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的发展

2024-04-24

海洋经济的发展(精选8篇)

篇1: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工程——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21日,投资超过11亿元的防城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投资36亿多元的防城港第四港区403至407号泊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两个10万吨级和三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集装箱能力250万国际标准箱。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建成后,对于增强防城港以至广西北部湾港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2:海洋经济的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36 8公里 ,占全国 1/6 ,居全国第一位;沿岸 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 12 7万公顷 ,占全国 1/5 ,也居全国第一位;海域面积 45万平方公里 ,等于陆地面积的 2倍多。南海油气储藏量丰富 ,目前产量占全国海洋油气产量的 2 /3;海滨砂矿资源品种齐全 ,很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海水盐度较高 ,适宜制盐 ,是发展沿海工业的原料资源;港湾有 10 0多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是滨海旅游业、海上运输业的基础。广东省的海洋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 ,是广东省发展海洋产业的一个有利条件。海洋资源只有通过海洋产业这只孵化器才能转化成长为海洋经济。在近10多年中 ,我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海洋产业群。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包括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旅游业等 ,正在迅速崛起 ,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利用和海洋药物等未来的海洋产业正在努力开发 ,可望在...经济意义: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充分开发海洋中的丰富资源,拓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治意义: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加强国家对海洋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篇3:海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关系,发展建议

20世纪末以来, 海洋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也都先后步入“海洋经济时代”。作为资源丰富的海洋大国,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海洋产值连年保持8%的稳定增长率, 海洋经济已经并越来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今天, 海洋文化作为海洋经济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在这场“蓝色博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海洋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完善, 资源与环境过度消耗等, 都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那么, 重新审视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分析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 尤其是单向促进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藉此改善海洋产业结构, 方能于这一战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

(一) 海洋经济的含义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 美国学者拉尔德·J·曼贡最早提出“海洋经济”的名词, 随后美国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核算方式, 此后, 该名词才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运用。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规划发展纲要》,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包括3个主要产业, 分别是: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海水灌溉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海洋盐业、汽油业、采矿业、制药业、海滨砂矿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业、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二) 海洋文化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于海洋文化的定义与范围的看法不同, 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广泛性的定义。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主要表现有:对海洋的认识开发等海洋科学, 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及行为特点, 以及相关的风俗文化、神话传说和人文景观等。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产物, 人类活动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文化传承与发展也依赖于其物质支持,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为船帆, 在海洋蓝色的波浪中越行越远。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

(一) 海洋经济的广度恰等于海洋文化的深度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与文化依托同进同退:“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 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地思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正是如此。

然而,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需要相互依托于当前的海洋文化, 更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范围, 挖掘文化内涵。全国人大代表陶思炎曾在两会审计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紧急抢救我国的海洋文化资料并加以整理, 并修订各地海岛开发规划, 把海洋文化建设也纳入规划之中, 为海洋文化资料的保护、研究和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我国历史上尚未对海洋文化资料做过系统整理, 多以风俗、传说、图片影像资料以及文字记叙等散乱分布, 海洋文化也少有专著, 文化的宽度与深度都有待发掘。

由于文化挖掘不足,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十分具有局限性, 我国海洋经济占主体的行业与文化相关性也不高, 比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地渔业生产国家, 并在不久将来将成为航运大国。更有地区海洋文化的相关经济产业产值不足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0%, 而航运业、海洋加工业等已然遇到了增长瓶颈。

当前中国海洋经济与文化的关联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和与之相关的纪念品产业, 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变化, 而且由于品质不高、品种单调, 难以对中远程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是民俗传说发展而来的庆祝类活动, 这部分活动则主要由政府主导, 以宣传效果为主经济效果为辅, 更有放弃经济利益为之的做法;还有今年刚刚发展起来的舞台剧、影视剧、歌唱事业等, 但因为金融支持差和起步较晚等问题, 影响也十分有限。那么, 基于以上几种典型产业类型, 发掘历史传说、渔业文化, 开创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产品, 无疑会成为改善当前海洋经济形式单一、地域局限型强以及速度与质量难以并进的难题的重要方法。

