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总结

2024-04-30

霉菌毒素总结(精选10篇)

篇1:霉菌毒素总结

霉菌毒素

苏圣华

霉菌毒素是毒性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这些霉菌主要属于曲菌属,青霉菌属以及镰孢菌属(Fusarium,Aspergillus,Penicillium及Alternaria species)。据估计,至少有300 种这类真菌代谢物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但是为大众熟知并被广泛研究的只有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ON),呕吐毒素(DON),T-2 毒素,赭曲霉毒素(OTA)以及伏马毒素/烟曲霉毒素(FUM)。全球范围内动物饲料、饲料原料和人类食品中都广泛存在霉菌毒素,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每年有25%的粮食受到已确认的霉菌毒素的污染。这些霉菌毒素可以通过被污染的谷物、饲料和由这些饲料喂养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奶、肉、蛋)进入我们的食物链。

一、黄曲霉毒素 1.黄曲霉毒素特点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简称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的总称。目前已发现的AFT 及其衍生物有20 多种,除了AFT B1、B2、G1、G2 是天然产生的毒素外,其余的都为它们的衍生物。在上述4 种天然毒素中,以B1 的毒性最强,在食品和动物饲料的AFT 检测中,一般以B1 作为主要检测指标。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在仓储过程中感染感染产生的。黄曲霉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25 ℃ ~30 ℃、相对湿度80%~90% 是黄曲霉最适生长条件。一般南方地区黄曲霉发生率要高于北方,因南方气温和湿度更适于黄曲霉生长繁殖,特别在梅雨季节;因玉米、麦类、稻谷等谷物水分含量为17%~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最适条件。黄曲霉毒素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和灼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在提炼油时,用氢氧化钠萃取游离脂肪酸的工艺可以进一步破坏毒素的活性。

黄曲霉毒素以肝脏含量最高,肾、脾、肾上腺亦可检出,有极微量存在于血液中,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AFT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蓄积,一次摄入后约经一周即可经呼吸或由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AFB1 在没有经过代谢活化之前的母体化合物是无致癌性的,因此AFB1 被称为前致癌物,因为它必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即“代谢激活或生物激活” 形成活性中间体才具有致癌性。

2、黄曲霉毒素脱毒

AFT 污染粮食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污染严重的粮食和饲料应该废弃,对于轻度污染的粮食和饲料,则必须认真地进行脱毒处理。霉菌毒素的脱毒可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降解等方法。2.1 化学方法

氨化法

此法是利用塑料薄膜密封被霉菌污染的饲料,然后加氨封闭一定时间,氨与AFTB1 结合后发生脱羟作用,致使AFTB1的内酯环发生裂解,达到去毒效果。一般来说,,对于含毒量在0.2 mg/ kg 以下的饲料采用0.2 %~0.4 %的氨剂量,含毒量在0.2 ~0.5mg/ kg 含毒量的饲料采用0.5 %~0.7 %氨剂量,含毒量0.6 mg/ kg 以上的饲料常用0.7 %~1.0 %的氨剂量,如果密闭时间延长,剂量可相应降低。氨化作用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作用比较显著,但这种方法对其他霉菌毒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同时可能因氨在饲料中的残留而影响动物的健康。另外,碱炼法也对其脱毒有效果,但用于饲料脱毒不够方便。2.2 机械脱毒

机械脱毒是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将谷物和饲料中的发霉颗粒剔除,或通过机械的碾轧除去毒素含量较高的外皮而降低毒素的含量。机械脱毒主要利用霉菌毒素在谷物和饲料中的分布特点而进行,所以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除掉因虫鼠害、破损等霉粒。但由于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效力很低,在现代化大规模饲料生产中很少应用。

2.3 物理脱毒

物理脱毒法主要有吸附法、水洗法、剔除法、脱胚去毒法、溶剂提取法、加热去毒法、辐射法等。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饲料或谷物中添加各种吸附剂,降低霉菌毒素在胃肠道的吸收,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动物体外。在这其中吸附法是现代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最为有效的方法。

2.3.1 活性炭

对毒素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没有选择性,对某些营养元素及药物也有吸附作用,因此临床效果不佳。

2.3.2 铝硅酸盐类

天然铝硅酸盐,如沸石、蒙脱石、硅藻土、高岭土等,天然铝硅酸盐矿物吸附力小,效率低,占饲料容量大,对营养物质有一定吸附,因而直接用于饲料效果不好。对天然的铝硅酸盐进行改性后可以改善它对霉菌毒素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铝硅酸盐类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并且有不少体内(喂养)试验结果证实了这类吸附剂的实际效,但它们存在对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单端孢菌素等毒素吸附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过通过适当的改性有可能使它具有更广泛的吸附能力。这类吸附剂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表现出了对维生素及矿物盐的非选择性吸附能力。2.3.3 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从酵母培养物细胞壁中提取的甘露糖(MOS),这类新型抗原活性物质,在调整动物肠道微生态区系,在对抗有害微生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OS 对AFT 的总结合率可达100 % ,具有添加量少,作用显著以及结合的霉菌毒素种类范围广等特点。

酯化的葡甘露聚糖(EGM)是一种新型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是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EGM有很大的表面区域,1 kg的EGM有相当于2.2万 m2的表面区域。其表面富含不同孔径的孔穴,用以大面积地扑捉不同种类的霉菌毒素。而且酯化葡配甘露聚糖与霉菌毒素结合后,霉菌毒素不易被解离。所以,酯化葡配甘露聚糖对多种霉菌毒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且对饲料中其他营养成分无显著的负作用,同时还可能对动物的其他生理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广谱的,具有很大潜力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除上述方法,还有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元素,如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硒可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以转化毒素;酶制剂高效地催化、降解AFT 为无毒物质。

二、玉米赤霉烯酮

1、玉米赤霉烯酮基本特性

一种镰孢菌毒素,该毒素主要来源于玉米,湿度22%-25%为其产生适宜条件。熔点161 ℃~163 ℃,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溶液、乙醚、苯及甲醇、乙醇等。

