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登高的诗句

2024-04-29

形容登高的诗句(精选15篇)

篇1:形容登高的诗句

形容登高的诗句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3、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4、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6、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11、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3、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1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15、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6、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17、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8、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9、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20、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21、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3、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5、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6、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27、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篇2:形容登高的诗句

1、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3、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4、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5、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6、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8、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9、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0、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1、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2、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13、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5、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6、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0、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2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3、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篇3:《登高》的教学设想

一.诗意起航

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首联诗人为什么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呢?为什么“鸟”儿这样低飞徘徊?这些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也正是通过这些来映射诗人生命中的无限凄凉。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四.联读升华

学习诗歌,应加强联读练习。比如此诗,可以这样: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进行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教学中选用这几首诗,都应附上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在上课的前一天自习时便发给学生。在导语中提到这些诗中的精警之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之句的印象。当然让学生谈感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感知,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一种更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

篇4:描写登高的诗句

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3、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4、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5、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6、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篇5:王维重阳登高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即他乡、外乡。为异客:译为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即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是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与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与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与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篇6:登高观景的写景诗句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6、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7、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0、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1、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2、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1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4、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5、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6、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17、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9、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0、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21、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2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23、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6、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27、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2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30、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篇7:奶奶的“步登高”

第一次听到步登高这个欢天喜地的名字,是奶奶告诉我的。那时候家里很穷,院子里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被开垦种上了蔬菜。可即使这样,奶奶仍然在一些“黄金地段”里辟出一块地方,种上这种叫步登高的花。奶奶说:“种上步登高,会保佑我们步步登高,越过越好。”奶奶很虔诚,年复一年地种同一种花,仿佛种下了对未来的憧憬。

很小的时候,我们懵懂无知。母亲说奶奶是地主出身,让我们和她划清界限。于是,我们总拿奶奶当敌人,越是奶奶喜欢的东西,越是要想法子破坏掉。有一次,我故意绊倒了几棵步登高花,奶奶很生气地说我不懂事,然后把绊倒的花一棵一棵地扶起来,又用线绳绑在一根根小木棍上,看着她细致呵护的神态像是在照料婴儿。我躲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笑。

奶奶是爷爷的第二个妻子,不是我的亲奶奶,母亲与奶奶常常剑拔弩张。爷爷在中间总是一言不发,他不管奶奶,也不训斥儿媳,不过只要爷爷一出现,战事就会稍微平息一些,毕竟母亲是有些惧怕爷爷的。但爷爷去世以后,境况就大不一样了,母亲没了顾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找奶奶的茬儿。奶奶也是个刚强的人,两人就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中伤,害得家无宁日。

受母亲影响,我对奶奶的印象一直不好。奶奶愛干净,整天拿着扫帚扫来扫去,母亲就说她是“扫把星”,把爷爷克死了,还把我们朱家的财运扫跑了。她们吵架的时候,我自然是帮着母亲。为了母亲,我甚至骂过奶奶。可是,母亲和奶奶之间也不完全是战争。母亲心情好的时候,对奶奶也会和颜悦色。那时候,我就会被允许去奶奶屋里。我是很乐意去的,因为奶奶有一个神秘的大箱子。

在我眼里,那就是一个百宝箱。奶奶总会像变戏法一样从里面翻出来很多好吃的,比如糖块,比如发硬了的糕点。奶奶拿着好吃的,一个劲儿地让我喊她奶奶。我使劲儿拨浪着脑袋,叫不出口。奶奶很伤心,却依然会给我吃。其实那些东西都是奶奶生病时,邻居们送过来的,奶奶不舍得吃,放进了箱子里。到最后,都进了我这个小馋猫的肚子里。

上初中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奶奶和母亲之间的恩怨了。有一次,我看见奶奶拿着抹布不停地擦拭爷爷的遗像,眼里噙满泪水。那一刻,我情感的天平第一次倾向了奶奶。我忽然觉得奶奶很可怜。根据这里的习俗,死后只有原配夫妻才能葬在一起,奶奶不知会被葬到哪个孤独的山头上,与爷爷永世相隔,这是奶奶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忧伤。

