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2022-06-22

第一篇: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2011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2011年北京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让或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应该让出他们,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诚然,当乒赛的现场奏响一次次国歌,国人是那么自豪,骄傲,然而面对所谓“垄断”的质疑层出不穷,我们也会焦虑,反思,那么,我们又是否该让?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让出技术,而不是让出奖牌,我们可以让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却绝不可以故意削弱自己的实力,以求他国获得金牌,粉饰出世界经济水平的一片繁荣多元的假象。

时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国刚刚放生了剧变,一次惊天的变革刚刚开始。一百年来,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生机勃勃的改变,我们要自豪的说,这些改变是靠中国人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何时要求过英美国家让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当我们先进的乒乓球训练方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时,我们有理由与他国做技术交流,让出技术。而当我们的水稻种植技术,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时,我们也主动提出让他为世界水稻种植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而不只是一味的让出粮食,救济饥饿人口。

孔融让梨,六尺微巷,让出的是一种传统美德,让出的,是一种人性的美好。而让奖牌却非如此,让粮食让钱,让一切一切的物质,仅仅只能救一时之需,甚至有时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先进的技术为世人所共享时。我们才真的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比赛,我们才真的可以看到这世上再无饥饿啼哭的孩子,我们才真的可以看到那人们的笑脸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你让或不让世界都会因此而改变;你让或不让,没有人会强迫。然而当你思考让或不让之前,请一定记得考虑,是让出一时的荣誉,换那世界一时的“荣光”,还是让出技术,让出科学,换那世界阵阵爽朗明快的笑声,换那幸福生活万年长?

【境界不俗,语言干净简洁,】 58分。

第二篇: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满分作文

原卷题目要求: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实例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是谁说,要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实的生活。这话讲得太好。因为梦想应该高飞,星辰般璀璨,才能使生命不枯涩;而生活应该踏地,勤勤恳恳,方能向梦想靠近。

黄土高原上,那一群陕北人便是挟着最远的梦想,脚踏实地地生活。

翻过这一座山,前方便是黄色的高原。这一方土地处在雄鸡的脊梁,却时时承受着来自风雨的最残忍的侵蚀。再也找不到一片土地,能让人如此心疼。那开裂的地面犹如终日操劳的农夫的手掌,干燥,粗糙。可是闭上眼睛,听啊,远处的山间传来那一阵响亮而尖锐的乐声,时而幽幽如诉,时而滚涌若潮,急促时是千军万马,缓和时是夕阳落日。那不正是从这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而开放的一朵奇葩么?那唢呐声,淌过干涸开裂的土地,淌过沟沟壑壑、崖崖洼洼,直飞向山外的世界。那是黄土地人的梦想啊!多少个夜晚,当路遥拿起手中那支伴随自己多年的笔并放眼窗外时,他从那星空里看到了黄土地的希望。他把对那土地全部的爱倾注在笔尖。孙少平的梦不也正是路遥的梦么?走出这荒芜的土地,走出这大山!黄土地也要挣脱苦难的束缚,向星空放歌!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就那样默默地躺在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仰望星空。

生命的养料不多,又有何妨?陕北的汉子可不只有梦想!没有林木,剖崖凿坡,同黄土一色的窑洞就是陕北人的温房;没有鱼米,红高粱、黄谷子、紫荞麦就是陕北人的食粮。这土地给予她儿女的太过有限,但黄土地人选择的是“不放弃”。在麦地、牧场,你会看见陕北汉子挥汗如雨;在窑洞、脚地,你会发现陕北婆姨勤快持家。而从那高原里走出来的后生,也个个勤劳朴实,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生活。路遥是在那星空下获了启发、受了鼓舞吧?路遥也是在那土地上在那白纸间不辍耕耘,才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和全体黄土地人的梦想吧?“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绝唱……”十几个春秋,他坐在窑洞里,就那样写着,写着,从未想过要停下,从不允许自己放弃。也是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在星空照映下,沉默着走向温房,准备着,在第二天的破晓,继续耕耘;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让孩子走出大山,让黄土地变得富饶!

仰望星空,使陕北人生命润泽;而脚踏实地,使陕北这块土地愈加火热,愈加醉人! [实例2]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有人在修订版《金庸全集》上市后的一次采访中这样问查老:“您为何在有了这么多成就之后再一次修改作品呢?”查老笑言:“年轻人,我的书房可以看到整个香港的夜晚,那么我难道不是站在香港的土地上么?”

