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2024-04-12

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精选7篇)

篇1: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附件3 类别:1.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项目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项目 □海洋装备项目

2.公共服务平台

□海洋生物产业基础资源平台

□海洋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 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称: 项目申请单位(公章): 项目主要合作单位: 法 人 代 表(签字):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项目推荐单位:(填写归属地主管部门)项目起止时间: 编 制 单 位(公章): 编 制 日 期:

月 至

****年**月**日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福建省财政厅

二○一三年制 2

目 录

一、总论 ㈠项目概述。㈡计划目标。1.总体目标。2.经济目标。3.技术、质量指标。4.分阶段目标。

二、项目申请单位情况

㈠基本情况。㈡人员及开发能力。㈢上单位财务状况。

㈣管理情况。

三、项目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㈠技术创新性。1.技术工艺路线。

2.创新点。

3.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

4.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㈡成熟性和可靠性。

四、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分析 ㈠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㈡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情况。

㈢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五、项目建设方案 ㈠开发计划。㈡技术方案。㈢生产方案。㈣营销方案。

㈤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㈠投资预算。㈡新增资金的筹措。㈢资金使用计划。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㈠成本分析。㈡经济效益分析。㈢项目投资评价。㈣社会效益分析。

八、风险分析 ㈠技术风险。

㈡市场风险。

㈢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㈠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 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总论

㈠项目概述。包括项目所处的技术领域、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申请区域示范专项资金的必要性;本单位实施区域示范项目的优势和风险。

㈡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任务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申请区域示范专项资金项目时起到预计的计划完成时止)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实现的年生产能力、资产规模、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2.经济目标:(指项目在执行期内可实际累计实现的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累计实现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缴税总额、净利润、创汇额等。

3.技术、质量指标:包括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 质量认证体系等。

4.分阶段目标: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开发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等(项目后续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二、项目申请单位情况

㈠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注册地址与当前办公地址不同时应分别说明)、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产权结构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需说明股东构成及所占股份)。

㈡ 人员及开发能力。

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技术专长、主要经历、任现职时间、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单位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团队结构及主要技术成就;单位可用于开展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条件;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上技术开发投入额、占年销售收入比例。

㈢上单位财务状况: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纳税额;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㈣管理情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 单位已获得国家、行业认证情况。

三、项目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㈠技术创新性。

1.说明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技术或工艺路线等。2.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3.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4.简述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㈡成熟性和可靠性。项目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成果鉴定(或验收)情况;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情况;产品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收率、成品率;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

四、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分析

㈠产品的主要用途,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未来市场预测。

㈡国内同类产品主要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开发、生产情况;在建项目和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㈢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五、项目建设方案

㈠开发计划。描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度计划。

㈡技术方案。论述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新研发的技术内容,说明在每项研发工作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和预期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㈢生产方案。论述生产设备及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给排水工程方案;电气热的供应及工程方案;生产场地选择等。项目在生产场地、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方面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㈣营销方案。论述项目主要销售、服务的地区、领域、对象;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情况。

㈤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简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合理利 用情况;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案;职业危害因素及保护措施;国家专卖、专控等特殊行业(如药品、农药等)许可证报批情况(已获批准的需附证书复印件)。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㈠投资预算。估算项目总投资额,近期完成的投资额,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项目的计划新增投资额,编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和流动资金估算表。

㈡新增资金的筹措。对新增投资部分,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部分,已获得贷款的,附贷款合同;正在争取贷款的,说明进展情况,若银行已承诺贷款或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须附银行的承诺证明或担保机构的担保证明;单位自筹资金部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专项部分,应说明具体部门、支持方式、拟资助资金额度,并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区域示范项目专项资金部分,说明申请种类、金额。

㈢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区域示范专项补助资金部分,需单独开列出明细表说明用途。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㈠成本分析。估算项目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㈡经济效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预测项目的市场占有份额,并说明根据。分析项目在区域示范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㈢项目投资评价。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㈣社会效益分析。论述本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八、风险分析 ㈠技术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由于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

㈡市场风险。主要分析项目实施期间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㈢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简述本单位规避以上风险可以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九、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㈠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篇2: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建设,该厅10日出台《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进行资金补助。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

该办法指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区域示范项目”)是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包括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海域使用金项目。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下达福建省(不含厦门)的补助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的专项资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及海域使用金项目,通过原有渠道审核下达,其管理按原有办法执行。办法明确,申请区域示范项目必须同时满足申报主体和申报项目以下条件:

申报主体:

1、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不含厦门)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较强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申报主体应为企业,且存续期2年(含)以上(如有变更,以变更前工商注册登记时间为准),企业注册资金及实际到资额需在300万元(含)以上,资产负债率在70%(含)以下;4.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申报主体应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事业单位。

申请补助的项目:1.符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及《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国家两部门《关于批复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方案的复函》的要求;2.项目总投资在2000万元(含)以上;3.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在3年(含)以下;4.经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已通过项目用地、用海批准或者预审,具有环保、规划以及其他必须的许可文件;5.项目自筹资金已落实。