在我心里,奶奶一直都是很神秘的,因为她不会挣钱,可是却总能给我一些零花钱。奶奶是怎样攒下钱的,是一个谜。奶奶常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如果哪次考试考了一百分,奶奶就会多奖励我一些零花钱。为了奶奶的这个奖励,我在无形中努力学习,这或许是我一直以来学习都很好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吃奶奶的食物和去领奶奶奖励的零花钱的时候,能和奶奶在一起说说话之外,其余时间我很少去她的房间。奶奶总是一个人呆在她的房间里,悄无声息。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和那些步登高待在一起,她常常拿着一个小板凳,坐在那些盛开的步登高中间,无声地晒着太阳。秋天,步登高却开得旺盛,它有不愿凋残的个性,似乎有个永远年轻的蕊,不断地向外绽放着花瓣,直到深秋,直到冬天来叩门的时候,它才极不情愿地谢幕。奶奶会将凋落的花瓣收集起来,放到她的黑屋子里,装点一下她晦暗的生命。整个冬天,奶奶足不出户。

为了能让我多陪陪她,奶奶会不停地翻弄她的箱子,不停地找自己藏起来的好东西给我。有一次,奶奶翻弄了半天,竟然找到了一瓶糖水罐头!看着我垂馋涎欲滴的样子,奶奶又一次让我喊她奶奶。我经不住那瓶罐头的诱惑,索性叫了一声:“奶奶。”奶奶开心极了,一把抱住我,喃喃低语着:“俺的好孙子,俺的好孙子……”然后盘腿坐在炕上,美滋滋地看着我吃。可是我吃了一口就吐了出去,罐头是苦的。因为放的时间太长了,罐头已经变质了。母亲知道了,一把抢过我手里发了霉的罐头,扔出去很远,一边大声地训斥奶奶,说她没安好心,存心要害我,要我以后不要再吃她的东西。母亲往外拽我,我回头看到奶奶哭了,混浊的泪水肆意流淌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

又一年,大片大片步登高开得烂漫的时候,奶奶去世了。临终前,她嘴里喃喃不休地念叨“步登高”三个字。在奶奶的家乡,步登高是心愿之花,死去的人如果用步登高花瓣铺床,生前许下的心愿就会实现,奶奶一生的心愿大概就是能和爷爷葬在一起吧?我们把院子里所有的步登高花都摘了回来,一瓣一瓣铺满奶奶的床。

艳丽的步登高为这个灰白的早晨带来了一丝暖色,它会引领奶奶步入天堂吗?

看着我们把步登高花瓣铺满了她的床,奶奶松了一口气,摩挲着我的头吃力地说着:“这下好了……孩儿……能……考上大学了……”我心头一震,没想到奶奶临终时最大的心愿竟是为了我这个不孝的孙子。当时我正面临中考,奶奶一直在为我祈祷,而我竟浑然不觉。那一刻,一股巨大的疼痛感猛烈撞击着我的心,我才感知到,我正在失去一位至亲至爱的人!我扑到奶奶身上,声嘶力竭地唤着:“奶奶……”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真心地喊她“奶奶”。奶奶微微翕动了一下嘴角,我知道奶奶是在微笑,奶奶在微笑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下葬的时候,母亲愧疚地对父亲说:“娘生前命苦,俺没能好好待她。死后就让她享点福,咱把她葬到爹的坟上去吧。”

篇8:登高望远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3、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更多相关文章:

1.关于国庆节的诗句

2.20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3.2016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4.2016重阳节的诗句

5.2016有关于国庆节的诗句

6.有关欢迎国庆节的诗句

7.2016国庆节的诗句大全

8.2016国庆节的诗句20字

9.庆祝国庆节的诗句

篇9:登高望远的励志诗句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4、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5、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6、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8、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9、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0、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12、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14、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5、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16、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17、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20、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1、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22、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23、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4、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26、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27、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2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3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

