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调查报告

2024-04-29

文明旅游调查报告(共9篇)

篇1:文明旅游调查报告

关于文明景区、文明旅游的调查报告

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创建文明景区的招牌嫣然成为一个又一个社会新亮点。作为渴望快速发展壮大的各大旅游景区,无不努力竞相角逐,抢抓机遇。并且以国家3A级、4A级、甚至5A级景区标准强化内部设施管理,综合整治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翻修更新硬件设施,倡导优质人性服务等等。可以说,日新月异的各大旅游景区如雨后“春蕾”,再次竞相“绽放”。但是文明景区的快速升级改造,并没有迎来近几年人们文明旅游素质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出现的高速公路“拥堵”,旅游景点“看人”,垃圾遍地“开花”等等不文明现象,正说明了现代文明旅游素质的发展与文明景区的发展十分不协调。针对这一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旅游工作者,身处旅游第一线,就“双节”期间,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在周公庙风景名胜区做了相关调查。

调查方法:

(一)仔细观察。

1、购票不守秩序,乱插队现象严重。

近几年,周公庙风景名胜区经过个多方面的升级改造,已由国家3A级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售票窗口也一改往日拥堵的单窗独售,重新设置八处售票口,按今年双节期间周公庙游客接待量来看,八处售票口,只要游客尽然有序,不争不抢,某些窗口拥堵、乱插队现象就不会发生。但事情往往就发生在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身上,他(她)们购票只顾自己便利、快,拥挤他人,踩踏他人,无视秩序,无视管理人员疏导,结果与其他游客发生口角摩擦,制造现场混乱。

2、乱摘乱采庆,乱涂乱画现象严重。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前夕,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为了给游客营造更 欢乐的节日气氛,不惜耗资巨款,购置上千盆名木花卉,点缀景点,亮丽风景。熟知,“双节”期间,笔者发现,有些游客无视花坛旁“严禁采摘”警示牌的存在,我行我素,采摘花卉,嬉戏打闹。笔者上前阻止,摘者振振有词,“我票都买了,折花算什么?”,真是令人气愤!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再看庙区数棵参天古树,被一些游客刀刻绳系,惨不忍睹。还有部分碑雕石刻,也在劫难逃,被一些为了“名流千史”的游客乱涂乱画。看着让人心痛!也许大家不会想到,您的一时之快,是数年后这些参天古树的灭顶之灾;您的“千古留名”,将快速使这些碑雕石刻风化。“人啊!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3.攀爬景点现象严重。

周公庙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周公像,于1986年由河北曲阳玉雕厂精心雕制而成,此像不论周公相貌、神态、朝服,都展现了他千古一圣的风姿。好多游客来此,凭古抒怀,一睹一代宰相风姿。但是有些游客却不顾危险,翻越栏杆,爬上雕像,合影留念,这是极其危险和不道德的行为,更是对周公“千古一圣”的大不敬。再者,若攀爬者摔断手脚,后果将不堪设想;若撞坏、弄脏雕像,后面游客怎么欣赏?其它古树名木以及建筑雕像的攀爬者更是大有人在。呼吁:“景点是我家,爱护靠大家”。

4.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现象严重。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吐口香糖,这可能是2012年“双节”期间各大旅游景点共同显现出来的不文明旅游的最大陋习。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也不例外,增设的好多垃圾桶在乱扔垃圾的游客的眼里视而不见,一些游客边走边吃,边吃边扔,在景点好多歇脚点和石凳旁,矿泉水瓶、空易拉罐、塑料袋、零食袋等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还将垃圾扔到草坪、湖水当中,实在大煞风景!

方法

(二)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游客文明旅游的综合素质及看法,我特意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三天时间,共有50人参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旅游者的文明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当然,也不乏一些有意识、有觉悟的游客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有的认为要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有的认为要加强公民教育,有的认为旅行社在组团前要对游客搞好行前文明旅游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多宣传相关知识······ 这次调查活动结束后,我立马向周公庙风景名胜区呈交了调查问卷的详细结果,景区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表示将认真研究从而改变文明旅游中文明景区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那些文明素质低下的游客,我们深感痛恨和鄙视,不能不引以为戒。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文明,感染他人呢?我调研总结后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1、要强化公民的意识,不仅要重复宣传强调,更要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明白文明不止关系个人修养,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是文明的传导者,始终在与自然亲近,与同伴交流,与文明对话。游客之间应彼此宽容,相互欣赏,互为景观;同时还要认识到,旅游是消遣、是休闲,不是为所欲为。