(二)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为目的, 也互为辅助方式

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谁为主次的关系, 近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我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面对悠久的历史和如今人们海洋意识的淡薄, 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虽然离不开经济的巨大支持。然而一味以经济为代价的发展难以支撑, 如上文提到的单方面依靠政府投资的节庆宣传活动。从文化中牟取的经济利益用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是必要而肯定的, 在文化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经济与文化本质上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两者非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而且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应该同样被重视和提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是为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如“中国渔文化之乡”———浙江象山开展的“渔文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象山从上世纪90年代起, 推出中国开渔节, 以“渔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浙江象山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规划和浙台 (象山石浦) 经贸合作区规划的实施,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根据规划, 到2015年全县海洋生产总值达300亿元, 海洋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提高到55%。

另外, 经济产值也应回馈给海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这种回馈不仅表现在现有文化的宣传、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修缮, 更表现在图片、实物、口头传说、信仰资料等的搜集和挖掘中。以经济活动为载体, 以经济支持为动力的文化活动, 对于提高人民海洋文化意识和科普海洋文化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片面地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文化保护为目的, 或者文化形式只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方式的观念, 势必会造成海洋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偏颇与失衡的现象, 不平等的发展理念往往对二者的发展都形成巨大阻力线。

关于海洋经济结构改善的几点建议

(一) 合理吸引金融支持是突破现有发展规模的重要举措

2012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 在这些海洋规划或指导意见中, 无一例外强调了金融对海洋产业的重要性。例如鼓励滨海企业直接融资、设立海洋产业基金等。此时, 企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主体, 以科学和富有指导性的经营模式对海洋进行开发, 在既懂经济又了解海洋的专业人士参与与合作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接手由政府负担的宣传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文艺类演出等, 打造企业形象的同时, 打响海洋文化, 并利用商业与政策性银行、正规资本市场等有力参与者本身的执行力度和已有影响力, 迅速扩大经济规模。面对国内资金通胀与海洋产业缺乏支持的社会现状, 以海洋文化为品牌, 吸引金融支持, 突破现有海洋经济规模, 将是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二) 品牌化与模式化是重要“武器”

文化发展的模式化与品牌化已经有例可据, “古城文化”与“古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例如“乌镇模式”在成为古镇发展借鉴模式的同时, 这种文化品牌方式也正逐渐成为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抓住地区特色, 致力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地区发展文化型经济的重要方式。在海洋文化方面, 也已经有地区在尝试这种以品牌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方式, 比如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展的着重演绎事业培训的发展模式, 该地区借助近年来取得成功的《蔚蓝青岛》、《梦海》等文艺演出, 在全国范围内海洋文化的演绎业内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地区确立了在海洋文化与演绎事业相融合、创造经济价值这一形式中的领军地位。

品牌文化往往蕴含着隐形的财富和推动力, 对地区的发展有长期而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品牌形成后, 其相关产业和后进行文化产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辽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当今社会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杂乱无章的现状, 一个成功的、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海洋文化带动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显得异常迫切。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2] .韩兴勇, 等.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07, (6) .

[3] .刘堃.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4]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4.

[5] .田会冬.弘扬海洋文化振兴海洋经济.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年下册.

[6] .郑贵斌, 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3) .

篇4: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增强;海洋经济;共有性

1.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

海洋开发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大量的海洋开发投入是必须的,因此应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如政府贷款,产业集资,国内外融资等,为海洋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经济条件,尤其应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开发中的重点项目和重点资源开发基地进行集中投入。重点发展海洋生物药业:淘汰和改造近海对渔业资源破坏较大的拖网渔船,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外海、远洋渔业:对海洋产业技术改造和海洋高新技术发展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海洋非再生资源的开发、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控制海洋污染等政策措施。

2.增强海洋意识,完成海洋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

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全民中普及海洋知识。通过已设立的6月8日海洋日,海洋宣传周和海洋展览等方式进行集中宣传活动,编辑出版各种海洋科普读物、专著、译著、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要。通过宣传,增强国民的海洋国土观念、海洋经济观念、海洋资源持续开发利用观念和海洋高科技意识,使广大国民认识到海洋对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强军强国的重要作用。

