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4-04-14

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心得体会(共5篇)

篇1: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历史正剧,虽然严肃让人感动,却也不乏笑点,精心制作的背景音乐给每副场景都切合的那么好。还有演员深厚的功底,剧组的用心,都特别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四集《中流砥柱》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大旗,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率领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党中央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大批党员奔赴东北。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东北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1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路军东渡黄河,相继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作战的胜利。

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些作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将走向何方?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八路军、新四军向沦陷区大步挺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从山区到平原,人民军队深入敌后,迅速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最前线,支撑起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20年9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总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4年历史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尽管这时的抗战还是局部的,但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夺取抗战胜利正确方向的引领者。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对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抗战全局,对抗战的进程和策略作出卓有远见、高人一筹的谋划和部署,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战场构成,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较量。抗日战争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成就了抗战胜利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近期,由中央多个部门共同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将陆续播出,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展现党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展现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功密码”,非常值得认真观看、细细品味。

《敢教日月换新天》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联合摄制。节目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史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为主线,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

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披荆斩棘、接续奋斗的恢弘诗篇,是玉汝于成、沧海桑田的壮丽画卷。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素材将这段历史倾情演绎,并配合“5G+4K/8K+AI”等先进技术,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光荣和英雄气概。

在笔者看来,从这部党的影像“大传”中,我们不仅可以在享受视觉盛宴中学习党史,更要细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奋斗精神,正是党始终保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开创祖国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复兴之路。

体会奋斗艰辛。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党的百年奋斗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下革命事业的严重受挫,有新中国刚成立即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有“十年**”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迷茫与徘徊……但每一个坎,我们都迈过去了;每一次危机,我们都成功化解了,在种种不利因素之前,保持勇往直前而又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从曲折前进的百年历史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先辈的奋斗精神。

感受奋斗豪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百年成就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分不开,其中一个就是奋斗精神。大庆油田之中,“铁人”喊出的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及本部专题片的题目“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这种奋斗精神乃至奋斗豪情的生动写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从其中能够深刻品味奋斗精神。

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新中国诞生了,究竟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迈开大步前进?不破不立,除旧才能布新。上海等城市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投机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外国在华经济特权。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人民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开展大规模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扫除黑恶势力。在北京“八大胡同”,在全国,取缔妓院,解放妇女,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禁止,铲除邪教,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上海外滩,十里洋场,曾经聚敛了中国大量财富。这里是殖民化资本主义势力聚集的顽固堡垒。

上海解放后,陈毅到任上海市长。这时,国民党统治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延续,经济秩序极其混乱。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役即将打响。

汉口路422号这座建筑建成于1934年,它曾经是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70年前这里曾经是扰乱新中国金融的窝点。

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周密部署,一举查封了证券大楼,依法逮捕为首的违法分子。武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采取行动。这场斗争严厉打击了非法金融投机活动,使人民币迅速进入市场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半个月,又一场风暴袭来:从10月15日起,华北以粮食带头,上海以纱布带头,物价在50天内上涨约3.3倍,范围遍及全国,人心开始浮动。

党中央果断作出决定,陈云领导中财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粮食、棉纱和煤炭的调动和集中。到12月10日,“米棉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总趋势开始平稳地向下浮动。毛泽东对此作出高度评价道,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随着全国解放,人民政府废除外国在华经济特权、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收了官僚资本,把经济的命脉掌握在国家手里。同时,成立海关总署,真正“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

从此,外滩变了。它不再是洋人的租界,而是人民的新外滩、新上海优美的风景线。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实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完成土改外,全国新老解放区共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新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建设新中国,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地方政府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匪患相当严重,旧政权遗留的反革命势力还在蠢蠢欲动、阴谋破坏。

大规模剿匪作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继续,全国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总数260余万人,到1953年基本完成剿匪斗争,结束了中国匪患久远、为害甚烈的历史,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力保护了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云庵山山顶五连洞革命烈士墓前,当地村民每年的祭奠活动持续了近70年。今年88岁的瞿继富老人,再一次来到这里,坟墓中埋葬的是他当年的同龄人。每当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二集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还潜伏着国民党派遣特务等各种反革命分子约60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约60万。仅1950年这一年,在新解放区就有近4万名干部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

