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主观题妙解

2024-05-06

语文高考主观题妙解(精选4篇)

篇1:语文高考主观题妙解

语文高考主观题妙解

议论类

一、鉴赏类

(一)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鉴赏全文(全诗)

例一,2002年秋考18题: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解析:角度可以是诗歌塑造的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答案:

1、这首词以“听雨”作为线索贯穿全诗,通过作者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心情和感触表达出对人事悲欢离合的感悟,风雨等自然景物是无情的,而人遭受世事后对同样的景物的感触是不同的。

2、结构安排独具匠心,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生三个阶段听雨的感情依次写下来,给人以层次清晰,读来层层递进,时间过度上使人很自然地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例二:就诗歌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80字左右)

解析:这个句子情景交融,写出了眼前赤壁鸥鸟栖集、寒烟弥漫、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色。融入诗人伤感——叱咤风云和泛舟吟赋的人都早已不在,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深感孤寂、怅惘。答案:

1、划线句看似描景,实则寄寓了对世事兴替的感慨,该句描绘了今日赤壁的荒凉萧索,联想当年周郎的风流与苏子的慨叹,顿有物是人非之感,眼中“满”的是烟芜,心中“满”的是惆怅,是谓情景交融。

2、本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假“史”曹操兵败赤壁,苏轼两游赤壁和眼前只剩下荒凉一片“荒矶”、“鸥鸟”、“烟芜”来抒发自己满腔热情却仕途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感慨和不平。咏史抒怀,将荒芜、苍茫之景与凄凉的心境融合。借景抒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限定鉴赏角度,鉴赏全文(全诗)或某个段落

例一,2005年春考第23题:本文第二自然段文质兼美,请就其语言特点,举出一例进行赏析。(3分)解析:“请就其语言特点”限定必须从语言特点上选择角度,如修辞手法丰富;句式散整结合,节奏铿锵,读来琅琅上口;含蓄蕴藉,意境悠远等角度,再选一例分析表达效果。例二,2003年秋考第20题,这首诗的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出其中的两点。(2分)答案:色彩(红、白);声音(画角);动态(催、起)三点中任选两点。

(三)炼字(炼句)

要点:炼动词,多从动词所描绘的状态入手,分析此动词的表达效果。炼名词,多从名词所营造的意境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从字分析到句,再从句分析到全诗。(先分析字在此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再结合此字在全诗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分析。)例一,2002年秋考22题: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

解析: “梅”是诗句中描写的主体,“霜”是“梅”的环境,“孕”是“梅”的状态。

点评:失分考生大多是离开诗句的意境来理解“霜”、“孕”二字的妙用。忽略了“霜高”与“梅孕”的关系,却以“一身花”去理解为满树梅花盛开。答案:

“霜”点出梅树“孕”花的季节、环境;“孕”暗指梅树含苞待放。考生中有创意的答案如:

1、梅花是寒冷的季节盛开的,“霜”字点明了当时寒冷的气温,为下面“孕”字提供了条件,“孕”正表明了当时梅花含苞欲放,体现了人性化的意境。

2、这两字用的妙,农历十月已是秋末,寒气将至,诗人一个“霜”字将这一特点显露出来,天寒,梅花就要开花,一个“孕”字则是恰当地写出了梅花结蕾还为开的景象。

例二,2005年上海秋考第14题,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答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化动为静。例三,2005年上海春考第16题,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位,选择其一进行赏析。解析:词在本曲中的含义(语境义)1分,词的表达效果1分,评价1分。答案:

“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灯火的光辉和焰火纷乱飘飞的场面,渲染了元宵节热闹的气氛。“飞”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笙歌喧哗吵闹,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的胜况,化静为动,渲染出了元宵节热闹、欢乐、详和的气氛。

“涌”这处动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波涛间奔涌出蓬莱仙岛这个神奇又大胆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波浪涌动,天上的月辉和人间的灯光一起倒映在水中,仿佛人间仙境,一个“涌”字把元宵节的详和、美好写到了极致。

二、评价类

(一)从思想内容(读懂文章的内容,概括主旨和大意)和形式(修辞手法、句式等)上评价全文、某段、或某句。

例一,2002年秋考15题,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5分,60字左右)

解析:内容:艺术创作贵在不断创新,终生孜孜不倦地探索;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博采众长。形式:幽默、比喻、反语、拟人、说俏皮话、委婉……。答案:

1、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犹豫、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犹豫并不矛盾,皆源于他对两种审美观兼容的追求。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选择复句,语言幽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内容、形式,两点分别谈,不容易失分)

2、这句话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追求艺术时既有矛盾又乐在其中的感受,艺术本身就没有公式,为其花费一生,贵在用心,又何必拘泥于油画和水墨。(用怎样的形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二)评价他人对文章的评论

