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的幸福散文

2024-05-02

大衣哥的幸福散文(共2篇)

篇1:大衣哥的幸福散文

大衣哥的幸福散文

每个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幸福是非常让人神往的词汇。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幸福和获得幸福的一生。

然而,到底什么是幸福呢?不同德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处境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知识水准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追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感悟,人们是不相同的。这就是一个有钱人有有钱的幸福,一个没钱人有没钱人的幸福,一个社会贤达有社会贤达的幸福,一个凡夫俗子有凡夫俗子的幸福。一个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幸福,一个农村人有农村人的幸福。

草根明星“大衣哥”朱之文,在央视《艺术人生》的舞台上,讲述他自己成名之路中那些挚朴的语言及他对幸福的理解,一直让我为之感动和思考。朱之文,出生在山东单县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因歌唱得好,在全国几乎一夜走红。

每当朱之文出现在电视屏幕里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憨憨的笑容。因为,他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所以,在他的话语中有时逻辑性不是很强。在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中,回答的也不是那么准确。但他无论回答怎样的问题,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我是个农民,我唱好歌要为中国农民争光。”我唱的歌只要有人喜欢,我就感到非常的幸福。“从这朴实的话语中能让人感到他心中的那份幸福。

世上的幸福是有很多种的,池田大作把幸福分为两种,“人生的幸福大而分之,可归为两种,一种是因欲望的满足而感到的幸福,另一种是生命自体的跃动和充实感所产生的满足。”

实际上,前一种幸福并不是真实意义的幸福,因为欲望的满足若就是幸福的话,那么幸福就太少了。因为人的欲望实在是太多了,欲望永远都不会完全得到满足,何谈幸福。

正如歌德所说:“能把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何谈容易,这是从生到死一生的感悟。

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幸福不是别的,无非是一种持久的快乐而已。”朱之文的幸福就是来源于他的不断前进,长期的忍耐。他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的贫困和无奈的岁月并没有让他颓废,他没有牢骚,没有打牌赌钱,他用唱歌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春夏秋冬他二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后半夜二点就到没有人的地方练歌,无论是来自家庭的反对,别人的不理解,甚至一些人说他不务正业。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深深喜欢的唱歌。正是这种坚持让朱之文走上了春晚的舞台,这是连有些专业歌唱演员都不敢想的事情,这让朱之文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唱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正象古罗马的塔西佗在谈到人性的时候说道:“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朱之文的幸福还来自于他有一颗平常的心。实际上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精神产物。生活中,幸福只是人们的感知,是一种感觉。所以,只要有颗平常心,人人都会觉得幸福。

富人有富人的欢乐,穷人有穷人的欢乐,只要你感觉到是幸福,那就是幸福的。

《雷雨》中的敏繁漪,不愁吃不愁穿,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按理她应该感到幸福了吧!可她幸福吗?她不但不幸福,而且从肉体到灵魂受到的摧残和折磨,使她痛苦不堪。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们,幸福吗?人们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可他们心里知道,屁股底下的卡迪拉克说不定哪天叫银行开走,因为银行货款是必须要还的。而且做生意总要冒着风险的,富翁更有变成穷光蛋的可能。

他们是幸福的吗?

那些升入高位的干部们,幸福吗?人们对他们的位子真是惊羡不已,可他们心里明白,一起上来的有升有降,就是不升即降。升是荣耀,降是丢人。心理上能没压力吗?况且,印把子从来不是在一个人手里,连皇帝老儿都要改朝换代。得权高兴,失权滋味不好受啊!

而“大衣哥”朱之文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平常心。朱之文在做客《艺术人生》中讲述了一段他是如何参加《我是大明星》选秀比赛的经过,为了省下50元的车费钱,朱之文是跑步去的比赛现场,当他身穿一件军大衣准备参赛时,导演让他找上演出服,可当时他身上只有一百元钱,除去来回的路费,确实没有闲钱买演出服。他想自己不过就是来参加比赛,试试自己的唱歌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看是村级水平还是县级水平。即使选不上也无所谓,把正自己还是要在家种地的。于是,朱之文头戴毛线帽、身着军大衣参加的比赛。结果却是朱之文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为在座的评委、现声的观众所震惊全场,让他的歌达到了国家级。正是朱之文没有那么多欲望,只是拥有的一颗平常心,才让他的歌声和造型唱红了大江南北,也让他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世上的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不管你是有权有钱有势有地位有常识的人,还是无权无钱无势无地位无常识的人,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认真地感受生活,找到一个良好的感觉,这样你才会觉得幸福,不是天天有宴会,有鲜花,就是幸福。

