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翻译

2024-05-04

登高翻译(精选6篇)

篇1:登高翻译

原文: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代: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译文: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注释:

重阳初启(qǐ)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chán)至,连翩(piān)霜雁来。

启节: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赏析: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篇2:登高翻译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注释

宸游: 帝王之巡游。

萸:〔茱~〕见“茱”。

注释

1、宸游:(chén yóu) 帝王之巡游。 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宫殿。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2、宸(chén)1.屋宇,深邃的房屋。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3、萸(yú)〔茱~〕见“茱”。

赏析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九日幸临渭亭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篇3:登高翻译

中国古诗词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 其中蕴含的意象极为丰富, 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每一个意象都有各自独特的代表意义, 同时也都具有审美性质。各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兼具情感传达与审美功能。古诗词的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如形象性、文化性、象征性等。对意象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是译者从事汉诗英译实践活动时应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汉诗英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意象、意象空间极其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建构于人们与客观的外部世界所进行的互动性体验之中, 与古诗词所含有的丰富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意象图式和对意象图式进行识解运作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认知语言学的系统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概念及其识解运作

意象图式最早是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 用来分析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与转喻、隐喻和命题模式共同构成人类的四个认知模式, 而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周围环境、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互动, 具有体验性, 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性的概念, 进而对外部世界有更好的体验。

“意象”作为心理学术语时, 多指一种心理表征;而“图式”则是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 可以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是相对固定的、已建立的模型 (王寅2011) 。图式是对人们经验的抽象化和概括化 (董广才、陈吉荣、王筱2014) 。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的概念是Johnson (1987) 和Lakoff (1987) 在Talmy (1983) 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语言学的, 并成为该学科的经典理论之一。关于意象图式的定义有很多, 虽然表达不一, 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并始终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而意象图式就来源于这些交互活动, 并给予其具体的轮廓与结构。

意象图式是形成其他概念或者概念体系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 意象图式具有前概念性质。意象图式与人类的感官体验紧密相连, 最初是以图解式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的。这样一个特点使得意象图式可以引发或激发出更详细缜密的概念。具体来说, 意象图式不但能够呈现空间中每个分子之间的联系, 而且可以把非具体的关系投影到其他相应的认知域内。因此, 意象图式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解析、阐释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空间联系;同时通过对原作中各种意象形成原因的深入解析, 译者将对原作有更好的理解。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和特征

Lakoff (1987) 把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 (Container Schema) 、部分—整体图式 (Part—Whole Schema) 、连接图式 (Link Schema) 、中心—边缘图式 (Center—Periphery Schema) 、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 (Source—Path—Goal Schema) 以及其他图式 (前后、上下、线性等) (Other Image Schemas:F—B, U—D, Linear Order) 。人们就是根据这些意象图式建构了概念和概念结构。李福印 (2007) 认为, 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 它是语域的一种, 有正负特征 (即在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称为“plus-minus parameter”) , 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性质。

(1) 容器图式。容器图式的基本要素包括边界、里和外。对于容器而言, 物体不是在容器内, 就是在容器外。此外, 该“物体”不仅指某个具体的东西, 而且可以指抽象的事物。生活中具有容器特征的事物有很多, 如杯子、书包、房屋、卡车等。

(2) “部分—整体”图式。基本要素包括若干个部分和一个整体。该图式表现在人体上就是人体的各个关节是部分, 整个人体则是一个整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般情况下, 整体的特征比部分的特征更加明显。

(3) 连接图式。连接图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实体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联关系, 且这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制约与受制约。生活中, 明显的具有连接图式特征的连接关系就是因人际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关系。例如, 老板与员工间因工作而建立起来的连接关系。

(4) “中心—边缘”图式。基本要素包含中心、边缘以及实体。中心体现了事物的本质, 决定了事物的特征;而边缘则是次要的, 依赖于中心。就人体的构造来看, 躯体和器官是处于中心位置的, 而毛发和指甲则是处于边缘位置的。从房屋的构造来看, 其地基、梁、柱和墙是中心, 窗户和门是边缘。