1949年12月初,毛泽东访问苏联。潜伏在北京的特务向台湾“国防部保密局”总台发密码电报,急报毛泽东行踪。我军截获了这个密码电报,随即公安机关展开了缜密的侦察。

1950年2月26日早晨,在南池子瓷器库南岔7号院,侦察员敲开潜伏特务计兆祥的家门。在这里起获了电台、密码本和美制手枪。与此同时,还在北京、天津逮捕了同案犯十余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破获的第一个潜伏特务大案。

从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集中清查和镇压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派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首领。有力扫除了反革命残余势力,基本肃清了各类,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了保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了障碍。

1949年4月,毛泽东对时任公安部长兼北京市公安局长罗瑞卿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在群众支持下,黑恶势力代表“天桥四霸”被一举打掉。

取缔妓院,是新中国解放妇女的任务。新中国刚成立一个多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就通过了封闭全市所有妓院的决议。当晚,2400余名干部和公安干警,分成27个行动小组取缔了各妓院,将一千二百六十多名妓女集中起来,成立了生产教养院进行改造。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颁行的第一部法律。它彻底废除了几千年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大规模地解放了中国妇女。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结婚成了真正“大喜的日子”。

1952年3月8日,首都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三八”起飞典礼隆重举行。当新中国的女飞行员第一次飞上祖国的蓝天,那真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人是文盲。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扫盲运动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了。扫盲运动,提升了一个时代的素质,带来了民族的进步。

北京城很多街巷胡同里甚至有清朝时期的垃圾,故宫西北的垃圾甚至有几米厚。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修下水道、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堆积百年的垃圾在北京全城消失了。

1950年国庆节前夕,音乐家王莘从天安门广场返回天津,鲜艳的五星红旗还在他心中飘扬。在奔驰的列车上,王莘激情满怀,一气呵成创作了这支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唱下去的歌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近期,由中央多个部门共同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将陆续播出,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展现党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展现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功密码”,非常值得认真观看、细细品味。《敢教日月换新天》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单位联合摄制。节目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史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为主线,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

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披荆斩棘、接续奋斗的恢弘诗篇,是玉汝于成、沧海桑田的壮丽画卷。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素材将这段历史倾情演绎,并配合“5G+4K/8K+AI”等先进技术,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光荣和英雄气概。

在笔者看来,从这部党的影像“大传”中,我们不仅可以在享受视觉盛宴中学习党史,更要细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奋斗精神,正是党始终保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开创祖国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复兴之路。体会奋斗艰辛。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党的百年奋斗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每一次危机,我们都成功化解了,在种种不利因素之前,保持勇往直前而又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奋斗精神的体现。从曲折前进的百年历史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先辈的奋斗精神。感受奋斗豪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百年成就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分不开,其中一个就是奋斗精神。大庆油田之中,“铁人”喊出的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及本部专题片的题目“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这种奋斗精神乃至奋斗豪情的生动写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从其中能够深刻品味奋斗精神。

观《敢教日月换新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总书记用这样一句中国古语,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现实的激励、未来的昭示。

日新月异?风驰电掣?一日千里?选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沧桑巨变,还真是不容易。从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等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甚至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都要票证的改革开放之初,再到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托举起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了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脱贫奇迹的今天,有一把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贯穿始终,这就是“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

大江东流,岁月汤汤。“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如报道所言,回溯历史,让我们摆脱“开除球籍”忧思的,是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助我们“杀出一条血路”的,是亿万人民那一股子敢闯敢干的气呀、劲呀。这就是奋斗的印迹,这就是奋斗精神的伟力。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处在一个激情澎湃、生长梦想的时代,一个需要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岁月,我们现在需要做的还是奋斗、奋斗、再奋斗。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尽管我们走过了万水千山,但走向未来仍需跋山涉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奋斗的姿态,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书写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新篇章……冲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程,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要闯过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敲锣打鼓、轻轻松松来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这是生活中的常识,是看得见的哲理。

