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重量说课

2024-05-01

体积与重量说课(精选12篇)

篇1:体积与重量说课

《体积与重量》教学设计

《体积与重量》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问题解决”中,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关知识后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将其列入拓展部分的学习内容,是为中学学习物体的密度等相关知识做基础与铺垫的。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重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三个关系式),并会运用三个关系式进行简单的应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比较少,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理解“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这一概念,《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动手实验,计算出常见物体单位体积的重量。”限于教学条件,无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因此教师采用学生熟悉的1立方分米的木块和泡沫块作为比较对象,首先通过告知它们的棱长,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进而教师引出“单位体积”这一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又通过出示1立方厘米的木块和泡沫块、让学生想象1立方米的大小,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单位体积”。然后通过实物观察、猜测、掂量、称重等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木块和泡沫块的体积相同(都是1立方分米),但重量是不同的。然后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单位体积重量,使他们进一步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单位体积重量是各不相同的”。在理解了这一概念后,再出示三个1立方厘米的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能比较容易想到用“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这一方法来求“物体的重量”,然后再提升为告知物体的长、宽、高来求物体的重量,使学生能把前后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物体的重量”这个关系式,能比较容易地推导出另外两个相应的关系式,因而对于另外两个关系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分配教学时间,而是让学生在应用中自主探讨、总结。

在练习阶段,第一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对于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重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第二层次的选择,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由于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单位体积重量是不一样的,因此虽然体积相同,重量却不同;或者重量相同,体积却不同。第三层次的应用,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独立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选择具有广泛性的数学知识充实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开发数学实践环节,强化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虽然本课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但在历史上有一个经典故事,就是“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可以说就是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重量三者之间关系的最好运用。因此在课堂开始和结束时,我安排了这个经典案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让学生感受到了阿基米德就是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国王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平安小学汤志康

篇2:体积与重量说课

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没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换算关系为:

一吨油的体积数=1/p立方米

一吨油相当的桶数=1/p * 6.29桶(油)

将6.29除以密度即为求1吨油等于多少桶油的换算系数公式。此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油品的密度大小有关,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大庆原油密度为0.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0.9082,可分别得:

大庆原油换算系数=6.29/0.8602=7.31,胜利原油换算系数=6.29/0.9082=6.93

对石油产品得计算方法也是一样。如某种汽油的密度为0.739,计算结果:1吨汽油等于

8.51桶;某种柴油的密度为0.86,计算结果1吨柴油等于7.31桶。依此类推。表1列出了国内外常规油品及常见的原油的吨与桶的换算系数。

美国市场的汽、煤、柴油价格以美分/加仑为单位,同样可用上述公式换算为以美元/吨为单位。例如,1993年7月27日美国旧金山93号无铅汽油价格为54.0美分/加仑,其换算方法推导如下:

93#无铅汽油价格=54.0美分/加仑;54.0*0.01*42美分/桶(1桶=42加仑),54.0*0.01*42*8.5美元/吨(1吨汽油约和8.5桶),54.0*3.57*(3.57即为汽油由美分/加仑换算美元/吨的换算系数)=192.78美元/吨

油品体积与重量单位换算表

品名 密度p桶/吨 品名密度p桶/吨

航空汽油 0.701 8.97 船用柴油E80。c37-5.0 0.886 7.10

车用汽油 0.725 8.67 减压渣油(大庆)0.941 6.68

航空煤油 0.775 8.12 道路沥青 1.01 6.23

轻柴油 0.825 7.62 润滑油基础油150SN 0.8427 7.46

轻石脑油(44-100。c)0.674 9.33 润滑油基础油500SN 0.8579 7.33

篇3:“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一化学 ( 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在第一课时中引入了物质的量, 这一重要的概念后, 又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因为物质的量描述了微观粒子数目的大小, 它已将宏观的质量对应了起来, 物态中的气、液是如何于物质的量相联系的呢? 气体的测量和储存中, 都将涉及其体积, 因此要找出n和v的关系, 它当然是物质的量这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2. 教材的主线

已知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但物质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有无一定关系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 通过探究用“发现法”解决1 mol固态和液态物质的体积量不同, 而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几乎相同的原因, 进而形成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出定律———有关气体定量计算的重要基础知识.