ZEN 可由胃肠道持续吸收, 肝肠循环可使ZEN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 ZEN主要随粪便排出, 少量ZEN 可由乳汁排泄。猪摄入Z E A 后,其剂量的67% 在48h内被排出,尿中含45%,粪中含22%。ZEN 在动物体内主要有两条代谢途径,一个是经3α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催化形成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Zearaleno l, ZEL);另一个途径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研究表明,ZEN 在不同动物肝脏转化的主要代谢物不同,猪主要转化为α-玉米赤霉烯醇,而奶牛主要代谢为β-玉米赤霉烯醇。α-玉米赤霉烯醇对大鼠的雌激素活性大约比ZEN 高400%,α-玉米赤霉烯醇对猪子宫内膜的雌激素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通过和雌激素竞争目标组织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作用。

2、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

对于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的解脱毒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法和生物降解法上。2.1 物理脱毒法

研究结果表明,消除ZEN 污染最实际、有效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在肠道内选择性地吸附ZEN,使其经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研究较多的吸附剂主要有硅铝酸盐类和甘露聚糖。其中以硅铝酸盐类吸附剂研究应用最为广泛。

未经修饰的硅铝酸盐类对ZEN的吸附能力不佳,经十六烷基吡啶鎓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溴化物等对硅铝酸盐类吸附剂进行化学改性,以增强硅铝酸盐表面的疏水性,从而增加对ZEN的吸附能力。

消胆胺具有显著降低ZEN 肠吸收的作用,尤其是2% 组使ZEN的小肠吸收率由32% 显著降低到16%。经试验证实,消胆胺可以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防止母猪的雌激素过多症。

研究表明,通过酶解的方法从酵母的细胞壁提取出的葡甘露聚糖可以结合饲料、谷物中大部分的ZEN。胞壁上的β葡聚糖等多糖是细胞壁吸附的主体,疏水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热处理或酸处理时,细胞壁多聚糖和肽聚糖的糖苷键或者肽键断裂,使肽聚糖结构变薄而孔径增大,菌体对真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壁可以吸附ZEN 2.7 mg/kg,并且这种吸附平衡可以在10 min 内达到。甘露聚糖由酵母细胞内壁提取而得,对ZEN 有一定的吸附作用。Swamy 等进行的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甘露聚糖可使猪避免ZEN 造成的生产性能下降。

2.2生物降解

应用微生物生成的特殊酶来分解或使ZEN 变性。此类脱毒法条件温和,可将毒素彻底分解而不会有毒性物质残留,只针对ZEN 起作用而不会破坏饲料和原料中的其他成分。

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1、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含有特征性的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环结构,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的不同,分成4 种类型:目前已经鉴定了超过200 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但是主要污染食品和饲料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A(T-2 毒素、HT-2 毒素)、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潮湿、温和多雨的气候有利于DON生长。有研究认为9天以上的阴雨天和21℃的平均气温为其生长最适条件。

2、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脱毒

对于DON、T-2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脱毒研究,物理处理的效果常常不太理想,并且往往会改变营养成分。虽然许多化学处理能显著降低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浓度,但可能会降低食物和饲料中的营养价值,也有可能残留有害物质,这些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目前,能有效转化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微生物不多,它们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土壤、植物等自然环境中。生物方法通过脱环氧化、羰基化、羟基化、水解及葡萄糖苷酸化等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单端孢霉烯 族毒素转化成低毒或无毒产物。

2.1 牛瘤胃液中分离得到菌株BBSH 797,主要的作用是在体内和体外将DON 转化成DOM-1。后来证明,菌株BBSH797 也能转化A 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环氧作用,例如将SCP 转化成脱环氧SCP,或者脱乙酰作用,将T-2 毒素转化成HT-2 毒素。后者毒性均明显小于前者。

2.2 从鸡肠道消化物中分离纯化和鉴定了细菌菌株LS100(IDAC180507-1)和SS3,检验了它们对12 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转化能力。转化的类型与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对无乙酰化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例如DON、NIV 和疣孢霉素,脱环氧代谢物是主要的的转化产物。但是,单乙酰单端孢霉烯族毒素3-ADON,15-ADON 和镰刀菌烯酮X 主要转化成脱乙酰产物。二乙酰单端孢霉烯族毒DAS 和NEO仅表现出脱乙酰作用。T-2 毒素也仅有脱乙酰作用,而HT-2 毒素和T-2 三醇普遍的反应是脱环氧作用。大鼠肠道微生物将T-2 毒素转化成脱环氧产物,脱环氧HT-2,脱环氧T-2 三醇,进一步转化成T-2 四醇和SCP。

除此以外,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谷类农作物中比较常见的真菌毒素,它们具有很强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但是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并没有蓄积,这表明自然环境中可能存在着DON 生物转化降解作用。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被作为筛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转化微生物的来源。植物病原物微生物也可通过脱环氧化以及脱乙酰化来降解毒素。

四、赭曲霉毒素

篇2:霉菌毒素总结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制

目前,各地饲养户给猪饲喂受霉菌污染饲料具有普遍性并造成严重的危害,没有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为此,针对不同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作 者:黄云飞 作者单位:武定县猫镇兽医站,651600刊 名:云南农业英文刊名:YUNNAN AGRICULTURE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8关键词:猪 霉菌毒素 临床表现 危害 防制

篇3:霉菌毒素总结

关键词:保育猪,粪便,缉毒特工,玉米赤霉烯酮 (ZEN) ,呕吐毒素 (DON)

近年来, 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粮食或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程度及范围日趋明显。霉菌毒素使畜禽的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下降, 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致使动物受疫病侵袭的风险大大提高。大量的研究及案例表明, 饲料及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霉菌毒素污染, 被污染的谷物和饲料不但给动物带来危害, 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也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何有效减低由于霉菌毒素带来的危害, 提高畜禽养殖的效益亦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为研究脱霉剂对猪作用的实际效果, 本试验以生产中饲料的真实情况做基础日粮, 选择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缉毒特工对猪进行饲养对比试验, 探究日粮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粪便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为饲料和养殖企业正确合理地使用霉菌毒素处理剂, 降低猪场霉菌毒素风险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