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一马平川。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不能纸上谈兵,不能空喊口号,必须拿出实打实的作风,做出实打实的努力。我们手中这把“奋斗”的“钥匙”,一定要握紧、用好、用活,要始终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保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信念,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用“老黄牛”的钻劲、“钉钉子”的狠劲、“连根拔”的韧劲,奏响奋斗这一时代强音,以今天的奋斗成就明天的光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越过“雪山”才能明白探索的价值;跨过“草地”才能收获奋斗的欣喜。只要我们把昨天的成绩作为今天奋斗的基础,把眼前的困难当作夺取明天胜利的起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能万众归心、凝心聚力,让奋斗成为我们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实底色,不负我们的梦想,不负伟大的时代。

篇2: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心得体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宣传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科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将从6月2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据了解,该片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风格,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摄制过程中,工作团队修复和披露大量珍贵影像资料,部分使用超高清8K拍摄技术手段,并到1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拍摄,为广大观众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节目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史,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为主线,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

“为有牺牲多壮志”,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牺牲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英雄气概。慎海雄指出,《敢教日月换新天》以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片生动阐述了党的百年历史,这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据介绍,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结合的手法,努力做到“政论情怀、故事表达”。全片制作了长达126分钟的4K超高清三维动画,并首次在片中部分使用了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是总台积极构建“5G+4K/8K+AI”新格局的又一次创新实践。

篇3:敢教日月换新天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这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从此不会再受侵略和欺凌,人民从此不会再受奴役和剥削,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启。

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上,参观者可以看到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16开大红色封面,述说着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的激情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营企业力量日益壮大,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迅速加强;土地改革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成为农业集体化的开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同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确定下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这条总路线写入了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段话,体现出抗美援朝硝烟初散、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之际,党中央对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紧迫感。

1952年,现代工业仅占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5.5%。为改变这一面貌,中央决定在“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些资金的58.2%用于工业建设,其中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苏联帮助兴建156个项目对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党提出了国家建设以国内力量为主的指导方针。“一五”期间,国外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

这是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火车头的年代,也是产生一系列火车头式工人先锋的年代。“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工人阶级一马当先,提出了“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反映出“一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正在化为千百万职工的实际行动。工业战线上涌现出王崇伦、马六孩、郝建秀等一批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15个机型151架飞机12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举国沸腾,全球震惊。强大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和人民空军,就起飞于沸腾的“一五”期间。

这个时期,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诸多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阶段跨入了制造阶段;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一五’工业建设成就,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说。

山西省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1世纪初农村小生产者再次合作抱团闯市场的生动代表。这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土肥水足的乡村,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原型。这部农村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记录着与工业化建设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这两个方面被称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就确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农业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手工业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是指近代中国剪刀行业中的两名“状元”。在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导下,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大力支持。此时,已经逐渐式微的王麻子刀剪店如枯木逢春。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北京市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就在同一时期,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张小泉”称号,改名杭州张小泉剪刀生产合作社,并建起了新工厂。王麻子、张小泉,两把剪刀的变迁,生动阐释了成功进行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列宁曾试图付诸实践但没有成功的赎买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及完成以后,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这种做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至此,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党创造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过渡形式,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根山说,“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避免了通常情况下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往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大破坏,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使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空前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篇4:敢教日月换新天观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毛泽东作文1200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仰望夜空,想起曾经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出现过多少闪亮星辰。其中最明亮耀眼的一颗,划破了几千年的黑暗,成为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这颗星,人们称之为大救星。

古之夜行者,在茫茫如漆的暗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仰望天空。只有找到北斗星,才不致迷失方向。

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的岁月,也有一个人,经常仰望天空,深邃的目光,仿佛要把宇宙看穿一个洞。这个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没有想过做官,没想过发财——而凭他的超人秉赋,只要他想要,这一切如囊中探物,要筑起一个温暖的个人安乐窝,对他来说太容易了。是什么让他把目光轻轻掠过尘俗的名利、安逸的享受,从此瞟也不瞟一眼?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受苦人,面对哀鸿遍野的现实,流离失所的人民,他不忍心丢弃他们——虽然他可以很轻松地推脱:这些是政府的事,不关我的事,然后凭“本事”独享安乐。然而,他还是把这个天大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无非一念救苍生”。天塌下来,他这个高个子就是要去顶着,就是要把漆黑的天空捅一个窟窿,就是要换一个不一样的天空。

他的天空,是寻求解放的天空。

他真傻呀。我仿佛听到无数“理性经济人”,在发出这种聪明无比的声音。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是随时要掉脑袋的,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完全是赔本的买卖嘛。还怎么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分明是“个人利益最小化”,甚至“个人利益趋零化”!干点别的有什么不好,真傻!

