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2024-05-24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精选6篇)

篇1: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古代诗歌赏析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其试题一般为2个,分值6―11分,而学生常在这里产生比较大的得分差距,因此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如果能仔细阅读,并掌握一般鉴赏规律,应该能够较好解答此类题目。笔者试以高考部分古代诗歌试题为例,为考生提供一个解答的思路。

首先,应注意诗题、作者和注释等重要信息。

诗题常用来表明写作的对象,或表达写作目的,需要注意;但作者同样不可忽视。如全国二卷是王维的《新晴野望》,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诗题和作者结合便暗示了鉴赏的大致方向,诗作写的是雨过天晴后对山水田园风景的.极目远眺,展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表达出喜爱之情。而对于不熟悉的作家,如没有注释说明其生平和特点无关乎答题,但如果有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等内容的注释,就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如宁夏卷选《小斋即事》,即对作者刘一止作出了注释,指出“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可见他是个正直之人,暗示他所写对象应该与“方正、正直”有关,有助于回答第9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当然,还有些注释是解说诗中词语的,可以帮助理解诗作,如北京卷选《诗经・]q》,注意它的7个注释,便能较好回答问题。

其次,注意描写对象时所用形容词和动词。

一般说来,形容词往往展现描写对象的色彩或状态,如重庆卷,苏轼《海棠》用“崇(光)”“香(雾)”“红(妆)”描写海棠的光彩正艳、香气正浓,而白居易《牡丹花》则用“残(枝)”“衰(红)”写牡丹的残败和衰落。同时恰当的形容词也能直接展现作者的情状,反映其思想情感。如白诗中的“惆怅”“惜”便直接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

而动词展现的动态既可以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落”一“鸣”,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的情景,突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又可以借助作者的行动,来表达出思想情感,如苏轼《海棠》中“故烧高烛照红妆”,“烧”和“照”写出为赏花彻夜不眠的爱花之情。

其余如副词结合着动词、形容词,能直接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来,如全国一卷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却咨嗟”“休对”“且将”等,反映出作者始终无法排遣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最后,注意分项回答相关问题。

高考中设置试题十分科学,既便于学生答题,也便于评卷科学合理。因此,几乎每一试题都能分解成多个问题,只要回答出其中某一点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广东卷《溪亭》的两个题,都能分解,如第2题“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分别回答即可。

(发表:《考试报・高一语文(新课标・粤教版)》0613第46期)

篇2: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巩固训练]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年8月27日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坚壁(田间)

1943年6月作 狗强盗,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埋在哪儿?”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D.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6.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后面赏析题(1)一(2)。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乙/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附: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D(未句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6、(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篇3: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浅谈

一、看标题

标题不可忽视, 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有些诗歌题目暗示了诗歌所属类型, 通过看标题可大体理解诗歌类型、作者基本情感。如朱庆馀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般考生会误认为这是一首描绘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诗作, 但稍加审题就会发现, 这其实是一首巧妙的临考时的试探诗。作者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籍 (张水部) , 以公婆比考官, 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征询张籍的意见 (文章如何) , 以帮助自己度过主考官这一关。如此一分析, 我们便容易去解答有关的题目了。

二、读作者

大凡有名的作家, 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 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 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苏轼的豪迈雄健、李商隐的委婉含蓄、李清照的婉约缠绵。知其人, 晓其风格, 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比如鉴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其中有一题目是这样的:“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其后半句分析较正确, 前半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 李清照词的风格是“明白如话, 却又含蓄无穷”, 考生如果熟悉这一点, 解答题目就更快捷了。

三、析正文

此处分为两个部分, 一为利用诗歌正文中相关的词语句字理解诗词大意, 争取读懂诗歌基本内容;而是根据语句特殊标志, 找到写景句和抒情句, 尤其是写景句。

首先利用诗歌词语句子理解诗词大意要求能够品味局部语言, 抓住了相关语言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诗词大意, 作者的情感也能把握准确, 问题的解答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如对《丹阳送韦参军》一诗的鉴赏, 从整体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表达的是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 “秋”表面上写时令, 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愁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折字法, 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它不仅点明了季节,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由此, 我们便可以熟练的解答有关诗意的题目了。

其次, 关注写景句和抒情句, 尤其是写景句。关注写景句就是要关注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所谓意境, 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 (意象) 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 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比如落花 (落红) 这一意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 实则感慨万千。这固然体现在今与昔的对比中, 也浓缩在“落花时节”这四个字里。如此一来, 对这首诗的把握就恰到好处了。当然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常见意象, 如菊花象征着“高雅”, 杨柳代表着“惜别”, 月光暗含着“思念”, 古琴联想到“知音”, 红豆意味着“相思”, 浮云给人“飘零”之感, 落日叫人“惆怅”, 冬雪让人“冷峻”, 故园使人内心陡生“乡愁”等等。积累的意象越多, 解答此类题目越是游刃有余。