缉毒特工:主要成分为介观承载技术处理的硅铝酸盐和酯化葡甘露聚糖、霉菌毒素特效酶、草本植物提取物, 由江西迈吉生化营养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试验设预试期 (7 d) 和正试期 (45 d) 2个阶段。预试期挑选222头长白×大白保育猪 (母猪) , 正常饲养7 d。正试期将预试期保育猪平均分为4个试验组, 每组55头左右, 每组设3个重复组, 每个重复组约18头。试验1组为饲喂正常基础日粮对照组 (55头) ;试验2组为基础日粮+0.5 kg/t缉毒特工 (57头) ;试验3组为基础日粮+1 kg/t缉毒特工 (56头) , 试验4组为基础日粮+2 kg/t缉毒特工 (54头) , 试验期45 d。具体设计见表1。

1.3 饲养管理

试验在江西省樟树市花庆牧业进行。采用分栏保育饲养, 按猪场保育舍的日常管理, 自由采食。保健免疫程序按本场年度计划程序。试验期间每日记录腹泻数、死亡数、阴户红肿数等, 并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正式试验开始当天清早称取每窝猪初始重, 试验结束第2 d清早称取每窝猪末重。

1.4 测定项目

1.4.1 生产性能指标

试验期间每日记录腹泻数、呕吐数、阴户红肿数等, 出现死亡及时称重, 并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正式试验开始当天清早称取每窝猪初始重, 试验结束第2 d清早称取每窝猪末重。

平均日增重:正式试验当日清早称取每窝猪重量, 每组几窝所称重量相加即为始重, 试验结束第2 d清早称取每窝猪重量, 每组几窝所称重量相加即为末重, 利用末重减去初始重得出增重, 除以饲养天数, 再除以头数, 得出每头猪平均日增重。

平均日采食量:总耗料量÷饲养天数÷试验头数

料肉比: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

腹泻率:从正式饲养期起每天饲喂时观察猪粪便以及肛门粘粪情况, 如果观察到软便 (含水量大于40%) 或肛门有腹泻的现象就记录为一次腹泻。

腹泻率 (%) =总腹泻数÷总试验头数×100%。

呕吐率 (%) =总呕吐头数÷总试验头数×100%。

阴户红肿率 (%) =总阴户红肿数÷总试验头数×100%。

1.4.2 霉菌毒素的检测

正式试验开始每隔10 d检测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含量;每隔5 d收集各组的猪粪便1次 (50 g左右) , 10 d后把收集的粪便混合后再检测粪便的霉菌毒素含量, 检测霉菌毒素种类类同饲料检测。

1.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2003初步统计试验数据, 利用spss13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分析, 数值均以平均数±标准差 (M±SD) 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从表2可见: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料肉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基础日粮添加2 kg/t缉毒特工试验4组的猪体质量最高, 优于对照组基础日粮水平 (P<0.01) ﹑基础日粮添加0.5 kg/t缉毒特工的试验1组和基础日粮添加1 kg/t缉毒特工的试验2组 (P<0.01) 。

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对病死率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随缉毒特工添加量增加, 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基础日粮中添加缉毒特工组猪的病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1) , 其中, 基础日粮添加2 kg/t缉毒特工试验3组猪的阴户红肿率和死亡率最低, 优于对照组基础日粮水平 (P<0.01) ﹑基础日粮添加0.5 kg/t缉毒特工的试验1组和基础日粮添加1 kg/t缉毒特工的试验2组 (P<0.01) , 与基础日粮对照组相比阴户红肿率可降低65.21%, 死亡率可降低67.16%。

注:同列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3 对霉菌毒素排出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的各试验组粪便中霉菌毒素的排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基础日粮水平 (P<0.01) , 且随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1)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的各试验组粪便中DON平均排出量25.32%, 对照组DON平均排出量8.01%,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加排出17.31% (P<0.01)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的各试验组粪便中ZEN平均排出量124.9%, 对照组ZEN平均排出量109.2%,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加排出15.7% (P<0.01) 。

3 讨论

1) 所有试验组的平均料肉比均低于对照组, 表明添加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能有效降低料肉比, 且随添加量增加料肉比降低。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1) 。所有试验组的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随添加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可有效降低保育猪病死率。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的各试验组粪便中霉菌毒素的排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基础日粮水平 (P<0.01) , 且随添加量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1) 。基础日粮添加缉毒特工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加排出DON17.31% (P<0.01) 、增加排出ZEN15.7% (P<0.01) 。该结果与病死率现象呈正相关。说明霉菌毒素复合处理剂可在猪体内有效吸附霉菌毒素, 随粪便排出体外。

篇4:谨防肉鸡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主要来自饲料、垫料。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鱼粉等,都含有不同水平的霉菌毒素。玉米采收季节雨水过多,或收获后不能及时晾干会导致发霉变质;豆粕和鱼粉在保存过程中也易被霉菌污染并产生霉菌毒素。地面养鸡的垫料如稻壳、花生壳、麦秸、木屑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容易发霉。肉鸡采食垫料或撒在垫料上的饲料,就会感染霉菌。

一、临床症状

肉鸡霉菌毒素中毒后,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生长缓慢、消瘦、排饲料样未消化粪便。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红色的溃疡灶,导致肉鸡因疼痛不敢采食大的饲料颗粒,只采食较细的颗粒和料末,临床表现“勾料”症状。肉鸡饲料报酬降低,大肠杆菌易感性增加,药费投入加大;严重者出现免疫抑制,临床上多表现为接种疫苗后达不到理想效果或无效。

二、剖检变化

1. 腺胃炎。肌胃严重溃烂,角质层四分五裂,部分有明显溃疡灶;严重病例腺胃严重肿大,呈椭圆形或梭形,腺胃壁增厚,乳头出血、透明肿胀。易误诊为传染性腺胃炎,但用治疗腺胃炎的药物无效。霉菌毒素和病毒引起的腺胃炎区别是:霉菌毒素引起的腺胃炎,在挤压腺胃乳头时往往有脓性分泌物;而病毒引起的腺胃炎,在挤压腺胃乳头时有清亮的分泌物。