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去掉欲火,保持一颗平常心。

无欲则刚,少欲而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这样你就能获得幸福。

篇2:大衣哥的幸福散文

富哥张志学,小名叫富,在我们过道的最北头住着。

我称他富哥,可年龄整整差着一代人呢。

这个人会说会道,能诗能文,忠厚老实,也热心助人。

可惜的是命运多舛,也是吃亏在他那个无遮拦的嘴上。

晚年的时候,他身体不错,每次大雨过后,都能看到他在费力地修补村子里被水冲坏的道路。

他还经常弄出一些我们这些文化人都不太清楚的文字或典故,来和我们探讨。一半说是请教,另一半他没说,我也不好猜度。

有这么几个片断:

“天有三宗宝是日、月、星,人的三宗宝呢?”富哥在问。如果你能回答上来,“精、气、神。”他就来了精神,像是遇到知音,那话也就滔滔不绝了。

如果你答不上来,他就非常不高兴,情绪也明显低落。但过后他肯定会告诉你,也要给你说明他所提出的问题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还有他形容自己的生活也用了顺口溜:

干活是“粪筐、草筐、柴禾筐”说是每天忙于拾粪、砍草、搂柴禾。

吃饭是“剩菜、剩饭、剩干粮”,说自己在吃上不讲究,填饱肚子就行。

穿衣是“破鞋、破帽、破衣裳”,是说在穿戴上没有讲究,很随便的。

说这些,他没有埋怨生活不好,子女不孝的意思,只是说自己勤奋,对生活的要求很低。

他还对这几个字的组合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做嘛吃嘛”这是有人照管,自己不用操心;

“吃嘛做嘛”这是无人关照,需要自己动手;

“有嘛吃嘛”这是对吃饭不挑剔;

“吃嘛有嘛”这是生活富裕;

“吃嘛没嘛”则是指过的穷日子。

随意摘取的.这几个片段,你对他的才气有所了解了吧?

他为人随和,也嫉恶如仇;经常听到他对一些不好的事情,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苦难的经历。

他谦虚勤奋,也在子女面前摆谱。他孙子说,干完一大早起的活,还要重新钻进被窝,等着儿子媳妇和孙子,不把饭端到被窝边上他就不起床。

我和富哥算是世交,他曾经和我父亲一起在天津待过,两人过往甚密;带的我母亲和他老伴关系很好,是我们家的常客;他出事坐监后,他老伴那悲伤的哭声我至今记忆犹新;以至后来我的老伴和他的儿媳妇也成了朋友。

富哥大概在监狱待了十多年,他的老伴就是在他出事后为了给他送东西,大热天被冷雨浇了,回来后高烧不退,随即过世。

为了让他安心服刑,家里人对他老伴的死讯,始终瞒着,一直到他刑满出狱。

那时候,他的儿子书国也就十几岁的样子,家里有年迈的爷爷,还有三个比他小的妹妹,最小的才几岁,没法照顾,就送人了。虽然也有乡亲们帮忙,但他一家的生活是异常艰难的。

富哥回家后,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家庭变故压垮,尽管有时仍然要被当做坏分子批斗,但他始终乐观,老老实实的劳动,没有做出过一件有损人格的事情。

那几年,我刚刚自己过日子,缺三差四,还断不了有求于他们家,老大哥和我住得近,也经常过来看一眼,有事的时候也顺便帮上一把。

为了停下他那双看见活就闲不住的手,我也坐下来,倒上水,一边休息一边和他聊上几句。

和他相处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对虾酱的认识。

当时过的是穷日子,从当街叫卖的小商贩那儿买散装虾酱。花上一两毛钱,买那么半碗。回家后兑上水,拌上面,加点盐,炝好锅,用小火慢慢炖熟。

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加热做熟,一个是调节口感,再一个是增加数量。成品就像现在的浆糊一样,抹在窝头或其他食品上,不说口齿留香吧,也绝对是佐餐佳品。

有一天,富哥在我们家帮忙修房子,午饭的时候,我端上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虾酱,富哥一看,连连摆手,一幅很难受的样子,我就吩咐赶紧把虾酱撤了。

事后我问富哥,怎么对虾酱那么反感?他说,我在天津塘沽做了十几年的虾酱,说难听了,就像咱们在猪圈里沤肥一样,怎么能咽得下去呢?

一句话颠覆了我原来对虾酱的认识。一个小妹十几天前大老远给我从天津带回的虾酱现在仍然没有开封。

上一篇:我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东泉中心小学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