但是,假设中华民族从来不曾诞生过这样的“傻子”,现在又会怎样呢?我不敢想象。

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在长沙的橘子洲头,仰望天空,神游八极,思接万仞。面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大自然,人类历史的天空倏然在脑中闪过, 当年的“万户候”已经皆成粪土,人间的不自由、不平等依旧存在,人民依旧在遭受着剥削和奴役。他感慨万端,心潮激荡,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千古浩叹。也许他仰望天空时,想到了宇宙的真理法则——“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想到了人世间的秩序是多么的不合理——“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想到了几千年历史,一次又一次有人揭竿而起,“替天行道”,而结果无一例外,始终逃不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轮回……

他是一个夜行者。他在人类的文明天空中,寻找那颗能指明方向的北斗星。他要去唤醒太阳,用光明驱散黑暗和赖黑暗以生的百年魔怪。他找到了夜行的同伴,结伴而行,互壮胆气,一起赴汤蹈火。历史眷顾了他们——那颗人类历史的天空上最明亮的星——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下子给黑暗中的夜行者照亮了方向。于是——

在“万木霜天红烂漫”时节,他“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重阳日,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征途上,他带领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尽枪林弹雨、艰苦卓绝,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在“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居高远眺,怀着“今日长缨在手”的自豪,展望“何日缚住苍龙”胜利前景。他藐视一切反动势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他最相信的是人民的力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带领的人民军队,赶跑了小日本,打垮了蒋介石,不久又痛揍了美帝黑心狼。

“一唱雄鸡天下白”,黑暗终于被击退,黎明终于来了。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洋溢的喜悦和自豪,是获得解放、当家作主的人民心底流出来的。翻身的滋味,当家作主的滋味,没有经历过被压迫的我们可能体会不深,那就问我们的父辈或祖辈吧,他们仍然保留着清晰的记忆。

篇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沿着大路走向一个城,——一个小孩子赶赶紧紧地跑着。

那个城躺在地上,好大的建筑都横七竖八地互相枕籍着,仿佛呻吟,又像是挣扎。……那血色的火苗还没有熄灭,一切亭台楼阁砖石瓦砾都煅得煊红。

黑云的边际也像着了火似的,灿烂的红点煊映着,那是深深的创痕。他放着热烈惨黯的烟苗,扫着将坏未坏的城角。那城啊——无限苦痛斗争,为幸福而斗争的地方——流着鲜红、鲜红的血……”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瞿秋白的这篇小文。虽然没有亲历《那个城》中的血火交织,而在采访拍摄文献纪录片《丰碑·幕阜烽烟》(反映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党史)的过程中,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了火的炙热、血的淋漓以及城中斗士们为了信仰而赴死的不可撼动的决心。

山中,那无数无名无姓的坟茔

在幕阜山系北麓,有一片美丽的水域,1002座小山头浮出水面,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常年透明度在7米以上的万顷碧波之中。它就是阳新县王英镇境内的仙岛湖。5月的一天,当我从这样的水面徜徉而过,贪婪地呼吸着据说是负离子浓度达到了每立方米1000多个的清新空气时,对于将要寻访的一处曾经充斥着硝烟与血腥的悲壮之地,我的嗅觉仍然沉醉在当前的享受中,似乎怎么也配合不了我对历史的怀想。

水路陆路辗转,在阳新县档案局局长曹仕力的带领下,我们摄制组到达了王英镇的王文村。

这是幕阜山下鄂东南常见的那种普通乡村。耕牛返村巷,野鸟依房栊。绿意环绕中,平凡、静美而祥和。

我们要去拍摄的是王文村的红军红方医院。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雨。远方静立的三槐寺,瞬间笼罩在雨雾之中,演绎出一份悲情。