答题步骤:

1、先读懂他人的文论,弄清他人的观点。这是大前提。

2、针对他人的观点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观点鲜明)

3、结合原文具体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自圆其说)(分析最忌笼统,最忌用个人主观推断代替对原文具体分析)。

例一,2005秋考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可以同意苏轼的评价,认为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也可以不同意苏轼的评价,认为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可承认。

点评:不少答案对徐诗的分析略显笼统,说服力不够。如:“我不同意,徐诗相比李白的虽有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气势宏大,千古流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徐诗虽不能与太白的比,但也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

还有的答案只做推断,基本不做分析。如“同意,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自然他把这首诗写得更生动形象化,这样的风格惟有像谪仙才显得突出。而徐凝诗则有另一种韵味了。” 答案:

1、我并不同意苏轼对于李、徐两诗的评价。李白的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瀑布的景色,但徐的诗也并非全恶,“千古长如白练飞”也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瀑布的质感。虽整体感不如李白的诗那么有想象,但仍是有可取之处的诗句。

2、我同意苏轼的看法,李诗较徐诗更胜一筹,诗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形象地将瀑布的美态,飞流直下的壮观之景展现,读来平仄有致,奔放豪迈。而徐凝之诗的描绘却不如李白给人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李白的诗更好。

例二,2006年徐汇区模拟试卷第17题,有人说,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羁旅之作,作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案: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有另人难言的寂寞和忧伤,但作者在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更有一个特殊的历史北京(北宋灭亡后南渡,流落江南)。词的最后说:“只言江左风光好,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被生长在北方的墨客文人所向往。但如今作者身在江东却并未感到喜悦,因为中原被占,故土难归、在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正所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正是这首词与其他羁旅之作的不同之处。

例三,2002年春考第18题,有人评岳飞的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请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三、为观点找例证

例一,2003年秋考4题: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解析:具有仿写的性质,注意例子要具体。

点评:举例比较恰当,表述较好的句子不少。但有一部分考生所举例子不恰当,表现在(1)有温度的不是目光,而是别人的感觉。如“母亲的目光让我心里感到无比温暖”。(2)没有写目光的温度,而写了其他事物的温度,如“当所有人把目光投向高考,高考也就热起来了。” 答案:“慈祥的奶奶看着自己的孙子的目光是温暖的”、“警察在审问疑犯时目光如冷山峻垒,使罪犯不寒而栗”、“做错事的孩子看到生气的妈妈的目光是那么地火辣辣”、“许多冷眼直射吐痰者的后脊”、“上课讲废话被老师被冰冷的眼光警告”。

例二,2006年八校联考(第二次)第12题:“空灵”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但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长卷中,也不乏“鸿篇巨制”,试举一例并联系本文的文意加以分析。(6分,100字左右)

解析:举例1分,所举事例必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大规模的文学作品。语言1分。分析4分,必须扣住创作者创作这部文学作品长期、艰辛的历程,像奴隶一样地付出。答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是司马迁熔铸了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史料,司马迁20岁时,历经千难万险,到各处去游历、实地考察,搜集了很多古代名人详实的资料。遭遇宫刑后,他没有因为人生的突然变故而改变“欲以纠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是忍辱负重,承受着身体的创伤,特别是心理上无法愈合的重创,发愤著书,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鸿篇巨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例三,2000年秋考9题: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4分)例四,2001年春考10题:你赞同本文的观点么?请举例并说明你自己的看法?(先说自己的观点,赞同或不赞同;再用所选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4分例子1分,说明看法3分)

四、感悟类

要点:

1、就是写短小的读后感,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启发;你领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反思等。

2、以文章为联想点展开联想,大多要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来谈感悟,忌笼统空谈。

例一,2005年秋考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字左右)(6分)

解析:应该从文本出发,加以引申阐发该说的是自己的感悟,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等。

点评:所举考生中的优秀答案符合题意,从文本出发加以引申阐发,说出自己的感悟。但有许多答案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所引申的感悟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如:

1、这世纪有太多的眼泪和兴衰,既有像“非典”、“禽流感”这样波及全球的灾难和俄罗斯小镇上的劫持案,而人类本身自相残杀,和平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文化与科技发展迅速,对自然要珍惜,要对环境保护予以高度的重视。后一个答案连字数也相差很多。

答案:

1、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史为鉴,可明得失。让人类永远要以史为鉴,爱好和平,反对战争。让人们永远要记住,这个历史上最沉痛的伤疤,让人们接受历史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2、战争是痛苦的根源,使人类肉体的痛,精神的痛,文化的痛,是自然万物的灾难,战争会磨灭人生命的真正价值意义,它所带来的伤要用几个世纪来抚平,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例二,七、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例二,2003年(秋)上海语文高考第16期的题干如下: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解析:要求有联想,有感悟,而联想和感悟必须是“桥”。

