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2024-05-12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精选8篇)

篇1: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1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习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通过测量、观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通过学习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盒,3根1

m长的木条,水杯,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一只乌鸦口渴了……”)

师:你们认为这只乌鸦是只什么样的鸟?它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生:这只乌鸦很机智,是只聪明的鸟,它往瓶子里扔石头,水往上升,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这只乌鸦很聪明,这位同学也很棒。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1)师生一起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补充、完善: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4)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空间更大?

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

(5)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出示两个长方体。

(1)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有哪些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3)认识体积单位。①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它到底有多大呢?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②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它有多大?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出示: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

dm3。③认识立方米。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它有多大?用3根1

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比一比,看一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有一部分被布遮住了,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1~7题。

用故事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数学课上做实验,又一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小高潮。学生积极参与,一起探究,更加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将“体积”和“体积单位”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具体表象,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不足之处:对物体体积大小的比较,特别是身边生活用品的举例太过单调,应给足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教学建议:数学课堂的学习,多一些故事,多一些童趣,多一些游戏,多一些小例子,少一些单调,少一些枯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儿,效果将更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2: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第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石头挤占了水的空间,迫使水位上身。)

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们知道这些物体那个占的空间大吗?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教室、操场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

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用字母

写成:cm2

dm2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5)、练一练:

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课本44页第1---2题。

②李芳的书信,小明的数学日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篇3: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一、有序感知, 理解概念

[教学设想]

“体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教学中, 可从具体的物体入手, 引导学生感受其所占空间的大小。具体分四步:一是小实验引入,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石块和水所占的空间, 初步感受物体所占的空间是立体的;二是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 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及课件演示, 使学生对具体物体所占的空间形成表象, 知道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三是揭示体积概念, 列举生活中物体的体积, 初步比较它们的大小;四是操作实践, 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的过程中, 体会体积的大小要看整体, 感知其相关因素 (如长方体的长宽高, 圆柱的底面大小与高等) 。

[教学实践简述]

(一) 认识体积

1.实验引入

一个杯子装满水, 如果再把一块石头放入杯中, 想象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水会溢出来,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师:石头占了一个怎样的空间呢?你能用手比画吗?

学生有比画成椭圆形和立体的, 引导学生比较感知, 石头所占空间是立体的。

师:那么杯中的水又占了怎样的空间呢? (感知是圆柱形的)

实验:把石头放入水中, 水溢出来了, 说明石头、水均占了空间。

2.感知物体所占空间

(1) 师:看看这些物体占了怎样的空间? (依次出示:长方体盒子、正方体、书、固体胶, 请学生比画、说)

学生在比画和说的过程中, 有的只点到了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整体, 如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不同方向的三条棱, 书本封面的大小及厚度, 圆柱的底面大小和高, 并辅以课件演示。

师:把以上物体放在一起, 你觉得这些物体所占空间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大小、形状不同)

(2) 把上面实验的杯子从塑料缸中拿出, 再观察溢出的水占了怎样的空间?

将这些水倒入小瓶中, 会有多高呢?为什么你认为高了?

塑料缸中有1厘米高, 倒入小瓶中可能有5厘米 (学生用手比画) 。因为塑料缸的底面大, 瓶子的底面小。

溢出的水倒在不同的容器中, 观察, 有什么发现?

生:水所占的空间形状不同。

生:水在塑料缸中占的空间大, 在瓶子中占的空间小。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学生多说“是的”。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水的重量没有变。

师:是呀, 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量没有变, 体积也应该没有变。

(学生勉强接受“体积没变”的结论。)

3.揭示概念

在数学中,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物体体积有大有小, 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列举了骰子、灯管、音箱等, 骰子的体积很小, 音箱的体积较大。

4.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比一比, 哪个物体的体积大。

全班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小组1的材料是一个盒子和一个瓶子:因为瓶子能装进这个盒子, 所以盒子的体积比瓶子大。

小组2的材料是2个盒子:2个盒子叠在一起, 其中一边长度相同, 把其中较厚的盒子 (1号) 对切开与原来的拼上, 两个盒子厚度差不多, 与另一个 (2号) 比, 相叠的面还是明显比2号小, 所以2号体积比1号大。 (课件演示)