此话引我深思,如查老所言,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似乎并不矛盾。

查老少时离家求学,方是时,新派武侠刚刚崛起,无数追随者争先恐后。梁羽生叹曰:“浩浩乎侠也。”当一个个前辈脱颖而出光芒四射之时,少年金庸便立下志向,他抬首望向那片群星璀璨的夜空,立志“做侠文化者”——得侠者或易而得文化者难呵!胸中振荡着梁羽生“亦狂亦侠真名士”的气魄,眼中望着的是还珠楼主笔下那浩瀚江湖,金庸仰望星空,心潮澎湃。 然,他深知凝望星空太久,会因难以触摸而郁郁,因眼睛酸涩而迷茫。于是他低下骄傲的头颅,看向那一望无际的大地。足边的泥土,承受着一步步稳稳的踩踏——

我可以想象青葱少年远离家乡于夜暮中苦研知识的寂寞。他足边的油灯一闪,映着憔悴的双颊,以及那双孜孜以求的眼睛。《史记》《国语》……在采访中的查老笑言自己少时对诸子百家的熟知时,我一时难以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少年瑟缩于塾堂一隅,执着地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叩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足印!

那方星空在前方闪耀,心中那方侠的净土无时无刻不在召唤自己。查老提起笔,绘下了胸中那抹侠的亮色——

“门半掩着,一个中年人伏案疾书,闻声抬起头寒暄几句……”亦舒眼中的金庸,在坚定望向星空的同时亦不忘咬牙进行他的长路跋涉。是的,他尝过无数次失败,文稿被退回、被嘲讽甚至在报上禁足,那片星空似乎太遥远,但他的追求如悬在案前的孤灯,用明黄的光驱赶黑暗。中年的金庸,依旧是那个扎根于泥土,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的金庸,甚至,不畏于足畔一块块阻碍前进的岩石!

在无数个夜晚的奔波后,旅者抬头,繁星近得仿佛可以触及——《射雕英雄传》赢得海内外一致好评,蜂拥而来的是鲜花、掌声及数不清的追随者。海内外过亿的读者手捧其文如饥似渴,甚至有人称其为“一种现象”。此时年过花甲的金庸,在镁光灯的刺目中静静放下手中的奖章,抬首望天——

那旧日苦苦追寻的星空已不再,又是一个静谧之夜,云儿缓缓散去,一片崭新的夜空出现在眼前——

于是他懂了,在沉寂多年后又一次执起笔,细细地,在侠客的脸上多添一抹风尘,在姑娘的眉头巧绘一缕韶光。于是我亦懂了,查老足下的路还末走完,他头顶的星空依旧朝他微笑。这一刻,当查老欣喜地捧着修订后的作品时,我望见在地平线那头,最夺目的星正冉冉升起!

敬佩金庸先生,用少年、中年、老年向我们完满地诠释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结合:我们都拥有星空,但在渴慕的仰望后能否俯下身看看路继而不懈前进呢?能否在到达某个终点后犹抬首找寻指引自己那颗新星呢?于是奋斗的一生便成了两者交替的一生,收获的一生亦是两者相融的一生。我并不奢求如查老般可以俯瞰整片夜色,只愿在脚踏实地地前进中可以欣然望见夜空中那颗自己追寻的星,并让它成为我取得成就后新的指引。 [实例3]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年少时曾拜读过川端康成先生的《禽兽》一书,对这样的描写唏嘘不已:

“少女躺在那里,母亲为她穿上和服,惨白的脸上抹了两抹嫣红,如同新娘一般美丽。” 是什么样的人用这样不带一丝叹息的语句描写出如花生命的逝去?在当时的我眼中,这一切过于残酷了。

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川端先生只是仰望星空之后,发现了星空的浩瀚与大地的束缚吧。有人指责说文学家是最脱离实际之人,他们存在于幻想与虚无之中,无所事事。我认为在这个讲求“脚踏实地”、追求实际利益的年代,文学家是将梦想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人,他们仰望星空得到天穹的召唤,以梦想领航,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发现了地面泥泞不堪甚至还有铁索牵绊,于是他们放弃了实体,选择在自己梦想的路上朝自己的星空一步步走去……

在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自杀之后,川端先生曾这样说:“我不赞成自杀,死从不为死而死。”谁能指责这样的人是脱离实际,不脚踏实地,生存于虚幻的呢?我想,川端先生曾经努力尝试过,与世事相融,与时代相合,但战后社会的支离破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那片星空的强烈召唤,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川端先生放弃了我们——1979年的一个春日,川端康成打开煤气,自杀于公寓内。这里的死亡已经不是逝去的意味了,川端先生解脱了,他无所牵挂地朝他曾经仰望的星空走去,一步一步,越来越接近……

死亡这种行为仿佛对文人有着特殊意义,屈原、芥川龙之介,以及我们今天的诗人海子、麦地……都选择了这条路,去追寻自己的星空。

世人,你还要嘲笑他们吗?你可曾想过他们也曾在你们的泥潭尝试过?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在仰望星空之后发现大地束缚的人?你可曾想过,当你自以为脚踏实地地在这里挣扎,被利益驱使的时候,他们正在接近星空,接近梦想的地方俯视着你,看你在浑浊不见星空的地方泅游?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坚持本真的人?

