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2024-05-19

《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精选8篇)

篇1:《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电功与电功率计算题专项训练

(三)1.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点灯L上标有“6V 3.6W”字样,且灯丝电阻不受温度的影响.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3V,若将滑片P移到变阻器的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V.求:(1)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和电源电压;(2)若滑片在中点和最左端时电灯上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25:16,则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又是多大?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电阻R1=5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值为20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A.

(1)当电压表的读数为2V时,通过R1的电流是多少A.(2)当电流表的读数为0.3A时,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多少?(3)为保证电表安全,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多少?

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的规格为“0﹣0.6A”,电压表的规格为“O﹣15V”,灯泡上标有“6V 3W”和标有“15Ω,1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设灯丝电阻不变.请解答:(1)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2)当电流表示数为0.4A时,变阻器与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3)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4.如图所示电路总电压保持不变.断开开关S3,分别只闭合S1和S2时,电阻R1和R2的电功率之比4:3,电阻R3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3;只闭合S2是电阻R3消耗的电功率为9W.求:(1)电阻R1和R3之比;(2)开关都闭合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第1页(共4页)

5.电源电压不变,只闭合S,S3时,电流表示数为I1,总功率为3W,当S,S1,S2,S3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I2,总功率为10.5W,电阻R2的功率为4.5W.(1)电流I1:I2之比(2)电阻R1和R3的比值(3)当只闭合S,S2时,电阻R1的电功率.

6.如图是一电饭锅的内部简化图.R1是加热电阻,阻值为48.4Ω;R2是限流电阻,其阻值远大于R1.煮饭时,接通电源、闭合手动开关S1,电饭锅在加热状态.当锅内食物温度达到103℃时,开关S1会自动断开,断开后若无外力作用则不会自动闭合.S2是一个自动温控开关,当锅内食物温度低于70℃时会自动闭合,温度达到80℃时会自动断开.问:(1)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能将饭煮熟吗?为什么?(2)电饭锅正常煮饭时的功率是多少?(3)在加热和保温两种情况下,电饭锅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11:1,求R2的阻值是多少?

7.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上标有“6V 3W”字样,它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某一位置M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2,灯L与电阻R1的电功率之比为1: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另一位置N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2′,且U1=2U1′、动变阻器滑片P在M、N之间滑动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

8.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灯L1的电阻R1是灯L2电阻R2的(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电源电压为10V且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S0、S1,断开开关S2时,灯L1正常发光,电阻R3消耗的电功率为2W,电压表示数为U1;当闭合开关S2,断开开关S0、S1时,电阻R4消耗的电功率为0.25W,电压表示数为U1.(画出等效电路图)求:(1)电流表前后两次电流之比;(2)灯L1的额定电功率;(3)电阻R4的阻值.

.求:滑

第2页(共4页)

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最大值为R1=40Ω,小灯泡的电阻为10Ω且保持不变.当S1、S2均闭合且滑片P 滑到b 端时,电流表 A1、A2的示数之比为3:2;当S1、S2均断开且滑片P置于滑动变阻器中点时,小灯泡 L的功率为10W.求:(1)电阻R2的阻值;(2)当S1、S2均闭合且滑片P在b端时,电压的示数;(3)整个电路消耗的最小电功率.

10.如图所示电路,设电源电压不变.当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表的示数是I1;当只闭合开关S2时,电流表的示数是I2;已知I1:I2=2:1.当通过控制开关S1和S2,使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分别为P总和P总′,已知电路消耗的总功率达到最小时,电压表V1、V2的示数之比为2:1,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P2′为2W,求:(1)电阻R1与R2之比;(2)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P总;(3)在2s内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分别达到最小和最大时,产生的热量Q总′与Q总之比.

第3页(共4页)

11.物理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多档位电热器.电热器中的R1、R2、R3为三根电热丝,其中电热丝R1的功率随电流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为了分析接入电路的电阻对电热器的电功率的影响,他们将电表接入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不变).在开关S1、S2都断开或都闭合所形成的两个电路状态中,电压表示数之比为1:8.电热丝R2消耗的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之比为4:1,电流表的最大示数为1.9A.求:(1)电热丝R3的阻值;(2)电源两端的电压;(3)这个电热器在不同档位的电功率分别是多少瓦?