读一首诗, 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很难深刻理解此诗的含义的。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塑造的是一个寂寞地开在“驿外断桥边”, 独自生愁, 又加上风雨侵袭, 但“一任群芳妒”, 即使被碾作尘, 也依然“香如故”的梅花形象。我们阅读此词时不能光看到“寂寞”, “愁”, “苦”等字眼, 而应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表达了对梅花那种即使被尘世抛弃, 即使被摧残, 也依然保持高风亮节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这样, 做题时我们就能较准确地判断题目的内涵了。

四、读注释

诗歌鉴赏题目下的补充说明和有关注释往往交代写作背景、目的及有关重点词语的含义。对于这一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例如对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的鉴赏, 其中题目后注明:“谯周, 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 后劝后主降魏。”根据这个说明, 我们就可以判断“题目后两联以史实为据, 既有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叹惋, 又有对他死后有谯周这样的老臣辅佐蜀主的庆幸”是错误的分析了。对这样的鉴赏, 当然应当是采取不同意的态度。

五、审题干

文学鉴赏, 尤其是古典诗歌的鉴赏, 它是一个人文学素质的综合反映, 要求一个高中生准确无误地去鉴别欣赏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题干, 用它去理解诗歌, 也不失为一个没办法的好办法。例如对《天净沙·秋思》一曲的鉴赏, 根据有关问答题, 我们可以提取如下信息:这是一幅秋景图, 表达的是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并交代了时间、地点, 读者随着愁思满腹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在一个秋风萧瑟的秋天, 一位孤寂的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 在夕阳下慢慢地走着, 眼前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 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表达出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满腹的愁绪。理解了诗歌, 便很容易地回答字词的内涵及全诗的表现手法了。

在鉴赏的过程中, 我们不可能仅靠其中的某一种方法进行作题, 而要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深入进行思考, 这样, 才能快速地读出解答, 拿到属于我们的分数。

摘要:高考诗歌鉴赏题对于高考学生的得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拿到这分数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从诗歌的标题、作者、正文等几个方面方面谈了几点思考, 以期教给学生基本的有效地答题技巧。

篇4:如何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

那么如何快速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简而言之,赏析解答诗歌要学会感悟、陈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两种赏析方式和“三步”答题法。

一、要能赏析“见山是山”的内容

“见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境界之一,我这里所说“见山是山”指的是赏析解答诗歌要先能理解、表述诗中所写之景、之物、之事,即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

(一)赏析诗歌要能概括“见山是山”的内容,必须了解诗歌语言“变形”的一些规律

古代诗歌,常常得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意蕴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这就使得诗人经常对语言做出种种“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双关、象征、用典、借代、互文见义等。而这些“变形”的地方,又往往成为赏诗解诗的难点。因此,要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的语意,要掌握相关的语法“变形”和修辞“变形”规律。

1.学会语法分析法,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分析诗句,做好语序调整,进而理解诗意。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语后置,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桃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宾语前置,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桃色,夕鸟藏梨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宾倒置,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以上这些倒置现象,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加以调整理解。

2.了解词性活用,体味炼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一字一词的“推敲”运用。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炼意的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从而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形作动,从视觉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景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肥”,既写出形态,又写出动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要善于体味双关、互文见义、借代、用典等修辞,并对修辞的作用了然于心。如: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用了双关的修辞,“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江水西头隔烟树。(“隔”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是指诗人身处江西,目光因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指词人被阻隔,回不到江东)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表现男女之间的情思。)

(二)赏析诗歌要能说出说准“见山是山”的内容,要能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所见之景

例如杜甫的《登高》,我们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描绘的事物、情景准确地表现出来。作为一名考生,我们要学会展开联想想象,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跟着诗人的思路,把诗人所写的内容表达出来。

二、要学会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

(一)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要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蕴含的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诗中所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自己的情感思想,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作为鉴赏者,对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要有所了解并做好积累。

例如黄叶表现凋零、成熟、美人迟暮;绿叶表现生命力、希望、活力;梧桐象征凄凉、凄苦、悲伤;花开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等等。

(二)要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需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赏析

表达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可以使诗歌形象鲜明、意境蕴藉。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常考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行文结构技巧。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山水浑然一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可见愁思的深重。)

2.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3.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分为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的角度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4.构思立意技巧及作用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三、要解答诗歌鉴赏题,还要掌握考试“三步”答题法

第一步,要学会赏析描述内容,即赏析描述所见之景。

第二步,要学会赏析描述所见之景的言外意和艺术手法。

第三步,要学会辨析诗人对内容赋予的思想感情。

考试的“三步”答题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的对所鉴赏的内容作个较充分、较全面的理解作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考试时不漏答、不漏分。