2、打造文明旅游环境,旅行社是关键的一环。作为旅行社,在组团外出前,可以和游客签订文明旅游合约,为游客准备旅游礼仪规范说明,派发“文明礼仪手册”。在旅途中,导游可利用坐车的时间提醒游客做到文明旅游,如果团中有小朋友,活动方式还可以相对灵活些,比如让小朋友出来讲“文明语”或者领读,或者用提问抢答的形式来教育引导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另外,导游还可在旅游途中组织游客评选“文明游客”、“礼仪使者”等。

3、景区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引导。可通过制作便于携带的“文明旅游提示卡”分发到各大旅游景区,让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购买门票时免费发到每一位游客手中。提示卡主要针对游客在进入景点后经常出现的随地吐痰、随处抽烟、乱写乱画、乱扔垃圾、不守秩序、不听劝阻等种种不文明行为,可采用漫画的形式,提示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景观,友爱互助。

4、景区管理部门应该拥有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如尽可能在景区内开设足够的流动果皮箱、流动公共厕所。

这次调研活动,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小事情能反映大问题,使我对环保问题有了一次深层次的宣传与调查。我觉得这次活动收获非凡,不但使游客意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进而规范自身行为成为文明旅游者;另一方面通过调研,也使自己深感,作为一名文化旅游工作者,文明旅游宣传,身体力行,责任重大。让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文明旅游的重要性,从而共创文明景区、文明旅游。

希望广大游客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

调查人:麻翠娟

2012年10月9日

篇2:文明旅游调查报告

“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

主题活动总结

文明旅游是、文明交通、文明上网是展示国家形象、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是文明城市创建一项新的工作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师生旅游文明素质,充分展示美丽汝州良好形象,我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将“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理念传递到广大师生中间,入耳、入脑、入心。

一、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

1、遵守法规秩序、讲究卫生礼仪、爱护环境设施教育。这些都是公民行为的基本规范,在汝州市如此,去外地也应该如此。教育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国内旅游文明、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的行为公约”,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以礼待人,健康娱乐,文明旅游。

2、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尊重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其他宗教的文化习俗,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文明”行为,防止个人行为给国家和城市形象带来损害,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应有的风采。

3、教育学生应当自觉恪守公德、讲究礼仪、文明出行、文明游览,主动提醒和制止他人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

4、在文明旅游中,更要注意交通文明,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是自身素质的综合性体现。

5、平时上网要文明,不该看的内容和视频不能看,更不能去传播,要严格做到文明上网。

二、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1、广泛宣传引导,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意识深入师生之心

校团委广泛宣传引导。通过班会课发起话题讨论,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效果。曝光不文明出游行为、违法交通行为、不文明上网行为,理性分析原因,防止盲目过度炒作。

学校政教处进行了广泛宣传引导。政教处把旅行社关于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的相关资料在校园展示,确保广大师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文明出游的浓厚氛围。

2、认真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根据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的要求,开展文明素质主题教育,普及文明知识,促进素质显著提升,自觉维护旅游秩序、文明交通和文明上网。