2. 肝脏多有不规则白色或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易误诊为其他肝炎病;肝脏肿大,部分脂肪变性,上有肿瘤硬化;有黄染现象,有的呈青绿色(沙门氏菌样肝脏)、黑红色等;但大部分出现肝脏边沿变薄如刀刃,部分肝脏上有霉菌结节。

3. 肾脏稍肿,颜色发红,尿酸盐沉积程度表现不一。与肾型传支区别在于死亡率不高,肾脏肿胀程度不如肾传支,同时因肾传支死亡的鸡尿酸盐沉积比较明显。

4. 其他病变。脾脏呈“流感脾”样,肿大、表面浆膜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灶;病鸡气囊增厚,内有云雾状病变,部分气囊、肠系膜出现明显霉菌结节;肺脏多成纤维素性或出血性肺炎;胸腺明显萎缩,严重鸡只胸腺消失;法氏囊萎缩、变性(内有灰红色的分泌物,部分出血);肠黏膜严重脱落。

三、防治措施

1. 禁止使用霉变饲料和垫料。这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对发病鸡要立即停喂发霉饲料,并用制霉菌素按治疗量连用3天,饮水或拌料给药均可。对中毒较深的要用青链霉素控制其他继发症,但要注意鸡对链霉素的过敏症。急性中毒的雏鸡喂5%葡萄糖水。

2. 选用信誉好企业生产的饲料。信誉好的企业在原料采购和保存环节都比较严格。饲料运到养殖场后,存放环境要阴凉干燥,避免被水淋湿或浸湿,避免阳光直射或其他高温环境。添加饲料时,一次添加量不可过多,同时料桶不要有剩料,如有剩料,倒在新料的上面。

3. 安全存放饲料原料。除气候因素外,保存粗放也是玉米潮湿霉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养殖户对玉米的收购和保存应认真对待,防止霉变发生。定期对鸡群使用吸附肠道内霉菌毒素的药物进行预防。

篇5: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治

2011年7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养猪场饲养的33头种猪 (其中母猪31头, 公2头) , 在饲喂了新进的一批外观质量尚好的全价饲料十多天后, 陆续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和便秘。个别出现便血。尿呈深褐色, 皮肤发黄和发白。发病后畜主黄芪多糖、地塞米松、头孢等药肌注, 氟哌酸饮水, 用药后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依然未能控制住病情, 造成2头母猪死亡, 8头母猪流产, 40多头仔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开始有部分母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或不食。体温基本正常, 有少量母猪体温略有升高达39~40.5℃, 病猪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先便秘后腹泻, 粪便中带血。尿液颜色加深, 甚至呈浓茶色 (血红蛋白尿) , 有的呕吐、流涎妊娠母猪早产、流产。部分小母猪外阴部红肿, 有的猪只面部、耳廓、四肢内侧、腹部皮肤出现红点, 个别出现颤抖、站立不稳、后肢外翻。病仔猪腹泻, 部分伴有呕吐、兴奋不安, 运动机能失调等神经症状。

3 剖检病变

对2头病进行了剖检。可见皮下有出血点, 皮下脂肪黄染, 口腔粘膜出血。脱水, 喉头会厌软骨出血, 黄染, 气管内有粘液, 气管出血, 胸腔内有少量黄色液体。心包积少量黄色液体, 心脏表面出血斑, 肺脏充血, 水肿, 有坏死灶。脾脏肿大变软, 边缘有小梗死灶。肝脏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 质脆。胃底部粘膜严重的充血, 出血, 有许多溃疡灶、坏死斑点。粘膜易脱落, 十二指肠出血。盲肠粘膜出血, 水肿, 直肠粘膜出血、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肾脏表面有出血点、水肿;膀胱粘膜, 轻微出血, 尿液黄、粘稠, 呈油样。血液稀薄, 颜色变淡, 血液凝固不良。

4 实验室诊断

(1) 取猪气管内粘液置于载玻片上, 加20%氢氧化钾溶液1滴, 加盖玻片后镜检, 可见多个呈放射状的菌丝, 大量的霉菌孢子;

(2) 成品饲料和病猪的胃内容物,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或沙保劳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作霉菌培养, 2~3天后均长出绒毛状、棉絮状、黄色或黄绿色菌落。镜下观察, 形态各异,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顶囊, 顶囊似球形, 顶囊周围生着1~2排辐射状排列的小梗, 小梗顶端着生成串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为球形或近球形;

(3) 组织学检查肝瘀血、脂变, 小叶周边细胞变性, 肝细胞坏死和门脉性肝硬变;肠粘膜充血, 粘膜上皮变性、脱落, 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肾小球肿大, 肾球囊内有出血。心内、外膜出血。肺瘀血、水肿, 轻度水肿;脑实质的血管扩张、充血, 脑各部的神经细胞变性, 可见卫星现象;阴道、子宫颈壁粘膜上皮细胞变成鳞状细胞组织增生及变形;乳管上皮细胞核分裂指数增高, 上皮增生。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鉴定以及发病猪饲养的整个过程, 诊断为发霉玉米中毒。

5 治疗措施

(1) 停用发霉变质饲料。对中毒母猪实施静脉注射,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800~1000ml, 5%维生素C10~20ml, 40%乌洛托品20ml;同时皮下注射20%安钠咖5~10ml, 以强心排毒、增强动物抗病力, 促进毒素排除。并使用0.1%高锰酸钾, 温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进行洗胃或灌肠, 然后内服硫酸钠;1000ml饮水中添加硫酸钠30~50g, 一次内服, 尽快排出胃肠道内的毒素;

(2) 加强消毒, 搞好舍内卫生, 清除圈内及食槽内余下的饮料, 并对圈舍食槽0.1%的高锰酸钾水洗净, 适当通风, 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