3.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事物的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目标: 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形成是本节内容的一大重点. 由于定律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 相互的关联关系需结合物理学的部分知识, 初学者较难理解和掌握, 故又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法

1. 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 注意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概念的要点, 抓住概念的内涵, 从而做到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

2. 将知识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导定律的初步形态,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对比法, 阅读与讨论、启发式交流、分层递进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

1. 让学生对1 mol物质的体积进行求算, 采用实物进行对比把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立体形象, 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2. 从1 mol水 ( l) →1mol ( g) 的体积变化,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3. 在引出阿定律时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 推导阿定律, 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主动, 由枯燥记忆转为能力和智力.

四、教学程序

环节1: 设置问题: 比较1 mol固体、气体不同物质体积, 提出1 mol不同物质V各不相同, 而1 mol气态物质体积几乎相同?

环节2: 探讨原因、寻找规律: 分析影响气体的因素, 从水变水蒸气分析分子间距, 分子粒径对体积的影响, 从直观形象思维得出抽象的概念.

环节3: 加深印象, 突出难点: 展示Vm模型, 突出Vm的概念中的“对象”“条件”“结论”, 以及这一概念的条件与结论是否互逆的关系.

环节4: 发散思维, 突破难点: 由Vm概念的深入理解, 指出“标准状况下, 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约是22. 4 L”, 这一体积只是诸多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

环节5: 归纳整理, 巩固反馈: 总结V与n、p、T的关系, 介绍PV = nRT, 为后续内容做好伏笔, 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 一) 决定物质V的三个因素

1. 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 2. 微粒间的距离; 3. 微粒本身大小.

( 二) Vm

1. 定义在stp下, 1 mol任何气体数体积都约为22. 4 L, Vm= 22. 4 L / mol.

2. 公式: V = Vm×n.

3. 注意: ( 1) 条件 ( STP) : 即0℃1. 01×105Pa ( 2) 描述对象: 气体. ( 3) 结论: 体积约是22. 4 L.

( 三) 阿定律

1. 定义: 在相同T和P下, 相同V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给出PV = NRT.

2. 注意: 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 条件是T、P、V都相同, 结论是N相同, 即气体n相同.

摘要: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相关的论述, 谈谈自己的见解, 希望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篇4:轻盈的重量和灵活的体积

许鸿飞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创作出一批为人喜爱的优秀雕塑作品。近些年,创作的“肥雕塑”系列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种主流的专业和非专业媒体不断刊载作品和评论,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作了多个访问报道。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广东省美术展览,在法国、泰国、香港、澳门和国内多个城市成功举办个人雕塑展览,雕塑作品被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藏。另外,为国内十多个城市创作大批城市标志性雕塑和环境雕塑。

长期以来,以物质材料制作的雕塑总是试图突破物质本身的束缚,从自然物质材料本身的属性中脱离出来,营造出一种类它比拟的相似状态,以求表现一种幻觉的真实,具象雕塑为此走过了漫长的路途。由于雕塑的实体性限制。在客观表现对象的呈像过程中,体积的实在性和材料的重量感,使得在塑造景观物象中总是难以脱离重心引力的牵挂,而牢牢的受制于支撑的基础。为了稳定的站立起来,伸展出去,空间和跨度始终游离在团块构造的周围,任何的突兀延展都要经过及其困难的斟酌考量,然后在中心稳定基础牢固的前提下,逐渐突破平面的限定构成了一些丰富的立面结构关系,使得空间的错落布置不再从属于材料本身的自然形状,而是在一个新的结构关系中逐渐接近表现对象。但是这时的表现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从古典到巴洛克再到现实主义,风格的变化自不待言,潜在于各种表现风格变化的基质是结构构造方式的变化,从封闭的从属于材料限制的空间关系中挣脱出来,体积与空间在多大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运动一直是艺术家们琢磨不定的问题。