篇3:分析旅游者不文明行为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现状分析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指旅游者从常住地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主要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不符合旅游者身心愉悦和旅游活动效率最大化的相关行为。在“吃”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表现在吃自助餐过程中肆意插队,大包大揽浪费食物,而且在公共用餐场所大声喧哗,甚至不顾自身形象语言粗俗或将吃完的食物,包装袋等垃圾乱扔乱丢,对景区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在“住”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夜间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注意保护接待地的公共设施;在“行”的方面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乘坐交通工具和景区购票过程中插队抢队,横冲直撞,扰乱公共秩序;在“游”的方面表现在有些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过于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随处乱刻乱画,肆意攀爬景区建筑物,违章拍照,还有很多旅游者在公共游览区域席地而坐脱鞋袜,或袒胸露背的在人多的地方游走,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景区公共环境;而在“购”的环节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购物时你争我抢,有的为了一件商品不惜恶言相向,大打出手,不但降低了旅游者的素质,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在“娱”的方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部分旅游者为寻求娱乐,在旅游目的地聚众参与“黄、赌、毒”等违反法律的活动及做出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行为。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分析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可以简单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旅游者素质低下、自身的自律意识薄弱、道德观念弱化、环保意识不强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影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而间接的影响因素是外在的大环境,包括旅游者从小生活的环境氛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及受教育的程度。可以说外在的大环境影响旅游者内在的心理,间接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举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是在旅游者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旅游者,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接待量可能会超过它最大的环境承载容量。如果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有不文明行为,以丢垃圾为例,那么可以想象旅游旺季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的产生,这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除此之外,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还可能影响景区基础设施的损耗,环境卫生的下降,使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威胁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寿命,严重降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游客与目的地的居民频繁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利益的冲突及口角方面的矛盾。不同的游客将多种多样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所以旅游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目的地道德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些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者自身的旅游感受造成影响,大大降低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舒适度。另一方面,旅游者会把这些惯性思想无意识的带到旅游目的地,将会对当地居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给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旅游客源地的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域之间的距离正在日渐在缩小,世界多元化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旅游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出国旅游亦是屡见不鲜。当旅游者走出国门领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时,也必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呈现给了目的地的居民,使之成为对客源地的印象,所以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将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会降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国际地位,不利于目的地和客源地进行经济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是社会道德弱化的一种现象,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

三、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行业管理制度

对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不利影响,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这些和旅游者直接接触的行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如旅游景点适当增设垃圾桶,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并配备相应的提醒标示物,如禁止吸烟、禁止拍照、不得大声喧哗等,导游将游客带入景区时,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如在向大家宣告行程或注意事项的同时,也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鼓励大家文明出行、文明旅游。

(二)加强相关舆论的监督

如今,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被传到网络上让公众知道,不文明行为也会曝光与大众面前,这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将受到无尽的舆论指责与批评,为了自身的声誉,已经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游客会感到有压力,进行改正,对于潜在的能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来说,他们会更加谨言慎行,尽量避免自己触碰舆论的这条高压线。除此之外,媒体也应报到一些正面人物的例子作为典范,让更多的人效仿,更好地弘扬文明精神。

(三)对游客的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工作

旅游部门或教育机构应适时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将正确的旅游的理念及意义,旅游中应有的行为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每个公民,提升他们的自律意识。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互联网等平台做好有关文明出游的宣传,多播放些有关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人们文明旅游的意识,引导人们摒弃不文明的行为,使旅游活动更加文明有序的开展下去。

(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法规

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如旅游者与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中可以规定旅游者有依法享受旅游目的地产品设施的权力,但不得破坏目的地的任何设施设备,不得损害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设置最低的道德底线及奖惩措施,再由相关部门监督执法,更为有利的控制人们的旅游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社会的各界人士,企业部门开展相关提升文明行为与自身知名度及声誉有关的活动,参与到文明旅游的行列中,倡导人们文明出游。

篇4:文明旅游三问

传统的文明修养总是以亲近性作为基础。但是,旅游暂时打破了这种亲近性。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日常生活空间的转化,旅游者必须离开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它最深层的本质是熟人社会关系的搁置,旅游者转向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转变所产生的道德后果是,日常的道德规范可能对其行为失去了效力 。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关系中,“对规则的遵守就是全部” 。在诸种规则中,法律规范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因此,以法律规范引导和约束旅游者的言行,实现文明旅游,就成为普遍的共识。当前我国文明旅游最直接的法律治理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它为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在施行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恰当的关注,以不断完善和推进文明旅游的法律治理。

第一,“文明旅游”如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这种宏观的法律条文设计为旅游部门制定文明旅游实施细则预留了法律空间,也为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制定相关的文明旅游条款提供了法律可能。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宏大叙事式的“文明”术语做出更加精微的解释。诚然,“文明”的内涵容易取得共识性的理解,可是,“文明”的可操作性判断标准往往充满了纷争。“文明”的判断本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中,“文明”的判断必定关联着特殊主义的具体文化境遇,不同的文化社群有着不同的“文明”判断。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兼容、不断融合的多元整合型的文明系统。因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分享着共通的文明观,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异的文明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立法气质是普遍主义的伦理精神,它面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旅游时的人、言、事、物和景。于是,普遍主义的立法追求与特殊主义的文明实践之间的冲突必然紧张。