小组3的材料是魔方和圆柱:2个并列放一起, 圆柱高些, 把圆柱的底面与魔方的一个面比, 要小 (约少了四个角) 。如果在魔方中挖出一个底面同样大小的圆柱, 魔方四个角上的东西多出来了, 这些与圆柱高出的那一截比, 要大。所以魔方的体积比圆柱大。 (课件演示)

(二) 认识体积单位。 (略)

[思考讨论]

原设想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对体积概念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达成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教学事实说明, 这是教师一相情愿的预设, 学生自有他们的认知起点和认知特点。如第二个环节中对物体所占空间的表述, 学生说得支离破碎, 而且也说不清, 道不明, 老师引导其用长宽高表述长方体所占空间, 或用底面大小及高表述圆柱所占空间, 比较牵强, 并非学生所需要;又如对同样溢出的水, 倒在不同的容器中, 学生认为所占空间的大小变了;教学设计观察小实验、分组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本以为学生会积极参与, 但课堂上主动发表见解的学生面不广……

在课后讨论中, 指导老师和教研组成员全面剖析、热烈讨论, 我认真反思, 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 归纳起来有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 使学生感受其生活的意义;2.教学设计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有知识矛盾的冲突, 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3.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 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

操作层面:1.体积概念比较抽象, 其关键词是“空间”“大小”, 教学可从学生的生活引入,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空间”及其“大小”的存在, 让学生在比较具体物体的大小多少中形成粗浅的整体的认识;2.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学习可引导学生与学过的长度、面积相联系;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紧紧抓住, 并充分展开。如对同样溢出的水, 当学生认为倒在不同的容器中体积变了, 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清楚变在哪里, 并引发学生讨论, 从而对体积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鉴于以上认识, 我想本课教学设计关键是寻找学生“体积”概念的认知起点, 即教学活动如何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出发,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唤醒学生原有认识中对“空间”“空间大小”等的生活经验, 与生活建立广泛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 理解体积概念。

二、联系生活, 感知空间

[教学实践简述]

(一) 认识体积

1.生活引入

师:请大家看看自己的抽屉, 里面有什么?把书包拿出来, 摸一摸自己的抽屉, 有什么感觉?

生:里面空空的。

师:把书包放进抽屉, 再把手伸进去摸一摸, 感觉怎样?

生:很挤, 空的地方很小。师:为什么会感觉不一样?生: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师:文具盒放在书包里, 占了谁的空间?里面的铅笔、橡皮呢?

生:文具盒占了书包的空间, 铅笔、橡皮占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看看我们教室的空间, 你感觉怎样?

生:空间比较大。

师:现在看看有哪些物体占了它的空间? (我们这些人、桌子、椅子、讲台、窗帘……)

师:走出教室, 外面的空间怎样?

师:有哪些物体占了我们的宇宙空间呢?

学生说到了建筑物、树、人、地球等, 还有一学生说草坪占的空间比树占的空间大 (教师暂时没有评价) 。

师:地球虽然很大, 但在茫茫无边的宇宙空间里——— (生:它只占了一点点。)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些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形状不同, 大小也不同。2.感知空间及其大小 (1) 出示空的烧杯。

把水慢慢倒入烧杯, 杯中怎样了?

生:空的地方少了, 水占的空间多起来了。

水倒满了烧杯呢?

生:水占了杯子的全部空间。

师:如果把一块石头放入杯中, 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水会溢出来。因为石头占了空间, 把水挤出来了。

实验:把杯子放入正方体塑料缸, 水加到最满, 把石头放入杯中, 水溢出来了。

(2) 把烧杯从塑料缸中拿出, 出示集气瓶, 与塑料缸比, 谁里面的空间大? (塑料缸)

在瓶中倒入一些水, 你觉得哪部分水占的空间大?为什么?