感受到这份悲情,是因为曹仕力局长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驻鄂东南之敌26师郭汝栋部亦疯狂地向鄂东南苏区发起进攻。1934年1月6日,红三师取得阳新木石港战斗的胜利后,既没有及时转移,也没有追歼逃敌,而是在原地休整5天之久,给了敌军喘息之机。敌军在阳新王文驿(今天的王文村)集结,布置伏击阵地。1月下旬,天寒地冻,红三师回师至此,遭遇了惨烈的伤亡。除机枪连随前卫团突出重围,损失较小外,其余各部全部溃散。全师兵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

红三师是鄂东南的主力红军,作战英勇,累获战功,曾经三次被整编到湘鄂赣红十六军。每次整编后鄂东南又重新组建红三师,但是,王文驿一战后,红三师就再没组建了。

走进三槐寺,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龛前香火袅娜,虔诚的诵经声里传递着我所听不懂的另一个世界的信仰和价值。就是这样的一处佛门净地,在那个斗争残酷的年代,充当了红军的后方医院,拯救了许多伤病员,也见证了众多年轻生命在瞬间的陨落。

当地年老的村民告诉我们,王文驿战斗结束后,三槐寺四周弥漫着草药的气味和伤病员的呻吟声。不光没有药品,连粮食也都告急。好多重伤员见恢复无望,为了替战友腾出地方和粮食,拒绝治疗、进食,几天后气绝而亡。尸体被群众就近挖土掩埋,没有棺木,没有坟包,更没有碑文。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村民的父辈们,早已作古。红军指战员悲壮殒命的故事于口耳相传中走到今天,确乎构成了真实历史的一部分,而如此惨烈的无名无姓的集体牺牲,在我们的镜头里,只能表现为三槐寺后山坡上简陋的坟茔和村民们祭扫时插上的摇曳于墓前的红或绿的花。

曹仕力告诉我,他们在整个阳新县的革命遗址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个特点:只要有红军医院的遗址所在,它的附近,一定就保存着一定数量的烈士墓群。

在阳新龙港,我们拍摄到了一处大型烈士墓林,它是将阳新许多地方散落的红军烈士墓集中迁移修建的。没有名字,一个阿拉伯数字就代表着一位无名的红军将士,3011座水平安放的红色墓碑,于我的想象中幻化成仰望着碧蓝天际的年轻的脸庞。松柏流翠,暖风轻抚,只是这些年轻的“脸庞”,在午后的阳光中,倍显寂静和冰凉。和着热情洋溢的生命一道,在不可逆的人生之旅中,它们匆匆地却是永远地沉睡了。

军号,吹响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今天,鄂东南乡村的许多宗祠都是当年的红军招兵站遗址。拍摄中,我们发现,历世既久,这些宗祠,有的悉毁于兵燹和动荡,彻底翻新重建了;有的则幸运地以原貌存世,沧桑容颜里,我们的镜头仿佛可以捕捉到曾在这里如火如荼般兴起的苏区人民“当兵就要当红军”的革命热潮。在阳新县木港镇拍摄红军招兵站遗址时,我们寻访到了在当年这种热潮中当上红军的96岁老人漆启峰。

“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当哒哒哒哒嘀哒的军号旋律从这位老人的口中唱出来时,那种穿透时光的力量也同时直抵听者的内心。

老人名叫漆启峰,家住阳新县木港镇漆祠村。1930年1月,只有14岁的他同本村的30余人一起参加了阳新县赤卫军。当时,正是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后的第二年。那年5月,彭德怀率领第二、三、四纵队也进抵阳新龙港,阳新人民掀起了热烈的拥红扩红高潮。漆启峰和他的同伴一起,就是在这时被编到了湖北红三师。

漆启峰年纪小,个子也小,机灵好动,是惹人喜爱的红小鬼。在红三师九团一连,因为当时缺少司号员,他被派去学吹号。那些曾经吹过的号谱,漆启峰仍然记忆犹新,什么集合号、冲锋号、休息号等等。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红三师七、八、九团的识别号——哒哒哒哒嘀哒,后面再吹一个嘀哒哒,是七师。两个嘀哒哒,是八师;九师则是三个嘀哒哒。