国家旅游局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旅游合同附件,要求旅行社、导游、领队和旅游者自觉遵守,规范旅游文明行为,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列举了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和提倡健康娱乐这八类文明旅游规范,每一类规范又分别做出了细分,总共列举了28种符合或者违背文明旅游的行为。它不仅有着表达逻辑上的形式缺陷,而且存在着实践应用中的实质难题。八类概括性的文明旅游规范同其细分的具体旅游行为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容关系?它们是否穷尽了所有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这些禁止或者提倡的具体旅游行为如何操作?“用餐不浪费”是旅游文明。但是,是否只有光盘才是不浪费?饭菜口感或者品种不适而无奈弃食是否是浪费?主观浪费和客观浪费是否需要区分?女士穿吊带裙或者男女在沙滩日光浴,是否违背了“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的旅游文明规范?触摸古建筑的外墙是否构成了对“不攀爬触摸文物”的禁止性规定?多久时间才构成“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这些疑难足以证明,将具有强烈价值判断和道德内涵的“文明”落细为可操作的法律概念,困难重重。

第二,“文明旅行”怎样落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如当人完成为人的时候,人才是最好的动物一样,当脱离法律和裁决的时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 法律的威慑源自其固有的惩罚。法律义务如果不以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依托,那么,它就容易沦为一纸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旅游者提出了文明旅游的义务,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违犯后的法律责任仅仅是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依法赔偿旅行社的损失。如果不解除合同的获益更大,那么,即使旅游者违反了文明旅游的规定,旅行社也不会解除合同。对于那些选择自由行的游客,这款法律条文更是鞭长莫及。《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的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等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法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大量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虽恶劣,但达不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标准。即使是被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只在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但是征信机构如何对待,是否会将之列入信用“黑名单”,影响其生产、生活和消费,没有相应的措施。

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是文明旅游的守护者和看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六十二条规定,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立法的本意是通过强化旅行社和导游的责任,来督促游客文明旅游,及时纠正不文明行为。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仅在第一百零一条对旅行社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做出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导游、领队和旅行社如果没有尽到告知义务,那么,仅能根据第一百零八条“对违反本法规定的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的规定,做出相应的法律追究。但是,由于旅行社、导游和领队的告知、解释、引导和劝阻的法律义务只能做定性的衡量而无法做定量的评估,因此,在多数情况中,明文规定的法律责任会被束之高阁。

第三,“文明旅行”怎样入心?当代中国旅游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它意味着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的跃升。但是,实现这种生活方式或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一个有钱、富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与人的素质涵养、文化品味、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的精神文明之水准不能提供支持的时候,“旅游”就异化为“庸游”“俗游”“陋游”甚至“恶游”。因此,提升人内在的精神文明之水准,就成为实现文明旅游的核心。文明不仅是外化于行的规范,更是内化于心的美德。因此,文明旅游治理需要任法,但不能唯法。良法可以使人行善,但不必然使人心善。强制人们做正当之事不会使之美德更好,而只是对规范外在的遵从,而美德必源于其内在,是出于正当的理由而做正确的事情。文明作为一种美德,不仅要“外化于行”,也要“内化于心”,而心的化育尤其艰难。人们行为的文明可以来自外在的压力或诱惑,如制度胁迫或者利益收买。但是,人们心灵的文明是人内向的自由之域,可以免受外在的压力而保持本真。于是,在制度或者利益之前的行为文明,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灵文明,就成为表演,沦为虚伪。法律或者制度可以有所作为,但不能无所不为。

以亲近性为基础的传统文明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身份伦理。对方的身份决定了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在身份伦理的视域中,双方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越遥远,彼此间的道德约束力越脆弱。旅游者更多的是需要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 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必定会降低行动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行动力的程度。文明旅游生态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期而漫长的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改变人的道德心理,形成开放的道德心态,使之从内心真诚地悦纳陌生的人、事、物和景,减少亲近性道德的排他性,逐渐把他人也视为“我们之一” 。惟其如此,游客才能不仅本能地“亲亲”,更会自觉地“爱类”,直至以“天地万物一体为仁”。只有当文明内化为游客习惯性的品质时,其文明的行为才是油然发自内心的意识冲动,才可能以文明为乐或者不以为苦。显然,这种治理效果不能依赖催化的思维方式,而必须借助濡化的思维路径,在一个漫长的时段,精细耕耘,培育游客的文明习惯,涵育其文明品质,由此收获文明旅游治理的效果。