罗丹把生命运动的视觉效果推向了极致,在瞬间的运动中不仅融合了结构和机理细微变化的细枝末节,而且不顾基本形体常态的一般性特征而作出非凡的调整,让局部的真实服从整体结合的真实,进而服从整体运动状态的真实,从而丰富了巴洛克以来在空间关系上的虚张声势的程式化格局,情境瞬间的表情特征不仅存在于类型的变化中,而且存在于个性的差异中,由此人的社会现实性得到强调,精神面貌的情绪变化显现出来,雕塑的人向真实的人进一步接近了。

罗丹在祖述希腊传统菲迪亚斯的四个转折面的形体结构中,仍然没能彻底背离米开朗基罗两个面的整体感构造,运动的依托仍然难以彻底排除。后来他的门徒马约尔、卡尔米勒斯都试图使雕塑轻巧起来,马约尔借肥硕的人体以漂浮的动作来淡化重心引力,米勒斯则以小接点的支撑和向上伸展的动势来营造人的轻盈动态,让体积的重量转化成克服自身重量的动力源泉,先贤们提供的艺术实践成果,成为后来者有益的借鉴范例。广州雕塑院的雕塑家许鸿飞正是在这种结构图式的文化资源中探索自己的形式语言的,面对文化遗产,他不是简单鲁莽的翻牌出牌比大小,而是怀着深深的谦恭,在前辈大师引导的线索中,走出自己的路。

许鸿飞的肥胖女人运动系列雕塑,既有罗丹的运动感,也有马约尔的体量感,在凌空运动方面则又与米勒斯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切,并非学究似的各家形式要素的机械罗列并置,而是根据自己对既往艺术经验的体悟,对当代现实生活的观察,把艺术语言有机的匹配到现实生活现象中,从而丰富了传统语汇。关于现实生活状态,关于对现实生活状态多样性的态度,许鸿飞用丰富多彩的构造形式,在经验判断和艺术表现中与现实景观搭建了一条审美通道。让压路不用碾子下河不借筏子肥胖婆娘们扬长避短,该显示力量的时候不含糊,该轻盈的时候不笨重,体积和空间在胖婆娘的生活百态中变化多端伸展自如。克服了雕塑重心引力的羁绊,肥胖的形态和雕塑的体积便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表现动感的主题,把过去长期由动势暗喻的运动态势铺展开来,拓展了运动的空间范围。这就使得生活的场景式记录成为可能,像古代的张萱周舫一样,时代的画卷落墨于日常生活的平淡和闲适之中,许鸿飞的肥胖婆娘系列,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游戏嬉戏,或者剧烈运动,力量调控的张弛有度。在结构性的组合中,四两千斤的对比关系和失重平衡的动态把胖婆娘自身重力加速度的动感推向了临危的限度,再由肉山一样巍然屹立的稳定性构图戛然而止。富态安详的胖妇们可以动若矫兔静若处子,绝没有有躁动的唐突,也没有呆滞的沉闷,丰腴体态的运动,包含了欣欣向荣的自然天性的茁壮和繁茂,又在具体形象情境化的表现中显得真实可信。

以我长期与许鸿飞接触的经验看,他有着岭南人勤奋踏实的品性,同时在雕塑创作实践方面也不墨守成规,无盲目崇拜权威的奴性,在默默工作中积攒自己的实力然后异军突起。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以公共艺术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同时,他深深知道判断艺术品优劣的标准除了专家和委托人的鉴赏之外,广大民众的态度更为重要,艺术为大众服务不是空话,而是他时刻牢记的创作方向,这使他在对现实生活移情自适的选择性表现中。仍然不失对现实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敏感性,而在处理这些表现题材的时候,不是拿样作怪的摆出一幅没有灵魂的形式躯壳,寻找一些先入为主的题材和内容充塞到固定的形式中去,而是从平凡生活的细节巾发现震撼力的艺术元素,根据此情此境的感动,形式和内容油然而生悄然暗合,这在表现酣睡的救灾士兵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因此,许鸿飞创作中多样性的表现,就不仅停留在题材和内容的更替中,而是随时根据表现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我们便可以发现在许鸿飞的表现范畴中。没有习惯性的程式,不是像一些雕塑家那样,一招仙吃遍天,从一而终,再也突破不了自己创下的辉煌顶点,成名的那一刻即是衰败的开始,许鸿飞的创作仍然处在变数的过程中。