3.保护海洋环境,为海洋产业服务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要和前提.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护好海洋环境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不强,多部法律对同一个违法行为有不同的依据和处罚:第二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控能力,加大卫星远程遥感监测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并建立发展一大批地县级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把监测的触角延伸到更广大的海域;第三控制海洋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国民的素质,把大海当作自己的家,减少对海洋废弃物的排入:第四强化海洋环保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合作,扩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国际合作,可以开辟一条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渠道。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因此,在海洋开发上,发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国际合作研究的重点是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为了吸引国际投资,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应根据海域投资的环境特征与外商投资动机相吻合的原则,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评估和发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吸引利用海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大力培育新兴、支柱海洋产业。同时,还要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科技合作,合作的主要领域应在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

5.发展海洋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第一,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行业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要完善全面的海洋教育,可以接受各种来源的捐赠,设立海洋教育基金,扶持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第二,发展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校的作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节后升级的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懂外贸、懂外语、有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人才,特备是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学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建设跨世纪的人才的队伍。第三,抓住吸引人才的各种有利机会,例如制定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包括出国留学生、外籍人士;组织一批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学术造诣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发挥他們的特长和特点,开展咨询论证等工作。

6.加大海洋执法力度,保护中国海洋权益

海洋开发和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海洋法规可以分为4类:(1)基本海洋法规;(2)专项海洋法规;(2)区域性海洋法规(4)地方法规。近一段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不断受到侵害,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事件,尤其在西沙和南沙海域为甚。在国家完善海洋立法的同时,国家应重视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建立常态化准军事武装力量,在祖国的海域巡逻,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对外驱逐非法侵渔外国渔船,对内清理整治三无渔船,维护海上正常生产秩序,实时进行海洋环境监测,肩负抢险救灾的重任,减少海洋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确保海洋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开发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5: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市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目标。为此,青岛市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海洋开发管理与保护,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资源、协调发展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根据这一部署,山东省30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六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陆域与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规划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八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青岛市响应省的号召,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海洋开发与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做好“海”的文章。加大海洋规划立法,坚持依法管理,建立规范的海洋开发新秩序。我市始终把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作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开发与管理并重,科学

配置海域资源,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非法采砂和海域污染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了海洋开发秩序。近年来,我市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实施了《青岛市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及海岸带规划、海洋渔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同时,切实抓好海域使用管理“三项制度”的落实,大力推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海域使用登记率、确权率和年审率均达到99.8%以上。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中国海监执法示范单位,2006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海洋执法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海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

突出港口龙头地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构建海洋产业新体系。一是突出港口发展。青岛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口西移和区港联动的顺利实施,为青岛港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西海岸迅速腾飞。目前,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总吞吐量突破2.24亿吨,集装箱突破770万标准箱,集装箱、原油、矿石的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三位,成为中国综合功能最强的亿吨大港。二是深度开发滨海旅游。青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滨海旅游资源品位和知名度较高,秀丽的山海风光、迥异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山海城”旅游景观。我市抓住承办奥帆赛的历史性机遇,确立了“帆船之都、度假天堂”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山、海、城”特色,将旅游重点从海岸推向海上,给滨海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开展原良种繁育、工厂化养殖、健康生态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虾池立体养殖海参等现代高效渔业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不断提高海产品的外向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加粗延伸海产品产业化链条,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提升了海产品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006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25万吨、产值89.5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3.24亿美元,占全省40%,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四是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实现产值超过155亿元。青岛已成为海洋船舶工业的重要集聚地,北海船厂西迁及中船重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和配套项目进展顺利,韩国现代造船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启动,船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年海水利用量为8.85亿立方米,日均242万立方米,海水利用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专门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水利用现场会推广了经验。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一大优势,在最近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把打造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列入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海洋科研增添了新的动力。“十五”以来,我市分别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91%的海洋科研项目,争取各类科研资金达6.8亿元。近三年来,市政府共投资2400万元,重点扶持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每年7000多万的科技三项经费有近50%用于海洋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每年约7000万元的海域使用金,主要用于海洋科技、海洋开发与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化制品企业100多家,海洋活性物质及新材料等企业近百家,已经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定期发布《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