6 小结

(1) 本次中毒虽然是饲料中添加发霉玉米所造成的, 但实际上据美国谷物协会资料介绍:全世界的饲料谷物有25%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中国饲料及饲料原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调查报告表明:全价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的能量饲料, 检出率均在90%以上。因此平时饲料厂家或者养殖户应添加一定量的脱霉剂, 特别在春夏季节, 以减少猪群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机会;

篇6:肉鸡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控

肉鸡霉菌毒素中毒后生长缓慢,消瘦,拉饲料样不消化的粪便(料粪),球虫病、肠炎反复发病,严重影响饲料利用率;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增加死亡率和药费投入;出现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免疫无效。其临床主要表现是:

1.引起腺胃炎。肌胃溃烂,角质层开裂,部分病例有明显的溃疡灶;严重病例表现为腺胃严重肿大,呈乒乓球样或梭形,腺胃壁明显增厚,腺胃乳头出血、肿胀。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肉鸡的传染性腺胃炎,但使用大量的治疗腺胃炎的药物却无效果或效果不明显。

传染性腺胃炎病鸡,腺胃一般前期肿胀后期萎缩,除霉菌毒素可引起腺胃炎外,病毒也会引起腺胃炎。病毒引起的腺胃炎,在挤压腺胃乳头时,往往有清亮的分泌物。而霉菌毒素引起的腺胃炎,在临床上更加普遍,常见病例在挤压腺胃乳头时往往有脓性分泌物。

2.表现“钩料”症状。病鸡口腔黏膜溃疡,有白色或红色的溃疡灶,病鸡因疼痛而不采食大的饲料颗粒,喜食料槽底部较细的颗粒和料末。如果出现肉鸡“钩料”,剖检见不到明显球虫症状,使用小肠球虫药也不见好转,从而排除小肠球虫感染后,一定要注意霉菌毒素中毒的问题。

3.许多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表面多有不规则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部分病例出现脂肪变性,有肿瘤硬化、黄染,有的肝脏外观呈青绿色或黑红色等。肝脏边缘变薄如刀刃,部分肝脏上有较明显的霉菌结节。肾脏肿大,颜色发红,表现程度不同的尿酸盐沉积。该病与肾型传支的区别在于,霉菌毒素中毒时肉鸡的死亡率不高,肾脏肿胀程度不如肾型传支严重,死于肾型传支的鸡,尿酸盐沉积往往都比较明显。脾脏肿大、浆膜表面有大量的灰白色坏死灶。病鸡表现严重的气囊炎症状,气囊增厚,似云雾状,部分气囊、肠系膜上有霉菌结节。病鸡出现纤维素性肺炎或出血性肺炎。胸腺萎缩,严重病鸡胸腺消失。法氏囊萎缩、变性,内有灰红色的分泌物,有时出血。肠黏膜严重脱落。

二、防控措施

1.发病鸡在确诊是霉菌毒素中毒后,要立即停止使用原饲料,并进行核查。使用制霉菌素,按治疗量连用3~5天。对中毒较深的病例,可使用青链霉素控制继发感染。急性中毒的雏鸡,可饮用5%葡萄糖水。

2.选用信誉好的企业生产的饲料。因为信誉好的企业在原料采购和保存环节都比较严格。饲料运到养殖场后,存放环境要阴凉干燥,避免受潮,更不能被雨淋或浸湿,避免阳光直射或其他高温环境。料槽中不要一次添加饲料过多,料桶中不要经常有剩料,如果有剩料,要倒在新料的上面。安全存放备用的垫料,不要使用发霉的垫料,及时清除在鸡舍内发霉的垫料。

3.安全存放饲料原料,避免受潮,经常晾晒,是控制霉菌毒素中毒的关键。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李连任 邮编:276400)

篇7:预防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在养殖业中随处可见, 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当前畜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某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在全国收集的饲料和原料样品244份进行霉菌毒素污染情况的检测, 结果显示, 有215份检测到5类共9种霉菌毒素, 3份样品检测3类共6种霉菌毒素, 只有16份样品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样品中多种霉菌毒素共存现象普遍, 含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约占80%, 特别是检测到4种及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达到55.3%, 说明霉菌毒素污染非常普遍。

2 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菌毒素可与日粮因素包括脂肪、蛋白质、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发生相互作用。高浓度的霉菌毒素会使动物急性中毒, 而长时间接触低浓度霉菌毒素则可使动物发生慢性中毒。慢性中毒的危害作用有一个共同点, 即免疫抑制。霉菌毒素致病机制主要有:减少采食量或拒绝采食;改变饲料中的养分含量, 影响养分的吸收和代谢;影响畜禽内分泌系统和外分泌系统;抑制免疫系统;抗菌作用;诱发细胞死亡。霉菌毒素可提高动物的发病率, 降低其生产效率。临床上, 由于霉菌毒素几乎能攻击畜禽的所有器官, 如肝、肾、口腔、胃肠道、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 所以其中毒症状也不相同, 包括消化紊乱、采食量下降、健康下降、被毛粗乱或羽毛异常、外观营养不良、生产力低下、生产效果差、繁殖力降低等。

3 霉菌毒素中毒的治疗

单个毒素对畜禽机体损伤的临床表现还是比较一致的, 但在实际临床中, 很少有单个毒素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 而是几个霉菌毒素的混合感染更是常见。这就使得其诊断存在很多困难。而且多种霉菌毒素的混合感染, 应注意与药物中毒、沙门氏菌感染、肠毒综合症、免疫抑制病进行区分。

如果确诊是霉菌毒素中毒, 首先应该停喂该批次饲料或更换其他饲料。使用β-葡萄糖氧化酶抑制霉菌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有效地办法。同时配合使用解表的药物, 加快中毒症状的解除, 减少肝肾损伤, 恢复免疫器官功能。