3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 重阳节的优美诗句

★ 重阳节的诗句——《九日》

★ 重阳节赏菊的诗句

★ 重阳节的古诗句

★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

篇10:重阳节登高的诗句

朝代:清代

作者:沈辂

原文: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篇11:一样的登高 别样的境界

其教学流程如下——

教者从诗歌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把握关键信息:这是一首登高怀远诗,漳汀封连四州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与诗人同属失意的宦游人,他们都是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的主将,但都因此而屡遭贬谪。

解题及了解完创作背景后,教者要求学生诵读全诗,梳理诗歌大意,鉴赏表达技巧,掌握诗人抒发的复杂的悲凉哀怨之情;之后,援引杜甫的诗作《登高》,使学生重点了解古诗词中登高诗的一般主题——悲愁。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教者就是想传达给学生一句话:古诗词中的登高诗一般是以悲愁为思想主题。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就从教学方法来看,逃不出“满堂灌”的嫌疑。从课堂教学伊始,教者的解题和背景介绍就是为得出悲愁类主题做准备的,诗作大意的了解是为了明晰此类主题,对杜甫《登高》诗的拓展更是为了印证这个意图。可以讲,在这节课上,教者做了一道自以为高明的论证题。但是实际情况如何?

一是对登高主题理解的偏狭。打开中国古典诗词宝典,可以发现登高诗多为士子官场失意之后的登临之作。这些士子大多又远离家乡,失意之人总想获得心灵之慰藉,这是人之常情;登高望远,必然生发伴随着思乡、思亲之愁情。但是,不可以一而概全,也有士子天生旷达,例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有此类意蕴。在这节课上,教者对登高主题的理解偏狭,容易给学生误导;而且,现在的命题者大多会在这方面做文章,如此则会引导学生走向死胡同,不可取。

二是诗歌韵味的流失。诗歌教学如果仅仅是对情感的把握,那么韵味全失。其实,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诗歌鉴赏注重鉴赏主体的融入,只有真正入其境,才能得其韵。语文教师理应极力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诵读的方式,在用心的诵读中领悟其独特的韵味,赏鉴其独特而有效的表达技巧。但是,上文提到的教者的诗歌教学韵味全失,又怎能提到诗歌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三是学生地位的边缘化。课堂诗歌鉴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融入其中,细致而深入地领略诗歌创作的意蕴与宗旨,诗歌教学才能算作是成功的教学。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完全是在教者的牵引之下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是名副其实的导演,学生地位完全边缘化,是配角,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讲,诗歌教学无异于登高,但是不同的教学会使教学效果达到别样的效果和境界。听完这节课后,笔者也试上了一节以“登高”为主题的公开课,现将有关流程及课堂教学设计思想介绍如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诗歌《登高》,并谈谈大诗人杜甫借登高抒发什么情怀?

(设计思想:注重所学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关联,做到前后贯通;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超越与拔高,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堂学习,也暗合了心理学上的“摘桃子”理论。)

二、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设计思想:直接明了地显示教学目标,容易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进入学习状态。)

2.反复诵读两首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设计思想:诗歌的鉴赏必须在学生的反复品读基础上开始,这是诗歌教学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

3.融入诗境,自主探究诗歌主旨。

(设计思想:朱自清先生曾经讲过,散文的生命是想象;对于诗歌而言,它也是一种闪耀着想象光芒的艺术;诗人登高望远,必然生发诸多想象;学生品读诗歌自然要随着诗歌语言驰骋想象,融入诗境,揣摩和把玩诗人情感。)

4.尝试概括“登高”诗歌主题的异同。

(设计思想:由杜甫的《登高》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再到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登高”情怀同中有异,杜甫和柳宗元的以悲愁为主,杜牧的则于悲愁中见旷达;通过这个概括,使学生明晰诗歌蕴含情感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5.开展“我为诗人提建议”活动。如果是你,你会表现出怎样的“登高”情怀?试着改写柳宗元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旷达的一面;改写杜牧诗歌的结尾两句,使其表现出悲愁的一面。