——你呢?

诚然,我并不赞同自杀这种行为,我同样坚信一个生命的逝去,必会带来缺失与遗憾。我只是想提醒你,在你自以为脚踏实地的时候,你头顶可曾真有那份你曾经坚信的天空?你是忘了它?还是已使它混浊不堪?

请记得仰望那片星空,请摆脱泥潭,真正地脚踏实地朝梦想走去。 [实例4]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我行若微尘,脚踏黄土,但我向往星空,因为我是个有梦的孩子。 此刻,泪水肆溢在我的脸上,我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

夜,如此安谧,那份乡间的回忆是现在无处找寻的。我倚靠在奶奶腿边,抬头对着星空痴痴地畅想。“傻孩子,星星再美你一辈子也摸不到,瞎看半天,又不能当饭吃!”奶奶的语调很和缓,尽管她不忍触碰孩子的梦,但因为我们生在农家,长在田里,那种对生活的无奈使得奶奶的话让很小很小的我便多了几分成熟。可我仍旧不甘心,心中仍旧留存着对星空的向往。

夜,微风吹拂着即将复苏的柳枝,奶奶拉着我在水田中为了生计劳作。禾苗是一棵棵插下的,我那时很小,只是在远处看着奶奶躬下的身子,然后仍旧时不时抬头看我向往的星空。奶奶注意到了我的举动,没有做声,只是用她沾满泥水的手刮刮我的鼻子,然后叫我低下身子看看那片家里的水田。无奈,委屈,泪水划过我的脸,滴落到水中,空灵的声音与风吹抚柳的声音我毕生难忘。也许是少年的好奇,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泪眼模糊中的我四处找寻着空灵声音的源头,突然我发现泪水打着泥水的声音就是我所找寻的“空灵”。我止住了泪水,蓦然,我发现水田里倒映着我梦寐以求的星空。瞬间,我笑了,那种儿时的满足与温馨的感受似乎是我近来久违的。“奶奶,你骗我!原来你也喜欢星星!”我近乎疯狂地在田地里叫着,笑着……

原来星空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原来对于一个生在水田里的孩子来说,水田中就藏着他梦寐以求的星空……

也许这次考试就是为了让所有田里的娃娃找回对星空的执着。这一刻,泪水打湿了我的卷子,我只是偷偷地用衣服阻止着宣泄的感情对我梦想的阻挠……

回归生活,那份田间的记忆真的我无法再去经历。奶奶也因为儿女的孝顺住进了城市,可她仍旧在阳台上种些蔬菜。也许在城里人看来这花花草草挺好看,但我明白奶奶的意思是“人不能忘本”。星空再美,若不脚踏实地,即便我长得再高也只能仰望,课业就是我的水田,我深知在我的笔下正写着的这张试卷,正是让一个孩子真正触摸星空的机会。

禾苗,奶奶一棵棵插在水田里;字,我一个个认真写下。即便外人看来禾苗的存在让水中天不再完美,外人看来我的字体不够美观,但水田与作文一样有着农人和孩子对星空与梦的期待。

十二年在学校的耕耘生活我无悔,因为在校园中我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即便我失败了,水田中倒映的星空——谁也无法从我的心中偷走。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那天空中的星星很美,真的! [实例5]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

——题记

艺术生总有几个月抑郁、压迫、黑色的日子。 为了备战艺术类的统一考试,我们将自己囚禁于几乎与世隔绝的郊区,开始茫茫无期的美术集中训练。在那段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我几乎不能容忍这枯燥无味的单调生活:相同的静物,相同的题目,模特们相同的造型,身边同学相同的空茫毫无焦距的眼神。艺术,不是应当绽放多彩吗?我想。为什么我们要重复这相同的训练?我迷茫。

凌晨一点,与过去的每一天一样,相同的一天终于结束。在回宿舍的路上,我烦躁地扭动早已酸痛的脖颈。一瞬间,满天耀眼的星辰映入我们眼帘。

回到宿舍,我抽出压在枕下的画集,开始放纵自我地阅读。是的,这是我一天之中唯一可以放纵精神的时光,不必沉于窠臼,不必固守陈规,不必重复那相同的事。

莫奈,晚年的那几幅《睡莲》,那深紫与青黛、赤红与泌蓝的交融。他自由地表现着光与影,那湖面反射的波光粼粼,他可以挥洒任何色彩,他多么自由!