4 霉菌毒素中毒的预防

篇8: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

家禽很容易被霉菌毒素摄入所致的副作用所影响。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60年,暴发“火鸡X-综合征”疫情时,人们发现在火鸡饲料中存在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B1(AFB1)。从那时起,许多其它种类的的霉菌毒素也陆续被发现。它们对于家禽健康和生产造成的潜在威胁已经被广泛认同。AFB1仍是家禽业最大的威胁。相比其它家畜。家禽更容易摄入AFB1。

1 霉菌毒素的威胁

家禽生产者首要关注的是黄曲霉所产生的毒素。它在饲料原料和饲料的存储过程中经常产生,也感染生长期的作物。除了AFB1,赭曲霉毒素(OTA)对于家禽也有很高的毒性。这与猪有所不同。例如,对猪危害最严重的是由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以及其它真菌性疾病。如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ON),烟曲霉毒素(FUM)和T2毒素产生的疾病。然而,由于对谷物的严重依赖,在现代化养殖场饲养的商品家禽仍然能够接触到饲料中相当水平的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

2014至2015年,Micron Bio-Systems在欧洲、中东和俄罗斯进行了一项关于家禽日粮的调查,96%-97%的样品都含有DON,FUM和ZON,其中DON的含量水平尤其高,平均每十亿样品中超过900份。在这些特定的样品中虽然没有发现AFB1或OTA。不过,在世界其它地区AFB1或OTA仍可能存在较高风险。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家禽日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供人食用的食材,人类食材的霉菌毒素限制越严格意味着不合格的食品批次经常会流入到饲料中。

对家禽生产性能产生影响的霉菌毒素对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有很大不同。AFB1是一种致癌化合物,已知其可影响基因调控和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症状包括肝损伤,产生脂肪肝,免疫抑制和生长速度降低。相比而言。OTA与肾功能不全和肾损伤有关。据报道可影响体重增加、采食量和免疫功能。接触水平过高时,这两种霉菌毒素都可导致死亡率增加。虽然家禽被认为对于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其潜在的威胁不应该被完全忽略,因为其可能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像AFB1或OTA那样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尤其是摄入ZON。这是一种雌激素类似物。可能影响生育和产蛋量。另外,现有的研究显示即使是低水平的DON(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和T2毒素也会破坏小肠粘膜并且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这对于饲料转化率、采食量和体重增加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这些霉菌毒素和FUM一起都会削弱免疫功能,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

2 家禽面临的挑战

霉菌毒素对免疫功能潜在的影响对家禽至关重要。在管理摄入霉菌毒素的风险过程中,生产周期中的种鸡阶段可能最为重要。除了胚胎死亡率增加、腹泻以及孵化率降低、采食量和体重降低等直接影响外,种鸡采食污染的禽料能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体重减轻。后代出现畸形。家禽生产者还需要考虑霉菌毒素对肠道紊乱产生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一些霉菌毒素易使家禽患其它疾病,如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的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后续的负面影响包括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

3 霉菌毒素防控

霉菌毒素的危害已经被广泛认可,近些年饲料中霉菌毒素结合剂和吸附剂的使用量明显增加。目前有多种产品可以对霉菌毒素进行结合、转化或降解。结合(吸附)是饲料工业中最常用的方法,用粘土矿物,如膨润土与极性霉菌毒素(AFB1)结合;酵母细胞壁对非极性镰刀菌霉菌毒素也有一定功效。吸附剂在家禽肠道一定pH值范围(pH值3-7)内保持活性非常重要。不同吸附剂之间差异很大。对非极性霉菌毒素而言,采用的策略是去除或修改霉菌毒素表面上的特定功能性位点。这种转化可以使霉菌毒素失去毒性,或者暴露霉菌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使其与矿物吸附剂结合。降解是使用多种转化方式确保转化后剩余的任何霉菌毒素,甚至是与矿物吸附剂结合的毒素不再具有任何毒性。对家禽生产者。转化和降解的策略很重要,因为转化和降解是消除DON影响最有效的方式,DON是家禽饲料中最常见的一种霉菌毒素。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上述三种策略结合。并且将其与霉菌素危害的具体性质联系起来,因为具体的霉菌毒素危害将会决定哪种策略优先考虑。

篇9:樱桃谷种鸭霉菌毒素中毒诊治

种鸭中毒后呈慢性经过, 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下降, 精神沉郁, 羽毛凌乱, 食欲减退, 口渴, 腹泻, 排白色或绿色稀粪。有的患鸭脚趾变形、肿胀, 胸部皮肤有溃疡、出血。中毒种鸭零星死亡, 部分鸭死前共济失调, 头颈呈角弓反张状。

2 病理变化

患鸭肝脏肿大, 质硬, 有出血斑, 色苍白或呈土黄色、古铜色;肺脏、气囊上散布灰白色、黄白色米粒大小的结节, 结节坚硬、易剥离;心脏外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心包腔和腹腔有积水;脾脏肿大;胆囊扩张、充盈;卵巢萎缩甚至坏死, 输卵管膨大部出血、水肿。中毒鸭常伴有葡萄球菌感染的症状, 表现为脚蹼肿胀、溃烂。

3 诊断

采用荧光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可疑鸭饲料进行霉菌毒素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严重超标。刮取病死鸭气囊、肺组织上的结节, 滴加15%氢氧化钠浸泡, 压片, 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见菌丝和分生孢子。

鸭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与鸭病毒性肝炎相似, 对此需借助病理剖检、动物回归试验予以鉴别。一般鸭霉菌中毒可致肝脏表面出现弥漫性出血点, 而鸭病毒性肝炎可致肝脏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连片的出血斑。取病鸭10%的肝匀浆上清液进行接种试验, 0.2 mL/羽, 接种24 h后动物死亡率在80%以上时可判为鸭病毒性肝炎。

4 防治

4.1 预防

家禽对霉菌毒素非常敏感, 相较于鸡, 鸭对霉菌毒素尤为敏感。在饲养管理中, 要高度重视霉菌毒素造成的危害, 切勿等鸭群出现中毒症状后再采取措施。

对霉菌毒素的控制应从防霉与脱毒两方面着手, 防霉就是要阻止霉菌生长和霉菌毒素产生, 这包括防止农作物在田间、收获期间霉变, 避免饲料原料在贮存阶段及加工过程中滋生霉菌, 储藏饲料的场所保持干燥、通风、低温等。