办法指出,区域示范专项项目建设资金以项目实施单位自筹为主,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专项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关键技术的转化、及产业化或者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与后续试验等非生产性设施建设,不得用于购买非生产性设备,不得用于企业管理费、人员工资津贴、奖金补助及其他与项目无关的支出。

篇3: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2009年,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决策部署,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 围绕服务沿海开发与促进渔业经济发展两大重点任务, 扎实工作, 开拓创新, 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取得了危中抓机遇、发展超预期的良好成绩。围绕2009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及2010年的工作部署, 本刊记者对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唐庆宁局长进行专访。

记者:2009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卓有成效, 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有哪些亮点和显著进展。

唐庆宁:海洋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江苏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沿海开发工作会议, 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港口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连云港30万吨深水航道工程和沿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铁路相继开工, 大丰港二期码头竣工启用;沿海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一批大项目落户沿海;造船业跃居全国前列, 风能产业异军突起, 海洋工程制造业形势喜人, 港口物流业稳步发展。

渔业经济在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 增效增收的效果好于往年。全省上下克服了渔业成本增加、国际市场萎缩、网围面积大幅度压减等不利因素, 认真组织实施渔业“六大工程”, 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水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渔业效益显著提升。

海洋工作亮点纷呈。一是服务沿海开发有新举措。对重大用海项目审批建立了“即时受理、联合会办、跟踪报批、方便基层、全程服务”的“绿色通道”制度。推动国家海洋局与省政府签署了《共同促进江苏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江苏沿海开发合作备忘录》。不断创新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 出台了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政策, 将海域资源优势转化成资本优势, 为沿海开发创建了新的融资平台。二是海域使用管理水平有新提升。认真落实海域管理“三项制度”, 积极为沿海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全省新批准建设用海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保障了连云港30万吨航道、大丰港石化码头、滨海港防波挡沙堤、射阳港区导堤、通州滨海新区、启东吕四渔港经济区、东台200兆瓦风电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建设, 县级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管“两沙”海域使用权公开招标试点成功。两条县际海域界线得以勘定。三是海洋环境保护有新进展。认真开展江苏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扩大监测范围, 强化质量控制, 提高了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建立健全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 强化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评”、“三同时”、“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 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完善了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妥善处置了南黄海浒苔、海州湾有毒赤潮等突发事件, 增强了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快海洋预警体系建设, 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开始自主发布全省海洋预报, 填补了江苏省海洋预报的空白。四是科技兴海有新成绩。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江苏省科技厅联合成立了江苏省科技兴海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统筹部署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制定了《江苏省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和《江苏省海水综合利用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 开展了浒苔监测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专项。江苏908专项向国家汇交了全部成果, 全面进入成果集成阶级, 有关成果已在沿海开发中发挥作用。五是海洋监察执法水平有新提高。全省各级海监机构精心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执法监管逐步向工程建设用海、海洋环保、自然保护区等领域拓展, 为沿海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渔业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一是高效渔业规模化取得显著进展。组织实施鱼池标准化改造工程。新增高效渔业107万亩 (其中新增设施渔业35.2万亩) , 高效渔业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42.1%,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高效渔业发展目标任务。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持续快速增加。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推广力度加大, 养殖效益显著提升。渔业园区化开发蓬勃兴起, 示范带动作用初显。加大了良种工程实施力度, 省级良种场建设、种质保存、亲本更新工作得到加强, 组织实施了农业部良种亲本更新县级试点工作。二是渔业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新增省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在国际市场紧缩、全国水产品出口严重下降的情况下, 江苏省水产品出口额仍然增长4%, 首次突破2亿美元, 达到2.02亿美元, 创了历史新高。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实施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执法年活动, 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全面展开。四是生态渔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创建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五是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显著进展。加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果集成展示、科技服务等平台建设, 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太湖1号”青虾、河蟹、条斑紫菜、斑点叉尾鮰、文蛤等品种创新取得突破, 刀鱼、美国鲥鱼、小龙虾、泥鳅、大竹蛏、四鼻须鲤鱼、鱤鱼等一批名特水产品种的驯养、人工繁殖、池塘养殖取得成功, 集成推广了循环水养殖、池底管道曝气增氧、工厂化养殖系统等一批新技术。六是渔业法制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江苏省渔港和渔船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有序推进。渔业互助保险取得新的进展。强化了渔业油价补贴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护渔2009”、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 加强了休渔禁渔、捕捞许可、涉外渔业管理, 坚持文明执法, 强化执法监督。

记者:新的一年,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工作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目标是什么?