在推进“文明旅行”入心的过程中,我们拥有其它国家或者地区鲜有的重要教育载体。这就是自小学直至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们总是将这些课程视为贯彻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课程,却往往忘记了这些课程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和养成公民行为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强调德育向生活的回归,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从教育治理的层面来说,文明旅游的实践追求完全可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按照“文明旅游”的根本目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设置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习惯直至文明旅游理念。目前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中,与文明旅游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有16次课,占小学阶段所有思想品德课程的10.5%;生命教育有4次课,占2.6%;历史文化教育有12次课,占7.8%。当然,不是环境保护教育、生命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的所有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同旅游文明有关。因此,有必要将“文明旅游”作为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德目单列出来。这其实也符合国家主导性意识形态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篇5:文明旅游调查问卷

您好!十分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请根据您的自身情况如实填写,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旅游生活的态度和现状,我们特地展开此次调查,此次调查属于不记名调查,最终结果仅作为学术研究,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您的宝贵意见对我们的调查至关重要,感谢您的合作!本问卷的回答方式基本采用选择回答的方式,只需在对应的选项前面打勾,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18周岁以下 B18-25 C25-35 D35-45 F45-55 E55以上

3-请问您在外出游玩时目睹过哪些不文明行为 A随地吐痰、扔垃圾 B随地大小便 C 破坏花草树木

D无视禁止拍照标示,疯狂拍照 E大声喧哗、插队 F涂鸦 E其他(选填)

4-您认为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个人习惯 B家庭教养 C学校教育不到位 D社会风气使然 E监管不到位 F从众心理作祟 G其他(选填)

5-对于一些不文明现象,您是否会上前制止 A会 B不会 C据情况而定 D不确定

6-当附近没有垃圾桶,而您又觉得拿着垃圾很碍事,您会怎么做 A 就地扔掉

B不扔,直到看到垃圾桶再扔掉 C看情况而定

7-哪些因素会影响您在旅游时的文明行为 A 个人习惯 B道德约束 C其他游客的行为 D景区的卫生设施 E其他(选填)

8-就您自身而言,是否做到了文明出游 A大部分时候是 B通常没有 C不能控制自身

9-出游时是否会对小伙伴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10-您认为他人不文明的行为是否会影响你出游的心情 A觉得无所谓

B会有点影响但不会耽误整个行程 C有很大影响

11-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惩罚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很有必要

12-您认为应该如何改正这些不文明行为(多选)A增强个人文明意识

B健全管理机制,细化规章制度 C加大惩罚力度 D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加大文明宣传 E其他(选填)

篇6:文明旅游调查报告

3月16日上午,XX举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三文明倡议行动。此次行动采取了机关干部自我培训的方式,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文明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XX办公室主任XX结合习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精神,小餐桌,大文化,为XX干部送上了“文明餐桌”的知识大餐。XX同志结合自身经验,从“爱车、守法、安全、节约”四个方面,为机关干部言传身教地上了一堂生动的“文明交通”课程。XX同志则采用文明旅游的反面案例,为大家敲响了“文明旅游”的警钟,倡议大家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

篇7:旅游协会文明旅游倡议书

1.认识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个人修养和地区形象。旅游者要自觉规范在旅游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旅游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和公共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2.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自觉崇尚文明美德,抵制不良陋习,积极参加体现良好情操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抵制低格调、低品味的旅游项目,杜绝挥霍浪费的旅游消费行为,在旅游活动中,不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维护良好的旅游形象,自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营造文明旅游的环境氛围。各旅游企业要坚持文明经商,自觉遵守市场行为规范,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要积极开展员工教育培训,规范服务人员的从业行为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创造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旅游服务文明亲和的xx旅游形象。

4.做好文明旅游的教育引导工作。广大旅游从业人员要积极宣传文明旅游知识,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提醒、告诫和制止工作。要在做好文明旅游引导者的同时,身体力行地践行文明旅游,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文明举止感染和带动旅游者,促进旅游者文明素质的提升。

5.掀起文明旅游从我做起的宣传热潮。要抓住宣传贯彻《旅游法》的大好时机,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介,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旅游法制观念,逐步树立文明旅游意识,增强抵制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自觉性,推动全民旅游素质的整体提升。