4.2 治疗

鸭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应立即更换饲料并对中毒鸭进行治疗。对早期中毒鸭可投服硫酸镁、人工盐等泻药, 同时供给充足的青绿饲料和复合多维, 以缓解中毒症状。重症病例用制霉菌素治疗, 每羽每天口服2万I-U, 连用3 d, 也可用真菌速治 (主要成分为制霉菌素、伊曲康唑、大蒜素等) 进行治疗。中毒死鸭应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 病鸭的粪便含有毒素, 应彻底消毒, 以防污染水源和饲料。

对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的, 要同时应用抗感染药物。应尽量不用对种鸭肝、肾、免疫器官和神经组织有损伤的药物。

4.3 综合防制

4.3.1 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的使用。

霉菌毒素控制的另一方面为脱毒, 即去除饲料中存在的霉菌毒素, 当前最有效的脱毒处理措施是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在饲料或谷物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可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 适合家禽饲料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有葡甘露聚糖, 也可使用无机水合硅铝酸钠钙、斜发沸石等。

4.3.2 加强营养, 防止发病。

霉菌毒素被动物吸收后, 主要在肝脏通过包含胱氨酸 (蛋氨酸的衍生物) 的谷胱甘肽系统进行解毒, 所以饲料中添加高水平的蛋氨酸、硒 (可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 可有效预防霉菌毒素中毒。鸭霉菌毒素中毒后, 饲料中适量添加硒、氨基酸 (如蛋氨酸、γ-氨基酪酸、琥珀酸) 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 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此外,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VC、VE、烟酸、烟酰胺) 、植物与草药提取物 (如叶绿素衍生物、阿斯巴甜) 也是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常用手段。

4.3.3 加强饲养管理。

篇10:霉菌毒素总结

一、霉菌毒素的特点

1. 在饲料中普遍存在

霉菌毒素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在饲料中也不例外,饲料中的霉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就会生长,同时分泌毒素。温度和湿度有协同作用,温暖潮湿的环境极易使霉素生长,并产生大量霉菌毒素。霉菌生长时分解有机物质,进行呼吸代谢产生热量,使饲料温度上升,所以发热是饲料霉变过程的表现之一。但若采取适当的措施就会使饲料中的霉菌死亡或被抑制,就不会产生霉菌毒素,使饲料品质得到保证。笔者对6种配合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进行调查,黄曲霉毒素检出率100%,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检出率为83.5%。

2. 不易灭活

霉菌毒素在普通高温下不易被破坏,即使高温制粒也不能使其失活。饲料中霉菌毒素的霉菌种类高达一百多种,其中主要是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它们产生的毒素毒性较强,因此饲料原料发霉后,虽经高温制粒杀死霉菌,但仍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

3. 生长条件

①温度。温度对霉菌的生长和产毒有重要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大多数霉菌最适生长温度是25~30℃,但最适产毒温度略低于最适生长温度,霉菌在0℃以下或3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是6℃,最高生长温度是46℃,最适生长温度是37℃左右,最适产毒温度是28~32℃。由此可见,实际生产中饲料和饲料原料大部分时间处于霉菌可生长的温度区间。②湿度。霉菌生长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时,霉菌生长受到抑制,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时,霉菌快速生长。当饲料中水分超过14%时,霉菌易于生长;当饲料中水分超过15%时,霉菌生长十分迅速。③氧气。霉菌都是需氧菌。要保证饲料品质,严防饲料发霉就必须创造厌氧环境来限制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分泌。

二、霉菌毒素对家兔的影响

与牛、羊、猪、鸡相比,家兔对霉菌毒素特别敏感,含有相同数量和种类的霉菌毒素,其他动物可能不表现明显的中毒症状,而家兔却不能承受。霉菌毒素对家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降低生长性能,增加料肉比,降低经济效益;其次抑制免疫机能使家兔自身抵抗力下降,同时易感染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最后影响繁殖,使配种不易受孕,发生流产和死胎,严重时导致瘫痪、死亡。

家兔霉菌毒素中毒发病特点如下:①有明显的季节性。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集中在每年的夏季,其次为春季。②明显的生理阶段。主要发生于泌乳母兔,其次为妊娠后期母兔,其他家兔表现症状稍轻。③没有传染性。④无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

三、严防饲料霉变

1. 防止饲料原料霉变

家兔是草食动物,要求饲料中含有10%~14%的粗纤维以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在饲养环境与管理水平有所欠缺时,粗纤维含量要求为14%~16%,配制饲料时饲草用量要达20%~40%,优良牧草用量则可达50%~60%。饲草极易发霉变质,这是家兔饲料霉变的最主要原因。

①粗饲料。家兔饲料中常用的粗纤维原料有花生秧、花生壳、稻壳、大豆秸、红薯秧等的草粉,在收获后的干燥过程中易受到雨水的影响而发霉或在储存过程中受潮而霉变。李素敏指出不同季节和不同饲料的霉菌孢子含量有较大差异,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和春季较低;粗饲料中霉菌孢子含量最高,四季的平均孢子含量分别为28 893个/克、71 700个/克、29 028个/克和11 825个/克,最高含量分别为47 800个/克、397 500个/克、118 400个/克和32 600个/克,花生秧和花生壳是最易霉变的粗饲料。花生秧底部的茎长期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在花生收获的季节如遇连阴天或阴雨天,这部分茎就会发霉,制成的草粉霉变极为严重。花生壳在收获时多已受到地下害虫破坏,变得不完整,有的已经发霉变质。另外在花生脱壳的时候,有的洒水脱壳,这样就会造成花生壳含水量过高,在储存的时候又不晾晒,极易发霉变质。目前,我国粗饲料或草业的产业化没有形成,尽管有一些栽培、收购、加工和销售牧草的企业,其产品多数是自然干燥的粗饲料和青干草,人工干燥的饲草较少,质量的稳定性较差。饲草自然干燥时间较长,其质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若遇阴雨天气很容易发霉变质。草粉颜色变深、有霉味、有结块、经年的都不能用,饲草中若夹带有触地的茎叶亦不用。北方地区最好在秋季备草,冬季粉碎,使草粉能充分干燥,也易于储存。草粉应放在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预防饲料霉变的关键是把好饲料原料关,主要是草粉。若不慎购入霉变的草粉,轻度发霉的处理后可用于配制其他动物的饲料,但决不能用于配制家兔饲料。