唐庆宁:海洋工作进入了新时期。当今世界对海洋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海洋工作在我国外交、国家安全、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工作越来越重视。2009年, 国务院对“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出部署, 将海洋与资源、环境并列进行专项战略研究。2009年12月26日,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的颁布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创新了海岛管理体制, 赋予了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在保护和开发海岛工作中的职责, 必将开创海洋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国家对沿海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作出了重大部署, 新一轮沿海开发格局已经形成, 江苏省沿海大开发热潮已经掀起。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要努力在服务沿海开发中有新作为, 在保护海洋环境中有新举措, 在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中有新突破。

渔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江苏省渔业开始进入由传统渔业迈向现代渔业的新阶段。面对渔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任务, 传统渔业已难以适应, 必须加快向现代渔业转变, 即渔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渔业生产由主要依靠自然生产向设施化生产转变, 渔业生产经营由分散的千家万户生产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或联合经营转变, 渔业发展由注重一产向注重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渔业功能由以水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围绕形成高标准的渔业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渔业科技支撑、高效能的渔业产业体系、高效益的渔业综合产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 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 以建设海洋与渔业强省为目标, 以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 不断健全海洋管理制度, 全面提升海洋工作水平,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做到“三个全力以赴”和“三个千方百计”, 即全力以赴服务和保障重点项目用海需求, 全力以赴完成高效设施渔业发展目标任务, 全力以赴实现渔民增收目标, 千方百计遏制海洋环境恶化趋势, 千方百计防止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千方百计将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在年度指标以内, 为海洋与渔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 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高质量完成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任务, 协调推进海洋环境监管与生态建设, 确保海洋执法维权保障有力, 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全力服务沿海开发战略。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 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加快构建渔工贸配套、产加销协调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提高渔业质量、生态、生产“三大安全”水平, 全省渔业面积与水产品产量实现稳中有增。

记者: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唐庆宁:实现2010年海洋与渔业发展目标,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立足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各级党委政府对海洋与渔业工作服务沿海开发和“三农”工作全局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作为职能部门,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在大局中找准位置, 明确目标, 把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取向, 努力在大调整大变革中争取主动, 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着力在推进沿海开发、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2009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 江苏省的海洋与渔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升至7.64%, 渔业经济占大农业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20%左右, 但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却不尽合理, 尤其是渔业经济中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小。必须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紧迫任务抓实抓好, 要以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为突破口, 加快建立结构布局合理、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完善灵活、质量效益显著的海洋和渔业产业体系。要妥善处理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 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真正把加快海洋与渔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三是坚持把科技和机制体制创新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动力源泉。从总体上看, 目前海洋与渔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要实现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力、重点工作突破中的源动力作用, 尊重实践, 鼓励自主创新,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制约, 增强事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海洋与渔业管理实践中要把依法管理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为海洋与渔业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四是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提高海洋与渔业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 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率, 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 加快构建海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与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 使耕海万顷与养海万年相得益彰。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渔业, 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积极开展渔业节能减排,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降低渔业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对生态的积极作用。加快渔业国际化进程,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努力为长远发展拓展新空间。五是坚持把注重民生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目标, 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这样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强渔惠渔政策, 千方百计增加渔农民收入, 切实保护渔民权益。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 加强渔港渔船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海洋预报减灾工作, 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 维护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积极推动建立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和渔业政策性保险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建设和谐安康的新渔区。

记者:2010年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切实提高海洋管理工作水平?

唐庆宁:海洋管理工作要坚持全力服务沿海开发的宗旨, 把服务和保障沿海开发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使科学管海与加快发展协调推进。要切实抓好“四大重点建设”:

第一,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着力推进海域使用规范化管理。高质量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修编任务, 科学确定今后十年我省海洋发展定位和开发保护海洋资源的战略布局。尽快完善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 与海洋功能区划同步出台。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 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和流转平台等相关制度及机构建设, 逐步将海域使用权延伸到工商注册登记、海上建筑物产权登记等领域。认真执行国家海洋局有关区域建设和农业围垦用海的相关政策规定, 积极争取国家对江苏沿海开发在建设用围填海指标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要发挥项目用海预审的闸门作用, 运用围填海计划和海域有偿使用等杠杆,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不予受理和审批。要加快县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 年内实现省市县三级系统全面联网, 提高运行效能。全面完成县际海域勘界工作任务。要加强《海岛保护法》的宣传贯彻, 加快配套制度建设, 开展无居民海岛的普查工作, 落实海岛规划制度、生态保护制度、无居民海岛权属制度、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五项制度, 促进海岛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第二, 以源头防控和生态建设为重点, 切实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进一步健全海洋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统一规划, 科学布局, 建立海区、省、市、县联合共建的机制, 加快海洋观测台站建设步伐, 构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积极推广排海尾水特征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 加强对重点海洋工程的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探索开展海洋生态损失补偿工作, 组织制定直接排海的治污费征管办法。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加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创建力度, 提高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标本兼治, 努力由被动应对环境损害向主动治理和源头预防并重转变、由单纯污染控制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并重转变, 通过一批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 尽快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三, 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 深入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发挥省科技兴海领导小组的作用, 强化对科技兴海工作的统筹协调, 抓紧出台并实施《江苏省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和《江苏省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积极推动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海洋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广等科技兴海工作,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逐步完善我省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完成江苏908专项成果集成工作, 加快成果验收步伐, 严格质量管理, 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深入开展辐射沙洲变动规律和海洋水文等方面研究, 及时为沿海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组织实施好国家海洋公益专项, 加大海洋环境容量、浒苔生物调查等项目研究力度, 加快筹建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 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省级海洋公益专项, 尽快提升江苏省海洋科技工作水平。