(5) 路径图式。基本要素有起点、路径、终点以及方向。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由起点出发, 经由某段路径而到达最后的终点, 起点到终点也包含着方向的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具有路径图式特征的事物或者活动有很多, 如跑步、游泳、运行中的火车等。路径图式不仅指具体的事物和活动, 还包括抽象的事物和活动。例如: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制订相应的计划, 实施计划, 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6) 其他图式。其他图式包括平衡图式、匹配图式、集合图式和对抗图式等。

西方的语言学家已经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赏析, 这也肯定了意象图式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力。下面笔者以杜甫的《登高》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 (1999) 的英译译本为例, 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 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 以此来验证意象图式理论对于英译作品赏析的阐释力。

三、基于意象图式视角的《登高》英译译本分析

意象可以说是古诗词的基本成分, 而抒情则是古诗词主要的特征。抒情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 因而意象与抒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依存的关系。中国古诗词中包含很多的意象, 构成意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者情绪, 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物象。所以, 翻译意象实际上是翻译物象本身及其所带有的情感。

古诗词擅长借物抒情, 诗词中存在大量的意象 (毛华奋2007) 。“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 它渗透着主体情意, 传达着诗人生命的勃动与性情的激荡。” (朱晓慧2005) 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意象和大量的隐喻手法, 通过分析意象图式, 能够揣摩出诗词中所蕴含的隐喻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对诗词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 各意象之间互相联系, 共同建构出一个意象空间, 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情感意义的意象群。译者在对原作进行翻译时, 不但要把单个的意象极其所含的情感呈现出来, 而且需要将原作所蕴含的意象空间重新构造出来。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被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其诗歌语言的特点来源于对意象的个性化处理。杜甫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古塞、残烛、落花、落日等, 这些意象无一例外地都展现出悲怆与凝重的情绪, 赋予了诗歌沉重抑郁的基调。《登高》这首诗通过呈现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表达了诗人常年离家、漂泊在外、孤苦无依的悲凉之情。此诗的最后一句与意象图式理论关联不大, 笔者主要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诗的前三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Climbing A Terrace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s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 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成。“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属于静态意象, “急”“高”“啸”“清”“飞回”“萧萧下”“滚滚来”等具有动态特点,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一幅登高望远, 却惹恨添悲的凄凉惆怅景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路径图式和容器图式。该诗的标题呈现出了一个路径图式, 虽然出发地不是十分明确, 但还是可以从“登高”二字推断出诗人的行径轨迹, 即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译者将“登高”译为“Climbing A Terrace”还是比较贴近诗人的意图的, 简单明了, 且遵循了路径图式。

该诗的第一句运用的是容器模式, 令读者很容易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由疾风、高空、猿猴、孤岛、白沙和飞鸟组成的空间, 在意象图式理论中, 我们将空间称作容器图式。而译者对于这些单个意象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即分别译作“wind”“sky”“monkey”“islet”“sand”和“birds”, 同时对于动态意象和形容词性意象的翻译也比较到位, 较好地再现了诗人所呈现的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州、白白低岸、鸥鹭回翔等登高所见之景, 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

第二句采用的路径图式, “落木”“长江”“下”“来”表现出了出发点和终点, 展示出了一幅动态图。“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 “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写出了长江的浩瀚, “滚滚来”展现出水流的湍急与磅礴的气势。译者用everywhere和rustling将落木的数量和飘落的速度表现了出来, 用turbulent和roll on将长江涌流之气势呈现出来。较好地传达了诗人在写景之时所抒发的情怀, 即一种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 与此同时, 又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与逝去, 宇宙的宽广和无限。

第三句是从横向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着笔, 写“常作客”的追忆, 运用的是存在图式和路径图式。译本中, 诗人所处之地尽是autumnal gloom, 而从long from一词又可看出作者离家已久, 思乡之情满满, 其中的无奈与凄凉之感尽显无遗。这一远一近, 也是Near—Far Schema的体现。“万里”和“百年”与第二句的“无边”“不尽”互相呼应, 诗人的羁旅与孤独感, 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 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情景交融。