②精饲料。家兔饲料中常用的精饲料原料有玉米,麸皮,花生饼(粕),芝麻饼(粕)等。a.玉米。霉粒含量要求在1%以下,收获季节遇到连续阴雨天,就会使玉米发霉。在玉米收获后,不及时晾晒而堆垛放置或在雨雪天时不遮盖就会发霉。在不良条件下储存,第二年天气转暖时玉米霉变粒会超过2%,甚至可达5%以上,这样玉米在家兔饲料中使用量达到20%以上后就极有可能引起中毒。b.麸皮。刚加工好的麸皮含水量超过14%,温度较高,如没有充分降低水分和降温就装袋储存,即使在通风、阴凉、干燥的条件下,其内部的水分也不能散发,极易霉变氧化,产生异味,温度明显升高。因此,麸皮要随用随买,不能储存。夏季麸皮要求7天内用完。c.花生饼(粕)。花生饼(粕)极易发霉变质,产生毒性极强的黄曲霉毒素,导致家兔中毒,所以对花生饼(粕)的使用要严格限制,货源选择应非常小心,高温高湿季节不可久储。d.芝麻饼(粕)。芝麻榨油一般在初冬后进行,这时天气较冷,芝麻饼(粕)不易晒干,往往被集中存放到第二年,待来年天气暖和后才真正晾晒,这时积放了半年多的芝麻饼(粕)其实已经发霉。因此,配制家兔饲料时使用芝麻饼(粕)要十分小心,质量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使用。

nlc202309022250

最好是对饲料原料进行霉菌总数检验来控制原料霉菌和霉菌总数,我国国家卫生标准GB13078—2001规定:玉米、麦麸霉菌总数<40×103个/克,豆粕、棉粕、菜粕霉菌总数<50×103个/克,霉菌总数为4×103~104个/克时限量使用。

2. 降低饲料加工影响

饲料中的霉菌含量比原料含量要高,粉碎使原来颗粒完整的原料变得不完整,其自身外在种皮和结构屏障组织被破坏,使没有霉菌的洁净部位也被污染,因此饲料粉碎和混合的加工过程就是霉菌在饲料中均匀扩散的过程。饲料加工时,由于蒸汽的加热,再加上制粒的高温作用,会使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死亡,但不能使霉菌毒素失活,因此使用霉变的饲料原料,也可能使家兔霉菌毒素中毒。若饲料在制粒后发霉变质,会因为霉菌生长并产生毒素导致家兔患霉菌病并出现霉菌毒素中毒症状。刚加工好的颗粒饲料含水量较高,如果冷却干燥不彻底、没有晾晒或晾晒不足,使颗粒饲料水分含量达到14%以上时,在温暖的环境中就极易发霉,所以要求饲料制粒后要通风干燥,没有风干设备的可用风扇强风吹干。饲料含水量北方要求在14%以下、南方在12%以下才相对安全。

3. 安全储存饲料

夏季较为湿热,尤其是三伏天,空气湿度较大,饲料易发霉。在温度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把含水量为13%的家兔颗粒饲料暴露在空气中,7天后饲料表面即会长出肉眼可见的绿毛。如兔舍阴暗潮湿,霉菌就会大量滋生,霉菌孢子散落在兔舍内,料盒中的饲料暴露在空气中也极易发霉,家兔吸入霉菌孢子和食入发霉的饲料,极易发生霉菌病和霉菌毒素中毒。

当谷物和饲草含水量在14%以上时,最适于黄曲霉繁殖和生长,一般在24~34℃时黄曲霉的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的饲草和饲料都可成为黄曲霉生长的基质。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含量达到1毫克/千克时就可使畜禽出现死亡。因此,在温暖的季节为防止饲料发霉,可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在潮湿时,除加大防霉剂的剂量外,还要加入脱霉剂,同时使用有塑料内膜的包装袋以隔绝外界潮湿空气,袋内的微生物生长耗氧,当氧气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直接起到防霉的作用,并将饲料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饲料储存时,要垫离地面15~20厘米高,离墙面20厘米以上,并且不能堆垛太高,以免影响饲料产生的热量散发。夏季天气闷热潮湿,饲料的保存期变短,须尽量缩短饲料原料和饲料的存放时间,含水量14%以下的饲料在加入防霉剂的情况下储存时间也不要超过15天。

4. 合理饲喂饲料

颗粒饲料都有一定的粉料,粉料会积聚在食槽的底角,在夏季或环境潮湿时易发霉。因此,要求在饲喂前用筛子筛料,减少粉料在料盒中的积聚,并且每天清理料槽1次。上层兔笼中的水、尿流到下层料槽中,也会导致饲料发霉。

四、小结

防止饲料霉变,要特别注意粗饲料、玉米、麸皮、花生饼(粕)、芝麻饼(粕)等的质量,确保饲料原料不霉变;严格限制饲料加工过程中水分的添加,要求生产的颗粒经充分干燥使含水量降到14%以下且达到室温后才能装袋;饲料存放的环境要求阴凉、通风、干燥;夏季饲料中要添加防霉剂与脱霉剂;饲料储存时间不要太长,夏季不要超过15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饲料和饲料原料霉变,防止家兔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

(作者联系地址:刘杰涛 河北省辛集市华辛饲料有限公司 邮编:052360;耿丽平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邮编:071000;位 曼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052360)

上一篇:毕业典礼发言稿演讲稿下一篇:不挑食中班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