第四,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 全面加强海洋监察执法管理。拓宽执法领域, 在做好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执法工作基础上, 逐步向海岛管理、保护区管理、维权巡航执法等方面拓展,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用海、破坏海洋环境、侵犯国家海洋权益的行为, 维护海洋开发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强化海区、省、市、县等四级联动, 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达标大队、执法基地、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执法装备建设, 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加强执法实务锻炼, 提高基层办案的质量水平。着力推进文明执法, 强化执法监督。要在查处违法违规用海的同时, 更多地深入用海单位、涉海企业宣传海洋法律法规, 营造依法用海的良好氛围。

记者:现代渔业建设是渔业工作的重点, 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进?

篇4: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一、威海市海洋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中国沿海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是中国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中国北方对外经贸的进出口通道,也是中日韩黄海经济圈“大金三角”的重要节点。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2012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海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1亿元、268亿元、347亿元,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19∶ 35∶46;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威海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从海洋渔业看。威海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和鲍鱼、牡蛎、河豚鱼、虾夷扇贝、石鲽养殖基地与远洋捕捞船队。2012年,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777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9.2%。

(二)从船舶工业看。目前威海市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44家,整船制造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2012年,整船完工量达149.7万载重吨,生产船段46万吨,实现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4.5%。

(三)从海洋运输业看。目前全市共有威海港、石岛港等商业港口12个、51个泊位,华能电厂、好当家等专用港口9个,有港口经营许可的渔港码头21个。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6200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8.4万标箱,增长13.4%;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91亿元,同比增长11%。

(四)从滨海旅游业看。威海市正处于传统海洋观光向现代蓝色休闲度假游转变的重要战略期,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7.5%。

(五)从海洋工程业看。近年来,文登南海新港、威海金线顶区域整体开发、威海新船重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石岛新港扩建等涉海工程项目稳步推进。2012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10.5%。

二、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附加值低不利于行业做大。虽然海珍品获得各类认证的名牌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有号召力的品牌并不多,产品附加值没有实现应有的水平,品牌效应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特别是当前不少海珍品养殖加工企业处在原料型产品的生产状态,对海珍品精深加工开发研究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使海洋渔业特别是海珍品养殖业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偏少。海洋食品、海洋药品和海洋保健品产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短线产品多、长线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四多四少”问题。虽然拥有不少发展势头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但是数量上仍然偏少,形不成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高新技术和产品积累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海洋生物药品、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妆品等功能性产品和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能源、海洋酶工程研发等新型高端产业上,总体还处于初级或空白状态。

(三)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从整体情况看,威海市海洋产业尚处在由低到高的转型发展期,亟须政府在规划、技术、人才、资金、制度和环境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虽然全市各级对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与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还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提高。

(四)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持续投入能力不足。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对企业的持续投入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在国家紧缩银根、控制流动性的形势下,不管是采用新技术、新项目的新建企业,还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的传统企业,均缺乏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的支持。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也存在审批难、周期长的特点,对企业自身资质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五)饱和养殖对近海及海岸带环境构成压力。威海市原始海岸线占整个海岸线的65%以上,是全国海岸线保护最好的地市,但随着开发和利用的不断加大,保护和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多数适养海湾养殖开发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状态,养殖自身污染问题有所加重,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陆地工厂化养殖设施有失美观,传统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存在对海域环境构成药物污染、病毒病菌污染、生物种质污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海岸带及近海的整治修复力度,正在着手清理部分海湾不健康养殖,实施了一批海岸带修复工程项目,但仍存在传统养殖渔民转产转业压力问题。

三、进一步促进威海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发展定位。威海市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水产品产量、产值和渔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已连续三十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海洋医药与制品产业大而不强,海洋装备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优化提升海洋生物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并重,以海洋装备和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协同创新、集聚发展、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在保持高效健康养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着力扶持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两个产业发展,将两个产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列入重点支持范围,给予连续扶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增长。

nlc202309020407

(二)不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研究各类海洋产业发展的前景、方向、目标和措施,在发挥好中央、省、市各级资金政策作用,形成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合力的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资金、科技发展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等涉企专项资金也要重点投向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项目推进方面,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在企业用工方面,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搞好企业与院校对接,破解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在促进融资及投资方面,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财银合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同步跟进,加大信贷投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三)加快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坚决摈弃不顾生产力水平实际而盲目追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速度和规模的做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有开发、有保护、有利用,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同时,全力引导整合各项科研资金,集中资金支持引进重点技术和项目,并引导企业加快高层次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攻克急迫性、应用性、关键性的重大课题,力争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掌握海洋高技术话语权和产业发展主导权。