全班少数学生认为瓶子里的水占的空间大, 因为里面的水要高很多。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塑料缸中的水占的空间大。生1:因为塑料缸里面整个空间比瓶子的空间大很多, 虽然水只占了它的一点点, 而瓶子里的水占了瓶子的很多, 但我认为还是塑料缸中的水占的空间大;生2:我觉得塑料缸的整个空间比瓶子的4倍还多, 而瓶子里的水高约是塑料缸中水高的4倍, 所以塑料缸中的水占的空间大。

师:那么多同学认为塑料缸里面的空间大, 具体大在哪里?

生:底很大, 比瓶子大很多。

师举起塑料缸和瓶子, 学生观察它们的底面, 确认其观点。

师:底面大, 就能确定里面的水占的空间要大了?

学生多摇头了。

生1:还要看水位的高低;生2:我觉得水占空间的大小与底面大小和水的高度有关。

学生多说“是的”。师:那么到底哪部分水占的空间大呢?

生:这样比起来有点难。

师:我们有办法比出来吗?

生1:把瓶子里的水倒在一个同样的塑料缸里;生2:把塑料缸里的水倒在一个同样的瓶子里;生3:我们只要倒在相同的容器中就行了;生4:把烧杯中的石头拿出来, 瓶子里的水倒进去看看, 如果没满, 说明瓶子的水占的空间小, 如果装不下, 说明瓶子的水占的空间大。

老师把石头从烧杯中拿出, 质疑:这也行?它们之间还有联系?

生:是的, 因为石头占的空间和烧杯上面空的部分, 还有塑料缸中水占的空间是相等的。

师:瓶中的水所占空间与它们是否相等呢?师拿出一个相同的塑料缸, 请学生操作验证。

学生多惊喜地发现“差不多”, “相等的”。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空间的大小估起来很难的;生2:空间的大小与底面大小和高有关。

3.揭示概念

(1) 小结:在数学中,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 师:刚才说到的物体哪些体积很大? (地球、建筑物等) 有同学说草坪的体积比树大, 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1:是指草坪的表面积要大;生2:表面积大体积不一定大, 因为草坪才很薄的一层, 而树的体积包括树枝、树叶、树干 (生比划环抱状) , 全部是的。

师:前面还有同学说到了窗帘, 你怎么看?

生:窗帘拉开后它的面积很大, 但体积不大, 叠起来就不多了。

(二) 认识体积单位 (略)

[教学思考]

本次也是在四年级班进行执教, 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 最后对“体积”的理解相当到位。咀嚼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我想关键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教学活动从生活入手, 从学生现有认知基础出发, 引领学生充分经历体积概念的认识过程, 逐步使生活认识数学化, 使原有认识得到提升, 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

1.生活引入, 感受空间。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引入,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空间的存在及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使体积概念的教学有了形象可感的依托,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对物体所占空间的感受, 不是单纯地观察物体论其所占空间, 而是把物体放在一定的空间中, 先感受其空间的存在, 如课桌抽屉、书包、文具盒、教室等空间, 然后体会其中的物体均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避免了让学生用抽象的语言描述眼前的物体, 说不清道不明, 更无自主需要的尴尬, 突破了第一次教学中就物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空洞乏味。学生在观察感受“谁占了谁的空间”的过程中, 对体积概念中的“所占空间”“空间大小”等抽象词的理解有了具体的支撑。因此, 在几何概念教学中, 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 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认识的基础。

2.广泛联系, 丰富表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 其质的提升就会生硬、牵强, 无法自主实现。本次教学, 教师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空间”后, 就广泛地联系生活。教学中, 学生不仅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及物体, 还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物体, 如家里的电视机占了客厅的空间, 冰箱占了餐厅的空间等, 并由室内到室外, 联想到茫茫的宇宙空间及建筑物、树、人、地球等所占的空间。这样广泛的联系想象, 为学生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使学生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这句抽象的话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具体的表象支撑;如此丰富的表象积累, 也是新知识生长的土壤, 为学生理解分辨“空间大小”提供了有感受、有体验的材料。

篇4: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教学目标:

1?郾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郾应用对比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郾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及学习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能够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学情,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大胆猜想并验证。对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先让学生复习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组织学生猜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在猜想之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再引导用分米、厘米做单位,对两个体积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教具进行测量,分别以棱长1分米,10厘米做单位,求出它们的体积。通过比较,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思考为什么1立方分米会等于1000立方厘米。第二步,放手讨论并推断。对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等进行讨论与推断,然后归纳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第三步,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与应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原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应用及实践。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相关名数的改写。