12.如图所示电路,灯L上标有“6V 3W”字样,电阻R1=4Ω,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M点时,灯L正常发光,电压表的示数为U1,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1;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N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滑动变阻器的功率为P2;已知U1:U2=2:1,P1:P2=2:3,(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求:(1)电阻R1两次电功率之比;(2)电源电压U;(3)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至少多大.

第4页(共4页)

篇2:《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1、2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为25克,求2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 ℃时,将60克硝酸钾溶于20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把120克10%的硝酸钾溶液平均分成三等分

⑴第一份升高温度,求溶质质量分数

⑵第二份加入10克硝酸钾求溶质质量分数

⑶第三分加入10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类稀释与浓缩问题

1.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硫酸溶液,需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多少毫升?需水多少毫升?(20%的硫酸密度为1.14g/cm,98%的硫酸密度为1.84 g/cm)

2. 汽车电动车一般要使用铅蓄电池.某铅蓄电池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用1升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配制该稀硫酸溶液时,需要水(密度为1 g/cm)多少升?配得稀硫酸的质量为多少?

第三类配制中间质量分数的溶液

1. 6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按多少比例混合,能得到45%的溶液?

第四类 将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的各种方法

1. 现有1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⑴加入氢氧化钠多少克?

⑵蒸发掉水多少克?

⑶加入多少克4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⑷加入多少克60%的氢氧化钠溶液?

2. 今有10%的硝酸钾溶液160克,分成相等的两份.

⑴欲使其中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1倍,求:

①若用增加溶质的方法,需增加多少克硝酸钾?

②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需蒸发多少克水?

③若用60%的硝酸钾溶液与之混合的方法,需加入该60%溶液多少克?

⑵若使另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5%,需加水多少克?

第五类: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1、3克含杂质的锌粒与73克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纯锌的`质量分数

(2)生成氢气的质量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将10克铜和锌的混合物,加入盛有93.7克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轻了0.2克,计算:

(1)原混合物中含铜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篇3:《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一、硝酸与不活泼金属的反应

硝酸能氧化除铂、金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高考中有关氢后金属的考查主要是铜、银,也恰恰是教学中的重点。铜、银与浓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是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是一氧化氮,所以命题者往往巧妙地把题目叙述为某浓度硝酸或一定量10mol·L-1硝酸等,解题中需考虑有没有浓硝酸随反应进行变成稀硝酸继续反应的问题。

例1.38.4 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 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解析:题目中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浓硝酸可能足量也可能随反应进行变成稀硝酸最终将铜消耗掉,此高考题若用极值法解比较麻烦且会出现两个答案,我们应抓住铜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时硝酸都是体现氧化性和酸性,所以可以直接用守恒法求解。

根据氮原子守恒求解如下:

则反应消耗的HNO3为2×6×10-4mol+1×10-3mol=2.2×10-3mol,C项正确。

由上题得,在解题时抓住关键词,挖出是否不能确定单一反应,用氮原子守恒法问题可使迎刃而解。

练1.a molCu与含b mol HNO3的硝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解析:根据元素守恒,1molCu生成Cu(NO3)2过程中,起酸性作用的硝酸为2mol,故amolCu与bmolHNO3恰好反应起酸性作用的为2amol,其余硝酸被还原,即被还原的硝酸为(b-2a mol。

二、硝酸与铁的反应

常温铁遇浓硝酸钝化,导致命题者常常把硝酸与铁的计算考查在铁与稀硝酸的反应,再加上铁与三价铁离子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亚铁离子,所以题目经常侧重于两者量的问题考查。

例2.向含有ngHNO3的稀硝酸中加入mg铁粉,充分反应,铁粉全部溶解,且生成NO。若HNO3有n/4被还原,则n:m不可能为()。

A.2:1 B.3:1 C.4:1 D.9:2

解析:依据题中生成NO,则参加反应硝酸与起氧化性作用的硝酸之比是4:1,所以知ngH-NO3全部参加反应,铁与硝酸反应一定被氧化成Fe(NO3)3,但是铁过量会继续与三价铁反应生成二价亚铁,因此要分成两种情况求解:

(1)当HNO3足量时,产物为Fe(NO3)3发生如下反应:Fe+4HNO3=Fe(NO3)3+NO↑+2H2O,此时被还原的HNO3为4.5m g,所以,n:m=9:2。

(2)当Fe足量,产物为Fe(NO3)2时,发生如下反应:3Fe+8HNO3=3Fe(NO3)2+2NO↑+4H2O,此时被还原的HNO3为3m g,所以,n:m=3:1。

(3)当Fe稍过量,产物有Fe(NO3)3、Fe(NO3)2时,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所以,3:1<n:m<9:2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在3:1<n:m<9:2范围时都符合题目所给条件,对照选项可知A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在硝酸与铁的反应中要抓住两者的量是否确定,巧妙利用无论铁生成三价铁离子还是二价亚铁离子,参加反应的硝酸与氧化性硝酸之比是4:1进行解题。

练2.将14g铁粉溶于1L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NO气体后称量所得溶液,发现比原溶液质量增加8g,则原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

A.0.4mol/L B.0.6mol/L

C.0.8mol/L D.1.0mol/L

解析:铁粉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气体的质量=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8g

即气体的质量=铁粉的质量-8g

产生气体NO的质量为14g-8g=6g,物质的量为0.2mol。

无论生成二价亚铁还是三价铁,参加反应的硝酸是生成NO的四倍,即0.8mol,除以1L选C。

三、硝酸与较活泼金属(Zn、Mg等)的反应

在中学教学大纲中,硝酸与Zn、Mg等较活泼金属的反应不做要求。Zn、Mg等较活泼金属因还原性强与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因浓度不同产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也有多种变化,所以命题常常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要抓牢信息往往运用守恒法计算。

例3.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5 C.2∶3 D.2∶5

解析:题目给出还原产物信息,稀硝酸与锌反应时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氧化性,根据原子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解决。2mol锌失去4mol电子,生成2mol锌离子,即生成2mol硝酸锌,则剩余的1mol的硝酸被还原为N2O就得到4mol电子,硝酸也全部反应,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选A。

因此,在解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习题时,要抓准信息,用电子守恒法解题较为简便。

练3.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A.2 mol B.1.5 mol C.0.5 mol D.0.25 mol

解析:题中生成1 mol硝酸锌,可用电子守恒求出被还原硝酸为0.25 mol。

篇4:《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小数的简算)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 5.29×35+47.1×3.5

2. 3.6×31.4+43.9×6.4

3. 9.8+99.8+999.8

4.﹙2.53+2.55+2.57+2.59+2.61﹚÷2.57

5. 1.1+3.3+5.5+7.7+9.9

6. 2.89×4.68+4.68×6.11+4.68

7. 16.48×37-16.48×19+16.48×82

8. 1.25×3.52×2.5

9. 75×4.9+15.3×25

10. 699×37×27

11.3.6÷0.125÷0.32÷0.25

12.12.5×(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

篇5:《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简便计算)

下面各题,各样简便就怎样算.

(1)6.15+8.73+1.27+3.85(2)10.87-(8.2+0.87)

(3)5.86-2.87-0.13

(5)0.4×270×0.25

(7)(12.5-0.05)×8

(9)13.9×6.9-6.9×3.9

(11)0.25×(1.9+1.9+1.9+1.9)

篇6:《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清新隽永, 优美细腻, 形式自由灵活, 篇幅短小, 情文并茂。又由于它取材广泛, 摇曳多姿,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 让人陶醉, 让人喜爱。所以它是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对象, 受到命题者的无比青睐。因此, 解答散文阅读试题应更加周密, 让思维触觉深入到文章的各个角落。

【知识导学】

综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 我们应该了解散文阅读考点的几个特点:

1.考查散文的类别。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叙事散文是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 散文;抒情散文包括写景文和咏物文两个门类, 是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议论散文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这三种散文阅读的考查青睐于前两者。