点评:部分考生能准确理解题意,联想丰富,感悟确切。但不少考生不懂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感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桥的作用理解上,或由桥想到了另一座具体的桥,有的则概括文意,或照抄文中的句子。答案:

1、桥,连接着此岸和彼岸的工具,而心灵的桥则是连接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通过这座“桥”能感受到他人的真心和热情,同时也使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和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符合题意,有联想有感悟,语言流畅,5分)。

2、连接着历史和现在,站在桥的一端,我听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歌声,我看到了李白和汪纶的惜别,高适和董庭兰的依依不舍,辛弃疾独立桥头,感怀身世,马致远眺望远方,思念家乡。桥是他们的见证,是他们感情的寄托,灵魂的守望。(有联想,文字表达好,但缺乏感悟,3分)

例三:2005年上海春考13题,沙漠玫瑰的开放给了作者认识历史的方法,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给你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4分)解析:必须是思想方法上的认识,且要联系自我具体实例(对于同一个现象,原来怎样认识,现在又怎样认识的)具体阐发。例子恰切2分,结合例子阐述、分析2分。答案:《沙漠玫瑰》给了我这样的启示:如果切断历史的联系,孤立地评价某个现象,往往不客观,不公正。原来我认为同桌王小明肯定是又笨又懒,成绩才会这么差。后来,我才知道王小明初中时因病休学两年,学习基础薄弱。现在又是带病坚持上学,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对他由鄙视到肃然起敬。

例四,2006年普陀模拟卷第12题:作者将郑云峰称为“长江的代言人”,作为长江的代言人,郑云峰也许会代表长江向今天的人们说:(80字左右)(4分)解析:所说内容应与文章主旨、和长江的精神相关(2分);有真情实感,语言通顺(2分)例五,2006年黄浦模拟卷第12题:如果你面对一个领着孩子正准备排队看恐龙特展的三口之家,你将怎样劝说,使其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请将劝说的内容写在下面。(6分)解析:间接考察“你”读本文后所受的启示。有说服力4分,有感情1分,语言得体1分。例六,2006年卢湾模拟卷第12题,文末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呢?你替他说出来。解析:本题仿例一(2005秋考12题)。

五、对现象的评论 要点:议论要深刻,最好具有思辨性。从以下几个角度议论可使观点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推究产生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自己合理可行的建议。

例一,2005年(春)上海语文高考第27题的题干如下:简评文中“人”和“笠翁”的不同观点。(4分)

解析:先要弄清“人”和“笠翁”的不同观点,再紧扣“人谓茅容所重者大伦也”和“笠翁谓孟敏则全出天机,始不失为人伦之鉴”这两个观点展开评价。(观点2分,评论2分)答案:

“人”的观点是否定孟敏,肯定茅容,“笠翁”的观点则反之。我赞同“笠翁”的观点。因为“人”受“大伦”(封建孝道)的束缚,把“供母”和“待客”对立起来,实不可取;而“笠翁”主张待人处世要“全出天机”、“率性为之”,不必受“大伦”的束缚而影响个人真实情感的表露,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做具体的分析。(4分)解析:应该紧扣成语应用中的此类现象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结合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谈出你的看法。可辨证地分析“改用”的利弊,可否定“乱用”的流弊,亦可肯定“化用”的好处。点评:本题是读写结合题,能比较综合地考察考生的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部分考生能紧扣成语运用中的此类现象参照文章的要点分析其利弊、得失,语言表达比较清楚。如答案中的三例。有些答案则分析、评价比较粗陋武断,不能让人信服。失误的答案:

1、首先,这些广告语是广告商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在吸收了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却造就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广告语,我感到十分寒心;其次,这与许多消费者缺乏文化素养也有一定关系。

2、这些广告语没有破坏四字格的形式,只是在内容上加以改变,这正体现了汉语中特有的灵活多变,可以将成语用在更多方面,让读广告的人感到中国文化的底蕴。答案: 以上广告语是以成语为基础改写几个同音字而成。对于做此广告的人来讲或许会使消费者记忆深刻,但这样运用成语不仅一些正读书的学生误以为“真“,把原先正确的成语写错、理解错,而且久而久之会使成语这一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为“打油诗”,不利于成语代代传诵。

3、音的形式篡改成语中的用字,现今已成为时尚,其实这是对于我们文化的玷污,篡改后虽能以新奇招来众人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原成语含义的破坏。且也误导了许多仍处于初学的孩子,这不仅是对华夏语言文化精华的不负责任,更有误人子弟之嫌。