控制污染物排海总量为目标,严格实施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遏制了海洋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近几年,投资6.6亿元实施了前海一线截污整治工程,拆除了区域内全部鲍参池等养殖设施,恢复了海域的自然面貌;投资1700多万元,组织开展了对胶州湾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建设了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结合奥帆赛筹备工作,积极建设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重点加强海洋水文、水质和海域赤潮监控预报,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一)加强海洋管理,努力构建海洋管理新秩序。严格执行《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认真落实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搞好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搞好胶州湾综合整治,加快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确保依法用海、科学用海、节约用海、集约用海,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海洋管理新体系。

(二)突出发展重点,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突出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深度开发现代渔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争取到2010年二三产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达到85%。港口方面,加快建设前湾港深水泊位,在有条件的港湾规划建设港口集群,构筑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大青岛港,努力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产业方面,统筹配置产业项目,使专业产业园区和复合型临海经济带交相呼应,协调发展。旅游方面,继续抓好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海洋渔业方面,以现代高效渔业为目标,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培育体系、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深水网箱和工厂化养殖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区及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

(三)实施科技创新,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构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重大科技兴海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船舶制造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国家深海潜水基地建设,加速特种海洋新材料研究、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海水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争取尽快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项目。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未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的剧增,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海洋经济,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是关乎世界经济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引发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年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培育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前年四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特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目标战略的新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山东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优势,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文登南海新区作为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九大核心区之一,先行一步,掌握先机,抓住了发展蓝色经济的主动权,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讨,不懈的探索,找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

围绕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我想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统筹海陆的发展,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海洋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海是海、陆是陆的传统观念,不是单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而是把海域、陆域作为整体建设,强调技术、产业、土地、海域的优化配置。统筹推进海陆经济的发展,找准突破口,找准思路,重视统筹海陆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海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积极引导海洋产业链向内陆的延伸。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设海产业互为延伸。

二是要统筹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启示我们必须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登南海新区的规划标准非常高、度假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产业区域制造业可以有益推动度假区服务业的繁荣,但是我们要看到,要真正的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必须提高项目进区的门槛,多发展一些新能源、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全面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这些工作南海新区正在做,一定要把握原则,坚持做下去,形成规模,形成拉动。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崛起的关键。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统筹生态发展,生态保护是蓝色经济区的命脉,命脉不在,一切无从谈起,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成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建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牢固的树立环境优先、有序发展的理念。把林地、湿地、海洋、沙滩作为宝贵资源保护,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突出中集约用海用地,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投资程度,保护与开发要统筹规强海资源的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的保护双赢。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6: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1

舟山以千岛立市,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全市由1390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屿98个,分别占全国岛屿总数和住人岛总数的l/5左右。在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中,海域面积为2.08万平方公里,是岛屿陆地面积的15.2倍;有海岸线2447.87公里,占浙江岛屿岸线的51.07%。所辖海域内有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5种,常见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品种有100种之多,全市水深在10米以上的深水港口资源共有38处,深水岸线长183.2公里,是我国中部沿海建设大型深水港口的理想港址。滨海旅游景点1000余处,其中重要风景名胜285处,有发展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此外,盐田4388公顷,生产条件较好;潮汐能与海岛风能开发潜力很大;矿产资源亦十分丰富,海沙具有商业开采价值,舟山海域外侧的东海油气资源,据生油岩体积法测算为59.7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海洋开发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2006年,舟山市海洋经济总产出增加到65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3.3%。目前,舟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海洋渔业。2006年实现渔业总产值76.6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养殖产值11.6亿元。目前,渔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5%以上,舟山工业的涉渔比重高达45%以上,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水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创汇额超过80%。同时,水产养殖的产量、质量迅速增加和提高,年加工能力80多万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已经成形,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不断夯实,拥有了多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二、三级渔港的渔港经济区雏形已形成,休闲渔业多样化、品牌化发展也初具规模。近十年来,舟山组建了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使远洋渔业捕捞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2006年,全市已有十余家远洋渔业企业,投入远洋渔船250艘,年捕获量14.9万吨,约占全市当年渔业总产量的10%,占浙江省的80%,占全国的15%,作业范围遍布四大洲三大洋近十个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生产经营方式正逐步从粗放的简单扩大再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水产加工业。80年代以来,先后从日本、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引进湿法鱼粉、鱿鱼、海洋药物、鱼糜等生产线,逐步形成了以单冻虾仁、鱿鱼丝、鱼片、海洋药物、鱼糜等加工为主的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水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加工品种由80年代末的8大系列近百种品种,增加到12大系列几百种品种,鲜活品和加工精品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使水产加工逐步摆脱了产品单