例如:(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第一步:描景象)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第二步:析技巧)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第三步:析思想情感)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篇5: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如何复习

选择题四个备选答案的设题角度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答题有四个设题角度,每年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只考查某一角度。简答题的四个角度分别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下边分别说说。

1. 形象类考题。这类考题可分三类: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查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在这三类题型中,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是考查的重点。这两类题型对应的诗歌分别为:写景诗和写人诗。

2. 语言类考题。这类考题也可细分为三种:炼字类考题、炼句类考题、语言风格类考题。在这三类考题中,一般以前两种为常见考题。

3. 表达技巧类考题。这类考题可细分为四类:表达方式类考题、表现手法类考题、修辞手法类考题和结构技巧类考题。四类考题中,前三类是重点,是常考题型。

篇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一、读标题,抓关键信息

诗词歌赋这类题标题是很重要的,毕竟标题当中一般都包含关键信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有的是包含了时间、地点,有的也蕴含某种情感。例如《秋思》这首诗当中,就表达一种惆怅的思想感情。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就包含了时间,以及内容送别。如果考生答题的时候,抓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答题的方向也会更加的准确。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标题,不要错过得分点。

二、仔细的品一品注释

诗词当中一般是少不了注释的,而注释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具体来说,注释一方面是为了解释难点,另一方面就是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考生答题的时候就不能放过这些答题的细节,要去细细的品读注释。说不定结合注释分析诗词,考生会更清楚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

作者写的每首诗都是有感而作的,其中会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自身的经历。因而,考生在评析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分析整首诗。例如,杜甫自身经历过贬官,他做的诗也会有仕途不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再结合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考生答题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方向了。而其他的诗人,例如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因而她的风格就是曲折委婉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分清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经历,答题就简单了。

四、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的时候,不仅对于关键句要去分析,对于每一句的意思和情感也要去分析,也就是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一般首尾句都是起到抒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中间的诗句大部分是描写内容。考生站在整体上分析每一句,就能理解全诗的意思了。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战略

一、实用类题型的解答策略

这种题型一般会涉及四个文体,分别是新闻、传记、科普、报告。每年出现的文体也都会有差别,今年科普类和新闻类文章出现的机率会比较高,考生可以往这个方向复习,多去熟悉常考的题型以及解答思维的角度。以新闻类文章出题的角度来说,考生可以从新闻数据运用的方面,人称叙述的方面,采访过程再现的方面,现场情景再现的方面等等这几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二、文学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这类题型出题的方式都是比较固定的,就是小说类阅读题型。题型固定也就意味着考生平时这类题做到也比较多,但好多考生仍然拿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也就是考生没有掌握做题的精髓。以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例,考生要从四个方面解题,分别是环境本身这个方面,人物塑造方面,情节结构方面,小说主题方面。以人物塑造这个方面为例,可以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可以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又或者是暗示人物的命运。考生如果把这四个方面回答到位了,拿高分就不成问题了。

三、论述类题型的解答办法

这类题型是相对于简单的,考生只要掌握的答题的要领,不用多长时间就解答出来了,不仅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解答这类题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注意区分已然、或然、可能、不仅、必要条件这些条件词汇。第二个就是高度注意范围词,例如绝对、片面这些词,发现这些词考生只要找到原文对比,就能排除错误答案了。第三个方法就是考生要区分逻辑关系,例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答题的关键。总之考生掌握答题的要领,就能很快的解题了。

高考语文题型如何把握技巧

一、积累是解题的基础

考生要想答好题,首先基础就要打牢固,也就是要多多积累基础知识。语文的题目涉及到文言文、诗词的解析以及阅读文章的解析,那考生平时就多去看一下文言文,如果不太懂就多去看一下注释,梳理梳理文章的意思。另外考生也可以借助一些书籍,例如文言文精读的书籍,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一些素材。考生在积累这些知识的时候,都可以用摘抄本记录下来,以防自己忘记。

二、开放性题型的回答技巧

这类题型通常都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回答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是为了拿到高分,考生还是需要讲究技巧的。考生在回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就先得把诗句的意思翻译一遍,再去分析句子要表达的情感,一般是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分析的。通常是为了表达失意不得志,壮志未酬或者是思乡之情的。做好这两步,考生相应的做个总结就可以,一般分数不会低。反之,如果考生没有按照步骤一步步答题,那回答的思维逻辑也就不清晰了,很可能会少些了答题的要点,从而丢分或者是拿低分。因而考生要讲究技巧,规范自己的答题,这样得分率也会更高。

三、写作的备考技巧

上一篇:××县环境建设年总结评估阶段工作总结下一篇:议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