从意象图式的角度看, 诗人主要采用了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来抒发自己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 情感沉郁而悲壮。通过分析该诗的译文, 可以发现, 虽然译者采用的词汇与句式与原文有些许出入, 但整体上还是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一传达。原因就在于译者与作者分享着类似的体验,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象图式。而读者之所以能感受和领悟到译者的表达, 是因为读者能动用自身的感知经验, 透过意象, 运用想象将各种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结束语

作为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成分, 意象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特点体现出古诗词传情的特质。古诗词的翻译某种意义上就是意象的翻译 (卢卫中2007) 。译者对于意象的准确把握是诗词翻译的关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为古诗词的赏析与阐释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译者在移植意象时要合理运用意象图式识解运作的具体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古诗词, 要将古诗词所蕴藏的情感一并展现出来。此外, 译者对于原作中整个意象空间的重建也须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董广才, 陈吉荣, 王筱.2014.中国传统文化英译意象图式传递与再造研究——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福印.2007.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国语学报, (1) .

卢卫中.2007.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的翻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

毛华奋.2007.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寅.201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杜甫.1999.玲珑诗画:杜甫诗选[M].杨宪益、戴乃迭, 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4:登高翻译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 (《韩诗外传》卷七)

到汉代,登高赋诗成为文人士子的风习。登高写诗的人,易被外物感动,心灵敏锐,可以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能做大夫。“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为什么登高望远能引发诗人的诗请呢?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如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韩诗外传》卷五)

渐渐地,登高诗成为诗歌一个很大的门类。江山胜迹,才人怀抱,寄托于此。方回《瀛奎律髓》首次列出“登览类”,曰:“登高能赋,于传识之。名山大川,绝景极目,能言者众矣。”“登高”大约可以分为登山、登楼、登台、登阁等几类,从而形成了一组形式不同而意义相似的登临意象。

登高之作,到了汉魏六朝很盛行。在汉代,描写宫殿、苑囿、羽猎的大赋之作众多,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登临之作的极盛。到汉代末年及至六朝,登临诗因为其体制短小,便于即兴而发,不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吸引了众多诗人,诗坛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诸作至今脍炙人口。“魏武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萧绎《金楼子·兴王》)王粲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的《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他看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怀土之情,深切感人。“登楼”也因此有了身处乱世、壮志不伸的意味。

至唐一代,登临之作更是大放异彩:有山水诗人对自然的赞颂,有边塞作家的慷慨悲歌,还有失意者的怀古伤今的凭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过洞庭湖》、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彪炳诗坛,卓绝千古。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他在庐山顶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突出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的壮阔胸怀。杜甫也是不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其登临之作更是荦荦大端。

宋代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批评南朝王谢诸人只争门户私计,不能长驱北上收复中原,一种爱国激情喷薄而出。

千载以来,登高意象迤逦而来,登高传统亦于今未绝。

类型分析

1. 抒怀言志:(1)登高以抒发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怀。如曹操《观沧海》,表现的是诗人经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表现积极进取的阔大意境。(2)寄寓离乱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登高必赋,临水必歌,通过叹老嗟病、望远思归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多少江南游子靠遍了栏杆。如杜甫、辛弃疾等诗人的许多登临之作多属于这一类。“登高远望,使人心瘁。”(《易传》)“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孔子家语·致思》)登高望远正好可以抒发作者胸中郁气。如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何逊《拟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怅。”范仲淹《苏幕遮》中云:“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思乡怀人:(1)朋友酬唱。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登高正好送别和怀念亲友。远离故土飘泊在外,自然思念家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2)表现男女相思。有的是对远去情人的思恋;有的是对一段销魂往事的追忆;还有的是借男女相思来抒发所思不得的失意,即理想受挫、功名无就的苦衷。