4、这些化用成语的广告语,一是运用了成语独特的“四字格”形式,兼具了节奏感、音乐美,并符合大众视听的对偶的审美要求;二是这样的成语运用对记忆有很强的亲切感,易使人很快地记住这些广告语;三是将广告宣传内容通过谐音的方式融入其中,巧妙地构思活用,真正起到了宣传作用。以上三点,广告语中对成语的有机化用,非常有助且有效。

例三,2006年徐汇区模拟考试第6题: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看电影仍然是当今中国人首选的娱乐方式之一。但现实是:目前中国电影的票房在10亿元以下,人均不足0。8元,平均每人五年才进一次电影院。你对这样的现状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4分)

解析:能剖析国产电影低迷的原因,或提出振兴国产电影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只要自圆其说都可以。

例四,2003年春考第4题: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所以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没什么意思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论点、论据、语言)

例五,2006年闵行区模拟卷5题: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请你针对日本政府官员“在日本国内法中,甲级战犯不是罪犯”的言论,写一段驳斥文字。(100字左右)(6分)(注意论点、论据,批驳此言论,树立自己的观点,必须写成驳论文)

六、建议类

例一,2005年5题: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解析:发言提纲中关于振兴剪纸艺术的建议应当合理,措施应当可行,且富有创意。点评:答案要点摘录,是部分考生中颇有创意的建议和措施。但还有部分考生的答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没有扣住题干中的“如何”振兴来写,缺少具体的建议和措施。还有的答案形式上是提纲,但只是把文章中的内容要点列举出来。内容不涉及“你”(考生)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答案:

1、在中小学开设剪纸艺术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剪纸艺术。

2、举办大型的剪纸展览或剪纸文化节等,使这门艺术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3、开展剪纸竞赛,把剪纸艺术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

4、定期在公园举办剪纸艺术沙龙,促进剪纸爱好者的交流。

5、把有关如何制作剪纸的介绍制作成vcd等音像制品。6呼吁出台相关民间艺术的保护机制。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人民展示剪纸艺术的灿烂,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

例二,2005年春考5题: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4分)(答案可适当模仿上一题)

二、描写类主观题

(一)景物描写

1、任选角度对景物描写鉴赏

例一:任选角度鉴赏《绍兴雨之看雨》 在绍兴,我爱看雨。(视觉)近看,如丝如缕;远看,玻璃般透明;更远,一抹清烟。房顶,像跳珠;檐前,像织帘;水面,是画不完的圆形图案。叶上的雨,是翠绿碧清;花间的雨,是五彩缤纷。有谁能描绘出这江南雨色呢?锦山绣水,都罩在疏疏又密密整整复斜斜的雨幕里,雨幕有多大,谁能丈量出它? 本段对绍兴雨的描写形象生动、细腻丰富,请就其描写的特色结合具体例子任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案:《绍兴雨》写景细腻丰富表现在描写的角度多。从大大方面看,“看雨”写视觉,“听雨”写听觉,“走雨”是触觉和其他感觉的综合,“思雨”则写与雨相关的思索。就每一幅“雨中图”而言,角度也很多。就看雨而言,可选择的角度有:

1、从多个角度正面描写雨本身,“如丝如缕”“如玻璃般透明”“如轻烟”这是描绘其质感;“像跳珠”“像织帘”“是画不完的圆形图案”这是描绘雨的形状;“翠绿碧青”“五彩缤纷”这是描绘雨的颜色。

2、正面描写雨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景主要是运用相似联想。从雨的质感为联想点联想到了“如丝如缕”“如玻璃般透明”“如轻烟”;从雨的形状为联想点联想到了“像跳珠”“像织帘”“是画不完的圆形图案”。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反问等,生动形象又极有气势地突出了雨的外形和神韵。例如“如丝如缕”“如玻璃般透明”“如轻烟”这是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其质感;“像跳珠”“像织帘”“是画不完的圆形图案”这是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的形状。

4、写雨条理清晰,极有层次感,层次繁多而不杂乱,内容丰富而有次序。“近看”,“远看”,“更远”—— 由近及远,“房顶“,“檐前”,“水面”—— 由高到低,雨就如此的多姿多彩,立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任选角度鉴赏[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长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这首小令描写的对象是瀑布,请任选一个角度鉴赏。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这首小令从辽阔的空间、悠久的时间两个方面为瀑布的出现营造了开阔、宏伟的意境,烘托出瀑布的气势。

2、正面描写瀑布视角多变,从瀑布的外观和人对瀑布的内在感受两个角度描写瀑布。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小令想象丰富、奇特,主题只是观赏瀑布,却能联想到天上、人间、历史、现实,由瀑布之形联想到白练;由白练联想到天上织女的天机、月梭。又由瀑布的洁白联想到雪练、冰丝以及寒冷。这就使作品境界开阔,气势不凡。