漆启峰打起仗来很勇敢,在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都没有负伤,但在1935年攻打咸宁时,他的右大腿被子弹击穿,骨头也打断了。从此与部队失散,辗转回家务农。现在,漆启峰老人享受红军伤残人员的待遇,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抚恤金。

老人说,“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可是,当司号兵也是很危险的,每次作战都有司号兵牺牲,记得有一次打江西武宁的横路,全团的司号兵就死了四个。”

讲到这里,原本因为接受采访而情绪高昂的漆老就沉默了,眼睛里瞬时升腾起潮湿的雾霭。

也许,在老人的记忆里回响过无数遍的军号声,既伴随了金戈铁马入梦来的荣光,也携带了对于牺牲的战友难以抚平的创痛。

我们的采访拍摄是在漆启峰老人素朴的农家小院里完成的。视觉指导江平特地安排老人坐在一颗翠绿的橘子树前。小小的白花正在橘子树上安静地绽放,空气里不时氤氲出清甜的香味,老人的曾孙也在一旁欢快地嬉闹着。小雨嘀嗒,橘子开花。大风哗哗,橘子落下。春华秋实的岁月里,漆老已经眼观四代,儿孙满堂。我想,如果没有牺牲,那些当年和漆老一起打仗的年轻战士们,今天也许就和老人一样颐养天年了。

一代名将,肃反罗生门中用生命捍卫信仰的尊严

在位于湖北阳新的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拍摄到了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面容清癯,双目炯炯,平头,宽额,年轻的表情却有着温润的光泽。

透过这黑白的影像,我竭力想去接近这个年轻的生命体中曾经涌动的激情、理想和斗志。

他叫叶金波,是湖北通山人。所有关于他的介绍都有着传奇般的瑰丽色彩——19岁入党,20岁任农民赤卫队通山总队司令。勤奋聪慧,22岁任通山县委书记。后又获破格提拔,任红三师政委。作战英勇、文武双全、屡建奇功……

采访拍摄的过程,让我于历史的钩沉中寻觅到了一代红军名将慷慨纵横毅然独立的仆仆风尘。

他应该是一位精明能干、热情高效、富于远见的领导人。

1929年,李灿、何长工率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时,天气已经变得寒冷,战士们却还穿着5月间在井冈山发的单衣,赤脚穿着的草鞋不少都磨破了。部队抵达通山大畈时,叶金波连夜找到红五纵队司令部,与何长工相见,拿出随身携带的中国共产党通山县委员会的木质印章,证明了自己通山县委书记的身份。两人彻夜长谈,叶金波详细介绍了鄂东南的敌我情形,郑重建议红五纵队选择党组织的力量比较强、群众基础比较好、物产相对富足、能够为部队提供给养的通山县黄沙铺作为落脚点。何长工采纳了叶金波的建议。在黄沙,红五纵队处处受到群众的关怀。叶金波领导的通山县委发动群众办起了红军被服厂。只一个星期,一千多人的红军指战员全部换上冬装。

他应该也是一位喜形于色、情感外露、爱憎分明的可爱的大小孩。

有了红军作强大后盾,在与何长工彻夜长谈之后的第二天,叶金波就选择了红五纵队司令部隔壁的一间房子作为县委办公地点,贴上了自己用毛笔手书的“中国共产党通山县委员会”的大红纸条。这是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的中共通山县委成立三年以来第一次公开办公地点。

叶金波的孙子叶文钦老师,虽与爷爷素未谋面,对这位英雄的祖辈却始终充满了敬仰。在通山县的家中,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份1933年蒋介石在江西南昌行营颁发的《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惩奖条例》的影印件。在这份对全部苏区军政领导人的通缉令中,关于叶金波的一条是:“唐在刚、陈毅、徐向前、张涛、叶金波各匪首,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三万元”。