阅读链接

【古人谈 “登高”意象】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着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同而不流于俗,异而不失其正,岂徒丽藻炫人而已。然才亦有异同,同者得其貌,异者得其骨。人但能同其同,而莫能异其异。吾见异其同者,代不数人尔。

(选自《四溟诗话》卷三)

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鸣和,春泉生,暄风至,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瞩;……金风时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

(选自昭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选自简文帝《答张缵谢示集书》)

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渊,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选自萧子显《自序》)

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

(选自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

1.为文一第二节文字加上标点。

2.翻译画线句。

①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二的四段文字说明了一个共同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赋中的“登高”

阅读王粲《登楼赋》片段及译文,回答问题。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沮水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能值得我在此逗留!

4.王粲登楼的原因是什么?登楼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登高”

5.下面是对王勃《蜀中九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A.本诗抒发的是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B.鸿雁从北飞来,诗人脱口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C.问得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使诗人思念故乡亲人之情显得更真切动人。

D.全诗不事雕琢,借登高直抒胸臆,情感直白,这样写易引起客居他乡者的共鸣。

阅读杜甫的《登高》和《登楼》及相关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名家评价]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6.自主选择两首诗各一个名句,从主旨或表达角度写80字的赏析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的“登高”

阅读欧阳修《踏莎行》,回答问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7.本词在抒发游子思家的同时,还写到了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中的“登高”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到秋来玄武湖碧水澄,青龙山翠色苍,携壶策杖登高赏。崇因寺内芙蓉绽,普照庵中桂子香,家家庭院秋砧响。水波涛江横白露,雁初飞菊吐新黄。

(明·胡用和《南吕·一枝花》)

8.本曲写登高,所见何物?感情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欣赏

1.思念故里的“登高”: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依依惜别的“登高”: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九日送别》)

3.自伤身世的“登高”: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司空图《九月八日》)

4.远望悠思的“登高”: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5.失意苦闷的“登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6.羁旅愁思的“登高”:

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曲玉管》)

7.快意自足的“登高”: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8.别情凄婉的“登高”: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栏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9.伤怀往事的“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10.表现故国之悲的“登高”:

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黄宗羲《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

探究发现

到了今天,登高作赋的风气渐次式微,但登高的风俗却未断绝,特别是在重阳节这一天。重阳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可以从地域特点、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古代登临诗的繁荣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选择一位作家或一个时代进行考察。

参考答案

1.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2.①作诗有两个要点最为关键。所观外景相同,内心所感各异,应当运用才思,使内外协调,内心与外物统一。②每当清风朗月之夜,良辰美景之时,面对起伏的群山,遥望荡漾的水波,有时赏玩新开之花,有时细观初落之叶,既听春鸟的鸣叫,又聆秋雁的悲啼,这时好友之间往往促膝聊天举杯畅谈。

3.四家之言都说的是:不同季节之中,诗人缘景生情,发为诗歌。

4.开端即表明为消忧而登楼,登楼所见原野的富美,反衬刘表的昏庸;次写思乡怀归,说明此处非久居之地。作者希望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发自己真挚深沉的怀归之情和对国事艰难的危惧之感。

5.D(“直抒胸臆,情感直白”不对)

6.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使人品味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7.本词在抒发游子思家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的登高怀远,并致其劝慰之意,流露了词人对思妇心情的体贴。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芊绵的意境。

篇5: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翻译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

“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鼋鼍”

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

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

⑴登高丘而望远:古辞无闻,可能是李白自创新辞。《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列于《相和歌辞》。王琦注云:“此题旧无传闻。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远望’一篇之后,疑太白拟此也,然文意却不顺。”

⑵“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⑶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⑷“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⑸“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

⑹“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⑺“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⑻“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

⑼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⑽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⑾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赏析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误国之事。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3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代: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译文: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注释:

重阳初启(qǐ)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chán)至,连翩(piān)霜雁来。

启节: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赏析: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5