(设计思想: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有健康向上的情怀,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改变结尾的方式既可锤炼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可借此提升学生仿写诗歌语言的能力,而这又暗合了高考语言运用的相关要求,可谓“一箭双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教师总结。

(设计思想: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的小结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概括,这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的依据;教师总结必然比学生总结高出一层境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再总结、再提升,更是学生在课后巩固学习的标杆和努力方向。)

四、布置拓展作业

利用网络等资源,寻找不同类型的“登高”诗,领会其不同的情怀。

(设计思想:课堂学习内容有限,课外的自主探寻无限但十分有益,因为这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自主拓展学习,有利于将课堂学习和总结的内容在不同的诗歌文本中得到印证,进而起到课堂学习内容有效巩固的目的。)

通过前后两节课的比较,可以发现诗歌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唐诗宋词选读》虽有自己的系列,但更多的是按照年代序列编排的。教者在设计教学时,如果教条地以朝代、篇目为课题,必然呈现给学生的是狭隘的、单一的内容。聪明的教师应该知道以主题为序列,将不同朝代的诗作、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内容。

二是诗歌教学必须以品读为主。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学生的古文功底相对薄弱,文学功底也有所欠缺。为此,在课堂教学之时,教者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语言,在景物中悟出情感,在关键词中把握情感,在异彩纷呈的技法中找准情感。

三是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诗歌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在诗歌教学的课堂里,大量存在着漠视学生的行为。理由大多是诗歌难懂,需要教师牵手,学生才能读懂诗歌。即使是牵手,最终还是需要学生在诗歌园地里独自行走。诗歌是难懂,但不是不能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融入诗境;课堂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薄弱之处;课堂总结时,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总结语言,为下节课的设计提供必要基础;课后作业时,教师要精选题目,利于课堂内容的巩固与提升。

诗歌教学是一项需要融入较高教学艺术的登高运动,教者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达到的境界越高。

篇12:登高望远的感慨诗句

2、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3、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4、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6、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7、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10、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11、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2、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14、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1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篇13:重阳节的诗句——《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九日广陵道中

【唐】罗隐

秋山抱病何处登,前时韦曲今广陵。广陵大醉不解闷,

韦曲旧游堪拊膺。佳节纵饶随分过,流年无奈得人憎。

却驱羸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篇14:重阳节登高诗句

1.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3.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4.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5.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6.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7.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8.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9.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0.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11.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2.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3.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4.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5.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6.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7.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9.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0.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21.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2.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3.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24.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篇15:也谈《登高》诗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登高 悲剧意蕴 悲剧形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就是被誉为“古今第一七律”的《登高》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客居夔州时所写。整首诗沉郁悲凉,读来让人不胜感伤,这里我就这首诗的悲剧意蕴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来看它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客居夔州时,当时杜甫已经54岁了。由于生活所迫,杜甫的身体已严重受损,“缓步仍须拄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寒雨朝行视园树》),“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显然五十多岁的杜甫已经步入老年了,然而此时的他依然是无家可归,尽管他已经在外漂泊整整二十年了。

杜甫是三十五岁左右离开家乡。他先是在京城长安逗留了十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些诗就是他在京城长安生活的写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后勤佳人仓皇逃往四川,剩下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像王维也作了安禄山的高官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可苦了小老百姓们,“长铲长铲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七歌》)。杜甫靠挖野菜度过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后来杜甫辗转漂泊到了大西南,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有老朋友严武照顾,生活还算清闲。安史之乱过后,西藏高原上的的吐蕃又来骚扰大唐,并曾经一度攻占长安,皇帝老儿又带着文武百官老婆孩子出逃了,杜甫回家的打算被搁浅了。严武这时也已去世,杜甫只得又飘转流徙,于766年的四月辗转来到了夔州。