梵高,他那如艳阳般的《向日蔡》,那充斥着光晕与繁光的《星空》,他任意地变换着眼前的景物。他的画笔便是他的世界,他可以凭自己所愿地操控,他多么自由!

毕加索,他那姿意狂草的《格尔尼卡》;马蒂斯,他那潦乱零散的装饰画;还有蒙克,一幅《呐喊》仿佛道尽他心中的苦闷。他们多么自由!

现实与想象的差距令疲惫的我无法入睡。我翻出手机,给我的导师发了一封短信。 “为什么?艺术不应当表现自己所想吗?为什么我们要受到现实尤其是身陷考试的囹圄,被封锁在灵感与创造门外?”

不一会儿,手机屏幕再一次亮起。

“戴着镣铐跳舞,有时是一种好事。回归于现实,把握住基础,才是你现在要做的。” “我不明白,莫奈、梵高、毕加索,那些大师,为什么从来没有受到限制?为什么正值青春的我却要一遍遍地重复?”我委屈地将刚刚对大师的感受一一写下,发给老师。

“大师之所以能自由地仰望星空,之所以能自由地舞蹈于云端,是因为他们曾经真真实实地脚踏实地过。因为艺术从古至今都是源于生活的。”

是的,莫奈,没有早年扎实的基本功,如何能发觉世间那奇伟瑰怪的阴晴色彩?梵高,他更是一位刻苦朴实的勤奋学子,从他一丝不苟的素描习作便能看出。至于毕加索与蒙克,他们的手法固然狂放,但其背后隐藏深意你可明白?是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世间的无奈!他们无一例外地用自己的画笔揭露了人世沧桑!

戴着镣铐跳舞,不要觉得自己身陷考试的囹圄。这种生活是帮助你磨砺,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你当然可以仰望星空,寻找自己的灵感。但不要忘了,正是站在坚实的土地上,你才有了如此安全的归属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合上手机,老师的话依然萦绕耳边。我仿佛觉察到原本枯燥、单调的生活忽然有了色彩,相同的事物变得丰富。

是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脚踏实地地感受生活,才能自由自在地仰望星空。 [实例6]

史铁生说:“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就在路上。”正如此岸与彼岸,彼岸遥不可及而有朦胧之美,星光灿烂而引人遐想;伸手可及的此岸似乎过于清晰、厚重、单调无味,所以我们习惯于仰望,习惯于歆羡,殊不知,此岸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高三的教室移到了一层,闲暇之余便常到草坪上漫步,心中总不由自主地充塞着各种蓝图,想象着去荷兰欣赏摇转的风车,体味香草的气息,想象着逃离如今一切的束缚过童话般的生活……似乎现在的生活就是“遭受”,没有星辉灿烂,没有阳光雨露,只有沉重的步伐与日渐坚强的心志。我陶醉于自己勾勒的彼岸的星空,厌恶此岸这无趣的脚踏实地。

直到一天偶然翻到了苏轼的传记,不由得感叹这位先哲从彼岸回到此岸,从遭受变成享受的过程。他的星空便是太平盛世——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的社会。他曾执着地仰望、探寻,甚至心力憔悴,身陷囹圄,于是苏子转过身来回到此岸,与民同乐,并脚踏实地地尽一己之微力为天下谋一份福。于是,我们看到了泽被后世的苏堤,听到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篇……

或许星空本就是用来欣赏的,可以陶醉,但不能沉迷驻足于此而固执地追求彼岸,恐怕那又会失去许多此岸的欢欣了。史铁生的皈依就在这脚踏实地的行走中,对永恒的缺陷和自身限制的超越让他渴望解脱,然而他没有选择沉迷失意于仰望中,而是在此岸感受春意盎然。

他在地坛的一草一木中悟到了生命的挣扎和蜕变,在老海棠树枝杈间感受到了绚烂天空中妈妈留下的爱。他执着地拿起笔,倾尽其才地书写。他的双脚永远离开了土地,却在精神的沃土上脚踏实地地奔跑,他挥汗、超脱、高歌澎湃。他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最清晰的脚印,这串脚印比天空中灿烂的星斗还要动人,还要美丽。

今天的我,不再抱怨此岸脚踏实地的沉重与枯躁,这铿锵的行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沉静地坐在教室里,玉兰树在歌唱,阳光斜斜洒在我的上,我满足而珍惜地拿起笔,在我的路上脚踏实地行走。

斑斓的星空,遥远的彼岸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心的欢喜,可只有此岸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脚踏实地,步步前行,那便是皈依。 [实例7]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听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说北大人总是昂着头走路的,因为他们要仰望宇宙、仰望星空。而清华人总是低着头快步前行,因为他们要学孺子牛,脚踏实地地做事。这俯仰之间,织成了中国青年文化的大旗,筑成了华夏大地的两所名校。