登高丘而望远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译文

登上高山,远望大海,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传说中那六只天帝派来驮负大地的大海龟被龙伯国的人钓起后早已变成了一堆白骨吧,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知道有没有流向北极,现在是否还在?大海上波浪滔天,连太阳都被遮住了光彩,仙山上的仙树恐怕也都被摧折死掉了。由此看来,长生不老的神仙之说是不存在的,只害得秦始皇、汉武帝等白白地追求了一番。大海如此深广,精卫是不可能衔一些树枝和石子就能填平的,鼋鼍为梁之说也无所凭据。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陵墓早已经灰飞烟灭,这些地方就连牧童都可以随意攀登,盗墓贼经常来挖掘珍宝,他们的灵魂又能怎么样呢?相比之下,如今执政者不顾百姓安危大肆征战,杀人无数,就算建立了不世之功业,又怎能会得道成仙,永垂不朽呀?

注释

①六鳌(áo):传说渤海的东面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面浮着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山上长有长生不老药。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②扶桑:神话中树木名。传说太阳每天在成池沐浴后,渐渐升起,升高到扶桑树梢的时候,天刚刚微明。

③银台金阙:黄金白银建成的亭台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秦皇汉武:秦始皇、汉武帝。

⑤精卫:传说中的鸟名。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的小女名叫女娃,因在东海游玩淹死,化为精卫鸟。它不停地从西山衔木石,欲填没东海。

⑥鼋鼍(yuán tuó):传说周穆王征越国,在九江架鼋鼍为桥渡江。见《竹书纪年》。鼋,大鳖。鼍,鼍龙,俗称猪婆龙,鳄鱼的一种。

⑦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陵墓筑在此中。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⑧牧羊之子:《汉书·刘向传》记载,有个牧童在骊山牧羊,有一只羊进入山洞中,牧童用火照明,到洞里去寻羊,以致引起一场大火,把秦始皇的外棺烧掉了。

⑨盗贼劫宝玉: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诬称。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农民起义军曾取走了汉武帝陵园中一部分金银财宝。

⑩精灵:指秦皇、汉武的神灵。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曾在荆山下铸鼎,铸成后,乘龙上天,成为仙人。其地被称为鼎湖。这句以不能像黄帝那样乘龙上天,表示不可能成仙。

简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年。诗人从登高望海引出一系列的联想,表示对古代仙山琼阁等传说的怀疑,并嘲笑了秦皇、汉武求仙的愚蠢行为。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6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七言律诗《登高》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唐代七言律诗《登高》注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唐代七言律诗《登高》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7

九日齐山登高/九

杜牧〔唐代〕

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翻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让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g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翠微:这里代指山。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色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言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言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言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言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色”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言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的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的,无须在的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的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的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的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的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登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登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言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登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登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的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那样深、那样难“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登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8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创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9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译文及注释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霑 同:沾)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

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译文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注释

秋浦:秋浦,地名,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池州改名为秋浦郡。另有县名,河名。今安徽省池州市。

小杜:杜牧。

赏析

这首诗编在《江东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出行今皖南一带时所作。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诗题中“齐山寺”,当即后世为纪念杜枚而建。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这一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谪仙狂饮颜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收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枚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春秋时,齐景公曾登牛山,北望临淄,想到人生难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的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2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朝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释

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上6日夜晚,长上里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平,首句一个“平”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平。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平”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上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上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上火至”。又《感旧》自注:“平上火并里山来,至山里城下。”又《频夜梦至里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上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平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平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里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上里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里郑以东的长上里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上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创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3

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鉴赏

吴胜之为人方严,不苟言笑,而素以“豪情壮采”称的戴复古,却偏偏写了这样一篇类乎谐谑的词为之饯行,寓谏于谲,词写得很有味道。

第一句:“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白了自己的意见——对他此行的反感。龙山在安徽的当途,地处武昌之东,时已沦陷于金。但作为“重九”的典故,“龙山”正是当年孟嘉重九登高,落帽之处。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就有了“一石二鸟”的用意,是很见技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有去向敌国祝贺叛乱的功夫,还不如就在这黄鹤山上陪我喝喝酒;祖国的“风光正要人酬酢”哩,何必要跑到那么远去献什么殷勤呢?这当然是借他来讽刺朝廷的。词语带了几分的酒意,然而词意却极冷隽。他醉眼蒙胧,直是把吴胜之当了宁宗赵扩。