4、小令比喻(雪练、冰丝为借喻、长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为博喻),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形状、颜色、温度、神韵和气势,全曲虽完全不见“瀑布”字眼,但壮观奇美的瀑布就如同在作者眼前。

2、运用合理想象,对特定景物进行生动传神的描绘 例一,2006年金山区模拟考试(一模)第12题(《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已向我们走来,相信你已经目睹了春天的身影。请你就见到的一抹春色写段描写性的文字。(100字以内,5分)

解析:描写对象应该是早春,情感应该为欣喜为主。而非暮春时伤春。春色为“一抹”,应该类似于特写镜头,具体、细致地描写一处景物,不可笼统地描写。应该侧重于静态描写而非动态描写。非描写手法(0)分,描写景色不具体(2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3-4分)答案:一场春雨过后,原本光秃秃的河岸铺上了一张张绿茸茸的“地毯”。在这嫩绿的“地毯”上,争先恐后地怒放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红的像燃烧的火,粉的像夕阳中的霞,黄的像耀眼的金子,他们给“地毯”镶上了彩色的花边。(100字)

(得5分。描写景色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使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二)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通过人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既有全场的鸟瞰(宏观描写),又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微观描写)。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斑羚飞渡》《云南的歌会》中村塞传歌等。答案: 元宵佳节,江桥上人流涌动,人声鼎沸,互朋引伴,扶老携幼,上到白胡子的老爷爷,下到顽童,几乎全城的人都出动了。大家喜气洋洋的提着花灯走上了江桥,江桥在今夜成了花灯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场景一:万家灯火闹春桥)圆月当空,江桥如虹,天上的月辉和人间的灯光交相辉映,如同仙境。月光照亮了江水,灯光照亮了人们欣喜的脸庞,也点燃了人们对于新一年的所有希望。灯光中人们互相祝福,共同憧憬着新的一年。(场景二:十里光相照)

例二,2006年春考14题: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3分)

(1)色彩 例子:浪花飞作湖间雪 红旗闪电(2)声音 例子:画鼓喧雷

例三,2002年春考4题的题:请对附图(注:“老鼠娶亲”漫画图)作一简要描述。要求生动传神,不超过80字。

解析:思考此题,考生必须做到“生动、形象、欢畅”这六字原则,因为它主要是检测考生们的想象思维是否会情合理、传神传情,透过画面运用流到自然、轻松愉悦的笔调描绘出来。答案:“一只绣花彩鞋当坐轿,那所谓的轿子上有一对喜上眉梢的„鼠女鼠郎„:那少女,穿红戴金、羞涩忸怩;可新郎却红花裹胸、大眼闪烁。他紧偎爱妻、喜出望外。此时此地,她与他,两颗红心都在无限憧憬幸福甜蜜的未来生活……”

(三)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要善于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他动。以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人物的灵魂。

例一,2006年七校联考:请充分发挥你的合理想象,在两首诗塑造的“目送者”(贺铸)和“回首者”(李煜)之中任选其一做肖像描写或心理描写。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彻夜难眠的李煜披衣起床,凝望着那轮惨淡的圆月,清冷的月辉照耀着他苍白、憔悴的面庞和斑白的乱发。他那原本深邃、明亮的双眼现在早已暗淡、浮肿如发霉的桃子,凹陷的双眼罩着黑黑的眼圈,正值壮年的他苍老如风烛残年的老叟。(肖像的描写)

望眼欲穿,每夜他都这样向故国的方向痴痴地眺望。这些被软禁的日子,故国的雕阑玉砌,夜夜笙歌一直在他的心中浮现,但有生之年还能回到故国么?所有的回忆都像一支支利箭刺向他的心脏,让他痛不欲生:不能回首那美好的往昔,再回首只能加剧阶下之囚的耻辱,和亡国之君的愧疚。百感交集,在这一瞬间,曾经尊贵的国君泪流满面,痛哭失声……。(心理描写)

2、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一,2006年徐汇模拟卷21题: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做何感情,写出他的心理活动。解析:可围绕齐氏的短识、拘泥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答案:哎!真是哭笑不得!琴这种乐器,应该是很容易识别的。但这个姓齐的却拘泥于表象,把前宽后窄,上圆下方的筑误当做琴。现在我告诉他这是筑,他却仍然固执己见。这个姓齐的真是太可笑、太浅薄、太固执、太不可救药了!

3、语言描写

例三,2006年上海春考语文第20题: 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 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3分)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3分)尚合文意,语言平淡(2分)游离文意,语言乏味(0~1分)答案:

(妻)问:(夫君所获几何?)

(余)答:(虽获鱼寥寥,但有趣足亦!)(妻)问:(渔翁之意不在鱼?)(我)答:(在乎山水之趣也!)

