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2024-04-13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共10篇)

篇1: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一、展示王羲之书法

《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二、介绍王羲之 《导学》识作者

三、齐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轮流翻译,提示重点字词

五、《导学》积词语、知句式

六、研习文本

(一)找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明确:乐——痛——悲

(板书)

(二)为何而乐? 1.哪几段是写“乐” ? 1-2段

2.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二)为何而痛? 1.哪段写“痛”? 第3段

2.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具体在痛什么?

(板书)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好景不再、生死无常 3.第3段作者提出了哪两种人生态度? 介绍魏晋风度ppt 4.作者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是什么? 不赞同。都是在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又不断地厌倦,然而人生苦短,最终都归于消亡。

(三)为何而悲?

1.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因此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要虚度光阴。ppt

篇2: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篇3: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一、必修2与选修5的关系

要想把握好不同阶段不同模块教学的重难点和深浅度, 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给学生带来额外困难。

1.内容差异

从内容上不难看出, 必修2在第三章便开始了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分别介绍了甲烷、烷烃、乙烯、苯,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糖类、蛋白质、油脂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另外也介绍了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这些重要概念;第四章第二节又介绍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以及三大合成材料。以上的有机物知识在必修2中所占篇幅不多, 属于较简单的有机物基础知识介绍。在选修5中专门讲有机化学基础, 内容上不仅有对必修2中出现过的有机物结构和性质补充衍生, 还包含有机物命名、研究方法步骤, 酚、醛类物质结构性质介绍及有机物合成专题等。

可见, 在内容上选修5比必修2要更加全面。

2.知识深浅

从知识深浅来看, 选修5类似于有机化学“专题”, 对知识的挖掘更深入、更系统, 是对必修2有机基础知识的一种延伸和归纳总结, 相对系统地讲授有机物的结构性质, 必修2则更显得生活化一些, 联系生活介绍有机物。所以, 从必须2到选修5是由浅入深的学习。

总之, 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要想学好选修5, 首先得认真对待必修2, 打好基础, 尽早适应有机化学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若要提高学习选修5的效率, 也要合理复习回顾必修2相关知识, 使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的有机知识体系会更加系统化、整体化。

二、做好必修2与选修5衔接的几个关键

由此看来, 抓住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将不同模块教材中的相似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衔接起来, 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深广度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根据本地区教学的特点, 即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 高二上学期学习选修5, 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安排,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连贯性。

1.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教材, 对教学大纲中两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知识点的异同等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只有教师先做到心中有数, 把握好两本教材中每个知识点讲解的深广度, 才有利于学生学习逐步递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过的知识及时主动复习, 对即将要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这是学习选修5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必修2是基础, 选修5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所以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实现自主复习和预习, 才能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

3.有效利用导学案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 通过编写导学案来配合教学工作, 直观有效地将新旧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相关问题展示在学案上发放给学生, 这不仅可以帮助师生脱离教辅资料不配套学情的困境, 还可以在教学案编写和使用中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把握, 有效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和小结。

4.培养学生善于小结的习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把选修5和必修2知识点结合起来, 并不就万事大吉了, 最后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强化和构建的重要性。即在学习完某一物质或某一类物质的相关性质后, 因为这些性质一部分来源于必修2, 一部分来源于选修5, 此时不能只停留在导学案, 而应该培养督促学生形成物质性质、结构书面小结, 自己动手动脑认真反思归纳, 加深理解和记忆, 并强化训练, 才能真正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知识体系。

三、教学案例———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重、难点】能够辨别有机物的类别及官能团。

【学法指导】

1.复习回顾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然后认真阅读教材, 体会有机化合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认真领会知识导图中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完成“温故”“知新”相应内容, 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巩固重难点, 强化记忆。

3.通过完成课堂知识达标, 检验学习效果, 及时查缺补漏。

4.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典型题本上, 多复习记忆。

【温故而知新】

(一) “温故”

问题1:什么是有机物?在必修2中你所学习过的有机物有哪些?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问题2:有机物中的碳原子构成了分子骨架, 仔细观察并思考你在问题1中列举出的有机物, 它们的分子骨架有无异同?请你尝试按照一定的依据将它们进行分类。