教学流程:

一、回顾相关概念,引导猜想

1?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说明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成的。

2?郾出示线段,问:要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郾出示一张纸,问:要测量这张纸的面积,用什么做单位?(要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郾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再次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说明: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即:1平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5?郾出示一个正方体,问:测量这个正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都不是,要用体积单位。)前面刚学过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那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课件相机出示下表并随机填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测量推理,合作验证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是多少呢?单靠我们的猜想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对猜想进行验证。

1?郾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是两个相邻的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两个同样大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小组充分合作,充分想象,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探索方式一: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一排摆10个,摆10排,这样就摆了一层,它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如果摆这样的10层,就摆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二:设想把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沿着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长、宽、高(棱)分别切开得到10×10×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也就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三: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高是1分米,用底面积100平方厘米×(高)10厘米,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四:还可以这样想:1分米=10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说成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能验证猜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郾推算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间的进率。

(1)同学们已经推断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断出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采用前面那些自己觉得最有效且最简便的方法推证,如,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设想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分成多少个?也可以进行推算:1立方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郾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并且回答: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从而认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填在课本上。

4?郾再次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课本第38页表格填完整。

三、掌握进率,巩固应用

1?郾教学例3。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思考解答后,分别说说为什么那样填写。)

2?郾引导总结。

在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中,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相比,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这道题是要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由例3(1)得出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一般方法是用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乘它们的进率(1000)即可化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教师强调,不能死记以上规律,只要理解就行。)

3?郾巩固练习。

2?郾4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9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123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郾尝试练习。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引导归纳:将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怎样办?根据例3(2)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5?郾练习:3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7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2?郾3立方分米=( )立方米

19?郾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 )立方米

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刚才我们用所学的进率解决了名数的改写问题,下面我们再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4: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最合适?

五、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做课本第48页2、3、4题。

作者单位

陆良县马街镇漾稻小学

罗平县钟山乡中心完小

篇5: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3.教学用具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4.标签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25px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25px的正方体,体积是25px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25px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25px3的物体。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25px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100px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25px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有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有()条棱,每相对的()条棱算作一组,可以分成()组。

3、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面积都()。

4、正方体有()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

5、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7、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8、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 cm,其中长是250px,宽是7 cm,高是()cm。

9、把两个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10、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3 dm,宽是10 dm,高是9 dm,把它切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dm。

二、判断题

1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1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

1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4、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15、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8厘米,高7厘米,把它切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厘米。

()

板书 体积和体积单位

篇6: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四、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五、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六、教学过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大家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为大家讲讲?(学生讲故事时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思考: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用“乌鸦喝水”的课件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是空间概念。)

2、自主探索体积的意义

1、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想一想,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预习p38页,用透明玻璃做这两个实验,想一想,(1)石块放入水中,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将木块放入空杯中,再倒入沙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3、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占有空间?谁占的空间大些?

4、()叫做物体的体积。

5、说一说:()的体积比()的体积大。

(2)引出体积概念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学生回答)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看出来的)

说一说:自己见过的体积最大和最小的物体(如房子,高楼大厦,火车,大山,针尖,芝麻,蚕卵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最大和最小的物体,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物体都具有一定的体积,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体积是有大小的,为下面体积单位的引出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度单位用1厘米,1分米,1米的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表示,现在请你猜一猜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要想清楚地表示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单位,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学过的方法迁移运用过来,用以解决新的问题。)

1、计量体积要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用字母表示分别是()、()和()。

这个猜想对吗?(教师拿出棱长是1cm、1dm的正方体模型学生观察,引出体积单位并说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

(1)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请学生比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各小组拿出标准的正方体模型对照谁比划的更准确些)。

(2)教师出示火柴盒和鞋盒,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体积分别用什么体积单位来 2

表示,大约是多少?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如一个指尖、一粒蚕豆、一个骰子等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一个粉笔盒、一个魔方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3)感知 1立方米有多大