4、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人物。

例一,2006年黄浦模拟卷25题:文中画线处是小儿“读书”情状的描写,富有情趣,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4分)说明类主观题

一、介绍说明事物

例一:2004年秋考4题: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方面做简要介绍。(4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从它的内容、栏目、风格、特色等方面选择两方面做简要介绍。点评:有些考生介绍的内容不够具体,报纸的特点不鲜明,还有的考生不是介绍某一种报纸,而是介绍某一类报纸,如“我最喜欢综合都市报……。“我喜欢读晚报……。”

答案:

1、我喜欢读《环球时报》从排版上来说几乎每一篇报道都有吸引人眼球的照片搭配,还未读文章就已经领略到其中的含义了。从文章内容上来说,他经常介绍各国各地的民族风情,且都是第一手资料,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答案2:“《南方周末》是我最喜爱的报纸之一。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新鲜及时、具体真实,基本上反映的都是关注民生、揭示党风等时代信息;至于报道的特色:有当事人真切陈述,有采访者简要评论;还有领导人的正确表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看法。细阅之后,可以让读者把握„人、事、物、景、情‟的来龙去脉,自然得出个人的独有判断。”

二、2006年黄浦区模拟试卷第6题,在你常看的文艺节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或栏目名称)?请从两个方面做简要介绍。(5分)(仿照上一题回答)

例三:2004年秋考第14题,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请做具体说明。(5分)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 外形美指美的舞姿和衣饰,内蕴美指美的情感,它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美的素养。

(二)介绍人物例一:2003年(春)上海语文高考第15题的题于如下: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4分)

解析:思考此题,考生必须根据全文中第5和7两个自然段与试题下的[注] 这两部分具体内容,从“阿炳身份、生活时代、主要作品、演奏风格”介绍。答案:“阿炳,原名华彦钧,系民间音乐家(以上是阿炳身份)。解放前,在无锡„江南流浪(‟以上是生活年代),他的《二泉映月》等二胡名曲(以上是主要作品),既传递出„悲苦困顿、沧桑无奈‟的思绪,又抒发了„忍耐坚韧、奋进抗争‟的心声(以上是演奏风格。)”

例二:2005年春考第6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梅兰芳的认识.(表演体系 代表作品 作品数量 奉献等)

例三:2006年八校联考,<破碎的美丽>,在三毛 贝多芬 凡 高当中任选一个进行介绍说明.应考对策:平时按照以上四点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卡片.(三)介绍植物

例一:2006年三模第12题,根据文意,为芦苇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芦苇的特征.芦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性), 芦苇的茎呈节状,叶子修长,秋季开成团的白花,地下根发达(形态特点),多生长在低洼 潮湿的河岸边(生长的环境条件).一岁一枯荣,生命力顽强(繁殖能力和适应性).(介绍植物多从这几个方面介绍)

例二:2005年春考第5题,根据上文第二段,给沙漠玫瑰写一份说明书。(3分)沙漠玫瑰是一种地衣(属性),针叶型,形状像松枝(形态特点)。(神奇特点)失水状态下,它会枯干如草。把它藏一年或两年后,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就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它又会渐渐干枯。

仿写(具体例子见《零距离》63页)

(一)仿咏修辞格:以仿用比喻句为主;以仿用排比句为主例一,2003年秋考: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的句子)。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

当————————————————,那——————————————,便是——————————————————,仿佛——————————————。

解析:注意“斗牛士”与“决斗”的对应,“乐曲”与“舞步”的对应,“舞步”与“鼓点”之间的关系(本体与喻体)。

点评:答题中考生比较大的问题是比喻不当或不构成比喻,句子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当一声“预备”说完,那发令枪一声响起便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开赛,多么另人激动、振奋、仿佛观众自己也身陷其中一样。答案:

1、当《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响起时,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便是集中营里犹太人内心的眼泪,仿佛那凄惨的一幕幕就在眼前。

2、当月亮爬上寂静的夜空,那周围点点的繁星便是幻想的使者,仿佛要引领我们去探索那神秘的宇宙。

3、当《茉莉花》的歌声响起时,那少女如水的嗓音便是给人以轻柔的微风,仿佛眼前的一朵茉莉花绽放。

考查点:按照例句的形式仿写句子。

(二)仿用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二,2006年徐汇区模拟考试第12题,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即“我们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在文中借“白菜”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请模仿这种写法(选取除“白菜”以外的一物),写一段文字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00字左右)(4分)解析:仿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仿用句式(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或仿用句式的语气。

篇2: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三维策略”

“三维策略”之一:明确“考什么”