(四)逐步健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发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探索建立海洋科技政策和科技立项科学决策机制,组建多学科多部门专家领导组成的联合决策咨询组织,努力为制定海洋科技政策和规划、计划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建设省级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海洋渔业技术领域、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技术领域以及海洋新兴产业技术等重点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建立海洋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发布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项目等有关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同时积极鼓励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等建设完善,共同构建有利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努力提升产业的聚集程度。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引导骨干企业延伸一批,筑牢海洋优势产业项目基础,通过优质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园区、支撑区域,打造真正具有科技优势、先导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海洋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上下游紧密结合的海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篇5: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2009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多来,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着力开拓创新思路,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严格落实工作措施, 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

加强海洋重大专题研究, 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了重大用海项目审批委员会, 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紧紧围绕“两个转变”, 即由分散粗放用海向集中集约用海转变, 由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向生态环保优先转变, 依法加强青岛市的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按照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框架和意见分工, 对海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和科学决策, 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深入开展论证谋划, 落实细化工作方案, 编制和完善海洋集中集约用海规划、区域用海规划、海洋防灾减灾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等海洋专项规划, 把搞好用海规划服务、促进科学管海用海纳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着力构建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用海新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

科学利用海域资源, 强化海洋管理基础支撑

积极对接蓝色经济区相关政策和项目, 强化海域使用综合论证, 按照海陆统筹、保护开发并重、高点起步、有序开发的原则, 先后规划了“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聚集区”“凤凰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女岛港口临海工业产业聚集区”“即墨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等四大海洋经济产业区, 优先保障了全市重点涉海项目建设用海, 为培育青岛特色新兴优势海洋产业, 有效促进了资源整合和海洋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沿海6区市海洋功能区划报告审查, 积极推进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 重点开展三期前端视频点位建设和附加系统软件开发, 全面启动实施沿海区市监控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为加强实时化、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海域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进一步规范用海审批程序, 从受理、审查、组织海域使用论证、用海预审、征收海域使用金、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在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设立审批服务窗口, 明确审批事项、流程, 先后制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胶州湾人工岸线调查及规划》《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等相关配套法规制度, 对全市每宗新用海项目坚持进行现场勘察、权属核查、海籍测量、专家论证、公告、公示;全市海域使用权档案做到了一证一档、专人负责, 实现了办证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海域使用权年审率三个100%。自2006年以来, 每年进行养殖用海普查工作, 目前全市六个沿海区市中, 两个是市级海域管理示范县, 一个是省级海域管理示范县, 三个被评为国家级海域管理示范县;在2009年国家海洋局对示范县建设工作抽查中, 崂山区的示范县建设工作得到国家海洋局的肯定和表扬。同时, 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实施了《青岛市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 2009年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金额3.5亿元, 支持拉动了内需项目建设。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做好海洋防灾减灾, 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全面贯彻青岛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 加快海洋保护区建设

大力构建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 严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线的项目建设, 组织开展《胶州湾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专题调研, 加快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扎实推进胶州湾综合整治工程, 进一步强化大公岛、灵山岛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 全面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同时, 深入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拟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实施办法》, 完成国家无居民海岛利用情况调查, 进一步规范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

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海洋

2010年初, 积极应对几十年不遇的海冰灾害, 深入开展海冰灾害防范工作, 分头组织救灾指导, 及时上报受灾情况, 争取并落实国家救助资金200万元, 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冰灾害给渔民带来的损失。进入5月份以来, 针对黄海中部出现的大面积浒苔, 迅速启动海上监测监控机制, 密切监视浒苔发展态势, 做好应急监测信息报送, 及时报请启动四级、三级应急响应。坚持海上日巡航监视制度, 累计出动104航次, 航行3120海里, 发布《绿潮预警信息》63期。科学制定海上处置方案, 立足“主动出击、拦截打捞”, 调集66艘大马力渔船组建应急船队, 出航打捞重点海域漂浮浒苔488艘次, 共计打捞鲜浒苔2764余吨。同时, 引导渔民采取必要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做好渔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

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强化海洋公益服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大力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在启动第一海水浴场监测和石老人滨海旅游度假区监测的同时, 组织开展近海海域6个专项监测, 及时编制发布《2009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为目的, 以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为载体, 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介质, 积极开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水文预报和海上保障服务, 高质量完成克利伯帆船赛以及2010年青岛国际海洋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海上服务保障工作。其中, 青岛电视台每日《海洋预报》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海洋动态》等固定节目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增强海洋渔业产出效益

为进一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青岛市自2001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目前已有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等5处人工鱼礁启动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8500万元, 投放礁体数量30万空方。2010年将按照青岛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 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快推进现有人工鱼礁区建设, 计划投资4270万元, 投放礁体10万空方, 截至目前已完成8.8万空方。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中关于人工鱼礁的区域布局, 增加鱼礁区和海洋牧场区建设数量。

