此写成长篇小说《诗人之死》。)

„„

他们是多么的无奈、无助!

而食指却否定着现在,热爱着生命,相信着未来,追求着希望。《相信未来》和它的姊妹篇《热爱生命》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在困厄中相信未来,最后得到了人们“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你知道吗?

启示:

上一篇:党校发展研讨会下一篇:5、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