一道试题摆在眼前, 不要急着提笔 就写, 答案想当然。倘若题目都没读完, 也没读懂, 更没读透, 就下笔千言, 即使答案不离题千里, 也谈不上周全, 毕竟还不很清楚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因而答题首先要明确试题“考什么”, 这是读题 的技巧。“考什 么”是答题的 前提, “知什么”才会有应对策略。例如2013年高考浙 江卷第11题“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 上引号, 有什么用意?”部分考生一读题下意识地认为只考查引号的作用, 答案呈现的只是引号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考生认为是对“铁牛”、“拖拉”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断“题”取义, 忽略题中引号的考查, 这两者丢分是显而易见的。而该题除考查引号外, 主要考查 “重要语句 在文中的 丰富含意”, 明确了这样的考题要求, 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思考。

“三维策略”之二:“知识点”是什么

明确了“考什么”, 才会调出 相应的“知 识点”来作答, 这样作答既有针对性, 更是有效的答案。有一 大部分学生在作答时, 会本着“油多不坏菜”的原则, 把涉及问题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 而不是选择性地取用。如上文提到的考题, 就会把引 号的作用 什么“讽刺、突 出强调、特定称谓”等一一列举了。用准什么知识点, 就要联系原文读出文字背后折射的内涵。作者这样运用词语、安排叙述或情节, 以及文章结构等等, 都是围绕主旨来阐述中心、表明观点态度或抒发情感之类的。

知识点除了文本知识外, 还有鉴赏知识。语文学科的知识是条块系统, 如表现技巧系统就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等。再如修辞手法, 种类有很多, 但就应试来讲只要掌握考纲要求的九种。又如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的种类和作用, 特别是要掌握它的作用, 要能结合句子分析运用比喻的妙处之类的。其他的条块知识也可采用层层“剥笋”法, 厘清每一个知识点, 熟记于心, 并运乎其妙。

“三维策略”之三:怎么答

如果说明确“考什么”是答题的前提, 那么“怎么答”应是答题的目的。但有了知识点, 分数还是不 高, 这就好比厨师有了主菜料和作料, 技术和火候不到还是烧不出好菜。因而“怎么答”是技巧和规范的问题。技巧要注意答题技巧和得分技巧。答题技巧讲究规范, 也就是用语规范和步骤规范。用语规范就是要使用适当的鉴赏术语。而步骤规范主要有三点:一是点出, 直接点出问题的答案;二是引文, 引原文与点出答案结合作表层分析;三是评析, 深层分析。这三个步骤至少要 具备其中两个步骤, 当然三步 齐全更好, 答什么主 要看“考什么”。得分技巧要关注答案要点是否齐全或怎样用模糊答案来表述的问题, 有几个要点可根据分值来判断, 如通常4分以下的题, 一般一点1分, 5、6分的题一般是一点2分。答案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等形式。

例如2012年浙江卷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3分) ”明确该题 考查人物 形象塑造 中的描写, 既然是“简析”就涉及知识点人物描写的技巧, 这就要直接点出, 再结合原文分析、评析。该题分值3分, 应该有3个得分点, 答案要点 可分两点 或三点。所给 答案:1用白描手 法, 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 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答案分了两点, 第一点直接点出技巧和结合原文分析, 两步骤写在了一起;第二点是总体分析, 结合文章旨意作深层分析, 这样答案就比较周全了。

基于上面的介绍, “三维策略”可以用下图来示意。

篇3: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三维策略”

“三维策略”之一:明确“考什么”

一道试题摆在眼前,不要急着提笔就写,答案想当然。倘若题目都没读完,也没读懂,更没读透,就下笔千言,即使答案不离题千里,也谈不上周全,毕竟还不很清楚命题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因而答题首先要明确试题“考什么”,这是读题的技巧。“考什么”是答题的前提,“知什么”才会有应对策略。例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1题“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用意?”部分考生一读题下意识地认为只考查引号的作用,答案呈现的只是引号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考生认为是对“铁牛”、“拖拉”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断“题”取义,忽略题中引号的考查,这两者丢分是显而易见的。而该题除考查引号外,主要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丰富含意”,明确了这样的考题要求,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思考。

“三维策略”之二:“知识点”是什么

明确了“考什么”,才会调出相应的“知识点”来作答,这样作答既有针对性,更是有效的答案。有一大部分学生在作答时,会本着“油多不坏菜”的原则,把涉及问题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而不是选择性地取用。如上文提到的考题,就会把引号的作用什么“讽刺、突出强调、特定称谓”等一一列举了。用准什么知识点,就要联系原文读出文字背后折射的内涵。作者这样运用词语、安排叙述或情节,以及文章结构等等,都是围绕主旨来阐述中心、表明观点态度或抒发情感之类的。