仰望星空的北大学子

一塔湖图,将燕园美景尽收入其中。试想未名湖畔,一群学子仰观星河之浩渺,畅谈时事之风云,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看北大,看的是湖光塔影下的燕园如何诠释雅致与超逸;看的是北大图书馆如何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看的是一塔擎天的锐气与豪情。

北大学子喜欢仰望星空。他们相聚在未名湖畔,伴着舞动的柳条,拂面的清风与粼粼的波影一起,静静地陶醉于群星灿然的夜空。仰观星空,他们看到了北大的博与雅,他们看到了“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看到了超脱的逸骨、灵动的思维、广袤的思想。还有那放在岸边上、半开着的帆布书包,着实令人感动。

悠悠北大,博兮雅兮!

脚踏实地的清华学子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学子无疑是对“脚踏实地”最好的诠释者与躬行者。看清华,看的是一所“赔款大学”如何忍辱负重,一步步踏实走来,成为世界名校;看的是清华学子如何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擎举出建设发展新中国的大旗;看的是甘为孺子牛的青年才俊如何自强不息,成为一名躬行者。

清华学子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是出了名的。“半个现代化中国都是由清华学子建设的”是对清华学子最大的褒奖。正是清华学子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勇于躬行的特点才擎起了清华这面大旗。

巍巍清华,厚兮灼兮!

仰望星空的北大学子与脚踏实地的清华学子是中华英才的代表,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互补。北大人胜清华人一丝灵动、一分锐气,却输了一丝洒脱、一份雅致。但无论是仰望星空的北大人,还是脚踏实地的清华人,都饱含了士人对天下的那份大爱与担当。俯仰之间,是对天下人的感怀与诺言。

清华与北大所代表的精神,终将汇在一起,为中华民族注入血液,带来希望。 [实例8]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如果我们把一个时代比作一个行路人,那么,值得仰望的星空是他的指南针,而脚踏实地则是他的车舆舟楫。然而,时代不只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所以仰望星空者成了它的指南针,脚踏实地者成了它的车舆。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领路人。这些人或者挥毫写出流传当世乃至后世,甚至改变一代人精神的佳作,或者用自己的生命思考世界,然后让别人借着他们看清时代的方向。这种时代之精华,如生命之源养育了一方水土、一代人物。《论语》指出中华千年文明之路,便是因为它仰望着仁义的星空。《道德经》指向安宁,《史记》指向人性,它们指向之璀璨,使世人折服,乃至奉其为经典,成为精神之指路明灯。屈子怀石沉江成爱国者的心头明灯,项羽不肯过江成自尊者的毕生星斗……而今人人颂之记之仿之写之,皆是因为他们仰望星空,指出方向。

每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实干者。这些人或者默默无闻行其当行之事,或者不言不语只做面前之事。他们使时代的大船得以航行,使时代的骨骸填满血肉。脚踏实地中便踏出了一方天地,便推动了历史的巨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健全的时代,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不健全”的危险。因为二者之一已经在残缺。

当外国人顾彬说“中国当代没有文学”,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了,我们的仰望星空者是否还在?如果中国的文学再也不能像鲁迅作品当年一样,成为时代的温度计;如果中国的文学不再关心民生是否疾苦,世界是否有出路,而仅仅把自己困在内心的牢笼中,纠缠不休;如果,《孔乙己》《卖火柴的小女孩》《背影》已经成为可以亵渎的玩具,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时代是否已经迷路,我们的仰望者身在何处?

我们精神上的仰望已不再是时代的动力源,这也让我们物质上的脚踏实地没有了施力点。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仰望星空者,也作为另一个时代的星空,说道:“于无声处听惊雷。”而今的我们,已然身处无声之处,敢问惊雷在何方?

我们需要的是仰望星空,而不是行动的无力。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精神的无望。时代的迷障有待我们除去。我只能化身惊雷。

仰望星空,方敢言脚踏实地。脚踏实地,方能迈向灿烂的银河。 [实例9]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一封信。我不知缘何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有幸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我从家中落灰的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和你的首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那么美妙,从你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也读不到一篇激昂壮阔的宏论,只有那“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峻。

那时我觉得,你一定是个没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个不会仰望星空的人。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古朴的书,而是日渐被它吸引。“使天下之人兼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凌寡”,书中的每个字都开始散发出一股朴实的稻香。比起其余诸子面向天空的高谈阔论,这些文字是那么朴实,又是那么深邃。

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我看见了塞外驾牛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望见了杏坛上侃侃而谈的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见了临淄稷下学宫中诸子争鸣的一派繁荣;也望见了楚河畔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我望见了你。你不愿总是对着星空发出苍白无力的呼号,也不愿去与庄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总是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世间,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于危难。“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的脚步那么坚定,那么有力。