积极发展资源增殖业, 增强海洋渔业产出效益

配合海洋牧场建设, 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近5年已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多单位。2010年组织开展放流苗种社会认购活动,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50余万元, 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在水质条件好、基础生产力高、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域成功投放海洋增殖苗种5.7亿单位。全年共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300多万元, 实现了资金投入和放流总数量双突破。通过礁区建设和增殖放流相结合, 加快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 提高了渔业综合产出效益。

完善海洋渔业法规,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管海、依法护渔”,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维护正常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提升海洋管护能力。

加强海洋法制建设, 提高社会海洋意识

综合运用现场会、宣传栏等手段, 主动协调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充分发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强化和催化作用, 进一步加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为重点的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市民的海洋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为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

严格海洋监察执法, 积极构建海洋文明

将海域岸线巡查列入日常化工作, 做到市级管辖岸线每季一查、重要地段每月一查、敏感地段每周一查, 同时设置海域执法巡查政务公开栏、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电话, 做到定期巡查与举报查处相结合。深入开展“海盾”“碧海”“蓝箭”等专项执法行动, 对全市所有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监督检查, 重点对港口、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区等用海项目实施“审批前介入、建设中监督、完工后验收”等三个阶段的全程跟踪执法管理。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维护海洋良好秩序

采取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海上站锚、异地靠港择机突击执法等方法, 从严查处海砂资源盗采、违法违规围填海、破坏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无居民海岛等案件, 维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截至目前, 共组织沿海6个区 (市) 海监大队, 对全市1707宗养殖用海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拒不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违法养殖用海行为, 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养殖用海秩序;加强对“三无”渔船的督促检查和非法渔具的监督管理, 检查渔船352艘次, 严查违规捕捞案件, 确保了海上生产作业的良好秩序。

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建设, 全面加强机关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把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创建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努力做到“五个好”“五带头”, 着力打造一流的队伍、提供一流的服务、争创一流的业绩, 扎实推进系统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创建,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加快现代渔业发展, 提升蓝色经济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海洋与渔业工作的科学发展,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全国海洋与渔业系统率先提出并不断深化“护海兴渔”服务品牌创建活动, 集中体现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科学发展的总抓手。

加快“六型”机关建设, 提高社会满意率

按照“让党委政府满意, 让基层群众满意”的要求, 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等“六型”机关为目标, 通过兴学习之风、务实之风、创新之风、服务之风、效能之风、和谐之风, 把品牌深化工作虚处做实、实处做硬, 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创建“碧海清风”廉政品牌, 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党委结合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实际, 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和系统特点, 大力开展“碧海清风”廉政文化品牌创建活动, 不断深化廉政文化品牌的影响和效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七个一”工程, 即每年组织一次党课教育、举办一场专题辅导报告会、开展一次警示教育、组织一次党内法规知识竞赛、开展一次“大家说廉”征文、举办一次廉政文化书画展、表彰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等, 着力解决海洋与渔业系统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树立尊廉、崇廉的道德风尚,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为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篇6: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需要“先行”的是两个领域,即环保和交通。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

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交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运输时间给河北省渔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便捷途径,从新鲜水产品的养殖或捕捞到餐桌的时间缩短,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新鲜、优质的水产品。交通的发展也拓宽了水产品的服务半径,京津冀一体化使河北水产品可以快速占领京津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迎来了挑战,河北省周边如山东省、辽宁省同样可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便利的条件将其产地的水产品挤进京津市场,这样迫使河北省渔业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又一重点,这对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及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海洋渔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也不能以提高产量乱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成活率来追求利益,河北省海洋渔业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势必需对现有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找到产业升级路径,促使河北省渔业经济良性发展。

2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现状

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从2009年的1386 099.85万元到增加到2013年的2 252 356.57万元(见表1),年均增幅12.4 9/6,但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绝大比例,而且增长速度超过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见图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长772 034.64万元,年均增幅13.6%,渔业第二产业产值增长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9.4 9/6,渔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6 194.84万元,年均增幅4%。

2.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现状

渔业第一产业由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水捕捞、淡水捕捞、水产苗种组成。2009年到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增加386 158.58万元,增幅为111%,其中海水养殖产值增幅较大,海水捕捞产值已经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淡水养殖产值增幅速度趋缓,淡水养殖产值和水产苗种产值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减弱。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海水养殖所带来的产值。见图2。

2.2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产值2009到2013年呈现增加的态势,增加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达9.4%。其中增加产值最多的为水产品加工,增加63 970.37万元,年均增幅9.2%;建筑,增加4 650.00万元;渔船渔机修造增幅较快,增加4 723.79万元,年均增幅24.6%;渔用绳网制造出现负增长,见表2。

2.3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在2011—2013年逐步增加,休闲渔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水产品仓储运输,流通也显现出增加的态势。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良好补充,因地制宜设计休闲渔业项目,建造与其相关的设施,以休闲渔业来促进渔业产业的快速提升。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的发展促进物流仓储的发展,水产品的物流仓储,流通也是渔业经济增加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见图3。