2.考查散文的范围与内容。考查所选用的散文, 大部分都是课外的, 且多出自名家之手, 内容涉及对乡土文化文明的思考、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与讴歌, 等等。

篇7:浅谈如何解答力学计算题

一、夯实基础, 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

许多物理公式可考查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 如压强公式P=ρgh中的h, W=Fs中的s, F1L1=F2L2中的力臂。以此为基础, 我们应从本质上过滤出解题的正确信息, 明确题目中各种物理量的意义, 不要张冠李戴。

例1如图1所示, 质量不计的光滑木板AB长1.6m, 可绕固定点O转动, 离O点0.4m远的B端挂一重物G, 板的A端用一根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的细绳拉住, 木板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绳的拉力是8N;然后在O点上方放一质量为0.5kg的小球, 若小球以速度20cm/s由O点沿木板向A端匀速运动, 则小球至少运动多长时间细绳的拉力才减小到零? (g=10N/kg, 绳的重力不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力臂, 它指的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 而不是到力作用点的距离, 千万不要把细绳的拉力力臂认为是OA而误入歧途, 这样的误解正好陷入题设的陷阱。如图2, 借助数学知识可求得力臂从而为正确解答奠定了基础;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有FLOC=GLOB;当小球向左滑动至距离L时细绳拉力恰好为零, 有G球L=GLOB。则

FLOC=G球L, 得96cm;再据匀速运动公式解得t=

二、排除干扰因素, 走出迷魂阵

为了考查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需要, 经常遇到题中出现的迷惑条件, 故解题时要缜密思考, 排除干扰因素, 否则稍不留意, 便会“中计”。

例2有一正方体铝块, 质量为2.7kg, 放在面积为0.2m2的水平桌面上, 求桌面所受压强. (ρ铝=2.7×103kg/m3, g=10N/kg)

解析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给出如下解答, 即

这种解法错在没有正确理解“受力面积”的概念, 受力面积不一定是整个桌面的面积 (题设桌面面积正是迷惑条件) 。当两个面积不等的物体相互挤压作用时, 受力面积应为真正承受压力的面积, 本例中受力面积应为铝块的底面积, 因此应先求出铝块底面积与桌子面积比较, 进而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正确解法为:

铝块体积为则铝块底面积为S=0.01m2<0.2m2,

所以受力面积应为S=0.01m2,

本例以“面积0.2m2”作为迷惑条件, 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物理概念, 故不应生搬硬套公式计算。

三、周密思考不漏解

有些试题设计了不确定因素, 这需要学生做全面细致的探讨, 严防遗漏答案。

例3如图3, 底面积为400cm2的圆形水槽内盛有适量水, 把质量1kg、高12cm、横截面积为100cm2的柱形物块,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后浸入水中使其深度为2cm;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范围为0~12N, 其刻度盘上从0到10之间的长度为10cm (g取10N/kg) 。求:应向水槽中至少注入多少千克水, 才能使测力计示数恰好为零? (柱形容器足够大, 注入水不会外溢)

解析从表面上看,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时有

因此物块由浸入水下0.02m变为浸入水下0.1m处, 须加入水的深度为0.1m-0.02m=0.08m, 加入水的面积为400cm2-100cm2=300cm2。故加水体积为V水1=3×10-2m2×0.08m=2.4×10-3m3, 加水质量m1=ρ水V水1=1.0×103kg/m3×2.4×10-3m3=2.4kg.

到这里感觉本题解答结束, 其实加水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时, 弹簧收缩为原状, 拉力由8N减小到0, 弹簧长度由伸长8cm缩短到0, 因此又需加水体积V水=400cm2×8cm=3200cm3=3.2×10-3m3, 加水质量m2=ρ水V水2=1.0×103kg/m3×3.2×10-3m3=3.2kg。因此本题的加水效果实质上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使浮力增大, 即原水面以上加水2.4kg;一部分是使弹簧缩短, 需加水3.2kg, 共计加水2.4kg+3.2kg=5.6kg。