吴胜之和戴复古虽属同一战线,但看来观点又不尽一致。吴胜之积极出仕,而戴复古却坚决不出仕。他们之间可能就这事曾有过争论。所以他说“欲赋归欤,莫是渊明错?”在戴复古看来,在投降派占统治地位的朝廷里,是不会有爱国志士的地位的。岳飞、辛弃疾就是极好的例子。所以他不愿降心屈志地与之委蛇,宁可归隐以申其志。这话似反问,实则是对于自己的肯定。至少酬酢江山,比媚敌为好。它与上句一正一反,把自己看似俏皮而其实是苦于无法积极的爱国之情表露无遗了。

换头“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一笔宕了开去,词断而意未断,从人事而跳到了自然。上句属宏观,作总体的概括;下句属微观,点明眼前的风光。“长如昨”,是祖国之可爱,亘古如斯;“秋光薄”,是眼下意绪之悲凉,纵是登高作乐,其奈山河破碎,兴味蜩螗何!所以他紧接着说:“此怀只有黄花觉”,正是感慨晏安的人太多,是以只有黄花知己,则对于吴胜之此行的惋惜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至于怎么办,他说:“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吧。这句可以是指自己,也可以是指人,将几层意味混合在了一起,读来韵味无穷。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技巧上是借用了“乌纱”的双重性,而又只写出形象,并不加以诠释之故。乌纱帽在隋唐时原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才上下通用。所以它既可意味着指那些投降派,则“牢裹乌纱”这一形象就是深刻地揭露了他们那种“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卑鄙咀脸。也可以是借孟嘉落帽的典故反衬之,以表示自己政治立场的坚贞:我偏要紧裹纱帽,不让西风吹落。“西风”正是金风。在当时,这金风不仅可以吹落乌纱,还可以掉脑袋的。然而这句的气概却是壮可吞牛,大有你其奈我何的英雄气概。如果这乌纱是下人都可以戴的话,那么,他终于看到了西风所无法吹落的力量之所在了。故这一结,实在是结得馀音绕梁,妙趣横生。有那样多的侧面闪着思想光芒,让人玩味无穷,这就使它无比丰富起来。是以它在词意上可谓做到了“一箭双雕”,在章法上又做到了与首句之“龙山”相照应,在技巧上复显得气势浑成。以这样波俏精致的笔墨,将一股无可发泄的爱国之气,于嬉笑怒骂之中发出,读来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解气,亦且感到鼓舞。使金本是一种屈辱的差事,吴胜之怀着这样的一纸赠词,当一定会感到胸中会有一团火。则他对这种屈辱,此时虽会忍受下来,但也决不会永远忍受下去。因为戴复古的这阕词就是不屈的精灵。

创作背景

公元1213年(宋宁宗嘉定六年),吴胜之为湖北运判兼知鄂州。十月,宋遣真德秀使金,可能吴为副使。所以他的好友戴复古在他出发前的重九登高的这天,在武昌黄鹤山(宋时黄鹤楼已毁)设宴为吴胜之送行,酒筵上戴复古写了这样一阕词。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14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注释

宸游: 帝王之巡游。

萸:〔茱~〕见“茱”。

注释

1、宸游:(chén yóu)帝王之巡游。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宫殿。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2、宸(chén)1.屋宇,深邃的房屋。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3、萸(yú)〔茱~〕见“茱”。

赏析

篇6:登高翻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_____ 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8.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 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 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啸哀” “清” “白” “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1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16. 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 ,后两联重在 。(每处2个字)(4分)

答:写景/抒情(遣怀)

17.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答: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二: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参考答案:

1.C

2.【答案】C

【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于公元767年创作。

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上一篇:六年级想象作文:美在未来900字下一篇:政府购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