问题3:有机化合物中, 什么叫做?官能团也是有机化合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请写出下列常见有机物中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二) “知新”

问题1:通过预习新知识, 你知道有机物从结构上有哪两种分类方法吗?请你完善下列分类方法:

(1) 按_______分。

如:

(2) 按________分。

问题2:为什么甲醇的性质有别于甲烷?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1.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官能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分别从各官能团讨论。

2.醇和酚的区别:

篇4:“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对策

“着眼基础,立足课本”是最基本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知识”这种最传统的模式来实现。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本P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针对这段材料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问题1】这段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化等)

【问题2】材料中显示了哪些区位因素?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问题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能种水稻、甘蔗等这些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挖鱼塘养鱼有什么样的优势?

【问题4】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水稻、甘蔗、养鱼、种花都适合,为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5】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相比之下,哪类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问题6】“水稻田”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农业景观,类似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区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7】利用其自然条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展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模式,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8】“桑基鱼塘”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问题9】混合农业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问题10】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农民既种植庄稼,又养鸡、猪等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为什么?

【问题11】南方的水稻种植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区位条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还有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1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其区位条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4】我们也学习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他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15】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有哪些?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问题16】乳畜业的分布、形成因素、特点是什么?

通过解决问题,对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巩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标,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方式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构系统为手段,提升知识为目标

1.第三章知识网络系统的建构

本章教材一共三节内容,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必修2各内容中,是与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联系最大的章节之一。第三章主要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这条主线展开。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对这两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很明显,这两条“标准”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工业生产无论从部门,还是从布局而言,都更复杂些,且工业的“非天然性”较突出。这两章知识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三、整合部分为手段,升华知识为目标

篇5: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记得这兰亭集序在初中就学过,当时还能背下,不过当时年纪小没有什么感觉。当它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已走过了八年的路。

现在的我爱旅游,看风景,去散心,原因正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从小到现在,我的理想不断的变化,亦如情随事迁。每当我有感于世事,立下鸿志,无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看兰亭集序,所情所感于此相同,这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或感同身受,或焕然大悟,就如同一阵清风吹过,听见树叶掉落,听见花开的声音。你飘入深蓝的天空,把爱恨情仇都忘却,唯有超脱。

篇6: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篇7: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期”、“ 临”、“ 致”、“ 或”等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点,体会课文文采美。【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写景状物的特点和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

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散文佳作,它也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作家和背景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表现出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被后世誉为书圣。曾为秘书郎,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世称王右军。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癸(guǐ)丑

修楔(xì)事

清流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ŭ)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3、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4、分人朗读课文。

5、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订正错误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读:

1、朗读第一段: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乐”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2、朗读第2段,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什么关系?明确: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下面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3、讲析第三部分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二)、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忧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终期于尽

一死生……

篇8: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1. 形合意合与连接

汉语, 尤其是文言文的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而英语注重形式, 总有一定的框架, “句子的主语、谓语如同树干支配整个句子, 其它成分如同树枝依附在树干, 构成一种树形结构, 当要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时, 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 使树形结构复杂化”。而英语中的语言形式连接手段主要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它们不仅数量大, 种类多, 而且使用频繁。

《兰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翻译为:“When a life’s time flies as people live together, som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nner world and talk with others in the intimacy of a room, while some travel around freely, resting their minds on the outside world.”在文言文中仅有两个“或”字表示并列, 而翻译成英语之后, 却有“when”, “as”, “while”以及动词-ing形式“resting”来表示衔接。做翻译的时候, 译者就需要依据语境将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来, 在英语中用连接手段把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的直接表达出来。又如:“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于。”译作:“No matter what they choose as a pleasure and whether they are characterized with quietness or rowdiness, they are pleased and content with the pleasure they have got, even neglecting the decline of life.”由此可见, 在文言文中, 流水句多, 意念相间, 语言求形散神聚, 重意合。相比之下, 英语句式紧凑严谨, 语义逻辑关系层次分明, 主从分明, 结构严谨, 句与句之间形态标定明晰, 语段呈聚集性扩展, 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靠着各种关联词组成复合句的。