一、结构单

一、包装单一的旧格局。2001至2006五年间,我市水产品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30万吨左右,但水产加工产值从40亿元上升到了150亿元,精深加工率提高到39.4%,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就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改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同时利用国外进口的水产品进行加工。

3、船舶修造业。舟山船舶修造业在企业数量、总体规模、生产能力、产值利润和发展前途方面在浙江省船舶修造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期间,舟山船舶修造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市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全市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06年超过水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二产业的领头羊。扬帆集团鲁家峙扩建工程、秀山常石集团船体工程、六横中远修造船基地等一批大型修造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更使我市船舶修造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2006年,全市船舶修造业全年共实现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84.1%,其中,造船业实现产值71.1亿元,修船业实现产值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2.82%和29.97%,船舶工业已形成190万载重吨造船能力,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4、临港重化工业。通过努力,临港石化工业已列入我市“3×3”产业发展的重点,并已有和邦化工、天禄丙烯、浙海油污等企业开工建设,为我市“十一五”期间培育新兴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临港石化工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征,产业关联度大,将改变我市工业格局。一个投资上百亿元的石化项目在我市建成投产,其年产出将有上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一旦有一二个这样的项目启动,就意味着我市工业产值有可能成倍增加。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增速为近10年来最快。

5、港口物流业。全市现有码头泊位15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2006年临港工业总产值实现335.5亿元,同比增长30.4%,港域吞吐量完成1.14亿吨,海运业成为全省第一大市。我市港口物流业面临着“百亿项目”、“提量冲亿”、“两港一体”三大任务。“百亿项目”是指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册子原油中转项目、万向成品油中转基地、马迹山二期扩建工程等一批总量在几百亿的大项目2005年相继投入建设,等指日可待的建设期结束后,我市的港口业将从兴中岙山基地、马迹山的“一枝独秀”,迎来百花齐放满园春的新起点。“提量冲亿”则是指全港吞吐量2006年计划冲击亿吨大关。“两港一体”是省里提出的宁波、舟山两港实行一体化开发。舟山港正在崛起,已初具规模,“宁波-舟山”港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港。

6、海洋旅游业。“十一五”期间,舟山旅游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迅速完成了由接待型、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在这期间,舟山市的游客接待量、旅游产出、外汇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持续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在二位数。据统计,2006年接待旅游人数115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8.9%,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舟山旅游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舟山市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和具有战略远景的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篇7:海洋经济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沿海城市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合理地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上的资源,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辽宁海洋循环经济,总结出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且提出一些促进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文章主要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海洋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部分,通过“海洋资源—产品—海洋资源再生”这一过程,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我国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于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方面,我国主要从理论的探讨、评价以及发展模式出发进行研究,我们以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例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篇8: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海岸线长度居世界第3位。但相对世界而言, 海洋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大, 单位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很少。我国海岸线长度与陆地国土面积之比 (海岸系数) 是0.188 (公里/百平方公里) , 居世界第94位, 说明我国的海岸线系数很低。世界沿海国家管辖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为0.96, 而我国的海陆面积之比低于0.3。与海上邻国相比, 我国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在环中国海的11个国家中, 海陆面积比值最低的是我国。世界人均200海里以内海域面积0.026平方公里, 我国是0.0027平方公里,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 我国只有在合理利用本国管辖海域的同时, 积极利用公海资源, 才能弥补人均管辖海域面积过少的不足。我国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上位于第10位以内的, 主要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 虽然这几种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较靠前, 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因此如何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世纪议程》在阐述沿海国管辖海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活动时, 列举了六方面工作:

1.在充分认识全球海洋和区域海洋均为不同尺度的、统一的、系统的基础上, 对海洋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还是区域的一切活动, 都必须充分注意其内部的关联性和影响, 必须维护其整体的生态平衡和健康, 孤立地处理局部海域的问题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应从综合的观点出发, 制定并实施海洋战略、政策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 在实施中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要有利于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兼容和平衡。

3.建立、制定高层次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工作的适行机制, 以及综合的海洋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4.要充分重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产布局, 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的生产结构。