杜甫的一生都在和肚子打官司,可是他天生又是个忧国忧民的主,自己的一生就已经很不幸了,却又替国家、替百姓穷操心,他关注朝政得失,关心民生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国家兴亡相起伏,而那时的大唐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他把个人的不幸、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起伏、国家的命运全压在了自己的头上,这根本就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他的身体垮了,精神却硬挺着,这就是他诗里面的最大悲剧。是社会、时代造就的他的悲剧。

登高是一种风俗,古已有之,说是为了辟邪。插茱萸、饮菊花酒也都是为了辟邪,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的这种风俗。可是后来这种做法就不仅仅是辟邪了,而成了文人士大夫抒情达意的媒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感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怀古……而杜甫的《登高》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悲秋,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征。“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中国古代文人看到花飞叶落总是要发感慨的,没有什么理由,因为他们提倡天人合一,他们的心灵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很容易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己联系起来,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人身上具有了一种莫名的悲剧情愫,这种悲剧情愫往往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如悲仕途、悲身世、悲家国、悲生命本体等,使中国古代诗歌总体上能够表现出来一种悲剧的美,正是这一悲剧美,才使中国古代诗歌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登高》是杜甫悲剧思想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一切悲剧精神的总结,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首先在形式上,杜甫是用七律来创作这首诗的。七律是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上是有种种限制的,受格律、平仄、用韵、字数的限制,有一句话叫“带着镣铐跳舞”就说的这种诗,他虽然形式上完美,但却限制了内容。李白最喜欢写的是七言乐府歌行体,因为这种诗体比较自由,有利于内容的选定和感情的表达,所以李白的诗总是给人一种出人意表、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感觉。而杜甫多用格律的体裁,他的诗总是让人感觉柔肠百结、千折百回、欲吐还吞,这就是他所选用诗歌体裁的悲剧性。

在内容上,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把秋士易悲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一开头,作者就用了很多带有悲剧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急风、高天、啼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都是夔州地方秋天特有的景观,透过“急”、“高”、“哀”、“清”、“白”等形容词,透过“清”、“白”这些冷色调,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清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础。

颔联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的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着一年将近,会引起韶光易尽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作者在这两句诗中用到了“无边”、“不尽”,这些词语又使人产生了很多联想。这里,“无边”的不仅仅是落木,“不尽”的也不仅仅是长江,而是诗人的愁绪,是身世之悲,是仕途不顺,是家国之思……试想想,在某一个西风残照的秋天,多愁善感的诗人带着满怀的愁绪登上了高台:杜甫站在高台上向远处看,萧瑟的秋风漫卷着枯黄的树叶在上下飘飞,弥漫的到处都是;杜甫站在高台上向下面看,不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一股惆怅的情绪就从飘飞的树叶间升起,从滚滚而来的江水中升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万木萧萧、江水滔滔东流去。

第三联作者的愁绪的内容具体化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极言远也;“悲秋”,点明主题;“常”,经常也;“作客”,是作者当前的情况。“百年”,晚年;“多病”,指身体状况;“独”,孤独也;“登台”,登上高台。想想这些字眼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作者在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独自登上高台,面对着夕阳古道、枯藤老树,一时间有家不能归,晚年的漂泊,功业的未就,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易逝,人生的无常,亲朋的无一字,国家的动荡,民生的疾苦……全都涌上来了,如“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又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无边无际,不可遏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本诗的结句,到了这句,在一个国家不安定的年代里、常年漂泊的、穷困潦倒的、白发苍苍的诗人形象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给我们不尽的思考。

杜甫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形象,他的不幸是和国家社会的大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盛唐气象造就的文人的气质,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一腔热情,是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的体现。杜甫以他情感的深沉洪厚、题材的悲剧色彩、语言的凝重、音韵的抑扬、抒情方式的千回百折来抒写他的苦难以及社会民生的苦难。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导论寒假作业下一篇:大班礼仪教育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