2. 形合意合与省略

汉语中最常见的省略式主语的省略, 汉语主语的省略是汉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在《兰亭集序》中, 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第一人称, 但无需借助主语, 读者便能明白其意。但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增添主语, 并采取分词等手段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如:“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很明显,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 因此在翻译时, 要增添主语“we”:“We watch the vastness of sky overhead and the variety of things underneath;therefore, we broaden our minds by looking far into distance, 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 of the eye and ear.How enjoyable it is!”同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求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翻译时, 要增添“I”和“they”, 即:“Each time when I read the causes of the sighs of the ancient, I cannot help but sigh for reason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if they are the same with that of mine.”以上可以看出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 组词成句围绕主题, 读者无须借助主语便能明白其意。而英语属于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语是不能省略的, 否则句子在结构上不完整。

在谓语方面, 情况却刚好相反。汉语谓语部分省略的情况很少, 而英语常借助于时态标记或情态标记等语法手段将实义动词省略。在以上两对例子中, 第一例中出现了动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 但在译文中, 只有“仰视”和“俯察”变为统一个动词“watch”搭配不同的介词, “游目”与“极”也以分词形式“looking”和“exhausting”省略。

篇9: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翻译

摘 要:化学概念性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内容,分布在课程的各个模块中,特别是必修模块2的概念性知识,具有主题覆盖面广、教学层次要求较基础、与选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特点。本文对必修模块2的概念性知识的教材整合的原则、策略与方式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性知识;教材整合

【分类号】G633.8

基金资助: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师学生教学技能提升的‘三元一體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781/374)的阶段性成果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学好化学概念性知识,是解决很多化学难题的关键,也是学好化学学科知识的首要任务。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2中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性知识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

针对化学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对化学概念性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

一、教材整合的原则

1.课标要求为依据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建议学校和教师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而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现行的化学教材主要有三个版本,都是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它们在教材的结构和知识呈现的方式以及顺序上都有不同。那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自主整合时,无论是引入新教学素材,还是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都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化学教材概念性知识的整合也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路,变教材为“学材”。整合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认知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的认知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的呈现要采取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还应坚持因材施教。例如:同一教学内容,面对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班级,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在教材深浅和层次上体现一定的差异,另外针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材。

3.内容的合理性原则

教材的每一节知识都有主题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教材整合要围绕这一主题或主线进行,使得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主线更加清晰、明确,教学过程更加顺畅。真正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而不能为了整合教材忽视内容的合理性,随意的增加一些知识内容,增大学生的学习任务。

4.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化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有其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如果能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对应的知识系统,对总结和归纳已学知识、理解和学习新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根据教材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整个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教材,准确地把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的建立,而不是简单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改变。

二、教材整合的策略与方式

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整合是在领会教材编写的思想和意图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有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最有效办法是“激发兴趣”,正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主要动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教材提供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料巧妙的呈现出来,或者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等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氧化反应,我们可以提出水“生锈”、水果“生锈”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水果电池的制造方法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对电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教材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激活学生原有经验的方式

层次性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是有层次性、阶段性的,是一个从简单的低级学习向复杂的高级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有阶段性,为了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必修教材注重基础知识,选修再对其加深与拓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对整合教材尤为重要,首先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再提供新材料,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

3.问题驱动学习的方式

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抓住学生学习心向。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建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的问题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整合教材,将教材中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形式,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学习更积极,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4.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倡导使用自主、探究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探究式的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也设置了很多探究活动,以化学实验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最为常见。我们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对教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标要求,根据学习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理论的升华。

参考文献:

篇10:北师版高中英语必修2翻译

彼得·泰勒发现计算机和因特网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近三十年来,因特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1983年,仅有200台计算机连接到因特网,现在已发展到五千万台,而且显然还在继续发展着。

有些专家对未来感到悲观,其中一种担心是网络犯罪,现在,年轻的黑客们已经可以进入银行及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将来,网络恐怖分子可能会“攻击”全世界的计算机,制造混乱,引发飞机和炎车事故。