四、避开“熟题”效应

在考试中, 总会发现试卷中有一些满有把握的“熟题”, 在解答时往往受到“熟题”的束缚, 对题中已经变化的条件视而不见, 仍按原来的思路解答, 这就是“熟题效应”在作祟。因此, 遇到“熟题”时应先观察题中条件有没有变化, 不要盲目求解。

例4如图4所示, 用滑轮组拉着重600N的物体, 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 在t=40s内物体移动8m时, 拉力F做的功为1280J, 若动滑轮的重为12N (不计绳重及摩擦) 。求:

(1) 拉力的大小F及拉力的功率P。

(2) 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析许多学生用公式100%求解, 导致结果η>1而错误。究其原因, 本题并不是把物体直接挂在动滑轮的钩上, 但一些学生仍然受到熟题所形成的错误思维定式的干扰来解题。正确解题过程如下:

篇8:《电功率》解答与计算题专项训练

一、关于初中物理电功率公式如何运用

初中物理中关电动机的计算问题只可以用P=W/t或者P=UI,通常情况下 ,根据已知的条件通常用P=UI,不同于电功率的四个公式, 通常不知道怎么应用, 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公式。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定义公式:P=W/t。如果知道其中的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就可以推断出另外两个计算公式。在使用这三个计算公式时, 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彼此单位的对应关系。一般要注意的是千瓦时,千瓦和小时的对应,一旦题目中出现不同的单位对应,同学们就一定要打起精神,注意单位的对应关系,避免单位换算错误导致物理题的失分。

第二,普用式:P=UI。通常有两种使用方法:1.已知U和I的情况下求P。2.当知道额定的P和U时,求I的额定数值。当考试或者做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或者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准确判断出用电器如何正常工作, 在对应的情况下用对应的公式。

第三,P=I2×R。通常情况下有三种表示方法:1.当题目中已经出现I和R的情况下计算P。2.在出现了P和R的情况下求出I。3.通过两个电阻串联比较实际功率。

第四,P=U2/R。在实际考试中 ,经常出现三种运用的方法 ,已知U,R和P中的两个,求第三个,还有求并联功率和电阻之间的比值; 以及求同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比值。由此可见,不同的电功率计算公式对应的题目要求并不一样,需要学生对公式进行准确掌握,才能够在解题中正确使用公式。

二、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电功率问题的解答步骤

第一,看题时,思路要清晰,知道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 元件之间的并联或串联关系, 哪些电路出现短路或断路,哪些用电器如何正常工作,并在解题中明确表达出来。

第二, 搞清楚电路彼此之间改变的原因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电路的开启、闭合或是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第三,知道题目中关于电压表,电流表是测哪一部分的电路的电流和电压,避免因为理解错题意而导致题目计算出错,考试失分。

第四,利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各自特点,抓住题目中的电路中的已知量和不变量,通过自己掌握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物理解题和考试中避免不应该的失分,让学生在平常时就掌握好物理解题技巧,打好他们的物理解题基础。

三、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做题总结题目规律和解题技巧

1.在对电功率计算题目的解题过程中 , 可以先求出一所消耗的电能,再求出功率。当需要实际的电压时,也可以通过利用已知的电阻求得最终的实际电压。

2.在一些有关家庭电路的计算题中 , 求解电功率的计算时一般采用P=U2/R解答。这样可以根据已知的家庭常用电压 ,通过公式计算,最终得出电功率,避免了胡乱写公式导致的失分。

3.在解题过程中 , 一旦确定了用电器处于正常工作的范畴,通常的解题重点是通过所给的铭牌求得电流,再根据电流判断题目到底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 并且通过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各自特点和规律求得其他的未知量。当无法判断用电器的使用情况时,一般是根据铭牌求得所给电阻,并在此基础上同样采用串联电路或者并联电路的规律求其他未知量,达到解题的目的。

以上就是在电功率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规律,这些规律和解题技巧对学生来说是无法自主掌握的, 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这就意味着老师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总结题目, 找出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不要让学生只是盲目地做题。题海战术在现代的教育中已经逐渐处于下风,学生需要通过做题目积累经验,总结做题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类型题目时可以轻松解答,避免失分。

上一篇:各类CEO,COO等名词解释CXO下一篇:走进实验室,了解自然奥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