5.切实贯彻生态原则和社会原则。海洋开发利用过程的本质是, 通过人为的努力把自然物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过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海洋开发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 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的事件就难免发生。为此, 应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贯彻到海洋开发中, 海洋开发的成果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6.建设和发展海洋特别保护事业。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均规定选划和建设海洋特别保护区问题。但至今人们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缺乏了解, 各地的积极性不高。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虽然政策、体制、规划和协调很重要, 但是在具体落实中, 尚需可操作的业务技术系统和经验。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陆源污染物组成变化, 排放总量增加。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中, 海洋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分散在多个有关行业部门中。尽管绝大多数污染物排放单位都实现了达标排放, 但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不能完全遏止。当前, 由于我国沿海城镇的污水处理率较低, 约为24%, 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被排放入海, 导致近年来陆源污染物年入海量以5%的速度持续递增。同时, 入海污染物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原有各种污染物所占比重将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新的污染物被排放入海。随着沿海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新的陆地污染物和污染源已经或正在产生。如沿海地区兴建大型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 极可能引起海域热污染加剧, 放射性污染可能趋向明显, 必将加剧近海海域的环境污染。

2.污染事件频发, 海洋环境污染范围扩大。随着海上运输日益频繁以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源自海洋自身的污染也日趋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 溢油达上万吨, 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此外, 海洋经济发展引致海上生产增加, 进而导致海上污染源增多和污染量加大。与此同时, 浅海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发展, 也会造成养殖废水大量增加。所有这些将会导致海洋污染范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近海向外海不断扩展。

3.海洋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继续退化。近年来, 我国近海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加重, 赤潮灾害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 海洋灾害的发生呈上升态势, 全海域共发生赤潮453次, 累计面积93260平方公里。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海区, 其发生次数和面积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海区, 分别占五年来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61%和72%。其中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占全海域五年来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38%和61%。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破坏了物种的多样化, 引起生物资源的衰减, 甚至造成许多排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海洋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采取的是开发与管理一体化模式, 在实践中极易导致各管理部门仅以局部利益为中心, 当生产开发与管理发生矛盾时, 往往以牺牲资源管理来服从生产开发, 不能发挥好管理部门的职能, 严重影响着海洋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甚至对海洋资源管理失控。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这种管理部门分散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各海洋产业、各地区自成体系, 多头管理、互不协调。随着海岸带和邻近海域开发利用程度向纵深发展, 不同产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日渐突出, 争占海岸线、争占滩涂, 造成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

2.海洋开发技术落后。海洋科技经费是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相比, 在海洋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方面差距很大。从投入的海洋科技经费的绝对数量来看, 美国、日本的投入分别为我国的20倍和8倍。另外, 我国的资金投入渠道较单一, 尤其是在海洋仪器领域, 主要来源于政府, 而在国外, 则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本。

3.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资金, 抑制了海洋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和海洋技术成果的转化, 导致海洋开发技术落后, 表现在:其一, 海洋产业技术和设备落后,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目前, 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仅为30%。其二, 海洋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益低。多数高新海洋技术成果只重视研制而不进行定型生产, 科技人员只想靠研发成果得奖, 而不顾及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 能否取得市场效益。同时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差, 无法满足产品所需要的工艺水平。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1.进一步贯彻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专门列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内容, 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 也提出了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我们应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引导沿海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区域经济, 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完善我国的海洋体系和海权体系, 即海洋法制、海上武装力量、海上实体和海洋开发。

3.树立利用全球海洋资源的观念。海洋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 它是属全人类共有的公海领域, 除了开发利用本国管辖的海域之外, 还应积极参与公海资源的开发, 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新动力。

4.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已从单纯的陆域开发逐步转向海陆整体开发, 即陆域经济向海上延伸, 海洋资源加工“陆地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的促进作用, 使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此外, 产业发展也会产生空间效益, 在陆域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扩散和传播时, 复合用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使海陆获得双重效益。

5.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投入, 构建海洋创新技术研究体系, 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 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继续抓好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区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兴海示范区。

6.继续坚持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在海洋考察、海洋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保护和海洋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既要吸收外资参与我国海域资源开发, 又要参与世界海洋资源开发, 在保障我国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

上一篇: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学督导简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