但是,很多人对因特网的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的,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在网上购书,查找节日特惠信息,预定票务,并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世界》杂志的安杰拉·罗赛托说:“显然,未来几年中我们会看到网上购物迅猛发展。”她还确信,我们将来可以在网上进行娱乐活动,而且那时电视将很可能不复存在,随着电子邮件的发展,邮政服务也很可能消失。

有些专家在虚拟现实中看到了我们的未来,运用计算机产生声音和视觉效果,使你感觉好像就生活在现实中一样。澳大利亚专家彼得·安德森说:“我个人认为,虚拟现实会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看到人们正在虚拟世界里生活,工作,我们将来会在虚拟办公室工作,在虚拟超市购物,甚至在虚拟学校学习。”

Lesson 4 虚拟旅游

奥克兰·新西兰指南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人口接近一百万位于北岛,这个海港城市是新西兰重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也是新西兰最具活力的多元文化城市。

奥克兰的历史可追溯到650年前,那时毛利人在奥克兰定居,1840年英国人到达奥克兰,从此开始了欧洲人在此地的定居,奥克兰曾是新西兰的首都,之后,首都迁至惠灵顿,国为它更接近国家中心,自1945年起,奥克兰地开始扩展,至今已有大面积现代化市郊,1985年,新西兰政府确定个国家为无核区,从此奥克兰成为太平洋地区反核试验中心。

奥克兰的著名景点包括大火山之一的伊顿山,及奥克兰港大桥,在巴内尔村,你可以去拜访一些欧洲最早的定居者的家园,在城里,站在城市最高的塔——天空塔上,可以欣赏到令人惊异的景色,在奥克兰博物馆,你可以看到毛利人表演传统舞蹈。

无论在城里任何地方,你都可以看到海。奥克兰的别名就是“帆之城”,办为这里的船只比世界上任何一地方都多,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平均气温一月(夏季)摄氏度23.4度,七月(冬季)摄氏度7.8度,新西兰的一些海滩是最好的水上运动场反,人们可以在这儿游泳,潜水,钓鱼,航海及冲浪。

从奥克兰到新西兰和地旅游都很方便,也有定期国际航班,从欧洲飞到奥克兰则要花24小时,而且价格也很贵。

必修三

Lesson 1 航行到美洲的北欧海盗

北欧海盗是第一批到达美洲的欧洲人,早在哥伦布启航之前,他们就已经到达那里了。北欧海盗的祖先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公元8世纪到10世纪期间,他们控制着北欧海面和沿海地区。大约到公元900年,北欧很多地方都有海盗居住。公元982年,冰岛生活着多达一万人的北欧海盗,就在此时,一个叫红发埃里克的人决定向西远航。

根据冰岛和挪威的传说,红发埃里克因犯谋杀案而惹上麻烦,并被迫离开冰岛,埃里克到达格陵兰岛后,发现他登陆的地方可以居住,他返回冰岛,告诉人们有关格陵兰岛的事情,并说服一些人与他一起回到格陵兰岛,埃里克再次启航时,有25艘船与他同行,但其中只有14艘最终到达格陵兰岛。

红以埃里克登上格陵兰岛不久,一个叫比阿尼的人也从冰岛启航来寻找埃里克一行人。比阿尼希望找到和埃里克在一起的父亲,但大风使他偏离航线,刮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从那里他最终抵达格陵兰岛。

1002年,红发埃里克的儿子利夫打算继续向西航行,他和比阿尼一同商量他的西行计划,利夫依照比阿尼的指点,据说航行到了现在的加拿大海岸,他双继续南行至现在的纽芬兰的岛屿。

我们从挪威和冰岛记载下来并流传几个世纪的传说中得知红发埃里克和利夫的事迹,他们是记载中最早航行到达美洲的欧洲人。

Lesson 3 水下世界——观赏海洋生物的最佳地点

极地世界

这里有北极熊,还有一座真正的冰山!你只能看见冰山水上的一小部分,而水下部分是水上部分的三倍,你可以在给海豹喂食时观看海豹,会会那些不爱运动却非常友好的动作敏捷的企鹅,你一定会爱上它们的!