我终于明白,你不是没有理想,不是不会仰望星空。只是与诸子那不切实际的口号相比,你更愿意脚踏实地,以务实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那片星空划出更灿烂的光芒。

所以,你总是在奔忙,因为这世界很大,人们的心却很小,甚至容不下对他人的爱。你痛心于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的乱世,所以你宁肯“连行三月”去劝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终于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非儒”、“非乐”、“非命”、“非攻”,为的就是切实地用自己的努力迎接“大同”的到来。因而,你的脚步遍及中原,你的每个脚印都那么坚实,深深镌刻在华夏大地。

原来,你黝黑的面庞竟时刻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竟永远坚实地踏在大地上。黑衣黑发,黑眼黑面,行走在大地上,你就像那奔驰的闪电,穿透九霄,刺破重云,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爱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但群星的美终究不属于大地。所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别忘了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为世界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脚印折射星空的美丽。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感谢你让我因此拥有了生命中最恒久的动力。

你的一名崇拜者 2010年6月7日

[实例10]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多么精妙的比喻。那沉湎于幻想的姿态,与贴近苦难、检阅着人们苦难的俯首深切地折射出对文学创作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后者将人民的苦难与幸福化作时代的赞歌,将文学注入鲜活血脉与真实情感,而前者的脱离实际而飘移不定的目光将预示着一场文化的浩劫!

因此脚踏实地者永远非仰望星空者所能企及。很多人都可于国家危急存亡之时视水深火热于不顾,只顾陷入无边无际的幻想,摆弄着无关痛痒的“文学”,是谓“仰望星空”之美好;只有少数人能够将文学的重任挑起。世上只有一个重量千钧的周树人,然而无足轻重的周作人茫茫何其多,前后者的本质差别便在于精神的高度:仰望星空是以追求“美”为借口逃避一个时代中文学所应担负的救世的责任,而文学的价值应在反映时代、用无情的笔戳破时代弊端中体现,应灌注时代的强音。我不相信脱离“本职”的泛滥文学的济世价值的存在,亦不知“仰望星空”除耽于幻想的快感后究竟能为时代留下何种不灭的珍珠。

相比之下,如我所坚信,作家必须无时无刻不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强有力地撑起文学的一方天空。脚踏实地意味着倾听人民的苦难与幸福,如杜甫般肩负起“济世”责任,倾听人民的哀号并将自己最深切的思考化入其中。这是真正有责任有道义的作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宁愿在大地匍匐,也不愿在云端曼舞。”一个真正的作家一想到祖国和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心底的责任与道义便呼唤着他们折磨着他们让他们以巨大的怜悯包容时代。更有伟大作家如托尔斯泰者预见到“脱离大地”的文学创作乃无限虚浮,甚至面临着“精神危机”,甘愿终其一生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姿态,保持着“扎根于现实”的原则,回归朴实,方能使精神的源流生生不息。

然而纵观现世之文学,似有行至穷途末路之危机:糖衣炮弹、矫揉造作而无病呻吟者为多,是所谓“仰望星空”者,而真正脚踏实地“审思”时代之大器者寥寥无几。这不禁令人隐忧。是真文学,就当“脚踏实地”般挑起时代重任,“仰望星空”般避重就轻的结果便是使文化、文学趋于浅薄。在“浅阅读”充斥于世的今天,这难道还不应使人们警醒吗?

脚踏实地,去承受文学应承受的那份重量……

第三篇:2016高考北京卷语文满分作文+名师点评

作文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似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老腔”以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原生态魅力敲击着人心灵底层被时代喧嚣淹没的神经,令人震撼!

老腔以其神秘斩劲的自然之美令人震撼。锣鼓敲响,喇叭嘶鸣,雄浑厚实的旋律似渭水波浪滚滚而来;板胡急切,如骤雨拍击无边秋禾萧萧而起;二胡与月琴合奏,韵律悠扬像那“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又像“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沉迷在这腔调之中,土生土长的关中老汉,原汁原味的关中老腔,神秘雄浑的自然之音,带领着被乏味疲倦包裹着的人们进入静谧的心灵驿站,没有名利地位,没有车马喧嚣,只有一种离尘出世的情怀。

老腔以其朴实纯粹的乡村之情令人震撼。“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隐藏在老腔背后的是关中人民朴实纯粹的感情。他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长条凳、一块木砖、一把二胡——积攒,组合。没有华丽的外衣,一如他们没有任何杂质的胸怀,这样的环境熏陶出了这样的老腔。就像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林下闲情,就像庄子不为尘世所累的逍遥游,就像嵇康的《广陵散》,林和靖的梅妻鹤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些吧!