旅游业是反映中华文明的窗口行业。推进文明,旅游先行。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行文明旅游建设,为把xx率先打造成为我国文明旅游的示范省份而不懈努力。

倡议人:

篇8:文明旅游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 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农业是基础, 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奔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农民,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在农民, 没有农村的文明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文明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 大力发展旅游农业, 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已成为农村全面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各级领导和部门都应高度重视,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

深刻认识发展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发展旅游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农业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市场, 竖起了一个新兴产业, 从另一种角度去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 开拓出一个完全属于农民自己的市场;二是旅游农业能大力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三是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能吸引资金投入,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是加快城乡一体化, 转移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六是旅游农业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 发展旅游农业, 能满足观光、休闲的新需求, 扩大农村社会的开放度,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生态得到保护, 环境得到优化。

突出地方特色, 科学合理搞好规划。四川省农业资源丰富, 特别是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得天独厚, 为发展四川省旅游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搞好全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 按照“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有所侧重, 规划到乡镇”的原则, 合理布局四川省旅游农业基地, 与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紧密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支撑,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低耗的农产品, 做大、做强、做精、做好四川省的特色旅游农业, 增强竞争力,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增加旅游农业投入,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川省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已成为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瓶颈。因此, 要充分利用全国高度重视农业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 实行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 形成长效机制, 协调城乡发展, 努力增加农业投入, 不断改善四川省农业基础设施, 用好“绿箱”和“黄箱”政策,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坚持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提高生产科技水平, 减少工农业生产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 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努力增加投入, 发展旅游农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科技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旅游农业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科技, 加强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各种素质和服务水平,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让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素质化。努力把体力型农民培养成技术型农民, 把生产型农民培养成经营型农民, 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壮大一批爱农、重农、懂农, 以农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农业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以抓工业的思路抓旅游农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四川省农产品商品率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 要发展旅游农业,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市场经济规律, 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平等、诚信等原则, 必须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广精品战略和名牌战略, 突出地方优势, 搞好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 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支柱。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 推广产地标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提升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断提高, 促进旅游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五个统筹”, 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四川省为内陆地区, 与发达地区相比, 农村人口多, 城镇化水平不高, 要发展旅游农业还必须大力转移农村人口,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五个统筹”, 加快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第三产业、生态农业等, 有计划地将中小企业逐渐向县城和乡镇转移, 使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在实现城镇化条件较好的农村,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全城镇化试点, 通过发展旅游农业等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城镇化, 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调整四川省经济的布局, 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旅游农业包括国家和省、市、县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景点, 是指以它们为载体, 以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以生态旅游为功能特色, 并能以富有生机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一定的人文景观, 供人们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人与自然亲和的情趣的自然农业或园林农业。四川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多, 大多是国家级或省、市级景点。一定要严格管理和科学经营, 完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监理体系, 确保必要的投入, 做到保护生态、优化环境与开发利用相配套, 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一致, 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保护开发服从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效益。观光旅游农业包括观光农业和景观农业, 是指以农业产业为依托, 以农业效益为主, 旅游效益为辅, 并相对稳定, 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 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农业。四川省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独特, 特色农业已有基础, 特别是以特色水果为代表的水果园,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 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各具特色。我们一定要选择资源基础条件好、具有产业特色、能够形成独特景观、紧靠旅游线路的地区, 使生产功能与观光功能可在同一载体得到表达, 达到生产性与观赏性两相结合, 效益互补。通过搞好桃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石榴节、芒果节等活动, 促进农事活动和观光旅游相协调,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休闲旅游农业包括庄园农业、庭院农业、市民农园等, 是指以农业为依托, 农旅效益并重, 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 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的园区性农业, 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聚友谈心的广场式农业。四川省各地农家乐、度假村已得到较大发展, 但档次较低、服务跟不上。因此, 必须搞好市场调查, 搞好基础设施, 选择城镇郊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安全、舒适的地方, 建成基地, 形成规模和品牌, 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 使人休闲、旅游、心旷神怡、和睦相处, 文明程度得到升华。