海底

看看世界上最美的珊瑚和最奇异的鱼类。看鱼“飞翔着”穿过水面,与其他鱼类相比,它们不算绚丽多姿,但游姿却很优美。

海洋剧院

看看聪明的海豚,精彩一表演每两个小时一场。

探索池

这里是专为小孩子设计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螃蟹和其它小动物,还可以在这个令人兴奋的环境里学习到关于海滩上日常生活知识。

虚拟航海

这是我们水族最新、最具吸引力的活动,来和我们一起进行模拟航行吧!到海底走一走,看一看世界上最奇异的鱼。

最吵的鱼:有些鱼发出的声音几乎是你讲话声音的两倍,你绝不会找到比它们更吵闹的鱼。

最漂亮的鱼:有的鱼用身体发光吸引其它鱼靠近——然后吃掉它们,这些鱼的嘴巨大无比,可以吃掉和自己体积一样大小的鱼。要当心哦!

最小的鱼:仔细找找这种世界上最小的鱼,他们还不及你家的苍蝇大。

和海豚一起游泳!直接面对海洋中最具杀伤力的动物——大白鲨。

快来参观吧,还有好多动物呢,22日前特价,尽快订票吧!每天早上10点开门,晚上7点关门。

Lesson 4 海洋故事

B,三年前,我遇到了一件可怕的事,6个小时的恐惧情形让我身心俱毁,你现在会认

为我是一个老人——其实我不是,就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我的头发由黑变白。那一天,我和我的两个兄弟从海上打鱼归来,船上载满了鱼,突然,天空乌云密布,我们在刹那间被卷入了可怕的暴风雨中,一个巨浪劈头盖脸地向我们的小船扑来。小弟弟落水了,但船总算保住了,我刚从恐惧中回过神来,就在这时,哥哥把嘴凑到我耳旁,大声说出那个让人胆战心惊的词“漩涡”,巨大的风浪把我们推向漩涡,什么也救不了我们!

A 看起来像是有点怪,就在我们靠近漩涡边缘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比向它驶近时平静。我们转了一圈又一圈,离可怕的漩涡边缘越来越近,我们猛然间到了边缘,我们觉得我的生命就要完结了,但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我还很安全,当船进入巨大的漩涡内部时,我们在漩涡里飞速地旋转着,这时,我清楚地看到,漩涡里还有其它东西,有树和木桶,我发现重物比轻物下降得快得多,于是我把自己捆住在一个木桶上,使我在水上漂浮,我努力使哥哥明白这一点,但他那时太恐惧了,呆坐在沉重的木船里,刻不容缓,我潜入海里设法逃生。

C 如你所见,我的确得救了,我的故事即将收尾,我离开船不久,哥哥随船沉入涡底,很快,漩涡变得更加猛烈,后来,天晴了,见静了,月光在闪烁,我还被捆在木桶上,浪很快把我带到其他渔夫聚集的地方,最后,一艘船把我救起来,这时筋疲力尽了,那些渔夫是我的老伙伴,但他们也认不出我了,我给他们讲述这个故事时,他们觉得难以置信,当然,我也没期盼你会相信多少。(摘自艾德加·爱伦·坡的《身陷大漩涡》)

1喜马拉雅探险

试想。你正走在喜马拉雅山的一条路上,感到很疲惫。正在想还要走多远。突然你液晶达到目的地了!珠穆朗玛峰难以置信的出现在地平线上,如此壮观。几分钟后,你到达营地。烤在火上的食物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你喝着热茶。轻松的欣赏落日下山的美景。晚饭桌上。品尝着可口的食物,如其他成员讨论着你们一天跋涉中所见,所做的一起。如果想有这样的经历坦言2000最适合你。

很多原始旅行听起来令人兴奋,但是现实却非常不同。远是旅行并不舒服,甚至还很危险,但是在探险2000我们理解跋涉旅行者的需要。我们所有的导游都是有多年在喜马拉雅山上带领跋涉者的经验,他们熟悉所有最佳长途跋涉路线及最好的宿营地。我们知道长途跋涉很艰难,我们也坚信旅行跋涉者需要帮助。在长途跋涉中,出事回备好美味食品。搬运工则会帮助你搬运你们的行李。这样就以为这你能尽情享受旅行了。