老腔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令人震撼。虽然规模不巨,虽然不显正规,但是老腔就像秦腔一样古老,阅历丰富,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从乡野庙会到中山音乐堂,老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灵的艺术魅力融合在悠久的古老历史之中,带给人们难以言说的精神力量。

老腔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唤醒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鼓舞着平凡者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它让我们把心灵放逐,寻得最快乐、最自然的心灵驻足之地。

老腔,令人震撼!

名师点评:文章脉络清晰明了,首尾圆合。开篇点题,给出论点──“老腔,令人震撼”,接着分别从老腔的自然之美、乡村之情、历史底蕴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证,篇末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论据详实,不仅引用了《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篇目中描写老腔的经典名句,而且连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润色语言,极言老腔带给人们的震撼,即给人以撼人胸腑、酣畅淋漓之感,读来意蕴深长。更可贵的是文章的笔法细腻,再加上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这篇议论文不失为一篇美文,当得起满分作文。

第四篇: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

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二选一

【大作文二选一: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

今年北京卷的高考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北京高考微作文】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即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3、读过《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第五篇:2017高考真题北京卷 语文

2017年高三2017年北京卷语文

语文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汉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无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

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B.告罄“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ǔ 意思是“令人喜爱”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同意。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 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C. 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 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3分)A. 身不由己 B. 感同身受 C. 设身处地 D. 身临其境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A.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检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认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____。”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____,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____,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者,以鲁三桓、晋六卿、齐田氏为戒也。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____”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____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1】(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 3.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1】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_______ ,________。”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________,_________。” 4.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和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原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钱,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____,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新年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____分。)

5.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 《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____分。)

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七练习作用的人或事物。任性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加入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讲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达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答案

简答题 1. (1) A (2) B (3) B (4) D (5) D (6) C (7) A (8) 含义:借助数字技术,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是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作用:1. 使大众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文物。2.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 2. (9) D (10) A (11) B (12) ①时运不是圣人能够左右的,(圣人)只是能够不失去时运(或者“抓住时运”)罢了。

②从三代以来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放置不用,但最终也不能终止篡权弑君的祸患。 (13) D (14) ①时势、时运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个人在时势、时运面前只能顺应,而无法改变。②李斯、张良等人因为对时势、时运有清醒认识,所以能提出分封诸侯的建议,而消除因分封而产生的祸患。 3. (15)C (16)B (17)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 (18)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 (19)C (20)D (21) 参考特点:有生命力,欢快奔腾;纯真清冽,清澈透明;水势浩大,哺育万物。 象征意义:鄂温克人的纯明深厚博大的母亲;也象征着鄂温克人淳朴和顽强的民族性格。 (22) 参考含义:是指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

原因:作者是作为游赏者而不并不是鄂温克人,无法切实体验这里生活的真意 情感:对这种愉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3)参考要点: 表现:玛丽亚索——恬然的生活在鹿群里 乌热尔图——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走出山林的人们——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无边的草木和动物,对根河对自然的挚爱。 匠心:他们代表了鄂温克人几种典型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方式和具体做法不同,但是都表现出对根河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挚的爱恋。 (24) A 书面表达 5. 略 6. 略

解析

简答题 1.

(1)A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什么原因造成以前文物展览参观者寥寥,只是说“文物曾‘无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一现象;B选项在文章第一段“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所以是对的;C选项在文章第二段段尾,“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文章第三段段尾“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所以是对的。

(2) A“甫”读作fǔ C “津”意思是“渡口” D“掬”读作jū意为“两手捧东西”。 (3) B选项无中生有,文中提到三种数字技术的作用:一是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二是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三是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第二段中“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中是指实现三者统一,并不是说学术性本身有所增强,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第一段中“盘活了更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所以是对的;C选项第二段中,“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漫画,使高冷需哦一的文物活泼起来,”,最后一段,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是对的;D选项第二段中,动漫的形式活泼,第三段中,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第四段中VR技术让用户调动各种感官,都是更好的理解的体现,所以是对的。

(4) D选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最符合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所以正确。A选项,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作主;B选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C选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5) 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当年贵族家中的燕子如今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既然原文意思是说“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符合这一意思的就是D项。A选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为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意为赞美乐曲好听;B选项“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说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没人知道,但当考上功名后,一举成名天下皆知;C选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为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指认识、了解的人多。

(6) C项正好说反了,原文中说“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 A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说“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所以是对的;B选项在文中第一段“这两把古琴之所以经历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 ,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第二段“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慢慢退化” ,所以是对的。 (7) A项正好说反了,原文中说“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并且“ 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B选项第三段“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 ,所以是对的;C选项在第三段“同时又减小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所以是对的;D选项在第三段“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 ,所以是对的。