知识点除了文本知识外,还有鉴赏知识。语文学科的知识是条块系统,如表现技巧系统就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等。再如修辞手法,种类有很多,但就应试来讲只要掌握考纲要求的九种。又如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的种类和作用,特别是要掌握它的作用,要能结合句子分析运用比喻的妙处之类的。其他的条块知识也可采用层层“剥笋”法,厘清每一个知识点,熟记于心,并运乎其妙。

“三维策略”之三:怎么答

如果说明确“考什么”是答题的前提,那么“怎么答”应是答题的目的。但有了知识点,分数还是不高,这就好比厨师有了主菜料和作料,技术和火候不到还是烧不出好菜。因而“怎么答”是技巧和规范的问题。技巧要注意答题技巧和得分技巧。答题技巧讲究规范,也就是用语规范和步骤规范。用语规范就是要使用适当的鉴赏术语。而步骤规范主要有三点:一是点出,直接点出问题的答案;二是引文,引原文与点出答案结合作表层分析;三是评析,深层分析。这三个步骤至少要具备其中两个步骤,当然三步齐全更好,答什么主要看“考什么”。得分技巧要关注答案要点是否齐全或怎样用模糊答案来表述的问题,有几个要点可根据分值来判断,如通常4分以下的题,一般一点1分,5、6分的题一般是一点2分。答案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等形式。

例如2012年浙江卷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明确该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描写,既然是“简析”就涉及知识点人物描写的技巧,这就要直接点出,再结合原文分析、评析。该题分值3分,应该有3个得分点,答案要点可分两点或三点。所给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答案分了两点,第一点直接点出技巧和结合原文分析,两步骤写在了一起;第二点是总体分析,结合文章旨意作深层分析,这样答案就比较周全了。

基于上面的介绍,“三维策略”可以用下图来示意。

高考是人才选拔考试,有考试,就有应对策略。因而明确考题“考什么”、“知识点是什么”、“怎么答”的要领,是应对语文主观题的答题方法的“三维策略”。广大考生在题海遨游中,不妨也去研究主观题答题的“三维策略”,也许是你增分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篇4:借用向量“回路” 妙解高考题

例1【2012高考陕西文18】

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B=AA1, ∠CAB=,

(Ⅰ) 证明:CB1⊥BA1;

(Ⅱ) 已知AB=2, BC=, 求三棱锥C1-ABA1的体积.

解: (Ⅰ) 如图1, 由题知四边形ABB1A1为正方形,

(Ⅱ) 略

[点评]本解法抓住两个回路“C→A→B→B1→C”和“B→A→A1→B”, 借用回路法和数量积实现了证明异面直线的垂直.

例2【2012高考四川文/理14】

如图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M、N分别是CD、CC1的中点, 则异面直线A1M与DN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点评]异面直线夹角求解, 可借助向量夹角公式解决, 选择回路“A1→D1→D→M→A1”和“D→C→N→D”, 利用回路法则求得数量积为0, 如此夹角就有了.

例3【2012高考安徽文19】

如图3, 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底面A1B1C1D1是正方形, O是BD的中点, E是棱AA1上任意一点.DC

(Ⅰ) 证明:BD⊥EC1;A

(Ⅱ) 如果AB=2, AE=, OE⊥EC1, 求AA1的长.

(Ⅱ) 略

[点评]利用回路等式, 结合数量积, 解法简明. (Ⅱ) 也可利用回路方法结合向量自乘求解, 此不赘述.

例4【2012高考新课标理19】

如图4,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C=BC=AA1, O是棱AA1的中点, DC1⊥BD.C1

(Ⅰ) 证明:DC1⊥BC;

(Ⅱ) 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A1

(Ⅱ) 略

例5【2012高考安徽理18】

平面图形ABB1A1C1C如图5所示, 其中BB1C1C是矩形, BC=2, BB1=4, AB=AC=, A1B1=A1C1=.现将该平面图形分别沿BC和B1C1折叠, 使△ABC与△A1B1C1所在平面都与平面BB1C1C垂直, 再分别连接AA1, BA1, CA1, 得到如图6所示的空间图形, 对此空间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Ⅰ) 证明:AA1⊥BC;

(Ⅱ) 求AA1的长;

(Ⅲ) 求二面角A-BC-A1的余弦值.

解 (Ⅰ) 由图5可知,

∴AA1⊥BC

(Ⅲ) 略

[点评]本题解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辅助线, 整个过程是 (1) 选择回路; (2) 使用数量积.解题的思维量较之原标准答案解法大大缩减, 体现了向量回路法解题的简洁明快.

参考文献

[1]谢全苗.向量的“回路”与“回路法”教学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0 (1-2) .

[2]张景中, 彭翕成.论向量解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J].数学通报, 2008 (2-3) .

上一篇:做好你自己优秀作文下一篇:大二自我总结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