在探险2000中,我们同样认为,良好的旅游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你安排所有航班,首先从伦敦直飞北京,再从北京飞往拉萨,然后乘车在西藏旅游,在北京和拉萨,住宿在舒适。方便的饭店,旅行途中住旅店,宿营地则配有单,双人帐篷。

我们还以为那些不想接受回家的游客提供特殊的服务。如果你喜欢历史,会安排你去中国西部旅行。如果你宁愿在海边多停留些日子,我们可以为你安排旅行和食宿。

这是 A类远是旅行 你需要有健壮的体魄。大多数时间里,每天在海拔搞到5545米的高原上不行5至8小时。B类和C类旅行要容易一点,不要求具备那么强健的体能,旅行费用为2.500英镑,包括所有路费和食宿费,每组最多15人,时间在10月和5月期间。

3马可*波罗和他的旅行

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1271年他仅17岁时,由于父亲想和中国人做生意,塔基和复印一起游历欧洲和亚洲,最后,他们到达北京,当时元世祖忽必烈汗正统治中国。

忽必烈可汗热烈欢迎马可父子二人,他很高兴见到这两位外国人,想向他们了解欧洲的情况,马可和他的父亲成了皇宫里的贵客。马可很年轻,他聪明伶俐,会讲四种语言。他给皇帝刘亚了深刻的印象,两个人成为朋友。皇帝让马可留在朝廷服务,派他到全国各地完成了多项使命。

马可也被中国的魅力和请打所震撼,北京和皇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夏宫,他称它为迄今最伟大的宫殿,他的墙用黄金和白银漆成,宫殿大致可容纳6000然同时进食。

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展是欧洲所没有的。马可惊奇的发现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而在欧洲,那时人们还是用金,银卖货物,他惊异人们怎么可以用纸来买食物和值钱的物品。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用喝死的是同做材料,这种黑色的是同就是煤炭,马可从没有见过煤!

1291年,在中国味皇帝效力17年后,马可回到意大利。那时,他已经很富有了。他回到家乡后不久,一场局部战争在他的家乡附近爆发了,在战争中,马可成为一般战舰的舰长,但是不行被俘入狱。然而在狱中,马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喜欢听他讲中国故事的囚徒。那个囚徒是位作家。马可吧自己的故事讲给他听。他做笔录。然后那个囚徒又把故事编程一本书,名为《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成为当时欧洲的最畅销书之一。

虽然人们爱读他的书,但是许多人认为马可写的东西太离奇而不足信。但是马可总是信守他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马可70岁去世,临终前,有人问他,你讲的故事都是真的吗?马可回答道:我将的只是我所看到的一半。

4向极地赛跑。

1910年6月11日,斯科特上校离开伦敦开始他的南极探险。在途中,他收到一封来自挪威探险家罗纳德*阿蒙森的信,我正向南极进发。一场奔向南极的赛跑就这样开始了。

在1910年到1911年的极地夏天,两队人走在为下一年的探险做食物准备,接着漆黑的极地冬夜开始了。斯科特和阿蒙森都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春天曙光的来临,1911年10月15日。,阿蒙森第一个出发了。有一对狗为他拉雪橇。所有人都配有滑雪板。因此。他前进的速度很快。斯科特11月1日出发,出发后不久就遇到了麻烦。现实他的两个雪橇坏了,后来马匹开始应付不了大雪和严寒的天气。过来一段时间,斯科特不得不和队员们一起推雪橇了。

阿蒙森12月14日到达了南极,在南极上 插上了挪威国旗。然后他准备回程。斯科特和四名队员终于1月17日到达南极。当时他们看到了挪威国旗。感到灰心失望。斯科特在日记中痛苦的写道: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实现我们的抱负,但还的面对800英里的艰难跋涉——与我们的许多梦想说再见。