篇5: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与重量练习题

一、填空。

1.1立方分米棉花重0.08千克,15立方分米的棉花重千克。

2.有一块重量为6吨的石料,如果1立方米的这种石料的重量是2.5吨,那么这块石料的体积是_____立方米。

3.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里,可以装黄豆千克。(容器壁厚不计,每立方米黄豆重750千克)

4.每瓶墨水50毫升,装410瓶,共需要墨水升,如果有墨水10.5升,一共可以装瓶。

二、判断题。

1.物体的体积÷物体的重量=单位体积物体的`重量。…………………………

2.1立方分米钢重8.8千克,4立方分米钢重2.2千克。……………………………()

篇6:体积与重量说课

首先明确对象:是砌筑砂浆还是抹灰砂浆?

对于砌筑砂浆(一般分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等),一般用强度等级表示,普通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代号以M表示,砌筑混凝土砌块的专用砂浆用Mb表示,其强度是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如水泥的种类和标号、砂的颗粒级配等)由实验室给出设计配比单,此配比一般是根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并结合施工水平通过试配和试验确定的具有85%保证率的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单位MPa)。其配比是按每立米体积的砂浆中各组分的质量(Kg)比表示的,其中砂是按含水率小于0.5%的干砂计算的。砂浆的体积是按砂浆拌和物的密度(水泥砂浆1900kg/m^3,混合砂浆1800kg/m^3)换算的。

实际施工配比还应根据砂的实际含水率进行质量换算。

施工中一般均直接采用质量比表示,目的是便于计量和控制质量!当然也可以全部换算成体积比,但所用的密度(为堆积密度)必须是现场实测值,以确保其正确性。

这一点和混凝土配比相似,所不同的是对砌筑砂浆对水的用量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施工要求的稠度和和易性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一般在270~330Kg/m^3左右,当然没有绝对限制),而混凝土则必须严格控制水的用量(由水灰比控制)。

再说一下抹灰砂浆,抹灰砂浆一般分为普通抹灰砂浆(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等)、特种抹灰砂浆(防水砂浆、装饰砂浆,聚合物砂浆等)等。抹灰砂浆一般不直接要求强度等级,设计文件中一般多采用“1:m”或“1:n:m”的表示方法,采用的是份数比,即体积比,当然1一般是指水泥或其他胶结料用量,m是砂用量,即一般用“水泥:其他胶结料或添加料:砂”的形式表示,

其配比形式还可以采用x:y:z的形式,均为份数比,即体积比。

当然抹灰砂浆实际上也是有强度值的,如抗压强度、黏结强度等,只不过一般很少采用。

应该注意到,其实用体积比是过去的习惯用法,其前提条件采用什么种类的胶结料(或水泥)没有说清楚,也没给出水泥的强度等级要求,所以不够科学、规范。我国现行规范也采用此提法,但对于有抗压要求的更倾向于采用强度等级表示。

网友提到的《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5.3.2条,就同时采用了两种提法“水泥砂浆面层的体积比(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体积比应为1:2,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5。”从中可以看到两者有时是可以表示同一种砂浆的。

(但注意1:2的水泥砂浆并一定等于M15的强度等级,因为前者没有指明水泥的强度标号)

从严格意义上说,体积比并不科学,也不便于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以后应逐步过渡采用容易量化和管理的质量比,同时考虑所用材料的强度指标和特性等方面。

如《地下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中对于普通防水砂浆的配合比就采用了质量比,(前提是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详见规范第4.2.7条和4.2.12条

篇7:体积与容积说课稿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几个片段。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教学体积的概念。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石子?