3河北省渔业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以追求国民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下,根据本区域的特点通过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模式、国际经济关系等,使其达到与以上特点相适应的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占总渔业经济总产值的84.79%,第二产业占10.84%,而第三产业只占4.37%。说明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大部分贡献来自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海洋渔业中海水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为主。见图4。

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养殖的产值已经超过捕捞产值,而海洋捕捞产值却已经在逐年减少,说明河北省渔业已经逐步减弱资源消耗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海水养殖的产值增速明显高于淡水养殖产值,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产值明显高于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产值,说明海洋渔业成为河北省渔业经济中的主导。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中,水产品加工创造的产值明显大幅增长,但是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高科技植入程度较低,特色不突出,致使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短,应逐渐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中休闲渔业产值有增长趋势,但还未发挥出重大作用,河北沿海地域主要集中在沧州、唐山和秦皇岛,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三地休闲渔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应抓住机遇顺势发展,将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良好结合,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4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路径选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优化海洋渔业三产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机构升级。

4.1政府加大与京津合作力度,促进加大投资力度

京津冀协调发展还需要河北省在政府层面多与京津协调、统一部署,得到来自政策方面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河北省海洋渔业新技术、新发法的科研立项,资金支持是良好的保障,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采用新技术、提高新产能。

4.2以科技支撑发展河北省海洋渔业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人才,关键要发挥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能动性。做好河北省自有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借助京津的科技平台,提高自由人才的科研能力及先进技术转化能力。注重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持续性向河北海洋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自己的专门的海洋大学,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河北省达到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断深化,创新发展,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河北省整体经济实力。

4.3引导产业重心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河北省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中近海捕捞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实现产值下降的态势。应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投入,促进科技的植入,借助高新科技促进增产。从2008年之后我省远洋捕捞作业已经停止,适当时机应当恢复远洋捕捞生产,增加海洋捕捞的同时可促进我省造船修船,网具生产促进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提升。

第二产业中水产品的加工首先走出特色,与食品科技不断融合和提升,深化加工,多出以科技支撑的新产品。渔用饲料和药品更需要新的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第三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潜力巨大,应抓住发展时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与沧州、唐山、秦皇岛沿海各地旅游发展相结合统一部署、协调,不断深化涉海旅游,将生态渔业融入旅游,使旅游与养殖、垂钓协调发展。

4.4走环保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篇7:福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申报材料封面-海洋与渔业局

一、海洋强国梦催生五大试点区域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起,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着眼于21世纪的国际海洋竞争格局, 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 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近十年来, 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陆域资源的有限和发展空间的萎缩, 促使世界各国更加认识到蓝色海洋的价值, 尤其是中国周边许多国家, 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 先后出台发展海洋的国家战略。在海洋战略导向的影响下,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 海洋产业门类不断扩大, 海洋科技进步迅速, 地区之间的海洋合作项目不断涌现, 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中国大陆海洋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 大陆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 增速约为7.6%, 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 海洋重大专项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推进。

大陆海洋经济的发展, 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与示范区战略的实施。2011年, “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单设一章, 并提出“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012年9月,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成为“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2012年11月, 十八大报告又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使命, 体现了中央在海洋问题上的战略性转变。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2011年以来, 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011年3月)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 (2012年11月) 和《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2013年9月) 按照国务院要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批复了上述五省市的试点工作方案。此外,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并于2013年1月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 舟山群岛新区将努力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桥头堡, 对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6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 这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 也是继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又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国家批准了山东等5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以及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舟山群岛、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 明确以上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但因各自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存在差异, 其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目标、重点等互有侧重、相得益彰。这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就得到明确:重点发展北部海洋经济圈 (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 、东部海洋经济圈 (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 、南部海洋经济圈 (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 , 三大海洋经济圈具备不同的功能定位。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之一, 属南部海洋经济圈, 其首要功能定位就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二、两岸携手参与全球海洋盛宴的基础与瓶颈

海洋经济合作涉及区域经济发展, 直接影响两岸民众的生活, 符合两岸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的共同诉求。海洋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 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既有其客观经济基础, 也有共同发展的愿望诉求, 应携手合作, 共同参与这一场盛宴。

1. 从合作的基础看, 两岸海洋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台湾由于岛内面积狭小、资源匮乏, 非常注重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台湾在海洋环境调查、技术发展与生态维护等海洋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拓宽开发领域, 推进产业发展。随着台湾经济起飞, 在港口综合规划、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海产养殖、海洋油气与矿产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生物科技、海岛综合规划、滨海旅游等领域取得较快发展。与台湾相比, 大陆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 海洋产业整体上仍以海洋渔业、运输、制盐等传统产业为主, 海洋化工、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两岸海洋开发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落差且各具优势, 从而为两岸海洋经济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从合作的必要性看, 开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带来新动力。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30多年来,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但由于两岸外部环境及各自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两岸传统的贸易与投资发展方式正面临新挑战, 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一轮转型期。