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的大小吗?这里有一个用绳子搭建的棱长1米的正方体,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它的空间有多大呢?学生演示,请学生估计1立方米的空间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学生(并验证)。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小结: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都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比划、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交流,又知道了不少知识,下面我们去智慧屋挑战一下吧。

1、填一填。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3)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一连。

3、数一数。

(设计意图:这些例子基本上是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引导反思,总结收获

大家这节课学生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实践作业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不同的几个长方体,并研究一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巩固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7:《体积单位》教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单位、建立表象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

五、教学具准备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实施

老师:在实际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时只要凭感觉就能判断出谁大谁小,但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比如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手机盒的体积是多少?一个游泳池的体积有多大等等,就要用到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课题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三)、头脑风暴

10002=100×100×100 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四)、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篇8: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 明白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应用对比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及学习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已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能够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学情, 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 大胆猜想并验证。对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进行大胆猜想, 然后进行验证。先让学生复习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组织学生猜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在猜想之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最后, 教师再引导用分米、厘米做单位, 对两个体积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教具进行测量, 分别以棱长1分米, 10厘米做单位, 求出它们的体积。通过比较, 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思考为什么1立方分米会等于1000立方厘米。第二步, 放手讨论并推断。对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等进行讨论与推断, 然后归纳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第三步, 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与应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并在原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应用及实践。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能够正确进行相关名数的改写。

教学流程:

一、回顾相关概念, 引导猜想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说明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成的。

2.出示线段, 问:要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出示一张纸, 问:要测量这张纸的面积, 用什么做单位? (要用面积单位来测量。)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再次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说明: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 即:1平方分米=10厘米伊10厘米=100平方厘米。)

5.出示一个正方体, 问:测量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要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都不是, 要用体积单位。) 前面刚学过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 那么, 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课件相机出示下表并随机填空。)

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

二、测量推理, 合作验证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是多少呢?单靠我们的猜想还不行, 还需要我们对猜想进行验证。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是两个相邻的体积单位,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 (两个同样大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 通过小组充分合作, 充分想象, 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学生6人一组, 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探索方式一: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一排摆10个, 摆10排, 这样就摆了一层, 它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如果摆这样的10层, 就摆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因为10个100是1000,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二:设想把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就是沿着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长、宽、高 (棱) 分别切开得到10伊10伊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 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也就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三: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它的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 高是1分米, 用底面积100平方厘米伊 (高) 10厘米, 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四:还可以这样想:1分米=10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也可以说成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伊棱长伊棱长=10伊10伊10=1000 (立方厘米) , 所以,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能验证猜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算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间的进率。

(1) 同学们已经推断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断出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吗?

(2) 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采用前面那些自己觉得最有效且最简便的方法推证, 如, 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 设想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 可以分成多少个?也可以进行推算:1立方米=10分米伊10分米伊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3)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出来, 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 引导学生观察并且回答:1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1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从而认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填在课本上。

4.再次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 让学生说一说, 到目前为止, 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 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 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课本第38页表格填完整。

三、掌握进率, 巩固应用

1.教学例3。3.8立方米= ()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学生思考解答后, 分别说说为什么那样填写。)

2.引导总结。

在3.8立方米= () 立方分米中, 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相比, 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这道题是要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由例3 (1) 得出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一般方法是用高级 (体积) 单位的名数乘它们的进率 (1000) 即可化成低级 (体积) 单位的名数。 (教师强调, 不能死记以上规律, 只要理解就行。)

3.巩固练习。

2.4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0.96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0.123立方米= () 立方分米

25立方米= () 立方分米

4.尝试练习。240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引导归纳:将低级 (体积) 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 (体积) 单位的名数怎样办?根据例3 (2) 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5.练习:33000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 立方米

700立方分米= () 立方米

2.3立方分米= () 立方米

19.8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 () 立方米

四、应用知识, 解决 (简单) 问题

刚才我们用所学的进率解决了名数的改写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4: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长50厘米, 宽30厘米, 高40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想一想, 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最合适?

五、巩固拓展, 实践应用

上一篇:2024年计生协会529活动总结下一篇:校园安全巡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