板书关键词: 石子 占空间 大小

2、联系生活。

(1)比划、感受和想象,

出示购物纸盒,教师示范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同学们闭眼想象。

出示一个球,指名学生比划。

(2)说一说。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举出两个物体说一说。

3、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是纸盒的体积?什么是球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说一说什么是冰箱、微波炉、手机的体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固体)水有体积吗?(气体)那气体有体积吗?(吃气球,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就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三、教学容积的概念。

1.认识容器。

师:老师准备这节课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纸箱、量杯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做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类似教科书P41“想一想”的两个杯子,提出;两个杯子装满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哪个杯子装的水少?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先说说都有哪些实验方法,再动手操作。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4、联系生活。

说说什么是水杯的容积?集装箱的容积?冰箱?

四、深化概念,对比联系理解本质。

1、仔细观察:盒子的体积与盒子的容积哪个大?

结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2、假如我们把纸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这样加厚下去,箱子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变小,体积不变。

3、假如我们不是往里面加厚箱壁,而是在这个箱子的外面加厚它的箱壁,一直这样加厚下去,请你想象一下,箱子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不变,体积变大。

4、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谁来简要的概括一下?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五、巩固练习。

1、同一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2、填空题、判断对错,明晰概念。

3、由于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气的3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2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3、数学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作业:完成37页第6题。

六、全课小结

篇8:体积与重量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 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难点是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说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两个相同的水杯,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学具:24个小正方体。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用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哦,原来是乌鸦放进了小石子。那么,乌鸦为什么要放入小石子呢?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空间,使得水面上升了。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和理解上来。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原来是石子占空间。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比一比。

出示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放入量杯中,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杯子中的水升高了);“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放入了土豆);“它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为什么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土豆一个大,一个小)。让学生明白物体都占又有空间,占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板书体积的概念。

活动二:找一找。

找出身边,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联系实际活动,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同时提出水,空气是否有体积?最后通过瓶子装水,吹气球来说明水和空气是有体积的,为揭示容积的概念做好铺垫。

活动三: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将其中一个水杯倒满,然后倒入另一个水杯。可能出现溢出和未装满两种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水杯大一个水杯小),通过提醒学生思考,能够容纳物体积的容器才具有容积,容器的容积也有大有小,从而进一步揭示容积的概念。

活动四:试一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小正方体分别搭成不同体积的长方体,让同学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作了铺垫。

活动五:练一练。

要求学生用24块小正方体搭成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从中让学生感受物体形状与体积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长方体的形状不同,体积变化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意见。板书: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在此期间,我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于个别同学存在的题,将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调解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节四:总结反思,整理新知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体积 与容积的概念。若有不完整或有歧义的地方,再予以补充。板书课题

环节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课本42页的第4题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篇9:体积与重量说课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它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8~40页的内容。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1.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3.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等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无疑是这个过程的再现。大量的活动又为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概况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方法选定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于概念教学,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但是由面积概念过度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知识跨度大,难度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这部分教学要加强对体积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我首先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生活应用等体验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我是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认识体积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导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导入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在上课时以《乌鸦喝水》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2.实验证明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清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这时第一个杯子装不下第二个杯子的水,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占空间”。

3.建立体积概念

实物演示一:用手摸一摸抽屉,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把书包放入抽屉,用手摸一摸,说说感觉。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

实物演示二:橡皮、铅笔盒、书包。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由此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课件展示冰箱、电脑、手机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冰箱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手机小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物演示,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引出体积单位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请学生判断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引导学生得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在学习体积单位前,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应该是正方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运用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三)、认识体积单位

猜想1cm、1dm、1m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得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看书自学验证。举生活中的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的例子,如手指尖的部分、一颗蚕豆、计算机键盘的按钮、小骰子;一个拳头、一个粉笔盒、魔方,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四)、训练检测

1.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使学生正确看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的联系与区别。

2.填单位,考察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3.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二小题,使学生明白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3

3333

34.淘气日记,使学生熟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应用,并进行德育教育。

这四个练习,动静结合,紧扣教学难点。

(五)、归纳总结

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把你知道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

立方分米: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

篇10:《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篇11:《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并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②能力目标: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自我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力

3、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前复习法,复习迁移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正方体的边长,要求学生算出它们的体积,以此让学生回顾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都是底面积×高。接着,我出示一个圆柱体,问;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呢?由此引出课题。环节