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农业, 促进经济共同繁荣。民俗旅游包括民俗村寨、特色村镇等, 是指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前提, 以“三农一体”为载体, 由特有的环境条件和传统习俗长期形成的, 可供人们欣赏传统文化, 感受返朴归真, 尽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亲和的地区特色农业。四川省民族众多, 风俗、文化、庆典等各有特色, 要着力保护和挖掘, 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加强管理, 增加投入, 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用好民族牌, 办好民族节,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共同繁荣, 提高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农业, 加速城乡一体化。都市旅游农业包括市民农园、生物主题公园、城市绿化工程体系、城郊农业等, 是指以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美化城市形象为目标, 以城市绿化体系、生物主题公园和“菜篮子”工程为主要载体, 可供游览、观赏、休息和采购, 位于城市内部或城乡结合部的设施化、园林化农业。四川省不少城市环境质量差, 生态条件也差, 休闲、娱乐、活动地方少。因此, 发展都市旅游农业潜力较大, 我们一定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 增加公益性项目的投入, 立足于长远,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以项目带动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农业, 提高四川省科技生产水平。科技旅游农业包括示范农业、工厂化农业、技艺农业等, 是指以科技为武装, 融现代农业功能和现代旅游功能于一体, 可供农业科技示范和考察游览, 并能起到农业孵化器作用的知识密集型农业。四川省各地农业生产特色明显, 特别是盆地和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设施农业发展较快, 科研单位科技支撑作用大。因此, 一定要因地制宜、强化科技、突出重点, 选择基础条件好, 管理水平高, 示范带头作用强的园区或村镇, 发展现代农业, 建成培训和示范、旅游景点, 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提高人们的科技水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提高四川省旅游知名度。四川省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攀西冬春阳光明媚, 气温高, 适合老年人和很多慢性病人生活和疗养;独特的温泉资源是人们休闲养生的最佳选择;各地溶洞、森林、草原、高山、水库等更是人们休闲、度假、锻炼的好去处;长漂项目已享誉海内外。因此, 一定要加强宣传、强化培训、提高全社会服务水平, 搞好规划、科学开发和利用, 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不断提高四川省旅游业的知名度, 使之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9:从旅游者义务的角度分析文明旅游

文明旅游即负责任旅游。所谓负责任旅游,依照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的解释,是指旅游时“要抱着对不同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和伦理观念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尊重当地政治、宗教、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中已经确立的秩序;爱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淡化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心理和物质距离,不过分强调二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行为文明,符合公共道德规范。”按照本条的规定,旅游者文明旅游的义务应当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二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三是爱护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法》除了在本条对旅游者的文明旅游义务做出规定之外,还在第41条第1款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一规定是《旅游法》从旅游经营者工作人员的角度对同一内容做出的规定,与第13条前后呼应。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秩序又称社会秩序,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由一定的规则确定和维系并被人们遵守的秩序和生活状态。社会公共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规范等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社会公共秩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它与国家、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如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法》之所以规定旅游者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义务,首先是因为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旅游法》应予以贯彻落实。其次,旅游者有必要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应当坚决抵制任何违法犯罪活动;不扰乱交通规则和公共场所秩序;遵守游客准则;做到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就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文化。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旅游法》要求旅游者承担尊重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义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减少文化冲突,避免纠纷的发生。旅游者从外地来到旅游目的地,外来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可能会激烈对撞,旅游者只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才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其次,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都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旅游目的地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是因为它的景观或者文化有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也可能是数量稀少。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导致文化的脆弱。旅游者的行为以及他们带来的外部文化很容易对旅游目的地的原有文化造成冲击、破坏。旅游者对当地各种文化的尊重,可以减轻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的冲击,避免“文化殖民”。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应嘲笑、歧视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不应强迫当地人民接受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

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者最基本的义务。《旅游法》之所以要规定旅游者的此项义务,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旅游者享有旅游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中获得放松和享受,也应承担爱护、保护它们的义务。其二,虽然旅游业本身是无烟工业,但旅游却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量比较低而且被破坏后很难恢复。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资源、环境超载现象更加普遍。另一方面,旅游者经常抱着“与己无关”、“花了钱就尽情享用”的心态,无节制地使用和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结果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能乱刻乱画、摘花折枝、乱丢废弃物;要爱护动植物,不购买通过破坏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而产生的商品…等。

上一篇:派出所长长学习领导讲话心得体会下一篇:经典61儿童节祝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