(1) 一是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趋缓。据统计, 大陆实际使用台资金额除2008年增长7%外, 从2003年至2009年连续6年出现衰退。在两岸签订ECFA带动下, 2010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金额虽大幅增长31.7% (达24.8亿美元) 。此后除2012年外, 其他均为负增长, 2014年大陆实际利用台资仅20.2亿美元。

(2) 二是两岸贸易增长乏力。受台商对大陆增速趋缓影响, 两岸贸易额增速也有所放缓。2000年至2004年, 两岸贸易以年均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2005年以后增速回落至20%以下, 2012年增速仅为5.6%, 2013年增长16.7%, 但2014年仅上升0.6%。

(3) 三是产业合作转型急待突破。一直以来, 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的投资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 服务业合作受到极大地制约。两岸经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经贸合作发展面临瓶颈, 合作领域有待拓宽, 探讨两岸海洋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从合作的前景观察, 受两岸关系影响, 两岸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

由于两岸政治互信不足,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发展, 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日益增大, 导致两岸经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受到极大掣肘。况且, 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对于台湾当局而言尚属敏感议题。比如, 从马英九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多次表态不难解读出, 两岸在区域层次共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还受到一定的制约。即使在ECFA后续协议推进过程中, 《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与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关联度最高, 其内容包括规范两岸海关合作与相关的产品交易和通关环节, 但对于海洋经济相关的产业合作, 以及与海关相关联的配套机制和涉海区域合作等并未提及。可以预期, 两岸海洋经济合作虽然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广阔前景, 但尚不具备全面开展合作的条件和环境, 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可能更多地在局部区域、重点领域率先开展。从福建对台地缘优势和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功能定位看, 具备对台海洋经济合作的最佳“特区”功能。

三、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区域布局与重点方向

在海洋经济层面, 作为大陆东部沿海的大省, 福建省的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作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的战略定位, 要进一步提升福建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深化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是当前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开展海洋经济合作, 应依托福建的先行先试优势, 重点在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1. 以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区域, 辐射浙江、广东沿海, 打造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带。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的主体区范围包括福建省管辖海域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六个沿海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陆域, 福建省其他地区为规划联动区。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 开展海洋经济合作, 福建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使命。近年来, 闽台在海洋领域合作持续拓展,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基础。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及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 有利于福建推进闽台海洋产业合作, 全面深化闽台海洋开发保护合作。与此同时, 广东和浙江两省也不断深化对台合作, 沿海对台贸易有增无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自2010年以来, 广东省多次提出, 要把粤东地区建设成为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创造条件使粤东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市将自身发展定位为广东省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粤台海洋经济合作的前沿基地, 提出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重点承接台湾光电、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着力建设服务海峡西岸区域发展的综合通道。在浙江, 随着浙台经贸合作日趋紧密, 两地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尤其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浙台海洋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

2. 发挥优势, 重点推进闽台海洋新兴产业对接。

在现代海洋服务业方面, 应加快推进对台贸易投资便利化, 重点推进两岸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旅游合作方面, 要继续保持目前闽台双向旅游发展的好势头, 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在制造业领域, 在推动现有闽台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装备、汽车、能源、船舶、钢铁等重大项目向临海高端产业基地集聚的同时, 重点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和深层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合作。在传统的渔业合作方面, 台湾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态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方面有技术优势, 而大陆沿海拥有丰富的海洋渔场资源, 闽台应深化合作, 重点打造一批两岸现代渔业合作示范区。

3. 先行先试, 为开展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提供示范作用。

在先行先试区域内, 力争高起点、制度化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一是选择重点区域, 以两岸直接双向经济往来所形成的新的经济交流交往格局为基础, 加强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对接与合作;二是推动两岸海洋产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 拓展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三是强化两岸在海洋经济合作领域的协商, 为今后合作的深化建构起更有利的机制保障。比如, 福建可在推进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合作方面先试先行, 探索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合作联合行动, 台湾海峡渔事纠纷仲裁合作, 台湾海峡渔业执法合作, 台湾海峡渔业海难救助协作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离海洋经济大国有多远.环球时报, 2012-9-24.

[2]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透视.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18/c_1114687442.htm.

[3]王敏.两岸服务业合作与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现代台湾研究, 2014 (2) .

[4]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地位——四大产业比较.开放导报, 2013 (1) .

[5]叶向东.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互动与双赢.两岸关系, 2008 (6) .

[6]唐存勇.台湾:台湾的海洋环境与海洋产业发展, http://www.imece.ntou.edu.tw/ks/images/tyt_handout.pdf.

[7]周忠菲.两岸海洋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现代台湾研究, 2013 (1) .

[8]王开明.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天地宽.福建日报, 2012-10-24 (10) .

[9]叶向东.积极发展闽台海洋产业.消费导刊, 2009 (4) .

上一篇:呆滞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下一篇:留学申请DIY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