二、推测猜想,探究新知。1.实验探究,引出猜想

在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公式,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前学过的梨溢水法,即把圆柱放进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中,水面上升的部分即为圆柱的体积。为此,我会对这些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在此提出疑问:那你能把教室外的那根大圆柱的体积也用这个方法求出来吗?由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求圆柱的体积。我适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并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猜想。2.图形转化,验证猜想

在上个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会猜想把圆柱转化为先前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式,再用底面积乘以高的方式求出体积。由此,我会让学生拿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并提出以下问题: A.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后,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B.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高等于圆柱的什么?

在小组合作时,我会参与到其中并指导学生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将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相应部分对照起来,把握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展示后,我会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拼成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初步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直观的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为底面积x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用猜想验证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充分的体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3.利用新知,解题应用。

1、在教学例6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由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改写圆柱的体积公式,即:

V=π r² h/

2、在学生全面把握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我将出示例6,组织学生审题,明确求圆柱体杯子的容积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答题步骤,着重说明在没有直接给出底面积的情况下,应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环节

三、巩固提高,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设计层次渐进式的练习第一关:基础题,完成教材25页做一做。

第二关:拓展题,完成练习五第8题,已知一定容积的果汁,分到3个圆柱杯中给客人喝,看是否足够。

第三关:提高题,完成练习五第14题,用一个长20cm, 宽10cm的长方形为轴旋转成两个圆柱,求他们的体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样设计练习一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为了让有需要的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挑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环节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若学生总结不够完善,我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得认知。

四、板书设计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突出重点,清晰易记。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篇12:体积和容积说课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体积和容积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体积和容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大小不同的两个牛奶包装箱的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对体积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该信息窗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体积和体积单位、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通过操作和观察理解容积以及容积单位。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试验、思考,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计量容积要用容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和毫升;知道他们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多少,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中,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根据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分析讨论,我则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用具有: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谈话导入前面我们解决了包装盒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包装盒里的学问还有很多,想继续了解吗?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而且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1、建立“体积”概念。

师演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板书:石块占空间)。生演示实验二,“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满沙,在另一个空杯子里装一个木块,把沙子倒向装木块的杯子里,直到装木块的杯子装满沙子”学生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板书:木块占空间)师小结:石块、木块都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他物体占不占空间?生举例。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2、教学“体积单位”。

设疑: 老师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盒子,第一个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正方体木块,第二个盒子中正好放了27个小正方体木块。你想到了什么?(第一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肯定比第二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要大)这个盒子中放了8块小方块,老师把8个小方块取出,放入这个盒子里,请你仔细观察,结果怎样?(还剩两块)你想到了什么?(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比正方体盒子的体积要小)为什么呢?(因为正方体里的同样的小方块多)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和一个正方体盒子,提问:这两个盒子谁的体积大?请同学们猜猜看。谁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可以往里面装小方块,也可以••••••)如果往里面装方块,师故意往一个里面装小一点的方块,一个里面装大一点的方块。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师小结:像图中这样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我们就叫做体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积单位用哪些?(课件逐一出示)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表示的含义。请同学们猜一猜:常用的体积单位会有哪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素材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在小组开展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

师提出问题: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师出示体积1立方米的箱子让学生观察。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谈话:有了体积就可以来计量物体的体积了,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来计量物体的体积?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学生先估一估,再想一想.然后课件动态演示:

用同样的方法推理:1立方米里有1000个1立方分米。板书体积单位的关系。

4、学习容积。

提问:哪个奶盒的牛奶多一些?你想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杯子量一量。总结: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板书课题。

平时我们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什么单位?出示升、毫升。了解升和毫升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把问题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梯度练习巩固应用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础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只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2)、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3)、一部手机的体积约是33()。(4)、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2、深化练习: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部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的形式注重多样化,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六、总结反思 提升素养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个信息反馈。

七、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布置的作业是:

八、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我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板书设计,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表现主要内容,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可以使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一篇:退库管理规范下一篇:我跟爸妈去踏青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