蒋介石将叶金波与徐向前、陈毅列为一等来悬重赏缉拿,可见他又是一位威名远扬,令敌人闻之丧胆的英雄。

然而,这是一位悲情英雄。

1934年1月下旬的王文驿一战,红三师在漫天风雪的夜间遭遇敌人重兵围困,血流成河。王文驿当地的百姓说,“红三师政委叶金波眼看自己的士兵一个个这样死去,伤心不已放声大哭。”

战斗结束后,“叶金波冒着风雪奔走了三天三夜,收集散兵三百余人带回太平塘。”

可是,他却再也没能重振旗鼓!不久,鄂东南政治保卫局以兵败为由秘密拘押了叶金波等人,诬陷其为“国民党改组派”。1934年2月3日,叶金波被带至太平塘河滩边(今天的阳新仙岛湖中)处死。可惜一代红军名将,冤死在“左”倾路线之下。

调查采访,让我于纷繁史实中谛听到了这位名将最后的声音。

在被拘押期间,叶金波得到有人要放他“逃走”的口信,他拒绝说:“我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来,随时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的赤胆忠心。”

临刑前,叶金波要求给他送来一碗青菜汤。喝完后,他脱下身上穿着的一件棉背心递给身旁的人,说:“现在革命很困难,留给同志们挡挡风寒吧,不要让它沾上了血迹……”

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盛世蓝图实现的叶金波,应该是将“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红军”当做了自己28岁年轻生命中最后的愿望吧。

1984年,叶金波被追认为烈士。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在文献纪录片《丰碑》的镜头里,出现了许许多多怀抱理想、信念坚贞、牺牲在人生的花季或是英年的共产党人。

湖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折骨做笔的呐喊者黄负生,在任《武汉星期评论》主编期间,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封建军阀反动统治的文章,招致暴殴而不屈,抱恨离世。“我可不是投降环境的人啊!所以我宁愿这样——死”。黄负生的遗书表达的是31岁的生命对恶势力的绝不妥协。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两万多工人为争自由、争人权举行大罢工,1200公里的铁路顿时瘫痪。2月7日下午,湖北军阀肖耀南派出反动军警,血洗江岸。共产党员、罢工领导人之一的林祥谦在遭敌人屠刀砍斫血流如注后,仍然断然拒绝下令复工。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随后,京汉铁路总工会和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劳工律师施洋也被捕牺牲,时年34岁。

1927年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罗亦农,因叛徒出卖,于1928年4月在上海被捕并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中共中央在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上,刊文《悼罗亦农同志》——“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兼任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的吴致民,在1935年2月鄂东南道委机关驻地冷水坪遭敌偷袭,率军民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35岁。

湘鄂赣省委书记、省军区兼红十六师政委陈寿昌,1934年11月为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牵制敌人的兵力,率红十六师到达崇阳、通城交界的老虎洞附近,与敌遭遇,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幸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生前“身许马列安等闲,报效工农岂知艰。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的豪情壮志。

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文学家茅盾的亲弟弟、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在张国焘带着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作为当时留在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他重建了红二十五军等革命武装,和围剿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积劳成疾,吐血而亡,年仅33岁。

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周逸群,牺牲时年仅35岁。他的名言是:“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

…………

他们在锦瑟华年,抛却小我,以从容赴死的意态倒下了,倒在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倒在曙光来临之前默然不语的黑暗中,倒在走向那个城——那个在苦痛中斗争的城——的大路上。

于中国的解放和文明进程中,他们正如那最初起步的孩子。

“沿着大路走向一个城,——一个小孩子赶赶紧紧地跑着。

那个城在等待着他,“他是必须的,人人所渴望的,就是青焰赤苗的火也都等着他”。

小孩子走着,在那一切镇压在夜之黑暗里的悲哀而沉寂的时代,“那蹬蹬的足音是唯一的神秘的‘动’,是唯一的生机。”

那个城,渴望生活,美,善;“而在他四围静默的农田里,奔流着潺潺的溪涧,垂复在他之上的苍穹又渐渐地映着紫……暗,红的新光。”

“那个城”,终于历苦难而新生;“小孩子”,是为之赴汤蹈火让“城”得以新生的伟大力量。

作者:朱旻钧,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卫星频道《守望家园》栏目主编

上一篇:做三心组工干部下一篇:爱乐之城专业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