(8) 三则材料都在说使文物“活”起来,就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使文物从展览柜里走进大众,结合文本,很容易概括出要点。 2. (9)易:改变

(10) A连词,因为/介词,因为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承接关系 D助词,表判断

(11) “皆封侯”错,文中并没有“皆封侯”的意思,并且文本重点论述的就是不封侯,应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可以用国家的赋税分别重赏他们” (12) ①时,时运;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为,作为,引申为左右;也,表判断;能,能够;而已,罢了。②自,从;以,用;至,以至于;刑,刑罚;措,放置;然,表转折,但是;已,终止;祸,祸患。

(13)D项“苏东坡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的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苏东坡在文中明确表达了“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分封制是有弊端的,文中并未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 (14) 文中作者论述的是分封制的弊端,作者在第三段的判断从上下文都能找到依据。 3.

(15)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抓住重点词语“万井”分析,“井”字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市井,村落,这里指山城住户,万井就是千家万户。诗人登高远眺,看见的应该是千家万户的场景,而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而且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A选项中,通过文字“际晓”可以看出是“旭日东升”,通过“众鸡鸣”可以看出众鸡鸣唱,通过“晴江一女浣”一句可以看出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选项中,通过“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两句中,乡民在舟中行商,桥很高,所以人在桥上行走,像在树颠上一样。D选项中,结合诗句“馀春”看出来季节是在“暮春”,通过“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得出诗人借山水之趣来宽解离愁别绪。

(16)此联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项也是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来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中的孤独,手法相同。

(17)《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18)理解性默写依然是考查重点,不仅要熟记相应的名句名篇,还要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能力要求很强。 4.

(19)C项的“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原文“盘算”是指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装扮屋子,筹谋着未来的生活,题目中解释为“精打细算”,在词义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出入。A项的“恬然”是指玛丽亚·索的生活状态,根据前文“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可以判断“自然放松、沉静从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B项的“袒露”在文中用来形容河流在草原上默默流淌,毫无遮盖、毫无保留;所以“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项的“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所以“舞姿轻盈而美丽”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

(20)D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10段——原文说“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她们的裙子并不是城市里流行的裙子,只是流行的花色。表达不准确。A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3段——“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4段——“皱巴巴的手……母亲气息……母性的慈祥”,所以“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这些说法是正确的。C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6段,排比与拟人的修辞很容易判断出来。

(21) 此题从文中提炼概括就行,文中第二段写了根河的两个特点,据此可以概括出根河的特点。第一段概括说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已经将根河比喻为母亲河第二段结尾也总结了象征意义。

(22) 本文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进而表达作者对美好、愉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结合这一主旨,能回答此题。

(23)结合文本,可分别概括出他们的不同表现,要准确、全面即可。三种人的“根河之恋”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上最热爱的东西,在文中都能找到具体内容。第二问涉及到文本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文章叙写的“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实际上代表了这片土地三代人不同选择的故事,这一点其实内洽于文章的思路——试图描绘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进而展望未来。

(24) A选项中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不是由“大观园”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是贾宝玉的精神乐土。B、C、D三项环境和人物都符合。 书面表达 5. 微写作1 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平凡的世界》中选择的一个情节,需要体现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新的生活的特点;二是点评时应突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应言简意赅,点到即止。 微写作2 写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择的一种花应依据原著,体现人物的性格、性情、命运遭际等;二是比喻的形式应恰当;三是写作时应按照命题相关形式要求,什么花比什么人,为什么要以这种花来比这个人。

命题特点:考查学生阅读视野,要求学生有阅读量基础。对于名篇佳作精细阅读,了解原著内容,作者意图,会简单赏析评价。 6.

题目1:《说纽带》 命题特点: 这道作文题比较平实,接地气,有利于引发考生从家庭、社会到民族、国家展开联想和思考,有话可写,有理可议。 ____: 写作时可以对“纽带”这一概念加以阐释,就纽带是什么、纽带的作用、纽带缺失的危害、怎样维系纽带等问题展开议论。写作时要注意联系现实,体现议论文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

题目2:“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____:写作体裁明确,贴近社会生活,任务要求清晰,考查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结合“中国梦”,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热点话题,要求学生描绘宏大画面或微小场景,思路清晰,采用记叙文,可写度较高。

____:明晰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文体特征需要明确。关注题干要求,合理想象,注重描写的场面,叙述技巧。中心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就要求考生由现实生活入手,针对一带一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中国制造、环境保护、雄安新区、双创等中国热词出发,展开想象,细致描绘,抓住细节,生动展现。微写作

上一篇:北京导游面试讲解下一篇:冰雪运动学校总结

本站热搜