他们返回的形成是探险史上最艰难的。队员们很快就筋疲力竭了,而食物也快吃完了。天气异常恶劣。斯科特逐渐意识到他们所处的越来越慢了。

尽管如此,在返程途中,他们还抽时间采集岩石。他们一路上携带了20公斤岩石。后来这些石块证实:在遥远的过去。南极曾经被植物覆盖。

灾难很快来袭。埃德加*伊文思宣言冻伤,重重的跌倒后死去。接下来离开的是欧茨上校,他行走艰难。斯科特记录了他的死亡:

他说。我出去走走。可能要走上一会,我们都知道可怜的欧茨在走向死亡,尽管我们试图阻拦,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勇敢者的举动,是英国绅士的行为。我们都希望同样的精神结束生命。而起大家都知道:死亡正在逼近。

斯科特上校和两名队员继续向前。到达距离食物储存处不足11英里的地方,但是后来一场暴雪降临,他,嗯无法离开帐篷。斯科特最后的时间写下了一些东西。他给妻子凯梅琳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悲伤。

我可以告诉你许许多多关于这次探险的事。你可以讲这一切给儿子听!但是为这一切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斯科特的日记最后记述了他们与生命如何结束:我们越来越想虚弱,离生命结束不远了。真遗憾,我写不下去了。

斯科特逝世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尽管他们输掉了奔向南极的竞赛,但是斯科特上校和

他的伙伴们所表现的非凡勇气足使以他们成为英雄。

1白自行车回来了!

多年来,然门一直享受着阿姆斯特丹骑自行车的益处。这是个骑自行车的好地方。道路平坦。因此方便骑自行车。有许多自行车停放场地,城市中心的大多街道都设有自行车道。今天,有些人把阿姆斯特丹称作自行车成,因为他骑自行车提供了方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群自行车迷提出了一个想法。他们认为如果不让汽车驶入市中心。只让自行车进入。那会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他们想希望这样做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并且给大家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工具。他们吧数百辆自行车刷成白色。把他们放到阿姆斯特丹各街区供人们使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自行车座短途旅行。旅途结束后,人们可以将其自行车留在任何地方,以便其他人使用,问题是这种做法行不通。几周内。所有的自行车都被小偷偷走了。

然而,三十多年后,白色自行车又回来了——这次车上装有电脑芯片记录他们的行动。要使用自行车,必须先插入一张特别的卡。新的自行车不是真正的白色。他设计独特,颜色鲜亮。自行车放在特定的地方,想使用自行车的人必须把车停放在另一个有足够空间的特定停放处。

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交通已经不怎么拥堵了。因为当地人和旅游者都使用白色自行车,而且。多亏人们像20世纪60年代的自行车迷那样献计献策,世界各地的许多人多年来都在享受中心没有汽车的环境。

你知道吗?荷兰的1500万人口拥有400万辆自行车。

3太阳能汽车赛

(科学家研制太阳能汽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出速度高达每小时80公里的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赛车手来到澳大利亚参加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我们采访了来自布里斯班的玛丽洛根

问:我要问您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是太阳能汽车?

答:太阳能汽车就是使用太阳能源的汽车,也就是说,这种汽车不用启用或是其他燃料。只用太阳光。

问:人们为什么对太阳能汽车感兴趣呢?

答::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其有等燃料造成的污染担忧,太阳能汽车既干净有安全。因为如此,人们会对这种车这么感兴趣。

问:您从事太阳能汽车设计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答:嗯,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对汽车感兴趣。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设计汽车。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设计了五,六款不同的汽车,我参加汽车赛也有四年了。

问:您参加多少次比赛呢?

答:让我想想,六次。我赢过两场比赛!

问:这些汽车赛事在哪里举行呢?

答:我最喜欢的那次是从西北向东南跨整个澳大利亚行程4500公里

问:哇!花了多长时间?

答:现在最快的 车只用六天就可以驶完全程

问:那您最近在做什么呢?

答:我正和昆士兰大学的司机们一起制造一种新型汽车,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没有最后完工。

问:您正在写一本关于太阳能汽车的书吗?

答:哦,目前我刚写完几章。我想让人们对太阳能汽车有好印象。

上一篇:《心经》释义 云香下一篇:小额贷款公司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